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禪室問答錄:情緒對抗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情緒對抗

 (2021-10-12)


學生:

我在學習和打坐的過程中,其實更多的是一種自我反省,更多的是面向小我。我來分享兩點我的反思吧。第一點就是說如何突破這個自我。因為實際上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經常會被小我所困擾,雖然我意識到它是小我,但是這個小我總是沒有辦法找到一個途徑去消解,它就會產生很多痛苦,很多糾結,這個出口暫時的可以給它緩解,但是沒有辦法完全消融,它會慢慢的積累,變成一種負面的情緒和能量,這種負面的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不僅影響到我自己,也會影響到親密的關系,影響到家人。這樣的情緒其實在我來上課的第一天,已經得到了部分的解答,我本來以為我的痛苦是獨一無二的,但是來到這裡之後,我發現原來痛苦得如此的普通。我甚至有一些小小的失落感,就覺得為什麼我的痛苦不能再特別一點。直到老師那天療愈的時候,我會明顯感覺到在產生一種共振,然後會不停地出汗。雖然有一些抵抗,因為我對待負能量或者這個模式,其實永遠是和它對抗,對抗的過程中就會有很多身體上的反應。那個時候老師就說首先要去臣服,然後再去超越,我知道臣服超越它是一種路徑,但是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會難,但是它畢竟會有一個方向,就不至於像以前那樣失去一種方向感。能讓我從不同的角度看清楚這件事情。

 

第二個想跟大家分享的反思是執念。具體到我身上,我覺得是對幸福感過度追求的執念。是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自己的角色是被裹挾在社會的結構組織的這種不停運轉的機器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量化或者數據的指標,或者一個社會的範式,然後去規範你的行為,甚至指導你的追求。當有一天我在思考或者反省,想到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類問題的時候,我會發現原來的價值觀其實是有一些不太適合我或者有某種程度上的坍塌,這個時候我可能會重新去樹立或者重新去尋找,但是尋找到最後,我發現其實我還是沒有超脫老師講的維度,我其實還是在同一個維度中去尋找。當然我會建立一種個人的觀念,就是對幸福感的追求,但是這個東西本身它又是比較虛幻的,因為幸福感這個事情本身它就是一種概念,而且當你在追這種幸福感的時候,你會發現永遠會有更幸福等在你面前。你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之前所擁有的所有東西就沒有任何感覺了。我覺得這種幸福感其實就是一種執念,你如果過於地渴望它,過於地追求它,它其實是一個沒有辦法放下的東西,沒有辦法完全達到。所以對我來講,這個課程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說如果我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看,其實幸福感根本是不存在的,當然我現在達不到這個水平,就是說能夠從更高維度看,但是至少有這個意識,就是說我其實是能夠調整對這個目標的追尋,不去刻意追求它,可能會感覺到更好,可能那個東西反而會慢慢地自動向你走來。


學生:人為什麼會有對抗性情緒呢?


 


Yachak:

對抗意味著分裂。客觀上是自己和外在的分裂,主觀上是自己和自己的分裂。分裂來自不能全然地體驗到滿足,不管這個滿足的對像是什麼,如果不能全然體驗滿足那情緒一定會產生。情緒產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去彌補一個心理上的缺失狀況,情緒是一個黏合劑和緩衝,它放慢了因對分裂現狀的注意力而可能導致的心理瓦解,這個注意力被轉化為一種內在的憤怒。


學生:

這種分裂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主觀製造出來的?


Yachak:

客觀和主觀都屬於表像的世界,它是一個概念上的標簽分類。事實上在表像世界它本身就是四分五裂的,沒有絕對的統一性和完整性。所以不管我們是站在客觀或主觀的角度都沒有什麼區別,分裂是必然的,分裂是注定的,它是每個人的命運。所以情緒是宣泄這種分裂的出口,但是如果情緒暫時沒有獲得宣泄,它就會被壓抑。這種壓抑會導致持續地對抗狀態,哪怕自己並不想這樣做,潛意識也會傾向這樣。通過身體、語言、行為,通過無意識的投射反應,甚至夢境,為自己找到了這種情緒的轉移。


 


學生:

如何才能避免這樣事情發生?


