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禪室問答錄:技巧和限制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技巧和限制

2021-12-01


學生:

這次我心裡忽然生出一些領悟和明白:其實我不能掌控什麼,也不能預見會發生什麼。以前的事業對我的烙印還是很重的,比如我們總在年初設一個目標,然後分解下去,整個年度都在掌控,直到它完成百分之八十,這樣過了好多年。再加上之前十多年都做法律程序,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就是要控制和掌握。但我走進道場才發現:這個東西我太不了解了,完全不知道怎麼回事,可能掌控不了。


我總覺得如果修行遇到卡點,肯定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如果再多努力一點、時間長點,應該會解決。小時候媽媽總對我說:三個孩子你最笨,你這麼笨就要笨鳥先飛。直到四十多歲我去參加一種舞蹈療癒,才發現自己可能是被洗腦了,我不是那麼笨,但它的烙印很深。


這次老師講了打坐技巧,有六個點,我聽了特別高興,立刻全部試了一輪,超專注。然後老師講到有三個階段,第二階段是去想像光明、喜樂和愛。試完六個點我真的生發出一種特別穩定的狀態,就覺得自己要開始想像了。我想自己沒見過光明,那就想喜樂。想了半天,腦子裡就跳出“喜樂”兩個中文字,只能想到這兩個字,想不出別的了。但特別奇怪,心裡它就真的生發出一種喜滋滋,不是特別喜,它很淡,然後忽然它又進入了一種特別神聖的臨在感,讓我流下眼淚,神聖感過去後,我又感到了那種愛,我感受到的愛經常和老師一起出現,愛一出現,我就想到老師。然後第二次我又嘗試這個順序,先想喜樂,又進入了喜滋滋,然後就是神聖感和愛,這次愛維持的時間特別長,感覺自己泡在愛裡。原來我腦子裡只出現了兩個字,就真的會找到那種感覺。也許是我人格底色裡本身就有這種喜樂,我心裡面那種喜悅它不需要理由。


這次療癒時,我體會到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情感,它特別恢弘,沒法描述,好像超越了人性。第二天打坐我忽然就找到了一種非常飽滿的感情,它是一種復合的感情,包含深切的渴望,深切的愛,非常飽和,我從來沒有感受過,它好像是自己生發出來,變得飽和後又逐漸變淡,但淡了後依然會有一種單一的情感,單一的愛。我發現這個東西我根本無法創造,不能控制,我甚至都沒見過它。我只能等它發生,然後體會它。我覺得這又是一個恩典,老師又在我身上變了一個魔術。


Yachak:

你一直以來的限制就是頭腦太過於理性和邏輯化。你怎麼能夠通過邏輯和理性的方式去抓住一個無形無相的東西呢?實際上我們要體驗愛、喜樂和實相,靠的不是技巧,不是頭腦的計劃和推理,它靠的是想像的能力。想像並不是一種人為的技巧,對於感受性特別強的人,這不是問題。但對於偏理性的人,可能就是一個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必須給你們更多技巧,讓你們不斷玩技巧,你玩得開心了,慢慢就會找到一點感覺。


你原來的技巧確實有點單一,所以突然給你增加技巧,你就覺得很好,再慢慢從技巧性引導到一個想像。不過這個過程中你確實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獲得了一個很好的覺受,你體驗的覺受確實是超越你頭腦經驗的一種覺受。

它是實相的一部分,在實相裡它就是飽和的、圓滿的,它不是單一的情緒狀態或情感。我們能夠理解的愛是一種情感,但那個超越了單一性和主客對立的實相之愛,它是一種渴望,一種對永恆實在的深深渴望。所以實相之愛,是超越人性的愛,是對實相的深深渴望和回應。你感覺沉浸其中,實際是在與它合一交融,在合一當中你會有非常幸福的感覺。你與它沒有分離,你感覺在源頭裡你擁有了所有想要滿足的東西,它不再是一個想像,而是對實相的一個實際經驗。

當然這是很短暫的一個瞥見。你下一步的努力就是要不斷回到實相中去體驗,不要試圖理解它,不要用理性的頭腦試圖去解釋它,感受它就夠了。當你不斷感受,會發現它是無限的。不管是愛、喜樂還是那種充實感,都是無限的。

靈性是一種體驗,它無法解釋,我們從頭腦的理解角度去解釋它,但不完全是它。它超越所有的理性和知識概念。所以當你準備好,我就會推你一把,讓你親自見證這一點。


學生:

我以前打坐感覺都挺緊的,比如雜念特別多的時候就特別的抗爭;或者有時找不到呼吸了,就覺得自己怎麼回事,怎麼還沒有。找不到氣感的時候也是,反正有時打一坐就跟打了一仗似的。但這次上課之前我就想反正技巧都會了,念頭也不影響我,好像慢慢就鬆了很多。偶爾狀態好的時候,感覺自己像顆海草一樣,有了比較流動的狀態。


