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新人類揚升意識:追尋獨特的靈魂聲響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追尋獨特的靈魂聲響 

(2018-02-20)


行走是一種本能。不斷地向遠方行走隱藏著某種“內在的道路”雛形。每一步、每一處、每一個階段都是當下內心渴望的成長和延伸。在某個人生階段遠方代表的是個人視野和欲望擴張的企圖。而當周圍的生活有了歷盡百味的喟嘆,生命力不再獲得滋養,遠方也就成了理想地的代名詞。


無論走了多久或多遠,走了多少條鄉村道路和城市陌巷,多少個山林和聖地,都是藍圖變得清晰和明確之前的悄然尋覓。


只有當內在世界的道路打開,行走的方式才會完全顛倒過來。外在已不是重點,內在才是。世界觀顛倒過來,外在或者遠方不再存在終極意義的理想。外在的世界固然很大,但內在的世界更玄奧。


行走依然會不斷發生,但是外在行走只是為了配合內在的步履。外在是從客觀事物中尋找隱藏的內在聯系,內在是從主觀感受中尋找秘密的外在顯相。外在和內在要和靈魂的藍圖相協調,透過靈魂的語言才能知曉什麼是真相,什麼不是。


在內在道路裡面,磁性悅耳的聲音是靈魂在物質中的表達。聲音是把靈魂往上提升的螺旋道路。


當它爆發的時候,就像瀑布衝破了堤壩,帶著自由和喜悅的狂舞,然後經過一段路程的顛簸,才慢慢變得有序和可辨。如同無數條金絲銀線,勾住迷失於物質中的靈魂,急不可耐要把它帶入來時的源頭。


有了靈魂聲音的相伴就如同多了一件秘密武器。一個人身處鬧市不會感到嘈雜,行走荒野也不會感到孤獨。它的音樂磁力保證靈魂不會陷入幻像的迷網當中。只要和這個聲音連接上,意識就會超越到無形的層面。


它的擴展是在深度和不斷上升的擴展,因此它會把意識帶入深邃,但卻不是幽暗。在更深邃的邊界,會聽到更悠揚和沉靜的聲音。這些聲音是靈魂的路標,而非幽靈的催眠。和世間可聽到的聲音有本質上的不同,內在聲音無論怎麼聽都不會讓人覺得厭倦,反而越聽越清醒。它不斷磁化意識到更高,既不重復也不衰落。


這是一種超越塵世間的更高的和諧音。喜悅、和諧、親密、高頻,不會帶來思想困惑和自我沉溺。它和外在的聲音沒有衝突,但是如果從來不了解內在的聲音,對其無意識,靈魂將會被外在的聲音誘惑。


傾聽,讓人沉靜和優雅。就像用我們的耳朵穿過一道道的柵門,聆聽夜空中的微風。傾聽也要從我們的身體開始,傾聽身體的每一個反應和需要,每一個動作。這樣才能分辨它在什麼時候變得緊繃,什麼時候變得放鬆;又在什麼時候變得昏濁,什麼時候變得純淨。


然後,傾聽我們的情緒。了解我們身體裡面有多少情緒的騷動,多少情緒未曾釋放和被壓抑。以及這些情緒從何而來、想要訴說什麼。情緒如何變成頭腦的語言?如果不能傾聽情緒,那就傾聽我們的頭腦。但不要讓它爆發出來。


傾聽頭腦就可以理解我們的思想是如何反映當下的,什麼樣的思想是客觀的或者主觀的,什麼樣的思想可以跳出兩極。什麼樣的思想來自情緒,或者來自潛意識的自動反應。


如果這些都能夠被認真傾聽,它們就會平靜。如果不被傾聽,它們就會一直騷動不安,甚至演變成不恰當的行為。在平靜的中心真實自我就會被釋放,而心有能力去平衡和規範所有不適合心之真實的行為。


當這一切都保持地如此和諧一致,我們將聽到內在的寂靜。通過寂靜而非混亂的狀態,我們才能真正傾聽別人、傾聽周圍的聲音、遠方的聲音、細微的聲音,以及心的每一個悸動。


然後,當這些聲音都變成如同一剎那的煙火或水泡,轉瞬即逝消失於內在寂靜當中。這說明我們的心已經超出了身體的邊界,漫游在無邊的虛空當中。我們將領悟到聲音的源頭和本體。


再一次,我們沉浸在這種內在寂靜和似乎要進入深眠的狀態。意識會短暫地消失一小段時間,就像把頭埋進了水中。如果能夠再次清醒我們將成功跨入靈的領域;如果沒有清醒過來,意識將在靈的門檻邊上昏昏欲睡。


在清醒又如夢幻的狀態下,靈魂的世界將到達。你會感受到能量的浮動、喜悅的精微,身體的消融。你還會感受到聲音、能量、物質其實沒有本質分別。你將找到統一的世界。如果你能一直不斷地這樣保持下去,等待時機成熟,一股力量從你的頭頂穿透,你會聽到爆發出來的靈魂聲響。那一刻也許你會熱淚盈眶。


因為到那時,你就打開了內在道路的第一道門。你的靈魂回歸將會得到保證。聲音是迷人的,仿佛星辰懸掛在夜空當中。而不管經歷多少光年,聲音都將成為你的引路天使。帶領靈魂回到最初的地方。


 


 


新人類揚升意識:修行和進步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修行和進步

 (2018-05-26)


靈性進步從某種意義上是以自身的振動頻率為標準的。一個具有自控能力、直覺意識、創造性思維、辨別能力、服務意識以及較輕的業力負擔等綜合性因素,這樣的因素比較容易讓人維持在較高的頻率振動當中。假如缺乏自控能力,特別是對情緒和妄念的掌控,頻率不僅容易下降,而且隨著能量提升,這些高能量也會強化情緒和妄念。直覺意識則是為了加深對事物聯繫和本質的理解和洞察,用來輔助大腦的分析能力。以便準確而有效地找到問題的答案。



創造性思維則是用來打破固有的思維和習慣模式,找到不同的觀察角度和靈感顯現。辨別能力是一個人對真理和真相認識的積累,用來辨別外在現像和內在靈性景觀的真實偽劣。服務意識則關係到心靈的無私和奉獻,服務意識會加強靈性意識,帶來無條件愛的啟發。


最後一個因素是較輕的業力負擔。業力較輕容易帶來身心愉悅和放鬆,有充足的時間修行。業力較重則責任和義務過多,修行起來就會阻礙重重。容易受到生活各方面的壓力、牽制,或者需要費很多的周折和努力才能滿足心願。這時候就需要拿出一點勇氣和決心來打破命運的鎖鏈,敢於挑戰約定俗成的既有規則。


這些綜合因素是靈性覺醒之前的必要準備。這種準備有時候可能很長時間看不到效果。但是只要不走彎路,進步肯定是會有的,只是不會像覺醒以後的進步那麼明顯。就像一個背著沉重包袱登山的人,和一個輕裝上陣的人是無法相比的;一個內在信心、想法、情緒容易搖擺的人和一個較穩定、容易克服心理障礙的人,其前進速度也是不一樣的。而一個認識上不夠完整的人則可能在某個意識層面迷失徘徊很久。


 

在準備階段,意識提升是一個主要方面。意識提升意味著對真理和真相的覺悟,同時對自身性格弱點、外在環境、世俗文化影響帶來的種種限制性模式,進行重新編程和改造。因為它涉及到自身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它必然經歷反復地學習和轉化過程,而且不可能脫離實際的生活體驗。通過實際生活來對照自身的受束縛程度。這種內在和外在的衝突會一直持續,直到通過知識內化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靈性認知為止。這通常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準備。


