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Yachak。 禪室問答錄:靈性與佛性。





Yachak。

禪室問答錄:靈性與佛性。

2022-07-31 。

文字整理:夏至。發表於雲南。


學生1:

我是學畫畫的,在洛杉磯待過兩年,抽像現代藝術在美國十分流行,很多作品也頗有深度、有思想。我從前也拍過紀錄片,帶一幫盲人去新疆旅遊,拍了一部名為《聽世界》的作品,向大眾呈現盲人也不同的一面:他們能用嘴,用手,用耳朵去聽、去感受他們的世界。然而對我而言,這個作品最大的價值也只能表達我們對於盲人的些許憐憫,我並不能找到更深遠的意義。我陷入了思考:我真正想追尋的並非繪畫、拍片或任何別的藝術形式,如果我無法找到生命的真相,我的作品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必須看到生命最本真的面貌,才能繼續自己的藝術生涯。帶著這個困惑,我來到了大理定居。




我的小日子一直過得挺滋潤,幾乎沒有任何世俗的煩惱。直到有一天,我心愛的貓在我的洗衣機裡死了,我甚至不知道它是自己跳進去還是我無意中塞進去的。它是我心愛的寶貝,每晚都陪我入睡,我感覺是自己親手殺死了它,一時間無法承受這極大的傷痛。這讓我開始接觸佛法,感覺佛法的義理很究竟,或許它可以給我一個答案。




在我參加的淨土僧團中,有許多年輕的文化人,包括海外回來的人類學博士就有5個,但我依然感覺它的模式較為教條化、形式化,跟自己的個性不太相應。當我跟一位出家師父討論的時候,他說:如今是末法時代,現代人的根器很差。我反駁道:師父,我並不同意您的看法,我覺得現代年輕人的靈性程度極高,是佛法不適應這個時代。這位師父狠狠的批評了我一頓,說:“靈性”跟“佛性”是兩回事,任何沒有傳承的法都是不究竟的,而佛法則有傳承,所以它很究竟。這讓我陷入了困惑,因為當我閱讀老師您的文章,以及許多國內外開悟大師的書籍,裡面都運用了佛法的語言與智慧,所以我很想請教老師:究竟“靈性”與“佛性”有何區別?我如何才能找尋到人生的真相?




Yachak:

你是一個非常有靈性的人,世間業力也非深重,所以生活過得自由自在。但你家中寵物的死亡卻忽然喚醒了你的一個意識:你意識到生命中還有很多不能了解的東西。包括在你的藝術探索中,你發現它並不能夠完全表達生命的真相。藝術能表達內心美好的願望和需求,呈現人性中的美與醜、善與惡,但它只是一個呈現,它無法解決任何關於生命真相的問題。一個藝術家可以通過他完美的呈現而獲得功名利祿,但他卻不是一個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人。他或許連自己的內在問題、內在痛苦都無法疏解……所以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家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感受到深切的精神痛苦。當他越想去揭示人性中最核心、最復雜、最深層的問題時,他就越發現自己是如此的無能為力。




我很理解你目前遇到的困境,你處於一個糾結和困惑當中:一方面,你不想透過藝術呈現虛假和表相的美好,它不足以讓人的靈性智慧覺醒;另一方面,在探索人性的時候,你發現它並沒有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某種程度上,藝術家可能扮演著所謂“救世主”的角色,但他們真的不是救世主。其實在我的學生之中,很多都學藝術,但他們為何最終都放棄了?他們都經歷過相似的探索——探索美、探索人性,包括有個學生是寫電影劇本的,但她發現無論一個作品再怎麼成功,依然不能解決人類最根源的痛苦、脫離根本無明、正確看待生死等等。如同當你面對自己心愛的寵物的死亡,你怎樣看待和理解這樣一個生命現象?所以,這是一個引導你走向靈性修行的契機。雖然你過往的生活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但你發現還是有些問題時不時會跳出來,發現生命並不如你想像那樣,並非永遠都能保持不變的平靜狀態。或許你前半生過得很好,而後半生卻不一定如此。你認為現在的條件安穩、風平浪靜,可以過很悠然的小日子,但忽然有一天,或許一個意外事件的觸發,你的整個人生觀可能就被打擊了,甚至破碎了。因此,如果我們沒有找到人生的真相,沒有活出對於生命真正的理解,我們就不算完全的活過。




