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6日 星期日

【修證佛法】易度門 楊寧老師。



 易度門。楊寧老師。

修證佛法。

2012-6。


一 、信仰佛教、學習佛法與修證佛法的區別。


現在有一些在家人信仰佛教,只是有時去寺院上香拜佛,學持幾句佛號或咒語,或者去寺院受三皈五戒。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五戒是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有的寺院在授戒時會講解戒條,有的寺院不講,但都會發一個皈依證,這個人便成為佛教居士。說自己皈依的是哪位法師,哪個寺院。皈依是“依止”的意思,即我們將依止佛、法、僧,得到解脫。還有的人沒有皈依,只是看到佛像,聽到梵唄心裡歡喜,便去燒香磕頭。如果有老師講佛法,他也聽得很開心。以上的人被統稱作佛教信徒。


他們因對佛法了解較少,故信佛只求佛菩薩能保佑自己以及親人平安、健康、快樂,事業興旺,財源廣進。偶爾會吃齋,為寺院當義工,捐錢建寺廟,做布施,做慈善事業等。


學習佛法再進一步,除了信佛以外,還要了解佛說了什麼,不滿足於只是焚香拜佛,所以開始閱讀佛教經典。基本相信因果、輪迴、業報。有些人會吃齋,偶爾打坐靜心。但只是信佛所說,對自己的心性要求較少。佛菩薩、因果、輪迴、業報等這些觀念雖然相信其存在,但也沒有什麼可怕的,總認為自己信佛就不會下地獄。即使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捐些錢、物給寺院、道場,想佛菩薩慈悲,應該會庇護我們,使我們不好的果報,大果化小,小果化了。這些人是第二種信佛的,很多人都灑脫到不屑於講形式,說“心中”有佛就可以了。其實,心中也是偶爾有佛菩薩而已,碰到自己的利益、七情六欲,便將佛菩薩從心中流放了。


第三種就是修證佛法。信佛更進一步了。當對佛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後,已經不滿足於只知道佛說了什麼,而是像佛一樣,“以身證道,自己成佛”,徹底從輪迴中解脫。這就是修證佛法,就是自己要做佛。但成佛之路是一個降伏自己的過程,一路走下來,要每時每刻觀照到自己的習氣欲望、自己的貪嗔痴慢疑減弱多少。要站在菩薩的角度,用佛說的觀點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和為人處事。還要廣積功德,廣結善緣,止惡揚善。否則,惡的果報形成時,修證非常困難,會令行者身心受損,修證者將無時間、精力、條件修證。


或者會令你對佛法以及能救度你的所有老師產生抵觸、反感、厭惡的情緒,從而遠離他們。卻會喜歡與一些故弄玄虛,能與你同流合污或表面持戒精嚴,內心邪念欲望熾盛,貪求名聞利養的人為伍。即使在佛陀時代,他的弟子惡果形成時,也聽不進正法,離開佛陀僧團,另尋外道老師,錯失佛陀轉法輪的四十九年,再想值遇佛出世,不知又要幾千年的輪迴,真是生生世世的遺憾……


所以,信仰佛教、學習佛法、修證佛法是三個層面。一位佛教信徒可能並不學習佛法、修證佛法,只是相信有佛菩薩的存在,而且在慈悲地護佑著他們。他們只是虔誠地上香、禮拜、祈願,等於只是與佛菩薩們結了一個善緣而已。他們終將有機會聆聽到佛法。(“佛法”是佛菩薩們為眾生準備的無盡寶藏)學習佛法者,也許表面看上去,並不像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也許他們很少去寺院燒香叩頭,但他們卻如飢似渴地撲在佛教的經典裡面汲取營養。對經典領悟得愈深,他們對佛菩薩的感恩和敬佩就愈多。佛法會變成他們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導航。

修證佛法者根據選修的法門的不同,有的注重形式,有的不拘小節。但如果是一位真正想成道的修行者(有的只是利用佛法沽名釣譽),佛法會成為他生命的信念和生存的全部意義。“證道者”與這個世界“修心養性”,注重“養生”等人還不同。“證道者”是徹底從身心兩個方面改變、戰勝自己,上百次的脫胎換骨,等於令自己一次又一次死亡並重新誕生,是對人生命極限的最大挑戰。常說:一個人征服世界容易,但征服自己很難。“以身證道”就是選擇世界上最難的一件事來做。在途中,有苦有樂,不是說修證幾年就可以完全斷除煩惱。在未證果以前,一位證道者和一位凡夫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煩惱的層面不同,因生命追求的意境不同。未證佛果時,證道者也有失敗、痛苦、身體的疾病……因為在成道的因緣中,不只是自己的努力,助緣也要很多,還

要周圍的環境適合修行。在現在這個時空,因種種助緣的缺失,證道愈來愈困難,但也並非完全沒有機會和希望。只是在清洗身心的染著時,覺受上要付出更多而已。願每位修證佛法者精進、努力,用最後一生的心求取生命輪迴的解脫。




二、 修證佛法的實相。


修證佛法是在探索生命的全部奧秘和終極意義, 是一條心靈成長之旅。是在身心兩方面不斷提升,圓滿人的生命等級。

佛法並非是佛陀創立的,是他將自己看到的宇宙和生命的實相說了出來。修證佛法是讓我們站在佛陀的角度去看宇宙和生命,而不是只知道佛陀說了什麼。佛法的時空領域涉及了銀河系,他不只是在談地球和人類的奧秘和意義。


用佛法的術語來講,是指三界六道眾生以及三千大千世界。

人是一個小宇宙,人體的每一個細胞都蘊含著宇宙的全息信息。了解生命的奧秘,等於了解宇宙的一切。那麼我們就從宇宙的起源開始說起。現代科學有個假說,認為宇宙是在一百三十七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形成的。雖然站在佛法的角度,這還不是終極真理。但是,站在人類認識問題的角度是最貼近真理的一種說法。這比宇宙是由某一個人、一種神秘力量或者自然生成要更貼近實相。如果我們把宇宙爆炸前用一個圓圈來表示,這就是中國道家的無極圖,其實用一個中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球體比喻宇宙爆炸前的狀態更準確一些。但是,站在地球上人類的角度,用一個平面圖來表達似乎更容易理解。



如果把宇宙爆炸前比喻成一個“真空”的狀態,那“真空”爆炸後產生了

波動。在波動區,一切看上去是“即有即空”的。真空的波動產生了能量流和光,能量和光的振動形成了聲音。這即是佛法裡密宗講的宇宙的根本音:“嗡、啊、吽”,這是最初的能量流和光振動產生的空性之音,它不是來自人類的意識。由此產生的表達心聲的語言,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六字大明咒”從“嗡、啊、吽”衍生出來。以持誦“六字大明咒”為法門修證佛法的人,當他們修證佛法到“光音區”的時候,他們會聽到宇宙的一切都在持誦“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咒”成了所有的光、音、所有的能量、所有的振動、所有的相,佛法中把這個境界稱“入法界音流海”。證入這個境界的人,會把由人類的意識產生的表達心聲的所有語言都轉成“空性之音”。所以,他不會被音聲境界所轉。



不同的光音和不同的能量、波動頻率形成了不同的物質和生命,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星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現代科學說太陽系生五十億年前,地球形成於四十六億年前,銀河系有一千多億個恆星,宇宙有十億銀河系一樣大的星系。我們人類用肉眼能看到的星球都屬於物質區域的,但是如果我們站在光音區看,所有的星球已變成了光線中振動的微塵,而地球只是其中的一粒微塵而已。



修證佛法之路,從“有為法”的角度看就是我們從物質區的牽引中解脫,

穿越光音區、波動區進入真空地帶。從物質區看,我們似乎是在穿越一個時空隧道。實際真相是,這三個區重疊在一個點上,只是因為物質區的人有“時空”觀念,他們看一個“生滅”狀態會看到一個“時空”的變遷。所以,修證者每一個狀態的改變都是時空的改變。”時空”是我們人類處在宇宙一個角度而形成的虛幻的分別,這個角度有盲區。

人類是在物質區域的,但從佛法的角度看,我們的心卻可以在任何區域遨遊。當我們的心進入“真空地帶”時,如果我們站在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一切都是“即有即空”的,一切都在生成的同時呈現寂滅,“生滅”是同時的。這就是佛法《心經》中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剛經》中所講的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因為“生滅”同時,所以我們看不到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讓心安住於“真空地帶”的生命狀態就是佛法中所講的八地菩薩的生命狀態。在這兒,佛法有個比喻是:“心寂然不動如虛空”,所以八地菩薩稱為“不動地菩薩”。但在“真空地帶”,仍有一個“空相”存在,這個“真空”像一台錄像機,錄下了宇宙的生滅變化,生命的輪迴。他在波動區播的投影是“即有即空”,在“光音區”和“物質區”重播的投影都是有“時空”的錄像,我們便看到的是一切事物有成、住、壞、空。



站在地球上看投影,只能看一個面,這一方面是地球和人類在“宇宙時空”中處的角度決定的,另一方面是人類因為“分別、執著”導致眼睛看事物有局限性。


在地球上的許多宗教門派都是在證入了這個生命狀態後就停止了。因為人在修證到這個區域的時候,會發現已經變成了真空狀態,自己已經“空無”了,沒有什麼可以繼續修證的東西。而且發現波動區、光音區以及物質區的一切都從自己生發出來。所以,自己變成了一個萬能的無形無相的空性力量。自己就是一切,一切都在回歸自己,又從自己生發出來,宇宙的萬物都會通過與自己的合一而獲得力量和加持。



但佛陀的修證沒有停留在這個地帶。因為在這個“真空”中,仍然有一個

“空的我”存在,只是這個我已經變成了無形無相的虛空。但在這個“空我”裡,卻儲存著宇宙生滅的所有信息。對人類的修證者來講,這個“空我”裡儲存著人生生世世的輪迴信息,佛學中把它稱為輪迴的種子。所以佛學,以及後來受大乘佛學影響的中國道教把從這個領域解脫稱為“粉碎虛空”。


“粉碎虛空”的境界是大家熟悉的《心經》中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

皆空”的境界,在此處的生命狀態處在一個“覺照者”與“所覺照的”都消失的狀態。


在“粉碎虛空”的境界中,佛法的修證者(雖然此時在意境上已達空我)

會認知到“宇宙的無明一動”、“宇宙的大爆炸”等等原來是一個“錯覺”,

宇宙從來未動過(此處的“動”是相對於“靜”來講,是因為人一直認為自己在生滅中,所以才講從未動過,實際上在此處是超越“動靜”二相的)。對於人來講,意味著人生生世世的輪迴是由最初的一個根本錯覺產生的。你從未生滅過,如果宇宙生命中輪迴的所有信息,都是一個錯覺,那萬法,包括生命本身就如幻化。此時,因行者“所覺照到的”一切皆空,所以“覺照者”也空。


這時,行者證入的境界即是“色空不二”,行者被稱為“覺者”、“佛”等

等。宇宙萬法的一切生滅變化對行者來講,都是實相,非真非假。

“粉碎虛空”以後,修證者證入“色空不二”的示現。被地球上“物質形

態”局限的人類,看事物的角度很片面,對於人類的意識和眼睛來說,同一時間只能看到和理解一個面。所以,我們在地球上是無法從任何一個角度去看清宇宙的真相的。但是修證到“粉碎虛空”以後的行者,他們可以從地球上任何一個物質形像或者行為而見到宇宙的真諦。他們擺脫了時空的束縛,即證入時空的虛幻。所以,他們可以在“當下”的剎那同時看到物質區、光音區、波動區,而不被任一區牽引,透過這些處在“色空不二”的示現中。所以,物質、光、聲音等等,都是道的顯現。每一粒微塵裡面都有圓滿的佛性。


從物質區到波動區的穿越時空只是站在地球人類的角度去看,如果站在“真空地帶”的位置,這幾個區是重疊在一個點上的。即“真空、即有即空,時空不同角度的示現”重疊在一起。所以,修證者不管證到何種程度,它包括的修證境界都是全部。這也就是佛法中要求行者不能離開一個區去尋找另一個區,離開假我,而去尋找另一個真我。離開太陽系去尋找銀河系,太陽系就在銀河系中。只是行者如果仍被物質區牽引,他在物質區的角度便無法了知其他

區的境界。執著於任一區的人都像一只井底之蛙,無法看清“生命”的全貌。只能看到一小片天……



所以,佛學的時間觀只說“當下”,但對於一位已經證入“當下”的生命

來講,當下不是指時間(因為在此時時空是消失的),而是一種生命存在的狀態。所以現在我們大多數人所說的“活在當下”,其實只是指專注在某一個時間段或者一個行為中,並不是佛法成就者“活在當下”的狀態。所以,並未體驗到自在。



其實我們的心可以回到真空地帶,只是我們無法安住在此,因為我們常被物質區、光音區、波動區牽引。處在“真空地帶”的位置,這些地區只不過是我們對“真空地帶”儲存的“生滅信息”產生“分別、執著”而導致的投影,而我們經常進入這些投影去做主角。就像我們看一部電視連續劇,認為連續劇的主角是自己一樣。所以,我們進入電視劇中,隨著電視劇的劇情悲歡離合,體驗輪迴。所以,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三、 怎樣修證佛法。


我們究竟怎麼樣修證才會不被物質區、光音區、波動區的一切牽引、迷惑?

第一、通過禪修,培養專注力,聚集能量,轉化成光,進入正定。

第二、破除對“自我”的執著。

第三、累積功德。


第一,剛開始修證佛法,我們可以把自己放在“物質區域”,那麼我們需要通過持續的“專注力”證入“忘我”的狀態,這樣我們的身心才可以從“氣”的運化聚集成“能量團”。大乘佛法的密宗講“心氣”是“不二”的,

對於凡人來講,心就是氣。中國道教修煉內丹也是在聚集能量,他們內守穴竅,凝神入氣穴,心念空靈虛極,忘我到恍兮惚兮。這種意識狀態就是煉“內丹”的火候,性空真火。



意到氣到,生生世世累積的能量被聚集到他們身體意守的“穴竅”中即“丹爐裡”,中空的能量團密度越來越大,體積越來越小,最後爆炸發光,煉成為“內丹”,等級高的叫“金丹”,這個“金丹”就是“陽神”。這樣他們即可以修出一個像佛教裡面講的“光化體”,大家稱這個“光化體”叫做“神仙”,雖然這個“光化體”不像物質那樣容易毀壞,而且有神通,但是“光化體”仍然是光音區的一個相,仍然有生滅輪迴。



佛法的能量聚集也是靠“專注力”達到“忘我”的狀態來完成。他與道家

有個最大的區別是:佛法的指導思想起點就是“無我”的,佛法講用於修證的這個“剎那生滅的身心”是一個幻境,他用於內觀的三脈七輪也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所以行者通過專注力進入“忘我”的時候,他比執著“我相”,求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道家,證入的意境更廣,攝受的能量更多。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是一個大杯子與小杯子的比喻。



能量是無分別注入的,專注力也基本相同,但大杯子裝得更多,只因為法器大而已。所以,佛學的修證者通過“專注力”進入忘我,聚集能量轉化成光,進入光音區,他可以得到光化的“意生身”。而在果位上“意生身”是無限的,有很多,他們可以進入不同的世界,而不像道教只有一個“陽神”而已。


在物質區的行者,很執著於固定的形像、外表,得失心很重。因為物質、形像、外表都是有成住壞空的,都在剎那不住地改變。但行者觀照不到,所以,一旦事物最終發生變化,行者的心境就會被影響干擾。佛法修證者,剛開始進入光音區時,就開始進入佛學講的定態。因為我們如果還在“氣”的狀態下,氣在脈道循環,我們的雜念是無法停止的。(其實真諦是,氣的流動也是幻境,是因為我們分別執著導致的幻境。這就是慧能禪師剛到廣州光孝寺時,兩僧看到風吹旗幟在動,便互爭是風動還是旗幟動,最後慧能代他們回答:是仁者心動。)因我們的意識分別、執著,所以,在“氣”的生命狀態時,很難入定。所以大部分的修行的宗教門派都在“調氣”上入手。當我們的氣在脈輪深處聚集成為能量,隨著能量的密度的加強,我們就可以靜下來,甚至進入忘我的狀態。等能量轉化成光,就開始進入了定態,因為光可以不動了(其實光也在動,還有振動和生滅,只是對於我們粗糙的覺受和分別來講,似乎停止了)。剛剛進入光的定態的時候,就是佛教禪宗說的“明心”的開始。只不過,這個剛開始的“明心”還停留在中國禪宗神秀禪師一首偈子的境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當光明漸轉,進入真空地帶時,才到達慧能禪師的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光音區的轉化,基本上是“光明境”的轉化,它大概分為四個次第。先從

可見光,赤、橙、黃、綠、青、藍、紫進入不可見光,有根器的人再轉入靈光(銀白色的光)或者金光。第二個次第是從“光”轉入“明”,就是沒有光的感覺,但感覺到很“清明”,“清明”的意境是一種“明亮”的感覺。第三個次第,“清明”再轉入“空明”,“空明”的意境是“天亮了”。“天亮了”的境界再轉入“空”。此時行者即可破光明與黑暗的分別,但破光明與黑暗的分別時,有的行者同時已可證入真空地帶。證入光音區的行者,一般喜悅、寧靜、快樂多一些,是因為他們的定力增強。

剛開始在有為法中修證時,首先缺失的是持久的專注力,現在先介紹幾個培養專注力的小方法。



        一、 內觀意守


內觀就是行者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心內。為什麼用內觀呢,有一些法門也用外觀,比如:用眼睛盯著外界的一個物品或者一束光、一個點來令自己專注靜下來。雖然在忘我之後並無身內身外之別,但筆者認為,剛開始修證的人,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內好一點。因為我們平時諸根都向外漏,我們的注意力其實都在外面,能量向外散失。如果注意力開始放入體內的任意點上,都有“收心攝意”的作用。比起外觀,唯一的缺陷是,內觀沒有看得見的目標,注意力易散失。雖然有覺受,但行者還不能住在覺受上,不讓覺受打擾自己的專注力,要“覺而不動”。



其實,專注的內觀一處,近似於道家的“意守”,只是佛法選擇的內觀部

位與道教的“意守”有不同。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佛教的氣脈講三脈七輪,道家講奇經八脈。因為角度不同,佛教把人當作法界,從“無我”的角度看氣脈,更近似一個中空的球體。而從有形的角度看,身體的氣脈循環當然局限於人類的身體內,範圍也只涉及到了太陽系,即小周天、大周天的運化。當證入無心的境界時,脈也不存在,同歸虛空。

一般內觀的部位可選擇:眉心輪中心(兩眉心中間的位置)、心輪中心、臍輪中心、海底輪中心、生發宮、整個脊柱或脊柱的一個穴位,中脈的任何一點或整個中脈位置。易昏沉者選擇較高位置意守,散亂者以較低點為好(但高血壓者不宜守頭部,女子月經來時不宜守海底輪)。




在內觀時,不只是覺得兩眼向內看,那樣“意念”仍在頭部,“心氣”並

不能下達於關注的位置。是心氣與注意力同時要進入“內觀處”。這是內觀很重要的一點。不能把握要領,可以觀想吸氣時,將氣吸入被觀處,呼氣時從被觀處呼出,幾次之後“心氣”自然入於被觀之處。內觀時,注意力、呼吸與關注的部位合一才是最重要的。“內觀”時,內觀之處不應頻繁移動,偶然調整一兩處位置即可。除非是在練氣功想清理體內的一些障礙,或有老師傳授的其他法門在修,否則,不要移動你的“內觀專注點”。這樣易聚集能量,進入忘我,得定。



內觀時,內觀的部位出現任何冷、熱、麻、脹等等覺受或忽大忽小,光明境界等都屬正常,沒有也算正常,不用大驚小怪。這種“內觀法”的目的是培養你的“專注力”以及將長久向外馳逸的能量收攝回來而已。時久,會有光明生起或因專注力進入定態。


              二、 觀呼吸法


只要我們正常活著,呼吸就不會有片刻停止,但很少有人每時每刻都了解自己的呼吸狀況。你剛才的一刻是吸氣還是在呼氣,呼吸的長短、快慢如何,是暖還是涼,我們都不易在散亂中察覺。觀呼吸法即是通過讓你清晰地觀看、明了你自己的呼吸狀況,而培養專注力。但是,在佛陀曾經教授的法門內,觀呼吸法是很重要的法門,它被稱為“安般守意”。佛陀的兒子羅睺羅就是從此法門證入阿羅漢果的。如果你不是專修此法門的話,也可以只把它作為一個培養專注力的方法。

具體觀法:

上坐後,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狀態上,呼吸的長短冷熱,每一息都要清楚。而且隨著心的專注和沉靜,呼吸不只從鼻出,行者會覺得呼吸從身體的任何部位出,從每個毛孔出。忘身時,只有呼吸,不知從何出……然後從此入門進入似乎不呼不吸的入定狀態。 




               三、 數呼吸法


行者上坐後,身心放鬆集中意念,從一數到十,然後返回來再從一數到十,一直持續這樣做。數呼吸法意在培養行者清明的專注力。如行者昏沉散亂打妄想,可能就數到十二、十三了,而且用數數字代替雜念。但要注意,專注力的培養中,行者始終要保持一個清明的覺知。但前面的“內觀意守”與“觀呼吸”都結合了身體的氣脈修法,對生理的轉化幫助更大。不過沒有最好的法門,適合你當下修的就是最好的,不要執著。


                 四、 持咒(持名號入禪定法)


咒語有很多種,常見的基本上可劃分為:①祈請咒,如百字明;②相應咒,如諸佛菩薩心咒;③降魔咒,如楞嚴咒;④超度咒,如往生咒等。如配合禪定修行,最好持相應咒。“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心咒,行者持誦久了,可以與觀世音菩薩的“無緣之慈,同體大悲”相應,得到加持和護持,清洗業力。持誦時,聲音從“下丹田”出,有點像美聲唱法,身體內部就像真空,整個音流充滿體內,振動脈道。(不要用喉嚨在唱或用口在念誦)。這樣持誦行者才能進入定態。而且持到一定時候,只要行者專注力足夠,身心就是“六字大明咒”音流,入法界音聲海。持誦佛菩薩的名號也有很大加持力,因佛菩薩們在“因地”都有大願,持誦他們的“名號”易與他們的願力相應,得到他們的救拔和加持。如要與禪定相應,就是像持咒那樣持誦名號,如南無阿彌陀佛,持誦時也像持“六字大明咒”那樣持,可以入定態,行者也許可以立刻見到“西方淨土”和“西方三聖”現前,並非是在往生時。