即便如此,也不代表幾年以後一個人就可以立刻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假如一個人對金錢有恐懼,或渴望理想化的物質生活,這種內在渴望將他的注意力引向外在,無論他會運用什麼樣的知識儲備和手段,這個追求過程也會消耗許多時間。或者一個人在情感關係方面業力較重,束縛性行為和想法較深,關係無法和諧圓滿。他也必會經歷諸多體驗和學習過程才能找到正確的理解和處理方式。又或者一個人因為身體原因、不良嗜好要體驗精微能量、開發智慧是比較困難的;一個不注重善心培養、心胸狹隘、缺乏同情和寬容,要啟發無條件之愛也是很難的一件事。


這種內在的認知和錘煉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以便讓一個人能夠全面看清世界的假像、心智的幻象,放下一切不必要的世間執著,建立一個成熟而穩定的心智。只有這樣,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內在道路。一旦能夠全心全意,就會觸發一個內在臣服和奉獻真理的靈性轉變,靈性轉變最終把一個人帶入覺醒。覺醒以後不會再渴望外在道路,但不意味著拋棄外在生活,而是將其作為內在行道的一個參考和協助。


就好像一個人在沒有認識“家”的真正含義之時,家僅僅意味著身邊的親人、伴侶、子女,受限意識讓他執著於這些占有的情感關係。但是認識到“家”其實是一種內在的感受和擁有時,他就理解了“家”可以包含著更深刻廣泛的情感需求。世界形同一個客棧,行路之人自然不會對客棧和客棧裡的同伴心生依戀,因為最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旅程。同時也能夠充分享受這種生活的冒險和情感體驗。


人的潛力和機緣是無法預測的。靈性準備也不會是單一地進行,而是一個全面融合、多線路發展的過程。所以有時候也會因為一個人的突然覺悟和善行而帶來其它方面的快速變化,但也有可能因為無意識行為和惡行而導致停滯甚至倒退。正是這種反復過程才值得重視,因為它可以徹底改變自己,也可能失去重要機會。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獲得的成長機會都是公平的,依據自身的條件,但最終達到靈性覺醒的人總是少數,因為這不是一條直線型的道路。它要求心靈保持純潔,行為保持正直,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和運用。


唯一帶來快速進步的方式就是懷著渴望,並盡可能地不重復犯錯誤。不要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越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就越容易靠近靈性的覺醒。覺醒以後,靈性能力和心靈抗壓性將大大增強,內在道路將會顯現,但同時考驗也會更加緊湊和迅猛。但是這樣的結果只會加速靈性的進步,以最快的速度達到成熟階段。


靈性覺醒意味著進入內在道路的開始,主要包含著幾個方面。


靈能的覺醒。靈能的覺醒是一個綜合性指標,不是單靠發展腹部的精氣、眉心的靈力感應而能達成的。靈能需要將所有脈輪連成一體。也就是所有脈輪都要平衡發展才可以實現。靈能覺醒之前,通過修煉吸收靈能就像水滴;覺醒以後就像水龍頭,一直到灌滿能量體為止。


智慧的覺醒。智慧帶來正確地認識和洞見,以及對知識概念地整合能力,特別是關於自知、覺照。“我不是身體、不是頭腦、不是情緒、不是思想、不是自我”,這種自知能力就是智慧。保持在自知當中就是覺照的能力。而覺照會帶來水晶般的清澈思維。智慧是一種實際體驗狀態,在覺醒之前會短暫地頻繁出現。


無條件愛的覺醒。一個具有奉愛精神、虔信、柔軟心靈的人比較容易喚醒無條件之愛。無條件之愛打破了心和外界的分離、對立感,並帶來心靈喜悅和全然奉獻自我的意願。但是要持續發展這種愛則需要一個愛的對像或群體。愛的對像越完美、越無形、越內在化越有益,把一個普通人當做和自己平等的神性表達來愛,超越身體和個人情感,也是無條件之愛。無條件之愛同樣是一種較穩定的心靈狀態而非暫時的表達。


量子覺醒。量子覺醒是內在感官的開啟過程,沒有量子覺醒,事物的內在一體性、物質的虛幻性將不可能被實際體驗。這個過程類似物質世界開始如夢幻般的浮動、不真實,雖然只是某個階段的現像,但卻帶來豐富的靈感和知覺,這些靈感和知覺如同湧入的天使光芒,照亮了周圍的世界。


新人類揚升意識:修行和心理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修行和心理

 (2018-05-22)


不管一個人最初的修行動機如何,是為了擺脫痛苦、解決困惑,還是為了滿足快樂,到最後都成為一種自我價值的追尋。動機不可能永遠不變,隨著時間進程和認識的深化,動力的來源也會變得更複雜或者更單純。但是那種心理的需求和滿足卻不可能停止,一旦停止動力就會失去。


與其說人的心理是在不斷尋求某種滿足,不如說尋求滿足就是尋求自我肯定的過程,尋求“我存在”以及“我是什麼”。如果沒有確定“我是”什麼,將無法證明“我存在”的價值。一個人要如何確定自己是誰?從哪裡來,最終到哪裡去?對於這樣的終極問題,通過外在形式來對自我產生定義,其結果也只能是一系列的心理和情感經驗。我可以經歷很多經驗,但是經驗的主宰者是誰,或者有沒有一個真正的主宰者?


每一種心理和情感經驗都會無意識地重復它自己,因為熟悉所以成了一種固化的模式。重復肯定不會帶來真正的滿足和快樂,反而會是一種靈魂深深的悲哀。生命每一天都如此鮮活,靈魂渴望探索,人心卻依循著固化的模式。因為主宰者沒有被看到,所以經驗就顯得孤立無援,而且不得不被環境支配,帶來不可避免的心靈迷茫。事實是主宰者並不是單獨存在的,是一種因緣的相互作用。因緣聚散純屬無常,所以也不存在一個永久的主宰者。


 


但是並不意味著沒有一個“我”真實存在。如果“我”不存在一切體驗就沒有意義。但是這個我不可能從一種經驗來定義,不可能來自一種心理需求和滿足過程。我既然存在就應該有自知的功能,而且是一直都存在,真實而無改不受因緣作用驅使的,如同“我是”。“我是”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狀態,人心可以即刻感受到的一種真實存在感。



“我是”停止了向外延伸的一系列經驗的追求,僅僅保留對自己的認知。經驗是不可靠、暫時、非絕對的。“我是”讓人不關心外在的定義也不關心時間。“我是”更主要是一種內在關係,超越心智的邊界,對自己的一種永久認知。這種認知就是“我存在”的緣起。所以當這種“我是”在內心覺醒並成長,它就勝過了所有的動機。所有動機都有環境影響的結果,都有制約性,都是一種延伸。只有存在感可以和“我是”保持一致。


盡管如此,對“我是”的認知和定義也有一個逐步深化和擴大的過程。因為“我”看到了世界和我的身體,所以“我是”變成了一個人。一個男人或女人,一個富有或貧窮的人,美麗或平凡的人,成功或者失敗的人。這種由身體和環境影響帶來的定義讓“我是”被分割成碎片。所以對於身份和存在感的需求成為了每一個人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每個人都在無意識地尋求著自我的完整。但是事物卻無法在分裂狀態中尋找到完整,只有內在的完整認識才會帶來外在的完整對應。要完整一個人要回到內在去質疑那些並不屬於“我是”的外衣和概念。


