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開悟後沒有遺憾-開悟狀態的解說。 大衛.霍金斯/David R. Hawkins,M.D., Ph.D.




開悟後沒有遺憾-開悟狀態的解說。

Explanations。

摘至The Eye of the I: From Which Nothing Is Hidden.

大衛.霍金斯/David R. Hawkins, M.D., Ph.D.

2016/03/15。



問題一:靈修的最佳態度是什麼?

答:「陰」是一種穩定且永久的屬性。靈修包括理解、領悟和一種「隨順」而非「獲取」的整體態度。要知道,靈修所追尋的是當下的、內在的、無形無相的,以及寂然靜默的,這種狀態是存在本身的必要條件,也是絕不可或缺的特質之一,更是所有萬物能夠如其「所是」存在的全然基礎。

然而,如此重要的基礎卻被理所當然地忽略。若要了悟存在的本體,覺知是必要的先決條件。這個先決條件(即覺知/存在)既有的特性與本質,就是神性。一旦你發現它,絕不會弄錯。知曉是靜默無聲的,不需語言文字,而是像啟示一樣地顯現。它以全然圓滿及究竟的方式來自我呈現,既不模糊也不隱晦,而是強大且勢不可當的。

神的臨在消融了所有的分離,感覺就像是走出了時間。

所有的順序不復存在,彷彿所有的時間與世間萬物都在此刻完整且平等地呈現出來。所有曾經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都已全然地圓滿呈現與完成。所有可能知曉的都已知曉,所有潛在的可能性都已存在。所有的念頭都停止了,因此所有的思想類別,諸如時間、空間、距離、持續時間,也全都終止且不再適用。

世界確實看起來不一樣了。萬物都以更深的層次被看見,並充滿了朝氣,有意識地發著光芒。每一物都知曉自己的本質,並知道其他萬物也是如此。沒有任何一物是無用的。


問題二:什麼是最適合自我探索的靈修途徑?

答:靈修是一種態度,是瑜伽手印(mudra),代表著一種覺知或觀察的位置。那是一種主動的順服,因為這種陰性/隨順的態度始終如一且無可動搖。一個人不用「試圖」去看見那些顯而易見的東西,只需要移除所有的障礙,比如意見、信念、心智的分類、評論、缺乏耐心,以及想要預期或控制下一個瞬間的心態。

小時候的我們,都曾經試圖在某些繪畫的藝術形式中「看出隱藏的圖案」。當我們停止嘗試時,隱藏的圖案便會自行顯現出來,就像是灌木叢突然明顯地變成了一隻微笑的獅子。「試圖」會導致認知的強化及縮小視野,結果是造成更大的局限性。

探尋不可見的事物,本身就是悖論,它更像是對萬有及存在本質的辨識。經由觀察可以清楚地看出,所有的情緒/心智/概念等現象都是自行發生的,並沒有任何「人」促使它們發生。

自性是一種包容一切的完整場域,而意識則是知曉自性、了解自性及表達自性的一種特質。神就是萬有,無一物被排除在外一包括視覺、聲音、空間、物體、形相、無形無相、可見、不可見、固體、液體。他沒有維度或位置,且每一處都是同等的。神沒有對立面,他既是萬有也是虛空,既是有形有相也是無形無相。


問題三:一個人要如何超越對立?

答: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我們要先明白所有的對立面,都只是為了方便描述,並沒有自行存在的真實性。對立是一種假象,是透過採取或選擇一個任意的起點或觀察位置而產生的。它唯一的價值是在執行上,作為某個意圖、行為或目標所設定的參考點。對立可能或確實具有操作上的便利,卻會導致人們錯誤的假設,以為它是自行存在的實相,而不僅僅是一種描述性的觀點。

所有的立場都取決於定義,而所有的定義都來自過去的認同所達成的慣例。立場導致了各式各樣的衝突。從更高的觀點來看,任何一組對立的立場都是不相干的。全都是基於預設或是理論上可能發生的未來行動,所做出的一種推測。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選擇的可能性。如果沒有潛在的價值、行動、資格或對某種選擇的渴望,那麼對立面就會消失並失去意義。

「區別」是為了在分開的點或實體之間,進行訊息交流而定義的。在實相中,無一物是與其他物分開的,沒有需要傳達的訊息,也沒有任何空間或間隙來傳遞這些訊息。所以既沒有發送者,也沒有接收者,更沒有那些既分散又局限的訊息組合需要傳達。

溝通只在認知的世界才有價值,因為在這個世界中,萬物看似是分開的。在實相中,一切都為存在的萬物所知,因此沒有什麼訊息是必要的,就像海洋不需要知道「浸濕」的概念才能成為它自己。


問題四:言語是否會誤導?