總之,要通過持咒和持名號入禪定,持誦的方法很重要,一定要讓音流從身內出,振動脈道。


常見的應當以“南無阿彌陀佛”和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咪吽”或三字咒

“嗡、啊、吽”是首選。行者都可以觀想它們排列於中脈,然後從身或頭頂振動而出,音流遍滿法界。有些行者很快就身心化為音流,有些行者會身心充滿光明,因法界中光音是一體的。音的振動也可產生光,光明中有音有相,化生一切。身心充滿光明時,行者會忘聲忘身。層次更高的行者可以在光中見到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之相,而且與他們合一,無二無別。


          五、破除“我執”。


什麼是“我執”呢?佛說“人無我”、“法無我”。“人無我”就是說你認為的這個剎那不停的生滅意識和身體不是“你”,你是不生不滅的,你是佛。只是被這個幻境牽引,無法解脫。包括身心的色、受、想、行、識,即五蘊。“法無我”是指不只是人,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存在,他們也只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我執”就是指你執著於這一切不真實的幻境,而被其所轉,所攝受。

在剛開始破除“我執”時,最大的干擾和牽引是“情欲”。說“自我”就

是“情欲”,也未嘗不可。如果情欲破了,名利很容易破掉。有時“名利心”也是“情欲”無法滿足而要尋找的另一個突破口。有些老年人說,我已經很久沒有性行為等,似乎已沒有情欲了。在古代有的僧人為了斷情欲,竟自毀男根,但斷情欲卻並非是毀掉生殖器或沒有性行為,情欲包含愛情、友情、親情等等範圍,但現在只談偏重於生理系統的情欲干擾。


有句話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其實人類幾千年來,

無數詩詞歌賦為情而作,但情仍說不盡、道不明。但幾乎每一位有情感的眾生,都在其中酸甜苦辣地品嘗著。其實,如果從修證的角度看,情什麼也不是。如果簡單做一個比喻,在物質區,它是一種表面的形像、虛妄的覺受、是一個念頭、是一種行為、是一種體驗、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在光音區,它是光.和聲音..。在波動區,它是振動。在真空區,它是示現。從物質區到波動區,修行者都在破情欲的牽引,即使你變成了宇宙振動,仍有情,是情在振動。即使在真空區,進入“空我”,仍有普照萬物的愛,普度眾生的情。雖然“空我”的愛上升到了慈悲,但仍算有情眾生。它在物質區和光音區的投影,仍有生生世世的緣要了,仍需要承擔共業和自己個業形成的果。



可以說情欲一直是人類修證中最大的障礙。人的性成熟時,人就是一顆情欲的種子,只要因緣具足,隨時可以發芽開花結果。而這個世界緣太多了,在網絡時代,時空縮短,條件具足太容易了。如果願意,有的人一生都在不同的緣中開花,一直到生命終結。我們先不把這種行為與任何人類的道德品質、責任義務掛鉤,只從佛學修證的角度談這樣做的結果。

       (一)結緣無數,情緣是最不易了的,因為它不能等價交換。

       (二)不斷的換緣,使很多執著情欲的人受傷害,這樣情欲就導致了刻骨銘心的逆緣。

       (三)心神易散失,意念無法專注、入定。

       (四)能量散失,易漏失能量。

       (五)自己內心的嫉妒、嗔恨、占有欲會增強,很難徹底平息。

       (六)會變得虛偽、不真誠、撒謊,內心的陰暗面增強。這種陰暗會使人覺得生命沒有意義,因為光明坦蕩代表生發,陰暗代表死亡。總之,情欲是物質區、光音區令修證者最難解脫的幻境。



在小乘佛教中,四果阿羅漢從一開始修行就離情去欲,嚴持戒律,修四禪八定,等於他們逃避了這個幻境。入定後,他們安住在定中,寂滅為樂。寂滅只是在物質區呈現出的一個面,在波動區,寂滅和生發是同時的。故“寂滅”久了,一旦因緣具足,阿羅漢一定會從禪定中出來,進入生發狀態。此時他們會很茫然,因為他們不知道,他逃避的那一面,一直同時伴隨著他。“他”就是“情欲”本身,他逃掉的只是不讓“種子”有發芽開花的機會和條件而已。


種子仍在,眾生有情,宿緣仍在。但阿羅漢證到四禪八定後,他憑定力即可以令自己的所有“覺受”寂滅掉。在寂滅定中,他全身只有一絲“氣息”維持,這絲“氣息”只能吹動一根汗毛那麼微弱。所以,紅塵的一切,包括情欲,對一位在現世證四果的阿羅漢來說,只能令他的一根汗毛微微震動一下,他完全靠定力即可抵抗一切。真的是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吹不動。但宿緣要了,慈悲要起,否則他無法在人間圓證佛果。眾生在情欲之中,他的鐵石心腸有時無法有太多的善巧方便救拔有緣的多情眾生,這就有了菩薩的出現,生起慈悲的阿羅漢,開始“攝心為戒”,進入紅塵,用各種方便、善巧救拔眾生,甚至包括情欲的滿足。但這樣的菩薩在現世幾乎找不到。



直接從菩薩道修證的行者,不管宿世的根器如何,在現世又要救拔眾生,又要修證四果阿羅漢的定力,比較困難。有些因緣不是個人的努力即可達成的,時空的萬事萬物都會對你的正定構成影響。


如何突破情欲對自己的控制?當通過專注力 進入定態,通過禪.定力..對自己的身心覺受以及外境誘惑能做到“覺而不動”最好。“覺而不動”時間久了,自然可以到達“動而不住”,“住而即有即空”。從“即有即空”到“色空不二”的示現,這是身心解脫之路,但這條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意境上,首先要有正念、正知見。


比如,佛法裡對治五蘊牽引的方法有:痛念無常、苦、空、無我。我們應這樣思維,這個世界一切無常,很多事我們都無法把握,情欲是很虛幻的,像“自我”一樣的虛幻。人有“十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蘊熾盛苦、壞苦、行苦),想我們已到中年,回望過去的歲月,眨眼而過,像一場夢,似乎並未作出任何對生命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活得迷迷糊糊,光陰在吃喝玩樂中虛度,未來幾十年,也不見得比現在更好。想想老去時,身體衰老,頭腦混沌,疾病纏身等,我們會比前面的幾十年過得更開心嗎?我們還是應該抓緊時間修行,不要讓自己雜念紛飛,為未來以及下一世,累積一些福報、功德。佛說,一切如夢幻泡影,臨終時,我們什麼也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你身口意的行為,就是你的業力,它如影隨形,因緣熟了,業都要示現果報。想想自己對別人,對這世界所做所說,你曾給予別人的痛苦,都將回歸到自己身上。我們要清醒一點地做人、做事。佛說我們可以證到“無我”的等級,這樣我們即可解脫。如果我們有很好的條件來修行,就要一心一意地修證,不要再生起任何為滿足自我私欲而不擇手段的邪念。


另外,樹立崇高的信念、目標也是突破“情欲”對自己牽引的最好方法。

記得曾經在電影中看到,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一位烈士被囚禁在監牢,他在就義前,在監獄的牆上寫了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當時我在看電影時還小,想他的“自由”指的是什麼,連生命都沒有了,他還要自由干什麼?我想他的“自由”應該是指他的一種信念,比如改變這個世界,他認為不公正、黑暗的一切。現在我們不是去探討他追求的信念如何,而是想說如果一種“信念”可以讓人放棄生命以及所愛的人,那情欲對他的牽引會很弱。這使我想到,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自己的身心覺受,關注自己的所愛和被愛,意念如果只在“我”和“我的”範圍打轉,那這個人要突破情欲的控制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們要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心胸、氣度。不要讓自己的注意力只停留在“自我”的分別覺受中。每個修證佛法的行者,都應把“以身證道,解脫輪迴,普度眾生”

當作生命的最高目標來追求,而不只是想通過修證來獲取現世的安樂。因為只要在時空區,你的“安樂”隨時都會被擊碎。只是我們在快樂平安時,體驗不到佛說的苦,或者好了傷疤忘了痛。我們可以想想躺在醫院中的病人,想想他們寢食難安,生不如死的痛苦。想想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為情所困,為情在煎熬,在心靈上體驗著生不如死的感覺。也許我們有一天果報熟了也會變成他們。一位證道者甚至要想到三惡道眾生的苦,雖自己看不到,佛經中講起過,那是苦的,無片刻喘息和停止的機會的,而且時間之漫長,不知有多久。





現在介紹兩種對治生理慾望的小方法:


(一) 性能量升起時,如果你的意識能夠清靜無為,不去幻想其它女人或男人,不去分別這種衝動與淫欲相連,不去在意自己想與異性親近的覺受,安坐於坐墊上(躺、或坐在椅子上,意守在海底輪或脊柱上),那麼幾次訓練以後,這種能量會自動回歸脈輪,開啟脈道。而且,性能量充沛時,身體的每個細胞能量都會充盈。這種細胞裡的“淫毒”使人產生“性要求”的幻境(這種淫毒是身體的覺受與意識中儲存的“淫欲”信息相合產生的,如果我們的心不分別身體的這種覺受,即使我們的細胞裡殘留著淫欲的信息,也不會形成淫毒。它仍然可成為修證中最強大的一股力量,但徹底清除這種信息,需要身心的徹底轉化)。修證者會看到如果行者無欲無求,充盈的細胞能量非常清淨。行者

一旦升起淫心以及曖昧的覺受,中空的細胞馬上變得渾濁,而且發出各種彩色光芒。生物場振動頻率改變,向喜歡的異性發出性愛的波動。所以,不受情欲牽引是我們最困難的事情。但如果不斷訓練自己,也可以盡快到達,只是開始有一些難度。這並不是讓每個行者離情去欲,只是行者在修證中一個階段的需要。如果行者從物質區、光音區的時空中解脫後,才可以讓自己從情欲升華到愛。那是一種從情欲解脫後的自在。


(二) 單運法:當有性衝動時,把意念守到自己的海底輪,觀想性能量變成燃燒的火。甚至可以觀想自己的海底輪像一個液化氣灶,用意念打開開關,“嘭”的一下,火焰從“海底輪”騰空而上,然後讓火愈燒愈旺。讓欲火盡情燃燒,不要讓它與戒律、道德、品質等等聯繫。讓自己安住在燃燒的欲火裡,覺而不動。最後結束修證的時候,將火收回臍輪。





第三、累積功德。

我們每天有二十四小時,因種種原因,我們在坐墊上修證的時間並不太多,那麼日常生活便成為我們修證的最好道場。“無我”是大乘佛法修證的地基,但在坐墊上進入專注,暫時“忘我”都不太容易。因常被雜念、幻境以及身體的覺受牽引。那麼日常生活中,就要刻意去訓練“無我”的品質,而“利他”之行是訓練“無我”品質的最好方法。這也是佛法中常說的發“菩提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認為“利他”是在幫助別人,這是世俗人的看

法。所以,人們常常去做一些慈善事業,或者去無私地幫助弱者。但從佛法的角度,這只是累積人天福報,無法成為解脫輪迴的功德。佛教史上,禪宗的初祖達摩祖師,剛來中國時,梁武帝召見他,梁武帝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很有名的一位皇帝,他修建了很多寺院,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做了很多事。但當他問達摩這樣做有沒有功德時,達摩祖師看著他高高在上的樣子,膨脹的欲望和習氣,淡淡地說:沒有功德。相信這對虔誠信仰佛法的梁武帝有很大衝擊,使他終於對佛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對一位佛法的修證者來講,“利他”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修證、改變自己的欲望習氣。比如,我們在路上見到一位乞丐,我們毫不猶豫地施舍了一點錢給他,這種施舍滿足了“自我”的愛心、同情心、憐憫心等等的需要。但這還不是佛法的布施,佛法的布施要求行者在布施的同時,去掉的是自己的貪婪以及對金錢的執著,當然也有對被施者的愛。但更多的應該覺照到我們做每一件善行時,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真的很無私。這是修行者功德圓滿的需要。所以,能夠改變自己習氣、欲望的行善才可累積功德,成為自己修證的助緣。佛法對修證者行善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前邊的布施,佛法的修證要求 “三輪體空”的布施,這是對佛法的見地要了解的人才可以做到的,即施者空、錢空、受者空。這樣就是在布施的同時,已經證得“無我”。因“無我”,所以也無他。外境都是相對“自我”存在的。有些修證者認為,既然一切皆空,那我就不做了,但如果你自己仍然被物質區牽引,那所有的形式對你都是很重要的。把心中的善願變成行為,對你才是“利他”之行。


當然,如果我們認為別人對我們的幫助是為了積功德而不懂得感恩,那就更是大錯特錯。有時動物都知道回報救他的人,何況是我們人類。感恩心是做.人.的一個基本品質 ....。如果缺失感恩心,你在做人的品質上已經缺失了很多,又怎能從人成佛呢?擁有“愛心”的善行做多了,也會觸動人的內心世界,使人愈來愈無私。雖然他並未將此上升到佛學修證境界,刻意為之,但他也是在積累功德。因為“無私”就是菩薩的品質,無私的人不太看重自己的利益得失,不會斤斤計較、算計等價交換,不會在做每一件善行時,一定要一個理由。


佛法中,大乘菩薩修證的“六度”即“六波羅蜜多”(“波羅蜜多”為梵文

的音譯,即“到彼岸”之意,意思是指由生死岸到涅槃岸。意譯為“度”,指渡過,到達的意思),都可以累積功德,因為它是佛陀為徹底破除我們的“我執”而設立的。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六度”的意思即是解脫輪迴的六種方法,行者需邊修邊能觀其空性,才能稱為解脫法門。即行者需要站在真空地帶看自己所有的修證行為 。


第一度布施波羅蜜多,是由布施入解脫門。布施所擁有的一切給需要幫助的人。如金錢、勞動、知識、微笑等等。修此布施法,沒有目的,不求回報,布施完便不掛在心上。佛法中說“三輪體空”而施,即是指施者空、受者空、所施一切空。用此三輪體空來布施才是布施波羅蜜多,才能入解脫之門。否則,只是做人間善業,積累人天福報而已。


第二度持戒波羅蜜多,即是由持戒入解脫門。

大小乘的戒律很多,但對大乘在家行者來說,莫過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八個字。在人道,合乎於國情、道德規範、準則,利益眾生的事即為善事,反之則為惡。

持“戒”的本質是通過行為的約束而收攝心性的放縱,從而逐漸洗刷貪、嗔、痴三毒。如果只重形式,心性上一點沒有改變,也不叫持戒波羅蜜多。


佛教最基本的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酗酒。

不殺生,並非單單吃素或放生就是不殺生。大乘佛法的每一個修證都與心性有關,如果人還有嫉妒、嗔恨,殺心隨時會生起來。如嫉妒、嗔恨別人時,恨不得他死掉。雖然我們只是心中生起這樣的念頭,但如果有一天你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你就會將自己不喜歡或對自己的權力有威脅,讓你嫉妒的生命徹底消滅掉。嫉妒、嗔恨、報復、貪婪都是殺生的因,人類的殺心不會因為吃素食就可以泯滅。


比如佛陀時代,佛的弟子們,因受持不殺生戒,所以,不敢打掃精舍。因為在打掃時,會傷到一些小蟲子。但是害蟲太多了,又影響他們的修行。佛陀告訴他們,打掃精舍只是清除污垢,心中並無殺生之念,所以,即使誤傷小蟲,也不能算破戒。我們也常常殺蟲,比如當你被蚊子叮咬,好不容易找到它,並將其打死,等它血染牆面時,觀察你心中瞬間升起的快意,這就是我們平時不易察覺的“殺心”。我們對它的死亡有快感,這就破了“殺生戒”,而不是除害蟲。


不偷盜戒,是指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拿。這句話聽起來並不難做,但是對心性方面,它並不僅限於財務,還包括情感、權利、知識、精神領域的一切。人的貪婪、占有欲、自私都是它的因。人的欲望永不滿足,每一樣喜歡的物品,人都想占為己有。我們想竊取這個世界的一切,來滿足“自我”對名、利、情欲的渴求,偷心不死。


不邪淫戒,人類來自於性,情欲滲透在人類的每個細胞中,嚴格的劃分,有愛、情、欲三個層面。欲是最低物質層面的滿足,在生理上有刺激、快感就可達成。比如,嫖娼等。男女兩人互不相識,只是見面就上床,床上遊戲而已。情已涉及到男女雙方的共識、理解、溝通等層面,惺惺相惜,情不自禁而發生兩性關係。愛是更高層面的,愛是不管你愛的人愛不愛你,你都能夠給予足夠的寬容和諒解,甚至幫助而不求回報。當人的生命從情欲升華到愛的層面時,就不再邪淫。也許他仍需要情欲的滿足,但他的身口意非常正。如果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異性,就心旌搖蕩,見一個愛一個,愛三天後又馬上愛上另一

個,甚至可以同時向幾個人示情,語調曖昧,喜歡營造曖昧的氛圍等等,這都是邪淫的因。邪淫可以讓人心猿意馬,心神散亂,無法保持正定。


不妄語戒,簡單地說,就是不撒謊,誠信,不欺騙別人。人會為了維護自己的私心和利益而撒謊,也許你的謊言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也許不會,但都算破戒。

不酗酒戒,就是不因為喝酒影響自己的正身、正意、正言,令自己心神散失。當然,現代修行者在佛陀的不酗酒戒裡,也可以看到應該戒任何麻醉藥和毒品。

 所以“持戒波羅蜜多”重點是行者通過諸行為檢點到自己內心的不善,內心的貪、嗔、痴,從而馬上警覺而改正,即“攝心為戒”。這才是大乘道入解脫門的“持戒波羅蜜多”。


第三度忍辱波羅蜜多即是由忍辱入解脫門。

“忍辱”並非是指對一切事、一切人都逆來順受,任人欺凌不加反抗。而是面對這些欺凌你的人和所有你認為不平等的待遇和惡劣處境時,你心中能不起嗔恨。如果你心中已生起極大嗔恨,不管行為怎樣做,是忍還是反抗,都已不在“忍辱波羅蜜多”。

“忍辱波羅蜜多”的“忍”有安住於一境,知其空性的意思。在任何環境

中,心能不斷觀人空、法空,讓自己從六根帶來的分別覺受中解脫出來。有時即使憤怒,但其中並無嗔恨之毒,此即入解脫門。

如因孩子犯錯,責罵孩子,雖有憤怒,但無嗔恨。如密宗諸佛像雖呈忿怒相,但他們因證入“空”性,所有的憤怒也是“真空妙有”,具有極大的加持力。


第四度精進波羅蜜多即由精進入解脫門

“精進”有多種方式。如一聞正法,即刻能放棄自己以前種種不善業,種種消耗時間、生命而且無益的俗務,而生起聽聞學習正法之心,這也叫精進。


在修持佛法中,能忍則忍,能斷則斷,認真用心,每時每刻能端正修法態度。對上師布置的功課堅持不懈修證,不給自己找任何放鬆的借口等等,這都是“精進波羅蜜多”。


第五度禪定波羅蜜多即由禪定入解脫門,佛法的禪定分為幾種:

(一)四禪八定

(二)阿羅漢的寂滅定;

(三)菩薩的遊戲三昧;

(四)如來空定。


第六度智慧波羅蜜多經由禪定波羅蜜多而達成。

佛法中用“緣起性空”的思想來解釋宇宙生成的一切,看人類的萬事萬

物。你見到的萬事萬物一切都是緣起的,每個緣本質空。如:一張書桌,是由木板、釘子、木工等幾個緣都具足時才產生的,然後起個假名叫“書桌”,而“書桌”的存在本質上是空的,是一個物質的“相”和“用”。而每個緣本質也空,也是由不同的緣具足而成。如木板是由樹木、伐木工人等因緣具足才會出現,釘子是由制釘子的工廠種種緣具足才會造出來。這樣講是讓人由此不執著“物質實有不變”的認知,破我們對物質實有的執著。


大乘佛法用“中觀”來指導修證,使行者證入“緣起性空”的境界。“中

觀”是讓行者在否定一個面的同時,也否定另一個面的真實,即“中道”行。如行者在開始修證時,很散亂是不對的。但如果靜下來,認為“靜相”是證入空性,也是不對的。要“空、有”不住,才是合於“中道”的。因為在物質區,我們只能看到事物的一個面,這是不合真理的。所以,我們修證要證入“真空區”,要合乎“真空區”看待事物的角度,生和死同時,靜和動同時,一切即有即空,破我們“諸相實有”的認知。其實,圓證“中道”的行者已經突破“真空區”的盲區。

中觀正見又稱“無生見”或“中道”。是龍樹菩薩在闡述論證佛“緣起性

空”思想的基礎上確立的,是指導大乘行者修證的最重要見地。


“中觀正見”的要點是:大乘行者在修證成佛的整個過程中對任何事物境界不能執著兩邊,在否定一個概念或境界的同時,也要否定與此概念相反的概念和境界。


如行者在觀修中,住於雜亂或執著任何身心內外的境界都不對。但如果住於一切皆無的寂滅境中,認為這就是佛說的性空之境,也是錯的。即“空無”和“有”都不住,動和靜都不執著。不執著二元對立的任一邊的修證,(如修證中的觀與所觀、覺與所覺、照與所照等)即名“中道行”。其實,如果對立的兩邊都空,那也談不上有什麼“中”可言,“中道”只是方便說法而已。用“中觀”的觀修方法安住於“中道”,是大乘行者在初期觀修法門中“意識”存在的一個最正確狀態。

“中觀見”又稱“無生見”,是指一切心意識的內在境界和外現的境界以

“緣起性空”的角度,都顯現為本來無生,這已經突破了“真空區”的盲區。


佛說:“眾生是在無生處,妄見生滅。”本來無生,自然超越有無、垢淨、生滅二邊。本來無生,那宇宙的爆炸、一動全是幻境、假相,大乘行者在修證中憑此“無生見”才可以最終破“法身執”,進入如來果位。

大乘佛法還有另一個重要見地“唯識”來指導行者修證。在“唯識”中,

宇宙萬法都是心識的化現,這是站在剛剛進入“真空區”看事物,一切不過是心識的投影。而“真空區”的第一個層面包含的空相即相當於“唯識學”中的“阿賴耶識”。唯識通過闡述“心識”的化現萬事萬物的“相”來破我們對光音區、物質區、波動區以及真空地帶的執著,使我們從諸相中了悟它們的虛幻。


佛法的修證號稱八萬四千法門,但幾乎統攝在“止觀”中。“止”即止息

妄心雜念,“觀”即觀到真如實相。“止觀”又稱“觀心”法門。


第一步:修行者上坐,觀自己的念頭川流不息,不斷在心中生滅,但有一個覺知始終知道自己有雜念了、雜念少了或現在靜下來了。我們把這個覺知叫觀者。自己的雜念成為一位被觀的對像,叫做被觀者。念頭本虛妄,本無生起的地方,也談不上去滅它,觀它就像海市蜃樓一般來臨,生生滅滅,變化不定,虛幻不實,行者只需保存一個靜靜觀照的狀態就可。不要生起“消滅雜念”的心,也不被雜念或身心任何覺受牽引,如身體的酸、麻、冷、脹、疼等,這也是虛妄的,會不斷變化,也屬“心意識”的一部分。