拋開這層社會心理虛假的外衣,我們會經驗另一個自我身份,“我是”變成一種情感或情緒。我快樂,我痛苦,我焦慮,我孤獨,我嫉妒。這些情緒和情感同樣依賴於內在需求和外在條件的相互交織,所以也不是“我是”,而是一種延伸。假如內在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可能導致情感的扭曲和偏離狀態,延伸的距離就越遠。離“我是”越遠,“我”就越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和存在感。


同樣,思想的過程也不是“我是”。思想的過程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身份意識,這些身份意識來自知識和經驗的認同。我思考和我所思考的對像僅作為大腦的一些活動而存在,並最終作為信息片段而儲存於大腦之中。不斷收集的信息強化了身份意識。但是作為“我是”並不特別作為一個思考的能力和對像而存在著。“我是”作為思想的一個見證,見證人格特性、知識經驗、態度或表達,“我是”直接知道。但是“我是”一旦認同經驗對象,“我是”就有了一個身份,這個身份就是小我意識。於是“我是”的存在感再次被局限在小小的身體範疇。


通過延伸的途徑是不可能認識“我是”的。覺察到一切延伸並放下就是一種對於“我是”的開悟。開悟不是時間線內的事件,不是通過大腦想像中的努力過程而得來的。開悟是當下的自知,當這種自知變成一種慣性和自然本能,就會影響大腦功能。“我是”從大腦的意識流當中跳脫出來,不管大腦在經驗什麼,“我是”都作為一個岸上的見證而不是意識流當中的隨波逐流者。但是這種見證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如果是緊縮或刻意的,就是頭腦的經驗。


這種認知必然是清明的。在這種清明裡面“我是”和“我存在”就無法被限定,也無法用語言描述。假如頭腦還可以在此刻描述它,用某一個概念和想像,那就已經不是了。或者頭腦想把這種狀態系統化、邏輯化,也將失敗。在“我是”和“我存在”裡面,雖然恆定卻不斷地運動和創新,沒有什麼固定的經驗可以依循。一個人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充分去享受、感受。不帶任何自我意識的沉浸其中。


當內在一點一滴的開悟累積到一定程度,時間線的因素才會被影響。思想就是時間的結果,當時間線被改變,思想的車輪就會減慢,更多的存在感就可以進入身體,並帶來身體到心靈的一系列改變。為了穩住這種改變,能量是需要的。沒有足夠的能量,這種狀態也會不斷在外界干擾當中失去。所以它最終成了一個瞥見而非真正的開悟。但是不管怎樣,內在必須先有體驗,心理上有一個方向的轉移,才能最終通過靈性覺醒的助力而達到目標。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新人類揚升意識:修行和生理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修行和生理

 (2018-05-18)


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要超越身體的局限,認識到不受身體意識影響的大我意識。身體意識創造出恐懼、小我意識、以及對以身體為主的世俗生活的執著。大我意識則瓦解恐懼、瓦解小我意識、瓦解對身體的執著,並帶來對生活、生命、死亡的超脫態度。這種超脫不是理性上的超然,而是因能夠有意識地體驗大我而帶來身體和心靈受限的解放。這種解放就是靈性自由。


靈性自由征服了時間和空間,創造出永恆的喜樂和不朽價值。這種靈性自由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去獲得的東西。不管一個人是如何地愚昧和頑固不化,當他穿上肉體的衣服就注定要尋求靈魂的目標和渴望。不然此生的意義就會落空,並且不得不重新獲得身體往返這個讓人迷惑的物質世界,以便讓現實的諸多對立體驗能夠喚醒他。



身體不過是靈魂的食物。圍繞著一具暫時的身體而展開的人生追求並沒有真實價值,形同一場夢中的游戲。就像身體不會關心它吃了多少食物和美味,靈魂也不會關心祂曾獲得過多少身體,祂唯一關心地是發展祂的唯一目標和渴望,證悟祂自己。


所以,對身體既不能執著也不可以輕視。執著讓人迷失靈魂目標,輕視讓身體無法發揮正常的功用。一個健康、業力較輕的身體對生活和修行都是重要的。一個不健康的身體暗示著某種較重的業力存在,它會強化對身體的注意力和執著。和一般的治療方法不同,通過修行來改變身體狀況是一個長期的內外兼修過程。從觀念的改變到心態的改變,從生活習慣的改變到精神的改變、再到身體的改變。一旦在修行上獲得進步,業力就會逐漸耗盡。身體恢復健康,不會再有隱患。


當大我意識能夠接管身體,一切都會自動得到調整。提升的頻率讓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受苦獲得解脫,身體內部也將變得通透、輕盈、發暖。雖然並非是不會再生病,而是身體的諸多受苦根源從思想觀念、心理狀態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中解除出來。


一個人應放下所有可能會帶來心理和身體不健康的行為和思想模式,進而才能影響到身體的轉化。因為思想模式即是一種業力模式。你相信什麼你的生活經驗就是什麼,改變意識方向就是改變命運的方向。要想超越生活環境,必須要有足夠的精神能量來抵消環境影響,並且不再給周遭的環境喂養自己的情緒能量才有可能。


有時候,精神的力量會創造一些奇跡和恩典可能性。這種精神力量類似一種心靈信仰,信仰創造出信心和信任,釋放掉內在的恐懼、頭腦的限制、自我懷疑等等。以純淨的心來感受潛在的可能性,借助對某個信仰對像的崇敬來改變命運。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它代表的是一種對大我意識的溝通和連結,以及大我意識的回贈。一旦達到奉愛的層次,對自我完整的愛,對愛之客體無條件的愛,奇跡和恩典就會在不經意間發生。


愛的本質是一種神聖之力。因為愛能夠影響思想和情感,進而影響精神,最後影響身體的四大平衡。如果不能立刻掌握這種力量,那就需要通過逐步的自律和修煉以達到身體的通透、輕盈、發暖的目的。為最後的證悟打好基礎。


身體的通透意味著沒有內在的堵塞。人體和外在陰陽本是一體。領悟陰陽之道,遵循人體作息規律,與天地之陰陽變化保持和諧。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與萬物共沉浮於長生之門。比如養陽就不要滋生嗔怒、少抱怨少評判;平心靜氣,不焦躁;不把能量耗散在過多的感官欲望當中。養陰就不要沉湎妄想、情緒,少擔憂少掛念;隨順自然、動靜一如;和大自然萬物交感互融,深入寂靜。這樣內在的陰陽就會保持平衡,不容易生病。


調整內在陰陽的平衡,漸漸再到陰陽合一,不分彼此。無論春夏秋冬都不易被外在氣候環境影響。呼吸精氣、精神內守,維持充沛的精神能量。思想和情感也會變得越來越積極正面,沒有想不開放不下的事情,智慧和善心都得以增長。天地陰陽之氣自由貫穿於身體,清理業氣堵塞。達到一種身體的通透現像。

 

進而,還需要培養身體的輕盈狀態。飲食有節,不給身體造成明顯負擔。盡可能不接觸給身體帶來稠密、沉重和昏沉的食物、飲品。不過多沉迷娛樂、讓身心保持在放鬆和無所緣的狀態。不過度思考、過度勞作;不陷入無所事事地無聊、發悶、空虛狀態;小心精力被外界的事物比如世俗活動、電腦手機、電視耗盡。盡可能利用一切機會靜心獨處、閱讀學習、培養覺察。並把靜心和覺察運用到生活中的每一刻。當內在能夠放鬆到一定程度,身體就會消融邊界,輕盈和喜悅之感就會慢慢溢滿。


