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揚升開悟:悟道機緣 。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揚升開悟:悟道機緣 。

(2016-06-23)


悟道,是何等重要的一件大事。甚至毫不誇張地說是一個人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是誰?生命的意義為何?生從何來、死要何去,對自己的生死沒有概念和把握,那他這一生就沒有成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這個成功並不是那些短暫的世間成就和幸福感,實現自我價值,或者一生過得平安順意可以比擬的。因為這些並不能讓你意識到你的本質。


如果你不能活在本質裡面,那你就不算一個真實的人,你或多或少都是祖先或者社會的培植產品,或者過去影子意識的重現。你可以把自己視為肉體或者精神,甚至靈魂,但這些都不是本質的你。如果有一天你能見到自己的無以倫比和不可思議,超越一切有形和時間,超越任何美好或者快樂的概念。你可能會大哭一場。



一個人在夢裡面做著甜美或者可怖的夢,對於醒來的人,其實一點區別都沒有。但是一個做著美夢的人顯然會渴望夢更長久一些,做著可怖之夢的人恨不得立刻結束。所以,如果一個人準備好了,可怖之夢更容易成為讓一個人醒來的助因。但是和醒夢相比,悟道肯定要困難得多。悟道的困難並不是真的需要做很多事情,很多時間、步驟。而是它太簡單了,以致頭腦都不能接受和承認它。


因為悟道絕對不是思考和意識分別的產物。就算你想,如果你每天都在思考這些形而上的終極問題,你的頭腦一定會瘋掉。要找到答案,頭腦是派不上用場的。因為悟道是一種現量體驗,而不是一種比量的衡量。雖然剛開始你避免不了衡量,但最終你會發現這些智力遊戲並不能徹底改變你的內在和外在品質。反而陷入一種概念性的衝突當中。



事實上,每時每刻我們都在道裡面使用它,一切言語、行為和分別都是它的起用。但是因為我們的關注點時時刻刻是向外的,這個外不僅是指外在的聲色犬馬,也包括內在的妄想、評斷、自我意識。而最關鍵的是我們的妄想之流永不停歇,如果能讓我們的意識之流停下,前念斷,後念未起之時,但又不是落在一種迷茫空洞狀態,在那一剎那回光返照,覓心而不可得,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沒有意識分別,沒有二元性,沒有自我感,但又了了分明。再反過來,看你的身體、意識、自我這些又是什麽呢? 


所以,真正來說,見性那一刻沒有見,也沒有聞,因為那個見和聞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對象,主和客的對立性不存在。也沒有覺知。假如有覺知,那就有個我在,就有我見和我所見之分。所以有些初學者總是說自己能覺知自己的情緒和頭腦,但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就是因為你還有個在分別的覺知,所以你還有虛假的對立面,你就沒有連接上本體,你才想著改變自己。


如果你意識到你就是本體,你的本質是無生無滅的真空。你還需要改變什麽呢?你能改變風嗎,能改變河流嗎,能改變一片落葉嗎。所以真正的覺知指的是來自本性的恒定觀照,而不是進入意識的分別當中,意識的後一念對前一念的分別取捨並不是覺知、觀照。這個分別取捨導致了主觀的二元對立,幻念捕捉幻念,而二元性本質上並不是實有的。


見性是多麽簡單的一件事。但是你不能一直住在那個空的境界裡面,把空變成一種“有”來保持。那就不是它的本來面目,因為真空能夠生妙有,它並不是死的一點都不動。當我們說如如不動,它是一種不可言傳的清明定境,能夠照見心相,不受外境所動。如果能在生活中見而不見,聞而不聞,覺知而不覺知。才是見性的實際運用。


見性以後要在生活中時時回到本性當中,重新認識生活和自己的一切思想、欲念。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外境無非也是心的投射,它的本質也不是恒常不變的,取決於你投射的是什麽樣的思想和意識層次。在不斷的磨練和調整以後,你的心量慢慢就擴展出去,心就開始突破現有的邊界,與外在的分離感就打破了。但這不是你要認同外境,或者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觀點,而是你不再執著那些虛妄不實的分別。這樣你就不會生活在錯覺和夢境當中。這就是一個明心的過程。然後見性和明心達到沒有任何懷疑的程度,就是大徹大悟地蛻變。


我們說的大徹大悟就是一種時時見到的狀態,一見永見,桶底脫落,落入門戶。心門一旦徹底打開,就不會關上了。你和你的本質融合了,然後你知道你就是你一直所追尋的答案。你本來就是了,一切的智慧、美德、力量、富足、幸福都在你內裡。和你曾經所做的外在努力、道路、方法都不相幹。你和解脫之間沒有間隔。有間隔只是你的妄想造成的,你對自我和外境的虛假認同就是妄想。心門一開,妄想就毀了。 


 

所以禪宗的方法就是直指心性,頓悟成佛。剛開始都是直接為你指出心性本質,不談方法。後來慢慢才演變成參話頭,參話頭就是借助沒有現成答案、不合邏輯的疑句,讓你的頭腦升起疑情。疑問越深,頭腦無從下手,妄想就不得不斷,然後在這個一念不生、一心不亂之時,突然遇到一個禪機或被人點破,“轟”的一下,心門就開了。


既然悟道不在方法,沒有門徑,那平常所學和身心的修煉意義何在呢?這些等於是渡船,是能夠讓你上路的工具。但是把渡船當做目標那就錯了。


我想大多數人都喜歡簡單易懂的真理,不喜歡繁瑣艱澀、帶上宗教色彩。但是如果你開始上路還沒有登岸,你很難不被路上的風景所迷住。比如當你得到一些靈性知識的利益,你可能傾向於世間法。所謂世間法就是以今生的事業成功和物質精神滿足為目標。大部分的身心靈修煉路線都屬於這一類。


或者當你走四禪八定的路線或修道,到了二三禪或煉精化氣的階段,你的身體變得輕飄飄的。這時候如果你生出一個貪念,想要練輕功或者讓身體浮起來,那你就完了。如果你追求這些你就離悟道越來越遠。因為這些境界你永遠都追求不完,越玩越好玩,但卻不能讓你解脫生死。


所以要修完四禪八定以後,進入滅盡定或者金剛大定,配合內在習氣的轉化,才有機會證得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涅槃境界。滅盡定一般用來指阿羅漢的有余涅槃境界。金剛大定就是沒有入定出定之分,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是更高層次的涅槃境界。 而修道的話要達到煉虛合道以後才是涅槃,能夠修到出陽神的都還不到悟道的層次。


有些方法直接教你肯定自己是和源頭合一的,或者講求信、愛,這些比較適合西方的傳統,但是執行起來卻非常枯燥和困難。在中國這樣的現有環境並不容易。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從東方傳統裡面取經。


 

當然,你想走傳統路線可以,不走也可以,最終還是要悟出你是誰。感受到力量的源頭。得之就好辦了,以後也沒有出世入世之分了,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輪迴就是涅槃,跳出三界之外並不是真有個第四界,而是你從人生迷夢中醒來了,不管你做什麽都是真實的,快樂也是真實的,不快樂也是真實的,任何事物都是從本質生發的。但是反過來卻不是。


大徹大悟以後,在平凡生活中行密行。配合整體計劃,不出兩三年,全意識的能力就會恢復,神通自然不求自顯。“但得本,不愁末。”說的就是這個。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新人類揚升意識: “迫切深入”是靈魂當下的渴望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迫切深入”是靈魂當下的渴望

 (2017-11-28)


為什麼我們的生活片段會越來越不真實?是否靈魂在變得越來越飢渴?


不管我們在外在忙碌什麼,頭腦如何從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又或者每一天都重複著同樣的情節。但是總有些內在的感受顯示,實際上的真實並不等同於外在的真實。而只有不受時間、事件影響的領域才更像真實的自己。


當一個人靜下來,推不開抹不掉仍然有一種莫名的心緒。這種心緒模糊又遙遠,濃烈又迫切。彷彿來自靈魂海底一個幽深的洞穴。在沒有時間的領域,有一種事物平凡而單調的存在著;在靈魂的深處,有一些莫名的渴望在若隱若現著。不管它渴望的是什麼,總之,總有一些事情不太對勁。一個人總不可能永遠地視而不見。一個人總要面對靈魂內在的渴望。


外在的變化它看起來總是不太可靠。就像坐在計程車裡面穿過車水馬龍的街市,心裡有一絲絲被氣氛帶起的快感。但是穿過那條街以後就什麼都沒有留下。


大多數時候要靠自己不斷地深入下去,在那個看似平凡而單調的空間尋找一個可以看到光明、感覺到喜樂的地方。如果採掘了一顆明珠,頓時也讓周圍的世界發亮起來。



這是一個很少人願意去探索的空間。因為人心太害怕孤獨和寂寞。生活表面的快意,頭腦的熱鬧遮擋了那份感覺。那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所在,並不是表面看起來那樣的單調和平凡。這樣的單調和平凡也許只是為了阻擋那些還沒有準備好的人心。


但是它又是如此貼近了內心的一種感受,仿佛靈魂在不斷地發出召喚。它在顯示靈魂的道路是如何通過探索未知而開辟的。它其實就是不斷地邀請你沉下去,在當下沉下去,找到更多的自我、光明和喜樂。在靈魂海洋的深處,充滿著與外在世界、集體意識流完全不同的感受。


 


 


成長的道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橫向,一種是縱向。橫向的道路是漸進的,關注表面現實的。而縱向的道路是即刻的,關注內在深度的。


 


通常一個橫向的發展可能要耗費很長時間,有些甚至是一生。就好比有人是為創造財富而來,有人是為體驗豐富生活而來。有人是為了追求某些特殊技能而來,有人為實現某種精神價值而來。這些經驗如果結合到靈性追求和信仰上,通常要積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超越。除非中途有事物打斷它。這樣的道路看起來更為艱難曲折,因為它涉及的時間太長、太坎坷。


 


這種探索無法保證今生最好的成果。想要太多反而會失去更多。如果人生最後的奮鬥是為了脫離靈魂的監獄,那為什麼要等待來生、等待那麼多曲折和艱難的考驗呢?如果把頭腦創造出來的夢置之不理,一切遊戲就會結束。如果把夢當做真實,遊戲就會無窮無盡。頭腦的遊戲讓人無法直接看到生活的真實,無法融入真實的自己。


 


要做就做一個勇往無前的探索者。跟隨著地球的升起。沒有必要把太多時間放在橫向的事物體驗上。一個勇敢的靈魂應該直接跳入海洋,把自己和海洋融為一體。這意味著從內在失去一切。失去身體、語言、情緒和思想。就算仍然在生活層面當中不停轉換,也要時時獲得那份自由掌控的感覺。這就是一種縱向的成長方式。


 

解脫並不是時間的結果,也不是知識和人生經驗的積累。解脫是一種全然的失去,徹底的放下。唯有通過失去才是獲得。它在於每一個當下對於真實自我的把握。它一直都在那裡,並不遙遠。真正要掌握的是在每一個當下,嘗試深入靈魂的深處去體驗永恆。



這就是靈魂在當下迫切而真實的渴求,跟著這個感覺走,不要偏離道路。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新人類揚升意識:靜默與溝通 。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靜默與溝通 

(2017-11-08)


靜默與溝通並不是兩個毫不相關的概念。靜默是溝通的前提,學會靜默就等於學會了溝通。萬事萬物的運行都依賴於天地的靜氣,沒有靜就沒有動。靜是萬物的主體,動是萬物的運用。


靜默是無限深遠的,所以溝通也是無限的。在無限的與萬物的溝通當中,生命獲得了最富於生機的滋養。



與萬物的溝通是相對容易的,你只要進入深深的靜默當中。與人的溝通才是難的。與萬物溝通不需要語言和情緒,與人溝通你要了解語言的障礙和局限,了解別人的情緒,同時又要保持內在的平靜。


 


如果在溝通裡面缺少一份靜默,這樣的溝通是很表面的。它就像一堆沒有實質內容的泡沫一樣。在靜默當中對別人的感受才是全面的,包括身體、心理和動機。甚至深入一點你會觸摸到靈魂。


如果在溝通裡面缺少適當的真誠和熱情也是不行的,那樣溝通將變成一個人的表演。有了靜默和熱情才能做到恰當和適當地回應。


 


 


有兩種方式在溝通當中都是自我中心的。一種是自顧自不停地訴說和宣泄,另一種是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缺少回應。


 


溝通的好壞程度,取決於心的在場程度。


只有靜默而非自我封閉的心才可以做到百分百的在場。靜默是向外等待的狀態,自我封閉是向內縮小的狀態。靜默是關注事物的發生以便適當回應,自我封閉是只關注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所以它們完全是不同的。靜默有連接,自我封閉沒有連接。


 


別人不喜歡你的溝通方式,不一定是內容,而是和你散發出來的頻率有關。如果你的頻率是焦慮和紊亂的、施壓的,它就會障礙兩個人深入的溝通。甚至會導致別人回饋你一個不想溝通下去的反應。



正確的溝通需要平和的心境。因為溝通不是簡單的信息反饋,而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情感連接的一種方式。你的心需要在場而不是讓頭腦肆意做主。


對不同關係的人,比如長輩、朋友、同事、戀人所用的溝通方式不同。但適當的尊重和分寸也是需要的。


對於情緒,只能感受而非描述和分析。當你去描述情緒的時候它就被固定了。而感受情緒你才能真正了解它並讓它流動。


當你了解什麼是自然的和非自然的情緒,你就不會在溝通當中被暫時的情緒困住。對情緒的分析只會阻礙它的流動和轉變。




學靈性的人比一般人更有分辨和感知力。但也常常讓他們變得有“潔癖”。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假如之前對別人有過投射和幻想的話,就會給自己和別人造成困擾。




溝通應該是尊重和平等的關係,是全面認識和接納的關係。一個人的注意力方向決定他自己對其它生命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一個懂得自我克制的人才能給人留下好印像。一個沒有給別人預設任何形像的人就是懂得溝通的人。一個活在內心靜默的人不會給自己制造偶像和等級。


 

靜默不是學習來的一種東西,它是本有的一種心靈狀態。它代表此刻心的真實存在感,這樣的心才會敏銳。如果心不夠敏銳,人的注意力就會進入某種自我空間當中,而不能完全對外敞開。從而降低溝通的效果。



如果我們還要學習如何傾聽和溝通,表示我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變得虛假了。虛假的東西只有在商業行為當中才會培養出來。有時人們學習溝通的技巧只是出於自私目的。真實的心是自然而自發的,它不需要刻意迎合別人和偽裝自己。

 

學會溝通,還要學會承擔別人的不會溝通。如果為自己樹立太多的自我保護,太多的期待。就可能受到別人的刺激和傷害。唯有心靈的靜默和敞開才能祛除溝通恐懼。



當你的內在靜默真的達到了非常穩定的程度,那種分散力將是不可能出現的。分散力會帶來主觀色彩和經驗投射,將導致厭煩情緒。那溝通將變成一件沒有創造力的事情。



如果你的心是百分百在場的,溝通就不會累人,不會讓人強加你意志也不強加別人意志。無論任何時候,靜默的力量將使你掌握好情緒力量。營造氣氛是好的,但是過多又會讓人失去敏銳力。



當靜默能夠變成一種溝通的平衡力的時候,那時你看待別人將會不同。你不會再為別人的表現而感到生氣或害怕想逃離,你會帶著欣賞或學習的態度去經驗別人。但你又不會讓自己停留於任何一種關係當中。你將了解愛的頻率是一直流動的,這種流動能夠進入光也能進入黑暗。這種流動帶來生命的美。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新人類揚升意識 :Yachak老師訪談(三)

Yachak老師訪談(三)

新人類揚升意識 

2021-12-09



小瑀:開悟的人能認出彼此嗎?


 


Yachak:如果他們具有相同的意識狀態,當然是能夠認出的。就好像你看到另外一個自己,因為你看到他的內心狀態和你的內心狀態相似的東西,或者有共同的東西,你就能夠看得出來。


 


小瑀:您在現實生活中有碰到過嗎?


 


Yachak:我很少碰到,可能是我不太愛社交,也不太愛尋師訪友,但是過去可能是碰到過一兩個,也是生活當中的。一個可能是比較自由,不工作的,喜歡到處雲遊那種;另外一個是一個開公司的老板,也是成家立業了,所以他們兩個完全是相反類型的。但是我在他們身上也是看到同樣的東西,同樣的意識狀態,就是非常真實,那種真實就是你能感覺到他完全不在意他外在的身份,不在意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他完全地做自己,完全活在他的世界裡,你就會有這種感覺。他完全地獨立,完全地完整,他有他自己獨特的磁場。雖然他們的意識狀態非常像,但是他們在人格層面還是有不同。比如說第一個他可能會更傾向於自由,所以他的思想觀念裡面他會更表達他的自由。另外一個他是一個老板,他可能會更強調他的服務,他可能會更渴望去用他的經濟能力去幫助別人。所以兩個人的意識傾向不一樣,一個更個人化一點,一個更傾向於社會一點,但是意識狀態是很接近的。


 


小瑀:除了意識狀態相似之外,那身體層面有沒有一些必須達到的或者共同點?因為您之前提到過我們修不同的路,比如說佛教、道教或者瑜伽,到最終我們的呼吸狀態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以及我們的身體中的氣,我們的脈打通的這些情況,就是在這個層面,我們是不是不管走什麼樣的路,都要經歷很相似的過程,然後去達到身體層面或者物質層面很相似的一個結果。


 


Yachak:你達到開悟的狀態的話,你整個身心都會轉變,不僅僅是你的心智,你的情感,你的思想轉變,包括你身體也會有個巨大的轉變,因為身心是一體的。你的心達到一個更高頻率的時候,你的身體自然也會達到那種很高的頻率振動,這種很高的頻率振動,在具體表現上,你就感覺身體氣脈是很暢通的,內在也是很平衡的,氣是很滿的。所以我們看書就知道一個開悟、得道的人,他的氣息是非常深沉的。所以這種很深沉裡面就代表它是滿的。普通人的氣息是到喉嚨,那一個得道的真人,他的呼吸會到他的腳底。所以每一個證悟的人都是一樣的狀態,他的呼吸狀態都可以達到這種程度,非常深。因為他控制氣的能力是很強的,他能夠自由地控制氣,控制能量,所以他的身體自然是很暢通的。不是說他從此就不生病,而是說他在提升身體頻率的方面是完全熟練的。如果你沒有達到這種熟練程度,沒有達到自如的程度,說明你在修證上還沒有圓滿,你修證圓滿才能達到一個證悟的狀態。所謂修證圓滿就是你要達到三摩地,要達到止觀雙運,要達到四禪八定。所以不管是哪門哪派都是一樣的。


 


小瑀:要從專修和實修層面達到這種狀態,最高效的是不是就是打坐?




 


Yachak:要看在哪個階段,但是打坐是不變的,就是不管你修什麼,你最終還是要以打坐為主的,特別是你在最後階段,證悟的階段你必須要打坐,但是因為每個人處的階段不一樣,可能都需要一些特別的方法,比如說有些業力重的,他需要一些特別的方法,先來清理他的業,然後再來打坐,他可能就會比較順利一點。還有一些人可能在知識層面還沒有准備好,可能他去學習,需要學習一些知識上的東西,還有一些人他是心性沒有准備好,他需要學習在生活當中磨練,去磨練他的心性,或者去培養一些戒律等等。但是打坐每個人最終都必須要實踐這個東西,因為你在最後階段必須要達到一個很深的三摩地才能證悟,你在自然狀態下是不可能達到這個狀態的。


 


小瑀:如果一個人問您打坐需要多少年或者多少個小時才能證到三摩地,你會怎麼回答?假如他的其他東西已經差不多准備好了。


 


Yachak:這不是多少個小時的問題。因為這個東西確實是需要一個過程,比如說我們在打基礎的階段,我們花很多時間,你只要能夠達到一個自己能夠掌控的極限就可以了。就是說你剛好達到這個狀態,沒有辦法再提上去,沒有辦法加了,你就以這個為參考,然後隨著你不斷進步,你的禪定能力越來越強,你就可以增加時間。但是一旦你達到四禪八定的初禪以後,你打坐就不能荒廢,你必須每天都要打坐,每一天都要好幾個小時。這時候你才能保證提升地更快,能夠跟這些不斷融入你身體的能量完全地整合。然後可能你會有一段時間你需要完全地獨處,就是完全不跟外界有任何的連接,完全地放下你的工作專修。那個階段可能就是獲得一個突破的階段。一般來說我們在開悟或者證悟之前都需要這樣一個階段。如果我們還是在打基礎階段,我們倒不必強調刻意去專修,但是我們進入四禪八定以後就可以有固定的時間去專修。


 


小瑀:您現在每天打坐多少個小時?


 


Yachak:沒有什麼事情的話,我會坐得更久一點,可能有七八個小時,如果有事情的話,至少也有五個小時左右。


 


小瑀:這個是因為您還在精進的過程中,還是因為你覺得別的事情都沒有必要做。


 


Yachak:當然是精進的一部分,但是不是我去達到某個目標的一種精進,這種精進更多的是我想更多地活在一種很深的實相裡,我覺得活在實相裡面會更幸福一點。所以我不願花太多時間在這個相對的世界,我在這個相對世界,我只是在完成我的一些工作,靈性上的工作和責任,但是大多數時候我還是活在統一的世界,那裡才是我真正的快樂之源。我並不是在追求一個所謂的技巧,因為這些技巧對我來說已經完全不需要,我現在不需要任何的技巧,所以它就是自動發生的。當我坐下來,我就自動進入那種狀態,就完全不需要努力的狀態。然後實相就自動把我帶進去,我只是在享受那個實相,我沒有追求一個實相,但是它自動把我帶進去,所以我在這個過程只是跟隨它,像不斷在河流中漂浮一樣,讓它不斷把我帶到更遠的地方,帶到海洋。所以我沒有目標,也沒有過程,我只是在這種靜止中去體驗那種親密,還有體驗整個存在狀態,它是怎樣不斷地增強,不斷地擴展,體驗那種快樂,不用擔心任何事情的快樂。所以這個時間並不是我刻意要去設定的,當你跟實相越來越親密越來越緊密的時候,你自然發現你的時間是不夠用的,你會覺得八個小時可能一晃就過去,所以你不會願意花太多的時間在這種世俗的瑣碎上。


 


小瑀:那您教授別人打坐這樣的工作也是自動發生的嗎?


 


Yachak:是的,其實我沒有想過一定要做這樣的工作,就是剛好到那個時間點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因緣出現,當我體驗到內在第一次覺醒或者說第一次見性的時候,我發現我整個生活改變了,並不是我邀請這種改變,而是我發現突然就有很多人在注意我,然後就開始有人不斷地來找我,我原來住在老家很偏僻的地方,也會有人去找我。所以你改變了別人好像也感受到,會自動來尋求你的幫助。然後慢慢地你原來的世俗工作也沒有辦法再做了,一個是它會占用你太多的修行時間,另外一個你沒有辦法去施展你的智慧。你不可能跟一些沒有靈性傾向的人去談靈性、談真理,所以你自然而然地也會跟這些真正對靈性感興趣的人走在一起,他們需要你。在這種關系裡面,你也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你能夠把自己內在的經驗傳達出來,就會有一種價值感,所以它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我沒有想過要去履行什麼責任或者有什麼使命感,因為我沒有宗教背景,但是我存在一個自由選擇,我可以選擇這個東西,也可以不選擇,但是我最終選擇是因為我覺得這也是源頭的一個意願,祂也希望你選擇這個。而且通過選擇,也許你在其他生活領域可能就減少一些負擔,因為你發現你在這種工作當中,不需要考慮任何世俗的事情,它會自動幫你解決。因為我畢竟不是一個有錢人,如果我是有錢人,也許我就不做這個工作。但我發現如果選擇這個工作,可以讓我的世間的需求很快滿足的話,那這個工作當然是最好的,也是最符合我的靈性利益的。就是說你通過教學也可以得到不斷地成長,你通過給予也可以得到很多回報,是這樣的過程。


 


小瑀:您見到了這麼多求道者,有沒有看到他們身上有一些最共通的點,比如說他們有什麼最共同的困惑和最大的障礙?


 


Yachak:每一個人都會有他獨特的特質,還有他個別性的障礙或者困難。所以沒有辦法說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因為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還有他們的業力模式不一樣,他們的靈性背景也不一樣。所以在做這種教學的時候,雖然講課的內容是一樣的,但是其實是針對每一個不同的人去講的。所以這個工作是非常靈活的,它不是固定的,它不是像念書一樣,把書裡面的道理講出來。它要根據每一個來的人的身上所帶來的特質,他的需求,根據他們的需求去講課。如果你說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基本上大部分都處於處在一個打基礎和入門之間這樣一個階段,對他們來說這個階段非常重要。如果他們有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帶領,他們很快就入門。所以他們走到這一階段,也可以說是過去積累的或者前生積累的一個結果。當他們碰到一個真正的老師,老師就可以把他們帶到正確的道路,不會讓他們繼續摸索下去。但這必須建立在他對老師的完全信任,對老師有信心,對自己也有信心的基礎上。一旦這個老師介入到他們的靈性成長,或者介入到他們的業力功課裡面,他們就會減少很多考驗。一旦把他們拉入靈性道路,他們就不需要很多時間在世間磨練,所以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巨大的恩典,一個巨大的靈性力量把他們帶入道路,那他們可能會在世間還要經歷很多的磨練才能成熟。


 


小瑀:我覺得我們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有一個誤解或者障礙,因為最開始它還是像一個我們沒有的東西,我們在尋找、我們在求,比如說在聽您說法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受到了恩典,會覺得得到了智慧,會覺得自己在進步,但是實際上我們又知道這個東西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在就有的,並不是誰給予我們多余的東西。我之前提到,我們會覺得看起來很難,我們好像一生都無法接近恩典和智慧。還有一種障礙,我覺得我身邊的一些求道者,他們還是沒有做好吃苦的准備,或者他沒有那麼堅強的決心,所以他們會給自己找一些借口,比如說他們接觸過一些經典,說人是可以頓悟的,所以他們會覺得我可能聽了足夠多的法,聽了足夠多的聖人去講,有一天我就會頓悟,或者說我把這些道理在頭腦裡面掌握了,我就可以頓悟,但在專修的層面還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怎麼理解我們本性就有的這個東西,它好像沒有那麼難,但是也沒有那麼容易,然後頓悟是是怎麼發生的,有沒有這個東西?


