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禪室問答錄:靈性中的科學。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靈性中的科學。

2021/11/01

 

學生:

我一直是個比較外求的人。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經歷了很多事:做過運動員,也做過學術,在歐洲、北美、中國都生活了很長時間,知識體系也相對完整,正好有機會能夠從自然科學入手,也有師父領著進入人文社科,以及在商學院轉了一圈。所以我是跟著好奇心在不斷走,但這個過程中一直沒有特別滿足。

 

我對宗教比較尊重,但沒有機會深入。直到三十多歲,因為平時也翻愛因斯坦文集,他很多文章其實蠻有靈性的。他提到所有人都是鏈接的,我最開始理解的是社會層面的鏈接,到後來再想,其實構成肉身的物質也都是鏈接的,包括我們的呼吸。

 

還記得三十幾歲的一個生日,正好在洗澡,突然想到是原生家庭和過去經驗塑造了我當下的決定。而我的家庭和此刻的經歷再往後投射也是一張很大的網,從這個角度看,根本沒有自我。我比較喜歡一個人的狀態,用旁觀者的角色進入到不同情景,三六九等,有高有低,但最終覺得還是缺少什麼,正好就有機會來到這裡。


我挺喜歡打坐,原來我是游泳運動員,游泳是單人運動,每天重復性的動作,和自己對抗,和水對抗。過程中有時你能感到腦子一下放空了,這種狀態在打坐中也是很舒服的,雖然身體還是疼,但現在能真正坐下去了。

 

我正在迅速補習功課,讀您的文章。因為原來畢竟是在學術界,也許是誤解,就覺得雖然已經分類了,又好像沒有特別清晰。文章有理論,這次結合講課內容就覺得很多地方豐富起來了,學習到一個點的不同側面。將這些東西拼湊整合,可能是我後面的功課。

 

Yachak:

你有科學的頭腦,總是尋找不同結論,不同切入點,然後再把它們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思路。通常科學型頭腦就是先要把一個東西完全理解透,再去實現它。當然這是最好的,這樣的話心智會比較成熟,不會盲目。然後在具體實踐中也有理論性的參考,不會走彎路和錯路。你過去所探索的這些科學也好,自然方面也好,還是關於我們的客觀世界,在靈性世界的探索除了理論上的認知以外,還需要你去親身實踐。它必須要理論實踐結合,才能真正找到那種知識的滿足,真理的滿足。

 

所以你過去覺得缺少的東西可能就是內在滿足,你只是在知識層面理解世界,但你沒有在內在、精神和靈性層面獲得滿足。你會發現靈性其實就是最核心的真相。所以一個人追求科學,他一定會走向真相。你看愛因斯坦,他終究也是越來越接近這個真相。


所有科學家探索到後面,他都會接近那個核心的東西。但在最後一步可能就需要他暫時放下頭腦,去融入這個真相,然後他才能找到真相。如果不放下我們曾經所學的一切東西,這些東西作為經驗就會成為我們的干擾和包袱,所以真理就是體驗,它是超越所有知識所有概念的。

 

你的學習態度要整合這些知識不是特別困難,但你單看我的文章可能會少一點東西,因為我的文章是是整合過的一種知識,是個人化的觀點。

如果你真想了解宗教,也許還是需要去接觸一些佛法,佛法的《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等都可以看一下。或者《瑜伽經》、《薄伽梵歌》,還有道家的也可以看,這樣你就可以非常全面地整合,找到它們共同的東西。


學生:

那道教有推薦的書籍嗎?


Yachak:

道家比如說像司馬崇禎的《坐忘論》,還有呂祖的《百字銘》,它是一些簡單的詩句,但裡面也把整個修行過程寫得很清楚。還有就是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道德經》非常形而上,而《南華經》是把道的精神跟具體生活結合在一起,會更有一種生活的智慧。

 

你要學道家,必須要看老子和莊子,它全是道家的智慧。至於修行的方法就看《坐忘論》和《百字銘》。其實真正值得我們去看的書也不是特別多,差不多十幾部,當然還有一些當代大師的書也可以看,比如馬哈拉吉的《我在》、《我是》,它是講終極的。


學生:儒家方面您有推薦嗎?

 

Yachak:

儒家的《大學》和《中庸》,特別是《中庸》,它講的是中道。其實它的思想的源頭還是來自道家。很多儒家到明清的時候,他追求理學,非常反對道家的東西,因為他覺得道家太出世了,儒家提倡入世。但是你會發現儒家很多思想都吸收了道家思想,包括原來孔子是追求入世的,但是他受到老子的影響,後來也得道了。所以他教學生的那種思想跟道家非常像,他告訴弟子,如果你要去輔佐君王,要去勸別人,你不能執意去這樣做,要懂得曲線。這種方法其實就來自於道家,要懂得外圓內方,懂得技巧。所以在他的弟子中也有一些高人,比如像孟子。孟子講“吾善養浩然之氣”,他也講養氣的功夫。這個氣跟道家的“天生一炁”一模一樣,天生一炁就是浩然之氣,道家就是講養氣的功夫。莊子講“滑凝明耀,聖人之所圖也”和孔子講“道不可須臾離也”,這兩者講的都是養氣練性的功夫。得道的人隨時都在養氣當中。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在主線上還是同出一脈,雖然它有不同分支。我個人覺得按照修道的精神來說,還是道家更精髓一點。儒家會把世俗層面的處事方法會放到裡面去,但是相對於老莊子來說,老莊會更灑脫一些。