行者在這樣觀照一段時間後,似乎修出一個觀照者和被觀照者。觀照者如如不動,被觀者生生滅滅,生起又消失。在日常行為中,即使自己喜笑怒罵等,也會覺得有一個觀照者在那兒靜靜看著。這是觀“心”法門的第一個階段完成。


第二步:觀者與被觀者消失,因為行者見地不明,會以為如如不動的觀者是“真我”,不斷生滅的那個是“假我”。其實,行者的這個“觀照者”是相對於處於生滅的“被觀者”而建立的,“被觀者”既是虛妄不實的,那“觀照者”也是假的。觀照者與被觀照者只是修行者處於動、靜對應的兩個狀態而已。但因行者在第一步的修持過程中,雜念已經很少,很多念頭已基本不生,如果行者已到達極靜的狀態,而行者又不會住在靜相上,那觀者與被觀者自然合二為一。行者自然實證“動靜”二相不再分別的境界。


但很多修行者停在第一步不能自然進入第二步,這是雜念的“止力”未到達的緣故。如小乘行人在“四禪八定”中“止力”已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而大乘未有“四禪八定”的行者卻不易破第二步。此時,建議用一些小法門,如持誦“六字大明咒”,讓觀者、被觀者全部融入“六字大明咒”的音流中,即是身、口、意合一持誦,這樣行者可暫時將“動靜”二相合二為一。


第三步:行者進入第三步時,已很容易進入動靜二相不分別的“大乘三摩地”狀態,身心俱亡,但仍有執著,故動靜二相並未消失,仍屬“有相”範圍。應在第三步中達到“動靜”二相俱亡,了然不生。


第四步:從第三步過渡到第四步中間要有一個坐外功夫,即功德的建立(如布施、持戒、忍辱),如功德與功夫同時具足,大乘行者已進入光明海,破“我空”與“法空”,沐浴在諸佛菩薩的光明海中,而且觀法界一切皆從光明化生,包括諸佛菩薩等皆從光明中化生,即有即空。此境界很像法身佛的境界,實證心、佛、眾生無二無別。

行者在光明海中隨光明即有即空,但這並非到達實證“空性”的境界。行

者似乎已達“無所住”而生心,明了“妙有真空”,但“生滅”仍然在境界中

存在。未破“法身執”,光明即“法身執”。


第五步:一切在定中如如不動,無生無滅,包括光明海或光中化生的一切。行者此時證到“無生”境界,因“無生”故觀不到“滅”。因“無生”故

無“成、住、壞、空”,行者進入如來空定,實證“如來”境界。

行者到第五步,大乘行者才真正斷盡情欲,破盡“我執”,將“情欲”升

華為大慈大悲,升華為博愛,才始覺將六道眾生全部度盡。然後行者回歸紅塵之中,時時活在“當下”,身心隨緣起用,有為、無為皆為利益眾生。


在“止觀”的整個修證路途中,仍然是在“中觀”見地的指導下,從物質

區到“真空地帶”的移動(次第大概有觀與所觀空,覺與所覺空,照與所照空,圓照)。突破“真空地帶”後,因為這幾個區重疊在一個點上,所以修證者會覺得自己一直在原位未動,本來是佛,這是“禪”的境界。

修證之路,風景萬千,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幻境以及遇到的問題,所以最好有過來人的指導下修證。但現在指導實證的老師比較少,希望大家都能發願去“以身證道,普度眾生”。


最後願把我們修證、講法、學法的功德迴向給法界所有有情眾生,願大家早日從六道輪迴中解脫。



探索生命意義。

了解宇宙實相。

穿越時空隧道。

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新人類揚升意識:關係,最短的時間學習最多 。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關係,最短的時間學習最多 。

(2017-12-15)


為了和內在建立起神聖的情感關係——這種情感關係就像一把鑰匙,可以打開塵封已久的心靈門戶。一個人要準備好他的“獻身”,獻出自己的身心靈。為了把這種情感關係延伸到外在的關係當中,需要有對一切情感關係的認知和深化,以及對事物之內在聯繫有更多的直覺和覺醒。


 

神聖關係考驗著一個人是否願意放下那些不真實、不真誠、非愛的部分,而接納內在真實、真誠、真愛的部分。通過這把關係的鑰匙,才能夠依次打開內在的揚升之門。




內在的關係反應著外在關係,這就是為何我們外在的關係在經歷不斷地考驗和調整。因為這些考驗和調整是內在顯化出來的結果,代表著我們沒有足夠接納真實的自己,代表著我們內在的靈魂渴望,以及仍然需要通過學習和認知來獲得成熟的一些東西。諸多的考驗不過為了獲得內在鑰匙所準備的條件。




在新的時間周期內,每個人都將自覺不自覺地進入這種學習過程。一切關係都將進入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探索,這不僅僅是為了個人需要,也是為了準備好覺醒到所有事物都是一體相連的真理。這樣人類社會才有存在下去的可能性。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體制和人性關懷來保證每個人的權益和心靈成長。這就是社會集體覺醒的最基本要求。


 

另外一種覺醒就是找到內在的神聖情感,建立與神聖情感的關係。而這種覺醒完全是個人化的,它是最有覺悟性的群體才會首先去做的事情。不過同樣地,和所有人在經歷的過程一樣,在關係的認知和深化裡面,也需要更多、更成熟的體驗成果。



情感關係的認知和深化不意味著要經歷很多的情感體驗和關係互動。關鍵在於我們能否由外在的體驗轉化為內在的知識。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個人要在很短的時間裡學習到最多的情感面向確實有點難度。但也不是沒有機會,很多需要一生或很長時間來收獲的情感體驗,卻可能在某個時間段裡因生活不斷地加速而走向成熟。



所以個人需要學習快速地卸下很多過去遺留的情感業力負擔,糾正關係當中的錯誤認知。同時在情感和理智之間達到平衡,防止走向極端的情緒和想法。把焦點放在內心更深的背景當中,從那裡尋找完整與和平。唯有如此才能把這些認知和內在的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從舊關係模式當中走出來,要麼提升到另一個層次,要麼為自己創造更適合、更滋養自己的情感關係。只有在富於滋養的關係當中,才更容易建立起內在神聖情感的連接。


 


而對於那些已經長期處於固定關係中的人們,則需要更多的信心和信任,打破僵化,建立共同的認識和目標。朝著一個心靈化的情感之路上發展。如果對於關係的理解過於浪漫化或者過於理性,忽略了心靈的開放和交流,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關係。更不會達到一個新的關係層次。




包括一個家庭內部成員的情感關係,都會受到新的意識挑戰。金錢意識、財產意識、家庭觀念、情感獨立,都會受到新的啟發和理解。而且不可避免地,那些過於陳腐和自我的觀念無法在關係中上升和轉變,等待它們的只會是消解和剝落。即便有人繼續堅持著這些固執觀念,也是名存實亡的空殼。這種消解和剝落就像在重組這個社會的內部結構。


 


在個人快速地成長經歷中,對情感和關係的不斷剝離,就是舍離那些不再適合自己成長和內心需要的人事、關係、環境過程。就是對過去信仰和相信的一切顛覆和背叛。也是不斷提升自身頻率達到精緻的過程。當然反過來也是一樣,頻率提升了就會自動改變外在的生活和人事狀態。精緻,就是變得簡單和純粹的過程。精緻會帶來平和和謙卑,在平和和謙卑裡面,我們會找到更加真實完整的自己。


 


如果我們希望找到內在的愛和真理,那就不要在各種情感關係當中迷失、徘徊太久,不要停滯在愛的中途當中。而是善於借助我們面臨的情感和關係,努力去尋找它的真意。一旦到達一個新的地方(頻率),就穩定在那裡,從那樣地角度表達自己。直到更高的頻率來臨。


 


在面對情感關係的考驗時,有時候需要自己堅定地在內心做個決定。有時則需要讓時間去做個決定,讓事情自然地流動和尋求最佳解決。有時候需要忍耐,有時候需要積極地忘記。更多時候需要從內心找到力量和勇氣,找到超越一切情感關係的真愛體驗。


 


關於過去的痛苦和失望記憶也是個很累人的包袱,不過也要相信,隨著一個人的頻率逐步提升,大腦也會被系統地淨化。這些負面的記憶將煙消雲散,就像它從未發生在身上一樣。所以能夠經歷完這段轉變時期,個人就會大不一樣。在過去很多衝突能量限制的情況下我們學會很快適應,在今後我們要學會在短時間內變得更成熟。很快我們就將進入更新、更高的能量當中,生活也將進入新的成長階段。是時候在內心有個準備了。


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新人類揚升意識:靈魂意識的發展 。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靈魂意識的發展 。

(2017-12-09)




沉睡狀態的靈魂意識。


靈魂既是個體也是全體,既是水滴也是海洋。對於將自我認同為肉體的人而言,不會去思考和了解靈魂的問題。即便是在傳統生死觀念或宗教有神論的影響下,機械遵循一些外在的儀式和行為標準,或宗教狂熱或冷漠理性,都不足以證明人們對靈魂世界的真正熱情。和追求實際的無神論者相似,靈魂在這裡處於無意識沉睡狀態。想要建立與靈魂的連接幾乎不可能,更不用說發展靈魂意識。


 


而對於將自己認同為身體內的某種精神的人而言,靈魂的概念仍然模糊,靈魂也許只是潛意識裡面的一種不確定印像。這種模糊印像遠遠抵不過理性的強大影響力。靈魂在這裡偶然條件下會經歷一些覺醒的片刻,但大多數時候是被客觀理性的想法和智能所掩蓋和消解。雖然這種客觀理性只是宇宙知識的很小一部分。而在表層生活領域的活動更不可能讓人意識到靈魂的存在。


 


靈魂世界雖然不被主流文化承認,但有些深入精神領域的人也經常會從靈的領域獲取一些間接靈感。一些心靈敏感或患有一些特殊症狀的人也容易感受到非物質領域的存在。一些對其感興趣的人則從知識手段上獲得一些粗淺認識。但是很少人被允許直接進入和體驗靈的世界。因為靈的世界和人類世界有一些門檻。只有在靈魂渴望覺醒並獲得正確的靈性知識引領下才可能跨入。


 




靈體狀態的靈魂意識。


靈界是肉體死亡以後所進入的地方,靈魂是以一種或明或暗的靈體形式存在。靈魂在這種狀態下仍然攜帶著生前未釋放的情緒,善或惡的念頭。而且會以更強烈地方式來體驗。因為這種攜帶的業力,靈魂不得不隨其進入相匹配的低等或高等靈界,俗稱地獄和天堂。經歷相關的體驗,以便平衡和消除業力。


 


一般情況下,一個借由靈性體驗而上升的靈魂必然會經歷靈界的一些閃現。這些閃現可能是低等的靈界,可能是較高的靈界。比如看見、聽見靈界的事物和現像、靈體出游、奇異的夢境、通靈預測等等。一個人頻繁出現這種狀況,是意識的專注點開始由外在向內在的轉移,其精神在接近和同化靈界。靈魂相當於進入靈體的存在狀態。


 


在這個狀態既和先前的普通意識下較理性的狀態不同,但又不是非常清醒的靈魂狀態。更像一種半夢狀態。這種半夢狀態的長短取決於個人對這種現像的認識程度和依賴程度。可能在外人看來,這種神秘現像是一種錯覺和幻想。但是從體驗的角度來說,它反映一些靈魂或靈界的實相,但又不全是完整的。


一個受到恐懼心理影響的人可能會試圖退出或忽略這種感覺。一個在其中感受到種種好處和樂趣的人會愈加沉迷其中。




不管哪一種對靈魂的發展而言都不是正確的做法。一個人應該從心理上接納這種現像,認識到這種現像的根源以及給自己帶來的啟示是什麼。同時不應該沉迷這些暫時的體驗,因為這些體驗裡面充滿各種誘惑和欺騙,在毫無預備地情況下滿足人的好奇、虛榮和貪婪心理。讓個人的意志服從於這種靈界事物的支配,將給自己的身心和靈性帶來損害。


 




不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相同或同等程度的靈界體驗。這種體驗的實質是意識焦點的轉移帶來的副作用,不管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它表明頭腦的狀態越來越趨向於靜心,從智能向靈性的移動。


在這個階段的靈魂狀態是和現實有游離的,就像自己變成了一個鬼魂,被夾在物質現實和靈性世界之間。常常讓人模棱兩可,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要從這種狀態中提升出來。一方面要平衡好物質和靈性,不向任何一方傾斜。既尊從自己的直覺,又不至於太脫離理性。另一方面則要加強自身的身心調整,身體的頻率要和靈體的頻率相和諧同步。在平衡與和諧當中才能上升到光明的領域,從而超越這種半夢狀態。


 




光體狀態的靈魂意識。


進入光體狀態的靈魂是進入更高的靈界狀態。此時的靈魂已經開始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雖然也有做夢,但這些夢通常是帶有光明啟示的夢。靈魂更多參與到人格和物質生活當中並帶來生活各方面的轉化。身心狀態都遠勝於平常人的正常狀態。




在不同的頻率下,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反映更多的實在和真理認知。所以在此階段,個人透過靈魂意識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更加的光明和帶來喜悅感受。盡管在別人眼裡還是老樣子。


 


光體狀態的靈魂一半依賴體驗一半依賴知識,而形成一個不斷在物質世界和靈性世界進進出出的調整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其身心完全和靈性世界的頻率相匹配為止。所以一個光體狀態的靈魂有時會體驗到靈性的愛,有時也會體驗到平常的意識狀態。


 


個體認識到光和音是靈魂的主要特征,並將其與黑暗相對立。光是實有的,黑暗是虛幻的。一旦將自己認同為光,靈魂對身體認同感就得到逐步釋放。精神意識則轉變為更有靈性思想主導的靈性意識。大多數不符合靈性發展的意識得到釋放和溶解。靈魂已經從孤立狀態轉變為一體狀態的中途當中。水滴意識到了海洋。


 


隨著心靈直覺和能量狀態的不斷提升,個人既感到信心又感到壓力。信心是因為得到了正確的方向,壓力是物質世界的低電壓仍然在不斷影響著自己。這造成身體意識、精神和靈魂的時不時衝突狀態。為了把自己提升到一個完全擺脫低頻能量的狀態,個體需要准備完全釋放前面各階段的體驗成果,這會把靈魂帶入下一個階段體驗。


 




超靈狀態的靈魂意識。


在超靈狀態,個人對靈魂的體驗是通感的。光與暗不是對立的。靈魂不再是通過某個感官功能來認識,而是整體的感官互用來認識,靈魂可看、可聽、可嗅、可觸。靈魂也不再是具體的一個存在,而是包含了所有。就如同水滴融入海洋,融入的程度取決於個體的消融程度,個體的消融意味著所有前面階段體驗的釋放。



融入的過程對絕大數人而言是一個無限漫長的時間。總的來說有三個主要階段:一是水滴感到海洋的自動滲透和包裹狀態;二是水滴感到類似海洋般壯闊的心,但海洋體驗為心的一個對像;三是心消失,海洋回歸自己的原始狀態。



在超靈狀態下對海洋的體驗是即刻的,雖然個體也意識到水滴於海洋仍然存在著某種細微對立。在這裡個體也開始體驗到身體、精神和靈魂不是一個衝突的狀態,而是合作狀態。靈魂完全意識到自己。身體、精神只是一個可使用的載具和媒介,是溫順的僕人。這意味著天空和大地連接了起來,靈魂回歸了祂的真實身份。


 


 


 

新人類揚升意識:靈性愛的啟蒙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靈性愛的啟蒙

 (2017-11-24)


人類對於愛的認識僅僅處於很初級的階段。雖然有大量的文字和書籍談論愛,但是智力的理解和愛之體驗並不是一回事。


另外就是對愛的不同經驗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比如有人認為心動和難忘就是愛,有人認為提供安全感和保護就是愛,也有人認為愛需要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默契。愛需要價值觀相符。愛需要犧牲自我,需要婚姻的承諾和保障等等。



每個人對愛的理解都不盡相同,不同年齡段對愛的理解也會不一樣。唯有一樣是肯定的,就是對於愛都建立在一定的條件基礎之上。


就算我們可以用無私和無條件來描述愛,但如果這僅僅是一種想法和理念的話,那它也不見得就是真實的愛。


實際上,人的愛主要來自於生存考慮和情感需要。不能說這就不是愛,只能說這只是愛的初級階段和形式。相對於這種情感之愛,我們用靈性愛來代表高級階段的愛。


在靈性愛裡面有真正純粹的愛,這樣的愛容不下自我的一切條件。而其它類型的愛無論怎樣偉大,其目的都是為了體現自我的價值。不管是父母給子女的愛,提供社會幫助的愛,甚至犧牲生命去維護國家利益的愛,都沒有靈性愛的純粹。靈性愛是達到真理的橋梁。



靈性愛裡面無法容納個人情感和智力。它非常的純粹。對於這種純愛來說,情感和智力都是障礙。愛只為愛本身而存在,就像一滴水融入海洋,水珠的所有特性都會消失。在純愛裡面,情感和智力也會消失。這是靈性愛裡面最主要的一種狀態。在這裡一個人的意識存在狀態就好像被一個巨大的愛之旋渦所吸收。讓他意識不到周圍世界對他的影響。


因為人心無法了解這種愛,所以處於這種狀態的人也不會被一般人所理解和接受。他們被看成是和社會群體脫節的人,沒有感情的人。


實際上只有他自己明白,沉醉在巨大的愛裡面無法自拔也無法向人訴說是什麼樣子。如果愛還可以訴說,那這樣的愛顯然還是很淺顯的。



在這種愛裡面沒有語言,也沒有心動。但是愛的巨大幸福卻是漫無邊際的。它之所以有這樣巨大的幸福是因為它對焦的是愛的源頭,而不是源頭在物質領域的顯現。被愛的吸收能夠讓一個人超越世俗的界限,無視身體的外在狀況。心就像超出了地平線,永遠停留在青藍色的天空之中。這種青藍也只有在雲層上面才能看得到。




靈性愛不僅僅是只有這樣一種狀態。還有一種有對像存在的愛。

馬儂和萊拉的故事就是這樣的愛。馬儂對萊拉的愛非常的深,以至於在萬物當中只看見萊拉的身影,而非其它。為了萊拉的幸福他可以放棄他們在一起的機會,讓萊拉和別人結婚。甚至為了她的幸福,他可以為萊拉的丈夫犧牲生命。


這樣的愛完全超出了情感和肉體的層面,以至於馬儂的心之焦點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愛而去愛。為了這種愛,他的整顆心都不得不向愛之源頭敞開,充滿渴望。讓他在愛的過程當中既感到分離的無限痛苦又感到無限的幸福。這樣的愛是何等地折磨人心,但是這卻是人可以達到的最高潛力的愛。也是靈性愛所特有的。




印度聖人室利-羅摩克里.希那(Ramakrishna)也是這樣的愛。他對卡利女神的愛日日夜夜,每當愛到深處就會情不自禁地落淚。有時也會狂喜地舞蹈。


他同樣也在萬物當中看到女神的身影,卡拉女神最終從石像當中現出真身。告訴他,需要將卡利女神完全融入自身才能完成最後的愛。


我們看到這個聖人的相貌,眼神似乎總是空茫和有點向上的。胸部有點女性乳房的樣子,據說還可以擠出一點乳汁出來。他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卡利女神的形像當中。





另外一種靈性之愛就是臣服帶來的愛。這樣的愛總是順從愛的意願,這個愛的意願不是個人的意願。而是愛的最高法則。


這可以從一個叫白隱禪師的故事來說明。


白隱禪師所在的村莊有一個姑娘未婚先孕,由於害怕說出實情,就誣陷是白隱的孩子。當憤怒的村民到白隱修行的地方討伐、謾罵之時,白隱什麼也沒說,也不爭辯。只淡淡地回了一句:“是這樣的嗎”。


後來,為了不違背倫理,姑娘把孩子生下來,交到白隱手上。白隱仍只是淡淡說了一句:“是這樣的嗎”。



白隱為了養活這個孩子,四處乞食,忍受著村人的冷眼。


直到有一天姑娘再也看不下去,向父母坦白這個小孩的真正父親其實另有其人,白隱是被誣陷的。


人們感到非常愧疚,主動找到白隱道歉賠禮,準備要回孩子。而白隱仍然是淡淡地說:“是這樣的嗎”。


白隱身上有著非常了不起的隱忍性格,但是只有臣服於愛的人才可能做到這一點。不仇恨、不責怪、不為自己申辯。臣服於命運的安排。



不管怎樣,愛總是來自於心靈最柔軟的地方。當那個地方被觸碰的時候,就是心靈最開放的時候。因為開放才變得敏感。人類有很少的敏感,所以才缺乏同情和隱忍。大多數時候他們的心是不開放的,或者有條件的開放。因為一旦完全開放他們了解心的脆弱,柔軟總是伴隨著脆弱。所以頭腦的智力不得不把它們保護起來。以免受到傷害。


靈性的愛也是來自柔軟。但是它不會設防和試圖保護自己。因為它的心是寂靜的、空性的。在空性裡面沒有什麼可以傷害的。


因為有了愛才可能把心降到最低的地方,就像塵土不害怕人的踐踏。就像奴隸不會同時伺奉兩個主人,它也只會伺奉真愛而不是非愛。


愛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愛是一種臣服,也是一種流動。愛如同呼吸。愛是愛上那絕無可能的永恆。但是在達到那種靈性愛之前,心必須開放保持柔軟。心必須被治癒。心必須敏感而又堅定。心必須無力又無助,同時又信任,讓真愛來引領。


 


 

2022年1月7日 星期五

禪室問答錄:新時代的本質。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新時代的本質。

文字整理:小榕。

2022-01-07。




學生:

我來之前聽說您對外星人這些也有一些了解,大概就是因為我自己原先也是學傳統佛教的,在整個傳統佛教裡面,至少它在經典或者在傳統的寺廟裡面,對世界觀的解釋,特別對外道的評判是比較多的。像我了解到一些歐美現在這種new age movement新時代運動這方面的通靈,包括外星人,您是怎麼看整個時代這樣的一個發展的?是更加開放,還是說像傳統說的一種群魔亂舞的末法?您自己在這個時代是怎樣一個角色?