答:言語如果能正確使用,可以作為一個起點來劃探索的本質及方向,這會非常有用。言語表達有助於設定一個背景,然後這個背景逐漸變成更有包容性的非言語情境。正確的訊息可以節省時間,有效加速探索的成果,指出哪一條路是徒勞無功、讓人分心的。這就好比,知道鞋子放在哪一個鞋櫃,就不用花時間翻箱倒櫃地去找出來;有了好的指南針,就可以避免無謂的迷航,也像一張準確的地圖可以省去許多徒勞且令人喪氣的猜測。


問題五:如何看穿二元性的對立?

答:神的無所不在及圓滿是所有且唯一的可能性,排除了其他的選項。神的「虛空」(void)是未化的神性,他無的潛力尚未表現、無形無相、看不且摸不著。它是無限的婆羅門、超越的克里希那,超越了存在或存有。它是尚未誕生及尚未展現的萬物源頭。從未顯化中誕生了全體,即神所展現的造化或萬有。

神無所不在,他同時是顯化與未顯化,是虛空也是萬有,是可見也是不可見,是可能也是事實,是已現也是未展現。在濕婆(Shiva)之舞中那些看似若有無的對立表象,其實只是不同觀點的顯現,就像是一種由觀察者的位置所決定的全息圖,而不是由全息圖本身的移動或改變決定。以溫度的概念來說明,溫度包括了所有的可能性,除非透過定義及某個任意的描繪點,否則溫度無法被稱作冷或是熱。

透過這樣的了解,我們便能看出所有表面上的選擇,都只是觀點或定義的選擇。所有的定義都是純粹主觀的,所以外面並沒有什麼是可以作為歸咎對象而獨立存在的。一個人不可能成為風暴或雪崩的受害者,他只是一個實際現象的參與觀察者。一個人不可能成為生活的受害者,那只不過是一種立場的選擇,看看哪些條件是有利或不利的、想要或不想要的。因此,所有的仇恨、報復、惡意、怨恨和憤怒是沒有現實依據的,全都是想像出來的。

每個人都會接觸到以自然界為表現形式的生命,也會與被稱為「社會」的人類互動。這種互動是非關個人的,所以人生的無常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情況可能被視為挑戰,也可能令人灰心喪志,完全取決於一個人的觀點。人若沒有了立場,生活就會變得寧靜而有趣。它能促進一個人成長、帶來智慧,而不是自怨自哀或受苦。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正如下雨無法決定一個人是快樂或失落。若能斷捨任性與立場的堅持,在所有狀況下都能享有平安與平靜。


問題六:難道沒有任何的理性觀點或立場是真實的嗎?

答:這些觀點和立場主要是為了個人的方便,但事實上,它們都是自我放縱。所有怨恨都是對任性、情緒化及感情用事的自我放縱。一個人可以成為殉道者、可憐的受害者、悲劇人物或英雄角色。有無盡的合理解釋或理由,可用以合理化、開脫或解任何人類的行為或反應。要知道,反應是受到制約的,但也是有選擇性的。虔誠的求道者必須繞過這些幼稚表現的誘惑,看到它們的本質,拒絕情緒遊戲的引誘。

在某種程度上,它們都可以被看作是虛假的,實際上是一個人的「表演」,即使當事人沒有這種自覺。平和是一種選擇與決定,聽起來很美好,管在我們的社會中並不受歡迎。同理,決定忽略生活中看似不公的事,不去回應它,也是一種選擇。


問題七:那麼,社會問題又該如何?

答:成為一個社會改革者,與尋求開悟完全是不同的兩條路。要記住,靈性的提升是從內部去影響其他人,而外力(force)只是試圖改變外在。斷捨個人的不滿或積怨,比帶著煽動性的招牌和標語走上街頭,對整個社會更有價值。對於靈性已經提升的人來說,他人的認同無關緊要,因為他們不再需要向自身之外去尋求肯定或認同。


問題八:進入喜樂狀態是什麼意思?在這種狀態下會做什麼?會發生什麼?