這時候就是知覺注意力轉移方向的時刻。關閉外在的感官注意力,關閉頭腦,向內在的直覺領域靠攏。這種內在探索讓身體和心靈愈發享受在當下的喜悅當中。唯有當一個身體既不存在於過去,也不存在於未來,它才會恢復到最自然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輕盈、滿足、活在當下。


最後專注於身體的發暖狀態。隨著注意力向內在領域的開展,精神能量也會被帶入到內在世界探索。注意呼吸的節奏和韻律就可以改變身體的能量狀態。當越來越多的精氣神能量被保持不耗散,生活中的各種習慣都會被改變。比如懶惰、懈怠、郁悶、胡思亂想、沮喪等等。


按照人體的一般規律,男子四十歲、女子三十五歲以後,精力就會逐年衰落。其實以現在的生活壓力和人心奢欲程度來衡量,遠不到這個年齡。從普通人的角度,修行最好的年齡應該從二十五歲左右就要開始,這時候不僅精力最平衡,心智也已經成熟。經過十年的準備和訓練就可以避免日後衰落的狀態,在此基礎上想要達到更高的能量頻率就很容易。如果開始的年齡延後,首先一定會有一個補救“精力”的過程,然後才能慢慢提升。所需要花費的力氣就大,速度減緩,更加需要各方面地努力。


身體的發暖就是靈性能量喚醒的開始。只要在前面的基礎上日夜精進,每天至少靜心幾個小時,不一定限於打坐。除了睡眠隨時保持覺察不渙散。快速、有效率地處理生活層面的責任和必需,放棄那些無足輕重的事物。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有明顯進步。即便暫時沒有效果,精神一定也會非常充實。所謂“暖、壽、識”說的是身體發暖就能影響壽命,同時也會改變意識。因為暖是能量提升頻率振動帶來的,越是高頻振動意識越傾向正面和靈性。發暖首先從脈輪開始,然後是左右脈、督任脈、中脈,最後是全身經脈。不僅脈輪發暖,肉體也會發暖,然後是內臟發暖、骨頭發暖。此時就算過去有什麼病症也會漸漸消除,或者通過使用暖的力量專注在病患處,也會帶來療癒。


當身體能夠受意識主宰,想要集中精力開啟智慧之門才有可能。不然一個疼痛、一個妄想、一個情緒就足以讓人失去注意力,跌落回原點。所以想要修行有成,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努力,或者將其當做一種業餘愛好看待,時有時無、可有可無,想要成功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身體障礙是一方面,生活繁瑣是一方面,年齡和心態是一方面。應該趁著身體尚有精力的時候就要全情投入進去。


 

揚升:多維度宇宙心智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揚升:多維度宇宙心智 

(2018-09-13)


沉默是宇宙的力量,它的智能主要是通過靜默中的能量信息傳遞來完成的。有時候也通過光之門戶,直接借由光的輻射來啟發人的思想和靈感,它是一種意識代碼。所以在一些特殊時段,自然光也能夠帶來重要的生活啟示,這是生命意識得以進化推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所有的思想都來自和展現一種“原初思想”,所有的心智追求都在確立一個“我是誰”的原始欲望。它起始於源頭對於自我認識的心血來潮。雖然任何一種心智和思想過程都無法達到絕對真相,因為絕對真相在原始欲望產生那一刻就已經自我蒙蔽了。


“無條件之愛”是一種黏合劑,將原初思想和宇宙不同振動的能量矩陣緊緊黏合在一起,形成維度。不同的維度世界都有屬於自身的心智能力和範疇,可以看做“原初思想”的不同層級。在正常情況下,層級越高所展現的“原初思想”就越深刻,也越接近絕對真相。直到絕對真相以一種體驗的方式來實現之前,宇宙心智都在其不同的層次發揮不同的自我認知作用。


但是任何一種心智都有其明面和暗面,在無限接近“原初思想”的時候既可以表達明面,也可以表達暗面。宇宙中有很多代表光明的行星和區域,也有很多代表黑暗的行星和區域。它們在相反的自我認知道路上起著相互映襯的作用。重點是,只有整合了較低維度的明面和暗面,一個人的心智能力才有可能提升到較高維度的層級。多維度的心智能力必要性在於,它可以從更高的角度來平衡較低的現實對立。


從較低的層級來理解較高的層級是有限制的,比如以人類社會的道德意識標準,“自私”任何時候都是負面的、代表暗面的思想,且只能從外部行為帶來的影響來判定。處在較高心智追求階段,一個人在表面行為上有時候也會被看成“自私”的表現。但實際情況是,一個人在較高心智狀態,其展現的並不是普通人的意識標準,而是來自於因追求無限接近真理的意識校準,所表現的一種內在誠實。


同樣,很多時候人們對愛和同情的理解標準並不完全適用於較高的心智範疇。對於服從和個人性、束縛和自由的概念也是如此。作為一個二元性和多元化意識共存的星球,人類想要在這種狀況下提升自己,非常需要一種特別的覺知意識——宇宙多維心智能力。唯有這種能力可以改變我們對事物的固定、習慣看法,打破阻礙我們思想的種種限制和困惑,從而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人生選擇。提升社會整體意識。


-----------------------------


你們 ‘現在’ 正在發生的事 --- 是這個 “更高的宇宙光能”在啟動你們97% DNA並且同時在你的‘覺知意識’以及 ‘人身載具’ 上 創造 ‘發展性的改變’。 一旦這個DNA被完全啟動了, 它就可以讓你回想起你的 ‘多維思考能力’ --- 這就會把你帶入一個更高的‘覺知意識’狀態。這DNA同時在你的細胞體上啟動 ‘身體的蛻變’ --- 而進入更高的頻率共鳴度。


人類正在經驗著最大的挑戰 --- 去 “回返他們的 ‘多維思考能力’” --- 去擴張他們的‘覺知意識’狀態 --- 而且完全改變提升他們形體的頻率 --- 當他們同時還持續著他們三維度的職責與任務之時。


這個 ‘更高的光能’正在提升地球三維的操作系統成為一個‘多維度的操作系統’。而個人的矩陣若也想隨同整合提升 --- 就必須關掉他們老舊的三維的系統。假如這些系統 --- 行為, 行動, 思想和情緒沒有被關掉, 這行星的維度提升就不能被個人所使用利益到。


這個老舊的二元操作系統目前正在被一個新的量子操作系統所取代 --- 這新系統直接與光子帶的光能做 ‘立即創造’ --- 透過以 ‘無條件的愛’為基礎的思想顯化成形式。因此, 新的形式實質上已經在地球上升起了 --- 但只能被那些‘覺知意識’, 理解力, 已經與第五維度甚至超過的人所體驗到。


那些維持 ‘受害者’ 或是 ‘加害人’ 的‘低覺知意識’ 的人--- 將無法經驗地球人生的新形式, 因為他們將無法感應到它們。他們的心理矩陣與情緒反應\創造頻率無法感應到這頻率 --- 那是共鳴在第三維度形式以上的……


--------------------------


多維度思考能力,是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下所處的一個真實狀況。比如,為什麼我們看似滿足了所有人生的追求和需要,卻仍然感覺不到快樂?為什麼這十年來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挑戰,且沒有減少?為什麼一個人不去主動成長的時候會有一種恐懼感,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催促自己?


當我們在渴望超越過去的同時,為什麼會產生很多低落和消極的情緒?身體在提升頻率的同時為什麼會有很多問題出現,包括疲累感?外在看到的現實為何和內心的感受並不一致?一個人要如何穩定地保持著內在的靈性而活在正常生活當中?