 


Yachak:在你沒有見到你本性之前,的確你所聽到的只能在你的意識層面,在你的頭腦層面發生作用,但是這個作用還是有一定的價值。如果你不經常去聽法,你也不會對它感興趣,也不會對它有信心。所以你的信心很多時候是依賴於外在,因為你對你內在本性還沒有親見,所以這時候你必然是依賴外在。這個法的作用,如果你不斷地聽,有一天它就會轉變。這個轉變過程,就是轉識成智的過程。你把這種認識聽多了,聽熟了,突然有一天就變成一種本來就有的智慧。它跟你本來的智慧就融為一體,所以這時候你就發現,原來這個東西我本來就有,但是你現在不能認識它,就是因為你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去證到它、去體驗它,這些東西就要靠你的實踐,你從這種法裡面得到的經驗和技巧,你要把它運用到自己身上,不斷地去吸收這些思想的精髓,把它融入到你的意識裡面,慢慢它就成為智慧的種子。當這種智慧的種子遇到一定的合適的土壤,因緣開始結合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你真正的智慧,就開花結果。所以你們現在需要的就是這種智慧的種子,把它們種植在你們的意識深處,等待著有一天開花結果。然後通過不斷地聽,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深入理解,就等於給種子不斷地澆水,慢慢有一天它就破土而出,就這樣。


 


小瑀:在聽法的選擇上有沒有什麼推薦或者偏愛?


 


Yachak:其實你會知道你需要什麼,你心裡面一定會知道你現在最需要聽什麼。當然你不會有一個具體的方向,具體的內容,但是當你去渴望的時候,你一定會找到適合你的那些法或者書籍,因為你會根據個人的經驗和習慣去尋找符合你目前階段的一些法。那我們說頓悟其實就是把你智慧種子種到你心裡面,不斷去澆灌它,有一天它破土而出的時候,它就是一種頓悟。其實漸修也是一樣的,不過是一個是在理上頓悟,一個是在事上漸修。你道理上是可以頓悟,但是在事情上還是要漸修的,比如說你要修身體,要修禪定,它是一步步來的,沒有辦法頓悟。但是如果你明白空性,你明白五蘊皆空,五蘊是一種空性的時候,你是可以頓悟,在頓悟裡面你就可以完全超越你的五蘊,超越你的身心,你就會達到一個見性的狀態,那個就是頓悟。


 


小瑀:我聽到很多人在強調一種說法,我們是在末法時代,我們求得真理其實是很艱難的一個過程,但是我也聽到過另外的一種聲音是說我們是在黃金時代,然後這個地球上我們現在每一個人,其實如果有心念去修行的話,我們都可以有機緣也很容易提升,所以我們現在所在的到底是一個適合修行的光明時代,還是一個很黑暗的時代?


 


Yachak:我們是在一個從黑暗轉變到光明的階段,它是一個過渡期,所以講它是末法是對的,講它是新時代也是對的。但是我們現在既沒有完全擺脫末法,也沒有完全迎來光明,我們是在過渡當中。當然你會看到這個世界的轉變越來越快,你會看到時間也會過得越來越快,人的覺醒越來越快,這就是一個趨勢,就代表我們在這個階段,其實成長是可以加速的。如果我們珍惜好這個轉變階段,利用宇宙轉變期帶來的巨大的靈性能量,那麼就可以在這一生達到我們的靈性解脫目標。因為在加速的階段,你的成長相對於過去來說也是好幾倍的速度,但是你必須要非常有信心,非常堅定,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你才能跟得上轉變的速度。


 


小瑀:所以您之前提到過,比如說每一年的11月11號或者12月12號,我們會感受到新的一年的能量。最近幾年我們在經歷疫情,還有整個世界很大的變化,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都受到了影響,我們是處在一個什麼樣的能量中?


 


Yachak:我們看到的這些外在的景像,外在的看似混亂限制的景像,其實是內在已經覺醒的一個表達,因為靈性的覺醒必然會把我們內在隱藏的那些混亂帶出來,把社會層面還有集體意識層面那些深重的業力帶出來。如果你不讓它浮現出來,你怎麼能去解決問題?你必須把社會的集體的陰暗角落裡面的東西全部暴露出來,才能清理它。所以這個清理就是為了集體能夠走上一個更高的覺醒,更高的意識層次所准備的。所以它是一個前期的工作,它並不是一個壞的東西,它是一個計劃。


 


小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個人是不是越無為越好,就是越順勢而為越好?


 


Yachak:當然你要理解它,在理解基礎上去接納它、超然於它,不被這種暫時的限制或者恐懼所擊敗、所影響就好了。要堅持你的覺醒,堅持你的靈性道路就好了。不要太認同這些幻相當中的景像就可以了。


 


小瑀:我記得在美國大概六七十年代反戰的時候,當時禪宗在美國特別流行,然後很多人就很難接受一個禪宗的觀點,就是說你們要是想去改變世界,要讓這個世界沒有戰爭,你們要觀照自己的心,去修自己的心,然後那些年輕人就很難認同,就覺得這個世界已經很糟糕了,但我什麼都不做,我只去打坐,去修我自己的心。我們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假如還不能完全脫離世俗生活,還有很多想要去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以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去平衡自己內在的生活和外在的有為?


 


Yachak:修行,不是說你完全地不去關注外在的事情,不去做任何事情,但是你要明白你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對這個世界有用,有時候,你認為你所做的事情對世界是有益的,但它不一定是真實的。你可能覺得是自己是站在一個真理的、正義的角度,但是你可能帶來的結果卻是負面的。因為在二元性的世界,你強調好的一面必然就會助長壞的一面,是相對的。你反對戰爭其實也在強化戰爭的力量,所以你站在一個反對角度沒有辦法去改變這個世界。


 


為什麼你要回到內在?因為當你回到內在的時候,你發現所有的生命都是一體的時候,你就可以影響所有人的心。所以我們修行、我們打坐並不是真的不作為,它是真正的作為。因為你的世界就是整個世界,你改變了,整個世界也就跟著改變。因為大家都是在一個相互連接的網絡裡,但是當你在內在有個重大的改變的時候,你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比你外在的有為的那種行動會影響更巨大。因為一個人的改變不是一個外在的事件,他真正的改變是他的意識改變,所以外在他就能采取正確的行為。比如說這種戰爭的暴力,如果很多人都在內在找到和平,找到不需要戰爭、不需要競爭,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的那種和平。只要大部分人能找得到這種內在的和平,這個戰爭就不會產生。就是因為人在內心沒有找到那種和平,所以他內在是混亂的,充滿了暴力。這種混亂和暴力,當它成為一股巨大的集體力量的時候,它就需要一個發泄的出口。戰爭,包括社會的各種競爭,它就是一個集體內在混亂和暴力的宣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達到內在和平,我們還需要這種暴力的東西嗎?不需要。所以真正要改變世界,每個人都要去找到內在的和平,而不是去在外在改變某些人的行為方式,那是不會帶來一個圓滿的結局的,甚至會強化二元對立性。


 


小瑀:但是在我們找到最終的、最究竟的實相和真實之前,我覺得對於真和假這個東西,我們只能通過逐漸去剝離假的來靠近真實,但是每一次當我們靠近真實,過了一段時間會發現真實好像又可以被剝離。比如說在我們自己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某些憤怒或者是難過、陰暗是對他人的一種投射,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內心,我們可能會看到我們自己內心的源頭到底是怎麼發生的。但是有一天我們也可以看到連源頭其實也是可以被擊碎的,也是沒有那麼真實的,它也只是一種相而已。同樣比如說在佛法裡面,我們可能慢慢地會去見到空性,然後有一天我們會發現連空性它也是可以被破除的,它也只是一層相,所以在我們追求真相的過程中,在這條路上,我們怎麼去分辨真和假?還有在二元世界中我們怎麼去分辨善和惡?比如說我們有的時候想做善,從善棄惡,我們想要去追求真拋棄假,但是我們卻分辨不出來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這個就會讓人很挫敗。


 


Yachak:如果你這種認知和智慧是來自於你的本性的話,它永遠都是真的,不會有假的東西。所以當你是站在你的本性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動的時候,永遠都是實相。只有當你不是站在本性的角度去理解、去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才會看到一個假相。當你看到假相,你必然會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采取錯誤的行為。所以這時候你就很難分辨真和假。因為你已經陷在一個假相裡,這時候你就有選擇,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因為你已經站在一個相對性的世界裡,相對性的世界裡面它沒有絕對,所以你不能說這個是絕對的善,也不能說這是絕對的惡,所以這時候你就有矛盾有衝突。如果你要超越這個的話,你必須要不斷地提醒,我要聽從我內在的本性的聲音,其實來自你本性的聲音並沒有那麼多選擇性,其實不是我們想像當中那樣需要很多的選擇、需要敏銳的判斷等等,不需要,完全就是自然的行為,但是在這種自然行為裡面,它是完全來自於那種純善,真正的善。所以我們真正的善它就是來自於我們本性的至善,它不是來自於那種跟你的觀念、跟你的個人情感有關的善,那是相對的。


 


小瑀:我們是不是只要把注意力和我們的心放在當下,我們就可以用本性去選擇?


 


Yachak:是的,如果你能在當下看到你的行為、出發點並不是來自於某個思想觀念,某個習慣性的模式的話,這時候你的本性就可以為你做主。這個事應該怎麼去做、應該怎麼去處理,你就交給你的本性來判斷就可以,這個並不困難,關鍵是你要認出,你有沒有陷入到一個習慣性的模式裡,因為當你是從本性出發,你發現一切都自然而然,而且不會帶給你太多的內心衝突,你會發現這個結果是剛剛好的。但是你是從自我的觀念出發的話,你就會有衝突,而且你發現這個結果不圓滿,是有業力的。


 


小瑀:所以我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讓我們把心放在當下,用本性去選擇的狀態,從一個斷斷續續的需要我們關注的狀態變成一個連續的、自然的、時時處在實相和覺知中的狀態。


 


Yachak:是的,你剛開始必須要有個選擇,你要不斷地去選擇最高的善,最符合你本性的至善,沒有所謂的道德觀念的限制,但他所有的行為都是善的。你要向這個方向去接近,然後慢慢通過你不斷地回到你的內心,去尋找這個東西,你對它就會越來越清晰。你對它越來越清晰的過程就是你不斷地去體驗它,證悟它的過程。當你完全地找到它,跟它融合的時候,這時候你就完全成為你一種本能,你所有的行為,所有的起心動念都來自於你的本性,這時候你就可以超越你個人性的思想,習慣性的模式。


新人類揚升意識 :Yachak老師訪談(二)

Yachak老師訪談(二)

新人類揚升意識 

2021-12-08



小瑀:從06年您當時還活在相對世界,到你有一天感覺到自己已經完全活在這個絕對世界、究竟世界,大概用了多長時間?


 


Yachak: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你不可能說我突然修到一天,我就瞬間進入一個絕對實相,它是漸進的。你剛開始可能只是覺醒過來,你在追求一個看不到、感覺不到的實相。慢慢地你內在會有一些靈感,或者會有一些洞見,還有一些靈性體驗,這些就會把你引向那個方向。漸漸地你就會感覺,你的身心發生轉變。這個轉變就是你的心智,還有你的身體改造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清理你過去的那些業力。因為你之所以看不到實相,就是因為你被你的業力困住,所以你只能看到幻相的世界。當你把這些業力清理掉,把那些較稠密的能量、較低頻的意識形態清理掉,你看到的世界就開始光明起來。你會發現當你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所有的關係,還有你的生活方式也發生改變,它會對你有個呼應,你改變了,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而改變。


 


小瑀:我覺得你描述這個過程聽起來太輕松了。實際上我們不管是看您還是看其他的修行人,其實都還是覺得他們挺苦的,整個過程挺苦的,包括我自己也剛剛開始經歷這個過程,先不要說放下這麼多世俗的東西的困難,當你開始修之後,它有很大的層面是實修的層面,因為如果說修行這麼簡單的話,我們所有的人看幾部佛經,去聽聽聖人說話,然後在生活中自己去感悟一下就完成了。其實這些道理我們很多都讀過都聽過,但是真正的親證的過程是沒有人可以代替的。


 


Yachak:所以它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沒有辦法用一兩句話把這個說明。如果真的要說明的話,其實你在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內在的工作要做。比如說你從追求靈性,然後慢慢建立起堅定的信念,成為一個真正的求道者,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當你成為一個真正的求道者,就是說你這一生就是為了修行,為了解脫,你成為這樣一個求道者以後,你從求道者到入門還需要一段時間。所謂入門呢,就是你完全懂得怎麼去修煉,你完全具備了那些修煉的條件,從身體方面,還有物質也有保障,時間、空間也自由了,這是最基本的。還有你在修行的道路上,怎麼去理解,怎麼去達到這個狀態,然後你現在處在什麼狀態,你必須要有個知識上的理解,還有就是你怎麼去實修,怎麼去訓練自己?如果你學佛法,你怎麼去訓練止和觀?如果你比較喜歡能量,你怎麼去提升能量?怎麼去喚醒這個昆達裡尼?你怎麼去打開你的任督二脈?這些都要去實踐,在實踐當中你獲得了體驗,慢慢地你又走上另外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就是你真正開始入門。入門就是說你發現你已經能夠很輕松地掌握技巧,比如說能量的技巧,還有止和觀的技巧,你掌握了就入門,然後從入門再到你修到一個階段,能夠入定的階段,又是一個新的目標。然後在入定以後,你還需要不斷地學習那種智慧,然後定慧雙修,你就有機會開悟、明心見性,然後在開悟的基礎上,你就可以朝最後一個目標努力,就是去證悟。



你達到證悟就可以解脫,就可以從所有的痛苦當中解脫。你會發現所有的東西,所以能夠引起你痛苦的那種心理機制全部都沒有了。因為你過去那種扭曲的思想已經全部糾正過來。所以沒有任何可能導致你痛苦的那種思想意識形態,這些是在意識上的一個巨大的轉變。另外一個就是你的心理作用,不會再升起那種致苦的情緒狀態,或者說那種情緒狀態完全在你的掌控之下,這個靠什麼呢?這個是靠你長期的禪定的修行,另外一個就是靠你智慧的洞見,你要不斷地去在這兩方面下功夫,才能讓它達到一個純熟的狀態。在純熟的狀態下,你就會證到你的本性,一旦證到本性,你就認出了永恆的實相。你一旦站在永恆的實相裡,你會發現你所需要的一切東西都在那裡,你在世間所追求的一切滿足,它其實都來自於實相。所以你到達實相,你世間所有未滿足的東西同時就滿足了,所以你不會再擔心。不會擔心金錢,不會擔心感情,也不會害怕死亡,你完全沒有這種恐懼,因為你已經找到真相、找到實相。這些假的東西,這些幻相的東西怎麼可能會讓你感到痛苦或者感到恐懼?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和恐懼,是因為我們還不知道真的在哪裡。所以我們還是習慣性地把這些幻相的東西當成真實,所以我們就會有痛苦,就會有恐懼。


 


小瑀:所以看到真相是傳說中的開悟的狀態嗎?它是一個不會退轉的狀態嗎?


 


Yachak:你看到真相,它是一個見性的狀態,也可以說是開悟的狀態,但是你見性以後你還要跟它融合,要獲得它的力量,從那個實相裡面獲得滿足,把實相帶到你的個人生活當中,這個過程是一個證悟的狀態。所以開悟包括一個是見性的狀態,然後再到一個證的狀態。


 


小瑀:您所描述的整個過程是有可能在一輩子完成的嗎?


 


Yachak:怎麼會沒有可能?


 


小瑀:因為大多數人覺得聽起來會非常難。


 


Yachak:只要開始了總會有機會,但是如果我們不開始,我們就覺得特別難,或者說你剛剛開始起步的時候,這個過程也會看起來非常遙遠,但是你會發現你一直往前走,它是不斷加速的。因為你剛開始可能就像在一個小道上走路,或者你就像坐著一輛牛車,往前趕路一樣,所以在那個狀態下,你肯定不敢設想你什麼時候才能達到一個看似如此遠的目標。比如說讓你從這裡去北京,如果你是坐牛車或者踩著單車,你能想像你什麼時候才能達到?但是這個東西它會轉變的。你成長到一定階段,你發現你有了一種新的存在狀態,你有了一個新交通工具,你發現你有了一輛汽車,然後你可以上高速,你可以快速地行駛,這時候你就感覺這個目標其實並不是特別遙遠。所以這個信心它是不斷在你的進步當中建立起來的。你不可能說我一開始就有那麼大的願望。我相信99%的人都做不到,但是你成長到一定階段,特別是當你入門了,當你覺醒以後,那個目標看起來就不遙遠。


 


小瑀:您剛才提到的業力的障礙,不管是在這個種子還沒發芽之前,還是發芽之後,我們清理業力的時候,其實也會感到我們身上的業是很重的,然後這個過程也非常漫長,所以我們怎麼去理解業力它到底是什麼?它是一個很實在的東西嗎?


 


Yachak:所謂的業力,其實上課我講了很多,就是你在前世中積累的那些善和惡。包括你的關係、你的情感、還有你所執著追求的一切欲望,這些都會帶到這一生。所以這些欲望帶到這一生中的時候,你就會有一種衝動,想要去實現它,想要去滿足它。如果這些欲望只是一些世俗的欲望,它就會影響到你的靈性。因為世俗的欲望它是向外求的,靈性它要求你向內求。當你有很多欲望的時候,你就會感覺跟你內心想要的那個東西是相互干擾、相互衝突的。這時候你就必須要去處理這些業,就是你所執著的一切外在的東西。所以在這個處理過程中,可能對你來說是相對艱難的,你很難放下這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有時候你往往就是經歷了很大的挫折、很大一個受苦你才會往回走,你才會堅定地向內尋找。但是如果你真的願意向內走的話,其實你的業力處理起來會加速的。所以看似你有很多業力,但是你在向內的不斷尋求的過程當中,它處理得也會非常快。但是如果你沒有向內走,也許這些業力你一輩子都處理不完。但是一旦你走上靈性的道路,這些東西就會加速清理,甚至會把你過去生的那些東西一起清理掉。所以你會感覺到事情有很多的變故,生活的變故,關係的變故,什麼變故都有。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在清理業。


 


小瑀:所以它並不是一個你種下好的種子就會得到獎勵,然後你做了錯事就一定會受到懲罰的一個這樣的過程嗎?就是當我們的心去觀照到、去開始處理這個業力之後,我們會不會加速這個痛苦,比如說我們的前生或者我們今生做了很多惡的事情,我們就會在一段時間內去遭受業報。


 


Yachak:當你內在沒有一個覺醒的意識,沒有靈性的力量的時候,這些痛苦一定會如實地呈現在你的生活當中,就是你承受的這些痛苦其實都是你過去的業帶來的。但是如果你站在一個覺醒的狀態,你也許就對這個痛苦看得很輕了。而且你明白這個痛苦就是業力的時候,你內心是有個接納。當你能夠接納這個痛苦的時候,它已經相對地減輕,但是我們往往就是痛苦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抗拒它,或者想要逃避它,反而會加重痛苦。所以你的業力也許它是不可避免的。你今生該碰到的事情,該遇到的人或關係是注定的。但是你在經歷這些人事關係的時候,你的選擇可以讓你避開痛苦,可以讓你更快地從那種束縛性的關係當中解脫出來,這就看你是站在一個什麼樣的意識角度裡面。如果你是站在世俗的角度裡面,你只會越來越掙扎,但是這種掙扎只會讓你越束縛。但是如果你是從靈性的角度來理解,如果你放開了,如果你臣服了,如果你接納了這個東西,很快就脫落。所以說我們是在面對這些業力的時候,我們還是有選擇的機會,我們可以讓它快速地結束,我們可以減少我們的痛苦。


 


小瑀:所以您怎麼看待,包括我們其實很多在靈性路上的朋友也都會去看,比如說星座命盤這些東西,尤其在了解佛教因果論之後,我會覺得如果我們把現實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發生看作果的話,我們就會很覺悟,因可能在以前已經發生了,或者是在我們的前世我們根本不知道,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一切看作因的話,我們說凡人畏果,聖人畏因,我們會覺得我們其實還是有自由的。所以我一直想問我們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我們的一生的故事好像從某個層面上來看它就是注定的,但是從某個層面上來看,我們又好像有著另外一個維度的某種自由。


 


Yachak:你有沒有自由意志,是看你所達到的意識層次,你的意識層次越低,就越沒有自由意志。你說我想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不就是自由意志嗎?但其實你看一個人做什麼或者怎麼去思想,它已經是一個固定的東西。因為他的思想裡面就包含了他過去帶來的一些影響,或者說那種習氣。所以你在這種過去的習氣的影響下,你怎麼可能會有自由意志?你所做的所有選擇、你的行為方式全都來自於經驗,來自於過去的影響,你怎麼有自由意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人的命運就是注定的。因為你的所有行動都是來自於思想,但是你這個思想又是由過去決定的。所以你怎麼能夠決定你未來會發生什麼?你沒有辦法決定。所以像這樣的一種思想意識形態,你可以從一個算命的角度或者從星盤的角度預測出,這個人未來會發生什麼。


 


另外一種情況,比如說你的意識是靈活的,那你的命運就可能有兩三種選擇。比如說如果我的星盤已經決定了我的生命的構架是這樣的,在某種程度上可能你是沒有辦法打破的,為什麼?因為它已經被設定好了,既然在設定裡面,你怎麼去改變你的命運?其實在我們的整個架構裡面,它還是有一些可以重新組合的東西。如果我把一種更高的思想,靈性的智慧帶進去,那這所有架構的性質全部都會改變,它的性質就完全不同。比如說我們可以從星盤上看到我們會帶來什麼樣的課題,帶來什麼樣的困難,這個是占星學可以解讀的東西。占星師也完全可以解讀,你的關係會是怎麼樣的,你的未來適合什麼職業,你的性格又是如何,他可以解讀,但是他唯一不能解讀的就是這些東西怎麼去塑造你變成一個可以解脫的人,可以完全從你的個人命運獲得自由的人,他解讀不了。因為他不知道當你把靈性的這種創造性的東西帶入你的生命結構的時候,所有東西都要服務於靈性,都要為靈性而改變。比如說在你的生命關係裡面,你注定會遇到一個特別束縛你的伴侶,對於你來說,這個就是必然的一個世間業力或者功課。但是如果我覺醒得比較早,我具有靈性的意識,那這種束縛,它反而會成為成就我的一個助緣。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束縛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呢?從相對的角度來說,它當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從你獲得解脫和自由這個角度來說,這個並不是束縛。如果你看到它並不是束縛,而是你成長的一個助力的時候,你不就從這個關係裡面解脫了嗎?當你從這個關係裡面解脫的時候,星盤還有沒有意義呢?它就是一個框架,它沒有意義的。


 


所以我們相信星盤的作用是因為我們還相信有二元性的對立,我們沒有看到我們真正的目標是獲得靈魂的自由。如果我們從靈魂的自由來看待我們所有的星盤的結構,我們就知道你在每個階段的成長,在每個階段的束縛,都是為了讓你解脫的。不是簡單處理一個問題,但星盤就是告訴你怎麼去處理一個人生的問題,怎麼擺脫那些困難,怎麼看到你未來可能出現的一些轉機。但是如果你沒有智慧,你沒有理解能力或沒有創造性,你擺脫不了的,你那個根深蒂固的東西擺脫不了,當你去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你還是會受苦。所以這就叫做命運,你明明知道這個東西是受苦的,你還是得經歷它,這就是命運。但是你有了智慧,它就不是命運,它是可以讓你得到一個自由創造、自由運用的東西,我把這種束縛的東西變成我的一種成長的契機,這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所以我們對命運有個重新的看法,或者說我們根本不用去關心命運這個東西,我們根本不用關心我們未來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因為所有這些事情發生有個終極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你獲得解脫。如果你沒有看到這個終極的目標和意義,那你就活在一條固定的命運線之上。


 


小瑀:如果這一切的故事或者遊戲最終就是為了讓我們解脫,而且是一個很善意的過程。很多人就不禁要問,我們到底為什麼要經歷這一切?我們的源頭、本性明明就是很光明的,也很圓滿的,也不是二元的,我們為什麼要來到二元的世界?我們為什麼要來到地球上?為什麼要從明明沒有時間到一個有時間的地方?為什麼要去經歷所有的苦,經歷所有的無明,最終再回到源頭,再得到解脫,這一切是為了啥?


 


Yachak:你要意識到自由是自由,解脫是解脫,你就必須讓自己經歷一個不自由狀態,不解脫的狀態,要不然你怎麼可能深刻認識到什麼是自由。只有你經歷過不自由的狀態,你才會對自由產生一個深刻的渴望。當你達到那個狀態的時候,你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如果你從來沒有經歷過這一切,你永遠是活在一種沒有任何挑戰,也沒有任何束縛的狀態,對於自由來說,你根本是沒有任何概念的。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活在一種至福當中。所以我們必須要經歷受苦,經歷靈魂受限的狀態。通過不斷地去擺脫這種受限,擺脫這種不自由,最終達到那個原來自由的狀態。這樣的話,當我們經過幻相這種遊戲,再次回到我們的靈魂世界,我們就發現自由是如此的珍貴,我們再也不會讓自己迷失在幻相裡。


 


小瑀:那你那麼費勁地回到源頭之後,會不會有一天又覺得無聊和不夠滿足,然後又去經歷這個遊戲?


