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三章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三章

 (2019-07-21)



覺醒的因緣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受苦。正是因為受苦才讓人想從中解脫出來,受苦習慣被指摘為外在的人物、事件影響所致,受苦的情緒也往往在沒有被完整認知之前就已經轉移到其它地方尋求寬慰。如果不能尋求寬慰,受苦又常常累加成一種更深的情緒負擔,但是那個受苦的根源依然不曾有絲毫動搖。如果要動搖到根源,心靈必須在那受苦的當下全然地進入那個受苦的體驗,不能帶有絲毫的怯弱和抗拒。如果那個體驗足夠深,通過質詢受苦之本質就會帶來覺醒。在那個深度裡面,對受苦的根本質詢會讓自我衝突消失,自我消失受苦也即終結,無苦的自然本性就能部分揭示。


如果體驗的是受苦的知覺層面,那這個受苦的體驗就會變成自我的一部分,自我也必然會形成更多的心理需求來試圖消弭這種受苦,這是一種延續性的受苦循環。痛苦可能是一種極端不適的感受,但不見得就是有深度的,因為在這裏個人的知覺和感受仍占據主導地位,思想仍然試圖確立一種概念來強調自我的不適狀態或衝突,或者不假思索用慣常的理解來做一個推斷和結論。當結論顯得並不那麽可靠之時,這種不適也會成為自我極力逃避它的某種信號,通過遺忘它、壓製它以至不會失去心理上的平衡堡壘,或者通過對外投射情緒來減輕失敗和羞愧感。所以受苦往往也意味恐懼和嗔怒、猜忌和評判,以及從外境上尋求自我認同感。但如果人願意活在一種有自我原則的精神裡面,有自己的精神目標,那痛苦往往就成為一種自我激勵和成長的鞭策。


如果受苦是一次性完整地到達根部,那樣的話事情將變得簡單,因為受苦的“真相”已經深入人心,內化為一種智慧經驗而不再需要一次次經曆相同的受苦經曆,受苦也將變成一種正面的積極忘記和警醒。但是除非達到象佛陀那樣的證悟高度,沒有人可以完全做到祛除受苦的動力所在。所以受苦是無法避免的成長歷練,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價值,其意義和收獲也隻能在經歷這種挑戰和曆練之後才得以揭示和品嚐。


覺醒是不斷累積智慧的過程,人心需要不斷地吸收真理、看清真相,直到把真理完全同化為止。覺醒也是一個相對的存在體驗,未成熟的靈魂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智力去質詢受苦本質,表面看他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機會,但除非他已經徹底因受苦狀態而獲得某種頓悟,對自由的完整理解才會到來。成熟的靈魂沒有更多的自由選擇,隻能一次次直接面對真相,以期和自己的精神目標相一致。


 

在任何一種受苦的形式當中,隻要有關乎自身真實狀態的拒絕、抗拒和逃避行為,也就是有微妙的自我恐懼存在,受苦的根源就不容易被看見。因為要看見它就不能轉移你的注意力,不能通過你的思想行為產生逃避取向,你才有能力站在一個中立客觀的角度深入去看受苦的本質和根源。這個看就是透過我們的靈魂意識在看,如果我們進入思考就是自我意識在思考,而自我意識將難以避免對事情本身的誤解和扭曲。如果看見是正確的角度,一旦看到本質就會當下解脫。因為從靈魂意識而言,受苦本身是思想的困惑和掙紮帶來的衝突,它並非是一個生命實相。不是實相的東西就不能長久,當你集中注意力去看的時候,它們往往會自行消失。在這裏自我沒有加入自身的分別和評判。


