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禪室問答錄:破除法相。





 Yachak。

禪室問答錄:破除法相。

2022-06-05。

文字整理:Avilla。



學生¹:

最近我處於一個比較大的修行的考驗中,內在很多的業力、人格層面的諸多面向集中爆發,並且以外在的許多事件顯現,能觸發我,讓我不再逃避,去看清問題究竟是什麼,而不再以頭腦去分析它們—比如我的優缺點是什麼、人格有什麼需要完善、如何去設定一個期望、達到一個更理想和完美的自己。我更多地跳脫了人格層面,進入一個更高的靈性層面,或者說與它建立了連接。只是這種“連接”還不能穩定,這時我採取的辦法就是臣服。




對於“臣服”我也有一些新的理解,通俗來講臣服我覺得是一種“平常心”,但真的要體驗它可能需要一些特別的經歷,才能達到在極端二元性體驗之中不再認同它、不再偏執,達到對自我的完整接納,可能這時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平常心”。我對平常心有一個了悟:很多時候我們說平常心,會從概念去追求它、達成它,這時反而陷入了頭腦的構建與欺騙之中,現在我遇到問題時會反過來看待——在遇到情境和對境而產生了情緒問題、頭腦思考從而陷入低沉狀態時,我問自己為什麼會陷入其中?為什麼以一種不平常的心態在面對它們?這時如果我看清了這些“不平常”的、二元性的思維模式,就可以不再認同它,我就再度回到了內心那個平靜、能接納自我的中心裡。




當我回到這個“中心”時,會感到一種很深的放鬆,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對自我的認同,一種活在當下的踏實感,繼而體驗到和環境的一體性,內在生出一些喜悅,而這種喜悅讓我有了另一種心態:之前我的人生經歷過一些挫敗,比如對修行的追求,花了很多時間探索但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從而產生挫敗與自責的感受,這些東西逐漸變為一種“受苦”的覺受——就像品茶一樣,苦中作樂。但現在我身心的某一個點發現,其實這些受苦好像跟自己並沒有太大關係。我開始以一種正向的角度去理解這些經歷對我意味著什麼?過去在頭腦的單向思維中,我並沒有理解它們在修行中也許對我而言很重要,是“完整”在某個“階段”的呈現。所以就像品茶,比較苦的茶都會有一個很好的回甘,人生經歷也是一樣,當我們接納頭腦層面認同的“受苦”、真正去體驗它,它也只是人生中必須的一個階段,經歷完就會感受到一種喜樂。




我有了一種對修行、對自己更全面的認知與思考。以前雖然一直探索和追求修行,但它更偏向於頭腦概念,停留在理論層面,它導致了一種修行的假像:好像學習了很多理論、探索了很多法門、做了很多與修行相關的事,然後執著於達到一個修行的目標。這時對目標的“執著”本身就違背了修行的初心,它變成了欲望和抓取,帶來了緊張和恐懼,造成了對修行的焦慮。就像老師一直講修行要落地、要和生活的每一個當下場景連接起來,我逐漸認識到一個問題——要看清這種關於修行的自我欺騙,在自我認同的修行方式背後其實有一個非常深的小我和頭腦,修行變成了服務小我的一種“修行表演”,或者透過努力修行來確認小我的存在,一種滿足小我安全感和優越感的包裝形式。從這個角度而言,這種修行永遠沒有跳脫背後“小我”的掌控。




基於這種認知,我開始調整自己,每當我發現自己又離開了當下的真實場景和緣境,又陷入思考、又不停尋找與修行相關的事去達成一種修行的確認時,我都能發現它是頭腦的一個騙局,而修行的本質是我們去認識自己和回歸自己。所以,頭腦層面的追求其實遠離了對自我的真實觀察,我們要回歸、下沉到現實生活的真實場景中去“看”,比如去看到身體各個層面的狀態:打坐時身體產生了怎樣的覺受?而我們需要如何調整與處理這些覺受?因為這些覺受、這些身體內部的堵塞可能源自過去人生中的情緒記憶,當它們釋放出來時,我們是否願意真的下功夫去了解它?也許我們會從中看到:過去在處理這些場景時,就是因為有某種困惑而沒有站在正確的角度,導致它形成一種怨憎的累積,變成情緒的糾纏和內在的創傷。