 


Yachak:

這種新時代包括外星文化的出現,它不是偶然性的。它是整個集體意識提升所帶來的影響。新時代倡導可能有100多年了,為什麼會有這種倡導?他們最初是從占星和通靈中看到了未來世界的巨大的轉變,最初的目的就是要把這種信息帶給人類,讓他們準備好去接受這個世界的轉變,或者是新時代的靈性覺醒。所以他們的初衷並不是一種魔性的東西,它們最早的有史記載甚至可以追溯到聖經的《啟示錄》關於新世界的預言。但是佛經裡面沒有講這些,你可以稱之為宗教的局限,也可以理解為對法的純粹性的保護。新時代和通靈現像是緊密相連的,它借用通靈媒介來獲取高維度的信息、與其他維度生命體的溝通連接、預言未來等等。

 

如果單從信息傳導的角度,它有它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當這種通靈現像出現得越來越多的時候,信息的準確度就有一定的問題,因為每一個通靈者可能因自身的通靈能力不同,而接受的信息準確度或完整性就會不同,更不必說當他接收了一個錯誤的管道或者渠道,他的信息可能是有問題的,甚至是誤導的。這種就是我們所說的一種虛假植入信息,它可能會帶來恐懼,或者植入某種錯誤的自我認同,這對一個人的靈性修行甚至是破壞性的。所以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現像,它就是跟佛法講的群魔亂舞是一樣的。因為它給你一個誤導的東西,讓你走入錯誤知見毀掉你今生的正道。這種手法其實也屬於楞嚴經裡面的五十陰魔範疇,只不過在現代這種誤導能力是一種黑科技。


 


但是不是所有信息都是這樣,有些信息它是很正面、很光明的,它甚至可以帶來很多修行上觀念上的改變,為什麼要帶來觀念上的改變?因為在過去時代,其實這個外星文明它是不為人知的,比如在古代沒有人敢說這是外星文明,但在遠古時期這些外星文明就出現了,但他們被叫做“神”或“半神”。只是到了近代以後才慢慢地透露出這些外星文明,包括像美國就一直在跟外星人接觸,他們在二戰時期就跟外星人接觸。但是他們只是不向人揭露這些,他們覺得人類還沒有準備好,其實他們只是在滿足個人的私人目的,但是我們也會看到其實有些外星人是正面的,正面的外星人其實是來幫助地球跨越新時代。為什麼說是幫助呢?因為這個地球有兩股力量在同時影響地球,一種是黑暗勢力,一種是光明勢力,那兩種力量都想去獲得地球的控制權。黑暗勢力是靠人類的恐懼來餵養自己,它們喜歡在人類當中製造恐懼能量,他們其實就是佛法裡面講的那種魔眾。正面外星人,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天人,是兩股勢力。



在這個新舊時代的轉換期,除了這種二元對立性帶來的極端衝突以外,事實上新時代最根本的靈性思想是重新把過去的靈性知識和傳承帶回人類世界。這個過去既可以說是過去的靈性時代智慧,也可以說是屬於更高世界的早已存在的靈性源頭。


 

我們所知道的傳統宗教也不過幾千年歷史而已,最早的自然宗教出現大概是一萬多年前。但是在幾十萬年前,靈性的體系就已經開始在地球播種了,甚至經歷了幾個黃金時代。只不過因為濫用了靈性能力而導致靈性衰落,早前的人類也墮落到較低維度。宗教的啟蒙是一種靈性的重啟,在這個重啟當中也已經包含了將來全面復甦的計劃,就是重新回到過去的靈性恩寵。在過去,靈性是人的自然屬性,因為他們生來就帶有顯性的靈性DNA。而宗教不過是對這種自然屬性的一種教條遵循。




所以,避開討論這些表面的思想形態的多元化,多宇宙、多世界等等,我們真正的新時代指的是一種靈性的回歸,讓人類重新回到源頭的懷抱當中。這意味著父神能量需要回歸,即一的道路的啟動,這代表的是源頭和中央宇宙文明的神聖意志,所有扭曲的宗教和人類社會思想形態都要糾正過來。一是統一的意識,這個統一不是要消除或取締目前的傳統宗教,而是重新找到活力,找到共同性。就是萬法歸一的意思。二是母神能量的回歸,代表著無限的神聖宇宙之愛再次回歸,成為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體驗的無條件之愛。完成了這兩部分真正的黃金時代才會實現。當然,這種根本的靈性合一也必然會帶來更多的有限合一,比如物質和靈性,科學和靈性,男性能量和女性能量等等。


 

如果從終極的追求,比如佛法講的解脫、修行證果來說,可能這些新時代或外星人信息能提供的並不是特別的完整,它們屬於不同的體系。要傳達一個完整的修行體系,必須要通過化身到地球才可能完成的,不可能通過簡單的傳訊息就可以做到,哪怕它是一部相對嚴謹的“天書”,但沒有一個指導過程就很難讓人理解和深入探索。它需要一個或多個了解地球人類生活的化身來完成這個工作。這種工作的完成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奠定基礎,成熟期可能需要一兩百年。但是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這種跡象。


 


目前只能說這種信息魚龍混雜,你必須要非常有辨識力才能看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當然也包括一些人的覺醒過程。你們可能接收的信息非常地離奇,有時我們跟一些數字或符號打交道,有時我們會做奇特的夢。這很難被我們一般的頭腦所理解,但是這種信息它是一種編碼,所謂編碼,它會啟動你靈性的隱性DNA,讓你恢復靈性記憶。它的作用在這裡。它通過信息符號或者光能量來傳導,有時我們也會遇到特別的指導靈來幫助我們覺醒。如果我們去追尋這些光和知識來自哪裡,其實它們屬於靈界,在西方我們叫它天使。天使是介於源頭和人類之間的傳訊者,是替源頭工作的。就像在佛法體系裡面也有很多這種工作屬性的護法神明一樣。但是如果你要去追求終極的真相和真理的話,信息還是不夠的,不管它是奇異的還是普遍形式的。真正的智慧是通過大量的實踐和體驗來獲取的。


 


學生2:

他剛跟您討論的那一些,new age之類的,我個人覺得開悟者適合看這一類的信息,因為他有一定的智慧和判斷,什麼是需要他接受的,而且那些我覺得針對開悟者而言的話,就不會影響到這個人。但是針對一些很基礎的人的話,我覺得很多信息會有誤導。


 


Yachak:

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不能完全去相信這個東西,但也不能一概否認,需要對任何靈性信息保持批判的客觀態度,哪怕對傳統的東西也是一樣,比如很多宗教形式的東西,迎合世俗平凡心智的東西,已經是一種愚昧了。如果它離你的現實生活特別遙遠,這個是不能相信的。如果你正在經歷這些奇特的體驗,那你也不要過早地下結論。你必須要有自己的觀察和理解、判斷,它帶給你的是正面信息還是虛假信息。因為在覺醒和上升的過程當中,我們會擴展我們的意識和頻率,這導致我們會吸收很多超越三維的知識概念,我們無法準確理解它來自那條時間線。但總的來說它一個過程,你也許暫時無法不去認同它,但你也要明白其實你還可以不斷地超越它,超越這個知識概念帶來的認同。


 

比如說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信息,它會賦予你某個角色,如果你過度去認同這個角色,按照那個角色去生活修行,反而你會跟現實產生一個脫節。一旦我們認同,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你就對現實有一個抗拒和逃避。對於我們生活在三維現實當中的人是不利的,它不利於我們整合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所謂的整合就是要把我們的光明面和黑暗面統一起來,然後去超越。我們也需要整合我們的人格部分與靈性產生統一,而這個人格顯然是三維現實的產物,所以你沒有辦法完全否認它。如果你只是渴望光明的東西,你在否定或者對抗黑暗的時候,其實你就無法達到整合,所以這裡面的信息可能有一些就是來誤導的,它就給你一個虛假的角色和身份感,這個角色甚至是優於地球人類的。當你看到這種信息,你不加批判地接受了,可能你就在創造一個幻覺,然後你就活在一個幻覺裡面。這樣的話反而你就更加難以覺醒了,因為你脫離現實。



所以我們不是要強調我們是某個角色,而是要超越所有角色。我們要認識我們真正的潛力在哪裡?我們是本性是什麼?我們的角色是短暫還是永恆的?看清楚這些你就知道該把注意力放在哪裡了。我們是要達到一種可以平等接受所有生命、平等看待黑和白這樣的存在狀態。哪怕我們真的因覺醒而擁有某種靈性責任,我們也要超越它,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以達到更好服務他人的目的。不要陷入黑和白的對立當中,這只是二元性的虛假遊戲,我們不是來玩遊戲而是來解放自己。我們是要找到我們的終極真相,我們就是那個絕對的終極真相,我們找到這個了,其他角色就不太重要了。如果我們尚未脫離三維矩陣就想去做點什麼改變遊戲規則,或者喚醒大眾是很難做到的。



但是不可否認,有時我們也通過暫時的角色來深入了解和認識自己,這也包括了某些靈性責任。但要明白這一切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你對自我的認知越深刻你就越不輕易認同角色,就像當我們達到較高層面體驗較低的體驗就會自動消失一樣。


 


學生:

你怎麼看待平行宇宙,因為如果時間不存在的話,我們現在感受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肯定是同時存在的,但是我又體會到比如說八字可能會預測正確一部分,但是我覺得那個肯定不是唯一的真相,所以就是說有很多的平行的存在還是說沒有時間?


 


Yachak:

不是說沒有時間,而是在不同的宇宙當中它的時間不一樣,如果從整體來說,按佛法來說,時間是一個圓。所以為什麼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因為都在這個圓裡面,只是在不停地演變。但是平行宇宙的概念就是說你在不同的維度,對時間的感應不一樣,比如說你在更高維度,你對時間的感受是很慢的,非常的緩慢,可能你在第五維度,你體驗一天的時間,可能就相當於你在第三維度的可能就是三天的時間,就是這樣。


 


學生:

但是因果的線性是一樣的嗎?


 


Yachak:

是一樣的,但是在更高維度它有它的宇宙法則,跟這個地球還不太一樣。其實在更高的維度,是沒有輪迴的,它有因果,但是因果跟輪迴機制不是綁在一起的。所謂因果就是說從一個因達到一個果,對他來說只是一個體驗,比如說它達到一個果,它成像以後,這個果就結束了,不會留下業力。但是你在三維度,所有東西都有印記,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印記,這個就是業力。業力會讓你跟因果不斷地連接在一起,就成為輪迴。


 


學生:

我一直想問的就是愛是在因果裡面嗎?我說的愛不是那種情欲的,是我們體會到的,有的時候是那種非常純淨的,然後無條件地想去愛一個人的那種愛。


 


Yachak:

你一旦超越因果,你就體驗到那種愛,無處不在的愛。這個愛是維繫宇宙的一種能量,可以說就是源頭對於宇宙的一種愛,祂用祂的愛來維繫宇宙,所以當你超越因果的束縛之後,你就體驗到愛的無處不在。


 


學生:

我體會到的是一個相反的情況,就是當愛出現的時候,它能夠打破因果,比如說有的時候我會看到我的當下的行為是在一個因果的循環裡面,但是當我感受到愛並且心決定放下的那一刻,我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因果就被打破了,在某一個課題上或者是某一個事情上,特別神奇,我能感受到一種被籠罩的慈悲。


 


Yachak:

沒錯,因為這個愛來自於源頭,它是一個實相,所有幻相的東西碰到實相就會瓦解。因為我們所知的因果是一個幻相,所以輪迴它也是幻相。當你碰到實相的愛的時候,幻相就瓦解了。如果你能一直保持這種愛,輪迴對你就完全沒有束縛。所以我們要找的就是實相的力量,你要找的實相可以從智慧裡找,也可以從無條件的愛裡找。還有一種三摩地的極樂,也可以找到那種打破因果的力量。


 


禪室問答錄:“當下”和“存在”的辨析。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當下”和“存在”的辨析。

文字整理:小榕。

2022-01-05。


學生1:

如果平時沒有足夠的時間修行來訓練止定怎麼辦?


Yachak:

總會有時間的,只要你開始。但是你說這個不是我目前最重要的東西,我覺得我的工作更重要或者其他的追求更重要,你就覺得我沒有時間去訓練。但是如果你把這個看成你最重要的東西,哪怕你在工作當中,在做事當中,你還是記得這個東西,比如說在工作的間隙,你還是會讓頭腦去體驗那種沒有念頭的狀態,所以只要你把它看成是你最重要的東西,你隨時都可以去訓練。修行,不是說盤腿就是修行。真正你要練定力的話,你行住坐臥都要訓練那個狀態。那種非常平衡的無念的狀態,活在當下。


我們活在當下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你這個頭腦不再習慣地去追逐過去發生的事情,不再牽掛過去發生的事情,也不過多地去計劃未來,而是充分地感受當下這個完整性,充分地體驗生命完整的這一刻,完全地活出來,這個就是當下。你坐在這裡一邊喝茶,一邊在想其他的事情,或者在考慮明天要做的事情,其實你已經不在當下了。所以只有你活出當下,你才能活出生命的全然。


學生1:

您剛說全然地活在當下,我剛剛在喝茶,但是它就變成我並沒有在喝茶,因為如果在每一個當下,在那一個當下只有那一剎那。


Yachak:

恰恰相反,你在當下你就百分百地在喝茶。


學生1:

但是我感覺如果你就變成一種分子能量在當下的時候,你跟它的存在一剎那,是沒有喝茶這種東西的。


Yachak:

其實你是在套用一個概念。如果我百分之百在當下,我甚至不會去想我現在是不是在當下,一旦你去想這個“當下”,其實你已經不在當下了。



學生1:

剛剛您在說的時候,我就感受了一下。


Yachak:

所以你是先入為主,你在這個先入為主裡面,你是在過去,當我說“當下”的時候,這個詞已經過去了,然後你想抓住過去那個“當下”,其實你在過去。


學生1:

對,我在找那個當下。


Yachak:

所以真正的當下就是你連“當下”這個概念都沒有,一旦有概念,就是頭腦,而頭腦是時間中的產物。我完完全全、百分之百體驗這個茶的味道,它就是當下。或者完完全全聽這個音樂的旋律,完完全全聽一個人說話,就是當下。但是當你的頭腦在計算、在分別,這是不是當下,其實已經不是當下,你已經在過去了。頭腦就是時間,我們想到時間的時候,其實已經是過去了。



學生1:

但我覺得如果就是體驗在那裡的時候,就是沒有我也沒有茶。


學生2:

他想表達的是沒有喝茶這個概念。


Yachak:

對,你可以完全捨棄這個喝茶的概念。


學生1:

就是當那個全然出現的時候,就好像我沒有在,茶也沒有在。


Yachak:

你可以這麼體驗,你可以體驗它的空性的一面,但是你也可以體驗它的存在的一面,所謂存在,就是你跟這個茶完全合二為一。它也是一種體驗,一種當下的體驗,你所說的體驗可能你是從一種純粹的空性來體驗,所以都沒有錯。但是如果我從存在來體驗的話就會不同,禪宗有一個例子,一個禪師在打掃寺院的落葉,然後打掃以後,他就把落葉燒成了煙灰,有個人路過就問他,禪在當下意味著什麼?他就說意味著成為這支煙。這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是存在的狀態。當他點燃落葉循著煙的狀態去體驗存在的時候,它跟煙是沒有分別的。所謂的禪就是存在、合一。當然他也可以說沒有煙,也沒有禪師。但是我覺得成為煙會更詩意一點,更有存在性,因為空的東西太難去把握了,可能我們只是在假想一個空,這個空過於抽像。成為這只煙,成為這口茶,它就是一種存在,存在就是用來體驗的,不是用來忘記的。


學生2:

有一點就是剛才您和別人講到喝茶的時候,其實我剛才有反思,剛開始我覺得他表達的是當他很臨在的時候,他完全沒有一個喝茶者和喝茶的這個概念,但是我在想是不是類似這種會有點偏向於空性,也不是說完全沒有的那種空,但是就出世間和世間的融合這一塊上,是不是稍微偏空性一點,其實如果達到一個中道的話,可能喝茶就是喝茶,吃飯就是吃飯。


Yachak:

是這樣。如果我們是從法來理解這個東西的話,我可能會更強調空。但是我們在講法的運用來說,它其實是不離開生活的,不離開當下這種很具體的體驗的。如果我們把這個體驗抽離開,空和色,它就是不能相融的。所以在究竟的佛法裡面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切都沒有分別。我在體驗具體的生活的時候,其實它就是空性。我在體驗空性的時候,其實沒有離開過具體的生活。所以它說的是偏向空性的,偏向法的,但沒有跟具體生活聯繫起來。


學生1:

有的時候想把自己的腦袋給切掉,但是真的到有些時候我覺得比較接近您說的那種,我可以完全存在在當下,念頭很少,甚至沒有念頭的時候,又會冒出來一個不安全感,其實我知道我是可以更接近,但是頭腦的不安全感又會在最後一刻覺得好像完全拋棄頭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總卡在那個邊上。


Yachak:

你必須要臣服。當你不需要頭腦的時候,你應該是用心來感受一切。活在當下最主要還是心的功能起了作用,我們頭腦停止下來,我們就活在當下。頭腦是恐懼的,頭腦非常恐懼消失,但如果你這時候用心來接管它,你就會有踏實的感覺。當你的心接管當下的時候,其實你的注意力就從頭腦轉移到心,這時候你就可以充分去感受當下,這個存在到底意味著什麼,你越去感受它,就越能擴展。當你的心變得擴展的時候,你不會害怕的,當你跟外在的一切,跟所有人能夠連接在一起的時候,你沒有恐懼。我們有恐懼的時候,就是你還有一個對立面,你把周圍人看成一個對立面,或者你把外在的一切事物看成對立面的時候,你才會害怕,因為你是孤立的,分離的。當你的心擴展,跟他們融為一體的時候,你在害怕什麼呢?沒有內和外之分,沒有主和客之分,全是心。這時候你就可以完完全全地展露你自己,沒有恐懼。喝茶就是喝茶,說話就是說話,它很自然,一切都是自發的沒有控制的。


學生1:

怎麼像您說的完全活出自己一個真實自然的狀態?因為我覺得有些時候是意識不到的,然後還有一些時候是你的腦子參與進來,其實那個未必是,比如說你想要真實自然,但是你那個未必是一個真的東西,可能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東西,因為我自己的感覺是如果我這樣想,我要成為一個真實自然的人,其實有些時候感覺無能為力。


Yachak:

你有沒有意識到,其實你一直用頭腦在思考這個東西。你知不知道頭腦一直是恐懼,它解決不了心的問題。所以你要成為真實的自己,你必須要去感受你的心,心才能代表真實的你而不是頭腦。去感受你的心有沒有活在一種自由敞開、完全做自己、沒有恐懼、不被外在的任何角色或者外在的責任和義務所捆綁的狀態,那就是真正的你自己。但是你說我一邊想要自由,一邊又放不下你的那種擔憂、恐懼、煩惱,你怎麼做你自己?所以你就去感受你的心有沒有快樂,沒有緊縮感,有沒有凝滯和固著。一旦你發現你有這些,你就釋放,剩下的那個赤裸裸的心就是本來面目。


學生1:

那它為什麼會緊縮呢?


Yachak:

就是因為你用頭腦在限制它。你認為我的心可能就是一小塊,然後你把這一小塊的情緒、一小塊的緊張、壓抑等等認為是心,但你沒有意識到它在無限的層面擁有的潛力,所以真正重要的就是,你去跟無限連接。其實你的心是在海洋裡面,身體好比一顆水滴,這個水滴被一個意識的水泡罩住了,如果你把水泡打破,你發現你的心就是海洋,要找到那種存在狀態。所以你說我要怎麼擴展,其實你不需要擴展,你只要意識到什麼在限制你,當你去掉這種限制的時候,你發現你的心就像海洋或者天空一樣。所以當一個人明心見性了,他就感覺他的心就是無雲的晴空,就像大理的天空一樣,非常藍、非常純淨,心的自然狀態就是這樣的。


學生1:

今年好像稍微有體驗到您說這種心的生命的狀態,就是所謂的沒有主體客體,沒有對抗、安定安詳,但好像有些事情能夠讓你進入,比如說禪修、瑜伽或者閱讀,讓你進入那種心的狀態,甚至有時候一些大的矛盾衝突,讓你知道你不在那種狀態,然後就回到那種狀態。但對我來說比較難的是日常的生活,每一天看看手機,那時候就很麻木。這種狀態包括在一段關係中,這種關係可能是一種形式,特別是在一起久了,有時候就比較糾纏,就會變成頭腦,你可能一天下來你兩、三個小時在用心,因為那些事情很單純,你可以充分地與自己在當下,但是很多瑣碎的事情就讓你就在習性當中,在這方面怎麼去提升?


Yachak:

我們通過禪修確實是能夠體驗到那種特別開闊的心境,但是我們一回到現實生活,我的心又開始緊縮,對各種的事物和生活情態給困住了。如果你要打破這個東西,你必須要能夠讓心一直保持在一種非常流動的狀態。所謂流動就是你在任何一個情境裡面、任何一種生活情態裡,不能過多地沉浸。比如你做工作,不能過多地沉浸在工作中,你看手機也不能過多地沉浸在手機裡,這時候你必須要對自己有個觀照,我發現我的心又出現一種緊縮和麻木了,不流動了,這時候你就必須要改變,你必須要意識到你的心,隨時觀察你的心處在什麼狀態。其實很簡單,你觀察到了就放開了。如果看手機看多了,很無聊、很空虛,那心就很麻木,它不流動,這時候你就應該把手機放下,出去走一走、散散步,或者做點其他事情,就流動了。


或者在關係裡面兩個人出了問題,有了煩惱,這時候你也不要去過多跟煩惱糾纏,或者出了問題,你不要跟問題糾纏,因為這個東西還是會變化的,可能今天關係不好,明天就好了,這時候如果你還是停留在那個問題上,你就不流動了,這時候你要放下對事情本身的一種執著、一種執念。我一定要馬上解決問題,是一種執念。我必須每天跟他的關係都非常和諧、快樂,這也是一種執念。當你看到你有執念的時候,其實你的心就開始流動了,你就不關心結果了。就算今天關係處理不好,沒關係,我自己流動,然後過一段時間你發現你的心慢慢地放下,然後關係就開始變化。所以我們不能抓取任何東西,因為一切都在變化當中。當你在這種變化當中停滯,你的心就等於是關閉了。你想再體驗那種開闊、自由的心境就體驗不到了。所以你要看到什麼在抓住你。其實就是一種執念,頭腦的一種執念,對過去放不下,對煩惱放不下,或者非要得到一個結果的那種執念。


學生1:

之前我接受的覺性,它可能傾向於禪宗的觀心,然後剛開始的時候是有所緣的。但借助觀所緣,覺性會不斷地擴大。當擴大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把心還給宇宙的時候,覺性就無處不在,沒有來去。而我以前可能訓練那種方法,訓練的時間比較久,所以在那種狀態下,相對可能會自己感覺熟悉一些,也比較有感覺一些,訓練起來也比較有信心。所以我想跟老師溝通的是老師這邊是不是直接通過培養定力,包括老師說的意識放在後面,其實如果從觀心的角度來說,是不是屬於把心往外送?