這種種感受和狀況都來自宇宙整體揚升對地球的改變影響。地球也正在努力融入到多維度當中,所以我們只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跟隨這場運動。物質的發展變化往往是內在靈性發展變化的像征。作為一個跨維度階段,物質現像和身心不穩定狀態是一個真實的內在維度反映。


在我們向更高維度心智系統升級過程中,任何較低的心智程序都是讓人難以容忍或接受的。因為它們會被較高程序改寫、中和和刪除掉,除非一個人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堅持故我,放棄自我改變就等於不再適應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因果層面在進行大量的改造,釋放集體和個人的業力負擔,這就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會感覺到壓力重重。不僅僅是個人的,也是集體影響的。


對你的靈性體而言,你可能完全處在一個很高的頻率影響當中,比如第五維度的意識。但是較低的情緒體尚處在一個淨化的過程當中,較高的頻率更加激發出那些無意識當中的情緒。所以你可能經常體驗到完全兩極的情緒狀態。一種是自發喜悅的,一種是自我憐憫的。這種狀態就如同一只腳在站門內,一只腳站在門外。


作為一種實驗性的嘗試,沒有人想過會在正常的生活事務當中去保持一種同步提升狀態。雖然它節省了很多需要你去“避世”獨修的時間,或者宗教的儀式規範。同時它也在考驗一個人能否有效地掌控好自己的人生路線、時間規劃、身心狀態的能力。特別是當一個人已經適應較高的頻率範疇,如何去和當前的環境和諧相處也是一種學習經驗所在。


只要還處在物質世界,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個精於此道的煉金術士,如何在保證生活需要的同時保證靈性的不斷發展。不以物質犧牲靈性,不讓靈性脫離現實。在兩者平衡基礎上,意識的提升就可以沒有上限。這也是一個對二元性、多元意識世界的包容和適應。盡管如此,隨著提升覺知的共鳴波段,較低的波段就會越少地出現在我們的覺知意識當中。


“心如孩童,智如老叟”,心靈的純真和深邃智慧,有時候能夠體現出一個人擁有的多維度覺知意識。


---------------------------------


我們多維度宇宙心智將會安靜的, 持續的, 引導我們的心智來教導我們的大腦, 來釋放我們三維的操作系統, 並且接受多維度操作系統。幸運的是, 來自大銀河中心的更高光能是持續不間歇的在啟動我們97% DNA--- 這會加快我們轉變入多維度操作系統的速度,直到它變成我們主要的大腦操作系統為止。然後我們的大腦、心智與宇宙心智就會融合為一了。


取而代之的, 這些能力是在這裡來引導你走入‘真實的自我’之中。所以最後, 你可以去引導別人。這裡的 ‘你’指的是所有能夠接收這些能量的人,都正在進入一個 “關鍵技術訓練(大師訓練)Mastery Training”。若要停留在你已經擴張的 ‘多維度覺知意識’,你必須成為你的每個思想與情緒的大師!這個訓練比較屬於是一個 ‘回憶’ 的訓練而不是一個特殊經驗,因為你是真的在回憶起你自己……


當我們共鳴的是beta波覺知意識頻率時, 物質世界的挑戰就充滿了我們的大腦。有時候確實這些覺知意識是重要的。而當你在alpha波覺知意識頻率時, 我們在物質世界中會覺得充滿創意, 而且會有間斷時刻能與我們的心智連上線。


幸運的是, 當我擴大我們的心智到 theta波覺知意識頻率時, 我們就住在我們的心智之中, 而且可以從一個人生理解力的高點來指揮我們的大腦。而當我們在delta波覺知意識頻率以及超過時, 我們就住在我們宇宙心智之間, 而且可以從一個實相理解力的高點來指揮我們的大腦與心智。


--------------------------------------


凡能在醒著時入睡,而睡時被吸在內邊,他的靈魂之弦,

必跟他的源頭相系,沒有一刻斷線。(卡比爾)


在這些不同的頻率波段當中,唯有theta波狀態在物質生活當中是最舒適的,因為它比較能夠在較低和較高頻率當中自由轉換。當它進入較高波段,它可以入定。delta波是最累人的,因為大腦處於催眠或通靈狀態,對周圍失去一定意識,它有自發和被動兩種。從這個波段可以上升到gamma波,這種波段就類似於醒著的入睡。這時候我們意識到較低心智的同時也意識到真我,我們的三維大腦系統處於深眠,新的系統可以使用宇宙心智的經驗。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揚升:蛻變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揚升:蛻變

 (2018-09-08)



(引用)


至愛的大師們,了解靈性無所不在非常重要。靈性存在於所有的元素(elments)當中,可以歸納到一種最初的元素,這種元素稱為金剛粒子(Adamanitne particles),這是來自至高造物主核心的萬有能量。金剛粒子聰明到能察覺自身,因為它帶有來自源頭的意識。因此,它也被稱為聖靈(Spirit),經過我們的父神/母神流入宇宙,它即是來自至高造物主的鑽石射線火焰(Diamond ray flame)。在你神聖之心裡頭這火焰當中的一部份就被稱為你的神我鑽石核心細胞(Diamond Core God Cell),記得,如我們曾說過的,人類能得到這半光譜(half-spectrum)的光是中性的,並且可以輕易取得。換句話說,用正面或負面方式都可以使用它。


當你離開神我愈來愈遠,你連結源頭的光柵延伸到最大限度,直到它成為一條細長的銀線,取代一道與你的頂輪同寬的光。你們正在逆轉這個過程,至愛的。當你們的振動頻率提升,你們回到合諧共振的層次,你們的銀色光線開始延伸,一直到它再次與你們的頂輪同寬。在繪畫中,揚昇大師(ascended master)和聖人頭上的光暈(halo)呈現的是發光的頂輪,那些人內在的光都是肉眼可見的。


那些存在於第三次元、低於第四次元的幻像經過高我只接收到來自父神/母神小小的光流。這樣的生命呼吸是受限制的,只能得到最少的生命力量。也許你會說他們正處於「靈性飢餓」(starvation diet),因為他們並未收到「光的營養」(Light nutrients),他們需要這些營養來運作。大多數人在這個層次呼吸的空氣只有氧氣,不過,當你們進入更高的次元,你們也開始和金剛粒子或是命素(Prana普拉那;生命力)有所接觸。如你們所見,當你們與更精微的意識共振,空氣便充滿了生命靈藥(Elixir of Life),透過奉獻與意圖,你們準備成為光之載具。這道基督之光不會變質,由於它必須被你純粹、愛的意圖啟動,它只能用在至善上面,否則這道光將維持冬眠的狀態。


-------------------------------------------

(Yachak 正文開始)

 

啟蒙過程的重要部分是追隨你最高善的意願,放手那些會將你拉回到舊的習慣,包括關係、行為、情緒、思想等等。這些舊的習慣形成了你固定的生活模式,讓你局限於只是作為人類的3D生活體驗。而且這些生活模式通常是充滿受限、衝突、壓力的。


放手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你會顯得和周圍人不同,甚至有點“不被理解”。內在恐懼也會帶給你一些困擾。但是放手才能讓更高的道路或計劃行使在你身上,更高的力量會幫助你去釋放和清理,重新建立一種新的人生道路。放手得越多,你的上升就越快。放手不意味著失去,這只是蛻變的一個程序,你必須為這個最可能帶來蛻變的時間周期準備好你的器皿。