另外,我發現自己之前的人生經歷也許積累了許多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許多固定觀念,它們一直在限制我的人生,給我帶來恐懼、膽怯甚至有時是煩躁,好像一直有一種思維模式在抓取、在掌控我的生活、思想和情緒,過去我一直順著它去找答案,現在才發現真正的修行要反過來,要看清楚正是這個東西影響了我,讓我沒有找到答案、沒有回歸自己。




有了這個領悟之後,我會開始平等接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就像情緒也會有喜怒哀樂,而每天的生活可能今天狀態好一點、明天狀態壞一點,而每天的打坐過程也都會出現身心感受的變化,我開始去體驗和了解這種變化,在變化中我感覺過去自己把修行變成了一種壓力和負擔,一個要追求和達到的地方,現在發現並非這樣,修行是一種過程和體驗。當我放下了對修行的頭腦執念,我開始獲得“新生”:我只是自然地過每一天,去體驗生活中的每件事,就算是打坐中出現了各種酸麻脹痛的覺受,我都把心放下來,去和它相處,去體驗它,反而獲得了一種輕鬆,找到了與自己和諧相處的自然感受。在這之中,我不斷達成與自我的和解,我的心與每天生活中發生的事達到了一種一體性,在這種一體性裡我不斷深入認識自己,也許這樣才能對修行有更多幫助。




Yachak:

你說得非常中肯和客觀,這確實是我們修行所需要的心態。我們往往把小我的欲求當成靈魂的渴望,而實際上一旦確立一個有形的目標,就會失去當下的體驗,不能聽到內在真實的聲音。我們只有完全活在當下,對頭腦的一切想法、一切欲望和追求都有觀照,這時才能處於內心當中,當我們處於內心之中,就沒有脫離當下,就會有很多真實的看法與洞見。




我們的智慧與靈性的成長,需要發生在當下,它不會在頭腦的思辨和追尋中發生。因為頭腦有很多陷阱,它依照概念與知識去追尋答案,所以往往會造成一種虛假的修行狀態。當你脫離心,你的心沒有活在當下,無論頭腦進入多麼深刻的思考都是偏離自性的。因此,不是說你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對生活和修行進行判斷或總結,而是一定要站在“心”的角度判斷與總結,這樣可以檢驗頭腦思維過程有沒有偏離心。因為心是靠感覺來認知一切是否符合真理:當心感覺頭腦思維中充滿混亂,心同樣也是混亂的;如果心處於一種非常和平、安寧與喜樂的狀態,這時頭腦的思維也會完全不同。一旦思維出錯,心就會隨之受阻,會有一種緊縮與恐懼感,這代表你已經偏離心的方向,完全進入頭腦的世界。而頭腦的世界是沒有靈性的,它只是一個工具,頭腦最終要服務於心,而我們往往修著修著就忘記了這一點。假如你的心還有很多煩惱,那麼就算頭腦不斷尋找答案、尋找解決之道,你也仍然會陷入錯覺、陷入一個局部之中。很多時候你需要去觀照自己的心在當下有沒有獲得足夠的和平,假如這個當下你感受到和平而沒有衝突,就不需要進行太多思考;如果這個當下你必須進入思考,也不能讓頭腦偏離心而影響到心的狀態,否則就進入了頭腦的修行而非實際的修行。




因此,我們的修行是要達到身心合一、心腦合一,當它們完全平衡與同步時,你才能感覺到另一種合一:心與靈的合一。你會感覺到“心”的內在有一個如如不動的靈魂—你的自性,它一直在觀照這一切、體驗這一切,但它沒有分別,沒有目標,它只是在當下之中。而你對自性、對生活和修行的理解,是要不斷去找到這種合一的感覺:沒有衝突、沒有分裂,這樣你就是在真正的修行。無論外在形式是什麼,也許你在走路或在打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隨時去找到那種安住於當下的“合一”狀態,沒有衝突和分裂的狀態。因為實相就是合一,你唯一的目標是要讓自己的身、心、靈不斷朝向合一,朝向沒有一絲分裂與衝突的方向,這才是對的。




假如頭腦產生了一個想法,從而導致你內在出現了衝突或自我懷疑、自我審判,這就代表你處於分裂之中了,在這個當下,你要意識到頭腦製造了一個幻覺,導致你離開了合一的實相,所以思維與頭腦的慣性必須捨棄,當你懂得捨棄頭腦,就有了智慧。否則會一直按照頭腦的方式解決問題,制造更多的分裂,它們會阻撓你真正的修行與成長。




