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易度門楊寧老師
在家人修行的幾點體會
(2012/10/14)
一、修行一定要廣積功德,修行圓滿的整個過程是不斷積功德、讓功德圓滿的過程。
功德是修行人的資糧,沒有功德,我們修行路上的障礙太多,身邊幾乎全是逆緣,我們在法侶財地上得不到別人的任何幫助。有的人說:我經常在做善事,但似乎還是有障礙,還是得不到好的回報。其實這只是你做的善事遠遠不夠抵消你的業力,你作的善業還是太少,善緣的功德不能成熟;其實在整個修證的過程中,我們需不斷的積累功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這樣才能最終讓自己功德圓滿、修行圓滿。
佈施、持戒、忍辱、禪定都是積功德,積此功德的結果是我們獲得佛的智慧。通過佛的智慧我們知道自己真正擁有一切,從而得到生命的最大滿足,狂心頓歇、從此安心。
佈施分為內佈施和外佈施兩種。內佈施簡單的說就是對自己好一點。暴飲暴食、不按時吃飯睡覺、痴迷各種享受、刺激之中,生活不規律、過量飲酒、吸食毒品、生氣煩惱等等都給我們的肉體造成了損傷。
我們常生氣傷到我們的肝,常急躁發脾氣傷到我們的心臟,不能按時吃飯細嚼慢嚥傷到我們的脾胃,生活不規律、性慾沒有節制、亂交傷到我們的腎與生殖系統,不按時作息、思慮過度讓我們腦部供血不足等等。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描述,但我們沒有幾個人真正善待過自己,這樣會減損我們的功德。
外佈施是我們用自己擁有的一切去無償幫助眾生:你的微笑、你的愛心、你的勞動、你的熱情、你的好心情、你的金錢、你的善巧方便、技能、你對佛法的見地佈施給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動物或植物,甚至於擴大到三界眾生。外佈施不在於你佈施的多少,重在你的真誠、盡心盡力。當然供養出家人、修建廟宇也在外佈施之中。
佈施可積累功德。
持戒分心戒和身戒兩種。心戒是直接從起心動念下手,提起覺照。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修證自己的貪嗔痴慢疑,慢慢去除自己的習氣。其實這個過程也包擴了佈施忍辱禪定。所以這個過程積功德最大。
持心戒時因為我們有習氣和慾望,我們一開始還不能修證自己的起心動念,那我們首先要學會善用其心,比如你是醫生,那麼每一位病人就診時,你都把他想像成你的親人,你想如你的親人病得這樣重,你會怎樣?那麼你內心的關切、你的切膚之痛、你的愛也許會隨之表現出來。
病人即使再愚鈍他也會感受得到的,絶大部分病人心情都焦躁不安,他感受到了醫生的溫暖,他便願意向醫生敞開自己,相信醫生。那麼他在治療中也許靠這種信任就能把藥物吸收得更好,病情因而恢復的更快。這樣做醫生,你便積功德;即使你不修行、醫術也不高,最低的回報,也會使你在很多世中身體健康。
因為你用心醫好了很多人的病,而且經常發心希望別人身體健康。依此類推,比如你經常真心隨喜別人,希望別人快樂。功德累積到一定程度,你便會覺得自己常常會春風滿面,不為瑣碎的一點小事煩惱,開心的時候越來越多,等等。我們用心去觀想,即使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但隨自己善念的增加,我們的貪嗔痴慢疑也會逐漸減少,當我們達到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不修而修,我們的心自然合於道的品質――博愛、慈悲、平等;戒律不持而持,那我們就達到積此功德的最終目的。
身戒即是我們身體力行,用行為去證明自己是個修行人。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等等。佛法的根本五戒是決心修證佛法的人應持的。持戒可積功德。忍辱即寬容、忍讓、理解、隨喜身邊的每一類眾生、不計較個人得失。忍辱可以積功德。
禪定是指我們能很全然的活在當下、不再為過去煩惱、不再為未來焦慮。此功德果報最快,只一剎那我們即可同時享受到此功德帶給我們的喜悅和滿足。禪定可積累功德。
唸佛(念是憶念)、觀經(用心看就是觀)都可以加速我們功德的圓滿。
二、打開心量,解決家庭矛盾
如果你在修行中有妻子或丈夫是同修,那是你的功德福報導致你修行的善緣成熟。那你修行的阻力就會小很多,但大部分在家人修行都會遇到家人的反對和阻攔。這就要求我們在修法上不要太執著形式上的東西。要從自己的起心動念入手,去包容理解家人。因為我們剛開始修行,自己的習氣還很重,又執著在修行上,一定會損失家庭的利益。比如丈夫或妻子會因為你的修行,為家、孩子付出很多