 


Yachak:這不是一個來和回的遊戲。當你回到源頭之後,你會不斷地去創造一個新的遊戲,而且新的遊戲,它完全是不需要受苦的遊戲。因為你已經知道,你已經擺脫了這個幻相,已經知道在幻相裡面是沒有自由的,所以你不會再願意回到不自由的狀態,所以你只會越來越升到更寬廣的自由裡面,更深刻的自由。所以不是說我們回到源頭就很無聊,其實當你達到最高的靈性層面,你還是可以不斷地去體驗,不斷地去在幻相裡面體驗也好,在其他的更高世界體驗也好,你還是會不斷地成長,無窮無盡。但是你絕對不會掉回原來那個狀態。對於解脫的靈魂來說,他不會再回到不解脫的狀態。就像一個人在荒野裡面好不容易走出荒野,你認為他還會回到那個地方嗎?他不會再回去的。包括如果一個人解脫了,他再回到這個世界,他也不會再重新回到這種世俗人的意識形態,但是並不代表他不可以作為一個普通人來生活,他還是像普通人一樣生活,但是他的內心不會再跟這個世界有任何的認同,他不會去創造新的業。


 


小瑀:他會不會想去體驗一些別的地方、別的維度?


 


Yachak:這個沒有問題,如果他想體驗的話,它是完全可以體驗的。


 


小瑀:在宇宙間只有地球是二元的嗎?


 


Yachak:當然不只地球,還有其他的星球,有生命的星球,如果它是處在較低的維度,它一樣是二元性的,所以可能每一個星球的人類的存在狀態會不太一樣,但是總體上它還是二元性的。


 


小瑀:如果我們說我們活在一個三維世界裡面,我們可以說覺醒的靈魂是多少維度?什麼樣的維度?


 


Yachak:從你開始體驗到統一性,你是進入到了第五維度,但是在第五維度,你跟物質還是有一部分的連接,只是說你的物質性和靈性是比較平衡的,這兩者是非常平衡的,而且你是對靈性有完全的認知,完全的信心。你會體驗到很多靈性帶來的滿足。這些滿足和你在物質層面的生活是相互匹配的,你對物質生活也不會再有過去的那種過多的擔憂和恐懼,因為你會運用你靈性的力量來平衡世俗的生活。如果你達到一個完全超越物質的維度,比如說第六維度或者第七維度,你體驗到的靈性滿足就會更大。而且你能夠運用源頭的知識和力量來促進你物質生活上的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你會運用自如。


 


小瑀:就是想啥來啥嗎?


 


Yachak:是的。如果你達到比較高的維度,你完全不用太多的行動,就完全從你個人的心念就可以去創造所需要的東西。


 


小瑀:我在讀佛法的時候一直有一個問題,好像佛法中對於愛這個東西沒有特別多的解釋,然後不會像比如說基督教或者是印度教裡面就是會對愛有一個很積極的解釋,然後在佛法中很多次提到的是愛欲和情欲這樣比較貶義的詞,所以在最終覺醒的狀態裡面,你與他人的關係,還有你對愛的體驗和理解是怎麼樣的?


 


Yachak:

佛法不是沒有提到愛,它只是用慈悲來代替,因為他覺得你們會容易誤解愛,會把這個愛理解為一種情愛或者世間的愛。但是我們如果達到愛的狀態,它是一種非常純淨的情感,沒有世間的那種情欲的東西,它就是一種純愛。這種純愛就是在其他宗教裡面特別強調的一種沒有自我的愛,這個愛就是遍布宇宙、維繫整個宇宙的一種能量,非常純淨的一種能量。所以當你體驗到這種能量的時候,你也會體驗到宇宙那種無處不在的愛。所以那個愛完全不是個人的,或者說所有人都可以擁有的一種存在狀態,在愛裡面你就獲得所有的情感上的滿足。如果你在個人情感裡面沒有得到滿足的、覺得被壓抑的東西,或者在過去沒有完全實現的東西,在愛裡面,它就像海洋,你一旦體驗到這個海洋,你就會被它淹沒,你就會真正活在愛裡。當你擁有這種愛,你就會對生命、對個人情感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不是說你從此沒有個人情感,還是有,但是你會摒棄那種個人情感當中制造限制、制造恐懼、制造憤怒的東西。這樣的話你在個人情感裡面也可以培養這種純愛。我不是說那種純愛只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它也可以變成一種很實際的生活體驗,但是它需要你首先覺醒到那種愛,你能夠分辨出那種愛和平常我們所謂的那種情愛,跟父母跟朋友的是不一樣的,它完全是無條件的,沒有預設、沒有期待、也沒有恐懼的。因為它在世間萬物當中不斷地流動,如果你想接觸它,想跟它結合是非常容易的。當然你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要提升你的意識頻率,你只有達到那個頻率狀態,你才能夠跟它產生共鳴,要不然你就很難跟它產生共鳴。


 


小瑀:在人世間體驗到的這種愛裡面,我的體會是,即使體會到一個很純潔的愛,就是沒有太多個人私欲和自我需求的愛的時候,也會害怕失去和無常。所以您所提到的這種遍布宇宙的純愛,它其實是一個永恆的東西嗎?


 


Yachak:是的,它就是永恆。如果想要去描述這個愛,那我覺得它更像什麼呢?更像你對永恆實相的渴望。因為你在那種愛裡面,你就會很渴望永恆的實相。或者在永恆實相裡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這種愛會自動出現,所以愛其實就是實相的一部分。所以當你渴望永恆、渴望實相的時候,就是在一種純愛當中。所以當你帶著這種渴望生活在世間,你看待你的關係,看待你周圍的人就會完全地不同,你會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看他們。如果你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去看他們,你就很難做到純愛。不管你是擁有多少對愛的理解,多麼高尚的情操,或者擁有奉獻服務的精神,你還是很難做到這種純愛,你還是有期待。因為它不是自發的,它是來自於你個人的努力或者修養。但是宇宙間的純愛,它不需要你刻意培養,你只要渴望就夠了。當你渴望永恆、渴望實相的時候,你就會找到這種愛的感覺。所以很簡單,愛就是渴望永恆。


 


小瑀:現在在生活中當您看到,當你提升了,但是你看到那些還活在無明中的人的時候,尤其是他們如果和你的關係很近,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比如說眾生,這個時候你的感覺是怎麼樣的?會不會覺得他們很苦很可憐。


 


Yachak:

這只是一個方面。因為你真正達到那個狀態,你並沒有完全跟所有人的那種感受脫離開,反而你會覺得跟所有人都是相連的,就是在內在有一個連接。所以別人的內在的感受或者痛苦也好,煩惱也好,你當然是知道的,但是你不一定會從一個別人在受苦,別人活得不好這種角度看他們。因為這個狀態我們還是站在一個受限的三維世界裡面去看,但是如果你超越了三維,你再去看,你當然也可以看到別人在受苦,但是你不會用可憐這個詞。因為你覺得這是靈魂成長的必須。你也不覺得這種受苦完全是無意義的或者是長久的,它只是一個暫時的,它也是會變化的。它終究會把一個靈魂帶到成熟的狀態。我們發生的所有事情,受苦也好,受難也好,一切的經歷最終是把我們帶向真正的自由和解脫。所以我們必須要經歷這些考驗。只有經歷過考驗,我們才會變得有智慧,才會懂得什麼是好,什麼是可以追求的。所以每個靈魂都會自然而然地走向靈性的道路,自然而然地會向源頭回歸。受苦只是一個方便,只是促使我們覺醒的一個方便。當這個靈魂理解了這些受苦都是暫時的,只是為了喚醒他,終究有一天會明白這些受苦是值得的。而且一旦達到實相,所有的曾經的受苦,都不再是一種受苦,它不再是你記憶的一部分,所以不會留下傷痕,不會再有創傷。但是這個狀態我們可能會經歷一個漫長的改變,漫長的考驗的過程。但是你每前進一步每解決一些痛苦,心裡面能夠更加堅定,能承受這些痛苦的時候,其實你已經開始慢慢地感受到一種實相的力量。你已經感覺到其實在實相裡面是沒有這些東西的,這些都是暫時的、虛幻的。


 


小瑀:

那最終活出這種狀態的這些人,他們的人生故事或者外在的境遇是不是也不一樣?比如說我們從您身上會看到,其實修行人或者是覺悟的人並不一定是屬於某一個宗教或者某一種特定的方法,甚至可以是很理性很科學的頭腦。其實有很多現代人,你讓他們去看那些苦行僧和瑜伽士的故事,他們就會覺得很害怕,但是他們會覺得喬布斯是一個修行人,他創立了很偉大的公司,他們會受到鼓舞。

然後還有楊定一博士,他也有很美滿的家庭,有很好的孩子,也很有錢,然後他也是一個開悟的人,然後這樣也會吸引一些人,就會覺得其實並不是說開悟或者是修行,它一定是某一個樣子,這樣會增加他們的信心。所以最終這個活出來的樣子,會有某一種規律嗎?還是說其實我們這個世間很多活出來的人,他們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活著?


 


Yachak:在我們開悟之前,我們可以採取任何一種形式,你可以追求宗教,也可以不追求,你可以結婚,也可以不結婚,你甚至可以去修苦行,也可以去開公司等等。但是這只是一個普通人的自我的追求,或者跟他過去的那種個人的思想意識有關係。所以沒有誰對誰錯,這完全是個人的選擇。但是每一個去追求自己理想狀態的人,他們都是有可能將來開悟的。只要他們心裡面能夠非常堅定這條道路,能夠超脫於他們外在的生活形式,他們還是可以開悟的。所以不能用外在的形式來評斷一個人能不能開悟,不能從外在的生活來看,而是要看他內在的心,真正渴望的是什麼?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條件,這個東西才能超越外在的形式。一個人哪怕生活在紅塵當中,如果他的信念很堅定,不斷地精進,不斷地嚴格要求自己,他在內心還是能夠超脫於世俗的影響,這也會導致他開悟。但是開悟以後的存在狀態幾乎都是相似的。雖然每個人開悟的道路都不一樣,甚至個性也不一樣,但是當他們開悟以後,他們總是會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共同點,因為他們活在同一個實相裡,就等於說他們在同一個實相裡面,他所感受到的、他所經驗到的那些東西是相似的。


所以他們講出來的法、他們講出來的道理大致是一樣的。因為在法界裡面大家都是相互影響,共同分享,彼此從法性裡面找到共同的智慧。這時候不一定說他要完全改變他的生活,如果他已經結婚了,他不一定說我要選擇單身,沒有這個必要,他還是會保持他原來的那種生活狀態,或者保持他原來那種個性,這個和他開悟得道的那種狀態是沒有衝突的。每一個開悟者,從表面看它的外在特質都不一樣,有些人特別的宗教性,有些又特別喜歡自由,像這種情況就可以讓不同類型的人去找到他們的榜樣。那些生活在世間,有自己事業的人,他看到一個榜樣,他可能就可以從他那裡取到經驗,宗教裡的人可能就向那些宗教的上師取到經驗。


所以每個人他都會產生他個人的影響力,關鍵是你個人會傾向於哪種類型的開悟者。一個老師不會去強求什麼人會來找我,什麼人會來向我學習,不會去追求這個東西,他是讓一切都自然發生。如果你被他吸引,就是說你跟他在某些方面是有相似點的,或者你的生活狀態,你的個人追求是很符合他講的這些東西的,或者他個人的經驗的。


 

新人類揚升意識:自性的特質。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自性的特質。

 (2017-11-20)


自性常常被理解為光明和空性。但是自性所包含的一切豐富遠遠超出了光明和空性的概念。自性離不開心靈的感受但是又超然於心靈的感受,事實上自性可以讓心靈變得純淨,也可以讓心靈變得渾濁。不管是平凡的心、世俗的心,還是真心聖心,其實都來自同一個心。

這個心就是自性。自性就像一個魔法師,創造天使也創造惡魔。但唯有純淨的心較接近自性的本質。因為自性本質上不屬於二元性領域,在創造二元性的現像之前,自性更像一種純心。如果它不被人為的因素過濾的話,這種純心是可以被體驗的。

在這種純心體驗裡面,自性擁有它自己的特質:

無欲。任何類型和性質的欲望都會導致心向外馳逐,從而使心妄動。而純心如果是如如不動的,它就能像鏡子一樣反映自性。

無懼。純心哪怕有一絲的恐懼、牽掛、擔憂等等都會讓自性變得模糊。就像被扭曲的波紋一樣,無法呈現水的真實原貌。

無染。當純心不被任何事物和顯現所影響或粘附其中的時候,它就能反映出自性對世界的超然性和包容性。處於其中而不染。

恆定。自性是恆定的,這種恆定可以說是一種永久的安全感,不是時間因素可以影響的。它不像人的心緒那樣會不斷變化。自性雖然恆定,但它也不是死的,它可以產生無窮的妙用。


透過純淨的心可以感受到自性,當自性和純心結合得更穩固的時候,外在的欲望、恐懼和事物就無法進入自性的中心。或者說它們本就無法影響自性的本質,只是不能讓心變得渾濁。這時候自性的特質才能更加明顯的體現出來。這時候也不能說什麼是妄心、什麼是純心,什麼是自性,因為它們完全融合了。妄心變成了自性的一種裝飾,不再是關鍵問題所在。


但是體驗過自性的無欲、無懼和無染,人就不想再體驗任何與其相反的感受。因為和自性的恆定相比,世俗生活體驗就像一場無常的空夢,沒有什麼真實價值感。只會加深人的空虛。而從世間的角度看自性,卻又像虛幻不實的事物一樣。所以,這一直是個悖論。只有去實實在在地實踐和體驗才能打破這種顛倒的幻覺。


自性是個可以不斷挖掘的寶藏。自性只有深度沒有廣度,深不可測。進入得越深,心也越精細,對精神的控制力和創造力也越強。人會因此而成為精神世界的國王。


在自性裡可以喚醒和享受愛。這種愛是無論朋友或敵人都願意給予的愛,這種愛不考慮外在的人性區分。愛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祈願別人幸福但又不求回報。這種愛並不是干巴巴的信仰和理念,因為愛本身就有一種幸福的感覺。人心只在很少的時刻能夠體驗到這種愛,但是在自性裡面,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通過一個意願或想像而體驗充沛的愛。


在自性裡面可以享受喜樂。這種喜樂和愛一樣都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感受到,持久不衰。同樣喜樂也有很多層次,遠遠超過人世間所體驗過的快樂。


在自性裡面可以產生智慧和源源不斷的靈感。來自自性的靈感不會有枯竭的時候,智慧是自性的外在功用,智慧包含自性的無窮可能性。


在自性裡面可以消除一切痛苦。不管一顆心有多疲累和受傷,經過自性清泉般的療癒作用,都可以很快的消失並感受平靜和喜樂。


自性帶來對生死的超然。當你內在能隨時感受到它的存在的時候,你也會知道死亡那一刻它也不會丟下你。你將融入它,超越天堂和地獄的兩極狀態。而塵世間的一切不再讓你感到害怕。


而這些特質和作用,僅僅只是自性很小部分展現而已。

為了能夠連接上你本有的自性,原本就是你的寶藏,你的心應該首先變成純心。無欲、無懼、無染,釋放一切虛妄無實的體驗。



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覺醒維度:探尋開啟覺醒之門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覺醒維度:探尋開啟覺醒之門

 (2012-05-28)



一個錯誤問題


“既然世界如此混亂悲慘,為什麼要創造這個世界”?

 一個人為什麼要問這樣一個根本的問題?

如果這個問題的根源僅僅是出於生活暫時的挫折,那麼遲早挫折。

感被克服,問題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是假設問題來自內在某種深刻的不安和不滿足,那麼這個問題就可以轉化成一種深深的探尋。

那麼,誰創造了這個問題?

當然你會說是“某個我”。

這個“某個我”也是被創造的物嗎?如果是,這是否意味著問題從根本上也是被創造的物?

這類似於能量創造物質,而思想也是物質的一種形式。

被創造的物當然只能從最初的創造者那裡尋找答案。

於是,一個創造物問創造者:你為何創造這個悲慘世界?

創造者說:不,是我在問。


 

 


一段精彩對白


A: 聖經上說,上帝創造了萬物。並且按照他的樣子創造了人。

K: 不。如果人是按照上帝的樣子創造的,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了。


 



創造者和創造物不是分開的。


創造者和創造物是分開的嗎,假如是分開的,那也意味著他們是一種對立的關係。

或者:一個高高在上,一個卑微渺小。

這些人為的劃分是不是出於等級概念的愚蠢?

創造者和創造物,他們必然也只能是以整體和不可分的關係存在,這樣關係才是確定的。

這也意味著,當某個人問:“為何創造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人已經和整體分裂了。

和創造者、世界分裂了。因為這個人是作為一個有別於創造者、有別於世界的獨立個體來問的。

於是他問了個錯誤的問題,問題是無解的。


 


 


“我”製造了分裂。


有問題就有分裂,而分裂也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假如這個問題是作為從整體中獨立的個體來問的話,那麼必然強調了那種對立。

重要的是,這個“我”是真正獨立的嗎?

這個延續著人類的所有歷史、傳統和知識;

這個延續著人類所有仇恨、痛苦、嫉妒;評判、比較、自憐;

這個喜歡從自我中心來思考問題的“我”是獨立的還是充滿混亂、不確定、局限和身不由己的?

答案當然是一目了然的。

這思想和各種感受組成了我,我包含了世界的全部。

因此,根本的問題是:我是分裂的產物,也是世界的產物。

這個需要深刻的探尋和了解:正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悲慘創造出外在世界的悲慘。


 



探尋開啟覺醒之門


探尋不是尋找答案,探尋意味集中能量去看見這個問題的根源及其奧秘是什麼。

而不是尋找一個確定的答案來自我安慰。

如果一個人能夠很深入地去探尋,沒有成見和情緒的干擾,他就已經在覺醒的過程裡。

這意味著他是和內在保持著一種持續的和整體不分的關係。沒有自我感, 沒有個人,沒有身份。

所以也沒有一個達成的欲望和結果,因為評斷和比較也不存在。

當答案在問題當中被深刻的領悟和體驗,覺醒之門就打開了。


 



另一個猜想

在探尋的某一刻,一個人或許會發現,創造者創造這個世界,就是為了覺察到自己。

這個自我認知的“意願”不斷湧現,促使宇宙萬物生成、進化、毀滅。強迫人類向意識的覺醒邁進..

為什麼會特別使用“強迫”這個詞

作為生物意識進化的頂點——人,難道不該即刻覺醒嗎。

如果不覺醒,他只能越發的從整體中分裂出去,孤立自己,傷害自己,製造無盡衝突苦難。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當下的悟者: 訪談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 。



當下的悟者:

訪談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 

編譯自艾克哈特.托勒2004年

於丹麥哥本海根所接受的私人訪談。





個人身世  成長過程 。

 

 

問題 1:

雖然我知道你不認為個人的過往重要,但我還是想問一些關於你的身世問題。你的成長過程如何?在哪兒長大的?家庭背景如何? 

 

托勒: 

13 歲之前,我住在德國的西北部,父親是新聞記者,母親是家庭主婦。 

12 歲那年,父母離異。接著,我的父親離開德國,前往西班牙,同時他也從傳 統生活和社會中脫離,在「出離者」一詞出現之前,他就是個先行的出離者。 

 

當時我在學校裡很不開心,所以 13 歲時我就不願意再上學了。這是我在孩童時期,唯一的叛逆行為。總體來說,我是個非常溫馴、聽話的小孩,但內在卻有某個東西阻止我上學。當我再也無法忍受上學時,我就輟學了。母親拿我沒辦法,最後決定讓我去西班牙跟父親在一起。 

 

那時父親已經再婚,過著跟傳統很不一樣的生活,他靠著儲蓄過了幾年的日子,之後才又開始工作。所以我從13到19歲的青少年時期,是在西班牙度過的,西班牙語因此成了我的第二語言。我從人生最初 13 年的文化環境中脫離,進入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事後想想,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人的一生,都只活在某個特定的文化環境裡,就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它的制約。由於我從小接觸不同的文化,文化對於我的制約,或許比較不那麼深刻、死板。 

 

我的父親向來極不傳統,有些人可能會說他「離經叛道」。我剛到西班牙時,父親問我:「你想上這裡的學校嗎?」我的回答當然是:「不要。」父親說:「好吧,那就不上學,你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吧。」 這讓我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開始,我讀一些自己想讀的書,也就是一些文學作品,晚上去上語言課,下午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如天文學等等。在我成長的青少年時期,我尤其沒有多數年輕人有的壓力。19歲那年,我從西班牙移居英國,開始獨自一個人的生活。

 

 

絕處逢生  大徹大悟 

 

問題 2: 

然後你在英國開始受教育? 

 

托勒:

是的,我在英國得到一份工作。雖然我不具任何正式的資格,但神奇的是竟然有人願意僱用我,讓我在語言學校中教授德文和西班牙文。 

這是我人生中另一種尋覓的開始,同時也是我憂鬱症的開始。我時常處於漸增 的焦慮感中,對一切都感到極度的焦慮。我想為生命和生活的疑惑找到答案,我求助於哲學和知識份子:我展開大量的閱讀,接著,我想或許答案可以在大學裡找到 ——大學裡的教授應該會知道。於是,我在夜間學校上課,以便通過 進入大學的資格考。接著,我獲准進入倫敦大學,主修語言和文學。雖然我變得愈來愈不開心,但是我還是繼續尋覓,吸收愈來愈多的知識。 

逐漸地,我開始意識到,對於人生的疑惑,大學裡面其實也沒有答案。 

我記得當時在倫敦大學,有一位我非常喜歡的教授,我會去上他的課,仰慕他的博學。有一天,星期一的早晨我去上課,我們被告知這位教授剛剛自殺了。這件事讓我的內心極為震撼,我希望從中獲得解答的這些人,肯定他們也是沒有答案的。自此,我的憂鬱症變本加厲,雖然我的學業成績很好,因為我非常用功,但完全是出於恐懼——受焦慮的逼迫 。 

(笑) 

 

從倫敦大學畢業後,我無所事事,晃蕩了大概一年。就在這一年,我變得更不快樂、更憂鬱。然後,就在我29歲那年,我的內在突然發生了轉變:我半夜醒來——夜半驚醒,對我來說並不稀奇,強烈的憂鬱感、極度的恐懼感,那夜再度向我襲來,然而這次我的心中卻生起一個念頭:

「我再也受不了我自己了。」 

這念頭縈繞在我心中 :「我受不了我自己 ...」 

突然間,我看著這個念頭——這就好像我後退一步,看著它。 

我自忖:這念頭還真奇怪… 

「我受不了我自己 …」 

「那麼,『我』是一個,還是兩個?」 

這個念頭似乎意味著這裡有兩個人:「我」和那個我受不了的「我自己」。 

當時的我,自己也沒有答案,只是心中生起這個疑問。 

 

很久之後,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禪宗裡的公案。禪宗運用公案這樣的弔詭來中斷思緒,例如「單掌拍手的聲音」就是一個著名的公案,它並沒有一個知性上 的答案。同樣地,那晚在我心中生起的疑問,也無法在知性上找到答案: 

 

「我」是誰?那個我受不了的「我自己」又誰呢? 

