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禪室問答錄 :覺知的四個層次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覺知的四個層次 

(2021-08-01)


學生:

這兩天發現有一個二元性的問題,意識到自己其實對於正面的情緒反而不太有覺知,有的時候發現會耽溺在裡邊,比如說我們有了一次很美好的聚會,那麼我對聚會產生了這些美好的情緒,其實是沒有覺知的,我只是很簡單地去享受這個情緒。這兩天對這個事有了認知之後,我反而對這個很茫然,我不知道我該怎麼樣去覺知,我去覺知它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我不知道它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那麼對不好情緒,負面情緒的覺知,我意識到了我有了分別心,那是不是意識到這些,我就算看到真相了呢?還是說我應該繼續往前走?這是關於覺知的困惑。對於這種負面的情緒,原來其實比較多,有的時候覺得當時意識到了可能會放下,但有的時候當時其實沒有感覺,當時不知道真相是什麼,晚上回家我會復盤,這類的復盤是不是其實已經沒有意義了?它脫離了當下的情形,這類的復盤其實都是意識層面的一些參與。剩下關於美好情緒的,我雖然沒有覺知,這類東西的放下是不是說如果我只是單純地享受,也不算沒有放下。但如果說我希望再有這樣的聚會,有了一個渴望,這是不是就是沒有放下?


Yachak:

覺知就是對你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保持一個覺察,就是你要明白你在經歷什麼。這是第一層的覺知。如果我知道我現在有負面的情緒和想法,或者我現在有一種喜悅,有一種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一種回味,這就是覺知。第二層覺知即你在有覺知的過程當中,你要進一步認識事情的本質和真相。你要帶有一種警覺性地去意識到這個東西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要有隨時都在學習和修行的心態,這個學習就是自我認識和了解,這個修行指的是讓自己回歸本性,保持在平衡的狀態。比如說你意識到負面情緒,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干擾,或者你意識到你內心升起了一種分別心,當你意識到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放下了。


我們所謂的放下,就是你一定要看到真相,假如你升起一種情緒,你不知道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緒,或者你也不知道它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它的後果、它的本質、它的根源沒有在當下裡面看到,就不能放下。有時候我們不能即刻地放下,很可能就是說我們覺察到它是一個負面的情緒,但是我們沒有看到它的根源, 你意識到這個不好,但是你沒有看到根源,所以你在那一刻並沒有完全地放下,你只是打斷了那個連續性,所以當你是在沒有完全看到真相的時候,你一定會有一個回味,這時候你一定會去回顧這件事情,這些事情帶給我什麼啟示?或者說這個東西我應該怎麼去看?這個回味不是不可以,也是可以的。


因為當你去回味的時候,其實那個也是在當下發生的。你為什麼回味它?就是因為那個心念又出來了,當它出來的時候你就要去看它,你要去看,這個東西我不是看到了嗎?為什麼還是在出現,為什麼我還放不下?這時候你就要繼續去深入看它,深入地去覺察它的根源,是不是我看得不夠清楚呢?還是說我對它的理解不夠透徹?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看它。所以這個沒有問題,這個也是在當下看。我們所謂的自我反省,是說這個東西並沒有出現在當下,它只是在你的頭腦裡面的一種計算,所謂的計算就是你試圖用一種標准,或者用好壞善惡觀念來不斷地去分別它,不斷去衡量得失,這個就叫做反省。但是我們看的話,它不是用你的一個固定標准來看,只是說這個東西在我心裡面出現了,我必須要看清楚它,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它、理解它。所以你在看的時候,你其實是在學習,敞開地學習掌握真相。你並不是在用一個固定標准評判什麼,不是在用頭腦計算得失,你是試圖用你的靈性的覺察,你的智慧來看,所以這個不叫反省。


