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奧修。什麼是靜心? What is Meditation?



奧修。什麼是靜心?

What is Meditation?

摘至靜心觀照。

Meditation: The First and Last Freedom.

1988年7月。



什麼是靜心?

 


觀照,靜心的靈魂。


  靜心是冒險,是人類頭腦能承受的最偉大的冒險,靜心只是存在,不做任何事——沒有行動,沒有思想,沒有情緒,你只是存在,它是一種全然的喜悅,當你什麼也不做時,這個喜悅來自何方?它無處可來,或者,它來自每個地方,它也沒有原因,因為存在就是由所謂喜悅這種材料組成的。


  當你什麼事情也不做的時候——身體上的、心理上的,在任何層面上——當所有的活動都停止,你只是存在,就是在,那就是靜心。你不可能做它,你不可能練習它:你只有去覺悟它。


  無論何時當你能找到只是存在的時候,那麼你就拋掉所有的作為。思想也是在做,全神貫注也是在做,沉思默想也是在做。即使只有一個片刻,你不做任何事情,你只是在你的中心,完完全全地放鬆——那就是靜心。而一旦你獲得了它的訣竅,你就能處在那種狀態,想多久就多久,最終你能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處在那種狀態。


  一旦你已覺知你的本性能保持不被打擾的方式,然後慢慢地你就能開始做些事情,並保持你的本性不被打擾的警覺,那就是靜心的第二 部份——首先,學會怎樣存在,然後學會一點點行動。清掃地板,洗個澡,但保持你自己的中心,然後你就能做些較複雜的事情。


  比如,我在給你們演講,但我的靜心並不受干擾,我能不斷地演講,但在我的中心裏面,甚至連一點微瀾都不起,它只是寧靜,完完全全地寧靜。


  所以靜心並不反對行動,它不是要你逃避生活,它只是教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你變成了旋風的中心,你的生命繼續著,事實上它會更強烈地繼續著——帶著更多的快樂,帶著更多的明淨,更多洞見,更多的創造力——但你是超然的,只是一個山頂上的觀照者,只是看著你身邊所有的事情發生著。




  你不是做者,你是觀照者。


  那就是靜心的全部秘密——你成為一個觀照者。「做」就在它自身的層面上繼續著,沒有什麼問題:砍柴、打水,你做小事和大事,只有一件事不允許,那就是,你的中心不應該失落。


  那個覺知、那個觀照應該始終保持,不受遮蔽,不受干擾。


  在猶太教中,有一個反叛的神秘學派,名叫哈悉德姆派(Hassidism),它的創始人貝爾·雪姆(BoalShem),是一個少有的人。有一天午夜,他從河邊回來——那是他的習慣。因為夜晚的河邊是全然的安寧與清靜,而他常常只是在那兒坐著,什麼事也不做——只是看著他自己,看著看者。這天晚上,當他回來時,途經一個有錢人家,有個看門人站在門邊。


  那個看門人感到非常奇怪,因為每天晚上這個時間,這個人就會準時回來,於是,他就跑出來說:「請原諒我來打擾你,但我再也忍不住我的好奇了,你每天日夜地索繞在我的心頭,你究竟在做什麼?你為什麼要去河邊?我已經跟過你好多次,而那兒什麼也沒有——你只是在那兒坐幾個小時,到了午夜你又回來。」


  貝爾·雪姆說:「我知道你好幾次跟著我,因為夜晚是如此寂靜,所以我能聽見你的腳步聲,而我知道每天你都藏在門背後,但這不僅是你對我的好奇心,我也對你感到奇怪:你在做什麼呢?」