 

然而,這個疑問觸發我內在的某種轉變,我內在的某個東西——雖然當時我並 不明白那是什麼,脫離了對「自我」的認同,而這個「自我」便是我之後所稱 的「不快樂的我」。  

 

那晚發生在我身上的,便是「真正的我」從「自我」的認同中脫離出來。真正的我——也就是我後來發現的那個「是我的覺知」脫離了受制約的心;受制約的心就是帶給我「自我感」、主要由「不快樂的故事」所組成的那個「自我」 。 

接著,就像是被捲入某種能量的旋流一般,我感覺自己消失在其中,但我仍然想要抗拒。這時,我聽到一個聲音,它幾乎是從我內在發出的一個聲音:「不要有任何的抗拒。」所以我不再抗拒那幾乎要化為虛無的感覺。 

後來發生的事情,我不太記得了,只知道隔天早上醒來,我睜開雙眼,環顧四週,感覺房間裡面的每一樣東西,都好像是我第一次看見它們般地清新、新鮮、有活力:窗戶射進的陽光,桌上日常的用品,樣樣都清新、新鮮、充滿生命的躍動。我起身出門,在街上走走,感覺周遭的每一樣事物都如此平靜祥和,就連市區的車輛交通也都如此平靜祥和。我知道某種不尋常的事情已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突然間,萬事萬物都洋溢著生命力與祥和,但我並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 

這樣的狀態持續著。事實上,這個做為我一切經驗的背景、做為我所有感官覺受的背景,甚至做為我思維的背景的內在平靜,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我。然而,一直要到很久以後,我才瞭解它,我才有能力用語言將它表達出來。 

在我內在的轉變發生沒多久,我才第一次展開對靈性教導的探究,例如佛教、基督教以及較為近代的靈性教導。很快地,我便能認出其中的真理,而多數情況下,真理隱而不顯,有時藏匿在數百年文化的附會、詮釋和誤解當中。我可以認出存在於佛教中的真理,以及存在於基督教中的真理,而這些本初的教義,則反過來幫助我瞭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例如在閱讀《新約全書》時,我讀到:「超越一切理解的平靜 [注: 原文為「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它完完全全就是我的感受——這個我無法理解的平靜。(笑)。因此,耶穌必定有過同樣的體驗 ——突然間生起的平靜,它跟外在世界沒有任何的因果關聯,它不是某個外在的美好事件造成的,看似沒有原因 ——某個外在的原因。 

 

之後,我拜訪過禪宗的一些法師,從跟他們的談話中,我馬上認出禪宗的真理,他們也幫助我瞭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並且從更大的範圍去看待這樣的經驗。例如,我記得在跟一位佛教僧人談話時,當我們討論到「停不了的被迫性思考」的終結,他說:「究竟而言,禪宗即是無念[注: 沒有念投]。」這讓我當下領悟到一件事——奇怪的是,自己之前竟然沒有意識到它,那就是從那晚後,我的思維活 動便減少了大約 80%,也就是說,我不再有那麼多的思慮,而這正是我感到如此平靜的原因。 


接著,我瞭解到,持續的心理噪音——這是我現在給它的名稱,也就是多數人持續、被迫有的,而且是多半無益的思維活動,對我而言,已然終止。然而,我還是會有念頭,不過只有在必要時,我才動用思維。雖然念頭偶而也會來來去去,但就在長久的無念當中,就在念頭與念頭間長久的空檔之中,便是對那內在平靜的美好經驗。同時我也瞭解,這內在的平靜一直都在,就算是當我過去苦於焦慮時,它也在,只不過是被焦慮掩蓋、被過度活躍的心裡活動所掩蓋。於是,慢慢地,我的體悟發展為靈性的教導,因此,我現在是在這個領域當中。我希望向人們揭示的是:那個他們正在向外尋找的東西,或許他們的內在就已具足,那生命力、那平靜、那內在深刻的滿足感,每個人的內在都已經有了, 因為那是每個人最深層的本體 。所以,重點不是去獲取、得到什麼新的東西 — 雖然那些心靈探索者往往會這麼認為。 

 

每個人都在尋找某個東西來滿足自己,我們在物質上或經驗上尋找,透過知識的累積,或是財富的累積,而心靈探索者則想在自己的身上,增加更多的靈性經驗,希望在某個未來找到自己。然而,你永遠也找不著自己——因為如果你是在未來當中尋找自己,你就已經錯過了自己,因為存在的本體,只能在當下找到。 

 

花了好多年的時間,我才瞭解那晚發生在我內在的轉變。在這個過程當中,偶而會有人來找我問問題。就這樣慢慢地,我開始能夠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了悟,並且也能夠從他人的身上,認出自己有過的同樣的困惑,只不過可能我受的痛苦比別人更加劇烈,而心理噪音和紊亂的情緒將我淹沒的程度,比任何正常人都來得深,但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的機制是一樣的。 

所以,這裡的教示指出的是,你的內在有一個維度,它比你通常認為的自己還要深,它比自我還要深—而「自我」就是多數人所相信的、由個人的過往所構成的假我。在你為當下這一刻騰出內在的空間時,你就有機會認出那個維度,因為它只能出自於我所謂的「與當下的契合」;當下即是生命本身。 

 

相續的念頭所關切的,只有過去和未來。因此,對於那些總是認同於自己念頭的人,他們的每一個念頭都貫注著自我感——我。每一個念頭都把你完全拽住,你活在念頭裡面,而這就是認同於念頭的意思。於是,每一個生起的念頭都變成是「我」,你認為自己存在於念頭裡面。而多數人整天就被相續的念頭拽著走,一個念頭接著一個的念頭,就在那相續的念頭裡面,有著一個心造作出的 「自我」——它是過去的記憶和經驗的組合。 

 

而且,凡是心所認同的,也都成了「自我」的一部分,然而,這些都是念頭,例如我的財產、我的知識、我的經驗,別人對我做了些什麼,或是我對別人做了些什麼。任何你所認同的,先是成為你心中的掛念,接著變成了「自我」。這就是那晚被我認出的「自我」,然而,它不是真正的我。 

 

因此,這裡談到的是相續的念頭,以及我們對它的認同。從相續的念頭當中脫離出來是有可能的,那便是透過進入當下這一刻。然而,對多數人來說,當下這一刻幾乎不存在,因為他們真正在乎的是下一刻,或是下下一刻,他們始終活在未來的憧憬中,總是為下一刻而活。無意識地,他們會將下一刻,或是自己必須抵達的某個未來時刻,視為比當下這一刻還重要。然而,他們卻沒有意 識到,自己想盡各種辦法排除障礙,死命想要抵達的未來那一刻,事實上並不 存在,因為未來不過是一個念頭罷了。 

 

所以,當你總是為未來而活時,你的人生便被困在思維的虛擬當中。對你而言,思維的虛擬比當下的現實更有意義。而生命的實相,就只有當下這一刻,你的人生完全就是當下這一刻。如果你真的明白這句話的涵義:「你的人生完全就是當下這一刻」,你的人生從來就沒有不在當下,就算是回憶過往,你也只能在當下「回憶過往」。當你展望未來時,你也只能在當下「展望未來」。然而我們過日子的方式,卻把當下當成障礙,然後我們必須克服它,才能夠去到某 個更好的一刻,但那一刻卻永遠不會來。這就是我們瘋狂的生活方式,它讓生活變得艱難,讓日子過得辛苦,這是數千年來人類受制約的結果。 

 

人類的心是個奇妙的東西,這種能夠思維的能力,必定在久遠以前就出現在人類的身上。這種能夠思維、形成概念的能力,它為人類開啟一個完全不同的維度,也讓人類成為地球上最有力量的物種。人類在生理上並不是最強壯的,但人類能夠成為萬物的主宰,就是因為人類具有思考的能力。關於人類的這項能力的神話故事,或許就是《聖經》〈創世紀〉中所說的,在吃了知善惡樹的蘋果後,人類就有辨別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只能透過思維、分析和區分。 

 

人類思維的能力隨著時間逐漸發展,一開始,它並沒有造成問題,反而為人類開啟新機。然而,經過幾千年後,人心的思維能力愈來愈強大,人類便與內在那個更深、更根本的,慢慢失去了連繫。我們可以將那更深、更根本的,稱為 「存在」、「生命感」甚至是「更深的智力」,它大過你腦中的念頭。所以,慢慢地,隨著人心思維能力的發展,人類也就失去了與生命更深層的連繫感。 

 

人類走到目前這個地步——我們對於「我是誰」的自我感,完全陷在心和念頭的羅網中。所以說,人類經歷了一個進化的階段,而這也是我們必經的歷程,我們 姑且稱它為「心的階段」、「念頭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完全被心所迷,我用「迷」這個字,因為我們被心控制而不自知,我們無法停止自己的思維,雖然表面上我們看似可以,但這不是多數人的情況,他們還是必須思維、被迫思維,並且從念頭的活動中獲取自我感。我們正走到這個進化階段的尾聲,為了人類的延續,我們必須超越心念,不再被心控制,同時還要超越被迫性思維,進入更深層的存在。 

 

這就好比是重新獲得那人類所失去的,然而,這種失而復得,是帶著一種更深的覺知,這就是目前人類在演進中的處境。此一進化性的轉變——心識的轉變,真可以說,不再是奢想,也不再是人類自己的選擇。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非有不可的心識轉變,如果人類要存活的話,這就是個必須,因為我們在地球上作亂,在可能成為天堂的星球上,我們幾乎創造出地獄 。 

 

 

心靈導師  應運而生 

 

 

問題 3: 

你大可選擇獨善其身、棄世而行,但你卻選擇成為一位導師,出來教化大眾, 這是為什麼呢? 


托勒:  

成為一位導師,是對於前來求教者的回應,它並不是我有意的選擇:「哦,我 要去教人。」「我必須教化大眾。」而是順應而生的。一開始,有些單獨的個 人來找我,來問問題,或尋求某種協助,好奇於我會講些什麼內容,幾次接觸 下來,他們有了轉變。所以,成為一位導師是自然而然的發展,向來就不是我 的決定。 

於是,我從對個人的輔導,逐漸發展成對小組的指導。這樣經過幾年後,從這些個人和小組的教學中,我留下了一些記錄——往往這些對個人或小組的教導,對我而言也是新的,它們出自當下,它們出自對提問者的回應,所以,我通常會把它們記下來。總之,幾年之後,我累積了一些筆記,而其中一部分收錄在 《當下的力量》一書。因此,《當下的力量》有一部分,可以說是出自我幾年來的教學,另外有一部分是在寫書的過程中自然出現的新教導。 


問題 4:  

我讀過一篇對你的訪談,當中提到:你有幾年的時間只是沈浸於存在之中,其 他什麼事情都沒做? 

 

托勒: 

是的。 

 

問: 

那麼,這是在你人生中某種失去平衡的狀態? 

 

托勒: 

是。 

 

問: 

你可以談談那是怎麼一回事嗎? 

 

托勒: 

好的。 

 

經過那晚的轉變後,我外在的生活持續了幾年,就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我接著進入研究所深造,然而,我的心卻無法完全放在這上面,我不再全心全意於知性的追求和分析。儘管如此,在某種動能的推動下,這樣的生活還是持續了幾年,最後當那動能完全消耗殆盡時,我正好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和教學的工作,我頓然領悟到自己與這裡的緣份已盡,接著我便完全將它放下,離開了學校。 

 

接下來的兩年,我幾乎什麼都沒做。我沒有自己的住所,我從一個地方流盪到另一個地方。大部分的時候就是坐著,天氣夠暖和的話,我就坐在外頭,坐在公園的長板椅上,或是到處走走逛逛。當時我人在倫敦,我深深地沉浸在那平靜當中——感覺活著的那種單純的快樂、那種單純的感受,感受著每分每秒生命的美好。我完全失去對未來的興趣,我沒有雄心壯志,甚至什麼都不想做。 

 

從外在來看,你或許可以說,我的人生有一段時間失去平衡,我深深地沈浸於 存在之中,以至於對行動了無興致。或者,可以這麼說:有一段時間,我失去了在世上有所行動的能力。之後,我在世上的行動力才慢慢恢復,生命自己重新取得了平衡,現在的我能夠在世上有所行動,同時又能夠紮根於存在當中,兩者並行不悖。 

 

然而,基於某種理由,過去有一段時間,我必須非常地深入於內在。或許就更大的範圍來說,由於多數人完全迷失在行動當中,需要有部分的人深入存在一 段時間,以便平衡人類的集體意識——雖然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看似失去平衡。 


 

死生相依  生命永恆 

 

問題 5: 

你總是處於當下嗎?我的意思是,難道你不會退轉,你完全不會生氣或沮喪嗎? 

 

托勒: 不會。 

 

我活在對當下的臣服。無論當下發生了什麼事,我認識到,與當下發生的事去爭辯,這是沒有用的, 有時我仍然會有情緒,例如在看到人類的痛苦時,我也會哭,儘管如此,背景中還是有一股深刻的平靜感,雖然外表上我還是會哭——尤其是在看到人類造作這麼多的痛苦——無論是對別人、動物、自然環境、或是地球,有時這些會讓我流淚,然而在內心深處,我知道生命是永恆、無法被摧毀的,我也知道死亡不是生命的反面,死亡只是出生的反面,而生命超越生命的形像,生命是永恆、無死的。生命是潛伏在整個現象界底層的那個維度,它存在於每個人的身上。 

 

 《當下的力量》席捲全球 

 

 

問題 6: 

你現在過著什麼樣的日子? 有家嗎? 

 

托勒:

 沒有。 

但我現在的生活跟以前很不一樣,尤其是跟出書之前相比。雖然在出版這本書以前,我就已經開始教學,然而這本書一出版,銷售量便成長得很快,第一年 靠得是口碑,接著有些人開始寫到或談到它,加速它的傳播。因此,這本書出來沒多久,它的教示所引發的熱潮,簡直令人震驚。 

從此,我的外在生活完全改觀。我從一個非常平靜安穩,幾近隱士的生活,突然間,每個人都要我去授課。各式各樣的要求和邀請,如洪水般地,從世界各個地方湧來,剛開始,對於每一項邀請,我幾乎都接受,但接著,我發現自己再也無法有求必應。 

總而言之,現在我的生活幾乎是公開的 (笑)。我在美國講授的團體愈來愈大,現在平均一場演講,聽眾就有二千人,因此,現在的我,真可說是在世上拋頭露面,但這並不是我本性自然的選擇,我的本性內向、不喜人知,在公眾場合中,我不喜歡受到注意,雖然現在這愈來愈難辦到,但我可以接受這樣的事實。 

 

我有許多的行程,過去這幾年來尤其如此,我覺得現在該是減少的時候了。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有 6年,我感覺自己在外露面的時期即將結束,接著可能會是一個向內收斂的時期,而在接下來的內斂期中,另一本書或許會誕生。 

 

我必須臣服於外在生活完全改觀的這個事實,同時我也很高興看見有這麼多的人,能夠接觸到這樣的教示、這本書、演講、閉關活動。其實,有這麼多的人對這樣的訊息敞開心胸,這應該是這本書出版後,最讓我感到訝異的地方,因為在寫作這本書時——其實應該這麼說,當這本書在寫它自己時,我覺得只有那些修持心靈已久的人,才會對這本書有所共鳴,然而實情並非如此,與這本書相應的人,除了那些多年的靈性修持者外,同時還包括那些連一本心靈的書都沒讀過、從來就沒有經驗過那個維度的人,突然間,他們寫信給我: 

 

「它改變了我的人生,這真不可思議。」 

「這本書我看了好幾遍,但每一遍都還是那麼清新、新鮮。」 

「我的人生突然有了極大的平靜。」 

所以,這本書似乎觸動各行各業,無論是什麼樣背景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教育程度,這些似乎都不太相干。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可以接受它,其他沒受過什麼教育的人同樣也是如此。畢竟,這本書在知性上不難理解。然而,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接受它,有些人寫信來投訴: 

「我買了這本書給一位摯友,他覺得它完全空洞無義,讀了兩、三頁就說: 『這沒啥道理。』」 


於是乎,這本書就被束之高閣了。或許十年、二十年後,當他們從書架上重拾起這本書時,突然間發現自己的內在已經準備好、可以接納它了。 

所以說,雖然許多人可以接受它,但絕對不是每一個人 

 

問題 7:

你已經功成名就,你的書在全世界銷售數千萬本,不但出名,也賺進大把的鈔票。請問你如何面對自己的成功? 

 

托勒:  

我不太擅長處理如金錢等外在的事情,而我一向不太注意這些。基本上,我的 [內在]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我大部分的心力投注在教學、回答問題等。的確,我現在的生活環境比以前寬敞了,但就只有這點不同,這對我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其,而我自己也很少注意到這點。我的大半生都過得很清寒,甚至可以說我過的日子,是低於所謂貧民水準的生活,但我從來不覺得窮,總覺得自己有的已經足夠,而我現在也不覺得比過去富有,我的感覺還是跟以前完全一樣,現在我的人生中有更多的財富,但它不過只是個非常抽象的事實,這是就外在的這個維度來看。對於我來說,這只是一個抽象的事實,它完全沒有對我的內在造成影響,只不過是稍微改變了我外在的生活。 

 

雖然有時我喜歡到處看看,例如逛市區或是逛商店等,但卻很少有進入商店買東西的衝動,對我來說,賞心悅目的東西看看就夠,接著就繼續該走的路。 

 

我不知道該用這筆錢來買什麼,有可能在未來會有一個中心——靈修中心。如果真的是這樣,部分賣書的收入就可能用在那上面,雖然目前我尚未積極策劃此事,但我感覺這是有可能的。 

 

問題 8: 

我猜想許多人會對你有所期待。 

 

托勒: 是的。 

 

問:

他們可能會崇拜你,把你當成一位心靈大師。 

 

托勒: 嗯。 

 

問: 

你自己怎麼看待這樣的事情?你需要保護自己嗎? 

 

 

托勒: 

過去任何想見我的人,都可以直接打電話給我,或是跟我講電話,他們會問: 「我可以來見你嗎?」我會說:「可以,你來吧。」但自從這本書出來後,這樣的事情就不再有可能,因為我的電話總是響不停。就某方面來說,在我只能接觸到少部分的人時,我與那些來找我的人關係親近,這種親近的個人交情讓我感到滿足。但隨著我授教的人數愈來愈多,這種親近的個人交情幾乎不復存在,然而,此教示所能觸及到的群眾,卻是遠遠地超過往昔。 

 

這就跟生命中的任何情況一樣,每一個情況都有它的限制。當此教示還沒有廣傳時,我的外在生活具有某些的限制,就此而言,此教示[傳播的範圍]極為有限,雖然那時我感到極為滿足。而現在的侷限是:外界要與我有個人的接觸,不再那麼容易,中間必須經過幾個人才能連絡到我。從務實的角度而言,這是我能夠過日子的唯一方式。我再也無法回覆每一封電子郵件或信件,因為每天總有成千上萬的電子郵件和信件,而我再也不能直接拿起話筒回話,因此個別的人更難找到我——雖然這很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我必須接受這個無法避免的限制,雖然這的確是個遺憾,然而,我知道,此教示觸及到的群眾,比過去遠遠來得多。 

 

有時,我還是會在溫哥華的家中進行小組指導。參加的人是我多年的舊識,甚至在我未出書之前,他們就經常來見我。所以,有時我們大家還會湊在一起,大概有20人聚在我的客廳裡,我非常喜歡這樣的小組聚會。這就是目前的情況。 

 

我們的問題總在於,自己是否能夠臣服於當下展現的任何情況,心悅誠服地接 受當下有的任何限制。任何情況都有侷限,只不過是那種侷限而已。 

 

 

超脫文化制約的教示 

 

 

問題 9: 

你的教示與現代人非常相應,你如何解讀它? 

 

托勒:

我所用的詞彙或名相是指標,它們都不是哲學上的解釋。它們不像那些揹負著過去千百年來文化包袱的古老教言,所以沒有文化上的制約,相對屬於中性的詞彙,因此可以在大眾中廣傳。無論有著什麼樣文化的背景,都可以接受和瞭解。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如果他們足夠開放,這樣的教示便可以觸及他們,因為我並不否認每個宗教都有深刻的真理,我也在《當下的力量》書中,引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的教義,就算是那些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被這樣的教示觸動,或許這即是此教示能夠廣傳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原因是,《當下的力量》成書於它所指的覺知狀態,也就是它出自於內在的平靜和接納,它的寫作是自發而成,雖然它也收錄一些我過去幾年的筆記,然而,有一股極為強烈的創造性衝力,貫注在它的寫作當中,因此這本書帶著能量。這或許聽起來有點神秘,但許多人都曾這麼表示過:在閱讀這本書時,他們所感受到的,已然超越單純的文字意義,這也就是為什麼,就算是讀過許多遍,每一次的感覺,都還是那麼地鮮活清新,而且每次在閱讀它時,就算只是讀個一、兩頁,也能夠將讀者帶回我所謂的「當下」。因為這本書所講的,都是為了指出那與當下契合的內在狀態。所以,讀者拿起這本書,讀個兩、三頁後,就可以感覺心理的噪音得到緩和或平息,自己再度變得清醒、警醒、處於當下,並且感受到內在的某種平靜。 

 

這就是這本書所要傳達的,而這些即是這本書成書的機制,也是小組課程運作的機制。在進行小組活動時,我從來不預做準備,我不會事先擬好今天自己要講的話,腦中甚至也沒有該做什麼的任何想法。這節課開始時,我在椅子上坐下,在開口說話的前幾秒,我甚至不知道嘴裡會吐出什麼話。就此而言,你可以說,它完全是對當下情況的回應,因此,從我口中說出的話,往往只取決於小組的能量場,在教示、授教者、和受教者之間,存在著一種互動。這就像是古老的東方俚語所說的:授教者和受教者共同創造出教示。 

 

這就是我的小組課程運作的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此教示具有巨大的力量,因為它不是來自心所累積的知識,而是應機於當下,它不是事先就準備好的,有時甚至為期三、四、五天的閉關課程,也是如此,我絕對不會事先策劃好閉關 的架構,它完全從當下應運而生。 

 

 

受苦是因為念頭  

 

 

問題 10:

在談到臣服時,你說到:痛苦是臣服於當下的一個途徑,同時還說到,有些人不需要經歷痛苦。但無論如何,臣服是超越意願和欲求的,而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做到臣服?那恩典呢?我的意思是,這也需要老天的眷顧,你可以談談你的看法嗎? 

 

托勒:

好。臣服是完全接受當下原本的情況。但你是無法臣服的——除非你完全吃足了苦頭,你受夠了痛苦,而且,就某種程度而言,你還認識到,絕大多數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它出自對當下現況的抗拒,它出自對當下現況的某種詮釋,它出自於念頭,而不是出自於實際的情況。 

當你真正認識到,「我受苦受夠了。」唯有當你真是受夠了人生中的痛苦時,你才能夠說出:「我再也不要痛苦。」痛苦是一位絕佳的導師,痛苦是多數人唯一的心靈導師,痛苦讓你有深度,它慢慢地剝蝕去心所造作的自我——假我。有些人會走到這一步,就是當他們領悟到:「我受苦受夠了。」而這幾乎可說是所有來閉關的人的情況,如果你去問他們,你會發現,對於人類的痛苦,他 們都有自己的經歷,否則是不會對這樣的訊息敞開心胸的。他們嚐過自己的那一份做人的痛苦,而且已經走到願意洗耳恭聽的地步。他們能夠聽進去「有另一種生活的方式」這樣的訊息,有另外一種過日子的方式,不會為自己帶來進一步的痛苦,因為,就很大的程度而言,人類製造出自己的痛苦。 

 

其實,這樣的訊息每一個宗教中都有:佛教主要的訊息是滅苦;基督教的中心 思想,就是耶穌所說的「找到寶貴的珍珠」、就在此時此地「找到你內在的天國」,這指的當然就是「活在痛苦之中」的結束。 

 

我們可以這麼說,人必須受苦,才會了悟自己不必再受苦,這就是它弔詭的地方。如果我沒有受苦,此教示就不會存在,換言之,此教示之所以存在,部分原因是由於強烈的痛苦。身而為人,我如果沒有經歷痛苦,那麼就不可能在靈性上有所提升,因此,痛苦是我主要的老師,而痛苦也是許多人的主要老師。 

 

有些人在準備好時,就會接觸到靈性的教示或導師,加速他們了悟:「自己沒有必要再受苦了。」這樣的話他們可以聽進去,而這也正是佛陀在二千六百年前所講的,自己製造的痛苦可以滅除——當你不再自找苦吃時即是。要記住,受苦是因為念頭,念頭讓自己受的苦更甚於其他。通常讓你受苦的不是情境,而是你對情境的詮釋:「哦,這真是糟透了。」明白這點時,你就會看到生活可以有另一種方式:也就是你的內心不會再跟現況去爭辯——這就是自找苦吃的終結。同時,由於你不再自找苦吃,你也不會再找苦頭給他人吃,因為此兩者如影隨形。 

 

問: 

我們如何才能邁出這一步?只是接受[現況 ]就可以了嗎? 

 

托勒: 

是的,答案就是接受[現況 ]。 

但除非你的內在已經準備好了,否則你是無法接受[現況]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 從來不說服任何人,要他們相信我講的是真的,或是他們應該修持些什麼。我從來不說:「你應該做這個。」或是嘗試說服某個不肯相信的人,因為這樣做沒有意義。 

 

唯有當你的內在準備好時,換言之,當你受苦受夠時,那麼你就準備好了,這樣的訊息你就能夠聽進去,而且你會馬上知道此言不虛,馬上你會知道,讓你痛苦的終究不是情境,而是你對情境的詮釋,而這詮釋多半是你的一種抗拒 —這才造成了痛苦。 

 

所以,在聽到這樣的話時,如果你沒有馬上認出當中的真理,內心還在爭辯的話,那也沒關係,這不算是缺失,此教示從來就沒有說:「你應該過這樣的生活。」除非是你自己與其中的真理相應,這樣的教示對你才有意義,它才能夠幫助你。 

 

它只能幫助那些內在已經準備好了的人,現在已經有許許多多準備好了的人,他們真的能夠聽進這樣的話,而且他們馬上會認出:「沒錯,這是真的。」 

因此,說服向來不管用。(笑)  

 


活在當下的世界 

 

問題 11: 

處於當下,這每個人都可以辦到嗎? 

 

托勒: 

對於那些準備好了的人來說,處於當下是有可能的,所以,它還不是人人都可以達到的狀態。 

 

問:

如果所有的人都活在當下,那世界會變得如何?我們還能用電嗎? 


托勒:  

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樣的世界會跟目前的非常不一樣,完全超乎我們的想像。 

 

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活在內在祥和的平靜狀態,那麼從內在的平靜中,我們會創造出什麼樣的文明呢?這完全無法預測,我們只能說,它或許不會像現在的文明這麼複雜,人們不會東奔西跑,總做著多半無意義的事情;它或許不會像當今的文明這麼喧鬧,因為,人類從來就沒有像當今這麼喧鬧的文明。人類外在的任何創造,都是內在狀態的反映。我們污染地球,正是因為我們的內在受到重大的污染,而這內在的污染,就是我們[對現實 ]的不斷抗拒下所形成的負面情緒。 

 

外在一定是內在的反映。如果我們的內在祥和平靜,那麼外在就會有一個祥和平靜的世界,至於它確實的模樣,我們並不知道,只能拭目以待,它極可能會比現在的世界簡單許多,也更加和諧、美麗——目前大自然就很美麗了,我這裡講的是人為的部分 

 

與當下為友,不為敵 

 

 

問題 12: 

你的教示可以一言以蔽之嗎?這可能嗎? 

 

托勒:  

它的精要非常簡單,未來或許可以在學校教給幼童,不過,孩童本來就跟它非常相近。 

這個精要就是——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因為最簡單的往往是最有力量,這個精要就是:與當下為友,不為敵。 

 

你要常常問自己: 

「我與當下這一刻的關係如何?」 

「我與當下這一刻的內在關係如何?」

「我是對當下這一刻是友善?」 

「我對當下這一刻有敵意?」

 「當下這一刻是我的敵人嗎?」 

 

這些當然是要在當下這麼問,而這就足以帶來改變。因為當你認識到自己與當下為敵,而且你也知道你的人生唯有當下,那麼你與當下的關係就不得不變。當你領悟到與當下為敵的生活實在瘋狂:把當下視為是阻礙自己達陣的眼中釘,而自己卻永遠也達不了陣,因為自始至終你只有當下這一刻,這時,你與當下的關係才會改變;這關係會變,你與當下的關係變成是「接納」而不是「拒絕」。

這不是說你就變得消極,從此不再有所作為,它的意思就只是:你是在接受當下的情況下而採取行動。如果你的內在能夠接受當下的現況,你也就有了內在的平靜,基於內在平靜的正確行為,它的力量將遠超過基於抗拒和負面的相同行為。 


這就是此教示的精要:

找到與當下契合的內在狀態,而它來自於對現況的接受。當你不再抗拒當下的現況時,你就可以靜觀自己世界的轉變。  

 

 

損之又損,見真我 。

 

 

問題 13: 

你提到過自己的導師角色,而且也講過自己無可教授云云。請問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導師角色? 