答:一旦融入強烈的、無限的愛,會出現一種令人難以抵且喪失能力的態。人們既不希望也沒有能力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離開這種狀態。此時所有的身體機能都停止了下來,連呼吸也可能停止,只有在回應深愛你的人懇求你回來時,會恢復過來。然而,沒有必要這樣做。當一個人知曉自己將要離開身體並允許這事發生時,完全是出於自己的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回應所收到的愛,呼吸會恢復,這也可能是由業力所決定。然而,做這個選擇的同時,會意識到回到身體只是暫時性的,最終肉身會消融並回歸愛,這是必然且確定的事。相較於無限狀態的永恆,短暫地回到物質世界似乎變得微不足道了。


問題九:如果沒有人在身旁懇求你回到俗世人間又會如何?

答:身體功能要重新恢復如,可能取決於業力、環境、條件、神的旨意,以及宇宙整體的互動等因素。在沒有任何人的祈願下,身體邁向點,你也會欣然同意。當印度教上師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自發性地進入極樂狀態時,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被人發現。在這段期間,他的身體被許多蟲子嚴重咬傷,而且不知道有多少天沒有進食了。在被請求飲水與進食後,他才開始緩慢地回應,最終恢復身體的活動及功能。然而,他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再也沒有說過一句話。


問題十:是否有不同程度的開悟狀態?

答:三摩地(Samadhi)有不同的程度,並在傳統上以梵語來命名。有一種超越的狀態,是只有在閉眼冥想時才能夠持續。另一種更強烈的三摩地會在冥想狀態下出現,即使睜開眼睛後仍能保持。還有一種更進階的狀態,即便冥想者起身走路及簡單活動時,狀態仍持續存在。這些狀態都能反映在腦電圖(EEG)中,以α波呈現,相較於普通意識的β波緩許多。

更進階的狀態是一種永久的覺知,即便重回到這個凡塵俗世,都有可能繼續維持著,主要取決於業力或先前的決定、選擇,或是意願。回到俗世的人被稱之為「聖者」,有許多這樣的人扮演治療師、靈性導師以及訊息來源的角色。開悟聖者的腦電圖主要呈現為緩慢的θ波(每秒4~7個週期),使得他們生活在俗世中變得相當困難。在此狀態下,開悟者也擁有隨時離開這個世界的選擇。

這是一個永遠存在的開放選項,就好像它是一種無聲的約定或知曉的一部分。到達這種境界的人,沒有義務堅持或繼續留在人世間。


問題十一:那麼要如何重歸俗世的生活?

答:在為期幾年的一段時間之後,透過重新學習溝通方式及重新認識種種人類事務來調整,直到能夠讓日常生活持續運作下去。此外,還必須了解近代的歷史,這些都可以從電視、新聞報導、報紙等管道來取得。在個人類的意識場中,存在著一種持續性的對話。由於意識場的本質是透明的,人可以透過辨識意識場所提供的種種面向來選擇如何回應。


問題十二:什麼是持續存在的?

答:自性與覺知始終都存在,殘存下來的人格會盡量符合社會的期望,以維持日常生活而不引起評論或注意。雖然這種平凡是自願的、經由學習而來的,但仍需要花費精力與注意力來維持。這種在人類生活形式上的互動只能進行一段時間,而且顯得相當耗費精力,因為這不是一個人的自然狀態。由於不是所有世上的要求或願望都能得到滿足,因此人通常會選擇保留一些精力來滿足「需求」,而不是滿足欲望。

聖者的存在只是作為一個媒介,目的就是透過自性來表達神的旨意。一個人僅僅是這些自發性行為的見證者,身體的日常運作就像是一個活生生的木偶以人類的方式來行事,其需求則會透過跟宇宙的互動而自動得到滿足。


問題十三:有任何「遺憾」嗎?

答:沒有,而是覺知到這個世界的期望與願望往往無法實現。


問題十四:你會如何具體說明「你的」任務?

答:在這個世界做真正的自己,並盡可能清楚地說明這一點,以促進靈性覺知,從而幫助人類減輕痛苦。這項任務所伴隨的能量場,會默默地促進人類生活的祉,減輕人類的痛苦。這個任務本身就是一種滿足與實現。


問題十五:什麼樣的禱告是有用的?