  他說:「我做什麼?我只是一個看門人。」


  貝爾·雪姆說:「我的天啊!你給了我一個關鍵字,這也正是我的事啊!」


  看門人說:「但我不明白,如果你是個看門人,那麼你應該看著某幢房子、某個宮殿,而你坐在沙灘上在那兒看什麼呢?」


  貝爾雪姆說:「有一個小小的區別:你在看著外面或許有人會進宮殿;我只是看著這個看者,誰是這個看者呢?這就是我畢生的努力,我看著我自己。」


  看門人說:「可這是件奇怪的事,那誰來付給你報酬?」


  他說:「這是如此的幸福,如此的快樂,如此偉大的祝福,它本身就是巨大的報酬,只是這一瞬間,而所有的寶藏都無法與之相比。」


  看門人說:「這真奇怪,我畢生都在看,我從來不曾有過如此美妙的體驗,明天晚上我跟你一起去,只要指點一下,因為我知道怎樣看——只是需要不同的方向,你是看著某個不同的方向。」


  只有一步之差,而那個一步就是方向上的,層面上的,我們不是將意識集中向外,就是閉上眼睛將我們的意識集中向內——而這你將會知道,因為你是一個知者,你就是覺知,你從來不曾失落它,你只是將你的覺知纏繞在無數的事務中。將你的覺知從各處收回來,只要讓它在你自身中好好休息,而你就已經到家了。



  最基本的核心,靜心的靈魂就是學會怎樣觀照。


  一隻烏鴉在叫……你在聽,這些是兩方面的——客體和主體,但你無法看見哪個是看著這兩者的觀照?——烏鴉,聽者,而還有某個人在看著這兩者,這個是很簡單的現象。


  你在看著一棵樹:你在那兒,樹也在那兒,但你不能發現另外一件事嗎?——你在看著樹,而在你內心還有一個觀照正看著你在看著那棵樹。


  看著就是靜心,你看著什麼是無關緊要的,你能看著樹木,你能看著河流,你能看著雲彩,你能看著周圍遊戲的孩子。看著就是靜心,你看著什麼不是關鍵,客體不是關鍵。


  觀看的品質,覺知和警覺的品質——那就是靜心所在。


  記住一件事:靜心意味著覺知。無論你做什麼都帶著覺知就是靜心。行為並不是問題,但是問題是你帶給行為的品質。如果你帶著警覺散步,那麼散步就能成為一種靜心;如果你帶著警覺地坐,那麼坐也能成為一種靜心;如果你帶著覺知地聽,那麼聆聽鳥兒歌唱也能成為一種靜心;如果你保持警覺和觀照,那麼只是傾聽你頭腦內部的噪音,也能成為一種靜心。


  整個的關鍵就是,你不要無覺知地行為,那你做什麼都是靜心。


  覺知的第一步就是觀照你的身體,慢慢地,慢慢地你會變得對每個姿勢、每個動作都有所警覺,而當你變得覺知,一個奇跡就開始發生:你以前習慣做的許多事情一下子消失了,你的身體變得更加放鬆,你的身體變得更加協調;一種深沉的平靜在你的體內開始呈現,一種美妙的音樂在你的體內脈動。


  然後,開始覺知你的思想,對思想必須是同樣那麼做,它們比身體更加微妙,當然也更加危險,而當你變得覺知你的思想,你會被你的內在所進行著的感到吃驚,如果你將在任何時候所進行著的一切記錄下來,你會大吃一驚,你將不會相信,這就是你內在所進行的事。


  過十分鐘後,你讀它——你會看見裏面有一個發瘋的頭腦!因為我們並不覺知,這整個的瘋狂不斷地湧動著,就像一股暗流。無論你在做什麼,它影響著你,或者你並不做什麼,它也影響著你,它影響著一切,而它的全部總和就將是你的一生!所以這個瘋子必須被改變。而覺知的奇跡就是除了只是變得覺知以外,你無需做任何事情。


  正是以觀照它的現象來改變它,慢慢地,慢慢地那個瘋狂消失了,漸漸地,漸漸地思想開始落入另一種形式,它們的混亂不在了,它們變得更加有序了,而後再一次,一種更深的寧靜呈現了,而當你的身體和你的頭腦是寧靜的,你將看見它們相互間也是和諧的,那兒有一座橋,現在它們不再會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它們不再騎著各自不同的馬,第一次它們協調了,而那種協調對第三步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那就是變得覺知你的感覺,情感和心境。


