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觀察者與被觀察者。 最終的二元對立。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最終的二元對立。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

摘自The World Within: You Are The Story of Humanity。

2015/6/1。



他說,雖然他已經靜心冥想許多年,卻依原地打轉。或許,他可以保持專注幾分鐘的時間,但是最近,甚至連這都無關緊要了。他說他今年夏天曾聽我解釋過關於靜心的事,我們可否談一談?


了解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過程非常重要,不是嗎?它們不是一個結合在一起的現象嗎?若不了解觀察者或-說付出注意力的人,那麼那個被觀察者,也就是你專注其上的對象,必定會製造出二元對立,在二元對立裡面是沒有希望的。



他難道不曾發現,静心裡那個製造形象又執著於該形象的人-那個構思他一已構想的人?正是這個創造者與他的創造物,必須被徹底了解與超越。若不了解這個製造者、這個構思者、創造者,靜心只不過是在強化那個建構者,即自我。



心靈的靜心就是了解,而沒有自我認識就沒有了解。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的念頭、動機、意圖與直覺,那麼你思想感受的基礎在哪裡?


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如何知道自己的思想感受是真是假?如果沒有自我認識,你還能有什麼樣的認識?你是一切生命的焦點,是一切的開始與結束,你就是整個存在,要了解這複雜的生命,除了從你自己開始,還能從哪裡開始呢?了解自己這件事本身就是它的報償,智慧就是在發現真理、發現自己的過程中累積的。


對每一個思想感受的持續覺察,將會流入一個深邃、寂靜的靜心深淵這樣的流動,這個成熟、綻放的過程,會在思想感受責或接受、辯護或否認,或出現認同時戛然停止。認同會養成欠缺思考與憂傷。


藉由持續的覺察,一個人便是在對所有的思想感受與行動,以及所有的價值進行無選擇的重新教育。若是沒有這種無選擇的重新教育,思想感受便無法進入更深刻的靜心境界。


思想必須攀爬道德的梯子,而那些階梯必定會在一次次的使用中磨損。要對每一步保持覺知,而不是顧慮道德、顧慮美德。從渴求中解脫就是美德,這份渴求主要是透過感官刺激、世俗事務、個人不朽,及利、權力、奧秘或奇蹟等呈現出來。



要讓思想從渴求中解脫,它必須坦白、誠實。它必須認識慈悲與愛,而當執著與恐懼存在的時候,是沒有愛的。


一個人必須擁有簡單的生活、正確的謀生之道,並能免除各種令人分心的娛樂消遣與上癮症等等。當思想攀爬這座梯子時,它會進入一個記憶的領域。我們多數的思考與感覺都是不完整的,都不曾從頭到尾被徹底思考、感受過,其中沒有完滿,然而但凡不完整的、未完成的,都會延續下去,正是這樣的延續被時間所束縛。凡是有所延續的,皆無法了解那無時間性的,那永恆的。


透過持續的覺察與它在清醒時刻裡提升的強度,意識的諸多層次將會產生内容、產生潛在的了解如此一來,夢會變得更稀少,他們的詮釋也會變得更廣、更單純。隨著意識的各個層次顯露出來,從而被穿透,睡眠狀態會變得和清醒狀態一樣重要。那麼,清醒時刻的覺察會流入睡眠時刻的覺察裡,睡眠時刻的覺察也會流入白天的覺察裡。


因此透過自我覺察,自認識將會成熟、綻放,從而生起正確的思維。正確的思維就是靜心的基礎。沒有自我認識,就不會有靜心,而沒有靜心的覺察,就不會有自我認識。當思想感受趨向寂止、變得諱莫難測,當他為蘊含創造力的空,當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完全停息的時候,那無以名狀、深不可測之境就會出現。


「我非常認真傾聽,我想我可以了解。我一直在修習專注,但我注意到你從來沒提過專注。


可否請你稍微談一談這件事呢?」他說。對多數人來說,專注包含了將注意帶到某件事物上:例如工作、培養美德、某個象徵、形象等等其中包括了那個專注的人與專注的對象。他包含了二元過程的持續運作,即「我」與

「非我」,其中會有摩擦、緊張與對抗。思考者與思想是有所分別的,思考者要塑造他的思想,而觀察者要研究、檢視那被觀察的對象。因此,它永遠伴隨著二元對的衝突,而專注就是讓這道別的鴻溝更加擴大,就是瓦解、分裂,就是發展局部,逐漸遠離整體與真實。