Yachak:

可能你對這個體系不是特別了解,其實我們所說的臨在是跟高我的一個連接,這種連接也包括你的心的一種存在狀態,只是說可能不是像禪宗那樣通過覺性回到心再去尋找本性,而是借助能量的連接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地上去,這裡面有更多的感受性。是慢慢地遞增的一種存在感,所以它跟禪宗直接觀心不太一樣,但是最終目的是一樣的,因為存在性裡面就是那個永恆的本性,當能量達到飽和停下來才能認識到這個本性。而觀心要透過觀者與被觀對像的消融才能達到本性,但是心也必須要完全停止下來才可能有結果。


學生1:

老師的體系可能我還不了解。


Yachak:

你是從傳統佛法出來的,所以很難去綜合不同的方法,它需要你非常有辨識力,才能夠去綜合這些內容。


學生1:

老師講的修道的三個步驟,後面講的五蘊八識,我倒是覺得講得很清晰很透徹,但是實際在實修的過程當中,包括打坐,我覺得我完全找不到感覺,而且那幾天還很無意識,那兩天晚上做很詭異的夢,然後完全沒有覺性,我就甚至有一點點擔心和焦慮出來了。


Yachak:

其實這是一個過程,可能你的卡點就是在一個新的學習領域裡面沒有找到一個切入口,你對過去的太熟悉了,沒有完成一個切換,或者說其實你在打坐裡面沒有找到如何深入的一個點,你一直在尋找覺性。我們在打坐最初的時候不是要立刻去找到一個清晰的覺性,而要先學會放鬆下來。你放鬆,靜下來的時候,有意識的狀態就會慢慢出現,只要你在這個過程當中,你不進入昏沉和散亂,那個狀態就會出來。


學生1:

但是那天就是我們這麼多人坐在一起,大家溝通交流,好像他們提出來的這些問題,他們的限制在哪裡,我基本上都是很清楚的,而且老師解答的也都差不多。基本上這些狀態都比較清晰。是不是我的主觀的經驗太多了,所以會導致我對於吸收老師這邊的體系,我可能就沒有辦法完全放下我之前的思想。


Yachak:

就是因為你過去也吸收了很多知識,如果要完全吸收我的東西,那就要放下過去的經驗才能夠重新開始,但是讓你完全放下過去也不太現實。


學生1:

主要是因為我覺得老師講的三個步驟,包括五蘊八識這些都很通透,但我覺得本身從道的角度來說,它就是相通的,所以不存在說我理解不了老師的體系是怎麼一步一步漸進的。


Yachak:

其實你對這些道理還是能夠理解的,我不是說你的理解能力有問題,你的基礎還是很好的,在理解層面、在知識層面還是很好的。我是說你畢竟跟我們還是有一個認同,這種認同可能你並不是在心裡面去認同,而是你的生活習慣,還有你過去的修行場地,一種心理上的對氛圍、或者對於一個修行道路的判斷。佛法它是怎麼進入修行的,還有禪宗怎麼進入修行的,你是有自己的判斷的。


就好像我們一個工作做久了,還是帶有那種職業特徵的,不代表你心裡面完全是不開放的,而是說你那種習慣性還是有的,這種習慣性有時候它會進入你的思維。如果你看到它,當然你覺得這個東西不會受影響,但是有時候它是在你的潛意識當中,就會制約你,給你造成影響。你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法器,你必須要倒掉你原來裝的東西,除非你學的這些經驗,你再回頭去跟原來那個老師學,你還可以保留,但你接觸到一個新的老師,一個新的系統的時候,你不能再帶著過去的東西,哪怕你過去的這些經驗非常好,非常珍貴,但是在一個新的系統裡面,你就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你必須要一步一步,從慢慢地走路開始,然後慢慢地可以跑,它有這樣一個過程。


你的障礙就是出家人的經驗背景,而像其他學員沒有宗教背景,他們需要釋放什麼呢?他們需要釋放的是在世俗生活當中那種三維的模式,那種環境帶來的思想觀念,他們同樣要釋放,你要釋放的就是過去對法的執著,為什麼要放下?因為你沒有學透它,你沒有學透它,沒有完全地融入到你的血液當中。所以這個法其實它不完整,它其實是個障礙,它會讓你跟一個新的系統產生衝突,心理上的衝突。如果你原來那個法已經完全成為你血液的一部分,你哪怕進入我這個系統,它也是流動的,完全可以融合,不融合就是你原來那個東西沒有完整,你一旦進入一個新的系統就不流動了。

 


學生1:

這種不融合來自於第一個是我自己沒有體驗到覺醒,第二個是這裡這麼多老學員跟了你一兩年,我感覺他們在當下的很少。所以這個信心上就對我有一個很大的挑戰。為什麼他們學了一兩年,但是在的人很少,基本上很多時候是不在當下的。


Yachak:

他們在禪修和生活當中需要這種轉換,禪修時間很長需要很多的專注力,休息的時間可以多放鬆一點,以便能量可以流動。這也是他們熟悉的生活,他們就是這樣生活的,他們可能不會像出家人那樣,每天都在訓練這個,他們沒有太多“規矩”。而我也不會給他們限制,因為那不是我的設計,我的設計是讓他們先能夠敞開心靈,打破心靈的各種限制,讓生活和修行自然流動起來,直到兩者最終融為一體。


學生1:

是不是如果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也保持訓練的話,速度會比較快呢?


Yachak:

當然。重要的是我們不是看這個人外在的行為方式,我們是看他在這種行為裡面內在有沒有覺知,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從一個人是否表面看起來很安靜的、很穩重的狀態裡,看到他有沒有覺知,比如他心事重重,可能也是沒有覺知的,但也許他活蹦亂跳,但是他還是帶著覺知的。而且你要明白對他們來說,他們更需要解決的是一些內在的困惑,因為他們要面對很多關係問題、情感問題,這就為什麼會影響到他們對那種更深的覺知的體驗。所以這些問題你不幫他解除的話,他永遠沒有辦法深入地去覺察,活在當下。事實上他們有些人的變化已經超出了我的想像,但不熟悉他們的人是看不出來的。你對他們的評斷其實是你對“法”的認知和世俗“生活”不能完全融合帶來的,其實也就是“空”和“色”的統一問題。


學生1:

業力應該是屬於奧義書的觀點,佛陀當時可能比較少講到業和因果,他可能講的更多的是因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會不會是我們的意識狀態太過於關注什麼,其實就是在這個領域施加能量。



Yachak:

它不是你施加不施加的問題,這個東西它永遠存在於我們的阿賴耶識裡,它是以種子的方式,當外緣到來的時候,它就呈現出一個因果。當然這個因果從本質上說有生有滅,是空性的,但是對於很多人不理解這個東西,你沒有辦法告訴他這個東西是空性,他理解不了。當他內在有很多煩惱,很多痛苦的時候,你說它是空性,他怎麼能夠理解?你說這些可以通過療癒它或者提升你的能量來釋放它的時候,他就可以接受。



學生1:

也就是說他適合吃什麼藥,就跟他開什麼藥對吧?



Yachak:

其實就是這樣的。


 


學生1:

這一點我承認也確實是。我一直以來,自己習慣性用一種很直接、很簡單的方式在根上下功夫,所以導致我在跟其他的居士分享的時候,也經常說我不太會講人天善法,我可能直接從根上去講法,但是其實你發現在過程當中,確實是很多人沒有辦法接受這個,有沒有辦法能夠做到,他能夠直接從根上下功夫,確實是這個問題。



學生1:

印度的馬哈拉吉寫的《我就是那》那本書裡就是用簡單的一個方法,然後三年的時間全然開悟嘛,他就是持續地讓自己只是存在,把意識收回到當下。我覺得超越意識狀態之後,是不是其實這些所謂的講到的星際種子也好,宇宙也好,靈魂也好,能量也好,所有這些一切,其實都可以歸結為是意識的狀態,其實超越意識的狀態就只是一個簡單的存在。



Yachak:

如果你達到超越意識的狀態,這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但你在現象世界它就是存在,它就是發生過,你沒有辦法忽略這個事實。我們只是在講終極實相的時候,我們才可以非常堅定地摒棄這種意識的多元化,但是在終極實相裡面沒有多元化,它只有終極的存在。所以在馬哈拉吉的書裡只講一個終極的存在,當然這個是最直接最快的方法,但是在我們沒有體驗過之前,就很難把握這個狀態。我們沒有辦法去模仿任何大師,因為他們和我們的起點不一樣。


學生1:

其實我還是偏向於空性或者偏向於最究竟的終極實相,但是其實過程還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往上升。


Yachak:

我們知道有個終極實相,但是我們要完全地達到終極實相,其實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比如說我們說開悟的狀態,它其實還沒有完全地進入到終極實相,它只是看到了。但它要完全地融入終極實相,是非常漫長的。開悟它可能就是一個初步入道的狀態,完全地站在終極實相裡,非常漫長,因為你要在這個過程裡面處理很多相對性的問題。所以你沒有辦法忽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有那種知識體驗,你還是會去學的。只是說因為你已經見過終極實相,你知道這些都是過程,不是特別重要,但是你又不得不去學習它、體驗它,可能也是為了你更加圓滿。如果你沒有體驗過這個過程,你直接跳到終極實相,可能你還是不圓滿。因為你對相對的東西沒有體驗,你對它沒有體驗,你將來跟終極實相就沒有辦法融合起來,你直接跳到空,但你跟這個色、這個有沒有辦法實現合一。所以我們對空和有,對世間和出世間,都要學習。


比如說一個人開悟了,在出世間他達到一定成就,他還是要學習世間的很多東西,要不然他怎麼去跟世間的大眾接觸呢?比如說你要去接引這些世間的眾生,你得了解他們需要什麼?他們有什麼心理?他們有什麼樣的意識狀態?特別對於現代人,他最需要什麼?還是會有一個融合的過程,怎麼把佛法的知識融合到這種世間的知識裡面。


學生1:

我自己也發現我是有這個問題。


Yachak:

其實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宗教帶來的一個問題。你看宗教的這些開悟者,他講這些道理,其實還是佛法的。人世間的這種關係情感他講不了,他沒有體驗他怎麼講,他也許是會從佛法的角度來講這個東西,但他不能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來講,因為他沒有轉換,不是說這種講法不好,他也很純粹。比如說你是學佛法的,你看這些現像會更純粹一些,他沒有那麼多混雜的概念。但是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角度,沒有太多宗教背景的話,這個東西可能跟他的現實生活沒有太多接軌。比如說沒有皈依的人,他去看那些佛法講的終極真相,他覺得可能只有宗教的人才會去追求,我需要的,可能就是解決我現實生活的問題。所以這就存在一個法和事之間的融合。


學生1:

我有一個感受是很多的事情,可能你一眼看過去,就看到事物的本質,你可能就不太會關心這些表面的現像。比如說一個人在講他三年多都沒有辦法跳出想要自殺和抓狂的情境,可能你不會去聽他整個過程發生了什麼事,你可能很清晰地一下就看到,他只不過是不願意放下自己的期待而已,就這麼一個點。然後當你這麼跟他一說的時候,有可能他突然一下子就鬆開了一大截。就是當你看到事物的本質的時候,可能你不太會去解決這些表像的問題。


Yachak:

確實是這樣的,如果你只是從心理學、從身心靈療癒來解答這個問題的話,他還不如一個有智慧的人直接讓你看到真相,會來得更快一點。但是你發現社會上有這種智慧洞見、能夠幫助別人看到本質的人不是特別多,大多數人都是靠這些療癒、身心靈治療去幫助別人,但是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或者說解決起來特別費勁,因為他自己都沒有達到那種智慧的狀態。


學生1:

所以其實以前對於身心靈這一塊我為什麼比較謹慎,確實現在很多的身心靈是在你剛才說的那些層面,沒有涉及到真相。


Yachak:

確實是,它只是在治療一些表面的問題,可能給你一個很好的理由或者借口,或者幫你釋放一些情緒,但是根源的症結、無意識沒有解除。


學生1:

那我現在是要跟著老師學習嗎?

 

Yachak:

這個由你來決定,因為你知道你要進入一個新的系統,還是要面臨一些考驗,你要能夠放得下過去的知識,必須要帶著一種單純的重新探索的頭腦,進入這個系統,要不然就裝不下這個東西,你的頭腦會有評判,你會很快失去耐心。


學生1:

我自己的問題大概也知道一些,以前沒有訓練覺性之前有個習慣,對一個東西感興趣的時候一下子就會掉進去,然後就一直在那裡面很長時間,訓練覺性之後慢慢地會消融掉一些。但如果從細微處講,當我有時候談論我過去的經驗的時候,其實那個時候也是一種自我的延展,也不在當下。


Yachak:

一個人的經驗,其實是他的財富,但是有時候要完全改變這種經驗,改變他的思維模式也挺難的。所以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假如我們要去學習新的東西,要去整合一些新的東西,你必須要做一個衡量,我可以在哪一些部分去整合,才能保證我原來那些有用的經驗能夠保留下來,但是整合的那個部分又對我的經驗提供一種新的認知角度,這個對你來說有一點挑戰性,如果說要你完完全全拋棄可能也不太現實。


學生1:

可能我覺得他們應該是相通的。


Yachak:

對,是相通的,只是說可能在這個過程當中,在訓練當中可能就是有技巧上的不同,但那個終極的東西是一樣的。


學生1:

像我之前訓練覺性,其實是讓心不斷地醒過來,當心醒過來之後,其實就能看見真相,看見實相,這個不是已經是一個很簡單的過程了嗎?我不知道老師的訓練會是什麼樣的方式來呈現?


Yachak:

一樣的。還是要喚醒這顆心。但是喚醒心除了覺性以外,還有很多方式,比如說要去打開你的心,願意跟跟周圍的人或者跟萬物產生連接,這也是打開心的方式,還有通過能量、通過禪定,讓能量能夠上升到心輪,可以擴展你的心,都是可以的。或者你去體驗一種無條件的愛,它也會幫助你擴展心輪。就是說我可能在方法上不完全固定,可能有時候會特別強調連接感,有時候特別強調能量的提升,有時候會讓他們多去覺察內在的限制,這些東西我都會說到,可能每次側重點不同。要看學員的情況,因為我沒有一個固定的法門。


學生1:

其實我自己打坐,我就是放葛印卡內觀共修的音頻,然後也是回來覺知自己,或者有時候放廣超法師講的慈心禪。


Yachak:

你在學法的時候,其實很多東西都是相互融合的,然後融合完了,你發現這個東西也會變成你個人的經驗。所以你說你原來學覺性,和我講打坐的提升其實也是可以融合的,可能只是有個過程,可能你第一次沒有感覺,不代表第二次沒感覺。其實很多學生第一次也沒有任何感覺,因為他是面對一個新的、還沒有完全了解的修行系統,這種打坐的方法、時間長度他都沒有體驗過,有感覺是很難的,但是他多來幾次以後就慢慢熟悉了,然後跟他內在認知慢慢融合,就完全沒有問題了。


學生1:

老師指導的打坐是不是也是整個過程帶著覺性的?

 

Yachak:

當然帶著覺性了。我們打坐沒有覺性的話,是很容易無意識的。

 

學生1:

因為我不習慣打坐,以前都是放著音頻打坐,這樣很靜地打坐我就很容易昏沉。


Yachak:

其實你是沒有提起觀照。或者說你可能過去有點依賴於音頻。當你沒有音頻的時候,你反而不容易提起觀照。你沒有一個注意點。我們在整個打坐過程當中其實非常強調覺性,不能昏沉、散亂、不能掉舉,當你有非常高的覺性的時候,你才能夠有那種很深的覺受出來。


學生1:

我感覺我以前訓練耳根訓練得比較多,所以那天老師在放音樂的時候,其實我是在持續地讓音樂跟我的耳根產生連接。所以這個能量是持續地在我耳根這邊,這樣子持續專注耳根一段時間之後,就比較在當下。


Yachak:

但是我們這裡不太強調引導,就是要你直接去觀。你有觀照的話,就不容易進入昏沉狀態,其實我們的禪定都離不開止和觀,都是一樣的。


 

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禪室問答錄:世界是你的創造。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世界是你的創造。

文字整理:小榕。

2022-01-04。


 


學生:

我在北京創業,但是我做的事情其實跟大自然有關係,環保和教育方面的。我去過十幾次南極。我去南極後改變了我之後的工作,那個時候本來是可能在國外工作,但是就決定回國做教育相關的事情。南極的環境非常地純粹,很簡單。剛回來的時候比較困難,回到北京的時候覺得所有東西都很醜,就覺得大自然做的東西比較美,不知道為什麼人會發明出這樣的建築。


 

Yachak:

人類就是喜歡去創造一些並不符合自然的東西,把這叫做聰明才智或者創造。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的創造。


 

學生:

我們需要什麼呢?

 


Yachak:

我們需要像自然一樣平衡。就是找到我們內在的平衡,跟大自然一樣和諧的東西。才是我們最需要的。如果我們找到內在平衡,我們的生活就會非常的快樂,也沒有那麼多煩惱。人類為什麼有這麼多煩惱呢?其實就是內在不平衡,沒有向大自然學習,已經忘了自然之道,追求一些不切合實際的欲望和理想。如果人像自然一樣和諧,順應天道的話,每個人都可以過得非常幸福。所以我們去改變大自然,不如改變自己,你會發現大自然出現這種破壞,其實也是由人造成的,人的不平衡,所以導致大自然也失去了平衡。如果人平衡了,就會尊重大自然,就會去維護大自然的平衡,讓大自然跟人類處在一種和諧共生關係中,認識到這個真理,人需要向自然學習平衡的藝術。


 

學生:

那人怎麼找到平衡?



Yachak:

就是要跟天地學習。“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要像天地一樣沒有個人分別好惡。你做的任何事情,你都要去感悟天地自然的道理,順應自然。向老子學習無為,不要追求過多的欲望。當你無為的時候你什麼都可以做,都能有所作為,因為這時候你是在順應自然的力量。但當你有為的時候你可能只做很少的事,還不一定會成功有成就,因為你是以追求個人欲望的滿足在做事。當你無為的時候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出於自然,來自於你的本性。如果你是從欲望去做的話,你永遠都不會感到欲望的滿足。不管你是追求金錢、追求權利、追求名譽都是一樣的,因為那個東西不是自然的,是憑空創造出來的一種欲望,所以不自然的東西最終會帶來一種毀滅感,不是毀滅你自己,就是毀滅其他的人。所以人還沒有學會管理自己之前,就去管理世界是不恰當的,是很幼稚的,特別像我們中國人,你沒有老子的智慧,不懂得處事,不懂得為人,不管你是引領一個集體、管理自己的人生、處理個人的問題都不會和諧,都不是智慧。


 

所以中國是很有文化的一個國家,非常有文化底蘊,但是你看現在包括很多人去學這種傳統文化,並沒有學到真正的東西,或者說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老師去教他們。他們像背書一樣的懵懵懂懂地去學道德經,可能就是為了完成指標。當然也是代表人的物質生活提高了,他自然去關注這種精神層面的東西。但已經沒有那種過去我們所說的高士的修養,因為求道的人特別少,真正求道的人很少。但是它也是一個趨勢,當物質獲得滿足的時候,人就會去追求較高的精神。



學生:

為什麼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要花費那麼多時間去訓練頭腦,讓頭腦變得更聰明?我覺得整個社會都很頭腦化。


 


Yachak:

你年輕的時候不就是學習,不就是奮鬥嗎?因為整個社會都想把你培養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那就需要你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有智力的頭腦,這樣你才能夠在激烈競爭當中獲得一席之地。所以你學東西也好,去適應社會也好,去追求一個工作也好,其實都是頭腦,你那時候是沒有心的。


 


學生:

那能不能帶著心去訓練頭腦?


 


Yachak:

但是你發現這個社會不太允許你用心去生活。比如說你上班忙忙碌碌的,你說我用心來生活,我要過一種很悠閑自在的生活,老板肯定不用你,老板的意願就是把你變成一台高效的工作機器,能為他創造財富。做完這件事就給你另一件事來做,你就是一台機器,你怎麼可能用心來生活。除非你個人財務自由了,你可以過這種心的生活。當你不得不為生存而掙扎的時候,你所謂的心的生活其實只是一種短暫的休息。像我們上班的時候,我們偶爾周末和同事去聚一下會、唱一下歌,你認為這就是心的生活,但這只是暫時忘記一下忙碌的、枯燥的工作狀態,等你玩夠了,你再去上班還是老樣子,沒有太大變化,你的人生並沒有一個新的起點。



學生:

但是為什麼一定要財務自由,有沒有可能做心的工作?


Yachak:

你覺得什麼樣的工作是心的工作?服務他人嗎?



學生:

我是覺得如果整個社會都是這樣,那也是一個對立面,我覺得要在社會當中有改變,但我也不知道怎麼做,我覺得很難。


 


Yachak:

因為你還沒有改變。等你改變了你就知道怎麼去改變。其實所謂的改變就是活出你自己就好了。你活出你自己了,你對集體意識就是一個貢獻,如果很多人都能夠完全活出他自己,或者說不是以一種生存的恐懼來生活的話,完全以心的自由、心的喜樂這種感覺來活出自己的話,整個社會就不同。一定要上班活在系統裡的這種價值觀念也會改變,但是你發現大部分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學生:

有時候感覺現在在生活中挺奇幻的一個感覺是,整個世界是一個巨大的鏡子,我也會做一些實驗,我會發現只要我對他人或者對外界有一點點的投射,比如說期待或者是憐憫,到最後我都會發現我是錯的,或者這個事情會越來越糟糕,越來越混沌。只要我從最開始或者在最後去觀照我自己,在任何的事情裡拋開外界的對錯和價值判斷。只要我放下我自己,然後這個事情就會很自然地解決,我會看到世界的另外一面。反正我感覺很像一部電影,在這裡面很多遊戲,但是告訴我的總是一件事情,就是到最後我不得不放下我自己,我不能對外在和他人有一點點的期待或者是認真,這些東西到最後都發現不對。


 


Yachak:

其實你會看到你是怎麼創造一個幻相的,這個世界其實就是你創造的。別人對你的反應,包括外在一切的成像其實都是你創造的。如果你再看得深入一點,你發現你可以去創造外境,可以去創造每個人對你的回應。當你對一個人有投射的時候,你不喜歡這個人,你發現他所做的任何事情好像都是在對抗,或者在刺激你或者找你的茬。

(編注:茬為草木或莊稼被割斷後,留在地裡的殘莖和根;也指斷口處。找你的茬:找你麻煩的意思。)。


因為你已經給他投射了,所以他的所有反應都在回應你這個投射,哪怕他是無心的,他不知道你在投射他,但你會發現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好像在你這個投射裡面,他就是來刺激你的。假如你喜歡這個人,你發現他的很多細節都在表達這個,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說為什麼這個世界是幻相,因為你在不停地投射這個世界,所以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你投射出來的樣子,它不是實相。如果你不投射了,我再也沒有這種分別、這種好惡了,那就是真的實相。這時候人人都平等,沒有錯覺,一切都很自然,沒有隱藏的東西了,很簡單,很直白,這個就是實相,因為這時候沒有投射的需要的時候,每個人呈現的都是很自然的面貌。其實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也出了問題。


 


學生:

我在練習把兩個事情分開,比如說有一些你看得很清楚,比如說他非常可憐或者在做一件非常可憐的事情,但是我就總在告訴自己,你能看到他是怎麼樣的,這是一件事情,但是一旦他對你的心靈造成了某種感覺上的影響,那是另外一件事情,那只是和我自己的內心的某種觀念或者是某個出發點有關,我想練習把這兩個東西分離開,就是我既想看到真實的世界,但是我又不想讓這些對我產生那麼大的影響。


 

Yachak:

其實你不需要去可憐或者憐憫任何人,你需要的就是正確回應他。假如你只是帶著一種回應,比如說你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去反映周圍的世界的話,這個就很簡單,你就會看到別人真實的需求。而且當你是一面鏡子的時候,就是非常平等,沒有任何投射的時候,你只是自然地反映真相的時候,你反而會看到別人更需要這樣的你,就沒有任何的同情和憐憫在裡面,但你所反應的一切都可能在幫助他,他也許需要的就是一個非常平等的關心或者交流,但他不需要你的憐憫。


學生:

你是怎麼去反映的?


