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古魯週記:什麼是真正的家?
2020/1/27
在此,薩古魯分享了關於家的記憶,以及他對於把一個房屋變成一個家所必備的元素的觀點。他強調一個人的家對其生命所產生的影響是如此深遠:“那個我們稱之為‘家’的,它是一個孵化器,是它把我們培養成人。”
什麼是真正的家?
Sadhguru(薩古魯):
當我們說“家”這個詞的時候,它勾起舒適、陪伴和愛的記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即便在他們的人生中住過不同的家,最重要的往往是那個伴隨他們長大的家。很可能是因為從童年到青春期再到成年這個期間,是我們對生命的視角和理解變化最快的時期。在這個階段裡,我們探索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體驗我們周圍的環境。因此,支持、養育我們的“家”的氛圍自然而然地扎根在我們的頭腦裡,遠比我們成人以後看到和經歷的很多其它事情更加深刻。
你需要學習包容和接受,即便不是全世界,至少是你世界裡的那幾個人。
我仍然清晰地記得我早年待過的不同的家。我爺爺的家是一種有幾代歷史的“柴明達爾”式的居住方式,它空間寬敞、散發著力量。幾乎那個地區發生的一切都是從這個家開始發生的。我爸爸的家,相反,是一個安靜、舒適、充滿了陪伴和愛的家,但是沒有什麼大事發生。後來我騎摩托車穿行了整個印度。除了少數時候是在外面野營,否則幾乎一直以來,我只要敲開某人家的門說:“我很餓”,他們就會給我吃的,然後要麼我離開,要麼他們會讓我在那裡洗澡和休息。一般來說,他們甚至不想知道我的名字,我也不會問他們是誰,可仍然有一種絕妙的和諧。我們在一起呆幾個小時,我睡在那裡,第二天早上,我就走了。這些經歷以不同的方式,培養了我自己對家的理解。
建立一個家庭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其他生物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已經具備了謀生所需的技能,而我們需要大量的培養才能成為圓滿的人類。是我們稱之為“家”的孵化器,把我們撫養成人。這個孵化裡最重要的層面是包容性。家是一個養育生活和成長在其中的人的地方。同時,它之所以成為家是因為它的門對其他人開放——家庭、朋友、生意伙伴和那些與你有某種關系的居住者。當然,有些會留下來——尤其是女婿和兒媳。有時,是像我這樣的流浪者,來來去去。從很多方面看,我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大多數時候,我住在別人的房子裡,不是我自己建造的家。如果有一天我失去能力時,也許我會呆在家裡。
我曾經住在有超過四百個家庭成員的家裡。他們可能不知道其他每個人的名字,但他們大概知道他們是誰。一代又一代的人同住一個屋檐下。人們在同一個房子裡出生、長大、結婚、生子、過世。但時過境遷——現在每一代人都搬進自己的新家。由於種種原因,如今人們經常搬遷,而幾代以前並非如此,那時候社會以農業為主,流動性很有限。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工作、整個世界都有了很大的不同。雖然建築的結構和美學可能已經改變了,但是構成一個家庭的基本價值是相同的。家應該培養更深維度的包容性。你需要學習包容和接納,即便不是全世界,至少是你世界裡的那幾人。
歸根結底,家是一個空間,它應該把你轉向內在,允許你去體驗到其實只有一個家,而它是在你之內。
和我們一起住的人不是我們希望的那麼完美,他們永遠都不會是。如果你接受這一點,你將有能力體驗超出你想像的生命。家就應該為你的生命而培育你,所以當你踏入外面的世界時,你會變得包容得多。與他人共住給予了學會去接納的機會。但隨著教育程度的增加,你失去了允許別人穿過你邊界的能力。即使有人只是碰了你,要麼他們完蛋了,要麼你完蛋了。我們的文化正往這個方向發展。我們是幸運的,在這一代,我們仍然擁有一定的包容性。我們在家裡一直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我們的兄弟姐妹、朋友和家人的生活與我們在很多方面都相互交疊,這是非常好的。