 

托勒: 

傳統上來說,教導的意思是:我給你一些你不知道的資訊,我加給你某個東西, 而學生吸收新的資訊,累積新的資訊。但在靈性的教導中,導師只不過是指出那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的真理,以及這個每人身上都有的真理如何受到障蔽。凡是準備好了的人,都能馬上認出此教示中的真理,好比是自己已知道了一樣,因為,就某種程度來說,他們確實已經知道。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我其實沒有什麼可教。」因為這是就增長你的所知來說的。 

 

要找到你自己,或是做你自己,你是用不著增添什麼的。就外在來說,你是可 以有所增添的,例如學習新知,探究這個或那個,然而就最根本的層次來說—也就是「真正的我」、「最深層的存在感」,它是存在的層次,無論你處於 人生的那個階段,人生的境遇如何,就這個最根本的層次上來說,「真正的我」 是不用添加任何東西的。 

 

所以,靈性的教導不是得到更多,也不是增加什麼,它不過是指出那已經有的。那些準備好了的人,馬上就能認出它所指出的真理。「認出」意思就是他已經知道了,這就有點像是「想起來」:「哦…對啊。」然後沒有疑惑,用不著被說服,就能豁然了悟。這時,靈性的教導就達到它該有的效果,而這也就是它作用的方式。 

 

因此,傳統的教導跟靈性的教導不一樣。就某種意義而言,如果真有什麼可說的話,我們可以這麼說,靈性的教導幾乎與傳統的教導相反。靈性的教導減損你,它減損的是那遮蔽「真正的你」的,但是為你減損遮蔽的人不是導師,而是你自己——當你看見自己的蒙蔽、覺知到自己的蒙蔽時即是。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新人類揚升意識:得道的頻率。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得道的頻率。

 (2017-11-17)


一個能夠進入很深定境的人,可以控制身心達到接近死亡的狀態,僅有意識還保留著。但也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樣的頻率就是得道的境界。

境界可以是意識創造的,也可以是無為的。如果是意識創造的,意識消失境界也會消失;如果是無為而為的,不管怎樣都不會消失。

不過,得道的境界雖然玄妙,的確也離不開具體的身心要求。入道的頻率,一點身心障礙都不能有。有障礙就有局限,有局限的境界就不是道的境界。


《心經》裡面有兩句話說出了這個奧秘。“觀自在菩薩,行甚深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觀和照,這屬於心靈提升的範疇。心無掛礙,這是心靈解脫的範疇。

可見,得道的境界首先是能夠空掉身心五蘊、滅身心諸苦,其次才能帶來心的無礙自由和對顛倒幻像的遠離。雖然這種自由也是相對於普通人被幻像束縛而言,非絕對的自由。但從結果來看,它會讓輪回的鎖鏈從此開始斷裂。


對於身體的五蘊,形體、心理感受、想法、生命活動、對事物的識別。首先需要有一個觀察了解的狀態,了解它們的本質是非永恆、變幻無常的。其次培養照的能力,照的狀態是由持續的觀察而來的。在照裡面有一份專注的警覺性。照能夠提升心靈的頻率。在這種頻率之下五蘊會被照空。因為它們本質就是空的、幻化的,是由心識別而產生。

所以如果觀照能力很強的話,它無異於進入深定,能夠照破身體之苦和心理之苦,度一切苦厄。

而在解脫的頻率裡,已經沒有觀和照,只有覺。因為觀照和被觀照的對像會同時寂滅。


在五蘊裡面,每一種都有可能是障礙。但唯有生命活動最難超越,呼吸、心跳、脈搏、血液流動等等都是一種生命的活動本能。這些本能都是在宇宙的動能所主宰之下,仍然是物質的範疇,不是道的本體。


道的本體是形而上的,無相,甚至都不能用無限來形容它。因為沒有空間的存在。就如同一個沒有形體的人處在光的海洋裡面,沒有判斷的標準。

頻率對於超越生命活動至關重要。只有頻率達到一定程度,自然的止息才會到來。

我們說無為證道,無為其實可以有不同的層次。

比如一個人清淨久了也可以暫時做到無欲無求;

或跟隨自然的因緣,不刻意去追求外在改變;

放下自我意識的活動,不動念的行為處事;

自然地安住在沒有造作的靜默狀態;

等等這些都可以是無為一定程度的表現。


但是證道的無為必須達到個人生命活動止息才有可能,這個時候實際上相當於個體生命已經消失,除了很微細的氣息,只有道的本質存在。只要還有作為人的感受,還有一個可以觀照的客體,道的本體就不會顯現。當道的本質顯現之時,人也就成為道的一部分。


當一個人成為道的一部分,他就會蛻變,他的心體驗到寂滅。即便在世俗生活當中,這種寂滅也幾乎如影隨形。從外表看這個人沒什麼兩樣,事實上他的心已經“死”過無數次了。所以他不會像一般人那樣容易受外境影響,不斷地在“財色名食睡”裡面粘附和追求,增加業的負擔。他不再製造新的(惡)業。


在這種與道相融的境界裡面,就是“空無我所”,就是“有無俱非,心言路絕”。就是“與一切法非一非異”。

空無我所,沒有我和我所意識到的、證到的事物;

有無俱非,既不是有也不是無;

心言路絕,沒有語言可以說出來;


與一切法非一非異,和任何事物現像既不是相同但也不是不同,二元性和一體性互融。

所以,得道並非得到了什麼東西或境界。反而是失去了很多原以為擁有的東西。比如人性裡的黑暗部分。外無所求,內無所得。如同觀戲一樣觀看世間和自己。無住無礙,這樣的心就是解脫的心。

解脫的心境,不一定要等到得道才可以。只要當下能頓悟,放下一切掛礙而無所住,就是解脫的心境。只不過這種心境的長短取決於個人身心的頻率和觀照的強度。人心是很容易被習慣性力量牽引的。即便證道以後,仍然需要兩三年時間才能磨掉這些舊習慣。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新人類揚升意識:夢醒。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夢醒。

 (2018-03-28 )

口白:法誌。


專有名詞解釋


水晶意識人格/水晶思維:

神聖心智場中沒有煩躁,受害者的狂怒,評判,權力欲,控制欲,憤怒,沒有小我意識內在講述者喋喋不休的胡思亂想。我們達到了這種存在狀態就獲得了生命的創造神性。這種存在狀態能在智慧和愛的頻率中實現我們渴望的一切。


正文開始


夢醒以後,將不會再有痛苦記憶、孤獨無聊、空虛苦悶這些和自我意識有關的東西。只要還有自我意識,這些東西無論如何逃避和掩飾,它們都會一直如影相隨。因為它們就是孤立的自我意識的副產品。不僅如此,由於自我意識的解體,你將如同重新體驗世界一般,很容易帶來喜悅,也很容易忘記。甚至過去那些看似給你帶來痛苦的事情,也成了一種特別的經驗。


當然徹底地夢醒和暫時的、半夢半醒是不同的。它們有相似點,但核心體驗卻不同。徹底的夢醒是已經徹底改造了身心,獲得了另一種意識,水晶意識人格。水晶意識人格是不會帶有身體意識人格的種種精神之苦。因為水晶具有淨化的功能,它會自我療癒,能量非常地舒緩流動,任何受苦的想法都無法在它裡面沉積,也會很快溶解。

 

對水晶意識人格來說,身體及其人格、心靈是作為一個載具而使用的,作為載具的主人——水晶人格擁有絕對的控制和自主能力。因為身體人格的自我意識已經解散,並轉移到新的人格當中。

 

揚升帶給人的就是徹底地夢醒,並活在水晶人格當中。那時候你也會確定地知曉你已經完全活在另一個維度當中,盡管你的身體還在這裡。從外表看還是同一個人,做著平常的事。但是你內在的感受卻是非常不同的。過去的種種人格傾向,在愛與恨、積極與消極、記憶與對話中的擺動很容易就停止了。


你不為再為欲望的未滿足而受苦。既然內在是充盈的,就不會產生過多的渴求。你不會期待任何、投射任何事物,免於控制和恐懼。你也將免於擔憂未來之苦,因為你很清楚和你相關的事物才會到來,無關的則不會進入你的生命。而你無法抵擋任何事物的到來,它們總會在某些方面對你有益。


水晶人格是一種嶄新的生命智能結構,但不要把它理解為如同外星科技一樣。實際上是你將同時擁有兩種人格形態,原有的和現有的,但現有的將是你的主體,充滿覺知的力量。原有的將如同影子,沒有力量。沒有力量就不會再傷害你,在過去當它有力量的時候,任何不良情緒和想法都有可能給你帶來諸多精神痛苦。


就像你小時候生長在偏遠的農村,有自己的獨特風俗和生活習慣。長大以後你遠離家鄉融入大城市,成了一個城裡人。但是原來的生活記憶和語言還是會有所保留。不過你也知道它們不再是你的主流,不足以再把你變回過去的自己。

 

為什麼自我意識會帶來諸多精神之苦?並不是因為外在的事物造成,也不完全是打擊和失敗的結果。而是自我意識是一種片段、分離式的心智經驗,它擁有固定地對事物的看法和認同,很難將各部分和諧統一起來,強調智力,可能會忽略情感。強調個人,可能會忽略整體。強調現實,可能會忽略未來。個人經驗是個重要因素。


這些看法和認同很容易投射到外在事物和現像上,並帶來各種心靈感受。這種投射組成了幻相,它們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自我意識和觀念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對事物的判斷和取捨。自我意識越牢固,幻相就越稠密。如同做白日夢,被自我想像和投射的事物所傷害。


要徹底醒來,並不是像從一場噩夢中醒來那麼直接和簡單。沒有經歷十年、二十年的磨練,就不可能有徹底的覺醒。就算一個人能夠覺知到受苦的成因,消耗它們、從根部抹除它們也需要經歷很多的反復過程。好在一個人在不斷的進步當中,受苦也將減少,直到徹底厭倦這種會帶來受苦的思想模式。沒有徹底厭倦就難有徹底覺醒。


 

從暫時清醒、半醒再到完全清醒會經歷不同的意識階段。一個人要循序漸進。重要的不是看別人的成長狀態,而是看清自己腳下的路。看清自己目前最需要的是什麼,阻礙是什麼,然後去超越它。


在靈魂暗夜裡面,總有一段旅程是最無助的。無助會增加到無法忍受的地步,就像在噩夢中掙扎。但是這種無助主要還是因渴望擺脫現實的禁錮有關,是一種靈魂的渴望。所以它強烈而深刻,它也預示著未來重大的改變。


當一個人痛苦達到極點,他可能想結束生命。但這是消極的思想。而從夢中醒來的掙扎,也必然會帶來死亡般的感受,但這個死亡是一種稠密意識的削弱過程,也是過去累積痛苦的大量釋放。有意識的臣服是停止掙扎的辦法。掙扎是習慣性的情緒反應,臣服則是意識到進入到生命的事物都是需要承當的。


真正能夠進入啟蒙者,都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 勇氣、毅力、耐性。同時還要盡可能的放鬆、平衡和愉悅。實際上對靈魂不利的東西從來都不會被給予。順境和逆境同樣強有力地塑造著個人。在逆境裡面一個人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弱點,更會讓一個人對醒來的目標念念不忘。當內在的力量足夠的時候,噩夢就有機會被打破。然後路途開始變得平緩。


如果過去的痛苦記憶再次被喚醒,那只是提醒你,你並不需要對它們緊抓不放,你不再需要它們來餵養你的自我意識。而且你應該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和信任。


所有這一切都會在夢醒之後煙消雲散。夢醒以後,你將很快記不起任何有關痛苦的記憶,無論過去經歷的多麼艱難慘烈。你也將無法意識曾經的你,彷彿過去與你無關。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禪室問答錄:離戲。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離戲。

(2020-07-04)



學生:

我感覺覺知很差的時候,就比如講話的時候,就徹底淪喪。


Yachak:

為什麼你會徹底淪喪呢?


學生:

我覺得一講話的時候,一順著那個話題,大腦突然就開始活動了,就有好多想法出來。


Yachak:

那想法跑出來的時候,你為什麼不能覺知呢?


學生:

我沒有辦法離戲,一下沉浸在裡面了。


Yachak:

是不是在交流的過程中太投入戲劇了?


學生:

對,我就沉浸進去了。


Yachak:

你有沒有看到一種衝動,在你感覺想要說話的時候?這種衝動來自什麼地方?想要跟別人融合,或者想要去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純粹就是想要享受這種說話帶來的樂趣,又或者你想要通過交流獲得有用的信息,你感覺在那裡可以學到東西。這是頭腦的慣性還是心靈的渴求呢?


 


你有沒有體驗過一種完全沒有動機和期待、欲求的交流呢?在那個時刻是什麼讓你表達,是什麼在你內在流動?它和頭腦有關還是和心靈有關?如果是內在自然流淌的東西,那它就是有覺知的,因為在那一刻頭腦的勢力退出了舞台。當頭腦不再參與的時候才可能有覺知的發生。所以覺知需要你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如果你無法擁有這樣的心態,你將很快被各種頭腦的經驗和習慣性所淹沒,或你的心被自己封閉起來。當我們覺知的時候一定是帶有了解性的,它渴望體驗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僅僅體驗戲劇,因為戲劇只停留於思想表層的活動。當我們覺知的時候一定是臣服的,因為不臣服我們就會迷失在語言的世界,而忘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當我們覺知的時候一定是有一個深深的觀看者,如果不是如此那外在的一切活動都沒有了存在性。你不能把戲劇當做存在性,任何會消失的事物都沒有存在性。


 

而對於一個在生活中實踐真知的人而言,就是要覺知到任何的評判和分別意識,包括喜歡和不喜歡的分別,包括個性和看法的主觀認同等等,都是有限制性的。帶著無分別的覺知,你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去認識事物的本質,認識每個人內在的意識,認識在當下這個多維度現實是如何呈現和被體驗的。而對於容易入戲的人而言,他的內在是有某種執著和不確定,他依賴頭腦的智力經驗,他試圖借助入戲來忘我,因為在“清醒”當中一切都將索然無味,頭腦的二元性搖擺和分裂傾向會看得清清楚楚。這其實也是頭腦的一個詭計。


 


如果你真的沒有帶著任何分別和評判心理,也沒有失去“清醒”的覺知,你不會擔心和害怕融入任何群體和當下情境當中。而且你也可以從容不迫地出來。有誰在阻礙你呢?除了你固有的想法和觀念沒有別人阻礙你,外在是你內在的鏡像,別人是你投射的意識。你活在戲劇當中經歷各種片段,但是你內在的存在性卻始終如一。如果能夠做到如此堅定,這個世界有什麼戲劇需要迎合的,又有什麼需要抗拒的?只有當你忘了你本身就是超脫這一切戲劇的,你把自己認同為某個戲劇角色的時候,問題出現了。而你又想著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這又成為了一個新的問題。事實是當你回憶起你是覺知就足夠了,戲劇自然消失了。


 


只有找到那個存在性才有可能發生覺知,沒有存在性只有頭腦的概念存在,它不是一種體驗而是一種純粹的思想波動。所以如果你想在交流當中也有覺知,那要把你的頭腦放慢半拍,不要急著去表達觀點,留個空隙在你的每一個觀點之間,去感受這個觀點,它是有覺知的嗎?還是一種頭腦過去的習慣呢?當你覺知到這種重復的模式的時候,你就覺得很無聊,沒有意義。不是說你從此就不需要交流,你還是可以交流,但是你可以把覺知和存在性帶入交流當中,那你就會發現一個全然不同的情境。在這個情境裡完全是陌生的,沒有任何重復的東西。當你發現它是陌生的,那你就有興趣去探索,在這個空間裡面,在這個當下裡面,它沒有重復。 這樣你的智慧、你的洞見才能增長。


 


學生:

我還發現,我一看電視劇我就沒覺知了。


 


Yachak:

也是一樣的道理。你把這種戲劇看成你的人生,而你不知道的是人生本來就是戲劇。當你沒有覺知整個事情的機制,它的本質屬性,它可能帶來的影響,你就很容易入戲了。為什麼要入戲呢?你明明知道這些都是假的東西,不管拍得好不好都不是真的。但是你還是願意相信有些東西是真實的,但這些真實的參考不過是你的人生經歷和觀點。站在戲劇裡面看戲劇,你如何能看到真實呢?故事越是吸引人越容易讓人產生幻覺,幻覺會強化你的自我感受,而你把這些感受認同為實有的。實際上在戲劇裡面真實都是相對的,是共同營造出來的短暫夢幻。世界完全是個人的。

 


為什麼我們喜歡這些東西,因為我們都在尋求某種慰藉,想要體驗存在感或留戀一些過去的記憶,以避開心靈中的黑洞,以證明生命不是一場虛無。但是這些記憶卻像做夢一樣。也許你用清醒的眼光去看自己真實的人生你會大失所望,沒有任何新鮮感,日復一日地重復和單調,但是記憶卻很值得懷念。所以我們才不斷去追求這些戲劇當中的新鮮感,追求刺激,追求似曾相識的美好,然後我們就被這些假像抓住了,我們活在虛假的記憶裡面,用來逃避現實。



就好像你被整個體系編程了,但是你不知道,因為你活在這個服務於感官功能的龐大體系你覺得挺滿足的,生活悲慘不可怕,可怕是沒有記憶和幻想的能力。久而久之,你的心遲鈍了。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那種沒有覺知的狀態,他就會認同這個身體為我,一切都是為了這個身體而活著。就會把身體所經驗到的一切現像當做生命的實相。但如果你是帶著覺知去生活,你就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是在偽裝和欺騙,目的就是讓你意識不到真正的自我,讓你在感官追求當中淪喪靈魂的目的。


追求快樂的時候我們就是在逃避一些東西,所以每個人都在逃避現實。你只有看到戲劇是如此地淺薄空洞,你才會想追求真理。你才希望每一天、每一刻都活在真相裡。因為在真相當中,你才真實存在,在真實存在裡面才會有持久的喜樂,在真相當中你才能擁有永恆而不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記憶,當你憶起你的永恆你就無需逃避了。


 


學生:

有一次我碰到一件事情,我已經覺察到我憤怒了,但是我還是發作了,感覺到覺察無濟於事。


 


Yachak:

你覺察到憤怒了。那是在憤怒非常強烈的時候你覺察到它,還是在沒有發生之前你就覺察到了?



學生:

我覺得是我覺察到了之後,它就變得更憤怒,然後就控制不住了。

 


Yachak:

那你這個顯然不是覺察。你是意識到了,你意識到我在憤怒。這個是每個人都有的識別能力。覺察是什麼呢?覺察是你本有的智慧,所以覺察的發生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深刻的洞察。它洞察事情的真相,了解全貌就是它要做的,它不關心表相的東西。如果憤怒發生,在這個意識到的過程當中,你是帶有一種深度的思考、深刻的洞察。但是這個思考和洞察發生地非常快,就是瞬間的。所以你不知道自己在思考、洞察,其實在那一瞬間裡,你的智慧已經帶出來了。真正的覺知是當憤怒一升起來,首先你產生了第一個感受就是,我需要小心了。因為任何的情緒一升起來,你產生的第一念肯定是我要小心了。但是如果你說我很生氣,這個就不是覺知了。如果你第一念是我很生氣,那你第二念肯定是我想把這個生氣的情緒爆發出來,因為我無法忍受,這就是一個錯誤的道路,這個是頭腦的經驗。因為頭腦對生氣、憤怒的觀點就是我要發泄,我要把我的不滿表達出來,誰讓我生氣我就攻擊他,這是人性。



但覺知的第一念是我要小心了,這個情緒來了。我不管它是什麼樣的情緒,只要有情緒我必須小心。第二念,我看著這個情緒,我不讓它增長。當然這個念與念之間可能發生得很快,也可能是同時發生的。如果你有覺知,你一定會特別小心、謹慎,看著它,不讓它增長,因為它一增長,就會傷害到你;如果它一爆發,發泄出去,就會傷害到別人,那就會造業。當你有了第一念和第二念,第三念你一定會去看穿它,你要看到情緒的深處,看到它是從哪裡發生的。它是不是由這個小我所產生的一種情緒,還是說它是自然就發生的?


 


任何情緒發生的機制,它一定是先過濾到這個小我。當你的外在六種感官經受這個讓你生氣的情境的時候,它一定會進入“思量、權衡”,也就是這個小我,小我這個時候就會分辨,當然這個分辨是非常快的,或者瞬間就分辨這件事讓我生氣,或者這個人傷害到我。然後這些情緒過濾到你的小我產生評判的時候,你就會讓這個憤怒急劇地增加,因為你看不到根源。你看不到你才會讓它增加。如果你看到它的根源,你看到這個憤怒的根源可能是我的自私,嫉妒、害怕,那你在當下情緒就消失了。你的某種情緒,是這些陰暗能量刺激了你的情緒。如果你看到了,無明就已經被破掉了。你沒有破掉無明,那個憤怒永遠都在。即便你能把這個憤怒壓抑住,你可能用頭腦的理智說,我不能生氣,我要做個好人,但是那個根源還是在。這個情緒被壓抑的時候,它並沒有消失,下一次你碰到相似的情況的時候,它爆發的時候力量會更加強大,因為你沒有在當下去看到它的根源。它就沒有消失。



所以你所說的意識到憤怒,它不是覺知。覺知就是說你一定要先控制住它,然後深入它的內核,它的根源來自哪裡,是你的恐懼呢?還是你的自私呢?還是你的貪求?在親密關係裡經驗憤怒的時候,你是不是因為對對方有某種期待呢?還是太依賴他呢?這些都是根源,這些都是在解離你自己的力量。所以你如果要在情緒起來的時候看到根源,你的覺知力要非常強,非常有力量,它一起來我就看到它。甚至當它還處在萌芽狀態我就已經“前知”它,這是真正的覺知。當然還可能有第四念、第五念,那已經屬於更高智慧的層面了。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新人類揚升意識:愛是極難了解的秘密 。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愛是極難了解的秘密 。

(2017-12-11)



既然宇宙因為愛而誕生,整個宇宙都是愛的遊樂場,為何人卻難以體驗到這種愛。當說到愛,人們自然想到那是一種最美好的情感,也可能從個人已知的經驗當中去理解這種愛。盡管對愛的經驗各有差異,總體上不可否認它的本質是引人嚮往的。愛佈滿整個宇宙,因為愛是無處不在的。在進入愛的遊戲之前,愛需要創造出兩個對立面,不同形式的事物,愛者和愛的對像,這樣才能把這個遊戲進行下去。


在兩個對立面裡面,愛是相互的磁場吸引。星系與星系,星球與星球之間有這種吸引力,哪怕是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核內部也有這種吸引力。而量子糾纏反應兩個粒子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聯,這大概是最簡單形式的愛。

 

在不同形式的事物裡面,愛是一種相互的共生關係。地球與其內部的礦物元素,與一切有生命的實體,有這種愛。大自然與動物和人類,有這種愛。在大自然的物種裡面,存在諸多的兩性配對關係,遍及蟲、魚、鳥、獸。這樣的愛是一種交配和繁衍的需要,而高等動物之間存在著最初的由肉體吸引的愛。在愛者和愛的對象裡面,人類之間的愛是最直接而充分的表現。愛是對被愛之對象的吸引。愛可能表達為動物遺傳過來的肉體吸引,也可能是一種情感的愛,或個人魅力的愛,精神信仰的愛。在這些愛裡面又可以劃分成大大小小的愛,家庭單位的愛,集體關係的愛,國家民族的愛。


人的愛是最複雜和難解的一種愛。它擁有某種潛力去達到真愛的本質。同時也在互動的過程中產生很多的糾纏。這些糾纏帶來束縛性的印象、情緒和痛苦。而智力的因素也影響了心的潛力。


人的愛雖然深刻,但仍然處於“遊戲”的環節當中。並非那種遍滿宇宙之間亙古不變的真愛。


真愛是一種恩賜。人無法通過人的情感和智力形式來體驗到這種真愛。但是真愛喚醒那一刻,情感是複雜的,既有悲也有喜。人只能通過渴望真愛而獲得恩賜,或者通過擁有這種愛的載體身上間接體驗到這種愛。這種愛嬌柔得就像一朵花一樣,自然地綻放卻不為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在生命的秘密花園裡,它就是如此簡單而純粹地存在著。散發的芳香就像一種細嗅靈魂的味道。

 

真愛無法存在於頭腦之中。無論如何,頭腦都是愛的敵人。不管是庸俗的頭腦,還是精深的頭腦。不管是有欲的頭腦,還是禁欲的頭腦。在頭腦活動的過程中,愛的能量無法進入。哪怕沒有表面的活動,如果潛意識仍在活動,也仍然無法使自我釋放。而自我就是愛的障礙,因為自我是孤立存在的,愛是無處不在的。


真愛無法存在於複雜的人心當中。真愛是非常單純的。單純地就如同一張白紙。但是這張白紙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不懂周圍發生的一切,或者不懂保護自己。它只是保持單純的狀態,單純是其本色。但也會在環境中協調成適當的狀態。複雜的心總是聰明而世故的,彷彿能看透一切。所以也懷疑一切。但是單純的心信任一切,但也不恐懼一切。因為在那種愛裡面,心靈是知道一切的,知道一切都是它所是。同時它也不知道一切,不知道好壞對錯,不知道有益還是無益,一切都僅僅存在於表面。所以它是放鬆而自然的。不需要任何偽裝和掩飾,沒有因為計較和分別帶來的憂慮。

 

真愛無法停留在凍結的情緒當中。無論任何一種情緒,只要停滯都會造成凍結。而真愛是無限流動的。如果說宇宙是真愛的遊樂場,極樂就是伴隨著遊樂而產生的樂音。整個宇宙都充滿著這種極樂。任何凍結的情緒都抵抗極樂的到來。


真愛是一切愛背後的動力所在。所以一切宇宙演化和世間活動的終極目的就是找到最初始的。雖然無數的生命是走在相反的路途當中,但是沒有誰會最終迷失。


真愛帶來服務的啟迪。既然宇宙由愛而生,愛支持和服務著一切萬人萬物。那回歸之路也必然通過愛的服務而達到。這種愛的服務並不限定規模和大小,只要是來自內在的真愛就是其意義所在。


讓人無法體驗真愛的,是我們自己的業力。這個業力支配著人心不斷去經驗世間種種活動,並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所以只有通過修行消耗掉一部分業力,並且不再產生過多的業力才有可能擁有自我主權。

 

其次是欲望。這個欲望是頭腦的欲望,並非身體的需求。當頭腦沒有欲望,非刻意的禁欲。人就能自然地生活在宇宙之愛當中,而宇宙的供給是永遠不會斷缺的。不必強調個人意志的作用,人就可以順其自然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最後則是人心的混亂暗昧。心靈的混亂暗昧造就出很多心靈的陌生人,很多複雜的心念。而真愛是無法和這些陌生人共處一室的。不多聽、不多看、不多語、不多妄想,人就可以保持一顆清淨明亮之心。


真愛是可以獲得的,一旦獲得就永不會失去。人應該擁有真愛,才能體驗到此生完整的自由和快樂。在關係上真愛讓兩個人或者更多人達到平等和尊重,充滿祝福和溫暖。而不需要任何的外在條件所限制和約束。這種愛的方式是地球很久以前就曾擁有過的。


新人類揚升意識 :Yachak老師訪談(一)

Yachak老師訪談(一)

新人類揚升意識 

2021-12-07


 (錄音:行果   文字整理:小榕)


小瑀:

老師我想先問一下,一直特別好奇,您自己大概是從什麼樣的時間和時機意識到,你這一輩子除了修行,其實沒有什麼別的事情可做或者無路可走?