 

Yachak:

就是要去掉任何的情感投射,不要帶著個人主觀的情感去看這個人。哪怕他真的處在那種情境當中,你也不要用主觀地投射,但你可以去感受這個東西,在感受的同時,其實你的內心還是保持一種明鏡的狀態,就是你知道這只是一個相,這是它所呈現出來的一個相,但你要透過相去看到最本質的東西。如果你這樣看本質的時候,你動心了,這時候就有投射,就是一個動念、一個動心。如果你在那一刻沒有動心,你關注的是怎麼去看到這個本質的話,你就是可以去反映它。所謂反映就是,他需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但這個給是有智慧的給不是盲目地滿足對方。這就是最準確的一種回應、一種幫助。但你動心的時候,其實你是想把自己的東西強加給他,把你的同情、把你的個人的情感投射給他。


 

學生:

但是我覺得我可能會在這個過程中陷入一些表面的選擇,比如說當一個人找我借錢的時候,我到底選擇借還是不借,如果你的頭腦參與進去思考到底怎麼樣對他好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已經沒有答案了。比如說我女兒今天早上就有一件事情,她的學校每一年1月1號有個越野跑,然後去年我帶她參加,但她很痛苦,因為她特別要面子,她不喜歡比賽,當有人超過她的時候,她就想放棄。所以今年我就問她,我說你想不想參加越野跑?她說她不想參加,然後我頭腦中就很糾結,我不知道是該讓她參與,然後去體驗壓力和毅力的東西,還是我應該順應她,不讓她參與。因為我覺得競爭本來就是一個人創造的遊戲,其實我並不知道怎麼樣回應她才是對的,我也沒有辦法完全地共情她,我也沒有辦法完全跳出來,在我倆之外去看待這件事情,我總會陷入這樣的二元的矛盾。

 


Yachak:

選擇性的困難來自於我們不太信任我們內心的直覺判斷,而是過分依賴頭腦和個人情感。我們不能超然於關係就不能看到其中的因果利弊,從而無法做出智慧而恰當的選擇。你為什麼不能共情一個小孩子呢?小孩子特別單純,她就不想要這個東西。其實在這個糾結裡面就涉及到你是更愛你一點還是更愛她一點,如果你是更愛她一點,你完全是可以按照她的想法去決定就夠了。但如果你更愛你一點,你會覺得她必須要去學習什麼,必須要去鍛煉什麼,其實是你自己的想法,不是她的想法,其實你是把這種想法強加給她,你認為這樣是對她好,其實只是你愛你自己,你認為這個是對的,所以你就覺得她也應該這樣,所以這個不難選擇,關鍵是你想愛她多一點,還是要堅持你自己多一點。所以如果你不想把她培養成一個社會性的人格,其實你應該多愛她一點,多尊重她的想法,而且她這麼小,你為什麼一定要把她培養成未來的星星,讓她自由自在地活著就好了。


學生:

作為子女怎麼對待父母對你的期待?


Yachak:

期待這個東西是強加的一種愛,一旦你期待這種愛就非常不純粹。所以父母的愛其實也是有期待、有條件的,不是一種真正的無條件的愛。既然是有條件的,其實你是不一定要去完全遵循它。假如這種期待並沒有讓你感覺到幸福和快樂,你為什麼要去犧牲你自己呢?你犧牲你自己去滿足父母的期待,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我們通過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並不代表他們可以主宰我們的人生,在靈魂層面,我們和父母是平等的,不是說他是我父母,我什麼都要聽他的,他是我的主宰,不是這樣。作為靈魂的個體,我們是完全有選擇的自由,但是如果你要達到這種選擇自由,你必須要非常堅定,就是你要明白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且這個東西你有過很深的思考的話,你不會動搖的。

 

就怕你對這個事情本身也很搖擺,所以當父母對你有期待或者有要求的時候,其實你內心有衝突,但是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搖擺,為什麼有衝突,為什麼會有矛盾?就是說你對自己認識還不夠深刻,比如說你去做一個選擇,也許這個選擇可能你只是一時的熱情或者衝動,但是你父母期待你去走另外一條道路,這時候你肯定是非常衝突,但如果你非常地明確,我做的選擇就是我人生的理想,那就沒有問題了。不管父母怎麼期待你都不會妥協。所以當有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你就去看自己真正在渴望的東西是什麼,你確定下來了,你就知道怎麼做選擇。



學生:

怎麼樣從不確定達到確定的狀態?


 

Yachak:

你必須要明白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其實它是跟你的精神需求有關係,你不能拿外在的條件來衡量這個選擇,你必須要意識到這個選擇可能關係到你未來的某種幸福感。你必須要有這種意識或者是你內心的一個真實的渴望,雖然可能你知道這個渴望不是一個很具體的東西,但是你內心感覺到這個東西會帶給你喜樂、會跳出人生的困境,跳出那種麻木不仁的、循規蹈矩的生活狀態。如果你只是在一個事理上、一個工作上的選擇,很可能你不一定是正確的,也許父母的期待會更正確。如果你是因為對生活的某種逃避,對工作的某種厭倦,做出了選擇,也許父母的角度會更現實一點,如果你想要的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和理想,你一定要堅持它。

 

學生:

你說活出你自己的那種狀態,為什麼我覺得年紀越大越難?


 

Yachak:

就是因為我們考慮的東西太多了,我們沒有辦法去釋放我們的身份感。我們還是活在一個社會的角色當中,我們沒有獲得自由。如果你要獲得自由,你必須要放下你所有的社會角色。比如說你是一個女兒、你是一個母親、你是一個妻子、你是某某高管,這些都是角色。如果你從來沒有考慮自己,你一生都是在扮演角色中度過的,怎麼可能會有“自我”?你怎麼可能做真實的自己?你一旦想到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你不得不去上班,不得不去工作,你還怎麼做你自己?


所以我們其實都困在一個社會結構的迷局裡。它是個迷局,因為它會給你設定很多角色讓你去完成,好像你今生來到這裡就是要完成這個角色。然後當你完成這些角色,其實你的生命快要耗盡了。當你年輕的時候你要學習,然後你要找工作,到一定年紀你要談戀愛,要結婚,生小孩,然後把小孩養大了,你的人生也快結束了。也許你還有幾年退休時間,但是你身體都不行了,你退休又能做點什麼呢?你有多少精力去享受人生呢?所以人這一生沒有太大意義,你沒有選擇權,你怎麼說你過得有意義呢?當你連“自由”都沒有,你怎麼說做你自己。你所謂的做你自己都是一些角色。


 


學生:

有可能找到自己以後,然後找到最合適的角色嗎?


 

Yachak:

當然,你找到你自己,你所有的角色都是很真實,符合你的需求的。我不是說你找到你自己,你就不可以去扮演一個妻子,或者一個母親,還是可以的。但是你會非常真實。你不會因為角色犧牲你的自由,也許你在某一刻你覺得為了找到一種平衡,你應該把你對小孩或者對父母那種責任放低到一定程度,為什麼?因為你需要你自己的自由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個東西你不能承擔過多。要不然你承擔過多的話,你就沒有自由,你必須要找到一個平衡。


當你找到你自己的平衡的時候,其實你在這種關係裡面你也會幫助到這種關係。比如說你自己活在一種不自由的痛苦的世界裡面,對你的小孩、對你的父母其實是不負責任的,雖然你很努力地去滿足他們,但是你在一個不自由的狀態下,你能帶給他們什麼?你會帶給小孩更多的壓力,因為當你不快樂的時候,你會有很多要求,要求你的小孩做這做那,你跟你父母永遠處在一種對抗中,因為他們對你有期待,但是你發現這種期待裡沒有愛,你無法活出你自己。但如果有一天你做你自己,你快樂,你活出那種愛的感覺,你發現小孩又也會特別快樂,你的父母也會特別地開心,他們會被你影響。當你改變了,整個周圍的關係都會為你而改變。



就像剛才我們為什麼說要你要跟自然學習,當你像大自然一樣和諧、一樣自然的時候,你的關係也非常地自然、非常地和諧,因為裡面沒有投射。為什麼我們會有很多期待和投射?就是我們內在有問題,我們不和諧,我們不滿足。當我很滿足的的時候,我一個人存在,我就很滿足,我就不會去期待某個人來滿足我,那就沒有投射了,這時候關係就很自然,大家就不會相互糾纏,相互索取。


學生:

當我自己就很滿足的時候,我會覺得我就不需要關係了。然後在關係裡面,你如果沒有想索取的東西,或者說你存在在你自己的滿足當中,你就會覺得這段關係沒有可捆綁性,那他於你而言就跟其他人一樣了。


Yachak:

不是這樣的。你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你是在一種分析式的或者一種邏輯推理式的理解當中,其實你應該去體驗微妙之處,這個微妙之處不是我們用頭腦去推理出來一個結論,而是說我在一個關係裡面,我充分地活出我自己,那不代表我要離開這個關係,因為如果你充分活出你自己,你活出快樂了,其實你的伴侶或者你的男朋友也會改變的,為什麼?因為他要跟你配合,你改變了,如果他想跟你保持一致,他也必須要改變,他也必須要變得快樂。他也必須要變得很放鬆,沒有那種緊縮感,就是他的心必須要打開,但如果你不快樂,他也會變得不快樂。


學生:

有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我自己是滿足的,沒有必要去維繫一段感情,但是當你想要一段感情的時候,好像就得去維繫它。


Yachak:

你不快樂的時候,你才需要去維繫一段感情。因為你已經失敗了,你不快樂就已經失敗了。你失敗了,你就想去維繫一段感情,或者去維繫一個關係的持續發展。但是你去維繫的時候,你在這種不快樂的狀態下,這關係會非常得辛苦,因為其實你是在強迫你自己去維繫這個關係。但是反過來,如果你充分活出了內在真實的自己,你發現關係不需要你維護,因為它會向你靠齊,因為你是自然的,在這個關係裡面你是真實和自然的,那一切非自然的、非真實的東西,它必須要向你對齊。



學生:

那如果感覺距離會越來越遠呢?


 

Yachak:

怎麼會呢?我覺得不可能,其實你是在假設這樣一個狀況,你沒有體驗過這個狀態,如果你體驗到這個狀態的話,其實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學生:

我有體驗過,有感覺距離會拉遠,然後當我進入一些稍微世俗一點,不是在一個很滿意的狀態下的關係反而會交織更多。



Yachak:

其實你只是沒有堅持下去而已。你只是害怕,然後你又退回去了,如果你能夠堅持下去,自己沒有對這個關係產生恐懼的話,這種充分活出來的感覺,別人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他雖然感受到你好像跟原來不一樣,沒有那種故意的討好和犧牲,但是他能感覺到你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氣息不一樣,那種熱情不一樣。如果你是非常真實的,非常有熱情的,有喜悅的,他其實是想靠近你的。因為在真實的你裡面,你也是很樂於關心別人和分享自己的。如果你活在一種恐懼擔憂當中,他也害怕靠近你,因為你會無意識地想要索取和控制,就是這個狀態。所以我們不是不可以創造一種更簡單的、更容易的關係,是我們還是害怕失去那種操控感,對關係的操控。


 

學生:

有的時候就會感覺自己什麼都不需要,但是好像正常的就是普遍大眾的關係裡面,雙方都有所需,所以才在一起。然後就會感覺到自己是不是要跟大家一樣,這樣才能維護關係,才能在一段關係裡面保持久一點,或者說我們才在一起比較深入一點。


 

Yachak:

這是一種人工化的關係,社會化的關係。但是在真正關係裡面不是靠這個來相互吸引,或者不是靠這個來維持它,是靠你心靈散發出的那種感覺,其實你真正活出你自己的時候,你的心完全打開,沒有恐懼的時候,你會散發出一種特別吸引人的東西,我們可以把這種吸引人的東西叫做愛的頻率,喜樂的頻率,這時候關係會自動建立,當然它可能不是原來的那種模式,我不需要兩個人相互地討好,相互地犧牲,不需要,但如果你害怕失去這個人,也許真的會失去。


但如果失去了,他是因為害怕進入這種平等的關係的話,也許他已經不適合你了,你將來碰到的對象會更好。你不需要去主觀限制自己,而是需要更打開讓一切自然發生,要明白自然的東西才會和諧與長久。

禪室問答錄:個人情感的內在轉化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個人情感的內在轉化

2022-01-03

文字整理:行果



學生:

最近兩個月感覺生活裡的事件一環接一環,特別高密度。當我感受自己的整個變化,發覺可能全新的東西建立起來之前,自己還有很多舊的框架和模式存在,很堅固。



我曾經很喜歡旅行,想要出去走走,但真的出去後就發現之前的快樂再也體驗不到了。在親密關係裡也是一樣。之前我很渴望有這樣一個人出現,覺得這樣自己就可以獲得一些體驗、建立某種生活,但現在發現關係也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樣。好像我所渴望想要的東西,在這些外部事件裡獲得不了,想到它我就很失落。我明白自己要的東西其實一直就是那一個,但我還是要花時間和心力去外面求證,像老師說的體驗必須完整。有些時刻我能看到自己想要從中抓取、控制然後漸漸放下的全過程。但過程的痛苦還是會讓我渴望快點結束,想要回到一個穩定而平靜的地方。



剛來大理那段時間,生活平靜舒服,沒有起伏,現在看來是沒有事件和他人去讓我投射。現在當我藏得很深的東西顯化出來,才發現自己並不平靜,是我還沒有遇到事件,就像經歷很多小測驗。這條路好像特別長,有時有信心,有時又覺得自己很差勁,走十步退五步。



Yachak:

首先不要懷疑自己。從我第一眼見到你,就知道你想要什麼。雖然你是帶著沉重的心情來到這裡,但我知道你內在的渴望已經喚醒,這種喚醒非常強烈,比一般人還要強烈。其實你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內在的喜樂、安寧、永恆和親密,而這些在外在是不可能找到的,因為你所經歷的一切人生故事都已經清楚告訴你這一點。但在過去的關係中,你有一種失敗感,所以一直想再度糾正它,還有那種割捨不掉的、習慣性的對外在的攫取。你希望透過外在來獲得安慰,填補內心空缺。所以兩種力量同時存在,它同時拉扯你。當出於內在缺失而產生的渴求特別強烈時,你會創造一個戲劇,創造一個外在的人走進來。這個過程不是你的錯,是慣性的力量太強大了。


 

你為什麼會吸引這樣的人?某種程度上他也有相同的渴望,你們相互渴望,是因為這個“渴望”你們才會走在一起。我不是說你們不可以走在一起,但就像當時我的勸解一樣:一開始不要走得太近,也許你會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因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變化,而在變化之中我們內在的人性弱點也會充分暴露。對修行人而言,確實有這樣一個過程,必須把自己內在的弱點和執著全部暴露,這樣才有機會去處理。


 


對你們而言,這是學習的過程。你要處理自己內在的那一部分,包括錯誤的見解、積壓的情緒。所以它不算一段逆緣,對方只是把你內在的東西引出來,而你也會把他內在的東西引出來。這時你們需要各自做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去糾正對方,否則關係會更加混亂。有時你只需要停下來,改變自己,不需要去改善任何關係。我們為什麼要去改善關係?如果這段關係本身就建立在一種不穩定的基礎之上,或者雙方起點不一樣,無論你怎麼努力它也很難改變。而且在過程中你會損耗自己的精力,讓自己無法在向內尋找,你會有心無力。



當你覺得自己的體驗已經足夠,已經學到教訓,就停下來,不要再追求外在的所謂完美,不要捨不得。我不是說你們不能往前走,而是要在內心放下對情感的執著,花更多時間向內尋找。當你發現內在還有很多空洞,就去圓滿、去了解、去釋放一直糾纏你的東西。當你內心獲得圓滿時,會有奇跡的。當你圓滿,你的關係會全然不同,哪怕沒有一個人出現,你也不會覺得失去了什麼。當你帶著圓滿的心再次進入關係,那份關係才是圓滿的。假如你不圓滿,那碰到的關係都不會圓滿。所以真正的工作就是內在,不是外在的改善和協調。當你把內在做好,外在會為你而改變。



學生:

以前我認為自己不能對喜歡的人和重要的人憤怒,一旦憤怒,可能就會失去。現在我看清自己心裡有一種脆弱,一種對愛的渴望。我發現自己在找尋自我的時候,想要找一種極致的美,一種極致的關係。我心裡總有一個向外的投射,想要找到一個愛的人、一段親密關係,但總是找不到。好像是因為我沒有找自己,沒有了解到底什麼樣的自己才值得愛。


 


Yachak:

你所尋找的東西,在你的本性裡。當你還沒有看到自己本性的完美時,你在外在也看不到任何極致的、愛的對像。那個人沒有達到極致,是因為你內在沒有達到極致,它是同步的。真正要釋放的,是內在阻礙你達到極致的那些恐懼,那些被扭曲的思想和情感——比如你通過壓抑和犧牲自我,去營造一種虛假的平衡與完美。必須把它完全敲碎,讓你的本性自然流露,那時你會看到每個人身上都有真愛,一看到它,你所缺失的真愛就會回來。否則你總覺得找不到真愛、沒有一個人愛你,其實是錯覺,是你沒有看到,是內在的恐懼與限制性思想讓你看不到。甚至有時你會害怕真愛,因為真愛讓你控制不了。


你所謂的真愛,是在你控制的範圍裡:如果她符合,才是真愛,不符合就不是。這就是限制性。真愛怎麼可能限制你?你無法限制它,只有臣服它。這樣你才能活在一種真愛關係裡。這時其實外在那個人跟你沒有太大關係,因為你是從真愛裡去看那個人,外在的關係已經不重要了。她是誰、什麼個性,都不重要。你也不需要戴著人格面具去面對他,不需要自我保護和抽離,這些都是沒有真愛的表現。真愛必須是全然地袒露自己的心,而不是按照過去的印象或創傷來看待關係和彼此。一旦有真愛,你直接跟他的心交流。因為你的心沒有找到真愛,就不能看到別人內心的真愛,所以你才需要自我防護,需要扮演角色。

 

所以只有我們內在達到極致,才會找到真正極致的美和百分之百的愛。你想通過外在來找,是找不到的。外在是你內在的一個投射,你內在不完整,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不完整的。


 


學生:

我現在覺得以前那種不被愛的感受,那種痛苦和掙扎,其實都是來自我對自己的要求和限制。曾經我遇到這種恐懼時,解決方法是想讓自己做得更好。後來我一直在想老師說的“無條件的愛”,我發現我對自己都條件特別苛刻,連愛自己都是苛刻的,沒有完全接納過自己,我確實感受不到無條件的愛。




Yachak:因為你對愛有一個設計、一種規範,它已經是有條件的了。




學生:我現在釋放了很多,嘗試不評判任何事,完全接納自己,不再限制。心裡有這個變化後,包括面對和父母的關係,都輕鬆很多。我以前會因為在意父母的感受而做出犧牲,現在就覺得不需要這些了,我會直接說你們不要用關心的方式把你們的焦慮傳遞給我。




Yachak:

這個變化代表你第一次能做自己的選擇。過去你沒有這樣選擇,你完全活在關係和自我的傳統經驗裡,在一種集體意識中。你比較傳統,沒有敢於打破傳統經驗的束縛,這會導致靈性進步比較慢。所以你必須要敢為自己做主,敢於自我選擇,哪怕面對反對的聲音。


不是說傳統就不好,看你怎麼運用它,道德層面我們需要傳統。比如有家庭的人,再去發展婚外情,這會造業。所以我們雖然要超越世間的道德傳統,卻不要刻意因個人的私欲而背叛它。這種傳統是為了讓你不去造深重的業。當你在關係裡、在婚姻裡,你有責任和義務。你背叛了婚姻,會造成相關的好幾個人跟著受傷害,卷入情感的糾葛。這會導致你將來的情感非常波折受挫。這些情感債務將來是要償還的。


學生:

要是我不來修行,對愛會特別絕望。以前我覺得,不是這一個就是下一個,一定能找到最愛。


Yachak:

你只是在輪回中永遠尋找更好的,但你發現根本就沒有。你一旦發現真相,看見人性的弱點和感情的脆弱,就會特別絕望。但真愛還是有的,不是業力帶來的那種糾纏的愛。既然是真愛,它必須建立在一個實相的基礎上,首先找到真相和實相,才能找到真愛。


如果你不是站在真相和實相中,你所遇到的愛,其實都是過去業的糾纏。有快樂也有痛苦,有聚也有散。真愛沒有分離感,一旦你立足在真相中,你就很容易遇到真愛。這個真愛不一定會是你預想的類型或形式,但你會感到靈魂深處是有連接的。這種靈魂連接可能是你在過去生與他一直有很深的連接,但它不是世俗業力的糾葛,而是靈魂成長的同伴,這就是真愛。就算沒有碰到也沒有關係,你已經有了源頭,這是最大的愛,你已經滿足了。你可以從每一個人身上看到真愛,不一定要跟他建立親密關係,但你還是能看到真愛。


學生:

這麼說的話,一個人如果不修行,就幾乎不可能遇到真愛,世間關係裡很少有真愛。


Yachak:

如果一個人在過去生和某個人關係特別好,是特別的善緣,很少有嫉妒與嗔恨,那他們延續下來就是真愛。但這樣的人太少了,這個東西也不穩定。比如某一次他們結合了,忽然因為某些事發生爭吵和衝突,仇恨一上來,真愛就結束了,因為已經有恨在裡面,那種純粹的、善的關係就失去了,它已經變得復雜。所謂糾葛是五味雜陳:有愛又有恨,有嫉妒也有傷害,並且害怕失去。你會有一種復雜的心境,放不下又想擺脫它。假如這時有第三者插足進來,你能不能保持住那份純性?太難了,人是有貪欲的,總是想占有更多。一旦有貪欲,就會對關係厭倦,就想去冒險。而且如果一個人今生對自己的伴侶有背棄感,下一生就會極力償還。


學生:

怎樣才能知道一段關係裡兩個人之間的業力消除了,或者說消耗完了?