雖然世界上大多數家庭是為了尋求慰藉、陪伴、愛和歸屬感而建立的,在印度,我們有一個特殊的元素。曾經有一段時間,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個被聖化的空間。讓人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提供有利於健康、成長和內心綻放的空間被認為是消極和冷漠的。因此,每個家庭都有一個聖化的空間。今天,那個文化的殘留依然存在,盡管在過去的幾代裡有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我的曾祖母做禮拜的房間是房子裡最大的房間。在那裡,她唱歌、跳舞、哭、大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我的祖母把這個做禮拜的房間改到一半大小。而當我母親在其它地方建立家園時,做禮拜的房間變得比一個廁所還小。當我的女兒建立她的家時,做禮拜的地方僅有掛在牆上的一個架子。
就在我眼前,神性的重要性在這四五代人裡萎縮了——從屋子裡最大的房間到牆上的架子。到了下一代,連架子都將消失。這是因為曾經,通過聖化的科學,我們能以強有力的方式轉化一個空間進而轉化生命,但慢慢地,我們把它降低為非常基本的形式,其意義我們無法把它解釋給下一代。對他們來說講不通的東西,他們自然會開始拒絕。幾百年前,是你的祭司、你的權威、你的古魯,或是你的經文為你思考;而今天,很多人為自己思考。他們是否真誠地思考是另一個問題,但至少他們是在為自己思考。
家不是關於富麗堂皇的建築,而是人們的包容使其成為一個家。
一旦你開始為自己思考,你將無法接受任何非邏輯的話,無論那是出自什麼權威。我們正在把世界從權威是真理,變為真理是權威。這是一個很好的轉變,但中間的轉折期可能是荒蕪之地。這在我們的家庭中有所體現,家裡那些體現我們的傳統、歷史和文化的許多東西,以及許多敘述著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正確解讀的故事的擺設和裝飾,正在被下一代拋棄,因為他們不理解這些東西的意義。這是智力和邏輯的本質——它剖析一切事物。如果我想了解你,剖析絕對不是最好的方法,但這是人們一直運用智力在做的。很多事情可能不會有任何邏輯意義,但是他們可能有很多生命意義。家裡的那些人、東西和建築並不需要邏輯上說得通——但他們對你來說仍意味著全世界。
家必須成為培育認知的孵化空間,它應該讓你意識到,最終,一個人能真正了解的唯一的家就在其內在。如果這一生你都沒能意識到最終極的家就在你之內,那麼最終你唯一知道的家將會是墳墓。那些對你來說邏輯上講不通的東西並不意味著它不應該存在。家始終就是在培育這個認知。一個人喜歡的東西,另一個人不喜歡,反之亦然。但是,因為你們住在同一個家裡,你們接受了現實。你不必嘗試去喜歡它。學會接受你不喜歡的東西是人生中巨大的功課。家可以把我們帶到這個境地。如果你想要所有人、所有事百分之百按照你認為應該的方式發生,沒有人會想要在你身邊。
我致力於聖化盡可能多的家,是為了創建必要的能量以便使你們意識到,不是牆壁、裝飾、氣味、聲音或味道使其成為一個家。歸根結底,家是一個空間,它應該把你轉向內在,允許你去體驗其實只有一個家,它就在你之內。那個家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如果你轉向內在,你將變得非常具有包容性。只有在我們將自己認同為身體和頭腦時,我們才會有明確的“你”和“我”的界限。如果你轉向內在,在你之內將會有一種深刻的包容意識。一個家應該培養這種包容性。家不是關於富麗堂皇的建築,而是人們的包容使其成為一個家。
原文鏈接:https://isha.sadhguru.org/us/en/wisdom/sadhguru-spot/what-makes-a-home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s://www.ishayoga.net/sadhguru-spot/what-makes-a-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