了解靈性和成為靈性並不一樣,前者只是一種感受,成為靈性的要復雜地多。人類這個器皿無法變成靈性的,除非它經過淨化。成為靈性的意味著無法和靈性相融合的一切都無法保留,成為靈性的就要讓靈性的元素成為你另一個可體驗的高等振動。


金剛粒子是一種萬有、無所不在的能量,是源頭為了認識自己的永恆和大知而釋放到一切造物當中的神性火焰。“大知”有一種自我覺醒的本能,“萬有”意味著它的潛力不可想像。這種能量獲得的關鍵在於我們的神聖之心。就像人沉睡久了,會自動醒來;聖靈沉睡久了,也會渴望覺醒。盡管覺醒的渴望會帶來一系列現實生活的攪動。


阻礙一個人的並不是外在的限制,而是對這些限制的認同。這意味著我們習慣地對外在抱有各種各樣的幻想,企圖通過外在來達到我們的真實渴望。渴望不是欲望,渴望只有進入神聖之心才能滿足。通過神聖之心,可以恢復和父母神的連結,這是一種回家的感覺。家並不是外在的,但通過神聖之心,通過喚醒內在的聖靈—如同點燃火種,火光自然照亮外在的世界。


從一個人有意識地探索自我開始,回返之路就已經悄然展開。成為自我大師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尋求和“無所不在”的靈性相融合。靈性也可以說是鑽石之光-聖靈-火焰,因為無所不在是進化開始的地方,也是旅程結束的地方。通過它的“大知”—有意識,來獲得宇宙智慧;通過它的“萬有”—能量,融入它的光明成就了大我。

 

釋放帶來身心不和諧的因素是一個開始,當你達到較高的啟蒙階段,你的重點是釋放你的“人性”思維模式。這些存在於你潛意識當中的3D 思維模式會成為你進入內在門戶的障礙。在你的身心還沒有達到平衡之前,你無法有意識認真觀察這些思維,它幾乎是一種自然本能和個性的反映。當你需要去面對你的個人“特質”之時,表明你已經有足夠的觀察和平衡能力。你的高我會協助你從一個超越3D的角度來幫助你理清每一種思維方式。


有些思維方式是條件式的反射,由外在的狀況刺激而自動產生,外在狀況消失就不復存在;有些思維方式是習慣性的理解判斷,它來自集體意識,也來自個人經驗,包含正面和負面;有些思維方式是過於理性的現實判斷,單一的思考角度;有些思維方式是過於感性的想像推測,同樣是單一的思考角度。


當我們要跨越神聖之心的門檻,我們的心智能力必然要經過轉換,負面性、消極性的思維模式要放手,放手不意味著刻意回避或否認它。其次,學會從多角度特別是靈性意識看待現實狀況,從一個更高善的目的去有意識轉化之。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帶來不一樣的振動能量,只能通過體驗來感受它們的不同。


當我們認識了內在的靈性本質並連接上我們的神聖之心,我們看待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的角度將會不同。我們會更珍視我們作為聖靈的殿堂—身體,更了解我們的心靈有著不同的面向,它們是不同束縛呈現的基礎。通過觀察我們的心靈狀態,了解我們在經歷什麼樣的考驗;通過觀察思維過程,可以總結出需要釋放什麼,或者僅僅就是任其自然。通過淨化了的心靈,我們才能感知到聖靈的存在。通過連接宇宙能量,可以得到高於現實的觀察。任何陳舊的、混亂的、屬於3D現實的心智模式無法進入內在的聖殿。


在基督的三位一體裡面,上帝-聖靈-聖子:上帝代表的是沒有任何屬性可以描述的最偉大者。聖靈是擁有上帝意識全光譜的金剛粒子,聖子是和聖靈結合並傳達至善屬性的人。依賴聖靈的力量才有可能成為自我大師,而自我大師是回歸源頭的自發意識。只要體驗到聖靈-金剛粒子的存在其它則是自動發生的。一旦你達到你神聖之心的內室,你就永遠不會再有意識倒退的可能性。


在你單純地觀察外部世界的時候,你不會找到任何“無所不在”的元素。但是如果通過觀察身體內部空間的情況,進入到寂靜的深處,你會發現觀察者和觀察對像是同一個,這個能夠自我覺察的意識就是我們的聖靈-金剛粒子。我們稱這個過程為自我覺悟,覺悟到意識的本質即是聖靈,是聖靈在覺醒它自己,這就是聖靈醒來的過程。


由這種覺醒開始,聖靈尋求更完整的內外合一,這時候我們可以更直覺地感受到靈性是“無所不在”的。它存在於一切光明中,也存在於一切黑暗當中。存在於善人當中,也存在於惡人當中。當你有了這樣的覺悟力量,通過聖靈的全光譜折射而非出於思想、感受的半光譜,那麼二元性的對抗性將離你而去。你的二元納受力會達到一個較高的和諧階段。


如果一個人無法意識到“無所不在”的力量,那就是處於有限,有時間。在有限和時間之內,只有出生、經歷和死亡,而沒有觸及到核心元素。在這種短暫的生命體驗裡面,一切現像和運動只發生在平面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變。所謂改變只是一個暫時的錯覺。蛻變是時間之外的發生,是縱向的深度轉換和創造力。


蛻變的形式之一是提升物質到一個更高的振動狀態。物質身體要和意識狀態相平衡,如果身體的提升快於意識,意識將不得不過早脫離身體。如果是意識高於身體的提升,那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來穩住身體。只有兩者處於相對平衡穩定的狀態下,一個人才能自由地適應這個物質平面。


改變物質的煉金術,關系到“能量呼吸”。聖靈是依靠宇宙的能量來維持生存和營養的。呼吸是有意識、有意圖的呼吸,在呼吸之間尋找精微的振動。這種呼吸調整著身體內在的能量狀況,並將更多的金剛粒子從頂輪呼吸到身體之內。當物質身體的呼吸方式變得更精微和有意識,它就容易和聖靈保持和諧共振,心智能力也會達到更高的水平。


通過有意圖的呼吸而達到無限呼吸。無限呼吸是一種能量飽和的狀態,在這個狀態聖靈通過能量體自動發揮作用,每一次自發呼吸都滲透入身體的每個氣脈當中,並和外在的能量保持無限循環,這樣就能達到一個穩定的“全光譜”連結狀態。


蛻變的形式之二是將我們的普通大腦轉變為多維大腦。也就是將我們的覺知意識提升到更高的頻率波段當中,以解放被困限在二元意識當中的“大知”。多維的宇宙心智,最大的益處就是從更深入和全面的角度來看待此生的目標、業力障礙、可能性、成長計劃。身心和內在聖靈的力量相互配合。


要知道任何的煩惱都是由我們難以覺察的細微心智所決定的,煩惱攜帶著細微的心智模式被釋放的那一刻就是要被轉化為光明的那一刻。多維的宇宙心智,意味著當你的身體在這個現實中經歷種種事件,你仍然有一部分處在更高的層面看著這一切,體驗你的不朽和永恆,意識到你的神聖之心可以接納所有狀況,意識到各種因緣的交集。並在當下的物質現實中做出最恰當的決策,這就是至善。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揚升:六把鑰匙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揚升:六把鑰匙 

(2018-08-30)


(引用)


第五次元:轉化的聖杯密碼和黃金鑰匙



當你進到意識的第五次元,你進入了由基督神人約書亞和抹大拉瑪麗亞所錨定的宇宙基督能量。這個宇宙基督能量,經由聖杯密碼,讓你可以覺知到你是誰。一旦你覺醒,那些被吸引來閱讀這些文字的人也一樣,你接下來就是准備要開始去駕馭你第五次元的人生。在這裡我們提供你們轉化的六把黃金鑰匙。這些鑰匙早已是“你是誰”及“你將成為誰”的一部分,我們只是在你們繼續你們的旅程之際設法來協助你們啟動這些光的密碼。


