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日 星期二

禪室問答錄:把心放在真修上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把心放在真修上

2021/10/31


學生:

兩年前我在尼泊爾有過十天的密集禪修體驗,每天十三、四個小時,所以體會過比較集中的狀態變化。到第十天的時候,身體完全消失,全是光明,感官能夠和周圍融為一體,聽到很遠的聲音,也有非常喜悅的狀態。所以這次我其實大概知道整個過程會經歷的階段,比如腿從疼到不疼,念頭在什麼時候會減少。

這次時間不如那次密集,我的體會是思維特別難控制。生活中我的打坐是斷斷續續的,但我一直在很多時刻保持覺知自己。面對身體角色、情緒,我都能比較快跳出來,非常平靜地覺察當下。但念頭對我而言就特別難。我覺得七天肯定是不夠的,你要是決定走修行這條路,它是一輩子的事情。

我生活中慢慢在剝離很多以前的東西,工作社交越來越簡單。但並沒有下定決心要把修行當做這輩子最重要的事。但這次我意識到必須要在某個時間點做個決定,不一定要有特別明確的目標,比如這輩子要修成什麼樣。但我越來越明白生活中其實除了這條路是無路可走的。這幾天我聽了老師講的法之後,就更加確信這條路是唯一的路,我們的時間不多,人的肉身是非常寶貴的,應該珍惜時間。以後要沉下心來,花生活中最多的時間在修行上面。


yachak:

你在過去有禪修10天的經驗確實非常寶貴,是你對整個禪修過程的一個瞥見。從最初怎麼靜下來,到怎麼超越身體融入到光明裡面。但它畢竟是個瞥見,我們真正要完全達到那個境界,還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在上面。

我們內心確實要為自己做一個重要的決定,到底對我來說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如果你還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那你還沒有准備好成為一個真正的求道者。你對什麼是短暫什麼是永恆,什麼是幻相什麼是實相,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都還看不清楚,你怎麼可能為自己做這樣一個決定呢?它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信任,還有洞察真相的能力。所以一旦你做了決定你就開始真正地求道了,之前不過是在做准備而已。修行其實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是受環境、我們的業力、我們身體的各種習氣所束縛的。如果不能非常堅定地克服它們,哪怕你一直在渴望改變,也會發現進度非常緩慢。事實上你可能根本分不清什麼是真修什麼是假修。假修是滿足於簡單的信仰和理性認知,追求愉悅和舒適的生活狀態。真修就是要努力去克服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始終把最重要的東西放在第一位,讓自己的心和行為都服務於智慧和真理。


你看你只有在集中訓練的時候,才有那麼高的覺受。你不集中訓練,狀態肯定是差很遠。至於念頭多,你一定要去觀察一下你的念頭到底是來自哪裡。我們念頭多,可能就是對生活當中的瑣碎投入太多的關注和熱情。所以這些關注和熱情,包括做事、行動、說話,這些瑣事就變成我們頭腦的影像。當你靜下來之後,這些收集來的影像你沒有及時地處理。當我說處理的時候,不是說看到它就可以了,你必須要消化它,不是說我覺知到這個問題就可以了,你要看到為什麼產生和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這才是覺察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處理問題。不是說看到它、我不跟它糾纏,還不夠,要看得更深入一點。到底是什麼讓我停不下來?這樣你才能保持一個最佳狀態。


因為我們在生活當中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變成我們內在的一些印像,這些印像將來就會變成一種業力,所以我們必須每一天都要清理業力。每一天,不管你做過什麼,你都要找個時間來清理。


像我們打坐其實就是清理。比如說上午發生了什麼事,我下午打坐,一定要把這些印像全部都清理掉。要不然怎麼辦呢?你頭腦全部是這些影像,你根本就沒有辦法完全活在當下。你要完全活在當下,你就完全得對所經歷的一切人事都保持一種無心的狀態,不要太用心了。你應該把這個心放在真正的修行、內在的探索,外在越無心越好,這樣的話它就不會留下太深的痕跡,比較容易清理。但是無心不是順其自然,無心裡面還要有覺察以及改善自己的意願。