所以什麼叫“平常心”?很簡單,當你越來越像一個無知無欲的人,你就會很平常;而當你有了很多知識和欲望,你就不平常了。當你想要成為一個如何的人、想要達到一個怎樣的目標,其實已經不平常,而當我們沒有欲望,能接受當下的自己,我們是平常的。當我們沒有知識,沒有用頭腦去為自己設定一個概念、一種定義,也沒有對自己的人格進行分別和評判,我們就可以完全接納自己的人格,接納優點與缺點,當所有好與不好都能被接納,這時的我們就類似於無知無欲—很天真、很純粹、很無心。只有這樣的“無心”才能了解什麼是道,道它就是“無心”的,它很平常,它並不是高高在上的,也不是看起來特別宏偉或神聖的,它在萬事萬物當中,它如此平常,既在神聖之中也在謙卑之中。當你把“道”定義為一個很神聖和崇高的處所時,其實已經處於分裂的狀態,處於投射的幻相之中。而當你把所有事物都理解為“道”和“實相”的呈現,還需要逃避當下嗎?不需要。




所有當下的發生,你都會接納它,但你知道你的內在完全是完整的,當你不斷憶起自己的完整性,就會慢慢與它合一——你並非在創造一個“自性”,而是意識到你的自性並與它合一,這樣外在所有的分裂都無需抗拒或糾正了,你會把它看作來來去去的幻相,看作一個短暫的呈現,這就是從智慧的角度來修行而非從外在形式來修行,否則你總會感到有許多問題要解決,你會陷入巨大的負擔感、困惑和煩惱之中。要時時提醒自己:當有煩惱,就要回到心,不要進入頭腦的糾纏,這是非常重要的知見。


————————————————————————————




學生²:

我是一個出家人,大概在2017年出家,然後2019年陸陸續續接觸到一些靈性知識,剛開始接觸的是楊定一博士,但那時我的思想比較保守,受傳統宗教影響很深,不過只要能夠打動我、或對我有益的靈性知識,我都不會特別排斥。後來我又不斷從各種佛經上找到一些智慧,打開了一些“心”,原來的各種思想觀念逐漸放開了,陸陸續續接觸到更多靈性方面的信息。




Yachak:

所以網絡上的這些靈性修行方法你也會看,對嗎?西方的看嗎?




學生²:

西方的也看,《當下的力量》我讀完了,還有楊定一博士的東西我看了兩年,但最近主要在讀老師的東西。老師對我的吸引力主要在“法”方面,比如文章裡語言的優美,還有師徒交流中自然流露的智慧,所以從三月接觸到老師的法開始,您過去所有的文章、包括公眾號的全部文章、喜馬拉雅上的專欄我都看完、聽完了,想要接觸老師、渴望得到您指導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我出家前做了十年的財務工作,從2015年開始,內心當中好像有一個聲音在告訴我:最遲到2018年,你必須做出改變,不要再過這種生活。於是到了2017年春節,我想要做一番改變,以前每年過節都是在家和兄弟姐妹一起吃喝、打麻將,就是這樣的生活。而那一年春節我去了趟普陀山,從那之後出家的想法就很強烈了,壓不住了,那時候連佛法有多少法門、怎麼修都不知道,沒有理論基礎,但從普陀山回來之後就把工作辭了,後來就出了家。



Yachak:

你今生有什麼願望嗎?


學生²:

我現在待在這個寺院裡,感覺周圍有好多出家人身體、心理都有一點疾病,在這個氛圍中生活久了,我內心當中有了一種悲心和願心:我想要趕緊醒過來,想要去拯救和幫助大家。其實從2019年接觸到楊定一博士,剛開始其實有排斥,但過了一段時間他的內容又來到我身邊,後來就像前面說的,我從經典裡找了幾句話,把我自己解開了,自此生命中接觸的老師越來越多了,包括楊寧老師的東西。


Yachak:

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為什麼你會接觸到世間的老師,而不是一個寺廟裡的老師?


