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開悟者 Yachak本人錄音】心靈密談:心物一元、完整的心靈狀態。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心靈密談:心物一元、完整的心靈狀態

 (2019-08-20)


R:我感覺這段時間的心靈狀態好像經歷了好幾個過程。首先是物質和世俗層面,最開始剛到這裡的時候,好像還在調整一個生活狀態,尋找一種生存方式和生活模式。對這個生存方式和模式有一個設想,但這個設想心中不是很有底氣,所以內心就有一種動盪和恐懼。然後在這個動盪和恐懼當中老師開解了一些空性方面的東西,認識到內在這些動盪和恐懼的情緒本身也是空性的。之前不是被恐懼打敗了,而是被對恐懼的恐懼打敗了,沒有認識到恐懼本身是空性的。當認識到它本身是空性的時候,就沒有任何東西讓你感到害怕,那麼就可以去接受它、去直面它。


直面的過程實際上一個實證這個空性的過程。體驗到這個東西儘管再強烈,它也就像一個紙老虎一樣做出兇猛的樣子,可是如果你認出了它是紙老虎,那你就不會被它嚇住。當你開始反轉過來體驗到這個東西的時候,不管它在變換什麼招式,你發現你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穩定的點。在那個點上雖然你還不能完全解決它的問題,但是你感覺你可以在那個點守住自己一個清淨的狀態,那麼你就可以面對它。


Y:嗯,說得很好啊。那我們擁有這個身體,擁有這個心智,正確地活法是要守住我們的本心。大自然賦予我們這個形體、這個心智,是要我們符合大自然和大自然一起去體驗那個過程,而不是通過我們個人的好惡、個人的追求、個人的執念而浪費掉本心賦予我們的那種能力。那如果人能夠按照自然的狀態去生活,看淡得失,不以個人意志、個人喜好、愛惡強加於事物的發展之上,那他就是符合天道。那他符合天道他自然就有一種“德”,“德”會幫助他認識事物並正確的處理事情。正確處理事情就是不偏不倚,你在處理事情時過多或者過少,都是不對。過多你就是在浪費你的能量,無端地消耗你的情緒、滋長你的恐懼和煩惱;如果過少的話你也不符合天道,當天道自然而然要你付出行動的時候,你沒有做出行動,那也是有損於你的“德行”。


所以能夠順應天之道那自然就有德之行,有道有德那你做什麼事情都會不慌不忙。你知道所有事物都有一個內在的規律,不爭強好勝、也不執迷於一定要得到什麼結果,那就是一種最自然的一種存在狀態。在在這個最自然的存在狀態裡面,你的心就不會起波瀾,它很容易恢復到一種平靜無慾的狀態。那在這種平靜無慾的狀態裡面,你的心就回到你的本性(裡面),你就可以認證出你的本性就本來就如此,你也會認出萬事萬物都跟它合一不分。

你再說一說後面都經歷了一些什麼感受?


R:我覺得後面的問題是前面問題的一種細化,是表現形式上的一些不同。在開始進入這邊的生活狀態的時候,因為以前沒有過個人獨立生活的問題,面對生活中一些具體事務,很簡單的事情以前都沒有太多的經驗,也沒有用心去體會。然後感覺沒有做好,變成一種自卑的心理。這種問題也是內在問題的一種延續,內在的一些精神動盪和內在的情緒反應,養成了一種習慣模式,導致了一種身心的不平衡,所以做事情的時候手忙腳亂,做得不太到位,沒有做到點上。所以要有克服這樣的一個過程。

我覺得這個過程首先也是需要一個忍耐的過程,就是先接受這樣一個過程,不要去設定很多的目標和期望,總想急於想讓自己獲得什麼樣的能力,達到什麼的效果。就是我現在處於特別動盪的一個狀態的話,那我就先讓自己安靜下來,先解決內在的問題。當內在有一定的平穩以後,然後再嘗試去做一些努力,努力的時候也不要期望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只是去做,然後接受我做的這樣一個結果。不斷去接受一個讓自己進一步地平靜下來的過程,還有一個自信開始建立的過程。就是我能夠做這件事情,做完之後我感覺我獲得了一些穩定,所以這種自信就可以被累積起來,然後心就不再那麼緊張。不再那麼緊張就可以體驗到一種放鬆和投入,就感覺不會太在意別人會對你評判,或者自己評判自己。把這個東西放下以後,就感覺在這個點就能夠更輕鬆一些。