。不管我們的理由有多麼冠冕堂皇,我們表現也是極端自私的。所以你一定要學會忍受身邊的人對你的指責,在不影響修行的情況下,要加倍付出自己的愛去關愛對方、關愛身邊的人。不要怕不修行的人覺得你是在將功贖罪,讓他們有一個心裡平衡。其實你在做這些的過程中也在積累功德也是在修證佛法。
比如:我在前幾年的修行中,曾遇到來自丈夫及其家人的阻力。師父告訴我兩點:(1)、別人責備你時要持忍辱戒,不要爭辯對錯,認為是自己應該受的;(2)、你要無怨無悔的愛別人。我從中受益匪淺,其實,我們從來就沒有無怨無悔的愛過一個人。當我試著做第二點時,我才發現自己原來對丈夫有那麼多的怨氣,怨他不理解我,怨他回家晚,怨他不關心我,怨他說話不得體,怨他沒有太多時間陪我,怨他移情別戀等等。。。
我原來有太多的地方埋怨過他;從那時起,不管我丈夫做什麼,我只默默的旁觀,心中只要一生起怨恨的念頭,便想起,我與師父說過的絶不埋怨他做任何事。開始時不去埋怨他,我表面平靜、內心卻像釘在十字架上痛得傾吐不出。但我始終記著師父這句話:無怨無悔。
隨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只要不去埋怨對方,對自己的選擇就會無悔。這四個字太棒了!從對丈夫的無怨中,我開始對周圍的每個人無怨,我的心變得越來越豁達。我從忍受變得寬容。終於有一天,丈夫突然在我眼中變得完美無暇,而且周圍的所有人都開始變得完美,他們都在我眼中是那麼可愛,他們都是佛菩薩。
我在剎那之間,體驗到了博愛的感覺,那種愛盛滿我的心,不因對任何人減少半點,只是對丈夫、孩子、父母、朋友,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那種愛是那麼完美永恆,她是一種品質,她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心的剎那圓滿,終於使我享受到了天長地久的愛,那種愛來自我們自己,她能使我們獲得最大最終的滿足。師父告訴我說,你體驗到了博愛也就是大慈大悲,這是每個人最初也是最終的品質,眾生所有慾望的永無止盡,只是在尋找這種愛,只是在渴望這種愛!也只有這種愛可以使眾生徹底滿足。
三、正確對待性生活
在整個修證佛法的過程中,在家人修行除在短期內需閉關禁慾外,其它時間正常有規律的性生活,並不影響我們最終的解脫。修行人在家修行,性生活不和諧也是家庭矛盾的一個焦點。實際理地不染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其實健康的充滿愛的性生活,同樣是入道的法門。有的修行人厭倦性生活,其實是他熱衷於修行、心不在性愛之中,自以為自己的心在道上;而道在哪兒?道就在當下的剎那!如果你能全然的投入愛之中,那性愛就變成了一個法門。全然專一的去愛,可淨化昇華你的情慾。情慾的昇華使性變成了陰陽兩種能量的互動與交流。你與你的愛人可變成一個愛的統一體,沒有分別;進入無我無他的境界。
我們之所以不能把性愛當成修行的法門,只因為我們無法全然專一的愛對方。我們只會佔有、享受對方帶給我們的快樂和刺激,那樣的性生活對修行不只沒有幫助,而且對身體是弊多利少,其實我們很多人在性愛中達不到這個要求。但如你在家修行,有時我們又無法避開性生活,那樣你只能在性交時努力的專注於愛之中,如果你不能有熱情,那麼你多想想丈夫、或妻子平時的好處,想他或她平時最可愛的時候。
這樣讓自己的內心充滿愛,而不會把意念集中在性器官上,讓自己的心放鬆,儘量充滿柔情,充滿愛,而不是充滿侵略,佔有的慾望。這樣讓自己與丈夫或妻子身、口、意合一;身體互相融入對方,而意念中除了愛,沒有性的任何觀念,那你在剎那間,即會體驗到無我、體驗到深入禪定的喜悅。
曾經,我在很長時間排斥性生活,潛意識裡認為那樣會消耗自己的能量,會漏丹。但在後來的修證過程中,我明白真正的漏是心漏。如果自己心中還有邪淫,看到美女還想入非非,還有情慾,還喜歡取悅身邊的異性,還渴望佔有異性的愛,還希望全天下的女人或男人都喜歡你,還喜歡營造曖昧的氣氛等等。那你即使沒有性生活(這時你的心早已被淫慾染著了,),你的真陰或真陽同樣在漏,而且比身漏更嚴重。
因為心漏,是眼耳鼻舌身意全在漏、是大漏;身漏是小漏,如不戒心淫,只看重行為,是捨本求末,學佛如煮沙成粥。當你的心,超越了性慾和情慾,你才算真正漏盡,而這種超越是從凡夫全然專一的愛昇華到博愛。全然(無有雜念)專一的愛不是指痴情的執著、不是單相思,是你的心全然地在此時此地(也即是活在當下)。
四、怎樣選擇飲食
1、修證佛法當然以吃素食為最好。