所謂“完全的活過”,它是多層次的,不全是物質生活,也不全是精神追求,我們還需要另外一種生活:對真理的追尋。只有當我們覓得真理、了知生命是怎麼一回事,才能根本解決我們內在的無明。而無明才是痛苦的根本。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身存在著許多無明,生命中又沒碰到格外衝擊我們人生的事件,所以我們對人生存在各種幻想。一旦此類事件出現,才驚覺我們並沒有智慧理解生命的無常,並沒有足夠的力量療癒個人的傷痛。所以,這些無常與短暫的事物終將會把我們引向追求真理的道路。我們來到這世界,並非僅僅為了追求安樂的日子、穩定的職業或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而是需要從靈魂的角度去獲得成長、去連接我們的真我。只有當我們找到真我,超脫於個人的世間身份和角色,我們才知道該怎樣正確看待自己這一生的命運設計,以及怎樣運用我們的天賦與能力去更好的服務,活出更高的生命價值。




而在“法”的選擇上,你那位師父的論斷是錯誤的,我們不能把佛法與宗教捆綁在一起。實際上,佛法剛開始傳播時,它並沒有諸多宗教性的規則和限制。當你研讀所有終極的法,不管是佛陀、耶穌或道家的法,會發現最終極的真理都是相通與平等的。但當它漸漸演變成一種宗教時,這種“法”卻變成了一種肯定自我、否定他人的門戶之見,包括現代許多跟隨傳統修行模式的人都認為新時代的靈性教導欠缺佛性,事實並非如此——所有的靈性道路都可以走向終極,每一條河流最終都流向大海。




以傳承而言,佛法畢竟流傳了兩千多年,它的法脈固然相對穩定、它的法也相當浩瀚。但我們不能忽視佛法在某些方面,比如在形式上,它確實較為落後,並對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精神缺乏理解。在過去時代,佛法是建立在一種以男性為主的對真理與法的追求,甚至佛經上也提出女性根器差,不能成佛。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實際上,一個人成佛與否與他外在的性別無關,當他內在達到一個完整性,就已經超越了性別,達到“佛性”。而且,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一種平衡的靈性能量——陰性與陽性的平衡。過去我們過於強調陽性能量,導致了陰性能量一直被壓抑,導致了惡性競爭、暴力、戰爭等嚴重失衡的社會現象。因此,新時代的覺醒必須要依賴陰性能量的崛起——它是一種無限的包容與無條件之愛,只有這種療癒與臣服的能量才能平衡過度的陽性能量。




你或許會有疑問:那靠佛法能不能解決社會當前失衡的狀態?當然可以。然而你會發現許多年輕人無法理解佛法,它過於深奧晦澀,無法融入當下的生活需求。難道我們一定要出家,一定要皈依佛教才能夠追求真理?絕非如此。至上的真理其實是極其簡單樸素而直接的,它能解決你生活的每一個問題,這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我們只能皈依某個傳承、只能跟隨某個門派才能解脫、才能成佛,這並不是佛法,而是宗教。因此,我們在辨別的時候一定要明白:有些人是以佛法的名義去滲透宗教的限制性,或強調自身門派的優越性,他們是宗教教導出來的人,而非佛法真正的繼承者。當我們擁有這種辨識能力,就會知道許多所謂的宗教大師或法師並不具備傳承佛法的資格。真正的佛法傳人,他必須能夠打破一切宗教性的束縛,將至高的“法”傳遞到每一個生活與靈性層面。