 


Yachak:

我們不能過度去強調事情和人物關系的對和錯,因為那是一個標簽;也不能總是譴責外在因素而忽略了沒有內在就沒有外在這樣的事實。主客是一體的,主客的性質也是隨時在變的,對客觀現實的對抗往往也反映著我們內在對自己不同人格的對抗。只有在主觀上接納和達成諒解,客觀事實才會發生改變。改變總是有一個起點,就是所有對抗性行為的最初那個事件。但是事件在心理上僅僅就是一個過去的印記,如果印記消除了,意味著事件的性質也改變了。但是如果那個最初產生的情緒沒有及時轉化和釋放,它就會繼續地累積,不斷強化最初的那個印記。這會導致問題不斷地產生和發展下去,這條業力時間線就被扭曲了,痛苦就會加深,可以說這個痛苦是非常主觀的。


學生:

我如何知道這一切的發生只是來自於內在的主觀性作用呢?


Yachak:

在實相裡面關系不過是你內在的一個投射,那你是要改變投射的事物還是改變那個投射機制呢?你可能說事情看起來是復雜的,你在投射別人也在投射,戲劇是共同創造出來的。問題在於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你關注的是你的投射還是別人的投射?如果是你自己的投射那你就可以改變,如果你想改變別人的投射那你還是沒有任何改變。因為是你內在的主觀性吸引了別人的投射,所以事情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幻像沒有解除,真相依然被隱藏。所以我們才有了各種各樣的對抗情緒。在對抗的情緒影響下一定會有錯誤的結論和行為。


學生:

假如一個人無法回到最初的那個情境當中去釋放,是否還有其它的途徑可以解決?


Yachak:

假如最初的問題因時間而變得模糊不清,並不代表沒有解決的其它可能。如果情緒可以通過接納和釋懷,或者臣服來抵消,那這種事件帶來的創傷也可以隨著時間而漸漸彌合。但是這需要一個人要有理解的能力,寬廣的胸懷。你可以把它提升為一個精神內化的工作,那意味著你對內心統一和諧的熱愛要超過對抗分裂的恐懼。另外我們也可以從情緒的本質上去瓦解它,比如情緒會通過某些特定的思維模式或情境對話來引發,也可以通過不斷地頭腦暗示而強化,當它被引發的時候它同時也喚醒了你心理和生理的一系列反應,以配合你當下劇情的“真實”效果,讓你可以完全沉浸其中。這其實就是一個身心造夢的過程,但是夢非常逼真而有說服力,以致於在理性和感受上都無法去懷疑。


但是虛假就是虛假,它一定會有漏洞,不然我們就不可能找到真相。如果想要了解真相,我們就必須非常專注在當下,去完整體驗這個情緒,不要轉移你的問題,把它引向其它方面比如別人的問題,不要為它找借口,而是深入情緒的核心,去看到內在真相就能夠療愈。這個情緒最初的印記就能夠消融,盡管這個很難一次做到位,但是如果一直堅持這樣做,那這種情緒就會逐漸在內部消耗,而不是讓它在外部一直延伸。必須看到那個導致循環的內在機制是什麼?然後才能不斷地去瓦解它。


學生:

通過靜心的方式是不是也可以做到釋放和轉化?


Yachak:

如果情緒在靜心的過程當中出現了,那意味著我們可以更深入地去看它、了解它。轉化往往需要先能了解它,從各個角度去了解不是單一地經驗解釋。為什麼需要多角度去看?因為在某一個角度就隱藏著你最需要和最契合你的一個答案。假如你還缺乏那種直接看到真相的洞察力,那就要先學會平心靜氣地看,不要被情緒卷入,不要被過去的經驗帶偏,要盡可能用心靈的智慧去看。如果在認知上完成了這一步,剩下的就是去無條件地愛。去愛你的情緒,無條件地接納它、擁抱它。因為情緒只是你的內在小孩,要理解小孩犯錯是不可避免的,被傷害也是很容易的。假如我們無法從外在獲得這種愛的支持,那我們就要學會自己愛自己,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它療愈它。


學生:

那我們要站在高維的角度才能看清這一切嗎?