①、因為素食氣清,可以使我們的脈道較清淨,容易在轉變生理時打通、轉化氣脈。
②、食色性也。飲食男女是人的根本慾望。我們飲食清淡,隨時間推移會影響減淡其它慾望,從而清心寡慾,有利修行。
③、吃素食可避免直接或間接殺生,這樣我們的修行中就不會因造殺業太多,而增加我們的逆緣,有利修行。
2、我們有時因各種原因不得不吃肉、喝酒,但因我們信佛,信因果,反而使我們
常處於矛盾之中。我認為遇到此種情況時,你可以在吃肉前心裡持咒,或默唸佛菩薩的名號,讓諸佛菩薩通過你作超度。如果你持咒時心很清淨、念力專一,那你的力量即使不能超度,也可以讓動物忘掉死時的痛苦,而嗔心減少;那你因食肉間接所造的殺業要減輕許多。
我曾常與親朋好友一起吃飯,朋友中如有點肉食的,我就會在肉餐上桌時用心力作超拔。每次作超拔時我都會看到許多動物化光而去,而桌上的肉裡有大量的黑色氣團隨它們的離去而排出(這是因為動物在被殺時,它們的痛苦與嗔恨使它們的肉體產生了毒素)。
有一次,我為一條在鐵板上被煎烤的魚作超拔,我看到那條魚並未完全死去,但已被放在了鐵板上,只聽一聲淒厲的叫聲,那根本不是一條魚的叫聲,而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女孩子的聲音,因極端的痛苦,那條魚瞬間便魂飛魄散。作這種超拔,我需瞬間入定,把它的魂魄重新聚集起來,超度比較費力。如我們念力不足,又不會持咒,那我們如果吃肉的話就多做放生的事,或去寺院為你吃掉的動物作超拔,也算是積了一點善業將功補過了。
曾經有人問我:“濟公活佛不是也吃肉嗎?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濟公是活佛,他在吃狗肉的時候,就把那條狗超度了。他的身口意加持力都不可思議,如你達不到活佛的等級,還是別學濟公。
還有藏傳佛教也是食肉的,但那是因特定的地理環境與特定的修持法門決定的。雖然飲食對我們最終的圓滿解脫,並不是最重要的入手處;但如果我們在方方面面都能注意到,那修行的善緣就多一點,修行就較順利一點。在家人修行,切忌在形式上執著的去做。
比如:吃全素的人,如果廚師不注意,沒有洗淨切過肉的案板或葷鍋,只要讓他品出一點點葷油的味道,他便會嗔心大發;有時還會認為別人是在故意破壞他的道行,殊不知“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他以前因吃素修的功德全被他的怒火燒掉了。
當年釋迦世尊托鉢時,如眾生供養肉食,世尊與弟子也會攝受,那是隨順方便眾生的供養,也是慈悲的表現。所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起心動念。貪嗔痴慢疑中,你能放下一點,所造的功德遠遠大於你在行為上所作的善事。吃齋、持午、佈施等等做得再好,而起心動念一點兒也未改,那不修行的人就會覺得與你格格不入,覺得你修的太執著;反不如你寬容、忍讓、隨順、無私地去幫助別人;即使你吃肉,眾生也會認為你更具有佛菩薩的品質。
五、突然改變飲食習慣時需注意的問題
大部分修行人都不是從小吃齋,這樣突然因修行要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會導致生理上出現一些反應;尤其是一些身體虛弱的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因吃肉食時間很長,自己的生理、脈道已適應了肉食,而且在常年肉食的生炸煎烤中,脈道已聚集了很多的濁氣與脈毒,故在吃素一段時間後,有一個淨化脈道的排毒過程;最快的三個月、七個月或九個月等等。在這期間,必須注意自己的心態,要儘量調節使自己心情舒暢;而且工作忙的人,也應儘量抽時間每天靜坐一會兒,最好是兩個小時以上。這樣會使生理平穩的過度到適應素食,否則很容易在此期間,誘發一些內分泌系統的疾病。此期間的情緒至關重要,一般初步淨化脈道排毒過程,斷斷續續要三年時間。這也是一些抽菸的人,突然戒煙後得病的原因,他沒有把握好排毒期的起心動念和情緒。
六、怎樣選擇明師
1、首先,這位師父在對你施教時是否能透過你外在的包裝,而直指你內心深處。
2、這位明師多少能對你曾選修的法門,或修法有一定的瞭解。你們在大部分時候心靈是否能直接溝通。
3、 這位明師大部分時間內心很平靜,它不是來自於定力,而是來自於他對自
己的瞭解。他明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他清楚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他可能會煩,但他不迷茫。一個瞭解自己的明師才有可能指導你走向光明之道!