從終極層面而言,“靈性”到底是什麼?它指的是我們至高的“形而上”之法能與“形而下”的所有生活層面,包括我們的世間關係、生存狀態、以及不斷提升的每一個意識層面完美融合——這就是佛法。如果我們單從概念分析,“佛性”和“靈性”確實存在一些區別,但我們需要明白:“佛性”無所不包,所有的靈性層面和意識層面都囊括在內。如果你站在佛性的角度去看所有的意識和靈性層面,會發現它完全統一,並沒有對立面。當然,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靈性傳播者,如果他沒有講述終極層面以及每個人內在的佛性或神性,那它也不究竟。




一個終極而究竟的“法”,它應當兼顧形而上與形而下,既講終極,又涵蓋每一個層面的不同,即便是透過現代語言來表述,卻絲毫不違背佛法,反而更貼合當下人們的需要。相較之下,宗教化的艱澀佛理則如同一個放了許多天的生硬面包——你依然能吃,卻沒有胃口。假如沒有當代的靈性大師或開悟者去整合佛法的智慧,把它的精髓轉化為一種簡單、通俗、直接的語言去傳播的話,那大眾對宗教是感到畏懼的,會認為學佛就要壓抑人性、摒棄世俗,無法找到靈性與生活的連接點。




其實從你的角度而言,你並非不適合學習佛法,但你需要找到一位真正掌握究竟佛法的老師,而不是一個宗教身份的人,否則以他個人的見解和宗教的角度講述出來的佛法是有局限的。以你的個人特質與藝術背景,純宗教或許不太適合你,它會束縛你的自由個性。你更適合走當代的靈性道路:既涵蓋佛法思想,又能透過現代語言,同時能結合到具體生活之中。此外,將來當你的靈性意識提升到一個更高的頻率,你再進行藝術的創作,意義可能會完全不同,它會更帶有一種靈性的喚醒,而非單純的表達美或個人情感。




學生1:

老師,關於西方極樂世界,我還有一個問題。佛在《佛說阿彌陀經》裡描述,西方極樂世界布滿琉璃、黃金、硨磲等,這讓我很疑惑,這些建造材料在地球上也能找到,而且比這更貴重更稀有的材料也多不勝數,我甚至懷疑這部經是佛陀的徒弟寫的,因為它有著印度當年濃郁的文化色彩與時代背景。我的這番言論同樣受到那位師父的猛烈批評,說我極其狂妄,居然否定佛。我深信佛陀絕對是大徹大悟的證悟者,但他所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也真的絲毫不吸引我。我想問老師的問題是:西方極樂世界到底真實存在嗎?在您的文章裡曾經提過宇宙共有13個維度,那西方極樂世界是其中一個維度的實相世界嗎?




Yachak:

你可以把佛教的西方世界理解為某個較高維度之中某個區域的一種集中顯現。但在一個更高的、比如成佛的維度——我們稱為“中央宇宙”的那個維度,它是無限開闊、無比豐富的:不僅有佛法裡描述的世界,還有外星人的高科技文化,以及西方靈性傳訊所描述的天使等。所以,我們在宗教裡看到的世界都只是從宗教本身的角度去理解。如你剛才所言,當印度人接觸佛教,他們就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與文化視角去理解佛法,而你的質疑完全是合乎情理的。




事實上,宇宙存在著非常多我們所不了解的“淨土”,絕對不只有一個西方淨土。不妨想像一下:宇宙無始以來該有多少個成佛的個體?比如,道家或佛家修行而成道的個體,以及高維度進化的外星種族,他們所創造的世界肯定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單從佛教的角度不可能完全了解宇宙的面貌,我們太受限於宗教的說法和視野,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不同的信息進入地球的原因。我們需要接觸一些嶄新的視野,包括外星人與其他多維度存有,這種與高維度世界的連接非常具有啟發作用,它有助於喚醒我們的高維度意識與多維心智,以及打破我們在靈性道路上受限的傳統框架與模式。




————————————————————




學生2:

我的人生從小到大一直處於一種極度焦慮、恐懼和接近死亡的狀態中。在2013年,我開始接觸“合一大學”的修行體系,前後去了三次。第一次課程前,我患上憂鬱症近一年。課程結束後,我的狀態有所恢復,也能正常工作,但隨後的兩次課程基本沒有太大效果。去年開始,由於原生家庭的問題,我的身心陷入了非常強烈的愧疚、無力、衝突與絕望中,感覺這是我此生最大的業力,從小到大家庭的枷鎖對我而言別特別沉重,所以我一直在逃離原生家庭,甚至一回到出生地就感到一種窒息感,憑我個人的力量似乎無法掙脫這個枷鎖。過去的修行方法都沒有作用,也找不到其他適合的法門,不知道自己的修行該如何進行下去。




Yachak:

“合一大學”的修行體系,在某程度上是通過給予你一個“恩典”的形式,從而幫助你踏上靈性修行的道路。但為何打開這扇門後卻沒有進一步的推動力讓你繼續往前走?因為你忽略了自身實修的問題:它指引你上路,但你在路上卻過多依賴於外在的恩典。當踏上靈性道路,我們首先要對自身做一個深入的釋放與了解。而你並沒有真正了解你與原生家庭的內部關係與內在根源,所以你找不到解決方法。我們尋求靈性的道路,需要意識到所有外在問題都與內在有密切關係。如果我們想改善跟父母和親友間的問題或衝突,你需要在內在嘗試解開關係的枷鎖和糾纏的連結,把父母和親友也看成你修行上需要轉化的一部分,也讓他們獲得恩典,走上靈性的道路。如果只有你單方面在前進,而他們卻沒有任何的轉變,你跟他們的關係永遠都無法和解。




學生2:

還有,關於“覺知”,我有一個疑問。過去在“合一大學”的課程結束後,他們都會給一個“覺醒分數”,而我每次的分數都能在160多個同學中排前三,但我的狀態總不如分數比我低一半的同學,我不知道這個分數到底意味什麼?還有一個問題,我母親去年生病了,由我妹妹照顧,在與她的互動中,我雖保有覺知,但內在卻產生極大的恐懼與愧疚感。例如,當我遊覽麗江古城時,我甚至不敢拍照片分享到朋友圈,好像我不配擁有美好的生活,而這種極其緊縮的狀態也體現在我身體層面,當我嘗試放鬆身體冥想靜坐時,我的腹部會立刻產生嚴重的緊繃感。




Yachak:

你知道愧疚感是如何產生的嗎?它是否來自你的道德觀念?所謂的道德感和傳統觀念不就是一種束縛與業力的呈現?而你的靈性追求難道不是要超越所有的恐懼、愧疚、無價值感、自我懷疑與否定,成為一個真正的你嗎?為何還要自我封鎖在社會或家庭強加於你的角色中?原生家庭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所有道德規範、所有親情綁架都違背靈性,而你真正的問題在於不敢超越這一切。既然你在“合一大學”能得到如此大的肯定,我相信你具有高度的覺知,但它並沒有上升到“覺悟”:你是一個超越世間身份的獨立的生命個體。如果你能完成這一步,你就能真正達到覺醒的意識。




我相信在“合一大學”的初階課程,它更強調你跟社會角色的融合與協調,但它沒有教導你如何超脫世間的角色,成為一個真正有靈性的個體。我們作為獨一無二的靈魂來到這世間,一是為了解決過往的業力糾葛;二是為了獲得真正的自由;三是為了盡情體驗和擁抱生命、活出真善美、活出喜樂。如果你只完成第一部分,窮盡一生只為協調與融合不同社會角色,這並不圓滿。因此,你的出口是要給予自己足夠的勇氣,敢於打破世間所定義你的角色框架,站在更廣闊的意識高度看待自身業力關係的問題,正視每一個情緒背後的根源,慢慢這條原生家庭的業力鎖鏈就會自然解開。




學生2:目前“合一大學”每個月都有這樣一個課程:上師透過自己連接源頭,讓每一位參與者直接獲得恩典。這兩年他們更宣稱要給予74000人直接的“開悟體驗”。但老師您曾提到,如果學員本身沒有準備好,那源頭的力量再大也無法傳遞給他。這似乎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參加這一類課程,身心狀態卻沒有達到一個明顯的提升,更不必說開悟了。