 


Yachak:

一種狀態是糾葛結束,你永遠不會再遇到他。另外一種情況是你們兩個都升華了。


 


學生:

就是心裡變成一種純粹的正面的東西,沒有期待和占有了?


 


Yachak:

就是變成陌生人或者普通朋友了。你不會對他有期待和占有欲。




學生:

如果一個人已經達成了這種狀態,但另外一個人還沒有做到,業的牽引還存在嗎?


Yachak:

如果是一個人的話,剛開始對方還是會有所期待,但如果你切斷了,他慢慢也會退出。他不會永遠期待一個空的、沒有結果的東西。你不給他期待,他就永遠期待不了什麼。如果你還保持一種給對方一個機會的感覺,還是會繼續糾纏,只是沒有原來那麼深,藕斷絲連。如果你做得很徹底,這種關係就永遠結束了。你們最理想的伴侶,會在靈性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當你們整合完自己,就會遇到。但絕不會在沒有覺醒時遇到,遇到的都是業力。當你們擺脫業力的束縛和影響,就會遇見。


不要去期待,但是奇跡會有的。當你成為一個有真愛的人,一個完整的人,也會碰到一個完整而有真愛的人,他會來匹配你。但是你還在成長中,還處於變動和上升的階段,不要下結論,變化會特別快,沒有一個特定標準。可能昨天你認為是真愛的,過段時間就發現並不是這樣,要完全看清楚才是真的。而且他或她的到來是出於更高的靈性目的,比如活出無條件的愛、服務一體之愛。而不是過一種個人的小生活。


學生:

這要等徹底覺醒後了吧?


Yachak:

對。要業力完全平衡以後。


學生:

靈性覺醒的人都要走這一步嗎?比如說遇到一個靈魂伴侶,然後原來的關係需要去清理。


Yachak:

不是的。原來的關係是在業力時間線,是累世的糾纏。但是當你走向覺醒,它是另一條時間線。在這條線上,假如在某個階段你需要一個伴侶,幫你完成道路的某個部分,他還是會出現。或者你需要一個伴侶一起完成靈性工作,跟你最契合的人就會出現。這是上天的禮物,不是你追求來的。一旦你追求,又回到業力時間線,那是由小我欲求所主宰的。但在覺醒時間線不是由你主宰,是成熟到一定階段自然出現的。



學生:

我想問是什麼樣的關係算是“逆緣”?我不太明白。如果我提前知道了,也許碰到的時候就會有警覺。




Yachak:所謂逆緣,是你過去跟某個人有過一種特別糾結的情感,其實這種情感你已經經歷過,然後對他產生了投射。但是當你再次經歷,會發現它和自己目前的狀態完全不同,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但內在就是會有一種衝動,一種極強的拉力,把你拉向那個人。這種拉力也可以說是過去的業力。


如果你已經認出這是來自個人前世經歷的投射,就可以處理它,但如果沒有認出,就會認為它是發自內心的想法和情感。其實這只是過去帶來的一種延續,可能因為太強烈,所以內心喚起的波瀾特別大。一旦看清它,你就不再跟隨,把它處理掉。


 

學生:

所以如果我遇見某個人,他對我產生很強大的吸引力,我很想和他接近,這並不一定是好事?


Yachak:

如果你們彼此強烈地想接近,不一定是好事。它是過去的逆緣,一種很糾纏的東西。


學生:

一般人是不是很難分辨什麼是逆緣和正緣?


 


Yachak:

一般人分辨不出來,必須要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待,逆緣會再次讓你陷入情感的輪回裡,把你拉下水讓你感覺渾身潮濕,你會重新回到世俗的情感模式,想要抓住和取媚。但這些都是來自過去的衝動,是出自個人的私欲。但在靈性中,關係不應該這樣。我們不是要抓住一個人,是要連接一個人。你需要感受一種同頻共振、自由和平等的關係,感受靈魂的共振和成長,這才是正緣。


 


如果你對一個人甚至不了解,就感受到劇烈的吸引力,肯定是逆緣,是來自過去的糾結。這種東西絕對不能碰,一碰就把你拉下去。


 


學生:

昨天老師說,不要對生死離別這種輪回裡的體驗過於執著和掛礙,要流動。我發現自己可能體驗過很大的別離。我感覺自己曾經有一種守護,但還是別離了,所以很傷心。小時候媽媽經常忽然就不在家了,那時我都會慌張又難過,覺得怎麼她就不在了,為什麼不能跟我說一聲。隔了一會兒可能她就回來了,但我就是特別傷心。這種悲傷從小就有,只是當時不明白。包括好多年前第一位師父的離世,也是這種感受,他不辭而別,一種情感被突然切斷,我都找不到原因。



現在我好像理解了,可能就是我過去的離別經驗投射到了外界,一直希望身邊有一個能守護的人,但並沒有。昨天下午我心中釋放了一種很巨大的東西,心變得輕盈了。



Yachak:

這種分離之痛,每個人都會有。害怕分離,害怕失去親人的陪伴,害怕失去最愛的人、失去保護。但分離只是個幻相,你要明白當自己再次遇到分離的感受或情境,它只是一個幻相。在實相裡從來沒有分離,你和所有靈魂都是連接的,哪怕他在遙遠的地方、在另一個星系,你都與他保持著連接。


你還沒有認出實相,還是從幻相的角度去理解暫時的分離。如果有一天你找到實相,你發現自己沒有和任何人分離過,從來沒有。


但在生活中,一切有來有去,這種來去不是真正的來去,靈魂是不可能分離的。我們看到的身體只是一種現像,一個載體,在靈魂深處永遠相連。如果你想感受某個靈魂,去和他連接,是完全能做到的。但你不能用個人的情感去連接,個人的情感基於分離所產生,它會帶來悲痛。但實相中沒有悲痛,只有喜樂和充實。在圓滿的世界裡怎麼可能會有悲痛?如果你體驗到悲痛,就要告訴自己又陷入了幻相。


捨棄幻相,放下悲傷的劇情,要意識到自己的真心沒有悲痛,永遠喜樂。不斷向你的真心靠攏,向內走,找到圓滿的這顆心。這樣你才能夠活在實相裡,不要沉浸在劇情中,無論它是前世還是今生發生過的事,它都永遠結束了。




我們只能珍惜當下。我們的旅程從當下開始,不斷向內去連接實相。站在實相角度你會理解:幻相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找到實相。如果你沒有經歷過分離之痛,永遠不會渴望實相,永遠無法理解生命無常。當你理解,當你厭倦,才會尋找實相。一旦開始尋找,終究會找到。但你內心必須要有一種果決:我就是要捨棄幻相,不再拖著它,它是一個包袱。


學生:

在關係裡我很害怕衝突,害怕不舒服的時刻出現。平時生活中也害怕失去秩序,不喜歡吵鬧、衝突、不和諧的東西。我會覺得它們是不可控的。包括別人如果說話和行為失去了秩序,感覺就像打破了我的秩序一樣。


Yachak:

這是來自於你人格的限制。你對生活的秩序與和諧有自己的標準。但你發現這種所謂的絕對和諧、平等、沒有衝突是不可能存在的。世間非常無常,隨時在變化,你不可能守著一個標準和固定的模式生活。


你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外在給你營造的和諧、沒有衝突和痛苦的狀態,你注意的焦點不該是外在,應該是你內在的那一部分。你要向內去找到那種和諧與沒有衝突、痛苦的狀態。外在只是你內在的反映,之所以你會害怕外在出現這些狀況,是因為你內在沒有找到那個東西,所以外在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破壞你很微弱的平衡。


所以你必須要接納,要認識到自己還沒有達到非常穩定的和諧之前,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要面臨外在對你的考驗。但你必須要把這種外在考驗當作是一種歷練,來幫助你變得更加完整、平衡而有力量。因為你要達到平衡,心必須有足夠的力量和光明。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外在對你的影響,就會知道它不是來干擾你,而是來成就你。你要打破自我的限制和對自我的定義,打破對生活模式的執著和所有受限模式。一旦你發現過去的心態與觀念無法服務你了,就要放手,從內在建立一種新的信念。



學生:

我總感覺自己給自己設限了,給自己帶來痛苦的同時也給別人帶來了很大的痛苦。


 


Yachak:

如果你限制和封閉自己,所有和你接觸的人也會感到那種麻木和冷漠。就算你不刻意表達,別人還是能感受到那種冷漠,沒有熱情、沒有愛的流動,沒有心的交換。所以你必須要流動,這也意味著不再執著於過去的處世標準,要把一切當作需要體驗的戲劇和幻相。唯一要確認的,是你內在有一個始終平衡、不會變化的東西,那在變化之中你就會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管經歷多少變化,我內在保持著一種穩定,一種對現像的超然。在這種穩定裡,你會體驗到自發的快樂,不依賴外在產生的快樂。它有一種力量,不受外界干擾;它有一種平衡,產生了美與自然的和諧。這種和諧不需要刻意經營,它是一種流動。


如果把心放開,它會很好的保護你,幫你建立更和諧的關係,會讓別人也感到幸福。如果這種力量能讓你自己感到快樂與幸福,它一定能讓別人快樂和幸福。如果你發現有種力量讓你痛苦,它就不是心的力量,是你頭腦創造的限制:我覺得心應該怎樣,生活應該怎樣等等。你必須獲得靈性的自由,不再用觀點限制自己。當你流動,在任何不同環境、不同的人和集體中,都會相處和諧。不要追求絕對的和諧,它不存在。假如某些時刻你發現自己還是做不到平衡,也要順其自然,讓它流動。也許這種不和諧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只是你暫時沒有看到它,所以要接受不完美。



學生:

我有時會覺得我的心在這裡,我的朋友、家人、所有人都在我對面,但在我和他們中間還站著一個我,那不是我本人,我想讓他們看到我。


 


Yachak:

這就是抽離。你不要把這個人格認同為你。一旦認同人格,永遠都受限。不要認為只有你這個星座特質才受限,每個星座都有限制。所以我們必須看透人格層面的受限模式,一旦看透它,就放開它。這樣才可以轉化為一種靈性人格。當你轉化為靈性人格,就可以和本性更好的連接。


你對自我的認同其實來自於頭腦對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這就是限制。你越分析,就越受限。你認為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就應該擁有某種反應,這就是設限。當我們不再關心頭腦對自我的理解和分析,只需要讓心來做主,事情就會簡單。心感到快樂,它就是真實的快樂;心感覺到受限和不融入,就去打開它,融入進去。但這種融入裡我們是一個觀察者——觀察者不意味著抽離,不意味把自己的情感抽離出來,冷漠地觀看。觀察者是一種沒有分別和評判的觀察:只是體驗流動是怎樣的感覺;只是體驗無分別、不用觀念限制是怎樣的感覺。在這種體驗中,就可以學習和成長,這樣可以打破個性帶來的本能反應。



你內在很多情緒、情感能量沒有全然釋放,就是因為人格有太多自我認同。一旦覺察到自我認同,就放開。要活出完完全全的流動,讓豐富的情感流動起來,無論是悲傷還是快樂。否則你怎麼處理它們?不能因為有很多悲傷,就限制流動,這樣你很難轉變。它流出來你會看見它、理解和接納它,它就釋然了。


 

2022年1月3日 星期一

禪室問答錄:心的流動與擴展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心的流動與擴展

2022-01-02



學生:

以前老師每次課程都會提到流動和擴展,但是因為自己體驗不足,再加上意識上有一些固有的認知和限制,所以不能很深入的去理解擴展和流動是如何發生的,意義是什麼,但這次有了特別深入的體驗。


 

剛來大理時關係層面發生了一些事件,引發了我固有模式的呈現,它包括我固有的自我認知以及處理關係時因為恐懼帶來的應激反應模式。它就是有阻礙的,沒法流動,更沒法擴展。這幾天打坐時,我發現流動和擴展不僅僅是發生在人與人的關係層面,不僅僅發生在我之外,在能量層面上也給了我很大啟發。


以前我遇到卡點,總想找解決辦法,比如能量從下面強烈地升起來,總是試圖去突破,希望它去到哪裡,要理解它是怎樣的通道——就是一種知識層面的“知道”。但這次我發現內在能量層面,它就是有擴展和流動兩種狀態:最開始能量是自然流動,當它積累到一定程度,比如到達心輪時,過去我總覺得接下來它應該去到喉輪、眉心輪和頂輪,但這次當能量到達心輪,我就放開,它會自己開始擴展,直到一定程度又重新開始流動。


 有了這樣的內在經驗,我發現生活中無論是和人、還是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我都會升起覺察,當我發現心開始緊縮和停下來時,我立刻就能覺察並且鬆開,我讓自己放下限制性想法,看看它自然會發生什麼。


 


Yachak:

能量層面的流動和擴展,就是讓它自然而然地發生。你沒有辦法控制它,越想控制越吃力,越想控制越阻滯。所以你只需要跟隨,保持不作為的狀態。當你只是跟隨它,其實你就在流動,當你流動,就是在允許擴展。它並不意味著你說:我想要打開我自己。不需要刻意去打開自己。你只需要看自己有沒有流動,如果沒有,就放下那些不流動和限制。不管它是思維、念頭還是一些情緒。允許心自然流動,也意味著你也要允許它自然停止。


 


當你發現心緊縮,有恐懼、擔憂、焦躁的時候,它已經不流動了,你的心變成一潭死水。這種停滯是不自然的,生命就是要不停流動,流動才是自然的。因能量的蓄滿而停止才是自然的。如果沒有這種能量流動帶來的體驗,那你的流動與擴展就是透過意識來敞開你自己。這種敞開並不是要去迎合某些事物,只是一種“不抗拒”:不管什麼事情來到你面前,什麼感受出現,你都不抗拒它,和它呆在一起直到心重新流動起來。你應該有這個自信,不然你的生命之流隨時會進入沼澤。


 


你只是作為觀察者觀察它意味著什麼。流動是什麼狀態,不流動是什麼狀態。如果它確實讓你沉郁了,你就持續地觀照它,這樣你就是在保持流動。跟著它走,不必擔心結果,這時就是在准備擴展。這種“擴展”一是思維的擴展,你不再從局部角度和一種習慣模式去看問題;你不再預判任何尚未發生的事情和急著下結論。二是心的擴展,你會更願意活在一種放鬆、和平、喜樂和有愛的狀態;你感覺你超越了潛意識心智片段的制約,你知道哪些思維是陷阱。


 


這種感受不是頭腦的強迫行為,不是強迫自己快樂和敞開,它更類似一種“調合”。當你不斷地觀照它,它就會發生調合,把所有不和諧的因素融合為一。


 


但這並不是要你去追求一種極致體驗,你只是去跟隨,如果中途它停下來,那你也停下來。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讓你的觀照進入停滯的狀態,不要失去警覺性。這樣你的心就是有活性的。在這種狀態下,你已經在不斷地縱深擴展,但也許你並不能馬上意識到這一點。因為那種深度你是無法測量的。


 


 


學生:

去年冬至和聖誕我也在這裡,那天很想專注地打坐,結果外面載歌載舞,我感覺自己在拼命抵抗,讓自己安靜下來。今年聖誕好安靜,我很專注,感覺心態比上次好多了。曾經我很羨慕其他人的體驗感受,覺得都是大神級別的,但自己就一直不行,看不到光,想都想不出來,特別費勁和沮喪。但這次我心情變了:以前會想為什麼總是黑暗的?現在我就覺得黑暗也挺好的,如果都是光明,源頭去哪裡擴展呢?我的黑暗很有價值,我等著源頭來延伸。我變得更樂觀和開心了。




今年有一些細節變化,給了我很大收獲。年中時我因為自己不能擁抱姐姐,大哭了一場。可能因為職業原因,之前我覺得擁抱是一種誇張的表達,很嫌棄它。因為姿勢要完全展開雙臂,袒露心胸,會有一種不安全感,所以我很難擁抱別人。當姐姐擁抱我,我就會僵住,不知該怎麼回應她。還有一次我剛進道場,同修就抱了我一下,我受寵若驚,心裡卻想著“為什麼要抱我”。我的身體只是禮貌地反應,回抱了一下。但這次同修再抱我,我發現自己是從心往外,狠狠地抱住她,我發現自己會回應了。


 


還有我跟我婆婆,我結婚快二十年了,我一直跟公婆住。她是一個古板的研究人員,我們一直相敬如賓,從來沒有肢體接觸,連勾一下胳膊都會很快鬆開。但今年她過生日,我和兒子竟然把她摁住,拼命親了好幾分鐘。我都驚訝自己怎麼會做這種事。後來有一天我趴在桌子上,婆婆忽然從後面抱住我,這種愛來得太突然了。我感覺它是潛移默化的變化,都是修行帶來的好處,我更放鬆了。不管是姐姐、老公還是家人,我現在可以肆無忌憚地抱他們,沒有顧忌。


 


Yachak:

在上一次聖誕節,你們不覺得外面的歌聲很好聽嗎?其實這也是一個恩典,盡管它不是以靈性體驗來獲得,而是通過外在的歌舞,給你們傳達喜悅的能量。不要認為只有打坐中體驗到的才是恩典,當你在完全沒有心理預期的情況下所獲得的奇妙體驗,它也是一種恩典。


 


也許恩典不是從能量層面來,不是從老師和同修這裡來,它可能來自一個陌生人。過去有個學生來找我,和我待了兩天,回去的火車上很奇怪,他發現坐在身旁的人對自己特別好。他本以為坐在旁邊的人都是很冷漠的,卻從沒想像過、體驗過這種人和人之間的美好,沒有距離的美好。所以這當然也是恩典,也許在那兩天裡他的心結打開了,更願意敞開,他能感受到別人與自己的連接。過去他沒有打開心,所以碰到的人都很冷漠。當你打開心,你發現周圍那些古板的人、所有親人都願意打開心。如果你不打開,他們也會覺得你不需要,對方也把心門關上了。


 


心的流動和擴展確實會影響周圍的人,周圍的磁場,他們會跟著你改變。因為他們需要配合你,和你達成一致。


 


 


學生:

這次老師療癒時,跟我說了一句話:你回去有什麼事情可以隨時聯繫我。這句話當時我聽著沒什麼,但第二天當我感受它,有些繃不住了。我平時很少有悲傷的情緒,那天大家大驚小怪地說:你哭了。


 


有次我看到一個畫面:小小的自己坐在角落裡,外面所有人都在愛著她,但她就是不願意出來。這個難題我已經想很久了,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願意面對世界。那天我忽然明白,原來自己一直提心吊膽地過日子,沒有心安的感覺,但老師那句話突然讓我好安心。


 


老師前幾天講課說到“信任”,我當時想:自己肯定是信的,如果不信,怎麼會在這裡。但現在發現自己的信任非常有限,要被逼到絕境才會去開口求人或者神,才會對別人說。我沒有真真正正完全的信任,甚至包括父母。我從心底裡不相信世界、不相信神、不相信老師,也不相信自己。當我看清這一點,我好崩潰,原來過去的生活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Yachak:


不管過去你是什麼狀態,你都可以重新塑造一個更真實的你,來自於本性的你。也許你是個非常感性、沒有安全感的人,所以潛意識當中有種自我保護機制,它是一種恐懼:害怕內心被看見,害怕這種看見變成他人傷害你的條件和借口。


 


當你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雖然獲得了暫時的安全,但沒有體驗到一種更深的連接感。你可能只會對身邊和你親近的人完全敞開自己。所以在面對考驗時,寧願自己處理,不願相信別人可以幫助你。這是一個人的個性使然,也可能是一種自信。但在靈性道路上,我們必須要更打開和信任,放下所有偽裝和盔甲,因為這些都是恐懼,這些是你作為社會性角色的孤立性恐懼。如果不放下,就很難建立一種真正的信任。


 


要明白信任是來自於“真愛”,它不是你盲目去相信一個人,而是你願意付出真愛,去跟一個人建立內在的連接。這種真愛是無條件的、沒有個人私欲的,當你有這種愛,就會願意相信和信任。所以不斷走向信任的前提是你要體驗更多真愛,必須打破自身圍牆,放下所有恐懼和保護機制。走向真愛意味著走向源頭,走向更寬廣的靈性世界。如果你不打開、不放下小我,怎麼融入到大我之中?當你放下小我,信任也會自然到來。


 


你要告訴自己:我可以成就一個更大的“我”,不再按照過去的恐懼模式來生活的我。要讓你的心更融入、更接納。這種接納不代表你是一個弱者,不要認為自己去接受他人的幫助和恩典就意味著是弱者。在靈性世界裡,大家是平等的。這種幫助和分享在一體性中發生,它沒有所謂的給予與被給予的分別。


 


當我說出這句話,不是站在個人的角度說你要依賴我,不是這樣的,我不可能去背負你的個人責任和業力。我是站在更大的畫面,從一種靈魂角度去幫助你。在靈魂層面我們沒有分離,但我靈魂的力量遠遠大於你對它的認識和把握。在這種一體性裡,我的靈魂力量完全能夠幫助你成長。所以你必須依賴,不是依賴這個身體和人格,是依賴我靈魂的力量,這才是真正的我。當你看到一體性,就看到了真愛。當你有了真愛,這種信任才是真正的信任。沒有真愛,所謂的信任只是一種相信,但相信無法持久,它注定會被你搖擺的頭腦所擊敗。所以在你沒有獲得個人靈性成熟之前,信任和臣服都是心靈所必須的。


 


學生:

我有兩個問題:一是因為我在工作中經常需要談判,所以需要提前做一些籌謀和盤算。我目前處理方式是提前盤算一下,然後去跟對手談判,但會基於一個真誠的底色,所以結果都比較理想,而且我逐漸不再糾結結果了。即使每次談判結果都是對我更有利,我和對手也都能保持一個良好的關係。之前我認為這就足夠了,但這次上完課覺得還是不夠,不知道是不是不夠流動的問題。


 


二是生活中我經常跳出來一些奇怪的念頭,它們像是不屬於我的,因為和我的道德價值觀是相悖的。每次看見它們,我都會慌張和不自然,也不能接受,我會把它們按下去。老師也說業力是可以釋放的,我想知道怎麼去釋放。


 


Yachak:

釋放就是要順其自然。不管頭腦出現什麼念頭,哪怕完全不符合你的自我認同,也不要為之恐懼和執著。因為它可能是過去被你壓抑的一些情緒、憤怒,受到一些能量層面的影響,變成了頭腦的語言。我們能做的是保持觀照,不認同,不抗拒,更不壓抑。