反省是在頭腦裡面的活動,看是即時地對你內在升起的任何一種跡像的深入了解。所以這是沒有衝突的。至於你說那種美好的事物,你要看到什麼呢?不是說我不應該有美好的回憶,你說我對過去美好的東西一點都不留戀,那是不可能的,我們都會習慣性地去回憶,希望再次體驗那種美好。但是同時你也要去覺察它,我不是說你要去阻斷這種快樂經驗,你不要刻意地去阻斷它,而是跟它在一起,跟它在一起的同時,你要意識到它在某一刻會把你拉入幻相。比如說我們體驗一個很美好的記憶的時候,在某一刻可能你就會升起對它的一種迷戀心理,當你升起一種念頭,我想下次再經歷它,我渴望擁有更多,這時候你已經執著了,或者你在頭腦裡面反反復復地去體驗那個情境的時候,已經陷入幻相。並不是說我們都不應該體驗、都不應該回憶,而是說我們迷戀它的時候,其實就在迷戀幻相,這時候你應該用智慧來破它。你在這個體驗當中,在這種回憶當中,你一定要有個意識來提醒自己,這些東西其實都是無常,都是短暫的,而且你過於迷戀的東西,它一定是給你創造幻覺的,會加速對立面的到來。比如說你一直沉浸在一種快樂當中,突然有一刻你就會有一種沮喪,會有一種失落感,這叫做樂極生悲。你不知道任何情緒都會消失的,而你卻想留住某一刻,你不知道事情過度就會走向反面,你不知道對快樂的執著正是體驗強烈受苦的因。所以你必須要覺察這一點,你必須在它陷入到另一個極端之前,及時看到這個真相,這樣你就不會再陷入它。


如果你實在看不清它的真相,你就用一種進取心來放下它,如果我們把時間太多地花在這種短暫的體驗和回憶上,我們還有什麼時間來修行?我們就沒有時間來專注於當下。你在回憶當中,同時你在當下又做著其它事情,你就分心了。因為你過度地沉浸在這種喜樂的回憶當中,你就忽略了當下發生的其它事情。當事情到來的時候,你沒有在當下回應,沒有對它進行覺察,這個事情就會成為你的一個負擔。你在當下沒有得到完整體驗的事物,都會成為你的一個遺憾,這個遺憾就會導致你想重復性地去體驗這個東西。不管這個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一旦你沒有得到充分地體驗,它就會吸引你,我們怎麼才能做到完整地體驗事物呢?我們一定要在當下去充分體驗。我們要帶著覺知去體驗它。不管我們是處在一種不好的情況當中,還是處在一種非常快樂的情況當中,我們都要帶著覺知去體驗、完整地體驗它。如果我們沒有覺知,我們就會投射我們的經驗;如果我們的心不完全活在當下,就不可能獲得完整體驗。所以我們對一些事物的極度渴望或排斥都是未完成的體驗,這種體驗缺失感又進一步帶來更多的行動負擔。


第三種覺知層次屬於慧觀,用智慧來破掉一切對立的相,當問題被看見和反思,就順其自然。但是最後也要在問題和反思者之間消除殘留的印像,認識到觀察者是不存在的,觀察對像也不是真實存在的。這是一種對立。在絕對的實相裡面,一切體驗都不過是暫時的一個游戲,在你的中心沒有什麼得到和失去的東西。用這種智慧當下就能圓滿它。


第四種覺知,是“一也是一,不一也是一”。這是一種不二的智慧,同和異也是一,“異性入同,同性亦滅。”的真知體驗。但是首先你必須熟悉第三種覺知,不然這第四種覺知就不可能產生,它是破除了所有概念以後的覺知,是“齊物”的覺知。如果第三種覺知是通過認識幻相來“否定”一切,第四種覺知則是通過認識實相來“肯定”一切。但這並不適用於尚停留於二元意識的粗淺覺知,因為它是存在本身的語言,而不是頭腦一時的狂慧。


學生:

所以其實我剛才有點糾結的那個問題,到底看見的是不是真相,我有沒有看見真相?其實只要我是在一個完整的體驗當中,我其實也不用太糾結這一點,我只要在當下是帶著覺知的去感受經驗我所經驗的一切,就ok了,我不用去糾結,比如說我只是看到了背後是一個這樣的情緒,我是起了分別心,就類似這樣的,我不用糾結到底有沒有走到真相那裡。


Yachak:

你不能用頭腦去假設一個真相。因為你在當下裡面你的覺知是不能帶入頭腦經驗的。當你假設我的覺知,我一定要看到某某內在深刻的動機等等,其實是假設性的一種覺知。既然是覺知,你必須要保持一個完整性,所謂完整性,你不能把你的經驗帶進去。因為每一個當下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你在前一個當下,你要覺知到的是某種現像,但是下一個當下你可能要覺知的就不是那個現像了。甚至你有時候需要覺知的只是一個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的當下片刻。焦點不斷在變,但中心不要變。


學生:

像剛才說到的業力,假設我碰到的是完全不愛孩子的父母,這種業力我應該怎麼樣去化解掉它呢?


Yachak:

你沒有辦法化解,因為這個業力不是你的,是父母的,是他們體現出的這種業力。所以你其實不是要化解這個業,是你自己要去看清楚,你在這種關系裡面,你碰到這樣的父母,碰到這種關系,你真正需要成長的是什麼?


學生:

那我需要成長的是什麼?


Yachak:

這就需要你去看,你為什麼會碰到這樣的父母?是指你現在的父母嗎?


學生:

是的。


Yachak:

你碰到這樣的父母,沒有愛的父母,你覺得從這裡面你獲得的人生經驗是什麼?


學生:

就是反著來。我是給予我周圍的人大量的愛,我跟他們是相反的。我覺得我現在的所有的人生都是基於把他們當成反面教材來活出來的,但我的困擾是他們現在已經年齡越來越大了,我看著他們日漸衰老,我渴望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但是我的邊界就會被打破,我的邊界一旦打破了,又恢復到情感勒索的模式上,就沒有辦法維持我現在的一個平衡狀態。


Yachak:

你說的邊界是什麼?


學生:

我爸爸是那種人,他就希望我圍著他轉,不要放太多的精力在自己的小家上,就是把精力都放在他那裡。我是設了一個邊界,因為我是一個邊界感比較強的人,我堅持有我自己的生活,後來其實也是有過很多的不愉快,維持到了現在這樣一個狀況。如果我試圖在給予很多的關愛,可能他會要更多,我現在這種平衡就可能會被打破。


 

Yachak:

其實你所謂的打破邊界,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它是一種責任,你作為子女的責任和義務,但那不是一種愛,可以理解嗎?


學生:

我是想超過責任和義務之外再給予更多的東西,因為我原來其實想的很清楚,我的責任和義務我都承擔,除此之外我不在情感上有付出,但看著他們日漸衰老,我在情感上其實很難不付出。


Yachak:

那這個還是責任。就是說你還是沒有達到一個完全超越責任的真愛。如果你達到真愛的程度的話,這個責任就完全不同,或者說你就必須要給他們做點什麼的想法,可能會完全不同。你現在的理解還是從責任出發的一種愛,還不是真愛,如果你擁有真愛你才能超越責任,如果你不能超越責任,你必須要去完成這個東西,或者說你沒有真愛,你就必須要盡你的責任。因為只有真愛才可以解開關系的枷鎖,就是你跟他們的關系只能通過真愛,而不是通過責任,因為責任只是在償還業力。所以如果你不想進入這種償還式的關系,你必須要用真愛,你必須先找到內在的真愛的感覺。


學生:

所以可能這是我出現在這個業力關系裡的真正要讓我超越的點?


Yachak:

它是一個挑戰,有時候我們選擇這樣的家庭不一定代表我們跟他們的業力很深,它只是給我們一個機會去看到我們怎麼去超越它,超越家庭的那種苦難,那種責任和義務。去超越它,然後才能成就你自己,達到一個完全的靈性上的真愛,不是出於責任的愛,才能最終獲得解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