Yachak:

應該是06年的時候,所謂的無路可走,就是突然意識到生活當中沒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05年的時候經歷了一個家庭變故,就是我父親得癌症去世了,帶給我一個非常大的衝擊,這個衝擊導致我過去的那種靈性的種子突然爆發,爆發的意思就是突然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實就是靈性成長,此生最渴望的就是靈性,而不是世俗那種追求。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那段時間比較抑郁,也不是說特別不順,就是感覺沒有動力,對生活各個方面都沒有動力,可能處在一個停滯期,心情有一點抑郁,也是在思考到底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或者說如何才能體現出自己的真正價值。但是回顧過去所走過的路程,不管工作也好,個人興趣追求也好,都不能讓自己感到真正的滿足。物質上也追求過,精神上也追求過,但是發現不能解決心靈的痛苦。因為發現即便能夠滿足物質和精神的一些安慰,但是內在還是有個空洞,沒有辦法去填滿,這個空洞到底是什麼?


後來沉思下來,覺得可能自己方向走錯了,只是一味地去追求外在的東西,外在的價值感、外在的認可,但從來沒有真正去回看自己內心的渴望,這個渴望可能從十幾歲就開始,對靈性的一些渴望,但是那時候只是一個種子的形式,還沒有萌芽、沒有爆發。剛好經歷了我父親去世這個事件,因為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我一直陪在他身邊,他得了癌症,所以我看到他整個人的那種狀態,那種精神痛苦,還有肉體帶來的衰變,整個人瘦得皮包骨,晚上基本上睡不著,就是一直在疼,一直在喊叫,非常掙扎。


然後直到他去世,我就忽然明白了,其實生死非常無常,生命非常短暫,你沒有辦法把握自己的生死,你這一生獲得外在的一切成就,又能證明什麼呢?你不管在外在獲得了什麼,你發現你終究無法避開死亡。每個人都要經歷死亡,每個人都要經歷最後一刻,但是你卻可以去選擇,在死亡那一刻,你怎麼去面對它,或者說有沒有獲得你真正渴望的那個東西,感到真正的泰然自若,就是非常安詳和接受這個現實,死亡的到來。


所以這個事件觸發我去思考,對我過往的追求做一個總結。然後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決意,把所有外在的追求全部放下,包括工作和興趣愛好全部都放下。我停了整整一年,沒有做任何事情,我就可以去反思,可以真正給自己一個空間,重塑自我,然後在那一年裡面,我的那種過去的對靈性的興趣,又馬上喚醒了,重新對它們產生了熱情。所以我從06年開始,慢慢就把過去的書拿過來看,把靈性當成一種主要的學習,或者說主要的追求目標,從那以後我就慢慢入門,所謂的入門就是一點點開始實踐。


過去我看書只是一種愛好,只是為了去了解一些靈性,了解一些宗教,或者去解答我內心的困惑,對人生的困惑,從靈性的角度去尋找答案,但是經歷那一次的事件以後,我就真正意識到修行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修行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學習,不是看書就夠了,你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裡面,你必須要實踐,必須要把生活和靈性結合起來才能修煉。



小瑀:


你覺得在你放下的整個過程中最難放下的是什麼?每個人靈性的種子可能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但是您所說的這些,不管是看到親人的死亡,還是自己經歷過的一些成與敗,都會觸發我們的一些哲思,其實大家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但是大多數人經歷的就是,當我們回到生活中面對現實的時候,我們又覺得那個才是更現實的,所以我們很難放下。


我們就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僅僅只是興趣愛好,或者是像宗薩仁波切說的,大部分人其實修習靈性只是為了讓自己的世俗生活變得更好,還有其他的一些類似的東西,所以那種決絕的決心其實並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那你經歷從你種子發芽或者破土而出,到你真的放下你世俗的大部分的東西,這裡面有沒有什麼是比較痛苦的或者比較艱難的?比如說金錢、工作、責任、關係、人,包括你對其他人的愛這些東西。




Yachak:

如果從表面看,導火索是工作上的、情感上的,但是我覺得這不是真正的原因。有些人會想可能一個人走下去,走向決絕的道路,或者走向靈性,是一種無可奈何或者一種絕望的選擇,或者是無路可走,我覺得不是真正的原因。一個人最終走向最終的靈性道路是他內在的渴望,第二個是他看到了真相

他已經看到了人生是痛苦的這一個真相,他從他自身經歷的痛苦,或者從他周圍人的痛苦,他看到了所有人類都在經歷一個痛苦,這樣一個現像。這是沒有辦法逃避的現實,因為人的生命就是生老病死,還有種種的在追求所有滿足當中經受的痛苦。所以一旦你看到這個真相,你就明白了佛法講的人生八苦,是非常貼合現實的,非常貼合人類的生活的。所以如果一個人經歷了痛苦,還是沒有走上靈性道路,那他還沒有看到真相。


也許在那個階段我的這個智慧就啟蒙了,我看到了真相,雖然這些真相是因為外部的一些打擊、一些痛苦,包括家人的離世帶來的,但是我覺得這些只是一個引子,一個導火索,它是為了把我的內在的慧見帶出來。當我看到真相,當我看到我所看到的現實跟這些佛法講的是一樣的時候,我就明白,我真正要做的是什麼,就是要解決人生的痛苦,這個最大的問題。如果我解決不了這個命題,我所獲得的一切又能帶來多長久的滿足呢?


我必須首先解決痛苦的命題。當我沒有了痛苦或者我能避開所有痛苦的因,我覺得我才是幸福的。哪怕我外在一無所有,我也不覺得有什麼遺憾,因為我內在找到了最終的答案,沒有痛苦的一個答案。




小瑀: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您提到它是一個不斷放下的過程,然後我們可能放下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的念頭,放下自己的小我。在這過程中我的體會就是我們會覺得我們停不下來的念頭,包括我們的自我,我們在生活中去對治的這個自我,它是一個障礙,所以就很容易對這個自我本身有厭棄和排斥。但是我們又在這個三維世界、在二元世界生活,其實我們的大腦這些思維理性,它又是對我們的保護,就像我們為了追求靈魂,總是覺得肉體是一個負擔,但實際上我們在這個世界中修行也好或者體驗也好,也都是通過肉身。所以最終我們是要完全接納自己的物質肉身,還有我們的自我,包括我們的思維的過程嗎?



Yachak:


你在二元性裡面,還有你的小我和欲望裡面,不是要排斥,不是要通過一種極端的方式,不是這樣的。它是一個平衡,就是我們走靈性道路並不是要排斥任何東西,不是要否定你的小我,不是要否定你的念頭、頭腦等等,因為你知道它在生活當中是一個必然的、必須的工具,肉體是你修行的載體,你也不需要厭棄它,關鍵是你怎麼去找到這個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你必須要讓你的身體、頭腦完全服務於你內在的需求,完全服務於你靈魂的需求,讓你的靈魂能夠自然呈現出來,自由地表達祂自己。所以你的身體和頭腦必須要配合祂,必須要臣服於祂。

所以這裡面就需要你去掌握平衡的技巧。所謂平衡就是說你不能過度地認同它,同時又不能去排斥它,批判它,因為你不管是認同它還是排斥它,你都是在一個極端的狀態,你否認了對方,否認了對立面,所以它是不平衡的。我們要做到平衡,我們要達到一個中道,所謂中道的話,你對它是可以接納的,但是你在某種程度上你又是超然於它的,因為只有你達到超然,你才能夠超越這種對立感,這種對立的相互衝突,所以你必須要對你的頭腦完全地了解,因為它會在兩個極端中搖擺,它要麼是對自我的認同,要麼是對自我的排斥。其實這兩者都屬於頭腦,它只是頭腦的兩種不同狀態,所以這兩者你都不要認同。當你對這兩者都不認同之後,其實你現在就是平衡的狀態。



所以你要學的是怎麼去達到平衡,當你掌握這個平衡,你就可以在這平衡當中不斷地跳離這個遊戲,跳離頭腦遊戲。我們為什麼要禪修,為什麼要放下?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的頭腦太習慣在這兩種極端中搖擺,所以我們要打破這個習慣,我們必須要通過禪修來找到那種平衡,通過放下,不斷地放下,因為你沒有放下的東西都會成為你的一種干擾。當你有思想的時候,就是在一種衝突狀態,它會制造對立面,如果你沒有思想,就沒有對立面。所以你看清楚了這個東西了,你不是通過抗拒,而是通過超然於它,通過放手,通過消極的方式,你就達到平衡。




小瑀:

所以不管我們修習什麼樣的道路,禪定和智慧都是兩個必須的。


Yachak:

你要有足夠的定力才能產生智慧。當你有定力的時候,你能夠超越頭腦的時候,智慧才會出來。當你還活在頭腦當中,你的智慧就沒有辦法發生,就是你的本性的智慧,先天的覺性,沒有辦法發生。所以你要讓你的頭腦達到一個非常平靜、平衡的狀態,定力它是需要你長期修煉的。


 


小瑀:


在這個過程中您有想過皈依任何的宗教嗎?




Yachak:


沒有。因為我不想以一種逃避的心態去修行,因為我想到如果我那時候選擇出家或者什麼的,那可能是一種逃避,可能我是無法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而選擇的一種方式,但我覺得逃避不是長久之計,最好就是留下來去面對所有的問題,包括你不再有一個正常的工作,包括你可能不再有任何的實現個人價值的野心,就是在社會上實現個人價值的那種抱負,你可能會放棄這些東西,你可能會走上一條完全看不清的道路,你沒有辦法看得很清晰,你就像在黑暗當中摸索,你在黑暗當中尋找光明,就是這樣一條道路。




小瑀:


那道路這麼多,你是怎麼選擇屬於自己的路?尤其是我問的這個宗教的問題是,我們其實很多人在遇到苦的時候,我們覺得唯一最終的答案其實是神的存在,只是大家心目中的神是不一樣的,但是雖然我接觸您不久,我能感覺到您所走的路一直都是很堅定的實修的道路。我也很想知道您心中有沒有神?這個神如果不是宗教的話,又是什麼樣的?




Yachak:


對於每個走上道路的求道者來說,他必須要有一個導師,如果這個導師不是外在的,他必然也是內在的。我想剛開始你也許不會有緣分碰到一個肉身老師作為你的導師,但是你可以去嘗試從那些書本、從那些經典,或者從那些過往的聖人裡面把它們作為一個榜樣。剛開始我們都是向這些聖人、這些開悟者尋求一個目標、一個指向,當然這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渴望,你渴望一個大師來引導你,但是最終你還是要在你的內在去跟你的大師產生連接,你內在也有大師,如果你找到你內在的大師,你就不會害怕任何的黑暗,這條道路你就會走得很順利。



所謂的外在大師,他只是為了幫助你,跟你的內在大師產生連接,他們是一個啟蒙的老師,但是最終我們要找到我們自己的大師,就是內在的。你要找到內在大師,你就必須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靈性品質。比如說信任、渴望、耐心、臣服,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靈性品質。你要相信在你內心當中有一種力量在冥冥當中引領你,你要聽從你內心的直覺,這種直覺會告訴你在什麼時候應該采取行動,在什麼時候應該保持耐心,對未來要保持不擔憂、不恐懼,一定要相信,光明一定會出現。如果你沒有這種耐心,也沒有這種堅定的意志,你就很難走這條道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在生活當中不斷去擔憂,一旦擔憂,我們就會做出盲目的行動。但是你在盲目的行動當中,有可能你已經脫離了你的靈性的選擇,你可能又重新回到那種世俗的方向,你又重新回到你那種習慣性的思維當中。所以你必須要有非常大的信任和勇氣。



小瑀:


但是我自己的經驗是這種信任和勇氣,還有所有您所提到的靈性品質,其實並不是我們想有就能有的,包括我身邊的人,他們大多數其實讀過很多書,然後他們是非常頭腦占主導的人。但是靈性這個遊戲有的時候就像一個你越掙扎繩子會越緊的這樣的一個遊戲,就是可能你會覺得世俗的東西已經不再能滿足你,但是你又變成去追求這些靈性的東西,尤其在最開始你還沒有見到最終的實相的時候,你可能會嘗試用靈性去改變你的生活,去修習很多身心靈的方法。



所以在真正的修行的過程中,靈性的品質它是怎麼樣出現的?比如說我自己的體會是可能我以前覺得守戒非常困難,其實當我真正實修,當我決定不吃肉的那一天開始,我就再也沒有想吃過肉,那麼喝酒和其他的戒律也是一樣的。所以它其實並不是一個我從書本上讀來,然後我覺得它很有道理,我就真的能做到。即使能做到,可能只是我的腦子對我暫時的一個束縛,它和我追求其他的世俗的東西其實沒有特別大的區別,所以真正的過程是怎麼發生的?我們需要從頭開始怎麼做?




Yachak:


其實就是要保持對靈性的渴望,當你面對你缺一不可的,在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東西的時候,你無論如何都要去堅持的時候,你發現其他的東西就會自然到來,它是自然到來的。因為你的渴望會增強你的毅力,增強你的信心,而且你也會發現在你的這種真誠渴望裡面,你會得到很多的助緣。一旦你走上靈性道路,你發現所有的東西都圍繞著這個東西展開,你的物質生活、你的關係、你的情感取向,你發現都會圍繞著靈性,所有的跟靈性不相干的東西就會慢慢剝落。比如說像你剛才提到的這些個人的習慣或者習氣,當你發現你在靈性上一直堅持下去的時候,它自然就會剝落。因為它不能適應這種靈性的需求,它不能成為你靈性生活一部分的時候,它必須要自然地消失。



所以我們並不是刻意去做什麼,刻意去放棄什麼,這個有點刻意,我們不一定要刻意去守戒,或者刻意吃素,並不是這樣。而是說你內在那個渴望導致了你對靈性的專注力增強。當你對靈性的專注力增強的時候,那些會打擾你專注的所有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都要退後,都要消失。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想走這條道路,必須要增強渴望,你說這個渴望怎麼來的?其實就是要不斷地去看到真相,不斷地意識到你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你要意識到你活在一個如何禁錮你的自由,如何讓你活在一種受限的世界,你的生活模式,包括你的關係,很多東西都是束縛你的。如果你沒有看到他們給你帶來的一種束縛或者痛苦,你又怎麼可能會渴望靈性的自由呢?




所以我們有渴望,也是源於我們真的體驗到了那種束縛和痛苦,這種束縛和痛苦就會強化我們對神、對源頭的渴望,因為神和源頭在終極意義上代表的是靈性上的完全自由。就沒有任何的束縛和痛苦。所以你也許剛開始對神、對源頭毫無概念,你認為這是一個抽像的東西。當你不斷地去追求一個靈性上的自由,不斷打破那些限制你心靈的東西的時候,其實你發現終極的東西離你並不遙遠。它就是活生生的,它就是無處不在的一個存在,只是我們沒有感受到,沒有看到。




小瑀:


雖然我也從很多書上看到,我覺得這個東西離我並不遙遠,甚至是我在一念之間就可以離它很近,但是我們很多人來到這裡跟您學習,就是因為我們感覺您離源頭比我們近很多,所以能不能從一個比較世俗的角度給我們描繪一下,比如說你現在所在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就是你有多快樂,然後你的痛苦跟以前比減少了多少,然後你所描述的這種離最終的真相、離神、離靈性很近的生活,在我們外在看,我們其實是看不出來的,因為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生活方式,看到你可能很健康,然後很滿足的一個精神狀態。但是其實內在的光芒和內在的力量,我們普通人是看不見的。我一直非常希望您能夠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Yachak:


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由他心裡所發出的投射,所以當你的心有一種光明、有一種自由的時候,你看到的不是黑暗,哪怕表像上它是有黑暗的,哪怕這個世界看起來仍然是混亂的,有貧窮、有飢餓、有暴力等等,但是當你內心充滿了光明,你看到的世界,至少在你的實相裡它是光明的。這個光明完全滲透到所有的表像當中。就是說如果一個普通的意識狀態,你所看到的就是表像,你看到的就是事物的種種形像,種種分離、種種個性,但是你站在這個光明的世界去看,完全是統一的。就沒有分離,沒有分別,沒有二元性。




所有的二元性的分別,它都是一個幻相。如果你問我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我看到的是一個統一的世界,這是一個光明圓滿的世界。並不是說我否認了這些外在的差別性。而是說在我的世界裡面,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幻相,它不是真實的,既然不是真實的,它就不會對我造成任何的影響,它不會給我帶來痛苦。哪怕就像我過去發生的那些事情再次出現在我身上,我也不會再有痛苦。可能過去我經歷那些事情,比如家人的離世,還有生活事業的挫敗,包括感情,可能會帶給我一種痛苦,內心精神的痛苦,但是現在這些東西可以說是非常遙遠。我就像看另外一個人的故事一樣,感覺那個人並不是我,我已經跟那個人完全地決裂了。




小瑀:


你現在會覺得這個世界是一個美好的世界嗎?




Yachak:


我看這個世界不會用一個固定的方法來看,如果我說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其實等於說我在心裡面也認同它是不美好的,我說這個世界是不美好的,在我心裡面某部分我還是相信它是美好的。但是對於我的本性的智慧來說,我不認同任何觀點,它就是一個幻相。所以在幻相裡面怎麼會分美好和不美好?我看到的是實相,但實相又超越了語言,它甚至比你所想像的美好更美好。所以我對這個世界沒有固定的看法。假如我說這個世界不美好,是因為你們太迷戀這個世界,最後我才說這世界其實是受苦,生命是一種痛苦。但是如果你們對這世界太悲觀太消極了,我又說這世界其實是很美好的,只是你們沒有發現它的實相,沒有看到它的美。




小瑀:


但是我們聽到的所有的法其實也是人類的語言,這些法和這些語言文字最終也都是用來破除的嗎?




Yachak:


是的。因為法不是一個知識和概念,它是用來破除虛假的知識和概念。如果法的知識和概念能夠破除那種錯誤的知識和概念,它就起到作用。然後當你達到那個境界,達到那個狀態,你就發現其實知識和概念不是真正重要的,它不是實相,它是傳達實相的一種精神,但它畢竟不是實相,因為真正的實相只有通過體驗、通過活出來,通過你自己的體驗來活出來,那個才是真正的實相。但是文字它是把你引導到那個方向的一個工具,我們達到那個東西了,那文字和概念都不是特別重要了。因為你內在就有一種認知,那個認知它是純粹的智慧,這種智慧不需要語言,不需要思維,也能夠看到真相。




小瑀:


不管最終的實相和真相是什麼,從虛相到實相,從假到真,這是不是我們每一個靈魂所走的唯一的道路,不管用多長的時間,生生世世,也不管我們現在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Yachak:


每個人都會走向真理,走向回歸之路,這是早已設定好的計劃。不管它用了多少時間,他終究也會回到源頭。




小瑀:所以我們也不必對這個苦如此的悲觀。




Yachak:


我們不是從悲觀轉換到一個樂觀就夠了。你要明白,這只是一個為了讓你修行得到更好的狀態、更好的條件而已。你成為一個求道者,你必然是一個對生活有信心的人。因為如果你對生活沒有信心,會影響到你的修行,你必須要成為一個無憂無慮,沒有太多心理負擔的人,這樣才有助於你專一地修行。


但是如果你只是說我成為一個積極樂觀的人,敢於去挑戰生活的人,這還是不夠的。你還是沒有完全地覺悟到你真正想要的那個東西,你還是沒有辦法跳出輪回的。因為你的積極,也許有一天就會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積極和消極只是兩個極端,但是智慧是不是在極端裡面搖擺。當然積極相對消極是好的,是一種好的存在狀態,但是你發現這兩者都沒有達到一個智慧的狀態,在智慧裡面不需要故意去追求積極,只是需要一個平衡,去正確認識世界。




小瑀:


所以我們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堅定內心的渴望,然後其他的都會隨之而來。




Yachak:對,你有渴望的話,你一定會去追求真理,一定會不斷地拋棄那種虛假的生活,你自然就會擁有更多的靈性的品質,你的智慧也會越來越圓滿,修行也會越來越圓滿、越完整,這樣最終你就會達到證悟的狀態,就會達到實相。




小瑀:


你現在還會有嗔恨心、討厭別人、焦慮緊張、不滿足這些情緒嗎?