學生:

我這次嘗試了一下大部分時間止語。因為我之前的很多念頭都是關於各種個人對話的,止語後確實少了一些。但另外一個問題是因為不說話,我就開始幻想一些對話,想跟人說的話,然後也會出來很多挺困難的事情。


yachak:

為什麼你們頭腦都那麼多語言呢?是平常生活說話太多,還是說因為在這裡打坐時間太久,覺得無聊,自言自語。

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們還沒有真正地學會享受寧靜。可能你們感覺寧靜是一種單調的東西,但其實寧靜它是可以不斷地深入進去的。但首先你得願意活在寧靜當中,願意持續地活在那種沒有語言的狀態。然後你會發現它有深度,這種深度會帶來一種喜樂、一種輕安。當你找到這種喜樂輕安的時候,你會非常不願意活在頭腦裡面。

學生:

我觀察到自己大部分念頭都是跟對話有關,然後這個對話好像都是來自於想要給自己帶入一個社會角色的衝動。需要某種存在感,或者是需要表達一些什麼觀點、什麼形像,大部分是關於這種東西的。


yachak:

你是在尋找一個自我的角色嗎?還是一個自我的定位。


學生:

我感覺大部分都是跟這些有關系的,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比如我當時應該說那句話,或我希望這個人是怎樣的,等等這些。


yachak:

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回到過去,反省一下自己。但是反省歸反省,我們解決不了過去的任何事情,要避免反省過度。

因為我們真正能夠改變自己,不是在過去改變,過去的已經完全過去、了結了。比如你想要真正確立一個新的自我,你就從現在開始,不是從過去開始,過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我就從現在開始,我怎麼去表達我自己,我怎麼去關照自己內心所想,這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學生:

我之前雖然朋友很少,但偶爾交往中,我還是會有意無意勸他們走修行之路。但這次來後,您講了修行全過程,我自己梳理了一下,我突然就沒有那個想法了。以前很多人我看他不修行,覺得他苦,我就說你要修行,你可以解脫,但實際上可能對他來說如果時間沒到,他的世俗的欲望還很大,修行路可能對他來說更苦。因為這不是一般人能堅持到最後的,一定要大福報、大勇氣、大無畏的精神。所以我以後可能不會再主動勸別人修行了。


yachak:

其實你們大部分都是好心,都喜歡把自己父母朋友介紹過來修行,但往往忽略這個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對修行感興趣,適不適合修行,有沒有准備好,你們要多觀察一下。


有時候如果他年紀大了,或者身體有病,他也許不太適合打坐的修。還有一種朋友,你要看他有沒有善根和慧根,如果他有靈性傾向,又有熱情,你就可以介紹。


好心當然值得贊同,但是我們也要看這個人是否真的准備好,有這個渴望。如果他非常渴望,甚至不用去說,他自動會來找你的。真正渴望修行的人,渴望求道的人,他一定會到處去尋找。他不是在等,他是自己去尋找。

 

還有一些業力比較重的人,基本上不用考慮他會馬上修行。因為修行這條路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是很高的。


比如我們說要有堅定的信念,還有信心、毅力、忍耐,如果你在人格層面都沒有完善,在世俗層面還沒有經歷過很多考驗,基本上你不會有這種心態。就算你來修行也堅持不了多久。修行不是靠一時衝動,它是靠你在世俗生活當中磨練出來的那種心性,只有你具備了比較優秀的心理素質才能堅持得了。不然你半路就會退出,這樣的人也是很多的。