思考者與他的思想是分開的嗎?它們難道不是一個結合的現象?當思考者試圖建構他的思想,試圖在不了解自己、不了解那個思考者的情況下,將它塑造某個模式,思想就會導致幻相在不了解思考者的情況下專注於思想,永遠無法讓你了解那真實的。


若不了解那個思考者,結果就是無知與憂傷。要想了解思考者,就必須研究他的思想,這不是為了思想本身,而為了發掘那位思考者誰。藉白對每一個思想感受保持覺察,他的創造者源頭將會揭曉。那麼,創造者與被造者將為一體,這樣的專注便不再是專注於什麼對象之上,因為那只會製造幻相,它只是專注本身。思考者不再創造,而是完整的,是全然的寂止。這個完整的寂止,即是「存在」(being),它是無時間性的、永恆的。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關係的偉大就是它的不安全感。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




關係的偉大就是它的不安全感。

The Greatness of Relationship Is Its Very Insecurity。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

摘自The World Within: You Are The Story of Humanity。

2015/6/1。



關係的偉大就是它的不安全感。

The Greatness of Relationship  Is Its Very Insecurity。



他說他發現關係是最耗費心神、最衝突頻仍的,一開始的時候,它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喜悅、但很快地,紛爭與痛苦會漸漸滲透進來。他問我如何擺脫這種衝突狀態。存在就是一種關係,而所有的關係都是痛苦的,造成不安的根源正是關係的本質。你可以在腦袋裡構思—個理想關係的模式,但那只是逃避現實罷了。這種理智上的理想會妨礙你做出調整,也會阻礙超越衝突的可能性。如此一來,該理想模式會變得比了解更重要。認同阻礙了正確的恩維。



開係免不了有痛苦,這可以從日常生活獲得印證。如果關係之中没有緊張,它就不再是關係,變成只是一種舒適的。昏睡的狀態,—種鴉片,而那是多數人想要的,而且喜歡的。衝突就發生在這種對舒適的渴求與現實之間,在幻相與實際之間。


如果你能認出這個幻相,你就能放下它。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至了解關係上。如果你想從關保裡尋求安圣感,那就是對舒適與幻相的投資,而關係裡最美好的部分正是它的不安。如果你想藉由關係尋找安全感,就是在阻礙它的功能,那也就必然會導致該有的後果與災難。當然,關係的功能是揭露個人的整體生命狀態。關係是一個自我揭露的過程,—個自我認識的過程。自我揭露是痛苦的,需要思想與情緒的持續調整與適應。那是一場痛苦的掙扎,其中包括了幾段短暫開悟的平靜時光。



要想將各種習慣、禁令、哲學與教條連根拔除,是—件非常令人不安而且費力的事。但是,關係的功能就是帶來了解,而要想了解,衝突似乎是必要的。在完整的自我認識之中,會出現免於痛苦、衝突與困惑的自由。而關係就是邁向那份白由的途徑。即使是一個從世俗紛擾中退縮、走避的人也不是孤立的。排外裡頭存在著無知。每一件事都是息息相關的:在了解這樣的關係及個中的酸甜苦辣之後,僅僅是單純的了解、了解關係裡的緊張與掙扎痡告與喜悅,就能夠清除頭腦與心靈裡那自我封閉的圍籬,從而領悟到那至高無上的至福。


然而,多數人卻逃避這件事,對關係裡的緊張置之不理,寧願選擇令人滿足的依賴感所帶來的輕鬆舒適,而那卻是—份毫無挑戰的安全感,一個安全的停泊處。那麼,家庭與關係雖成了一個比護所。卻是欠缺思考的此護所。當不安全感無可避免地悄悄溜進了依賴之中,那段特危的關保便拋得遠遠的。


被一個新的關係所取代,而你冀望它會帶來更大的安全感。關係裡沒有安全,依賴只會滋生恐懼。若不了解安全與恐懼的過程,關係將成為束縛的障礙,一個無知之道。所有的存在都是一場掙扎與痛苦。除了正確的思維之外,沒有什麼能讓你從中解脫,而正確的思維源自於自我認識。透過自我認識,一個人將能領悟那永恆的狂喜。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要影響整體,必須轉變自己。 TO AFFECT THE WHOLE, THE PART MUST TRANSFORM ITSELF。 克里希那穆提。 J. Krishnamurti。

 