Yachak:


沒有嗔恨心,如果你真正看到了內心的光明,你不會有嗔恨心的。但是不代表我沒有情緒。假如我想生氣還是可以,但是我的生氣裡面不是一種嗔恨,它就是一種純粹的情緒的表達和回應。我們所說的嗔恨,它是帶有一種個人對他人的評判或者貶低或者攻擊,或者一種怨恨情緒的宣泄。當你沒有這種個人的意圖,你沒有個人挫敗感,你沒有覺得自己在失去什麼,或者沒有覺得自己在受到別人的傷害時候,你怎麼會去嗔恨呢?我們覺得嗔恨就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也受到傷害了,或者我覺得我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




小瑀:


那你還會擔心未來嗎?比如說擔心金錢。




Yachak:


當你完全活在一個實相裡面,沒有時間,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有當下。在當下裡面你需要擔心什麼呢?一切都是滿足的。只有當你回到時間裡的時候,回到這個幻相世界的時候,你才會擔心,你才會憂慮,你才會不斷地計劃未來。但是在我的世界裡面,我從來不會去過多地計劃,只是在某些具體的事情上我去做一些計劃,但是這種計劃沒有擔憂,哪怕我曾經也經歷過這種經濟上的緊張和貧乏,我也沒有任何的擔憂,因為我知道這個事情終究會自動解決,我為什麼要擔憂?對我來說唯一需要的,就是完全地活在當下就夠了,因為事情它會自然地發生。不管這個結果是好是壞,我都接受它。既然它是你命中注定的東西,那就沒問題了。


當你越能接受當下,你越能接受真實的你,你發現事情總是非常順利地解決。當你越擔憂的時候,你反而發現事情就特別困難,解決起來就特別地費勁,當你不擔憂的時候,事情總是恰好,恰恰在最需要解決的時候,它就解決了。


小瑀:


如果這麼說的話,一切只是我們看到真相的能力和看待事物方式的不同。那你現在看到世人,他們在忙忙碌碌做出的所有的努力,會不會覺得大部分的行為都是徒勞的?比如說我自己也經歷過,最開始可能是為了小我的所有的不安全感或者是貪婪或者是需求在人世間做很多的努力,然後去擁有和建立很多東西。可能之後你沒有那麼自私了,但是你會尋找別的意義,比如說我不再做我不喜歡的工作,我要做我喜歡的事情,我要用這個事情去賺錢,或者是我不再為自己,但是我可能會為了別人,我看到世界上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戰爭或者是很肮髒的、很貧窮這些東西,我想要去幫助他人解決。




現在有很多環保主義者,他們想要去解決環境的問題,然後有很多女權主義者,他們希望讓女性生活得更好,但是如果我們回到您剛才所說的,當我們的心真正轉變,最終能看到一切的統一性。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是不是他們所做的這些事情其實都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Yachak:


在相對的世界裡面,你做的東西它總會有一個高和低、好和壞的分別。對於他們來說,他們沒有覺醒,他們總會去尋找一個相對更好的存在狀態,所以它就有了一個不斷去成就自己、不斷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的方式。當他們覺得這件事能夠帶給他們意義的時候,他們一定會全力以赴做這件事情,因為他們覺得有意義,但是這個事情它只是在相對的層面給他帶來一些進步,就是說他意識上可能是擴展提升了,比如說他從單純的關注個人,提升到一個關注集體,關注世界的這樣一個意識高度,但是他沒有解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那就是靈性的、靈魂的滿足,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只有我們解決靈魂的問題,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種不滿,就是需要去做點什麼,來填補內心的那種不滿足的狀態,需要在外在不斷去追求、去改變,才能獲得一點點的滿足。但是這種滿足裡面其實是要付出代價的。你不管是做什麼樣的服務性的工作,你發現它總是有對立面,你發現你總是不可能做得完美,你認為你在服務,可能有些人並不需要你的服務,你認為你做得有意義,但是有些人就會否定你的意義。        


所以在相對的世界裡面,你必須要隨時面對一個情況,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對立面。這個對立面有可能會招致你吸引來很多的批評、很多的嘲諷,這就非常考驗你的個人的信念。也許有人確實會為了一個信念去堅持,但是我覺得這種堅持並不能夠帶來靈魂的快樂,它不能讓人真正地感到快樂。當你去犧牲、當你去奉獻、當你去盡你的責任的時候,你只是感覺到自己需要這樣做,但可能你忽略了,也許你內心其實是帶著很多的不情願,但是你沒有去看這個東西,你沒有讓自己獲得真正的快樂,或者這個快樂只是短暫的,不是長久的。


如果你想獲得真正的長久的滿足,你必須要在一個沒有相對的世界裡面去找,只有在一個統一的世界裡面,沒有高低差別的世界,服務才是真正的服務。你在相對世界提供的物質性的服務和精神性的服務,都沒有辦法圓滿。在統一的世界裡面你發現它本身就是圓滿的。如果你在統一的世界裡面,你要怎麼去幫助別人呢?你會發現,當你站在一個統一的實相裡面,當你處在一種圓滿的、完整的意識狀態,活出那種狀態的時候,你發現別人會自動被你吸引,這時候服務關係就會產生,不需要你去推銷你自己,不需要你去強調一些理念,不需要你去堅定某種信仰,服務就自動發生了。而且這種服務它完全是沒有帶有任何個人的動機,沒有強迫性,所以它不會帶來對立面,這就是真正的服務。




禪室問答錄:臣服是一種愛。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臣服是一種愛。

文字整理:行果。

2021/12/06


學生:

您從開始實修到覺醒的六年,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Yachak:

其實也沒有說堅持,因為你一旦選擇這條道路,就會有破釜沉舟的感覺,沒有其他道路可以選。既然沒有選擇,就一直走到底,不成功便成仁。不管出現什麼困難與挑戰,就是要去面對。


在那六年是一個業力的大清理,好像這一生最倒霉的事都發生在那六年,但也是成長最快的六年。所以當你一旦渴望覺醒的時候,那些業力就會釋放,讓你去消耗它。現在回頭看其實並不是什麼壞事,它是加速成長的階段,要加速你必須處理過去各種各樣的業力,但我承受了這些考驗,沒有退後,所以最終導致我的覺醒。


 

假如遇到這種事情,你們退回了世俗世界,那就不會有覺醒。它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恩典,當你完成挑戰,就會獲得恩典。最後一刻我發現自己真的無路可走,我就臣服,把自己的未來完全交給源頭,不再用我的個人心智去決定,讓源頭決定我去哪裡,我完全不做選擇,但祂確實給我提供了一條非常恰當的道路。


 


過去我在外面生活,很多東西都經歷和體驗了,可以說完成了看清真相的成長階段,但我唯一沒有處理的問題就是跟原生家庭的關係。我一直逃避回家,想離家遠遠的,其實就在逃避原生家庭的業。但當我完全臣服時,家裡突然打電話要我回去,然後在回去的幾年就處理了跟他們的關係。所以當我完成了社會的歷練、心理的轉變後,最終要處理就是家庭的業,當這個業處理完,覺醒的機會就到了。

 


所以你問怎麼去完成這個階段,其實你沒有辦法完成,你根本沒有力量。你沒有覺醒時,想靠自己的力量去打破業力的魔咒,根本不可能。你能做的就是臣服,完全交付,讓內在的神性來引導你,這樣才有機會跳出來,靠你自己努力根本不會成功,人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當你無助,當你走到絕境,你就臣服,讓最高力量引導你。祂會安排你到最合適的地方,哪怕這個地方你一直想逃避,你也不能再逃。當我回去後發現自己已經沒有選擇,只能選擇這條道路,但也是這條道路成就了我。



學生:

您可以具體說明一下臣服和不做選擇是什麼狀態嗎?怎麼知道那是神聖的指引?



Yachak:

臣服意味著你要相信,有一種力量永遠都在。這種力量是最神聖的力量,是實在的力量,它可以完全引導你、幫助你。


當我們說臣服,不是向世俗世界臣服,也不是向我們所遇到的挑戰和困難臣服。我們要向神聖力量臣服。所謂臣服,就是要把自己交出來,把你的頭腦、想法、個人傾向和好惡完全地交托。你心裡一定要有一個意願:我不再用我的小我引導自己,我要讓神聖力量來引導我,不管它在前方給我指出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我都要堅持走下去,這就是臣服。所以臣服其實是你不斷地靠近神聖力量,不斷捨棄小我的一個過程。你確實能感受到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幫助你,把你帶到恰當的位置。雖然這個力量看不見,但你會直覺感受到:我剛好在一個恰當的時間、一個恰當的階段、安排在一個恰當的位置,這個位置剛好是我一直想要成長的地方,這就是最好的。


比如我自己臣服時,某種程度上是被迫回到原生家庭。但我回去後發現其實它有好的一面,在那種環境裡我可以獲得一種工作的自由。曾經我在外面生活,需要去上班,但回到老家工作忽然就自由了:不是特別忙,有大量時間修行。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環境,雖然不是原來設想的,但確實是我需要的。一方面可以自由地修行,一方面可以通過回到原生家庭去處理關係。這就是修行所需:也有挑戰,但也滿足了個人的需求。這就是臣服帶來的好處。


 


臣服是一種愛。假如我們認識到我們最渴望的其實是一種愛,一種徹徹底底、百分之百的愛,而且這種愛只能從最神聖的力量裡面獲得,你就知道自己一定會臣服於祂。



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那種愛的感覺,愛真理,愛實相,愛源頭,愛百分之百的純粹。當你擁有這種愛,你就可以感覺你跟祂是有連接的,當你找到這種連接,你就可以臣服祂。假如你從來沒有感覺到過,那說明你還沒有愛,對祂的愛還不夠。所以你們要培養這種愛,對無限真理的愛,對無限實相、永恆實相的愛,當你有了愛,你很容易臣服。你臣服的時候你是帶著愛,不是用頭腦去強迫自己。哪怕我在生活中經歷了極端的考驗或挫折,我還是相信愛;哪怕我在世間體驗不到那種最純粹的愛,我還是相信有愛。而且這個愛我只能從我的神聖源頭、我的神聖父親那裡獲得,因為我知道祂給的愛永遠是百分之百的,沒有個人條件,沒有期待。我從哪裡去尋找愛?當然從源頭去尋找。



學生:

源頭的愛聽起來很抽像,它跟生活中比如父母對我們的愛有什麼區別?


 


Yachak:

我們和父母、朋友、伴侶之間的愛還是有條件的,它有期待。一旦有期待你就有恐懼,你害怕失去,所以你總想占有這種情感。但你發現你沒有辦法占有任何人,你無法占有一個人的愛,因為愛永遠在變化。但你發現神聖源頭的愛永遠不變,永遠都在,這是無處不在的一種宇宙之愛。



學生:

是佛教講的不生不滅的狀態嗎?


Yachak:

不要用頭腦去理解,要用心去感受這種無處不在的愛。它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遙遠,它其實就在我們心裡面。當你向內去尋找愛,你發現你和你的心很親密,你就會感受到那種愛。然後從這種感覺裡體驗愛,去感受它的源頭,你就會發現那就是每個人都向往的靈魂家園。


所以要感受愛,我們必須回到心裡,不能用頭腦去理解,我們永遠理解不了愛這個東西。我們對愛的理解無非就是情感,人類之間的情感我們可以理解,但如果是無條件的愛、沒有任何對像、主客的愛,你怎麼去理解?你必須放棄頭腦,放棄任何的假設和想像,回到心裡面,找到那個最柔軟的地方,那就是愛的連接點。


通過不斷的靈性訓練,我們就會慢慢的從頭腦移到心。當我們越來越活在心裡面,你會發現不管你原來認為它是怎樣的,它都有個柔軟之處,在那裡你就感到它與源頭確實是連接的。從那個地方開始,你會感受到源頭之愛。你無法描述,它不是一種情感之愛,卻是永恆的。一旦你找到這個愛,所有世間的愛你就明白了,所有的愛你完全懂得。但如果你不找到源頭之愛,你對世間的愛還是半懂不懂,並不徹底理解。因為它是所有親情之愛、朋友之愛、伴侶之愛的源頭,你找到源頭,所有愛就都懂了,世間的愛你都同時滿足。所以我們說渴望愛,從另一個角度說是在渴望解脫,渴望自由。當我們渴望真理,我們也會越來越接近這種愛。當我們意識到確實有一個永恆之處時,我們就會對它產生一種愛的感覺。



宇宙中有三種力量是無處不在的,一是聖愛的力量,二是喜樂的力量,三是智慧、或者說大知的力量。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它?因為我們活在幻相當中。一旦我們打破幻相,你就會發現這三種力量無處不在。當你活在實相中,這三種力量你隨時可以使用,這就是真理,這就是實相,完全超出你的想像。你活在幻相那麼受苦,你完全無法想像有這樣美好的實相,但它就是存在。所以整個宇宙都是極樂,但我們卻活在痛苦之中,是不是很失敗、很悲慘、很受苦?所以你只能通過修行不斷打破幻相,才會找到這種真相。要活在這種極樂之中,這才是生命存在的意義。


 


如果我們的生命沒有獲得這種極樂,沒有充分得到愛的滿足,活著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就是行屍走肉,就是來受苦。所以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修行,沒有其它目的,其它世間一切體驗、關係和滿足,都是過眼煙雲,都是為了喚醒你對真理和純愛的渴望,只有永恆的東西才值得追求。


 


學生:您處理原生家庭的業力花了多久?我現在也處於這個時期。


 


Yachak:我在家待了五年。在這種業力關係裡,你必須快速成長,要成長到一個可以跟他們脫離業力糾纏的狀態才可以。如果你處在業力關係中,跟他們是一種衝突和對抗的關係,你是不會跳出來的。你只有跟他們的意識高度拉得很開,它就會松脫。你不是靠掙扎,是靠拉開意識頻率,他們就無法跟你產生糾纏。


 


學生:

那怎麼做呢,他們讓你干什麼就干什麼嗎?


 


Yachak:

你要堅定你的立場,但同時包容他們。不需要抗爭,但關於你自己的那部分要非常堅定,比如我需要獨立的思想、時間和空間,無論你用什麼名義來破壞它,我都不允許。如果其它方面你對我有誤解,我都可以包容,因為你是我的家人,但關於自己的立場是不變的,求道的決心不變。比如他們會不斷催促我、勸我做很多事,走世俗的道路等等,但一想到這些會破壞我的修行,我全部都拒絕與放棄了。



學生:

大概發展到什麼程度,您就知道和家庭的業力清理完了?

 


Yachak:

當他們不再以自己的想法干涉和強迫我的時候,或者說當他們發現強迫對我完全沒有作用、並且意識到必須尊重我的意願的時候。當然從另一個方面我們的關係變得很平淡,沒有熱情,其實很疏遠。因為我對他們的生活方式都不感興趣,比如賺錢、投資、玩樂、婚姻、家庭,親友關係等等,世俗而瑣碎。在某種程度上,從我離開家的那一刻,我和他們的業力已經開始脫落了。其他的親戚、朋友、同學關係全部都斷了。我們不可能有交接的時間線了。


 


其實處理業力關係不是形式上的,不是說要處理和家庭的業力必須回到家裡,而是心理層面上跟他們達到一種相互的接納與諒解。你去接納別人,哪怕他不理解你,你也接納他,或者他在某些方面就是很自私,你必須要承受。如果你要化解這個業,你必須要承受它帶給你的東西,哪怕是痛苦,也要接受。但如果你用一種憤怒的方式去回應,業力就會越來越深,就會繼續糾纏。


 


假如你和家人之間的業力不是很深的話,它可以通過時間來消耗;但如果在過去的生活裡有糾纏,有一個結,就必須要去解開它。有些人和家庭、父母不是特別糾纏,能相互理解,那就沒有什麼業力,也不需要去解開什麼,也不一定要非常疏遠,還可以繼續保持那種關係。


 




學生:

以前我對“涅槃”這個詞理解就是涅槃之後徹底不回來了,徹底解脫了,這次才明白,原來還是要回來。另外不同的人怎麼去選擇出世法和入世法呢?應該是徹底出世,還是在入世中修煉心性?


 


Yachak:

很多人對涅槃有誤解,認為就是像死亡一樣寂滅,什麼都不剩。佛經裡面講一句話:沒有涅槃佛,沒有佛涅槃。你看佛達到涅槃,其實他從不涅槃。為什麼?他有一個靈性責任,這個責任導致他即使在涅槃中完全意識不到宇宙的存在,幻相完全消失,他還是有責任。這個責任是每隔七百年到一千四百年,他會被拉到幻相世界。因為這個時間是靈性的衰退期或高潮期,他必須要來工作,來引導和推動整個宇宙的靈性進化。



還有一種他完全不進入涅槃,保持報身狀態。比如我們常看到的佛像都是報身,不是肉身。報身是莊嚴高大神聖的形像,是由修行功德變化出來的身體。如果他有報身,他可以在其他宇宙創造極樂世界,就像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樣。阿彌陀佛他也沒有進入涅槃,沒有進入無相的法身,他保持報身,引導去到極樂世界的人修行。另外一種就是自由自在的,到處玩和探索,就像孫悟空一樣變出很多化身,他有這個能力,所以不一定需要進入法身狀態。


 


但也有一些人他解脫後完全進入法身,不出來了。這類人對佛、源頭特別有愛和信任,不喜歡輪迴,心也非常純淨和善良,他只想解脫,對幻相體驗不感興趣,也沒有什麼靈性的責任,這種人他死後可能進入法身。當然也許有一天他想體驗,又變出一個化身來體驗。


 


時間是無窮無盡的遊戲,生命不可能永遠處在一個狀態。你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永遠都在不停體驗、不停成長、不停探索。哪怕解脫了,也只是一個開始,你探索宇宙的開始。你的解脫只說明在二元性世界學習了足夠的經驗,但在一元性世界你可能還要探索非常久。我們把整個宇宙靈性世界分為七個回旋宇宙,你在每一個宇宙探索的時間可能就是成千上萬年。但有的人可能直接去中央宇宙,就是最高的宇宙,因為他的靈魂來自那裡。每個人的背景會決定他的探索路線。


 


所以出世間和入世間也是個人選擇,沒有對錯。有人天生就喜歡一個人修行,喜歡隱居。可能他前世經驗就是這樣,不喜歡接觸人類社會。這類人他也許會選擇出家或隱世修行,他最大的考驗是要克服身體本能,對食物和各種心理欲求的本能,如果他成功了,也可以解脫。但如果要克服這種生理本能,必須要對解脫、對源頭有巨大的信心和渴望。如果信心渴望不夠,隱居一個月你就會跑回來,你做不到的。必須是信念堅定的人才可以過那種生活。


 


比如有些西藏的修行人閉關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他怎麼做得到?就是對解脫有特別堅定的渴望,而且可能每世都在修苦行,不是今生才開始。如果今生才開始修,很難做得到,必須循序漸進。有時我們閉關,剛開始可能是一天兩天,慢慢加到一個星期、一個月,這樣積累上去。所以每個修行人是按照他前世的經驗習慣加上今生的熏陶,綜合起來形成自己的道路。


 


假如今生我們沒有任何宗教背景、生活在世俗世界,它也是一個很好的修煉場。我們不一定要出家或隱居山林,因為你在人類世界和人互動,產生行動,它其實是消耗業力的過程。透過關係、做事,可以更快釋放你的業力。一個人生活沒有機會釋放業力,業埋藏在潛意識中,他的成長就會很慢。你可能感覺一個人過得很舒服,沒有打擾,但這種心境經不起考驗。你如果再回到城市,可能就受不了,那代表你的修行不完整。你只接受清靜的一面,不接受來自干擾的挑戰,你就沒有定力。不是清靜就代表定力,定力是要在任何環境中,無論鬧市還是山林,你的心都非常穩定,不受打擾,你能泰然處之不受外界影響,你總是歸於中心的。所以城市生活反而能強化定力。這一部分功課完成了,你再去選擇清靜的生活,這樣最好。如果你還沒完成這部分挑戰就急於隱世,想去享受寧靜,心靈會變得更加脆弱。除非你像住在喜馬拉雅山上的隱士一樣,就要選擇苦行,如果你有這麼堅定的意志也沒問題。


 


如果你已經習慣城市生活,也沒有很深的宗教情結,那還是在世間修行。世間修得差不多了,你感覺自己可以選擇一條更高的道路,超越世間,這時候你就可以獨居或者選一個僻靜的地方繼續深修。這個過程就是個人選擇,跟前世的因緣也有關係。


 


學生:

如果在世間修行太過於投入、享受,陷進去了怎麼辦?


 


Yachak:

這就很考驗你的定力。如果沒有定力,就要加強思想觀念。比如如果你沒有智慧,就要用一種戒律嚴格束縛自己,世間誘惑無非就是財色名食睡,當你感覺到這些誘惑來的時候要告誡自己,不要貪求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就是魔障。如果你定力好有慧根,當下看得到真相,看到誘惑的因緣從哪裡來,就可以放下。但你也不用害怕,不要認為它是洪水猛獸。它們只是你成長的一個試煉。

 


所有東西其實我們只是認為它是那樣,是一個概念,我們認同它是一個誘惑,但在誘惑裡你同樣可以學到東西,要達到一種既能夠解決問題,又不恐懼逃避的狀態,一種心靈自由的狀態。要善於觀察誘惑怎麼來的,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達到這種認識它就不是誘惑,是助緣,來強化你的定力和智慧,也幫助你解除業力束縛。你之所以有誘惑,是因為過去有個業沒有處理完,一種貪念、妄想,犯錯等等,誘惑來了我剛好看到這些東西,就剛好處理它。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新人類揚升意識 夢析:人性和神性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夢析:人性和神性

文字整理:行果

2021/12/05

 


學生:

那天我做了一個夢,夢到了老師。夢裡您在跟人說話,那時您顯得特別高大,就像《指環王》(編注:台譯魔戒)裡甘道夫對霍比特人說話。當您說完話轉身離去時,又忽然縮得很小,比一般人都要小。我在旁邊感慨:老師怎麼一會兒這麼高大,一會兒這麼瘦小。


緊接著我看見自己走進一棟樓,想要到三樓。我走到旋轉扶梯前,發現扶梯變成了一片廢墟,被封鎖了。我正要放棄,一個老人對我說:你可以坐直梯,你要坐我就給你開。我回頭看到真有一個直梯,亮著燈。我有點猶豫和恐懼,覺得自己好像沒有資格坐直梯,緊接著就醒了。


這個夢讓我想到最近的卡點,深入清理阿賴耶識的種子時,我對自己在輪迴裡的貪嗔痴習氣產生了強烈的憎惡。比如清楚看到了過去生的習氣和弱點。我感到現在的自己依然渾身是弱點,包括人格層面的貪嗔痴,讓我很想把人格都抹殺掉。我明白這種憎惡是不自然的。修行之後,能比以前更敏銳地察覺到人性的各種習氣,這常常讓我失去自信,會覺得好像不根除人性所有弱點,我就無法前進,進而覺得這些弱點特別頑固和強大。


我不知道在道路中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和戰勝這個階段,就是人性與神性之間的平衡或者迭代。又該怎麼正確看待習氣?比如老師現在的階段,您是依然具備人性層面的所有特質,還是只是偶爾故意展示給大家看一下人性部分,就像扮演,好讓我們覺得自己有希望,否則我們可能就會覺得自己永遠都做不到。


 


Yachak:

你夢裡看到的我,代表一種本性的力量。當把本性力量放大的時候,可以無限地放大。在那個狀態下,我可以利用本性把自己的力量和意識提升到最大限度,你看到的就是我放大意識的狀態,那是跟我本性連接和臨在的狀態。但當它縮小的時候,也代表我可以把我的本性縮小為一個點,甚至是一個很微細的沒有中心的點,“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在本性裡意識可以變得像天空一樣大,也可以變得像塵土一樣微細。



所以當我把本性力量全部收回來的時候,相當於我變成了一個點。這時你看見我,會覺得我比普通人更小一點,為什麼?因為我把氣場完全收回來了。普通人還有一個氣場,因為你們還有一個自我,所以還會存在一個氣場。但如果我把這個“自我”氣場也收回來,變得像塵土一樣卑微,你會覺得我比別人看著還要卑微、柔弱,沒有力量。



你夢裡想要走旋轉扶梯,這個曲線代表你一直在用你的心智模式、個人的人格經驗走靈性道路,它是曲折的、費力的。但你完全可以選擇一條直線,前提是要放開對人格的認同,不要帶著愛憎去看自己的人格,把它看成一個小孩或者朋友。哪怕它滿身缺點,你也不要想去殺死它。我們對待人格不是殺死,而是不斷地馴化。



比如當你人格缺點和習氣特別重的時候,它就像一個蠻橫的成人。這時你要慢慢去開導、感化它,它會變成一個小孩。當它變成一個小孩,這個人格就很好,很聽話,不會干擾你做想做的事。這時你的主導力量就是以神性和靈性為主,這時你乘坐的就是直線電梯,因為你現在已經把自己交給高我的引領。而曲線就還是以人格的角度看待道路。



學生:

我看見曲線電梯已經坐不了了,但直梯又有一種“我還不行,不夠資格”的感覺。可能是看見前世的自己一直在犯錯。


Yachak:

你就是不夠自信。你過去的輪迴跟你的靈性本質是在兩個層面,所以當你回到你的本性時,你會發現雖然你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但是它是在幻相層面,你所有的經歷,不管受苦還是快樂,都是幻相。但在你靈魂實相裡面,跟這些從來沒有交接,你只是在夢境裡將夢中的角色認同為自己。


學生:

我明白不能認同任何角色,頭腦也沒有想去認同。但當我發現今生的成長經歷、人格模式完全被所謂的前世經驗的印記塑造了,我很難不被過去經驗的苦樂、貪嗔痴牽引,不知道這種脫落該如何發生。

 

Yachak:

不是這樣的,頭腦肯定是會認同的。因為頭腦是基於理解,它看待任何事物的好壞、對錯、善惡都是基於理解。你理解這些是幻相,但只是頭腦的理解。我所說的不認同是你的心要有一種超然的感覺。但你往往在事情當中會很恐懼、會失去勇氣,一旦有恐懼就沒有辦法超然。其實當我們緊張時,忽然把身心放松,你會感覺到內在有個東西是超越恐懼的。只是現在你的靈性力量還比較弱小,相對於人格力量而言還不夠強大。


學生:

所以是以本性的力量去戰勝人性,而不是依靠任何意志或努力?


Yachak:

只有在人性中需要意志,當你一旦達到靈性,它就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就好比你把光帶到黑暗中,黑暗會完全消失。但如果你還沒有光,只是點根蠟燭,你看到黑暗還是會害怕。


學生:

我內在有一種很深的失敗感,因為看到自己輪迴裡一直在犯錯,同一個錯誤一直犯,像補考怎麼都考不過的感覺。


Yachak:

每個人都在考試。就像我過去也經常做考試的夢,趕不上考場,該交卷的時候題還沒有做完。只有當你完全清理、平衡了所有業力,你才會有所有考試都通過了的感覺。所以你跟別人沒有不一樣,都在考試,不要譴責自己。


學生:

這種譴責很根深蒂固,好像覺得只有對自己殘酷才能成長和進步。


Yachak:

首先你要堅定自己可以不斷成長,不斷戰勝各種習氣。假如暫時戰勝不了也不要擔心。因為如果一些習氣比較根深蒂固,可能需要花相對長一點的時間,但最終它還是會消失。


學生:

消失是指它變成了小孩嗎?


Yachak:

是完全消失,再也沒有這種習氣。


學生:

所以也許我還沒有處理完習氣,但還是可以前進的,對吧?


Yachak:

當然。如果這個結論不成立,那很多人都沒有資格修行。多數人都是帶著一身業力和習氣在修行,如果你堅持往前走,慢慢一定會改變。我們處理幻相的問題,不一定需要重新回到幻相。你可以站在實相裡去處理。比如你看到過去的路途彎彎曲曲,很艱難,那為什麼不選一條直通道?這樣你也在處理過去。不是一定要重復去挑戰過去的難題,不需要,你只要堅定的站在直通道就可以。你要走這條直線,一定要有渴望。


學生:

我很渴望。因為深刻地理解了幻相就是戲劇,不想再參與那種戲劇。


Yachak:

你想要完全達到不參與,必須要有一種很強大的力量,能夠跟戲劇完全隔開。其實你內在的恐懼、擔憂、不自信也是一種幻相,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神性的顯現,當你對自己過多地苛責,也代表陷入了幻相。


學生:

我能感覺到內在有種完全不動搖的力量,但頭腦還是習慣性去製造恐懼擔憂,它總是陷入那種模式。有時會很分裂。


Yachak:

其實你的夢包含著提示,你是完全有能力和機會去成長的,只要你願意。不願意其實是你對自己的不自信,或者陷入了二元對立的評判之中。比如剛才你問的問題,靈性並不是要完全否定人性。你要明白,既然你是一個人,肯定會擁有人性。如果要完全否定人性,認為自己不能有欲望、不能吃好的、睡覺也不能睡,這是不可能的。


當你的神性力量越來越強大時,你就把你的人性當成一個角色來看。比如在今生,你希望讓它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有什麼特質,你完全可以引導它。比如你可以讓你的人格去扮演一個教師,一個服務者,這就是引導。但如果你的靈性不強大,那這個人格就會按照習氣去成為它要的角色。而當你引導它、轉變它,它就已經不是原來的人格,它是改造過的、有靈性的人格。比如很愛錢的人,當靈性強大時,他會變成一個無私的服務者。人還是原來的人,但人格特質不同了。


所以你不能說我沒有人格,還是有的。這個人格必須活在現實當中,如果沒有在現實當中,它不能做任何事情。如果它對任何事都沒有自己的判斷、分別和取舍,它沒有辦法去扮演角色。


學生:

但這個角色跟以前的角色就不同了,以前的角色是被業力塑造的。


Yachak:

是的,以前的角色是小我的欲望驅使。比如我選擇什麼工作、什麼興趣愛好,都是小我在支配。而小我就來自過去的習性和經驗。但現在我的人格是在靈性的支配下,它是一個工具,一方面服務於我的靈性成長,另一方面帶給別人靈性的經驗和指導,這是它扮演的角色。但有些東西是不用去改變的,比如我喜歡吃什麼,喜歡什麼樣的穿著,喜歡聽什麼音樂,這是習慣不是習性,雖然也可以改,但完全沒有必要。


學生:

那每個人個性的一些底色,也不需要去調整吧?