所以有些人他是有渴望,但磨練太少,心性還不夠成熟。像這樣的人不能太急於進入專一實修,只能讓他學習基礎理論,等待磨練得差不多了再來實修,那是最好的。


還有如果他是對世間愛欲特別執著的人,也是修不了的。對世間的愛欲很執著,肯定放不下。他來這裡想的也是世間的事情,他的心不在當下。這樣的人必須等到他善惡業相對平衡,生活比較輕鬆,沒有太大煩惱和責任的時候,這種狀態就適合修行。


每天忙忙碌碌的人,你讓他怎麼修行?他坐下來念頭會更多,需要釋放的東西會更多,所以能夠修行,都是要靠業力相對平衡以後。處理完我們的惡業,再平衡我們的善業,不讓它們影響我們心智的穩定。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實修,要不然真的很難。當然如果你有堅定的求道之心,你會加快這個進程。


學生:

我以前接受的修行訓練是關於“觀”比較多。在生活中遇到情境我也會覺察情緒,覺察當下。但對“止”的話,用隨息的方法,還是比較困難。想問有沒有關於“止”的特別練習,是不是對於止和觀,側重點也不一樣。


yachak:

其實都一樣,比如你學習的是以觀入手,通過觀達到止,但這種止不是特別深的止,只是對你所發生的一切有覺知和觀察。而我說的這個“止”,它是有深度的。當達到很深的止,你所有感官活動都停止了,包括呼吸,你又會升起另外一種觀。但這種觀和你前面那種觀又不太一樣。所以不管是止還是觀,都有層次,你現在使用的觀只能用在感官層次,但如果感官完全收回來了,你的觀它又不同。如果你沒有達到更深的止,那你更深的觀也起不來。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觀照你的行動、一言一行、顯意識的思想,但是潛意識的活動你是觀照不到的。比如你做事的時候,你在觀照自己做事的狀態,但可能潛意識有一些情緒在波動,你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你觀的能力還不夠強,還不夠深入。你要達到很深入的觀,即便在做事,也能夠觀察到潛意識有些東西在活動,這就需要一個深深的止。


所以根本上來說它們沒有衝突。我講的這個止,不是一般那種頭腦平靜、身體放鬆的狀態。這種狀態在我看來它只是靜,還沒有達到止。真正的止,是你的呼吸完全停下來,沒有呼吸,你頭腦也沒有活動,這才是真的止。在止裡面它有個定,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你通過止才能達到定。但是在靜的情況下,你沒有辦法入定,會受到外在干擾,比如說外界出現聲音,馬上把你的注意力拉到外面。就說明你現在還沒有達到一個非常止的狀態,只是比較平靜。


學生:

我在觀的過程中,就發現靜的時候很容易觀,說話的時候就很難,容易說錯話。


yachak:

你的定力不深,那個觀就起不來。如果定力足夠深,觀就自動成為你的一種本能,那就說明你的止觀完全融在一起,止和觀沒有分離。但是你沒有達到之前,你發現當你止的時候你不能觀,當你觀的時候又不能達到很深的止。所以你的觀還是一種有意識的觀,不是本能的觀。


真正的觀不是靠我們的意識,是靠我們內在的智慧本體,所以要真正達到全觀的狀態,要在止的基礎上。所謂全觀它是三百六十度的,不僅是觀照我的身體狀態,包括精神狀態和外在的一切我都在觀,沒有遺漏,但是當我們在練習靜心時,觀的可能是自己,對外在一點感覺都沒有,這是局部的觀。

要達到全觀你的定力就要非常深,就要達到很深的止,那個觀會自動發生。


學生:

生活中的“定”是什麼定義?


yachak:

定有很多種,它不一定是說坐著不動才叫定。你說話的時候也可以定,只要你的心一直保持在如如不動的狀態,它也是定的。你也可以思考,思考時你的心成為一個觀照者,這也是定。所以我們說的定不是狹義的,它更寬泛,是你在行住坐臥中都有一個中心,一個穩定不變、沒有受到打擾的中心。