要影響整體,必須轉變自己。

TO AFFECT THE WHOLE, THE PART MUST TRANSFORM ITSELF。

克里希那穆提。 J. Krishnamurti。

摘自The World Within: You Are The Story of Humanity。

2015/6/1。

 

這篇問答是關於提問者內在的對黑人的歧視,他想擺脫這種心理,雖然他也理解這種觀點可能是和他生長的地方有關(也就是在美國南部),但是他還是希望瞭解自己是怎麼回事。克里希那穆提說的內容是有關這種所謂的問題,並不是靠簡單的去除就可以的。這只是更大的問題的一部分,也就是人們正是因為承認了、允許了更大的罪惡,也就是克里希那穆提經常說的殺戮和戰爭,於是這個對黑人的歧視當然會一直存在下去。問題並不能從小的地方去解決,而是需要發現更加深刻的原因。那麼怎麼才能發現呢?這就需要在自我身上去探索,瞭解自己內部的那些與生俱來的對權力和主宰的欲望,正是因為這些東西導致了所謂正常的分裂的觀點,比如國家、種族等差別,及優越感和其對應的反抗。所以如果我們試圖用力地去解決某一種看似不正確的思維,那麼這種用力本身又會給自己造成更大的障礙,而這種障礙會反過來反映到一個人所處的現實中。所以克氏說的,你得自己先改變,才能改變這個世界,也就是你得自己先在內部有理解才可能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才能讓自己更加的明晰而進入深廣的領域(那不可測量的),這才是問題的唯一解決之道。



第30章:要影響整體,部分必須轉變自己。

P. 說,在他試圖遵循我所說的覺察時,他發現,他對這個國家(美國)的黑人種族有偏見。他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偏見?他是在南方長大的,他在進一步交談後解釋道;儘管他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在那裡生活了,但他發現這種偏見雖然是潛伏狀態,但隨時都會被喚醒。如果不瞭解偏見的原因和影響,人們就無法“擺脫”偏見,而在理解這些原因和影響的過程中,問題會轉移到更深和更根本的層面。


在考慮這一更深的層面時,直接的因果關係失去了意義和重要性。一個人們可以相當容易地理解這種特殊形式的偏見是如何產生的:勞動力短缺、奴隸制、白人統治的問題,以及希望保持政治和經濟優勢,勝過南方更深色皮膚的、數量也更多的人。恐懼、偏見、殘忍、輕蔑和排他是一些罪惡,而允許奴隸制的那種罪惡和與之相關的所有野蠻恐怖倍增了這些罪惡。通過承認一種巨大的罪惡,比如戰爭,你就打開了一系列更小的不幸和災難的大門。


你被教育進入了這種偏見,你獲得了偏見,通過傳統繼承了這種偏見,而這種繼承是由你自己內在的要主宰、要強大和優越的欲望所維持和激發的。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衝動助長並維持了偏見,試圖從表面上消除它,偏見的表面的和效果,只要它是由一個更深層、更有力的原因造成的,那麼將是徒勞的。在理解這一更深層、更有力的原因時,次要的原因會自動消失。


把重點放在最基本、最重要的東西上,次要的東西就失去了它的分量和意義。如果你把重點放在小的,次要的原因上,那麼它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困惑和痛苦,而且變得難以解決。如果不理解並超越主宰、強大和優越的欲望,恐懼、殘忍、嫉妒和其他障礙就會產生。人們可以意識到,對他人的主宰、權力等不可避免地導致反抗、對抗、暴政,最終導致戰爭。你不能改造別人,讓別人變好,除非你改造自己,直到你是好的。


你是社會的一部分,要影響整個社會,部分必須自我改造。為了實現這一本質和有益的變化,必須以寬容的態度研究和觀察主宰和對權力的欲望的多種形式—國籍、種族優越感、競爭、自我擴張等等。你必須首先在自己身上覺察到這一點,而不是在另一個人身上,因為你不能改變另一個人,但你可以改變自己。意識到這一點後,你開始發現主宰和權力的多種方式。每次你覺察到它們的表達時,把它們想完,盡可能廣泛地感受完它們。


這種思考完、感受完的過程帶來了越來越強烈的覺察,通過這種覺察,許多障礙和阻礙被發現並消除,解放得以發生。如果你只是試圖擺脫偏見或其他障礙,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你將發展出另一種障礙,因此,通過這種方式,無法從無知和悲傷中解脫。解脫存在於正確的覺察和正確的思維中。正確的思維是通過自我覺察、自我認識而產生的。隨著越來越深的穿透,那不可估量的東西被實現了。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