  那是最微妙的層面和極其困難的層面,但是如果你能覺知思想,而後它也只是更進一步而已,需要一點更高的覺知,於是,你開始反映你的心境,你的情感,你的感覺,一旦你覺知所有這三者它們都能連結成一個現象,而當所有這三者就是一個——完全地在一起作用著,一起哼唱著,你便能感覺所有這三者的音樂,它們已經成為一支管弦樂隊——於是第四步發生了,而這是你無能為力的,它照著它自身發生,它是一個來自整體的禮物,它是給那些做了三個步驟的人的回報。


  這第四步是使人醒悟的最終的覺知,一個人變得能覺知到他自己的覺知——那就是第四步,它能造就一個醒悟的佛陀,而只有在醒悟中,人才會懂得什麼是喜悅。身體知道快感,頭腦知道高興,心靈知道快樂,第四步則是知道喜悅。喜悅就是門徒或求道者的目標,覺知就是通向目標的道路。


  重要的事就是你是觀照著的,你不忘記觀照,你一直在看著……看著……看著,而慢慢地,慢慢地,當那個看者變得越來越統一、越來越穩定、越來越不波動,一種變化就發生了,你所看著的事就全都消失了。


  看者自身首次變成了被看者,觀照者自身變成了被觀照者。你已經回到了家。

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

寂寞,伴隨著恐慌。 Loneliness, With Its Panicky Fears. 克里希那穆提。 J. Krishnamurti.


寂寞,伴隨著恐慌。

Loneliness, With Its Panicky Fears.

克里希那穆提。 J. Krishnamurti.

摘自The World Within: You Are The Story of Humanity。

2015/6/1。



她向我描述,自己受到一名男子的追求,她對他只有朋友之情,並不愛他。她喜歡他逗自己開心,也想保持友善,但他卻把這些都當真,這件事已經變成一個難解的問題。在談話過程中,我們發現了許多事。問題的原因不在他,而是在她自己。


當我們陷入寂寞及其伴隨的恐慌,我們總是想要逃跑,想要依賴另一個人,想要以同伴關係豐富自己。我們是主要的發動者,其他人只不過是這場遊戲裡的馬前卒。當卒子回過頭來要求一些回報,我們遂感到震驚、悲傷。如果我們自己的城堡夠堅固,沒有破綻或弱點,那麼外面的戰鬥對我們的影響便微乎其微。老化與伴随著生起的特殊性情,必須在我們有能力以超然而寬容的態度自我觀察且研究時,加以了解、「糾正」。


這些恐懼必須現在就加以觀察、了解,我們的精力,不能只是用來對抗屬於我們責任範圍的外在壓力與要求,也要用來了解我們自己,我們的寂寞、恐懼、要求與脆弱。寂寞不該以任何手段加以掩飾,即使你掩飾了它,依然存在,等待著再度現身。除了了解其根源並超越之外,沒有其他脫離的辦法。緊抓不放、渴求、累積等,本質上就是空虛的,無論你對渴求表現出多麼不退讓的態度,就像一個孩子,不斷在成長。渴求是耗不盡的,因為它的內在就是負向的,雖然它的行為表面上看似正向。


它表面的正向性欺騙了我們,因此渴求會呈倍數滋長。如果我們透過自我覺察觀察自己的渴求,很快就能發現它的空虛,同時,從了解而生的豐美寧靜也將出現。是這份了解驅散了寂寞與恐懼,這份了解本身自有其豐富與喜悅。


關係是痛苦的,而單獨生活則需要高度的智慧。關係是一個自我揭露的過程,幾乎總是不甚愉快,因此會有衝突,不只是與自身的衝突,還有與他人的衝突。關係裡的這種緊張狀態彷彿一面鏡子,揭開了每一個人的真面目。這種袒露是痛苦的,而那些能夠深入思考的人,對它的態度是不迎不拒,能夠將其視為摩擦與痛苦的根源。反之,那些欠缺思考的人會試圖逃避,躲進一段帶來滿足卻沒有揭露功能與啟發性的關係中。