答:請求成為神的僕人、神聖之愛的媒介,以及神意的傳達管道。請求指引及神的幫助,並在虔誠中放下所有的個人意志。奉獻一生為神服務,並在所有選擇中,優先選擇愛與和平。以無條件的愛為追求的目標,慈悲對待所有生命,並將所有的評判都交託給神。


問題十六:如何寬恕那些看似不配得到寬恕的人?這似乎不可能做到。

答:了解他人的認知架構、人類的局限性與制約、基因的影響,以及社會思想的灌輸,可以避免許多怨恨與傷害。對人性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還會透過否定及假設性的論點來擴大傳播。政治及社會學對人類的欲望、條件及限制所做的假設,通常禁不起時間的考驗。此外,這些假設還非常幼稚天真,因為這些準則總是忽略背景及環境的影響,天真地對人類的行為做出錯誤的推測。

比如說,誠實是有可能的,但只有在某些條件下才成立·如果需求、渴望或飢餓達到某種程度,那麼誠實這個「奢侈品」就會被犧牲。同樣的,貧窮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則。未獲滿足的生物本能,可能會凌駕於那些假設的理想行為。比如說,前額葉腦皮質所掌管的理性,可能在古老的、根深柢固的動物腦衝動之下潰不成軍。由此來看,把所有一切都歸因於後天環境的假設,確實藐視了數百萬年來生物學及種族的生存法則,包括外激素「費洛蒙」(pheromone)的影響。

另一個被忽略的是人類因素,也就是個體的變異性、異常的個人控制缺陷,還有偏差的教養、環境條件及大腦化學作用的缺陷,這些人很可能在某些情況或甚至在酒醉下無法約束好自己而越線。有了這些理解,會讓我們在一個充滿限制的世界中,降低對完美的期待。

在當今的社會中,沒有人接受過關於人類的局限性與變異性的教育。社會的格道德規範,傾向於自以為是地說教,一再強調個人「意志力」這一類虛構出來的能力,並被道德家們用作報復行為的護藉口。事實上,任何研究人類活動的人,只要觀察到大多數的人在大多數時間裡完全缺乏意志力,而且意志力只有在少數有利的情況下才能稍微發揮作用,就完全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有關意志力的謬論,是造成許多無解的社會問題的根源。

如果我們能看出一般人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受限的,無法在任何時刻或任何情況下超越自己,那麼大部分的負面感覺和批判都可以避免。這樣一來,我們會更多地將「人」這種生物視為是受限的,而不是「壞的」、「自私的」或是「錯誤」的。那麼,人生就會變得更輕鬆、更平和。

個人的人生經驗,是由本身的意識等級及社會主流的意識等級來調節及決定。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類行為,尤其是越軌或異常的行為及性格特徵,都是繼承而來的。許多主要特徵,早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設定好並開始發揮作用。比如說,有一種稱為「輕鬱症」(dysthymia)的持續性抑鬱症,就是開始於童年並持續一生,同時伴有一種重要的腦神經傳遞物質的缺陷。這樣的人若沒有得到幫助,許多情緒和行為都很難改善,即便有專業人員的幫助也往往無法解決。


問題十七:所以說,大部分的衝突都可以靠教育解決嗎?

答:確實是這樣。慈悲與智慧是相輔相成的,抱怨他人的不足或缺陷不但無濟於事,也不切實際。


問題十八:那麼理想呢?

答:你可以抱持希望,但是不要期待。目標是假設性的心智概念,可以是靈感的來源,但理想化往往指的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自負。傳統上,理想是對他人的期待,但未必是對自己的期待,因為自己永遠都有合理的藉口。

期待別人達到自己的標準或理想是非常不成熟的,千萬別忽略了一個事實:大多數人都沒有理性,他們只是「有什麼就選什麼」。此外,這個星球上有高達七八的人,意識等級低於代表正直的200。追求靈性真理不是他們的目標,這對他們來說是虛構的或無稽之談。在意識等級200以下的人,對於公平、關心、誠實及倫理這些觀念都可有可無,如果有的話也是例外,而不是常規。

除此之外,還要了解一點,在意識等級達到400後,理性與智識才會成為行為與決策的主導基礎。大多數的人不是受到邏輯的約束,就是被需求、情緒、欲望、無知、自負以及對「自己是正確」的渴望所困住。低於意識等級200,這樣的社會所仰賴的是外力而不是心靈力。


問題十九:那麼,追求靈性的人能做什麼來幫助社會呢?

答:致力於靈性進化是一個人可以送給社會的最大禮物。由於心靈力本身的特質,確實能夠從內在提升人類。心靈力會發散出去,並與他人分享;相反的,外力則是有限的、自我挫敗的、短暫的。

每一種善良有愛的想法、言語和行為,都會對整個社會潛移默化;每一次的寬恕,對每一個人都有好處。宇宙知曉並記錄入類的每一個作為,並以同樣的方式來回報。業力實際上是宇宙的本質,這是基於宇宙本身既有的結構及功能。在宇宙中,時間是以永世來計算,在此之上則連時間都不存在。因此,善念善行都是永恒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