 

學生:

我們自己看這些不同家的思想都是相當分立的,沒有能力重新整合,而您特別能夠融會貫通,有引路人能讓我們少走太多彎路。

 

Yachak:

我不是一個有宗教背景的人,不是一個宗教門派。在我個人成長過程當中,包括學習、修證,我盡量避免那種太刻板的宗教形式的東西,我總是力圖去超越這種形式,找到他們的核心要點,我覺得這才是你進步最快的一個關鍵。

 

如果我們太在意形式和知識概念,會被知識困住,我們會用知識去闡釋一些特有的修行經驗,但很多時候修行經驗是完全超越知識的。關鍵是我們在修證過程中,不僅是理論的整合,我們自己一定要有體驗。如果沒有體驗,你沒有辦法整合知識。所以這兩者要融會貫通,這樣你才能夠明確這些東西到底對不對。


學生:

西方學術界也在發生變化,也在不斷整合。經過整個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的細分方法,它發現也走不下去了。我想到第一軸心文明的時候,東方西方分別有很多先聖先哲出現。現在有人在提第二軸心文明,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是現在這樣,而且西方也開始有意識去吸收一些東方的東西。

 

Yachak:

是的。我們現在的趨勢,整個世界包括經濟、文化、還有靈性,東西方都在進入一個大融合的時代。為什麼要融合?就是因為我們過去兩千多年都在分裂和對抗,就在幾十年前東西方都還在對抗。所以當時代在進步,或者說世界的靈性在提升的時候,一定會發生這種融合。西方必須要重新吸收東方的價值觀或靈性精髓。

 

你看現在很多西方的開悟者,其實他們的思想根源是來自於東方。特別是禪宗的東西,還有密宗也對西方造成了很大影響。而東方真正需要吸收西方的就是一種科學精神。

 

過去東方長期陷入宗教,把宗教當成一種真理來看,所以缺少一種科學嚴謹的精神。一提到宗教,我們就得完全跟隨它,在心智上缺少一種批判精神。這種現像就導致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修行,把很多形式的東西當作修行。

 

這樣你可能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今生都沒有真正走上靈性道路。因為你太在意外圍的東西,沒有找到宗教的核心,為什麼找不到?就是因為長期的宗教影響,導致我們想要進入這個核心困難重重,你想要到達實修的核心要爬過好幾道門。


所以現在出現的問題就是東西方宗教都在墮落,如果它要重新充滿活力,必須要有一個新的思想,新思想能夠把東西方宗教串聯起來,注入新的活力,或者一個改革。這樣傳統宗教才會重新吸引人,讓人真正知道什麼是真的修行。不是求福報,不是消災庇護,不是去盲目崇拜一個上師,特別是那種沒有修證的上師。

 

所以就是要拋棄,將來不再需要以宗教的名義給人們提供修行的基礎。每個人都可以在世間修行,每個人都可以作為一個自然人、一個平常人去修行,不需要披著宗教的外衣。當然也不必要增加新的宗教,現在宗教太多了,沒有必要再創造一個新的。只需要把所有宗教內在的珍珠找出來,整合凝煉出來,這就夠了。

 

在過去你想學到一個真法,哪有那麼容易。比如你去拜師或皈依,它不會直接跟你講真法,講終極。都是從最簡單的戒律開始,還有身體勞動、誦經,兩三年過去,覺得你是一個苗子才開始慢慢培養,慢慢給你講經說法。

 

但是這個時代進步太快,我們學東西非常快,直接上網就可以找到資料,不需要那種長時的學習過程。但就是因為我們接觸的東西太多太快,反而不知道怎麼去入門,因為沒有引導。我們接觸的知識很多,但是不知道怎麼去修證。傳統中那種形式化的東西沒有了,但內在師徒傳承的精神也相對減少了。


你真正要學這個東西還是需要一個師父帶入門,這是最好的。因為經驗非常重要。你自己看書自己練,過程非常漫長,特別是你從來沒有修證過這個階段。假如你過去生修到一定階段,你今生也許進步比較快,但你從來沒有修證的那個部分,你幾乎是沒有路可走的。


所以你提出的這個思想它就是大勢所趨。將來我們的靈修就是這樣,老師變成了朋友,生活在你們中間,帶領你們穿越靈性的門戶,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形像,這也是社會和集體意識所需要的。

 將來的時代就是這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