Yachak:

為什麼要修改性格呢?當你靈性力量強大的時候,那些缺點都會轉化過來,減少到最低程度,而你會更充分發揮你的優點。當你去扮演角色,其實你不會用缺點去扮演。為什麼?因為缺點已經包含了小我,而優點是能夠打破小我限制的一些特質。比如我的教學方法,我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方法教導,其實是由人格的長處來決定的,這是我擅長的,我會充分把這個優點發揮出來。

 

學生:

比如“敏感”呢?我現在這個階段就會覺得在修行中,敏感是一個缺陷,一種錯誤。


Yachak:

當我們意識提升到更高程度的時候,這種敏感就會變成一種很深的洞察力,你所有的缺點都能轉換成一種更高的形式。我的人格某部分過去也非常敏感,對每個人的情緒都很敏感。但是當我轉變它的消極性時,我發現我的敏感可以讓我更好地理解別人,更好地感受別人的想法。所以敏感沒有錯,它只是還沒有被完全提升。

一個人星盤裡的所有不足與缺陷,都不是壞事,只是你需要把它們提升到一種高階的能量振動。當你提升了,你發現在星盤裡根本沒有缺點。所有的缺點在被提升後,變成了另一種優點。這就是你今生的一種獨有特質。


學生:

所以即便修行到很後面,每個人還是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質。


Yachak:

一百個開悟的人就有一百種特質。如果大家都是一個模型印出來,每個開悟者都講一樣的東西,都是一種方式,不覺得無聊嗎?


學生:

就是覺得太無聊了,又怕是不是必須要無聊。我就是不喜歡一切模式化的東西。


Yachak:

開悟只是他們體驗到的靈性層面是一樣的,但人格層面可以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你看我講的東西跟另一個老師可能完全不一樣,這就是我的特質,你不能說它是缺點。如果你將來開悟了,你講的東西可能和我完全不同,那是屬於你個人的特質。當你擁有靈性智慧,就可以把個人特質完全地發揮出來,充分表達你的靈性思想。就連你所有那種看上去負面的特質,也變成一種更高階的特質。


所以人格不需要改變,只是需要提升。


學生:

那“天真”這種特質提升到較高層面是怎樣的?我的天真讓我很挫敗,因為看到前世跟今生一模一樣:不知道哪來的一股愚勇,沒有智慧,什麼都沒有還要付出一切,追求永恆和超越性。比如把對一個人的執著和情感賦予了理想主義,甚至變成一種革命,獻祭了一生。而這種天真和愚蠢又被黑暗利用,導致自己完全被拖下地獄。


Yachak:

你完全不了解你自己。你說的只是你人格部分的一種特質,容易製造夢幻,很容易相信自己的想像力。但你沒有意識到你這個雙魚座還有另一個特質,非常崇高的一面,擁有最神聖的愛,是一種殉道精神。


學生:

上一世我就是一個殉道者,但殉錯道了。


Yachak:

對靈性事業有一種無私的服務精神,不是很偉大嗎。只是你在某個地方判斷錯誤了,每個人都有出錯的時候,你不能把過去的錯誤經驗帶到今生,認為今生也一定會犯錯。你今生的那個錯不是真的犯錯,只是被誘惑了。


學生:

這一點我一直接受不了,覺得怎麼會被誘惑。我一直覺得自己抗誘惑能力很強。


Yachak:

你認為的抗誘惑力只是針對人世間的誘惑,但在靈性方面,你剛起步,所以不知道什麼是危險。其實你在世俗層面非常聰明、有靈性,但你在靈性層面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小孩,非常單純,但是這種單純裡面也有可愛的一面,非常願意為了神聖的事業奉獻自己。所以如果把這個錯誤扭正,將來你就會是一個很好的靈性服務者,這就成了最大的優點。每個人的人格特質都有好壞兩面,只要把不好的那面糾正和提升,再充分發展出它的優勢,那你就會達到高階的靈性人格。

有時為了看清自己,我們會不斷犯錯,但每一次犯錯會讓我們跟原來的自己完全不同,成熟很多。有時哪怕我們明白一個道理,但依然會犯錯。為什麼?因為習氣的力量太重了,所以導致我們一碰到問題又失去了自己的警覺性。




學生:

就是擔心習氣力量太重了。您每次說今生能修成什麼樣,主要看前世。我一看自己前世,徹底修行失敗,完全迷失了。


 


Yachak:

你只是看到某一個前世,沒有看到其他修得更好的前世。但是只要沒有跳出生死輪迴,都有可能再度迷失。所以不管你某一次修得多麼高,如果你就差最後一步,還是有可能掉下來。每個人都是這樣。你要修到不退轉,那真的要達到跳出生死輪迴的程度。


但不要老是給自己一個標准,一直用現有經驗來看自己,你看不清的。你看到的只是某個前世的某個部分,或者今生人格缺陷的某個部分,你對自己看得不完整。只有我才能看清楚,因為我站在一個完整的角度。所以當我看你的人格,我知道所謂的缺點就是將來你成就的一個契機。因為那種東西特別有力量,她是你的靈性源頭,你身上攜帶的最大靈性潛力,只是在輪迴當中你已經忘了你曾經扮演過的靈性角色。所以當你徹底把它轉化時,它就成了你力量的一部分。恐懼的力量越大,將來就會成為你恩典的力量。它只是一種力量,現在陷在一個黑暗的角落。當你把這種力量提純了,提升到光明中,那你的將來也是光明的。


所以受點苦難不要害怕,它是將來成就你的推動力。如果你從來沒有受過苦難,你的成就也不會特別高。因為你沒有力量。放開小我的這些個性、喜好和所謂的自我認同,那種自我的電影,放開它。要臣服,變得謙卑,當你謙卑的時候,你才擁有巨大的靈性力量。如果你想變得很大,你也應該隨時能變得很小,像一顆塵埃一樣小。你的夢境就在告訴你:一個人之所以能變得強大,是因為他隨時可以讓自己變得很卑微,完全沒有自我,就像塵土一樣。所以你看到高大的也是我,卑微的也是我。我之所以高大,是因為我很卑微,所以才能承載那種力量。如果你的自我很大,你就不可能再變大了。


如果你沒有人格的自我認同,其實你會非常強大。因為你什麼都不是的時候,你就是一切。當你是一個認同的時候,你的力量就是那個認同。當你什麼人格都不認同的時候,就跟最大的無形力量合一了。這時才能利用它的力量,打破小我的限制。


你現在還不能完全了解你自己,你還站在三維的角度看你自己。你看到你輪迴中的極端二元角色,嘗盡了人心的險惡、爭鬥帶來的悲苦,他人的嫉妒、暴力和傷害,以及對自我的深深譴責。但是我看到的是極具靈性天賦那個你,只是出於對這個二元世界的天真和無知,才被迫選擇遺忘進入輪迴增長經驗。但是揭開“你是誰”、你今生的使命的那個時間已經快要到來了,因為你的靈魂已經收獲了足夠的經驗,開始厭倦二元性。它開始蘇醒了。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禪室問答錄:靈魂的糾葛和解綁。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禪室問答錄:靈魂的糾葛和解綁

文字整理:行果

2021-12-04


學生:

我有一系列關於靈魂的問題:靈魂是怎麼誕生的?為什麼每個靈魂都那麼獨一無二?而靈魂之間又是因為什麼產生出業的糾葛?如果兩個不同演化進度的靈魂有業的糾葛,一個修得很好,提前圓滿,他們還會重逢嗎?


Yachak:

在終極實相裡,根本沒有個體性。個體靈魂怎麼創造的呢?像一個海洋,它是一體的,但海洋表面起了風浪後,產生了無數個水滴。水滴在海洋運動中逐漸被水泡罩住了,這個水泡就相當於是阿賴耶識。所以是本體裡產生的運動導致無數靈魂個體誕生,每個靈魂個體都體驗到自己獨有的經歷,這裡經歷逐漸變成了阿賴耶識這個水泡。阿賴耶識也相當於記憶的儲存庫。可以說在海洋裡並沒有所謂的分離性個體,分離和進化本身就是幻相,在幻相裡每個靈魂有不同的經歷,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經驗。就像水滴被不同的水泡罩住了,開始形成個體意識,個體意識在進化當中不斷地去收集經歷與體驗,形成了獨有的靈魂個體。有些靈魂是比較早出現的,從海洋當中分離得比較早,這些靈魂體驗相對豐富,進化程度就高,後出現的靈魂相對而言進化程度就低一點,因為它收集的經驗比較少。


當靈魂下降到物質層面,它就會有形體的活動和交互,這就產生了最初的緣分。這個關係會導致緣分繼續發展延續,不管換了多少個形體,他們都有機會相遇。在過程中他們還是會分開,因為每個靈魂進化方向不同,比如你想體驗精神領域,他想體驗物質的追求,這會導致兩個靈魂暫時分開。但是從終極進化來說,每個人最終要回歸源頭,所以某個點分開的兩個靈魂又會再次相遇。

 


假如這兩個靈魂是最初從同一個波浪分化出來的水滴,他們緣分會更深,這是我們所說的靈魂家族,比如同一個星系或星球誕生的靈魂。他們屬於同一個波浪的某個波段分化出的靈魂,有很多相似點;或者說他們在某個宇宙時期共同誕生,他們所體驗的宇宙周期經歷也是非常相似的。


學生:

所以真的有雙生火焰和靈魂伴侶嗎?


Yachak:

它其實是指靈魂火花開始分化的時候,出現了雙生火焰。但是當它下降到人類形體時,已經不是一個單獨純粹的陰和陽的靈魂屬性了。因為靈魂本質是非陰非陽,只是一個火花分成了兩半,兩半各自去探索他們的生命歷程,各自的進化,但當他們再次相遇,並不是一定要結合在一起。他們只是在內在去完成自己陰陽合一的旅程,這才是真正的雙生火焰。他們的靈魂可能是從同一個靈魂水滴裡面分裂出來,但在無數的輪迴中,他們的經歷可能完全不一樣,沒有所謂的互補性。


雙生火焰個名詞的出現,其實是指跟我們內在另一個身份的融合。比如我是男性,我跟我內在的隱性的女性部分融合,或者人格和神性部分的融合,這叫做與雙生火焰的融合。所以在靈性層面它指的是你內在的一個合一旅程,不是指外在現像,更不是與某個外在個體的結合。這不過是一種個人情感需求的投射而已,滿足的是世俗的平凡心,和靈魂沒有關係。


在這一生你可能碰到一些靈魂特別親近,可能就是你們從源頭下降的時候是同一個家族,就像一棵樹不斷分化,你們來自同一個樹根,有相似的東西,這就是靈魂伴侶。但當我們下降到人類形體,很多東西已經改變,不是最初的形態了,我們的經驗包括業力功課都不同。最終我們還是靠自己來完成我們內在的陰陽合一。當然,如果一個靈魂進化程度比較高,他可能會有一個責任或約定協助進化較低的靈魂家族成員,這個過程就是靈魂的重逢。但是這個過程不能被各自的業力功課特別是個人情感因素打擾,不然這個協助就會失敗或增加新的業力糾葛。



學生:

所以最終都是以一個獨立的個性回到源頭?




Yachak:

當我們完成內在合一時,我們就已經完整了。當你自己完整了,最初跟你分裂出來的那個靈魂個體它也完整了。並不是像有些說法講你需要去跟另一個靈魂合一,不需要合一的。因為靈魂本身在實相裡就是合一的,不需要再跟另一個人合一,它只是一個靈性的比喻。但有時我們需要一個人來幫助我們啟動合一的旅程,這個外在因素是需要的,然後我們才可以向內尋求合一。


兩個靈魂個體產生業力糾葛源於對自身的無明,把幻相體驗當做實相看待,執著於幻相的種種體驗,從而在阿賴耶識留下深刻的印記。這些印記可能是強烈的情感,比如愛和恨、操控與抗爭、欲望和想像、自私和犧牲等等,從而緊緊把兩個靈魂捆綁在輪迴的時間線裡面。直到認識到二元性體驗的虛幻才可能解除這個業力糾葛。但假如其中一個靈魂先解除了這個內在協議,這個糾葛也會松脫,業力的性質就會改變,就會變成一種正緣。當他們再度相遇,就不再需要重復過去的業力糾葛而是走向新的時間線,這也會幫助到與之產生糾葛的業力對像,走向更高的精神領域。



學生:

女媧造人的故事是真的嗎?


Yachak:

它是個神話故事。女媧其實是象徵一個女神,代表了最原初的創造力量。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神明本質都是一種精微能量,這種能量具有創造和毀滅的力量。

就像印度教的卡莉女神,她在創造人類的時候也把一部分創造力量放在我們的海底輪,就是昆達里尼。所以當我們靈性覺醒的時候,昆達里尼就會喚醒,這種創造能量來自最高的地方,所以當它喚醒,也會把我們帶回最高的地方。


學生:

您現在如何看待達爾文的進化論?


Yachak:

它有正確的一部分,如果從生命進化來說是正確的,確實是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慢慢進化到蟲魚鳥獸。甚至可以追溯得更早,靈魂最早來到物質世界它是以礦物存在的,它體驗礦物很長時間後才慢慢進化出生命知覺。剛開始意識只是一點,當它開始擴散才變成一條線,再逐漸形成立體三維。


學生:

這樣就完全不矛盾了,相當於只是靈魂附著的載體在變化。


 


Yachak:

但達爾文只是把形體認同為生命本身,這是他的錯誤,他認為生命是形體,但我們真正的生命是靈魂,只是借助形體來進化。這條進化線是正確的,我們的確是從最初簡單的生命進化而來,但靈魂是很古老的。靈魂有自己先天的覺性,但當靈魂沒有體驗過進化之前,也處於一種無意識狀態。你沒有體驗過進化,完全不了解幻相和物質世界,你必須要去體驗。但是當它在體驗,它就開始認同形體。比如它進入礦物,就認同自己為礦物。它忘了自己是誰,這就是迷失的開始。但是當它沒有經歷下降之時,是完全自知的,只是這種“知”沒有一個所謂的名稱和屬性,它只是有覺性的意識,是最早的先天意識,沒有分別經驗的意識。


學生:

就是說靈魂附著在我們身體上時,它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去的,只有等離開身體時它才能想起來?


Yachak:

靈魂是無形的,當它附著在有形之上時,它只能認同有形。因為它看不見自己。就像眼睛看得見萬物卻看不見自己一樣。


學生:

如果在修行過程中看到實相,是不是逐漸就能看見無形的東西,或者憶起一些靈魂經歷。


Yachak:

“無形”最開始只是一種直覺上的體驗。你體驗到它,直覺上就會知道它是一種實在。透過這種實在,你再來回看這個身體和物質世界,就會覺得虛幻。但你如果沒有這種體驗,就很難理解這個世界為什麼是虛幻的,也很難理解你為什麼不是一個身體。當你的意識可以抽離身體,就可以體驗到形體在某種境界裡消失了,你開始明白這個身體不是真實存在的。它不是實在,是一個投影。整個物質世界都是實相的投影。


學生:

有些人說自己能連結到高我,是不是也需要體驗到實相以後才會有這種體驗?


Yachak:

其實高我並不是一個具體形像,它是你在更高維度空間的知識載體。因為我們對個人身份的確認來自知識,你由自己現有的知識結構去認同自己是個人。而在更高維度,它也有一個知識結構,當你的意識能夠提升到那個知識結構時,就會對自我有個更新。你對自我的認同就跟三維度的個體完全不一樣,它是有靈性和神聖感的。它不是肉體,而是一種光能量。所以我們感知到那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時,就代表連結了高我,能夠用靈性智慧引導你。高我的真正意義是代表了不同維度的知識結構。


學生:

是不是維度越高,高我的一體性就越強?


Yachak:

是的,因為維度越高就越接近源頭。你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會更清晰,看得更透徹明白。所以那個越處在更高的維度的自我,就越接近本我。但本我只有一個,沒有層次之別,它包含所有也超越所有,連超越也超越,就是那個絕對的實相。


學生:

那本我是沒有個體性的?


Yachak:

當靈魂出現以後,已經有了個體性。所以當我們以分離的形式進入幻相後再回到本體,其實已經有了個體性,但這種個體性中也包含了一體性。這時它既是全體,又是個體。但你沒有進入幻相之前,你只是全體,沒有個體性。


學生:

那可以說是一個帶著個體獨特經驗的一體性嗎?


Yachak:

比如一個人修到成佛,他其實還是有個體性,但同時這些佛在本質上的體驗又是一體性。所以它同時存在。


學生:

是不是就是風格不一樣?


Yachak:

可以這麼說。他們心性是一樣的,在形式上各有各的不同,充滿個人風格。所以我們為什麼要體驗幻相,最終的意義就是讓你成為一個有個體性的全體。當你沒有分離時,你只有全體性,意識不到個體性的體驗。當你是全體,你無法體驗單獨和分離的事物,你必須先假設你是分離的,進入分離世界,然後將分離的經驗帶回全體。這時你又是個體又是全體。


學生:

以前總能看到一個動圖,很多個佛像重疊在一起變成一個,好像是過去現在未來同在。比如我現在在和老師交流,可能另外一個維度的我是在做夢,夢裡夢到了現在的我,而我也在夢著他。就是莊生夢蝶的感覺。因為我這幾天老看見自己在山洞,我覺得在山洞的那個我也進入了一個虛無的夢裡,夢到現在的我。


Yachak:

其實我們所理解的時間並不是一個線性,而是一個圓。所以當你感知到圓時,你會發現過去、現在、未來是同時存在的。不像我們在線性時間,你感覺這三部分不相連的,而在圓裡面,在宇宙性時間裡面,它同時存在。這時候過來和未來的交感就有可能同步發生。


學生:

有個詞叫一了百了,當下“了”就是所有的全部“了”。老師在開悟前那一刻,是不是有一種所有身份都歸位的感覺?


Yachak:

在覺醒那段時間,你要和所有的宇宙碎片合並。如果你曾在其它宇宙生活和修行過,這些經驗全部都要融合在一起,甚至如果你是個分身,那你會在內在與其他的分身建立一個連接。你改變了,他們就跟著改變。


學生:

他們會成為現在的某個人嗎?


Yachak:

一般來說是在其它宇宙或星球,不太可能同時有兩個化身在地球。其實你的靈魂有很多印記是在散落在宇宙各處的,當你與它們合並時,你的靈性覺醒就會完整。假如我們是從一個靈魂水滴分化成很多碎片去探索,當其中一個碎片覺醒的時候,他需要跟其他碎片合一,完成內在的聯網,要再把其他碎片帶回到剛開始分裂之前的狀態。所以在一個靈魂家族裡,只要有一個人覺醒,其他人就會跟著覺醒。


學生:

您剛才說靈魂最早來的時候,可能是附著在礦物質上。如果是這樣,那靈魂自己怎麼進化呢?


Yachak:

靈魂如果附著在礦物中,可能會在其中進化成千上萬年。在這個過程裡,進化是很自然的,所謂自然就是時間長了以後,它的經驗是很完整的。比如它體驗完整了石頭那種不動的意識,就會產生一種想“動”的衝動,它就會離開礦物質,進入到一種可以移動的形體中,從一維進入二維,再進入三維。所以在進化裡面,是有一種力量不斷推動你去超越固有經驗的。


當你在一個身體裡獲取了經驗,就會轉到下一個形體。所以在礦物裡沒有輪迴,它體驗完了就直接進入微生物,接下來就會體驗更擴展的意識,蟲魚鳥獸。它在每種生物形體中,只需要體驗一次就夠了,然後就換一個物種,這屬於自然進化。只有到了人類以後,才會不斷體驗不同的人類身體。


因為所有靈魂的形體進化終點在人類,到了人類形體,它不能再提升了,只能反復體驗,這就有了輪迴。如果你想提升,回到源頭,就要逆過來,在意識當中不斷去體驗石頭的狀態,所以我們在三摩地裡意識就成了一個點,完全不動。只有你意識上變成一個石頭,才能回到最初的進化點,跳回無形的能量狀態。


學生:

王陽明說:「當你看花時,花和你一起明白起來。」(編註:明代思想家)那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受?現在有物理學家說,當你不在廚房的時候,廚房就不存在。我就覺得怎麼不存在,我的櫃子、刀不是都在那裡嗎。


Yachak:

你對事物存在的認同只是你的感官、意識對概念的一種確認。你是透過對物理世界客觀性的一個確認來感知它的存在。但如果超出物理性的存在標準,那你就無法判斷它。是你的意識在確認它,它才存在。如果你的意識沒有確認,它相當於不存在。你看到它時,也是首先由你的意識接受和認同這個東西,它才存在。如果你不認同它,就相當於熟視無睹。你覺得廚房永遠存在,是因為你每天都在使用它,在你的意識結構裡,你完全確認它是存在的。


學生:

所以就和波粒二像性是一個道理,那修行過程其實就是把投射到外界的所有認同全部都收回來?


Yachak:

是的。當我們不再依賴感官來確認事物,開始依賴內在的覺性來認知事物,你就會發現外在是由你內在投射出的。包括我們的能看和所看,這兩者都是你投射的,你認為有一個主體在看一個客體,其實是你內在的覺性投射出來的相對立的事物。覺性既在你這裡也在投射物那裡,所以你和花同時明白就是這個意思。


當我們通過禪定進入到內在的合一性時,發現根本沒有主客之分,身體不存在,個體也不存在,外物肯定也不存在。所以你應該明白,事物之所以存在,是你透過意識把它投射出來。意識首先有個概念和想像,把這兩者由能量的形態投射出來,就形成了形像。你看到的形像是一種能量形態,而在你的心意識層面它其實是個念頭。是念頭塑造了能量形態,再通過眼睛和感官變成一個有形體的事物。

所以為什麼每個人看到的東西是一樣的?因為我們在能量形態上使用了相同的模式,我們共享一個知識,這就叫集體潛意識。我們通過集體潛意識來塑造相同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一模一樣。


學生:

有些精神分裂患者是不是沒有跟我們常人共用集體意識?


Yachak:

這屬於集體意識的變異現像,可能是集體意識變異出的一個分支、一種能量形態。這個能量形態投射出一種幻相。其實你認為他看到的是幻相,但我們看到的都是幻相。只不過我們看到的幻相更規範而已,我們將它認同為客觀現實,將另一些人認同為瘋子,其實我們都是在創作,只是他們的創作比較另類。


學生:

我們要回到源頭的話,總共有多少維度要去穿越?


Yachak:

一般分法是十二個維度,但靈性層面來說是七個層面。七個層面就包含了十二個維度,有些維度屬於過渡階段,所以維度就比較多,而層面就相對集中一點。


學生:

源頭是無形無相而且無處不在的,那達到三摩地的時候,是能直接認出源頭和自己是合一的嗎?這個境界我實在很難想像。

Yachak:

你對源頭的判斷就是從三摩地開始。但源頭的深度怎麼探究?它是深不可測的,你進到一個空性裡面,好像沒有底。所以我們講源頭,它依然是一個概念,並不是具體的目標、一個固定的點,它就是無處不在的空性。你可以在三摩地裡不斷深入它,無窮無盡地探索。

所以我們講源頭或者道,它是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沒有頭也沒有尾,沒有中心,無央之界。法界是無央的,你不知道它的中央在哪裡,深度無法測量,但你可以體驗它。當你達到三摩地時,你發現它是一個實在,它不會消失。當你達到永恆再來反觀世界,你就知道它是幻相,因為它會消失。所有會消失的東西都不是實在的,都是一個投影和投射。

對源頭的體驗不是一個概念,它在心智之外。當你達到它時你發現沒有任何知識概念可以去描述它。一旦你描述,那所有東西都不完整,知識是相對的,它無法描述一個絕對的東西。知識可以描述超越,因為超越相對於一切平常而存在。但是超越超越的存在呢,你怎麼描述它?


學生:

您之前一篇文章講到靈性潛力,每個人怎樣能夠把自己的靈性潛力挖掘出來呢?


Yachak:

因為靈魂其實有很多經驗,甚至很多世都在修行,這些都是寶藏。之所以你不能帶出寶藏,是因為靈性潛力被封印了。靈性潛力處在一個較高的能量振動中,是一個更高的維度空間,當你掉入三維度空間,自然不可能跟較高維度連結。這就需要先覺醒,才能夠去連結過去的經驗,這樣你就會進步很快。所以一旦覺醒,一切就開始加速,因為你會跟所有前世、所有碎片產生融合,這時你就完整了,所有的潛力都會回來。你現在要打破的是第一層障礙,就是三維度的頻率限制,是三維度的低電壓振動把你的潛力限制了,讓你意識不到自己的寶庫。所以必須要提升頻率,才能連接上你的前世潛力。當你連接上,也意味著你覺醒了,靈性道路正式打開,一切開始加速。你直接從這條道路就能回家。


所以覺醒以後,這一生就變成一次愉悅的旅程,精神非常享受。但覺醒之前,你確實有很多工作,要處理業力、整合人格、提升頻率,打破低振動的禁錮。當你的意識超越了三、四維度振動和集體意識,就會非常自然的上升,不費力。費力的是我們在覺醒之前對自我的工作,戰勝業力帶來的傷痛、心理上的負擔等等。


文章摘自

https://mp.weixin.qq.com/s/t4Zj9rTA7LAE0UqG9cYQ0w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