其實沒有所謂的單獨生活這回事,因為所有的生活都是一段關係,但是在沒有直接關係的情況下生活,卻需要擁有更敏銳、更高的覺察力來獲得自我發現。一個單獨的存在,若缺乏這種敏銳而不間斷的覺察力,將會強化他內在那些已經處於主導地位的性情,從而導致失衡與扭曲。一個人害怕的正是這件事:伴隨著老化而來的一連串思想感受上的古怪習慣。現在就是對它們保持覺察的時刻,透過了解它們,你就能消除它們。



內在的豐富本身就能帶來平靜與喜悅。


2023年4月16日 星期日

為生者哭泣,還是為死者哭泣? Crying for the Living or for the Dead?. 克里希那穆提。 J. Krishnamurti.




為生者哭泣,還是為死者哭泣?

Crying for the Living or for the Dead?.

克里希那穆提。 J. Krishnamurti.

摘自The World Within: You Are The Story of Humanity。

2015/6/1。



她前來時情緒激動,但很快静下來,說她很抱歉自己失態了,因為她的兒子最近在戰爭中陣亡了。她解釋道,她抱著一絲希望相信輪迴轉世,去參加了幾次招魂會,在那裡,她兒子以一道訊息的形式出現了,她也被一些自動書寫「耍」得團團轉。然而她說,她依然感到絕望,難道沒有任何方法能讓她脫離這渾沌的痛苦狀態嗎?是否有永生不死呢?


這是個無比複雜的問題,需要仔細地、有智慧地詳加思考,不是要去相信或不相信,而是要去發現,因此,讓我們來發現它的真相是什麼。


這可能聽來嚴苛了些,但是她是在為兒子悲傷,還是在為自己悲傷呢?她是在為生者哭泣,還是在為亡者哭泣?如果為的是亡者,那麼必須探詢那個亡者是誰,他如何獲得生命,他會面臨什麼。如果是為自己哭,是自憐,一種絕望的孤獨感,因為執著於他人,將他視為一己的希望或一己的成就來源,或一己的延續,那麼這些也必須加以探索、發現並了解。因為,正是這些情況阻礙你去清楚了解,從而獲得清晰的洞見。這些情況會製造晦暗不明的狀況,但是當那層面紗被掀開,一切都清晰了。她難道不是更關心自己嗎?自己的懊悔、野心及欲望?


還好她尚能夠承認這一點。


就是這些自我封閉的念頭與感受,阻礙她獲得更開闊、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她必須對它們有所覺察,因為藉由自我認識,就會有真正的發現。這是她的第一項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因為了解她自己之後,她將會了解何謂永生不死。


那個死去的是誰?是你的兒子,也是成千上萬個父母的兒子。他之所以獨一無二,是因為他是你的兒子,因為他擁有某些特質、某些秉性。從外在看來,他是獨一無二的,就內在而言,他也會有一個或數個凌駕其他特質的心理特質。他是所有這些獨立分開的存在體(separat entities)這一切構成了你的兒子。


這些存在體永遠處於流動中,其中有一個會浮出表面。有沒有什麼東西是經久不衰的,是否有某種靈性要素,存在於這不斷改變的背後並超越這些改變?