學生²:

我覺得自己生命當中的老師不在寺院裡。出家後發現,對我觸動和吸引力大的老師都不在寺院,特別思想包袱打開了以後,來到我生命的靈性知識越來越多了,最近接觸了包括外星文明、傳導還有數字療癒等等,我越接觸,對覺醒的渴望就越強烈,一刻也等不及。


Yachak:

我想是你在內心之中還有部分缺失,可能正是跟世間生活相容的“法”,在出家之前,世間還有很多東西你沒有完全參透和看透,還未體驗足夠,所以這也是一種現像:很多人出家更多地是逃避,逃避世間的受苦,所以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但我們也看到,這個時代不一定要以這種方式修行了,現在物質與科學都很發達,人們完全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學習,不需要出家或隱遁山林,那種修行方式屬於過去的時代。比如古代物質條件差、兵荒馬亂,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遠離紅塵紛擾,在古代你要拜師甚至得親自上山去學,但現在你想學法、想了解修行理論,可以透過互聯網直接閱讀和掌握。以前拜師是很辛苦的,一個師父要挑人,他不會立刻將你當作弟子,但如今很多靈性天賦高的人就是一個普通人,不完全在寺廟中。當然不是說寺廟中沒有高人,只是寺廟裡的高人更傾向於出世,他比較單一,或者是由傳統宗教延續下來的法脈,相對來說欠缺靈活性。



其實我們看這些佛教的經典,它講到最高的法時,會強調要入世,你的出世修到某種程度一定要入世,因為要將出世與入世融為一體,沒有出家和在家的分別,沒有一個“出家”的相。其實佛法講真正的出家是“心”出家,而非身體上的出家,如果你不管在寺廟還是在世間都能做到“心”出家,就是真正的出家人。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的特殊性是要破掉法相、破掉修行相,讓更多普通人能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修習佛法——以一種更簡單、更直接的方式修行,打破宗教中過多的形式限制,否則人們總認為修行特別困難,規矩太多,門檻重重,要修到一個極高的位置需要歷經千辛萬苦。



如果真正從一個終極的法、終極的實相來看,修行不完全是這樣,最高與最低是可以融合的,所以你會看到許多很懂佛法的人也在世間生活,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存在,他們能把佛法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講工作、講關係,但這些是出家人不會觸及的。而你會發現我們作為普通人,很多時候更關心現實生活的煩惱,假如現實層面都難以解決,又怎麼去渴望與追求解脫和超越輪迴?我們會認為這些東西虛無縹緲。所以佛法的最高精神還是需要融入進很淺的世俗層面,和光同塵,這樣才能發揮它的獨特魅力。真理是有魅力的,它非常圓融,不限於一個寺廟或法門之中。


你看我的文章能感受到吸引,也許正是被法與世間生活的融合打動了,它對你極具吸引力。因為一個人在寺廟待久了,生活過於單調和枯燥,這是常人難以忍受的,尤其你是曾在世間生活過的人,對比非常強烈,你總感覺在寺廟裡缺少一些東西,就如同你從未真正在世間活過一樣,你從未活出過你的喜樂。當你沒有在世間活出喜樂就急著逃避,跑到寺廟去,而那是一個如此嚴苛的環境,要修出喜樂是多麼困難?因此宗教雖然有傳統延續下來的清晰脈絡,但在不同的時代,尤其是物質文明較為發達的時代,它又有一定滯後性。這就導致你發現“出家”有時並不能真正把你帶入一個更高的、修行的實相,它有太多選擇和概念,有太多的法在其中,沒有完全與生活結合,必須有一個人能去結合這兩者、去引導大家,否則每個人都會陷在一個固著的傳統裡跳不出來。



有一些修為很好的出家人講世間法也講得很好,一個人修到開悟境界,他可以完全破掉法相和出家相,在任何地方都能完全放下身份感。因此無論形式,修到那種狀態的人都一樣,他們內心獲得了自由、超越了所有的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全都超越。他們沒有身份,與世俗親人也沒有了情感糾葛,更不會故意逃避世間,不會因為世間有許多糾纏而找個清靜的地方躲起來,他們完全自由自在,想去哪裡都可以,隱居很快樂,待在大眾之中也很瀟灑,這就是真正有修為之人的境界。但現在出家人裡有這種境界的人相對較少,所以才會出現新的修行法門。



很多新的靈性教導出現在這個時代,有它特殊的原因。它們要來打破由傳統帶來的一種受限感,要能更加融入當下的生活、融入時代的氣息,讓更多人能更快修出來。如果我們太受限制,受清規戒律的束縛,就很難活出那種大自在。所以過去所有“法”的偏差,換言之,是過去宇宙發展帶來的一種扭曲,全部需要被糾正,我們要重新進入一個新的、合一的宇宙,不僅要剔除過去修“法”的偏差,還要糾正人思想觀念上的扭曲,找到一種合一與統一的實相。過去所有“法”都是對立的,比如出世與入世,但這個新時代、新的宇宙周期是“統一”的—這種統一不發生於二元性體驗之中,它是在你的內在找到陰陽統一。當你內在合一了,整個世界也與你一起合一。



