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六章
(2019-09-05)
地球生活歷來就是一個苦樂參半的地方,它不像死後被描述的世界那樣,要麼是天堂狀態,要麼是地獄狀態。作為生的一個對立面,死亡既非空無所有,同時也是流轉到下一生的準備階段,生和死既對立又相互依托。 “生”的一切體驗都是一場圍繞著苦樂展開的悖論,因為地球生活有著極其復雜的思想意識差別,這些意識差別形成了不同的苦樂感受和業相。“死”的一切體驗則是悖論的暫時緩解,其中體驗的苦樂只是被動地消耗成果,僅僅是為了釋放生前過重的業相負擔,而力求再次回到出生前的平衡和完整。它們相互依賴、支持、循環構成輪迴的本體。而悖論恰恰是一種完整性的生命體現。
苦樂的極性對立狀態很難產生心靈的進步和超越,因為在極性的狀態沒有對比和參照,樂極則缺少心靈動力,無法產生作為和追求;苦極則無暇顧及追求,深感前途無望。苦和樂的價值及原理,絕非用死後的世界就可以解決根本問題,因為它們都是生死循環的一部分。這不需要依靠單純相信和理解其中的玄理部分也可以推斷出來,天堂和地獄的存在狀態是地球生活在高維度的放大形式,當一個內心感受到極其快樂的時候無疑像處在天堂當中;或感受到極其痛苦的時候無疑像處在地獄當中。它們反映了更大的生命悖論,但仍然無法擺脫對立面的強加而超脫自身,一切努力都還在悖論的形式當中。
苦與樂成為一種極性表達,但它終究只是主觀性的感受。就比如當一個人處於自身的苦樂感受當中,外人是很難切身體驗的。極性是一種絕對孤立狀態,無法形成悖論,所以也不可能形成一種整體觀。要獲得整體觀只能依賴悖論,而悖論在地球生活中才能實現,如果把某種參照事實去“概念化”和“固定化”,那相對的結論和事實也無法成立,那我們對苦和樂就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和理解。這也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的相通道理所在。因此靈界的苦樂狀態不過是人世間善惡對立的極性放大,它並非永久不變,也不是真正固有實相。靈界的苦樂更多是心理上的、在較高維度的投射成相。而不是身體層面,直接與身體知覺相連。這也間接說明一個人是身處天堂還是地獄完全是心理所累積的不同業相使然。
既然悖論無法超越自身,唯一的解脫方法是生活於悖論而又能超然於悖論,這樣苦樂就不再是一個絕對孤立的極性問題。關於苦樂我們不能用固定的經驗和看法去限制它,而是利用它們來達到更高的整體觀目的,從整體觀去認識苦樂和人生之必經歷程。那我們終究會認識到一切事物和苦樂體驗都是暫時和相對的,通過充分地認識這種諸行無常、萬法唯識的現像,我們的智慧才有可能找到其對立面——永恆和絕對的。有相對就有絕對,有悖論就有唯一真理。智慧不是一種思想認識,而是對事物的一種完整體驗。站在永恆和絕對的立場上,就不再需要依賴極性來導向另外一端,苦導向樂,樂導向苦,這就是噩夢一般的輪迴效應。每個人的宿命最初都是一樣屬於這種天生的無意識,只能依賴苦才能感受樂的存在價值,依賴愚痴才能產生智慧的認同。但是如果依賴絕對性,就有可能自主享受快樂又遠離一切形式的痛苦,或者把輪迴和解脫變成一個統一體。
苦樂參半的生活培養出極強的忍耐能力,以及不斷向更高意識層面進化的渴求。因為某種程度上意識層次關乎著苦樂的對比和自我掌控能力,在這裡苦樂主要由心理條件所主宰,而意識是決定因素。苦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只有在苦樂的相互作用下,靈魂才可能最終依賴心靈的控制獲得極性平衡,在這種平衡當中靈魂將完全清醒過來從而意識到自己,這是大我意識的開端。依賴大我意識的覺醒才可以實現生死輪迴的解脫。因為大我意識到所有的悖論都發生在其內在的空性當中,而在“有”的世界尋求統一顯然也只能是另一種悖論。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對一切悖論現像的總結。在這點上一個普通人和一個得道之人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是都不可避免苦樂二元性的作用,其不同在於普通人趨樂避苦想用樂取代苦,但仍然無法避免苦。得道之人知道對立相生的道理,不逃避受苦,也不追求和執著於快樂,因而可以免受苦樂帶來的困擾。一個善於把握陰陽的人是通過對“炁”的控制來平衡苦樂,一個得道聖人是通過思想心念的控制來調和苦樂的感受,一個神人自身並沒有體驗苦樂的可能性,其對苦樂的感受是通過任何人的心來獲得體驗。但是這些不同常人的苦樂體驗都有一個內在的支撐,那就是不同於一般相對苦樂層面的大道之樂,這種大道之樂是長盛不衰的,在這裡就成為一個有控制力和神聖意識之人的享用資本。
