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心靈密談:苦集滅道
(2019-07-13)
L:如果我覺得人生的體驗是痛苦的,是不是僅僅因為我的趨樂避苦的習慣把我鎖在了痛苦之中?我在靜坐的時候,有時候能感覺到心是能安住在當下的,即便是頭腦很多念頭的時候,還是能夠感覺到心是比較安定的。但是還有很多時候,我覺得我的心是無法安住的,只能用我的意志力去堅持坐下去。你有篇文章是心定是根本,佛法說的戒定慧,僅僅由戒真的就能生定嗎?
Y:不一定是。在一個人正式實修之前,應該打好一些理論基礎。雖然這不意味著你要去找一本厚厚的書來讀,但至少通過現在網絡的發達,某些知識概念和理論是可以簡單地通過網絡上的搜索來學習的。比如對生命痛苦因緣的理解,在佛法裡面應該是說得最多、最透徹的。把佛法的一些基本修行綱要都瞭解了,或者把一些人類可達到的至高真理在理論上都弄懂了,再進入實修的過程會容易得多,不然就很容易產生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見解。因為如果你去看一些當代開悟者寫的書,這些都是他們經過千錘百煉濃縮出來的思想精華,非常簡單而純粹。但它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特別是理論基礎較薄弱的人。他們會很難下手,找不到適當的參照點。在沒有一定的理論作為根基之前,如果一開始就進入甚深的修證階段,必然會產生很多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卻沒有可以相對治的觀點。而這些困惑可是都是最基本的,是代表所有人心深處的困惑,不僅僅是一個經驗技術或者修行觀點上的問題。
這種現象是比比皆是的。我見過很多人在缺乏理論基礎學習的情況下就開始去參加一些課程訓練,雖然也很努力,但是並沒有得到多少實際問題的改善。就是因為最基本的思想困惑仍然徘徊在內心深處,對產生煩惱的根源缺乏瞭解,一邊又想追求解脫、快樂。但是因為沒有對煩惱的根源有一個“法”的瞭解,所以修行起來當然不會有太大的進展,因為一開始的定位就已經不對了,帶著一種趨樂避苦的心理本身就是一種逃避問題的心理,更容易讓事情變得複雜化。它無法讓人深入真相,而只有在瞭解真相的情況下才可以達到目的。如果沒有看清楚什麼是苦、是什麼樣的苦、它的根源又在哪裡?那你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痛苦的問題就不可能實現。要瞭解人生的痛苦是怎麼一回事,那你可以從佛法的十二因緣、人生八苦的闡釋裡面找到一些答案。
佛法裡面的人生八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以及五藴熾盛之苦。生老病死是身體層面的,關於生命在這個世界生存所需要經歷的種種艱辛困苦,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生命過程。怨憎會、愛別離之苦是往世業力帶來的的命運遭遇,即使不是一種業力,它也是愛恨交織、聚散無常的一種表現。求不得苦是慾望未滿造成的心理之苦。而五藴熾盛之苦主要是生理層面,色受想行識屬於五藴,身體的饑渴、寒熱是一種苦,感受、情緒的無常變化是一種苦,想法、記憶、知識在頭腦當中糾纏不清也會成為一種苦。最後是思想上的行為、外部的行動可能產生的後果,也會成為一種受苦。六種感官對於塵境的不停攀緣就是一種識苦,還有那個不斷在衡量、比較、取捨的我執也是一種識苦。
而在十二因緣法裡面,也明確地指出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憂悲苦惱死。就是說如果沒有愛慾就沒有在物質界出生的可能性,愛慾是因,緣則是出生,(無生)從而也沒有死亡的可能性。物質界是思想界投射出來提供慾望獲得滿足的媒介。就像一部投影機一樣,心就好比膠帶,心的種種慾望就是那些感光在膠片上的影像,經過特殊的儀器和光的效應這些影像被投射成具體真實的畫面。所以物質界是思想界投射出來的虛假影像,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一個人的心總是妄動不停,並不完全是身體和思想出了問題,而是心靈倉庫那些存留的印象想要不斷獲得釋放的關係,心一旦有了某種愛慾,哪怕最微妙的興奮和激情、衝動也會想要獲得滿足。這時候你要麼去滿足它,要麼就用智慧的中觀,也就是空性的觀點去消解它。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單純靠壓制和壓抑肯定是行不通的。在這種情況單單靠打坐來控制它也是不行的,你必須去觀察這些妄動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是慾望還是記憶?還是某種思想困惑?必須運用正確的思維去觀察它、理清它,看看自己的障礙到底在哪裡?把它們一個一個分別理清楚,有些是生活當中的影響,就要儘可能去避免。有些是個人信念不夠、缺乏信心和耐心,那就要去觀察它的動機何在?看清楚自我的動機自然就放下了。所以說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無常的,所以不必要去執著;一切情緒都是有漏的,所以會帶來苦,所以不必去升起任何的情緒;一切事物都是沒有自性的,所以痛苦的感受和緣起也是沒有自性的。