Yachak:

我們不能假設我現在還沒有這個靈性水平或能力,就推遲行動。在當下去看、去愛、去接納不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心的行動不需要過程,只有頭腦會設定一個過程。我們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我們還不是站在心的角度來處理問題,或者說這個問題還沒有觸及你的心。如果把問題交給心,那就在此刻就有療愈。當我們把自我和情緒都交托出來,臣服於心靈的智慧,問題的解決並不困難。我們知道頭腦是分裂的產物,它知道得越多、想得越多,經驗越固化,它就越難即刻放下問題。三維世界就是頭腦世界的一個影像,放下頭腦的任何顧慮和假設條件,你就已經跳出三維心智的限制模式了。


學生:

那幸福感又要如何正確地理解呢?


Yachak:

不能簡單地說幸福感不存在或是一種虛幻的東西,在相對的世界裡面幸福感當然也是相對的。只是你的幸福來源可以是物質上的滿足、情感和關系上的滿足,或者精神需求的滿足。但是所有的滿足都來自同一個源頭,假如我需要的僅僅是源頭的滿足,那其它的滿足就會自動得到滿足。假如我把滿足細化為某些具體的指標,那滿足顯然也是受限的。你必須獲得一種滿足以後才能進入下一個滿足。所以你在追求這些幸福的滿足的同時,無不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時間和空間,個人能力和精力,外在干擾等等。所以這種滿足無法按照計劃行事也不穩定持久。不過盡管真相如此,我們還是會飛蛾撲火般的尋求這種短暫的幸福感,哪怕一次次地體驗到受挫和不滿足。


學生:

是因為我們看不到或不知道來自源頭的滿足嗎?


Yachak:

是因為在客觀對像上獲得滿足需要一個時間上的累積和努力過程,而源頭的滿足不需要過程,它需要的只是認出的能力。人的理性傾向於努力得來的才是有價值的,太簡單太容易的反而沒有興致。源頭並不是離你最遠的那個地方,源頭和每個人都是等距離的。所有可能的滿足都在你之內,你就是源頭,這早已是事實。這個簡單真相會讓很多人感到恐懼,這個真相之所以難以接受是我們還沒有准備好獲得恩典。


學生:

怎樣才能獲得這種恩典呢?


Yachak:

就要看到自己的執念是一種受苦,是一種愚昧。因為體驗沒有獲得充分地滿足,人就必然會不斷向外追求,尋求成功、身份、認同感等等。尋求幸福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尋求幸福只能出於本能的渴望而忽略了其它因素,比如個人能力、過去的善惡業力,心和腦的協調能力等等,那幸福就會很難降臨。這時候我們必然會去總結經驗,不斷地調整自己,讓主客觀事物變得更和諧,心智越來越成熟和穩定。那我們就會有能力看清我們的執念到底是什麼?它是否已經脫離了獲取幸福感的正確途徑,而變成了一場主觀的夢魘。只有所有主觀性的條件放下了,我們對幸福的體驗才會變得實在而自然,幸福不再是一個具體的指標,而是一種存在狀態。一旦一個人開始體驗到無需任何外在條件就能滿足的存在狀態,自動而自發地體驗,就是恩典的開始。


學生:

有沒有可能一開始我們就去學習擁有這種幸福的存在狀態?


Yachak:

當然,如果你釋放了所有頭腦和心靈當中扭曲的觀念和情感,釋放了所有積壓的負面情緒,那種存在的幸福感會自動到來。那種幸福就是直接來自源頭的恩典,是可以讓人永久擁有的。而且不需要你去刻意的努力,它本來就是你的財產。一個人開始有這種靈性傾向的時候也是他的業力相對平衡的時候,不然這種學習是不會發生的。它並不是一種短暫的身心放鬆和休養,而是需要你不斷去領悟的,這樣這種存在性體驗才能變得越來越清晰和充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