一個人的心靈越是成熟有經驗,對苦樂的體驗就越是敏銳,活在這個世間無疑是一種受苦,所以佛法說輪迴皆苦,就連相對的樂也是一種苦,這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地方。但是一個已經達到完整理解的人卻願意懷著無限的耐心去承受這個“矛盾”。這可能是在一種悲憫心的驅使之下,也可能是不自覺地自然參與其中,其中不乏苦樂的循環作用來推動。一個有志於道的人通過學道之樂來對比世俗生活的不值得,通過一定的受苦來同理世人的普遍受苦狀態,這兩種心理會促使他不斷前進,也願意服務他人。而不應該從此滿足現狀、駐足不前或者進入一種心靈停滯狀態。
如果心靈切斷一切導致苦樂體驗的外緣,心靈就容易進入這種停滯狀態,就像“枯木”一樣缺乏生機。這種狀態是有可能發生的,雖然不同層次的人體驗的境界有所不同,對於一般人這種心靈停滯是有害和消極的,類似一個鬼魂被迫停留在陰陽兩界之間,因為沒有實際參與生活而導致無法繼續提升自己。對於停留在高維度體驗的人則類似於身體留在世間,而內心體驗的是某個天堂世界。這種狀態既不向前也不退後,如果要向前必然先要回撤和下降,才能產生進一步的動力。心需要重新活躍起來,感受到苦的存在,但這也意味著強烈地體驗到苦樂對比。所以不管一個人提升到什麼程度都需要保留一些和現實的對接,自然地生活,這樣才不會進入停滯狀態。在處理這種生活經驗上,從一心只為自我打算的世俗道路轉向為他人幸福努力的服務道路是最好的,也最貼近靈性的宗旨。
它不會脫離在悖論中認識整體的道理,它可以避免走向孤立性認識和消極心理。真正的靈性服務不是一定做偉大的事業,服務於更廣大的群體,這些世人的標準並不適用於靈性法則。實際上要釋放掉那些以大小、結果、利益、名聲來衡量和追求服務的心理。服務不論環境、對象和方式,有時候可能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生活瑣事,一個對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一開始就想著服務眾生而卻沒有從身邊小事做起的想法注定是要失敗的。從最簡單的道理而言,大都是由小而累積起來的,關鍵在於內在的熱情和誠實,以及堅持下去的勇氣和耐心。一個人如果是帶著靈性的整體認識、改善自我內在的目的去提供無私服務的話,就是真正利用好了世間的苦樂作用,那他就有機會超越苦樂對立的心理壁壘。因為在這過程中一定會有苦樂感受,一定會加強某些神聖品質而削弱某些個人欲求,如果是帶著個人私欲的動機去做,其結果也會變得復雜而不純粹,只會增加更多的苦和業相。
這是一條永恆不變的生命道路,通過犧牲小我來成就大我,通過靈性服務使他人幸福體現出最高的人生意義和價值。起初我們需要一些激勵的手段,當我們能夠自我把握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去行動,而無需刻意和勉強,因為作為一個較高意識的存在,其對應的是不管表面做和不做都在這條服務道路當中,都會成為世間的服務者和人格示範。這些服務當中最好的服務是提供靈性智慧的服務,因為它能夠把人從心靈迷障中解脫出來,認識到永恆和絕對的存在。在一個沒有參考點的悖論世界裡,服務的標準也會失去,這時候的服務完全是創造性的,這種服務更為高級,將眾生之心看成自心,它完全符合絕對性真理但是又不完全被智力所理解。
服務之心本來就潛藏於人心當中,這是一種善根。積極地培養這樣的善根有利於化解厭惡世俗帶來的消極,真正應該舍棄是內在自我停滯、自我限制、自私自利的觀念,而不是外在生活的表面割舍,這也是所有宗教核心的終極人生觀。這種人生觀是指導一切生活前進方向的最高標竿。一個人在不斷上升的過程當中一定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個人生活和靈性服務統一起來,如何利用現有的條件和資源,更好地促進內在意識改變,對他人產生更大的利益?
它不僅涉及到如何將內心打開去平等面向所有苦樂境遇的問題,同時也涉及到如何克服偏狹的觀念隨時準備成為一個無條件服務者的問題。雖然它對自我執著的習慣力量是一種挑戰,但它也會成為決定一個人能否最終擁有真正智慧、證悟實相的一個根本因素。既然大道本身就是一種無限的服務,那我們必然也被要求培養這種與道相符合的品質,才可能獲得解脫。如果這過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礙是一種苦的話,也只有轉化這種苦才會收獲豐厚的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