第一把鑰匙即是駕馭你的光體及光之和諧音的光密碼。當你從第三次元幻相中醒來,你完全了解自己是個人類天使及光之存在,你開始啟動你的光體,直到你所有經絡和連結點(meridians and connections)全部就位來促進身體與靈魂的神聖合一。你移進你的13脈輪系統,完全落實於你的地球之星脈輪和靈魂之星脈輪。你成為光和諧音大師,能夠從神聖宇宙心接收、解碼並傳輸光的脈衝。


神聖之心的能量是愛,因此當你啟動光體第一把鑰匙時你接著就開始啟動聖愛第二把鑰匙。此時,親愛的各位,你了解萬物是聖愛的表達,當聖愛與慈悲在你生命中展露時,你力求與它們連線。因此你開始成為一位聖愛大師。


當你感受到聖愛流經光體時,親愛的各位,你開始了解到人生、經歷、你所是的一切皆為時間之流的一個面向,而時間本身無窮無限,是不同次元中許多不同方式的表達。一旦你解除了線性時間的幻相,你就能夠開始使用第三把鑰匙,成為時間大師,進而連線對准星際和宇宙時間的內在之流。


親愛的各位,現在你准備要完全掌握第四把鑰匙-顯化及創造力之鑰。當你帶著聖愛穿梭於時空時,你開始明白你是如何地可以使用意願和渴望之神聖禮物,從充沛的愛也就是時間之流中顯化出你所需。因為,你到處都被聖愛與豐盛之流所環繞和擁抱,這些聖愛與豐盛意圖透過你愛的創作而表達。



當你對第五次元越來越有把握時,親愛的各位,你進到第五把黃金鑰匙及其光密碼,就是社區鑰匙。這一個啟動讓你可以在心和靈魂光柵上連絡上你的靈魂家族和社區。在新地球第五次元實相裡有各種不同形式的社區,而你將發現,當你尋求展現出你的光、你的力量、以及你是誰時,你將“流動”進入並置身於許多不同社區之間。靈活性和流動將是新地球實相中“社區”的本質。當你們邁向新地球,尋求最能夠表達出你是誰的(社區)形式時,會有許多各種不同的社區形式先被嘗試。


最後,你啟動第六把鑰匙,讓你可以接近並展現你在新地球的靈魂目的的光密碼。親愛的新地球家族,新地球是關乎自由–選擇的自由。因此,你將選擇你要如何去表達你的靈魂目的。也許你是個智者、一個智慧掌管者,老師或是療愈師?也許你是一位白天掌管者,一位時間大師?也許你是地球掌管者,或是海洋掌管者,或者是與提婆(Devas)或水晶精靈一同工作的人?也許你是一位靈性戰士,藝術家或音樂家,或是個長老?或也許你是個新地球靈魂,只想在新能量和新意識中表達出你是誰……





(Yachak正文)


次元和次元之間的壁壘並不是一種很固定分隔的狀態,除非你已經完全掌握某個次元的要領,你才能完整體驗這個次元的意識狀態。體驗五次元的意識狀態,最低的要求是在你個人的振動頻率當中帶有一些神聖的本質,比如宇宙能量、無條件的愛、靈性覺悟。這就要求你不能攜帶著你的本能和欲望(三次元)、你的情緒和想像(四次元)來達到這個起始過程。


對每個人來說,三次元的生活現實是最熟悉不過的,那就是極性對立的狀態,好壞、善惡、美醜、正確和錯誤。對極性的堅持創造出很多恐懼、痛苦、憤怒、憎恨的極端情緒。在四次元,雖然意識的進化削弱了三次元的極性對立,變化出更多的可能性,但在較低的心智狀態也創造出很多絕望、焦慮、對抗、苛責、評判等等負面性。


三次元代表一種群體性的意識狀態,規則和服從是其基礎,只擁有較少的個體性。四次元更多表達一種個體意識,思想和情緒是其動力。只有上升到四次元的較高意識階段,靈魂意識和直覺開始呈現,靈性才有可能發展出來。


要回到靈魂的神聖意識狀態,就要回到內在去感受、認識和發展靈性覺知,清理掉身體中大部分的負面性。這也是一個尋求自我完整的過程。任何負面性都包含著某種被分割出去的力量,在無意識和負面性控制下靈魂的力量被分割成很多碎片。整合三次元、四次元的消極性和負面性,讓它們被消除、中和並進入到更高的和諧振動狀態,就是讓自我在完整中體驗純粹意識。



從五次元開始,靈魂(代表完整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有了完全的意識和覺醒。當靈魂迷失在三次元的時候是最迷茫的,因為它的力量被約束和規範成外在期待看到的樣子。所以它把自己的力量完全釋放給本能和外在需求。在四次元,它必然不斷地追逐思想,以期尋找到適當的媒介來重新認識它自己、尋找遺失的片段。


在第五次元,存在就是一種滿足而無需通過思想的追求。完整的自我無需再去尋找遺失的片段。靈魂在其純粹中意識到“我是”,而不是某某人、某某身份、某某特質,這些都是片段。“我是”就是一切,就是完整的自我。在完整裡面一個人的存在就會發光,這就是它的神聖意識帶來的神聖本質。


能夠掌握五次元,首先是你的靈性要覺醒。靈性覺醒我們可以簡單地解釋為:二元極性不是現實的本質,而是一種幻相。是由人的主觀意識所創造出來的對立感受和概念,這種對立背後隱藏著統一的意識本質。這個統一意識是二元對立存在的目的和意義。


其次就是要從這種對二元性的“無意識”當中跳出來,認清無意識,對這些無意識保持覺知。慢慢就會意識到在其背後有一個統一意識的背景存在。這個統一的背景是超越時間、空間和分別的。它讓人意識到人的本質是永恆的意識而非暫時的身體。


最後在統一意識的內在體驗當中立足根基,在這種根基之上繼續努力勤勉地深入下去,耐心等待。直到足夠的意識覺知喚醒我們的能量身體,和宇宙能量保持對齊,從而進入光和音的靈性世界。只要和內在的光音世界連接上,回返五次元的旅程就會展開。光就是密碼,音就是向導。


掌握第五次元涉及到你對自我的奉愛、他人的奉愛、存在的奉愛。你不可能無緣無故培養出這種奉愛的情感,必須有一種東西穿透了你的心靈深處,溶解了你的自我和頭腦的抗拒性,你才可能臣服於這種內在的情感。就像一滴水珠臣服於海洋一樣,被海洋淹沒的那一刻就是靈魂的真愛被喚醒那一刻。這種愛其實是每個靈魂本有的,只是在肉身載體中處於被隱藏和覆蓋的狀態。渴望才會帶來恩典。


 


當我們在三次元的現實中“熏染”已久,早已養成各種譴責、評判、自責、懊悔的自動反應情緒,這些負面性習慣讓人遠離內心真愛。這些都不是自我奉愛的正確打開方式。正確的打開方式是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不試圖掩蓋和逃避;同時釋放掉那些極性對立的觀念,釋放掉負面情緒的影響。這樣才能做到對自我的奉愛。


