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滋養。
(2020-07-10 )
學生:
我現在修行最大的障礙就是跟工作上做事有關,我感覺我應該更多地去扮演那個角色是因為我感受到他們對我的需要,我的存在給到了他們滋養,然後這種感覺滋養了我,因為以前我都是習慣一個人單打獨鬥。但這種角色還是對我的修行造成了一些障礙。
Yachak:
滋養是單純的行為還是雙方的協議呢?
如果在所謂的滋養當中有施和受的關係,那說明還是有相互需要的成分,在這種需要當中“自我”和“他人”都是存在的,而“自我感”仍然是重要的——是需要去不斷獲得肯定和維系的一種心理滿足。不管行為本身是主動或被動的,只要有相互需要的關係存在,無形中它就成為了雙方的一種默認協議。一旦關係是屬於“自我”參與的某種協議,那它一定是包含著某些期待、需求和責任。在努力維繫這份協議的過程中,對人心的刻意“雕琢”就發生了,你希望雙方都表現越來越好,滿足自己或維系關係的穩定;別人或許希望盡可能配合你,或許反抗你、反抗這份協議的束縛。而你怎麼保證永遠都處於“滋養”的狀態呢?
所有的協議都是非自然的,一旦有“自我”的參與人心就會扭曲,因為你不可避免你的個人行為帶有個人的觀念和投射,你不可避免在事情的兩極當中搖擺,你並不是一個事情的主導者。你想做好人,但你發現做好人意味著犧牲自由,你想追求自由,但你發現你陷入了自我主義。當你從“單打獨鬥”的自由當中脫離出來,你又陷入了另一種需求當中,就是希望獲得眾人的肯定。而你不明白的是,這不過是一種等價交換而已,你所獲得的就是你需要失去的。
在這種有對立的關係當中,不管是施者還是受者,都可能被那種滋養或被滋養的感覺而進入思想的“自我催眠”狀態。如果這種“催眠”的時效過期了,如果一方發現自己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要,或者沒有那麼大的滋養能力;又或者另一方發現這種“受滋養”的感受是不斷改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這種對“滋養”的渴望和協議就消失了。所以人不需要催眠自己,盡管“自我”很喜歡被強調重要性,但是這種自我重要性就像慢性毒藥一樣,只要當事情演化到一定程度你才能看清它的本質。
人絕不能依賴任何心理上暫時構建的協議來獲得滿足,誰能保證那個需要你的人有一天不會因為別的原因而拋棄你呢?誰能保證這種關係不是建立在一種很現實的如金錢和利益的需求之上呢。當然,我們不能總是從消極的角度來看關係的“滋養”,只是要明白一切美好的生活階段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需要很多因素,環境因素、個人命運、緣分、努力等等才能構建出來,心理上的協議代表著一種依戀情節,人人都在相互需求以獲得滿足。但是依戀也意味著沒有任何事物是永久的,所以才會如此想要通過協議緊抓不放。工作關係是如此,婚姻也是如此,一切家庭關係都是如此。不過這一切都逃不過命運和外力的“大趨勢”。人的行為不可能只產生一種果實,有苦就有樂,有贊美就有詆毀,有依戀就有厭離。而“自我”通常只想要好的,不想要壞的。自我的這種心理沒有得到根本認識和解決的話,它就會在一切自然的發生當中不斷地自尋煩惱,甚至給他人帶來痛苦。
要像一個有智慧的人一樣,看到沒有“施者”和“受者”的存在,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不要讓你過多的“自我”觀點來參與這個過程,不如此你將看不到實相,你也會喪失這種存在感。一旦你領悟了存在感,你就無需任何自我重要感。你就可以自然活在關係當中,讓關係成為一種“滋養”,但是如果需要就從關係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要看到真正的滋養者只有一個,那就是來自每個人內在深處的東西,演化出一切情感和思想但又超越一切情感思想,那個活生生的、生機盎然的才是生命滋養的源頭。天地大道才是真正的滋養者,大道沒有施和受的想法,因為一切對立面都是它。大道完全能照顧好一切自然、人類、宇宙的演化,包括一只螞蟻的需要。認識這個非一般智力所能理解的法則,然後順從它,你會發現生命的當下就是最好的滋養,存在就是滋養。沒有存在的滋養就會變幻出一堆個人的想法。
是否真的有誰可以給人滋養呢?成為滋養者表明我們內在的某扇窗打開了,這種存在性的滋養難能可貴。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它打破了個人和他人的孤立感,認識到我並非是孤立性的存在,我的存在和所有人的存在是一樣的源頭。但是如果我們想永遠體驗存在帶來的樂趣和充實,就要把個人情感和關係放到更大的視野來考量。像一個有道的人一樣,心可以包容萬物,可以不受這個身心、世界的影響。這才是真正的滋養,因為這種滋養是源源不斷的,沒有對立存在的,不會因為自我犧牲而帶來消耗的。所以你要認識到什麼對你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是活在暫時的協議滋養好呢,還是成為一個永久的滋養者更好呢?想要成為一個永久的滋養者,就要先學會滋養自己,讓自己獲得充分滿足。而且你必須能夠隨時活在自然的存在性當中,成為一個存在的通道,這樣滋養才是充裕的。
在這個階段,你選擇這樣一個場景和角色就是幫助你打破你原來那種單打獨鬥的習慣模式,把自己的心量擴大出去。你能夠打破以前那種很自我的狀態,讓自己變成群體的一部分,去分享你的知識、智慧、存在,這是與你有利的角色扮演,但你仍然要看清角色和存在性的不同。存在是一直都存在的,角色是一種暫時的身份和概念。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離開那個角色,只是說我們通過這個角色來鍛煉自己,有人挑選了輕鬆容易的角色,有人挑選了復雜艱難的角色,但是這些角色一定對個人的成長是有必要的,不然它不會出現在你的生活和道途當中。重要的是看到自己需要成長的是什麼,自滿、抗拒和逃避都是沒有意義的。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保持灑脫從容的心境,認識到想法是可以隨時改變的,戲劇畢竟是戲劇,要提前為戲劇散場那一刻做好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