我忽然發現之前的我會給自己列一個標準清單,比如我首先要做到什麼樣,然後內呼吸需要的可能是一絲絲的狀態、要連續,但我又發現好像我的內呼吸就不是這樣的。這樣每次對著標準清單列下來,覺得自己好像全沒打上勾,然後就特別擰巴。


我覺得這可能是自己的限制性想法,就是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試圖去定義它,但這個定義是非常個人化的。我感覺自己像是個只吃過紅蘋果的人,來到了一個只有青蘋果的果園。我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覺得好沮喪,之前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純粹的求道者,懷疑自己對真理有沒有那麼渴望。我心裡是渴望的,但我的懷疑可能是因為我對那個事有一個定義。今天老師講到靈性自由,我就發現我還是很渴望自由,我肯定是一個求道者,想到這裡我就一直哭,覺得自己還是純粹的。


Yachak:

沒有人懷疑你的渴望,只是你可能遇到了一些挫折,誤以為自己沒有渴望。如果沒有渴望,你不會回來這裡。


主要是方法上出了一些問題。我們剛開始都很容易把技巧當成目標,我們的受挫是因為不斷去追求技巧。你覺得只要我把這個技巧掌握控制住了,那個東西就出現了。但你在追求技巧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內在的心態。你的心態不夠自然,一邊追求技巧、一邊產生強烈的執念時,就會導致失敗。


所以內在的探索跟外在努力完全相反。我們外在要做一件事,必須要非常執著、非常努力才會成功。但在內在世界你必須要非常放鬆、非常平衡,沒有執念,這樣技巧才容易掌握。所以你曾經的受挫,主要是你把外在那種習慣性、那種對事物想要達成的思維習慣帶到了內在世界。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現一種受挫感。


在內在世界你越想得到,就越難得到。所以我們的內在世界一定要變得非常消極,非常被動。當你有欲望、頭腦很興奮的時候,你必須要非常消極,你想的這些內容沒有任何意義,你看穿它的把戲了,你就靜下來。你看到你所有對技巧的執著和努力,只會讓心更加緊張和緊縮,這時你就要放開了。

我不是說一點技巧都沒有,而是說你在練習技巧時必須對自己有一個觀照。要觀照自己在使用技巧的時候,心是自然還是緊張,是放鬆還是緊縮。你不僅是練習技巧,也同時要讓心跟它保持平衡。這樣技巧是水到渠成,越自然的東西就越容易掌握。我們不要把頭腦的知識概念等同於真相和智慧。


比如我在講一種知識概念,你們必須要進行轉換,轉換成你們內在一種有體驗性的洞見。你沒有轉換而牢牢抓住這個概念,想要把概念變成一個活的東西,怎麼可能呢?必須要有自己的體驗和理解,要有感受,這樣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


靜心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難,難是難在我們的思想出了問題,思想有很多對抗,有很多急於達成的渴望和執念。是這種東西讓我們失敗。我們進入內在世界就是越來越無為、放鬆、放手,其它一切會自動到來。不用擔心技巧,如果暫時掌握不了,就放開它,不去關心它。有一天你發現技巧會自然而然的出現,那時你就明白它不可苛求,它就是要在你狀態最好的時候出現。但如果你有個很好的狀態,你想要再次去獲得它,這個想法也不能有,一旦有了這個想法,你就再也找不到這個感覺。


所以我們沒辦法重復過去的體驗,因為每一個當下都是完全不同的,你怎麼可能去重復昨天的體驗?你做不到。所以不管昨天體驗好不好,都要忘記,把今天作為一個全新的開始,頭腦不帶任何經驗和執著,把打坐當成一種放鬆休息,沒有任何目標。當你沒有目標的時候,你已經達到目標了。那個目標就是完全的當下,沒有任何思想和時間概念的一個當下,這就是你需要的東西。


 

學生:

以前剛來時覺得四禪八定聽不懂,離我太遙遠了,但現在已經感覺不像以前那麼遙遠,它是一條特別清晰的路。這次我體會到了放鬆和不控制,以前我也是一個特別努力認真的人,因為覺得只要努力就能得到,但後來生活教育我不是這樣的。這次我把對技術的嘗試放下了,我發現自己控制不了什麼,靜靜坐在那裡,把自己交托給一個更大的力量,讓那個力量自己去操作,我越少控制身體越好。我能做的就是鬆開身體,把自己人為的力量鬆開,鬆得越多障礙就越少。

下午坐在這裡,我把心慢慢鬆開,感到心是流動的,有一種能量在流動。我覺得好奇怪,原來流動是這種感覺,原來這種感受就是傳說中的愛與喜悅。我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著急得到什麼,有那條路存在,享受過程本身就挺美好的。


 

Yachak:

雖然你過去努力地學技巧,但你對靈性缺少體驗,另外沒有智慧的觀照。靈性很多時候它就是流動,我們要讓心自由地流動,就像在水面漂浮一樣,你跟著河流一起漂浮,不需要掙扎和努力,因為你越努力,越會沉到河裡。