 


你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壓抑,因為你認同它,心理在抗拒,所以想壓制它。但在那種狀態中你沒有意識到作為一個觀察者,你與過去的印像、情緒、思想觀念完全不同。在那個當下你必須要認出自己真正是誰。


 


當你認同過去的想法和情緒,其實已經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永遠沒有評判,沒有抗拒和壓抑,全然地接受和保持覺知。所以你不能對它有分別,不能說這是壞的,那是我厭惡的。一旦有分別,你就開始抗拒和壓抑,走入錯誤的方向,你開始迷失在時間創造的個人劇情當中。你要訓練自己保持很清醒的覺性,不為所動。不管出現什麼,你都知道那是暫時的、無常的。或者你也可以了解這些東西來自哪裡,去看到它的根源,這能幫助你更好地釋放它。


 


關於生活中的自然與無為,不是說你要刻意放棄或遵循什麼。當你想要遵循一個法則,或想要放棄什麼,心已經不流動了。所謂的流動是讓一切自然發生,不去預設任何事情,不去期待和投射自己的情感,接受任何自然到來的結果。這樣你內在就沒有特別的恐懼和擔憂,它在情境中就是流動的。只要感覺在整個過程你很完整,沒有一個固著的東西在那裡,沒有被事情拖住。感覺自己是在體驗過程,體驗完它就結束了,對什麼都不去執著。好壞都不執著,這就是流動。




不管過去經歷了什麼,你都不掛礙;不管做得好不好,都不掛礙。你的心完全活在當下,只關心當下的活性,不關心過去的發生。如果有時你覺得自己需要對過去做一些總結和經驗收集,也是可以的。當你分析總結完,就放下它,你又開始流動。所謂不流動,是指你對個人的價值標准、得失好壞看得很重,這會讓你有種停滯感,會患得患失。或者無意識地停留在某種情緒和想像當中,這種情境裡你也不再流動。


 


“無為”不是指你什麼都不做,無為是一種心態:你不執著任何一個點,不停留任何一個方向。但你總能夠感覺:在任何一個點和任何一個方向你都是敞開的,你都跟隨內心的直覺和智慧適時地對它們做出回應,你是靈動的而不是被動的。


 


這個“無為”,其實還有一個後綴,叫“無為而無所不為”。當你在無為的心態中,你是可以無所不為的,因為你的注意力沒有被設定在一個固定的點和方向,你的心是流動的,可以擴展的。有活性的事物一定是最敏銳、最有力量的。


 


學生:

但我發現自己在享受美好的東西時,很容易耽溺於美好中。


 


Yachak:

所有體驗如果是自然到來的,你都不用抗拒。但如果這種享受和體驗因某種心理上的依賴、貪求和執著而起,有了固定的方向,這已經是來自於過去的經驗了,你已經不在那個當下了。你的當下體驗不是完整的,所以這時你是“有為”的。所謂有為就是你心動了,對一個事物特別用心,特別用力地想抓取它,沉溺於它,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你:你需要它。所以你停滯在過去了。


 


如果在那一刻你去觀察,你的心其實是緊縮的、不流動的。當你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具體的工作、情緒或者感官的享樂中,放在對情境體驗的抓取,你已經“有為”了。這時你必須放開緊縮感。當我們特別有欲望想要體驗某種東西,心會緊張興奮,已經不再自然流動。心的流動狀態其實是“靜水深流”,它非常平靜地在開闊的水面上緩緩漫延和伸展自己。但當它波濤洶湧的時候就不是真正的流動,是種表面的激情。你感覺有激情、有洶湧的情緒,其實是一種散亂。它不是心的流動,流動是舒展的,是順勢而為,是不用力的。當你能夠明辨其中的區別,就知道如何放開那種沉溺於享樂的想法。


 


這也包括你們的興趣愛好。從精神角度看,它當然是一種享受,但當我們過多沉溺於愛好中,其實也不流動。我們只是在某個領域去流動,而不是全方位三百六十度擴展。當你明白生命有更廣闊的視野,能無限擴展,可能就會對個人愛好失去興趣。因為它會限制你的心,無法讓你擴展到無限。你也許會說:在那種狀態中我也是無限的。但它只是你的想像力帶來的一個情境,它處在第四維度的想像空間。當你帶著一種清醒的狀態去擴展,可以超越第四維度,達到更深更遠。


和自然之力的流動同步的時候,你才能明白心是如何流動的。所以它也是無為的。


 


你能夠成功戒煙,其實是你很有意識地去覺知了抽煙的過程與感受。當你完整地處在當下體驗它,而不是帶著過去的“經驗”在享受它,一定不會特別喜歡。你是習慣性體驗著抽煙帶來的放鬆、頭腦的舒緩或者提神與刺激。你的經驗忽略了它背後帶來的東西:污染身體、擾亂氣息,破壞環境。所以你一旦完整意識到它的好與壞,就不會再碰它。喝酒也是一樣,酒精會帶來快感,但背後隱藏著一種受苦。但你能了解這些東西,是需要在體驗時深入地覺知與感受,不能用激情和衝動來體驗,激情和衝動會引發過去的習慣性經驗,非常單一固著的經驗。所以你並不是在真正體驗它的完整性,而是體驗過去對它的固有印像。


 


所以我並不會強調你要刻意戒掉什麼,反而會鼓勵你去體驗,但體驗必須非常完整,看到它好的一面與壞的一面。當你充分體驗完整一件事,也許你就會很快厭倦這種重復性的體驗。你就會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完全充實、有流動的感覺,沒有重複性的感覺,你就超越了它。這時候不管你去做什麼你都如實地經驗到生活之美、體驗的樂趣。這就是流動帶來的好處。


 

2022年1月2日 星期日

禪室問答錄:女性的提升之道。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女性的提升之道。

文字整理:行果。

2022-01-01



學生:

在我過去的一次禪修體驗中,有位禪師說了一些歧視女性的言論。他說這輩子你轉世投胎成為女性,是因為缺少慧力,女性這輩子一定要多修智慧,因為你們缺這個。我聽了之後特別生氣,並且跟他表達了,但他沒有正面回答我的質疑。我感覺他的話可能觸發了我過去的創傷,後來禪修時基本一直在哭,雖然漸漸也平靜下來了,但我意識到心裡的那份悲傷和憤怒一直存在。



Yachak:

你覺得為什麽會有這種悲傷和憤怒?



學生:

我不知道,好像是一種很底層的、積壓多年的情緒。


 


Yachak:

你內心有一種對自我的憐憫和無助,這種無助被外在的男性權威和意識給壓住了。女性不是沒有智慧,這需要正確地引導。但我們引導女性的智慧不是從“法”或者傳統戒律開始,而是從心、從她的情感開始。一個女性要修行,首先要滿足內在的情感需求。一旦她在靈性學習當中找到一種情感需求,再把它擴展到超越個人性的純愛,就會體驗到真正的心靈滿足。當她找到純愛,會發現在純愛裡就有智慧,智慧也會和光明與力量同時出現,它超越了個人情感,同時也包容了所有情感。它擁有真實的力量保護自己,並不畏懼任何幻相帶來的恐懼。但如果只是種個人情感,它來自你的小我意識,它是受限的,在男性意識裡面它是虛弱的。它會變成多愁善感,或者自憐和無助。這樣就很難有真正的智慧。


 


對女性而言,情感就是她的卡點,一旦突破就會獲得智慧;對男性來說頭腦才是卡點——如果男性能超越非常理性的頭腦,也會找到智慧。所以教導一個偏男性的靈修者,要破除他的頭腦。“偏男性”不一定指男人,有的女性也是偏頭腦的,把頭腦破掉,就能悟到超越頭腦的智慧。如果是偏情感和陰性的靈修者,就要從心開始,如果你體驗到超越個人性的純粹之愛,一定會找到智慧。因為那種愛是無處不在、遍布宇宙的,它也在每個人心裡,所以你不可能沒有智慧。但這種智慧並不等同於知識,它是靈魂的智慧。當你看到每個人心裡擁有和你一樣的最純粹的愛,你就找到了智慧的核心。它們是同一個源頭。


 


所以女性修行不是不可以成功,是有些傳統觀念太迂腐,沒有辦法教導你。它認為只有男性的堅強和智慧才能進入修行道路,但其實陰柔的力量同樣具有非常深的滲透力。女性力量是陰柔的,滲透力很強,如果找到這種陰性力量,這一生同樣可以獲得成功,不一定要追求很強很權威的力量,那種方法是設計給男性頭腦的。針對女性特質,就是要陰柔和滲透,以及擴展。你要找到自己內在非常純粹的女神能量,那是陰柔的能量,一種無條件的愛。如果你是個女性,卻要求自己變得像男性一樣去修行,一定會失敗的,因為你在對抗你的本性。




學生:

要找到我內心無限的愛,應該用什麽方法? 


 


Yachak:

你要解除掉所有束縛心靈的東西,要看到是什麽在束縛你的心,什麽讓你的心感受不到自由、感受不到愛。當你把這些束縛破掉,會感到心非常強大。一旦有束縛,你會覺得心是屬於個人和身體的一個“心”,但當邊界破除了,你就會發現心不在身體裡,它是無限的,就像天空和海洋。如果找到了這個“心”,你會知道你是誰,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超越了性別。這時還有什麽男女之分?所以傳統會束縛人心,它執著於一種固有觀念,你所經歷的那種言論已經非常古老和落後。


 


這個時代非常需要女性能量,因為現在的男性力量太強大,它一直操控著女性能量。當男性能量過於強大,它就會樹立權威和等級、操控與控製、戰爭與暴力、社會競爭等等,這些都是男性頭腦創造的,它充滿社會結構的每一部分。而女性能量則是一種緩解和平衡,這是兩種不同的力量。這個世界需要女性力量才會找到真正的和諧,不管是社會還是關係,從大到小都一樣,都需要一種女性的能量才能達到和諧。


 


所以你沒有錯,可能你曾因自己的女性角色自卑過,或受到男性意識的困擾,你認為這是真理,才對這些話產生較大的反應。你要能夠接納自己的陰柔力量,要明白當陰柔的力量被全然釋放,它會非常強大,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滲透萬有。很多時候你要改變一個人,不是靠說道理,而是靠心的力量去滲透和感化,去跟對方的情感做一個交接,他就改變了。


 


學生:

這是超越語言的,對嗎?


 


Yachak:

心的語言一定是超越頭腦語言的。如果你聽一個人不斷說話,會覺得很枯燥,因為那是頭腦在說,不是心靈。真正的心靈語言一聽就會有感覺,你感覺它似曾相識,感覺內在也擁有相似的東西,甚至不需要聽太多也會感到一種深深的連接,這是超越個體的。我們需要的就是一種超越個體的連接,當你連接到一體性,發現自己和宇宙和萬物都是一體,生命會就會變得非常廣闊,不再為個人的悲傷、生活的遭遇和挫折而煩惱。你的心可以如此廣大,還有什麽好煩惱的?永遠活在真正的喜樂當中。


 


學生:

我最近也在思考“靈性逃避”,總覺得現實世界我還有很多功課,也看到自己有很多欲望,這些欲望會招來因果。好像欲望是“因”,而“果”就是生活中我經歷的事件。我會覺得自己學習靈性是一種逃避,我應該去直面自己的欲望。


 


Yachak:

你是說當你學習靈性時,會完全忽略自己的欲望嗎?


 


學生:

好像是一種壓抑,一種借口和逃離。


 


Yachak:

是你不去處理欲望帶來的課題?


 


學生:

嗯。我甚至有時覺得學習靈性反而會增長欲望。比如我禪修或者學完瑜伽後,身體能量很強,這些能量會變成一種欲望——對金錢的欲望、對關係的欲望。


 


Yachak: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是欲望的滿足還是靈性的自由?如果你學靈性只是為了獲得世間財富、關係或者其他方面的滿足,那當你在世俗層面受挫時,就會借助靈性來逃避世俗的受挫感。所謂逃避,是你沒有真正認識到追求靈性是為了什麽。所以你追求靈性也許只是讓自己恢覆力量繼續追逐過去的未滿足欲望。


 


學生:

我能從頭腦層面去回答這個問題,但我沒辦法從心去回答。


 


Yachak:

你的心還沒有完全理解它。你可能聽過一些道理,但你的心還沒有完全擁有這種洞見。我們追求世間滿足並不是壞事,人都希望在各方面過得更好,但它不長久。通過修行的確可以增長一些智慧、福報和善業,可以改善生活和關係,讓運氣變好。但這些善業是會消耗的,所謂“業”就是一種會消耗的力量,用完就沒有了。


 


學生:

我聽您說的話還是只能從頭腦去理解,心好像感受不到“我的業有一天會消耗完,我的福報會消耗”,我的心好像照見不了這些東西。


 


Yachak:

你通過修行來控製頭腦和欲望,過程就相當於進行了一次“齋戒”,它會為你帶來一些生活中的好處,因為你的誠意會帶來一些好運。但這種運氣是暫時的:也許會暫時獲得好工作、遇到好對象,但你發現這些工作和對象是有條件的。雖然工作好但壓力特別大,也許報酬很高,但相應的付出也特別多;那個對象可能是你最鐘意的一類人,但在某些方面你們根本溝通不了。所以,通過修行創造出的“運氣”是有條件的,它其實是一種“交換”——通過做這個而得到那個。交換不會有百分百的滿足。


 


如果你要百分百滿足,不要靠交換,而是靠“吸引”。比如你整個意識和存在狀態的改變,吸引來的事物品質也會很高,這就不是交換。它不是通過你的善行和自律獲得某種回報,因為回報和交換一旦發生,它就結束了,不能延續。但如果透過修行提升到較高的意識狀態,你會發現吸引來的所有關係、生活各方面都會配合這種品質。你像個磁場,不斷把同頻事物吸引過來,而且這些事物剛好是你想要的。這種“想要”不是頭腦的,而是指這些事物會帶給你對生活、關係和自我的洞見,會增長你的智慧,提升你的靈性,是一種心靈財富。但前面那種“交換”帶來的好運不會提高意識,你不會獲得任何超越性的智慧或更純粹的喜樂滿足。你還是依賴外在的某個人、某段關係去獲得喜樂。真正的喜樂不依賴外在,它是自己產生的,這種東西就是“功德”而不是福報。


 


我們修行要修的是功德。功德能帶給你智慧、喜樂和充分的內在滿足。功德不會消耗只會增長,而且還能帶到下一生,福報交換完就沒有了。如果你只為追求今生的安樂而修行,這就是福報,用完就沒有了。有的人福報很大也可以延續到下一生,但他還是沒有功德,沒有智慧。我們要獲得真正的心靈自由和快樂,不是靠外在條件,而是靠智慧去破除煩惱,破除所有心靈的迷障。


 


學生:

修功德是不是應該沒有目的性,不應該為了讓自己有功德而去修。


 


Yachak:

所謂“功德”是要去除所有自私的想法,那些為了滿足“自我”而修行的想法,就不是功德而是福報。但如果修行中不斷舍棄自私和滿足個人欲求的想法,捨棄內心的貪嗔癡,就有了功德。因為你內在會獲得一種智慧和光明,有了光明,自然會覺得充實和有力,不被煩惱和痛苦擊敗,它會源源不斷地帶來喜樂。


 


學生:

過程中我是不是需要發一個願,建立一種很堅定的心智。因為我覺得自己很難放下世俗的那些東西。


 


Yachak:如果很難放棄,發願當然很好。但除了發願,你還是要去觀察這些欲望到底能帶給你什麽?你追求的欲望滿足到底能滿足多久?它能不能讓你持久地感到幸福?它很可能只是一時的頭腦沖動,一種習慣性思維:我得到這個東西,一定會快樂。


 


但有時我們會發現:真正獲得了滿足,就會覺得空虛,而不滿足時又會很焦慮,人就是這樣。如果空虛了怎麽辦?你會再產生一個欲望,想要更大的滿足,人生就是不斷被欲望催促去追求滿足。但外在的滿足永遠變幻無常,今天能滿足你的,明天可能就不再滿足你。而在追求欲望的過程中,你總是要付出很大努力,哪怕得到滿足,也要很用心地維持。這種維持“滿足”的過程其實是一種痛苦:比如你擁有了一筆財富你就會想著怎麽去增值它,投資到更多的領域。你擁有了很好的伴侶,卻整天擔心他會背叛,想著如何去留住他,當你們爭吵就開始擔心會不會分手。這種滿足中充滿了煩惱和恐懼。


 


學生:

那我不煩惱、不爭吵,不就好了麽?


 


Yachak:

你能掌控這一切嗎?你能找到這麽完美的關係嗎?就算你找到了完美的伴侶,他又覺得你不夠完美,怎麽辦呢?所以你不可能獲得想象中的完美,永遠得不到。很多人就是靠爭吵才能維持關係,爭吵久了,就覺得彼此很相愛,所以哪裡有完美。如果你從來不爭吵、不煩惱那你就是一塊沒有情感的石頭。如果你要完美的關係,首先需要自己很完美,才能吸引完美的伴侶,但我們都沒有這個資格。


 


學生:

那會不會在這些關係和生活中也有功課要學習?


 


Yachak:

當然,但是它不能脫離修行。真正的修行是要把生活和修行結合在一起。你現在也許認為一旦修行,就要放棄生活,但不是這樣的。修行不是要去否定世間所有欲望,而是要去看到真相,觀察這個欲望是否符合和服務於我的靈性追求。如果你的世間關係完全配合你的靈性成長,它就不是壞事。


修行的一部分就是要做世間功課,正確處理關係,看到欲望到底代表什麽。當我們把自己看清楚,就會知道怎麽修行。我們要讓身心靈、身口意完全符合修行的道理,這樣修行完全沒有違背“法”,沒有違背智慧,它反過來也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關係變美滿,所以兩者並不沖突。但如果你只是用個人主觀的欲求和態度去追求美好,就會有很多副作用,它會帶來痛苦和艱難的考驗。


 


學生:

我忽然發現:自己來這裡之前有很多問題和困惑,進來之後忽然消失了。


 


Yachak:

你覺得是為什麽?


 


學生:

好像是我的頭腦有問題,心並沒有什麽問題。


 


Yachak:

是這樣的,問題都是頭腦製造的,你的心當然沒有問題。只要你活在心裡,所有頭腦帶來的煩惱都會消失。當你走進來的那一剎那,立刻有一股力量把你帶入了心裡,所以頭腦的問題消失了。


 


學生:

但我還是有種感受:我在聽您說話時依然在用頭腦,我的心是關閉的,沒有打開,我會感覺語言進不了心,是另外的東西進入了心裡。


 


Yachak:

那就夠了。如果有一種東西進到你的心,其實你已經感知到了。語言還是停留在頭腦層面,因為頭腦的作用是捕捉語言的合理性。但在語言背後還有一種特別的東西,是這種無形的東西進入了你的心。只是你的心還無法解釋它。如果你的心沒有接收到,又怎麽會感覺全然地放松呢?你感覺心沒有打開,只是一種習慣性地自我保護,你害怕去建立連接,帶著一種自我保護去接觸他人。




學生:

對我而言,心與心的連接很陌生,我不知道怎樣去構建。


 


Yachak:

我們只需要去感受心,而不是一定要把它構建成某種樣子。不快樂時不能說我一定要快樂一點,是要去感受那個不快樂。當你越來越能感受它,在某一刻,不快樂就消失了。因為它本身就是幻相。是你從來不注意它,才把它當作真實的東西。假如你從來沒有看清是什麽讓你封閉,它就永遠不會消失,你會活在錯覺裡,認為自己的心永遠是這樣。你沒有面對它,解除它的武裝和自我防衛機製,當你看到原來沒有什麽可以恐懼的,它就會消失。



是我們自己給心製造了虛假的圍墻和虛假的信念。當你的心打開,你會發現它沒有恐懼,它和萬物、和所有人的心都是相連的。大家的心都一樣,你在恐懼誰呢?你恐懼的不就是你自己嗎?不必去恐懼自己,這是頭腦的一種自我限製。所以你要打開心,就要去感受它,看它裡面有什麽。當你認出心裡存留的東西,就可以把它去掉,讓心流動起來。去到大自然中,就要讓心跟自然連接;和親近的人交談,就要讓自己的心和他一起流動,這樣你才會有開闊的感覺,才能建立一種用心交流的感受。


 


學生:

那您在和我交流的時候,會不會覺得這種溝通是不流動的。因為我的心可能做不到像您這樣打開。


 


Yachak:

當我交流時,不會注意你虛假的圍墻,我是直接和你的本質交流。當我說話,是跟你最本質的心說話,而不是那堵圍墻。就算我說一千遍,圍墻還是聽不懂,但是心能聽懂。就算你現在意識不到,但有些東西已經進入了心。我對每個人說話,都是對著他的真心和最自然的本性,而不是人格,所以不會有什麽障礙。如果要對人格說話,我就會很注意細節,注意你的心在什麽狀態,但對我而言這些都是幻相,是虛假的。如果要我對一個虛假的東西說話,那我也會扮演一個虛假的角色,我就會不自然,有恐懼,有距離感。但當我對著真心與本性說話,我沒有感覺是對另一個人說。因為這裡根本沒有外人存在,沒有“我”和“你”的存在,只有本性。是本性對本性說話,自己對自己說話,它沒有任何隔閡感,一切都是自然流動的,不需要刻意營造什麽,也不需要說任何特別的話來滿足某個人,它是一種自然的流淌。


 

所以你必須不斷感受你的真心,不能活在虛假的心裡,這樣你會非常受苦。在假心之中你看到的所有心都是虛假的,你不會有任何信任。當你無法對自己信任,就不會對任何人信任。當你完全信任自己,相信你的真心,你所看到的人、接觸的心才是真實的,不會有虛假,外在就是你的鏡子。你真實了,外在也變得真實了。


 


學生:是不是真心一旦出現,我一定會識別出來?


 


Yachak:

當然,你一定知道它是。因為那是你最自然、最本質的狀態,沒有任何思想與恐懼在束縛它,它完全超越自己製造出的恐懼與擔憂。


 


學生:

我感覺自己好像看不到,在一種尋找的狀態。



Yachak:

你尋找就會找到。不斷去尋找,不斷地感受,它慢慢就會出現。因為它不是具體有形的東西,所以你沒有辦法確認它在哪裡。你只是透過內心直覺去感受它的光明、祥和,感受它的毫無恐懼和親密。如果你感受到的是一種苦、一種恐懼和擔憂,那就不是它,是那堵圍墻,這是你必須要拋棄的。是它們阻礙了你的視線,讓你看不到真心。



但不要帶著目的去感受真心。當你自然而然地接近它時,再去感受它,你要讓這件事自然到來。當你覺得迷失,覺得感受不到心,就可以去尋找它。如果你不知道怎麽去感受,每天都花一點時間來靜心,在靜心中去感受。在注意力更專注時,你會更容易感受到它。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