Y:是的,很多時候人為什麼有那麼多糾結的東西,那麼多恐懼、那麼多混亂的東西呢,就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我們沒有接受、沒有臣服,一個是接受自己的現狀,老是想變成另外一個樣子,老是想變成一個理想中的自己,一個理想化的“人物”。那當你不接受你的現狀的時候,那就等於說你不想去面對你當前遇到的真實問題。你可能想把這個問題放到未來的一個時間去處理,或者你甚至都不把它當做一個問題,你認為這些都不重要,你內在快不快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你認為你只有得到你想得到的那個東西你才會快樂,當你有這種想法的時候那就會產生兩個結果,第一個是你拚命地壓抑和逃避當前的自己,不想去看自己、不想去接受當前的自己;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你用一種頭腦的設定認為你要獲得什麼你才獲得那種內心的快樂,那就導致對你成長的局部的看法,你不夠全面,你只是看到了其中一點,當你沒有看到這一點的時候你的思維就把你限制住了。


現在和未來並不是一個“時間”的過程,它是從你的存在狀態所延續出來的一個結果。你今天是什麼狀態,明天就是從這個狀態延續出來的感受、一個更合理的結果。所以我們能把握的就是我們當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我們想要的一個美好的結果,理想中的結果就會被吸引過來。我們不是在追求一個結果,如果從頭腦的角度確實如此,但其實按照事物的規律它應該是我們在吸引一個結果。我們需要什麼那我們就從內在去吸引它,要活在那個狀態裡面。活在一個完整的狀態那麼得到的結果肯定是完整的,如果我們內在沒有活在一個完整狀態,那即使我們付出努力追求得到的結果肯定也有缺陷。比如說可能我們得到了一些物質利益,但是有可能我們損失了一些身體健康,有可能放棄了個人的一些精神追求。這就是不完整的一種狀態。所以當我們用一種更完整的人生體驗或者人世思考處理生活當中的問題,我們是可以打破頭腦當中那種侷限性的思維,而且也不會損耗我們的精神力量,也不會過多地損耗我們的身體,那這種狀態就是非常美好的、自然而然的狀態。


你的看法怎麼樣呢?

 

R:對,我覺得就是要認識到這種完整的心靈狀態,然後通過這種狀態去吸引外在要獲得的一個結果。它本身是一個同步的、匹配的、一體的一個東西,但是很多時候平常的思維往往是一個顛倒的過程,首先是需要有一個結果然後才有一個好的狀態,但實際上往往是獲得那個結果的時候並不是出於一個完整的行動、完整的狀態,所以在獲得結果的時候反而會缺失一些東西。這個缺失又變成一種循環,好像需要再去獲得一個新的結果來彌補內心的缺失。那這樣就會導致一種逃避,內心的缺失實際上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我覺得這個問題的根本點在於,對於內心真正需要什麼沒有重視,沒有思考清楚,或者沒有找到這個答案就是完整的狀態,即與道合一的生命狀態。(如此)那麼面對什麼問題他都會是完整的、不會有缺憾的,那麼他內心就會滿足,他就會比較寧靜。這個點在以前我沒有思考得特別多。


Y:嗯,我們沒有意識到其實那個終極的東西在我們內心深處已經存在了,或者說在萬事萬物的一體性裡面,它就是那個終極的東西。但是當我們想要通過外物、通過一種理想的追求來獲得那個滿足的時候,我們是把事物分裂來看待。我們認為那個東西和我們是分開的、分離的。那在這一點上我們已經走錯路了,就等於我們原來身上已經攜帶著無價之寶,而我們卻認為這個無價之寶卻是埋藏在身外的某個地方,然後我們找啊找,不斷地找到一些東西,發現那個東西沒有達到理想,我們又會不斷地去尋找。所以這種一開始就走錯的的無明或者無意識,它是導致人沒有獲得真正滿足的最大的一個根源。就是沒有認識到我們想要的那個終極的東西早已在我們內心深處已經存在了,如果我們向內尋找,首先隔離掉那種想要從外在尋找滿足的衝動,回到內在去感受那個早已存在的終極,那我們所有的滿足都會獲得。