覺醒就是你的智慧、洞察和明辨發生在你的受苦當中。有些受苦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突然的打擊;有些則是隱性的,比如樂極生悲、草率行事的經驗。這些智慧經驗不是完全依賴思維過程來達到的,特別是針對形而上的智慧,人的思維和感官對外境的認知有關,所以它必定也是受製於外境的。思維過程往往也和自身停留的意識狀態有關,如果意識停留在事物的表層,那這種思維能力將和世俗法則有關,是缺乏靈性洞察的。沒有靈性洞察就不算是一種覺醒的智慧,而是一種習慣反應模式。如果意識因為受苦停留得更深,它就會導致思維的中斷,習慣的反應模式就會不起作用,從而進入心靈的感知狀態。所以思維能力和心靈存在狀態是相關聯的,心如果進入到更深的層面體驗就能夠帶出更深刻的思維過程和洞見,更接近於靈性智慧。心不是簡單地從某個問題當中去尋找一個答案,而是體驗式地去感知問題的內在狀態。當心靈清淨下來,保持接納和敞開,就可以用心去體驗問題的實質和解脫方法。這就是靈性的智慧,它同樣會啟發生活層面的智慧。



受苦不僅僅影響到心靈的平靜,也導致滋生負面性的思想,這些負面思想帶來的行動會累積業。負面性不僅僅是憤怒和攻擊的極端行為,有時候也是苛責、焦慮、悲傷、沮喪、評判、迷戀、羞愧、退縮等等。隻要讓人感覺到不自然和不快樂的都是一種受苦,都存在一種負面性。這些負面性能量不斷消耗著我們的注意力,而缺乏足夠的精神去提升智慧的洞察。通過精煉這些負面性和受苦狀態,將其轉化為一種高頻的正面能量,而高頻能量會把人帶入本然的心靈無苦實相當中。


物理時間的加速給每個人製造了一個難題,就是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受苦的本質和根源,無法很好處在當下去面對自己的問題,而是盲目地去追隨個人欲望和社會潮流、追求問題的表面解決或緩解。但是問題似乎永遠都解決不完,表面的緩解也很快失去效應,時間會把這些盲目的結果迅速反饋回來,品嚐其後果,並帶來更多的存在性恐懼。當受苦是以一種恐懼的形式出現之時,它就變成了一種急需“解決”而不是首先被理解和接納的事物。恐懼帶來排斥心理,但是接納和理解卻往往有一種自我寬恕的仁慈在裏面,是心靈向外擴展的本能。能夠培養這樣的心靈品質,我們就能看到生活還有一個更大的目的和意義所在,而不僅僅是滿足個人欲望需求。只要能看到更大的畫面和目的,其實就已經意味著受苦的性質已經改變了,受苦將隨著你的觀察角度而發生變化,而恐懼也會轉變成一種精神愉悅。


當人心的困惑和受苦達到一個普遍膠著狀態的時候,其內在動力就會自然逼迫去改變意識當中存在的問題,去扭轉那些被限製住的思維和觀念,重新審視什麽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什麽是符合當下情勢的?如何調和生活中的苦樂對立?如何在這個嚴酷的物質世界生存、成長、解脫等等。這不是個人的時間,也是人類集體的時間,每個人都會強烈地意識到這種改變的需求,以擺脫過去帶來的重複性受苦經驗,從物質到精神、以及靈性渴望之苦,以便能夠從外在衝突向內在和諧狀態過渡。所以嚴酷的時間段往往也是促成覺醒的最佳時間段。


內在的秩序必然通過不斷地覺醒受苦、通過智慧地觀察、質詢受苦本質,在對立當中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才能建立起來。通過這個支點才能超越它們。這樣的超越顯然不是理性上的,而是內心對於生活的正確態度和實相體驗。最終我們只能通過兩種方式來獲得覺醒的成熟和徹底改變:一是意識的改變,讓意識完全地認同更高的真理法則,認識我們的靈魂是永恆極樂的,超越二元性的,所有生命都是一體;二是改變你的受苦狀態,改變負面性。通過觀照自己還有多少受苦,多少思想上的困惑,多少負面性和恐懼來了解自己的覺醒程度和真實狀態,不斷激勵自己朝向更多的解脫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