Yachak:很多人確實對開悟有渴望,但他們真的沒有準備好,以為當自己很想要一個東西,就是準備好了。我們覺得人世太痛苦,想解脫,但我們不明白:一個人的解脫依賴什麼?它依賴小我的徹底死亡。如果我們帶著一個頭腦的欲望去追求開悟,你只是在強化你的小我,這是本末倒置的。在一個人開悟的最後那個階段,他必須連所有開悟的欲望都徹底釋放掉,自我完全臣服於源頭的神聖力量。“開悟”絕對不是小我的一個成就,而是小我的徹底謙卑,願意成為一個源頭的管道。因此,包括許多在“合一大學”或其他靈性道路追尋的人,其實都帶著小我意識追求開悟與解脫,認為開悟能給自己帶來一種巨大的榮耀和成就感。




學生2:

這確實引人深思,由於過去我們對“合一大學”有著全然的信任與信仰,但近年來,很多人發現各自的生命依然起伏跌宕,並沒有發生徹底的改變。然而,我們又很難去懷疑當初所得到的恩典,因為它確確實實發生過。這引發了我內在的衝突與困惑:這個法到底是正法還是非正法?




Yachak:

無可否認,當一位上師進行這種靈性教導或給予恩典時,他是從一種更高的意識去傳導。當你完全帶著虔信去到那裡,一定會獲得恩典,但你們有否思考過:為什麼後來就無法持續了?因為它變成了一種習慣性的個人追求。當最初那種純然的、發自內心的渴望,變成一種自我的欲望時,它反而會限制你、讓你很難再次體驗那種恩典。與此同時,你們也會在這種不斷尋求恩典的過程中,形成一種集體意識而不自知,大多數人只是跟隨這種集體意識去到那裡學習。如果你們無法突破與超越這個集體意識,你們怎麼去獲得一種更高的恩典,成為一個神聖的容器?這是相當困難的。




學生2:

但作為一個上師,他不是應該了解這一點嗎?




Yachak:

他的法能夠吸引到許多在生活層面遇到困難、或對修行開悟有渴望的人群,讓他們獲得靈性體驗與恩典,隨後回到生活當中。然而,我們往往忘卻了最重要的功課:我們要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修行。當我們太過依賴外在的恩典,我們便會忽略自身應該深究的成長議題,把所有的問題都拋給這個上師或學校。同時,這個上師在做靈性傳導的時候,他肯定面向所有人,不會一開始就限制人數,而他同時也意識到面對著大眾集體意識的追求,他不可能讓每個人都獲得滿足,只會挑選極少數,加持他們繼續地提升。




學生2:

有一種“不二法門”的說法,指我們一旦選擇修某個法就不能修別的,它會影響我們“一門深入”。




Yachak:

在過去確實如此,它比較強調皈依一個宗教,而後按照這個宗教路線修行會比較穩當。然而到了這個時代,它不再是一種宗教相互對立、分裂的狀態,而需要一個“融合”甚至“超越”。當我們談及所有宗教的源頭,其實那個源頭才是正法,才是真正的佛性或神性。但當它形成宗教時,它已經下降為人類的意識層面,而在最高層面,它完全沒有宗教性,完全是“一”。無論你修什麼法,都不會與其他的法相互衝突——你如同一個博學家或科學家,不斷研究你感興趣的課題,再把這些課題徹底融合為一,這就是我們靈性成長的一個過程。包括一個修行到很高階次的個體,當他選擇再次投身到地球時,不一定會再次回到原來的宗教。為了獲得一個更高的圓滿,他也許會選擇接觸新的宗教,嘗試從不同的道路去追求至高的層面。


其實,我們會發現一個真正達到開悟意識的人是完全超越宗教的,也許由於過去生的習慣,他依然會站在原來的宗教立場講法、講道。但如果他本身內在的意識層面沒有超越宗教,他是不可能開悟的。因為宗教和其他傳統思想依然停留在心智層面,如果我們無法超越心智,我們怎麼能說自己開悟呢?因此,一個人要達到開悟,他必須徹底超越個人的自我意識,完全突破心智層面而到達智慧層面,而具有宇宙意識和源頭意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