頭腦若堅稱有這樣的東西,將和堅稱沒有這樣的東西一般愚蠢,一個人必須自己去發現它。但是,當我們一味著於這些不同的、不斷改變的存在體,為我的兒子、我的母親、我的愛人,那麼它短暫無常的本質,將阻礙我們去發現並了解那如是的。名稱、形相及其種種聯想是你的兒子,也不是你的兒子,當你深入探詢你的兒子是誰,超越這些變動不居與逐漸消逝的事物,你會發覺那如是的。


但是,若想公式化那如是的,或是相信那如是的,或是從他人那裡接受那如是的,全是愚蠢的行為,因為這樣的接受、信念與公式化,會阻礙你去了解真相。要想了解那深不可測的,頭腦就必須停止揣測。


過去加上現在創造出「你」和「我」。我們都是過去的結果,我們的生命存在奠基於過去,過去就是我們。當這樣的過去與現在產生接觸,個體性便顯現出來了。


父親與母親便是賦予過去機會,而那過去則變成了孩子。這兩個因素必須存在才能製造出第三個,若沒有現在,就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意識就是過去加上現在,而深入意識的探詢,在於必須通過現在這道門。通過現在,黑暗的過去與令人迷惑的未來,都能獲得探討與了解。現在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是通往永恆的途徑。強調未來的宗教是個幻相,對過去的崇拜也將阻礙永恆的現在。


不斷透過現在追求誕生,是一種過去的延續,而這樣的誕生便是一再重複發生的轉世輪迴。過去與現在之中存在著因果,它們支配著包括内在與外在、肉體與心理的存在狀態。如果這些因果關係裡的種種限制與自由,未能獲得了解與超越,過去的活動就會延續下去,而那就是在現在不斷追尋、創造出一個對我的兒子、我的丈夫產生認同的存在狀態。過去就如同現在一般鮮活。


人們希望並且相信,透過「我」和「我的」的延續,透過一連串的出生與死亡,透過時間的持續,便能成就完美,領悟至高境界。人們相信,每一次的出生·每一段的時間,都是一個「成為」什麼的機會-成為更完美的、更有美德的、更有智慧的。人們希望並且相信,透過這種水平層面的進化過程、透過時間的延續,那永恆的能夠被了悟。在時間之中受到滋養的思想感受,能夠領悟永恆嗎?


認同、無窮盡的記憶累積,都是受到時間限制的,如果思想只是時間的奴隸,如何能夠領悟無時間性的永恆?在水平的層面上,所有的思想感受、所有的存在都是屬於時間的,唯有當放棄這個過程,才能領悟永恆。不放棄它,憂傷便會存在,所有的存在狀態都將是痛苦。


由於一個人會尋求安全感、一個停泊之處、一個庇護,因此會有不安全感-亦即恐懼所創造的不安全感,但是如果一個人了解整體存在的本質就是不安全的、憂傷的,那麼這份不安全感反而能帶來最高智慧。如此一來,將不會有執著,有的將是了解的持續綻放與成熟,執著是一種具有保性的安全感,其中仍有著恐懼、挫折與痛苦。


放棄水平層面的活動是最困難、最費力的工作。若沒有自我認識就無法放棄,而自我認識來自於對每一個思想感受的自我覺察。在徹底思考並體會每一個無意識反應的思想感受之後,自我認識會獲得滋長,從而生起正確的思維,亦即對職業、關係與永生不死所抱持的正確思維。透過持續以警覺態度進行自我覺察,自我認識就能夠生起。缺乏自我認識的愛,只會走向憂傷。若沒有自我認識,一個人便無法領悟那永恆不朽。






2023年4月12日 星期三

禱告,一件複雜的事。 Prayer, a Complex Affair. 克里希那穆提。 J. Krishnamurti.





禱告,一件複雜的事。

Prayer, a Complex Affair.

克里希那穆提。 J. Krishnamurti.