同時我們也會認出心和物是一元的,你有什麼樣的“心”就會體驗到什麼樣的“物”。如果我們的心是活在一個完整的狀態裡面,那我們所體驗的事物、體驗的生活情境它一定也是完整的,就是說心和物沒有分離,沒有分離就是一個完整。但是一開始我們認定心和物是兩種分開的東西,我們需要抓住、佔有一些物來作為獲得滿足的前提的話,那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覺。我們假定一個東西是相互分離的,那就是最大的一個錯覺。在這個錯覺前提下追求所獲得的東西永遠都不是終極的東西,因為在一個錯誤的思想指導下,你所經歷的那個過程和結果肯定也是錯誤的,肯定不會帶來一個終極的滿足。我們所追求的任何幸福和自由都是相對的,如果是建立在一個錯誤認識的基礎上(的話),永遠都是相對的。即使你滿足了這個欲求,很快你會發現這個欲求帶給你的一種空虛感。因為這個欲求是建立在一個分離的狀態,它是無法讓你獲得真正滿足的。


所以你滿足了一個欲求又產生了一個欲求,然後你就會從外在追尋各種各樣的滿足,但是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滿足是真正的、永久的滿足。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離開這個一體性,離開這個最根本的、存在於我們內在永恆的東西。應該從那裡去尋找真正的滿足,那所有外在的滿足就不值一提,或者說所有外在滿足都會成為內在滿足的一部分,不再是分離的,不再讓你感覺缺少了外在的滿足就不是滿足的錯誤觀念。在完整裡面不管你擁不擁有那種外在的滿足,你都一樣是完整的。你都是活在一種真實的幸福當中。



聊一聊你昨天感受到的那種狀態?


R:我覺得剛才老師說這一段也跟昨天聊的有一定的相關性,就是經歷過前兩個階段的時候,感覺到內心的一些問題得到瞭解決,獲得了一些自信。然後深入地挖掘內心當中是不是還有很多的問題,如果我將來遇到這些問題怎麼辦?這時候我可能就會把自己侷限在一個有問題的狀態當中,好像在思考需要去抓住某種修行的方式,或者現在的一種生活狀態,保持好心靈的某種狀態我才能解決問題。但經過昨天聊了之後我發現這個認識本身也基於一種錯誤,因為這是頭腦的一種時間性的設定。它不斷在製造很多新的問題,或者在設想很多新的問題,這樣就把自己放到了一個問題當中,或者放到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時間性當中,它就給自己製造很多的精神包袱和負擔。而實際上沒認識到的是,這個製造問題的頭腦的機制本身是錯誤的,這些問題本身是荒謬的或者是一種幻象。

就像剛才那個比喻一樣,和法華經裡的一個比喻(類似):一個人他家裡很富有,他的母親給他一個無價之寶的寶珠,可以買任何的東西,他放到自己的口袋裏。可是這個人出門以後睡了一覺,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他忘記了自己有這樣一個東西,然後他覺得自己現在很窮,身無分文,所以他到處去打工掙錢來獲得生活的需要,包括各種滿足、一個一個的生活目標。總有很多複雜的問題需要去解決,生活得很艱難。有一天他的親戚來了,告訴他:你怎麼活得那麼辛苦啊,好像每天都活得這麼累,你出門的時候你媽給了你一個無價之寶就在你的口袋裏面,你拿了它你要想要獲得什麼你都能夠獲得,你不是應該過得很愉快嗎?你也不需要有什麼事情需要擔憂。這時候他往口袋一摸發現原來真有這個東西,他一下子心就安了。他發現他要面對的一切問題本身就不是問題,因為他(內在)都有答案,他都能夠解決,他有這個能力。這就像那個寶珠一樣,他內在有這個東西(富足)。


Y:是的,世間的絶大數人都沒有機會去認出這個真理。他內在攜帶的無價之寶本來就在他的身上,但他卻把自己看成一個窮人,掙扎在日常的勞碌裡面,一生都奔走於生老病死的困苦當中。即使偶有一些快樂,獲得一些滿足,也是很短暫的。如果一個人能得到這樣的信仰,或者有一個人能為他指出——你的無價之寶就在你的身上,你原來就是一個非常富有的人;或者你原來就是一個王子,你為什麼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那些無謂的事情上呢,何必經歷如此多的的困苦、掙扎呢?如果這個人能夠得到這樣的教誨,那他一定是非常幸運,那他今生就有機會活得非常的快樂,非常的自主。甚至有可能當他找到這個無價之寶的時候,他甚至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國王、命運的主宰者。成為一個不生不死、遨遊於世間、宇宙,跟萬物相協調這樣一個自由人,一個逍遙的自由人。那這是多麼讓人興奮和快樂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