我們打坐只是為了去訓練定心,然後把定應用到生活中。如果你發現你只能在打坐當中保持,說明定力還不夠深。夠深的話,能真正達到道家講的觸事也不動心。碰到事情,心裡不動,就是真正有定力,是一種泰定,泰然自若的定。不管什麼事情來,我的心就是不動,好事壞事都不動。

定力靠什麼?就是靠我們不斷用氣息穩定在不呼不吸的狀態,不斷滋養它。這種定不是肉體的定,不靠意志控制行為,它是靠那種很精微的氣息。


因為很精微的氣息本身能量波動就不同。比如物質層面的能量波動是齒輪狀,你達到那種很高頻率的伽馬波,你入定時,腦波就是一條直線,但平常是大波浪。如果你稍微靜心達到止,它起伏會小一點。而真正入定就是一條直線,這時候如果給你做檢測,你跟死人沒有區別,心臟和大腦都是一條直線,但是你還是活的。


我們聽過這樣一句話:死之前先死。意思是什麼?你要達到類似於死亡的狀態,沒有任何波動,那你對死亡就絕對有把握。到你死亡那一刻,你完全不動,不受到業力的牽引,你就會跟你的本體融合,你就會解脫。


死亡的時候出現的那種幻境,是你業力釋放出來的。如果你看到幻境,心一動,進去了,你就進入輪迴。這個時間非常短,你的本體出現就是幾秒鐘,一閃而過。如果你不能保持不動,你就不能解脫。


學生:

您說的那種入定,是能所合一嗎?


yachak:

不一定是能所合一。能所合一不是單指呼吸,它是指整個意識狀態,但是意識狀態會決定你的呼吸。比如你意識狀態的能和所消失了,你就沒有自我了,自我所有的心理狀態消失,就沒有能和所、主和客之分。這種狀態你身體也會變,呼吸狀態也會改變,完全地停止。但假如你把呼吸停住了,意識卻沒有轉變,你的個體性沒有消失,那個狀態就是不完整的。


學生:

合一的狀況下,如果出現雜念,那個雜念是什麼?


yachak:

進入到內在合一,你不可能再出現任何妄念,但不代表沒有念頭。你要明白念頭和妄念是不同的。妄念是你的意識在活動,頭腦在活動,但是當你合一的時候,頭腦不可能活動。但為什麼還有念頭?那是殘余的影子,你經歷事情的影子還在,影響還在,它是自動釋放的。它不是你主動去思想,不是走神,完全不同。所以那些念頭出來,像影子一樣。


但如果是妄念,馬上就會干擾。因為它在你頭腦意識裡。但是當你合一,念頭是在外圍活動,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它進不了你的內在。所以這時候有念頭和沒有念頭是沒有區別的。所以你說三摩地有沒有念頭?照樣有念頭,但是這念頭跟自己一點關系都沒有。


所以有人證悟空性,不是代表他一直沒有念頭,而是這個念頭也完全變成空性。當你沒有達到空性,那念頭就是一種“有”的狀態,它是有力量來破壞你的。


學生:

我狀態比較好的時候,感覺分辨的二元性思維會比較弱,能看到所有發生的事,它們是無限的。有時思考意識一回來,就有了概念和邊界,比如這個人、那個物體、桌子、聲音。


yachak:

你沒有概念和標籤的時候,它就是統一的。所以我們把對所有事物的概念去掉,你就無法在頭腦和理性層面認知這個東西。比如這個杯子,我把杯子的概念去掉,其實意識上我已經對它很模糊了,這個模糊裡有一種混沌的心態,或者說統一。在混沌裡面就沒有分別。


我們為什麼會有分別和二元對立,就是因為已經貼上了標籤。這是桌子,這是茶壺,哪怕你沒有思考,你也已經知道它是這個,因為標籤早已植入你的頭腦。所以你在分別認同的是你對它的標籤。但你對它並不是真的認識,一棵樹你認識它嗎?不一定,你只是通過一個標籤認識它,這是樹。但你發現每一棵樹都完全不一樣,它是一個非常獨立的生命的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