4、 你是否在面對他的時候,有敞開自己內心的願望,你渴望他瞭解、理解你,
那麼你可能與他有法緣。當你對一位明師,完全打開自己,變得謙卑恭敬而無怨無悔時,你便學會了不再包裝,向生活中的任何人、任何事敞開自己。那麼你便可以從任何事、任何物、如何人那兒,看到明師的品質,看到道的品質。這是你選擇師父的最終目的。
5、其實,真正的師徒關係,是一種相應,就像釋迦拈花迦葉微笑那樣。
七、正確看待一位明師你才能最終受益
1、首先不要對明師期望太高,我們意識中的明師一定是又聖又賢又慈悲。殊不知大部分明師,只是在見地上到位了,而在習氣與慾望上並未徹底。這需要生理的完全轉化,但他的見地,就足以引導你在修行中走向正道,而不致走偏。
2、並不是每位明師,都能熟知眾生的根基而對機說法,不要因為他解決不了你
目前面對的問題,就否定他;看他的說法能否使大部分人受益。
3、不要祈望明師什麼都會,我們很難見到一位出世法、入世法都修證到很圓滿
的師父;有些出家師父在世俗法處理問題中是很差的。明師也有一個圓滿的過程,明師也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寬容。
4、如果你能遇到一位出世入世,都很圓滿的師父指導你的修證,那你真是三生
有幸,請珍惜你的機緣和福報精進修行。不要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分別明師的所作所為。
5、如果我們在修證中能時刻反省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找毛病,那我們身
邊就不乏善知識。雖然身邊的每個人都有習氣和慾望,但他們對你的指正恰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讓你圓滿。如果你有容納各種指責的心量,那眾生都可以成就你,只是他們用的是習氣和執著;明師用的是智慧。
6、明師並不都是慈悲的,有神通的。
慈悲心的真正生起很難。當一個人的心,已安住自己的本位時,如生不起慈悲心,是絶不想度眾生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的。眾生的貪嗔痴慢疑太重、太執著了,一位不圓滿的明師又沒有太多的善巧方便;眾生無止境的慾望和苛求,使他們會把每位明師都送上十字架的。明師的心已回歸平凡,已明白平凡的真意,他對此世界的要求已極低,每天一餐飯、一瓢水、一個茅棚,已足以讓他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去安身立命。靜靜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這也許是最符合他的“習氣”的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一位明師,如還不夠圓滿,他還不能真正體驗到無緣之慈、同體大悲的境界,不能以眾生的痛苦為痛苦,以眾生的快樂為快樂。所以在此世界,你並不能從形式上見到真正的佛菩薩,因為即使是一位圓滿的師父,也要為眾生擔業障,也要呈現生老病死相。在他解脫圓滿之後,他會真正成為眾生,眾生苦他就苦,不再分別解脫與不解脫,不願意或沒必要轉煩惱為菩提,他是真的苦,只是這種苦的根源來自於眾生,而不是他自己的慾望。如果不看他的見地,他的表現更像一位凡夫。只是他不管享樂或是痛苦,都會心安理得、自由自在。
而真正圓滿的明師,他慈悲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眾生並不能從他的行為來確定他是慈悲或不慈悲。他的慈悲有時是打、罵、殺,是貪嗔痴慢疑的任何一種。對圓滿的師父,他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與習氣無關。真正的慈悲,是透徹因果的性相平等,只要是合於道的行為,都叫慈悲。並不是我們從人情的角度可以理解的。