因此,我們不需要尋找某個特定的地方或固定的方式修行,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自己內在如何去合一。當你內在能合一,你就覺醒了,就能找到那個不生不滅、永恆存在的實相。當你找到實相,外在生活就無需去改變它,你的生活方式、個人習慣或個性都不需要改變,為什麼?當你獲得內在的統一,所有的外在也會統一起來,不再需要固定的戒律去約束自己,你所有行為都是合乎真相的,它沒有扭曲;而當你內在不和諧,外在的所有行為都是不和諧的。但是我們不需要刻意用一個形式來壓抑自己的個性或情感,在過去的宇宙周期,你要修“法”必須要有一個極端,要壓抑個人的情感與情緒。從佛法來講,確實要超越個人的情欲愛,但當你超越了它們,你達到了什麼?難道是一個絕對的、無情無欲的空無嗎?不是的。超越個人情欲愛而達到的其實是一種宇宙之愛,這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愛,絕非個人的自私與占有的愛。




所以“慈悲”其實是一種宇宙之愛,但過去我們可能沒有使用這個詞,現在以一種簡單的語言來表述它,正是宇宙之愛。它是無處不在的一種愛,任何時候都可以去體驗它,當我們達到它,個人的自私和貪嗔痴就能夠消融,我們就可以活在這種宇宙之愛中,這就達到了修行的目的。所以,那種刻意壓制個人情感、壓制愛的修行方法是極端的,它導致一個人的心長期封閉,過去很多修行人的心是封閉的。但你會發現,一個人要獲得成長、要活出大愛,他的心需要完全打開,完全沒有恐懼而接納一切,不將不迎,完全地流動,這樣才能活出那種宇宙的大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句話講的就是宇宙之愛。




如果我們直接從宇宙之愛入手,還需要壓抑情感嗎?不需要。我們只需用宇宙之愛來統攝個人的情感,去除掉個人的私欲、嫉妒或仇恨,這樣就能活出一種完全圓滿的境界,我們的心完全圓滿,再也不會向外投射和抓取。當你活在愛與圓滿裡,還會對世間有執念嗎?不會的,之所以有執念只是因為你缺愛,你對親人、朋友或伴侶的執念都是因為你沒有活出那種愛,當你活出來,一切都不是問題,你不需要逃避,不需要躲進深山裡才覺得心能清靜下來,真的不需要。當你有了這種大愛圓融,你就能與每一個人內在潛在的愛連接,他們也能被喚醒。




當我們講“愛”的時候,它其實是很簡單的東西,你可以不斷從內心去感受它,讓它流動出來。你會看到:所謂的“愛”完全超越個人情欲,它來自靈魂而非個人,它無處不在,不是你個人想要占有就可以占有。另外“智慧”其實也很簡單,真的不是你看很多智慧書、佛法或經書那樣,好像它很複雜,智慧非常簡單,核心就是空性,你能體驗到空性無處不在,在萬法之中,無為而行。當你用無為之心去體驗內在與萬法之中的空性,與它一起流動,當你所有的行為、思想與表達都來自於它的推動時,就會明白什麼叫“智慧”。它絕不是一種概念,不是從書本上背下來的道理,它完全可以自由創造,在每一個當下都是自由的、自發的,流動的。所以智慧並不是你去告訴別人一個大道理,這些只能說是“文字般若”,如果你能從當下去體驗它、看見它,與它一起流動,這才是真的智慧。在你的個人實相之中,你能做什麼?其實就是臣服於它,智慧會通過你來向外流動。所以智慧簡單到你不敢相信,當你不使用頭腦,就有智慧。因為一旦你用頭腦,你就開始分別,一旦分別你就活在二元性的觀念中,它就不是真的智慧。



有時我們很難用一個語言去描述“智慧”到底是什麼,其實它完全沒有文字與概念,它是一種振動。有時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一個圖像,有時又可以把它當作一個音調。它有一種音調,就像不斷在舞蹈,如果你聽到了它,把它轉譯為一種語言或思想,它就是智慧。這種音調不在三維的世界,它在一個更高的世界,不斷回旋,非常優美,如果你能捕捉到它、能轉譯它,那就成了一種智慧的語言,那是帶有光的語言,我們叫它“光語”。這不是頭腦的語言,它來自另一個世界,所以即便你的語言非常樸實與簡單,但如果你捕捉到了這種光語,它的振動完全不同,會觸及每一個人的心靈,啟發每一個人的靈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