摘自The World Within: You Are The Story of Humanity。

2015/6/1。



他以相當具侵略性的態度盤問我為何不關心祈禱,只關心靜心。他的態度異常武斷,堅持祈禱才是救之道,尤其是基督教的祈禱,因為救世主只有一個。要穿透這種侵略性需要一些時間,還會有一些麻煩,但是慢慢地,他開始緩和下來,我們終於能在不提出愚蠢斷言的情況下好好交談,他有足夠的智慧讓自己生起追尋真相的欲望。他並未完全被自己狹隘的制約所吞噬。


他說他已經持續祈禱好些年了,不過他不屬於任何有組織的宗教團體,也不上教堂。雖然他從祈禱獲得了一些裨益,但他並不滿足,而且隨著年紀愈來愈大,

他感到自己的祈禱必須更上一層樓、更加深入。


一如人類所有的深層問題,祈禱是一件複雜的事,需要謹慎、寬容的探索與耐心,不能急切地要求獲得明確的結論與決定。若缺了解,祈禱者可能會透過祈禱而造成自我欺騙。



如果一個人沉浸於懇求式的祈禱,確實會有效果,他經能獲得所求事物,但是這徒然強化了哀求的祈禱。另外一種祈禱並非針對事物或人,而是祈求理解、體驗實相、神,而這樣的祈禱也經常獲得應允。有另一些形式的懇求式祈禱,是帶著更大的敬畏、更迂迴的方式,但是雖然如此,它依然需要公開或迂迴地要求、哀求、乞求與奉獻。所有這類的祈禱自有其效果,也能為你帶來對應的經驗,但是這樣的方法能讓你產生對究竟實相的了悟嗎?讓我們來探究這一類型的祈禱。



我們經常聽說,也有幾個人曾告訴過我,說他們向自己稱為神的對象祈求獲得世俗事物,然後他們的祈禱蒙獲應允。如果他們對自己稱為神的對象有信心,他們最後一定會得到自己要求的事物,這種祈求健康、舒適與物質財富的祈禱經常能獲得應允,但是依照祈禱的強度而有所不同。我們難道不是過去的結果,不是與貪婪、仇恨等及其對立面所組成的巨大儲藏室有所連結的嗎?當我們請求或發出懇求式的祈禱,就是在召喚這個儲藏室,召喚這些有效果也有代價的累積的貪婪等品質?同樣地,當我們祈禱能夠理解、能夠體驗實相和神,難道不也是在呼喚千百年來所累積的傳統?它的確能帶來一些相應的體驗,但那是真實的嗎?這種為另一件事物、為某種外在事物所做的懇求,能帶來對真理的了解嗎?這難道不是「錯誤」的方式嗎?透過錯誤的手段,你確實能獲得一些結果,但它們是真實的嗎?


我們從一開始就必須了解自己内在這個二元對立的運作過程,亦即祈禱者相對於祈禱對象的過程。要了解這個二元對立的狀態,必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念與感覺。若缺乏這份了解,缺乏自我認識,有效的祈禱會成為一種障礙,導致一個人產生妄想錯覺。一個人要從幻相中解脫是極為困難的,因此,為何要製造幻相呢?去深入了解思考者及其思想感受,不是比製造這種導致衝突困惑與憂傷的二元對立更有智慧的做法嗎?


那麼,若想要了解,就必須自我覺察,因為自我認識會從自我覺察當中生起。沒有靜心,就沒有自我認識,而缺乏自我識,靜心也會變得不可能。自我認識來自於警覺地觀照我們的一切思想感受,若出現認同,覺察就會變得遲鈍。了解到我們確實會認同,因而阻礙了了解之後,我們必須認知到,友善而包容的超然心態與暫不評斷的態度是有必要的。我們必須觀察一己思想感受的衝突,它們的矛盾之處、欲望與隱藏的追求目標。如果我們能一整天都努力而誠心地這麼做,自然會在毫無人為外力的強迫下發現,在一天之中,我們需要幾段高度的自我覺察與自我觀察時間。在這樣的自我認識當中,正確的思維將會出現。


靜心即是釋放思想感受,讓能夠去發現,而所發現的真相,能夠帶來解脫的、有創造力的自由。當一個人停止各種想要成為什麼、渴求什麼的形式,那個包含「我」與「非我」、祈禱者與祈禱對象的二元對立,將會自行瓦解。那時候,我們會體驗到真實的生命。我們的幸福快樂就存在於這個發現裡,而非在渴求的錯覺裡,無論那個渴求有多麼高尚皆然。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