神通,只是實證佛法過程中的副產品。有神通的人不一定是明師,但一位在實證中,有成就的師父一定會有神通。不要迷戀、追求神通,不要以有沒有神通去要求一位明師;見道、證道、得道是修證中的三個過程,見道後見地才真正到位,已可稱明師;證道是身心真正證到那個空性,在此過程中神通會出現。得道是真正能把證得的東西,圓滿的運用於生活,運用在出世或入世之中。這樣的師父是真正圓滿的明師,他在弘法中能給予眾生更多的善巧方便,他的心與諸佛菩薩相通,身口意的加持力都非常大。
願我們每一位修持佛法的人都能多積功德與福報,使我們不至於在遇到明師時,因我們的貪嗔痴慢疑、我們的無明,使我們的逆緣阻道,與明師擦肩而過。在末法時期,明師與好弟子都太難得。
八、不要排斥否定任何一個法門,法門是平等的
曾經我看到一句話,“淨土攝一切法門”。因我接觸禪宗和密宗的理論較多,心想這也太我慢了吧,怎麼這樣說呢?法門是平等的,我去唸佛修淨土法門,只是想知道這個法門與禪、密有何不同。當我一聲佛號,唸到不念而念時,觀到阿彌陀佛從我心輪進入,而我轉瞬與阿彌托佛合為一體,我與佛無二無別。在那剎那間,我明白此世界原來是常、樂、我、淨,世界原來呈現苦、集、滅、道,是因為我們的自心不淨、自心不圓滿,也在剎那間,明白“淨土攝一切法門”裡的淨土並非是指極樂世界,而是指諸佛淨土、自性淨土。而這與禪宗的明心見性、密宗的與本尊身口意合一,並無任何不同;都是在自性現前,即暫時處於佛的境界時,明白我不生不滅、永恆的道理,從而證無生法忍、轉煩惱為菩提,心安住於自性淨土。故禪、密、淨都可以說是即身成就的法門。
九、我喜歡禪宗
禪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機鋒應對讓一些善於思辯的人學來暢快淋漓,有峰迴路轉、茅塞頓開、起死回生之感。看禪宗祖師爺們呵佛罵祖、談空說有、戒在其心、不落痕跡、曾讓我這種喜愛自由、不拘小節的人看來簡直拍案叫絶,馬上選擇學習禪宗的法門。殊不知走進去,才知修學禪宗處處需小心慎微,稍不注意不是落在偏空上、就是落在有上,沒有神秀禪師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很難全部了知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所以頓悟一定要配合漸修,一定要有參禪功夫。過去禪宗的祖師爺們不談境界、不談功夫,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境界、沒有功夫;很多的話頭和公案,表面談見地,其實全是禪定中的境界和功夫,沒有實證功夫,你在機鋒的應對上,一定不會到位。
禪宗直接從本體入手,可以說是直入虎穴,修證起來高潮疊起,有大魄力、大根基的人應選修禪宗。(這樣說只是為禪宗作廣告)
十、初學打坐常見的問題:
1、現代人習慣思考,常過度用腦,心中牽掛太多,能量常聚集在頭部,所以一開始打坐時,很難全身放鬆。全身放鬆的關鍵是心、腦要放鬆。所以打坐開始時,首先要氣往下沉。然後調勻呼吸。
2、打坐觀呼吸、觀念頭等不是想和思考,是用心看。所以一般要頭部的氣沉入心輪部位,然後放鬆、起觀。
3、有的人打坐,坐的很好,但觀其氣脈,有的人一身頽廢之氣、死氣沉沉,有的人氣脈乾枯無光。這都與上坐前的心態有關。所以打坐前要調整心態,使自己充滿愛心、充滿歡喜。
4、打坐前不要吃的太多。
5、注重坐外功夫。平時六根儘量少損耗能量。吃飯睡覺時,要先心神內斂。把六根的能量收回體內,然後放鬆,才開始吃飯睡覺。這樣不易全身長贅肉、也不易作惡夢。大便時,不要看書看報。這樣易便秘、生痔瘡,要靜心放鬆,才能更充分的把體內的殘渣排出體外。其實,只有注重在日常“吃喝拉撒睡”時的鬆靜自然,打坐才能更快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