因為過去你太執著技巧,就忘了最重要的體驗,把體驗變成一種苦苦奮鬥和掙扎。所以要懂得享受,雖然在腦海中需要一個目標,但我們也不要忽略過程,把目標和過程結合起來,修行就是一場完美的旅行,沒有遺憾,不管最終走到哪裡都沒有遺憾。



學生:

我第一次禪修體驗是2010年,偶然被拉到少林寺閉關一周,手機也交出去了,參加了所有儀軌。當時感覺很清靜,但法師講的東西基本聽不懂。一周後出來,還不願看手機。但自從回到生活中,不知不覺就白禪修了,習慣也丟了,繼續活在純物質世界裡。最近這一兩年,很多問題集中爆發,尤其今年三月開始,是有記憶以來最難熬的。八月初遇到一個朋友,給了我一些建議,後來我就開始有規律的每天打坐,有空就打,再看一些書。

 

我突然意識到:過去的思維方式應該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了。我就暫時不解決了,但對自我和靈性的探索的渴望越來越強烈。這幾天我忽然明白,即便八月以來我做了很多練習、看了很多書,進行了很多思考,但背後的根源其實還是想急切擺脫眼前的痛苦,目的性很強,這並不是真正向內的探索。但最近幾天我終於感受到了安住在當下是什麼概念,每一次打坐都期待盡快進入狀態,但期待也給我帶來了干擾,反而是無意識的想著自己休息一會兒,更容易有狀態。


以前遇到一些快樂的事,可能緩解了當下的痛苦、分散了一些注意力,但這種快樂也很容易逝去,或者成癮。我發現這些能夠讓我感到極度解脫的事,往往又成了新的苦因。前段時間越探索越迷茫,但也逐漸意識到應該安住在這種迷茫中,不需要答案。它甚至是我一輩子的課題。


Yachak:

我們打坐也好、修行也好,可能起因是因為痛苦、麻煩或者一種困惑。但當我們真正靜下來,發現修行並不是僅僅解決一個問題就夠了,也不僅是消除暫時的痛苦。它是永久性的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要認識自己,必須擺脫你過去的方式,用頭腦解決問題的方式,或者那種要達成滿足和願望的方式。


當你追求欲望滿足時,其實遠離了自己,那你怎麼認識自己?你沒有跟自己在一起。你頭腦想的是未來的某個狀態,或你想要一種體驗,那你沒有完全跟自己在一起,你是向外走的,不管打坐不打坐,這時你的心都是向外求,從書本裡面求,從體驗裡面求。


但是我們的終極目的是要完全回到當下,回到心之內,不能活在頭腦,一旦活在頭腦,就會有期待、會有欲求。因為頭腦是目標性的,如果沒有目標和具體的追求,它就會消失,反而它消失的時候,我們才能完全立足在我們的心之內。當我們回到心之內,就知道原來這一刻才是我真正認識自己的起點。


所謂當下它並不在時間之內,不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條線性時間。當我們的頭腦過多參與的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就在時間裡,哪怕你體驗的是現在這個狀態,它也是時間。當你在時間裡面,你沒有跳出時間這個框架,你對自我的認知就是受限的,是一種經驗主義,還帶著一種個人的欲求。


當你有欲求,你不可能達到一種很清靜的狀態。哪怕這個欲求多麼微妙,一旦你內在升起了一個欲望,一個意欲達成的渴求,其實你就已經很世俗了。不管你欲求的是什麼,可能不是世間東西,但是你欲求靈性體驗其實也是一種欲求,也是一種世俗心態。所以這就非常考驗你對自我的深刻認識。我在這個當下有沒有升起一種特別的欲求?一旦你發現有,其實你就得停下來。


重新回到當下,其實就是不斷的向內走的過程。因為在當下是向無限的縱深。你的欲求越來越少,在某一刻突然就消失了,然後你想要的那個東西,你發現它已經在這裡了,已經在當下裡了。你並不是通過追求或努力去達到它,你是通過放下、不斷澄清自己,不斷去除干擾你清靜的那些念頭和欲望而達到的。因為你的本性本身就是清靜,但是當你欲求時你已經向外走,離開了清靜之心。


向內探索意味著你要釋放所有可能干擾你活在當下、活在清淨當中的念頭、欲望和狀態。所以我們是在不斷減少,不斷釋放,不斷讓自己回歸到自然無為的過程。當你們剛開始嘗試一些技巧時,因為沒有太多心機,所以就很容易達到那個狀態。但是第二次你再想嘗試,已經有了期待,有了心機,心機越多期待越多,壓力就越大。你壓力越大,就很難去釋放那些干擾,這時你再也回不到原來那個狀態。所以必須意識到,我們想再回到某個狀態,你就要提醒自己:不能這樣想,這個東西是一種干擾。


我就是要活在一種完全未知的狀態,體驗一種沒有任何計算、計劃的狀態,甚至不帶任何想法和願望,僅僅把打坐看成一種放鬆和休息,要慢慢去感覺,內在有些東西就會出來。不斷去感受它,要讓它把你帶到更深的地方,就達到了目的。技巧只是一個引路者,它把你引到內在,當你越來越向內在走,就要把技巧放掉,不再執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