你內在那種常常有的不安和妄動其實就是平常生活當中有漏的情緒太多造成的。對外境太過執迷,對感受太多沉溺,對人事積累太多記憶,就容易有漏。有漏通常又伴隨著貪愛和抗拒的心理,形成進一步的思想衝突。而自己又沒有一種空性的觀點來破除它,那困惑之心就一直妄動不停,久而久之就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隨眠煩惱。所以瞭解了苦以後,還要再去瞭解集,集就是集合積累的意思。比如積累財物、建立世俗關係、享受物慾、發展社交網絡、個人愛好等等都是屬於集,集不是一種苦,但是卻是苦的醞釀之地,貪愛和執著容易生發之地。如果一個人真正要解脫,必須要放下這些東西,把所有煩惱的因緣都滅掉,才能得道解脫。這是小乘佛法裡面修行的基本路線。這些可能和現代的物質生活有些不太適應,但是真正修行起來,還是要去注意那些容易引起煩惱的環境、關係,特別是原生家庭的關係要保持一種清晰的認知,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大乘的修行,它主要是靠六度法門,靠八正道。六度法門其中佈施和積累福報有關,持戒和積累德行有關,這是能夠修行的基礎。忍辱和精進是實修過程當中需要的努力,打坐當中需要不斷地忍耐,和自身的習性、煩惱相抗衡,這個屬於忍辱,不是持戒。持戒是生活當中的為人處事,勿以惡小而為之,守護好自己的身口意,這是持戒。忍辱是忍耐一切逆境、忍耐不順心的事情,讓自己的修行之心不受打擾,勇敢地從容地面對一切挑戰。精進就是持續不斷地去用功,哪怕有一天的不精進功夫就有可能倒退。而禪定是前面所付出累積的必然結果,在禪定當中就可以去證悟佛法的至高智慧。其中大乘的智慧是最關鍵的,這是它區別於小乘修法很重要的一個見地。那這個大乘智慧是緣起性空的一個極致表達,輪迴是空的,涅槃也是空的,輪迴和涅槃在本質上無二的。而在小乘思想裡面,輪迴和涅槃是對立的,有一個真實的涅槃存在。大乘思想既沒有一個“我”存在,也沒有一個“法”存在。法我都是空。證到這個就證到宇宙萬物是空性的,同時也是不生不滅的。
把這些佛法的綱要瞭解清楚了,從小乘的苦集滅道到大乘的法我兩空,再去瞭解一些禪宗的教法,比如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心法,對提高覺性是很有幫助的。還有一些金剛乘的教法,比如密宗的一些大圓滿和大手印的修法,它包括了整個空性的修法、以及成佛的過程都說得很清楚,這在修證過程中也是有幫助的。再去接觸一些印度瑜伽、道教、基督教等等,找到它們的共通之處,那修行起來就更加方便,因為所有道路目標都是相通的,儘管起點不太一樣。再回來當代去看一些靈性的東西,你就自然有了辨別力,知道哪些是真理哪些不是,哪些是透徹的見地,哪些不是,通過分別林林總總的靈性現象,你就擁有了自己的辨別智慧。如果你沒有這種辨別的能力和智慧,那你想要去實踐和運用真理,運用“法”就很容易出偏。有了分辨的智慧再去自我實踐來檢驗真理,這樣你才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的實修道路,並獲得足夠的自我經驗,這些經驗對你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最終把你的妄心看清楚了,同時你對事物的見惑減少了,思惑也減少了,不去追求那些滋生煩惱的事物、避免受它們的影響,不去追求那些有偏差的思維想法,那你的心自然心容易清淨下來。剛開始可能需要一些忍辱精神、堅強的意志力,來控制你的頭腦和情緒,因為你的這些頭腦和情緒通常帶有過去的經驗和印象,它們阻礙你對事物的正確理解和判斷,跟你瞭解的“法”相衝突。當你控制好你的頭腦和情緒,最終你還是要靠智慧地觀察有效率地放下它們,因為通過智慧的觀察你是可以當下就去理解它們、放下它們,那當你放下這些虛妄的迷障。那這個本來就清淨的心就自然呈現出來,這個呈現的過程是不需要你去努力的。因為你的本心、你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