唯有當你真正學會奉愛,渴望徹底地純淨你的靈魂,而不是由你的思想和情緒任意作為,你才可能接觸到來自內心的神聖情感。當你能夠全然接納自己,你才能夠全然接納別人,並把世界當做一個整體去愛。那就是分享內在的愛給整個存在。存在就是海洋,你所給予海洋的,海洋再次流經你,不斷地循環往返。而你就成為了一個聖愛的通道。



掌握第五次元是你擁有從頭腦意識流當中脫離出來的能力。意識流不僅僅是思考,也包括記憶殘留、潛意識活動。頭腦儲存著記憶和經驗,並通過線性的方式來串聯事件。線性進程是心理上的一個巨大負擔,因為它讓人感覺到總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完成,總有很多的過去需要保留和重視。時間不應該是個難題,而是一種參考。線性時間之內唯一能使用的就是你的經驗,而不是你的創造能力。


通常你無法掌握什麼時間、時機是最恰當的,更符合自然的,這是頭腦被局限在經驗當中的結果。放開頭腦的習慣性思考和反應模式,用一種直覺地方式來思考,用一種當下存在的狀態來生活,你就能夠感受到不同的時間之流。這些不同的時間之流共同創造出永恆的當下感受,而你早已處於中心。它是你神性本質的重要表達。



第四把鑰匙是關於你的顯化能力,你的內在充盈比你外在的占有物更重要得多。內在沒有充盈,無論外在擁有多少都不會讓人有一種滿足感、安全感,始終是充滿匱乏的。創造力意味著如果你給世界提供的都是真實有價值的事物,你的喜樂滿足、你的自由氣息,你的完整、你的智慧和慈悲。這些都會成倍地回返給你。當你是由內在的整體意識和靈性需求去創造,外在就會自然滿足你。當你是從外在現實和個人訴求去尋求滿足,你不一定會得到你想要的。當你內在有完全的滿足,你體驗到的是五次元的豐盛天堂,而不是外在充滿匱乏的世界。



第五把鑰匙和集體意識有關。有一段時間你會接觸不同意識層次的人,不同的圈子。通過這些接觸你才可能了解人性和他們各自的意識狀態。你不可能只接觸到你喜歡的,你也會接觸到你不喜歡的。你所喜歡和崇敬某些人身上的特質正是你本有的潛力所在,你所討厭的人和特質正是你內在暗藏尚未被你認知的無意識黑暗。


只有當你既認出自己的光明面,也認出黑暗面。你才可能做到接納所有人的兩面性,所有人性當中的不完美。這會讓你更培養出聖愛的頻率。或者讓你更願意一直保持在你的合一意識當中。這樣你就不會受到二元性觀念的影響和左右。


最後一把鑰匙是你在這個世界為存在所兌現的承諾。沒有存在的恩澤就沒有你的完整,所以你也必須通過你個人的完整來回報存在中的每一個個體。也是尋找和完善你個人能力的需要,這會讓你體現出更多的自我價值。你必然要讓內在的神聖本質和你的知識一起流動,才能進行一種共同創造。


當你完全掌握了第五次元的要領,你會進入第六次元。在第六次元,你感覺到相當部分的分別意識已經停止使用,不再有所欲求。你處在一種無法描述的沉醉狀態,如果可能的話,你會渴望沉默很長一段時間。很長一段時間你會保持在那種內心“空無”的狀態,這種意識狀態剛開始甚至讓人感到“害怕”。你也會感受到身體的能量在消散,如果你不做些什麼,你會覺得自己快要離開這個身體。


所以進入這個次元的人,通常需要一些特殊的方式,比如運動、飲食、交流、創作來盡可能讓自己和身體保持足夠的連接。盡管如此,他的心仍然無法不自動升到較高的層面,一旦停留在較高的層面就會被那種沉醉狀態吸引,很難有下降的意願。對他來說,這不是一個應不應該的問題,較低次元和較高次元,來和去,生和死已經感受不到什麼區別。他就像第一次行走一樣開始他的次元之旅。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揚升:入門的方式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揚升:入門的方式

 (2018-08-26)


不同人因為過去的因緣,有不同的入門方式,所以無法千篇一律套用到每個人身上。只能從個人的喜好和傾向來大致分辨自己適合什麼方式。方式只是索引而非內容,內容的重點還在於釋放身心的各種束縛和制約。同樣,字面意義也不是重點,從文字中獲得個人性的啟發才是學習的本質。


通過了解內在的渴望和需求,才會展開你的入門之旅。如果身體上有很多制約,那就需要從身體訓練開始;情感有很多制約,需要從療癒、釋放開始;思想有很多制約,需要從內觀過程開始。如果沒有制約,那就直達心性,直心做道場。


入門可簡單分為兩個階段,理上的入門,解脫的入門。理上的入門是道理上的,如何開始、如何完善、如何成就。解脫的入門是體證上的,從這裡開始就是增長智慧、解脫煩惱、臻至圓滿。理上的入門還需配合實際的體驗,方法是有一定必要的。解脫的入門是無法之法,任何方法都有可能變成一種新的制約,或者說沒有制約就沒有方法。正應了那句話,大道至簡,道法自然


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方法,既是實踐檢驗真理的必要,也是針對不同制約所需的“手段”。有時候,可利用的知識資源較多,但也容易受制於概念和經驗差異的束縛。了解得多並不代表懂得就多,真正的懂得反而需要放下很多不必要的“學問”。


傳統的修學經驗是個大倉庫,有利也有弊。利在於能夠多方式、多系統、多細節地學習真理;弊在於把簡單的真理複雜化,真理是絕對超越言思、超越心智經驗、難以描述的。僅就這一點,就應該放棄試圖通過理論和外在形式來達到真理的意圖。更重要一點,真理離我們很近、很單純。頭腦卻創造出複雜和距離。


擅長身體修煉的,敏感度很高,能夠覺知一般人覺知不到的事物,能感應到一些非物理層面的現像。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系統學習,沒有理上的通達,往往會把自己弄得神經兮兮、過度敏感,分不清現實虛幻。“察淵者不祥”,了解太多秘密不一定是好事。一個了解本質的人更願意讓事情自然發生,不試圖影響和改變它。


所以,無論是從“理”入手,還是從“體驗”入手,最終這兩者必然會融合為一。慧定一如,才有可能走向真知。智慧是理論結合體驗,契入真理的結果;而“定”是心止的妙用,有止就會升起覺照,有止有照才是正定。


入門是一個反反覆覆學習的過程,如同一個小學生剛開始需要去背“加減乘除”法則一樣。一旦真正熟透,甚至無需經過思考和推理的過程。靈性的入門也是如此,知識需要不斷地內化為一種實在經驗,才能抵消原有的心智模式。只要限制的模式還在,認知就缺乏深刻度和敏銳度,就必然形成重復性的體驗和影響。


表面看這像是一種前進和倒退的曲折,但和鳥兒在天空中的飛行軌跡相似,入門的行走痕跡可能一遍遍被重新覆蓋,你既不能說沒有存在過,也不能說真的存在。道路其實是根據個人的內在制約而存在的,不斷耗盡內在制約就等同道路,不管自己當前處在哪個位置。


就理上入門而言,不僅理上要基本明白、通透,在實際經驗上還要能夠完全做主,懂得如何運用。不為外境和心中迷情妄想所牽,達到初步的心一境性,才算是靈性上有所成就。靈性成就是一種綜合性的內心修養,而非簡單地熟練技巧。


禪是一種心不滯留過去、現在、未來的自由狀態;定則是心的平定、止觀擁有覺性的狀態。有了禪定的基礎才能夠自我了悟,脫離頭腦觀念的禁錮,脫離個人顛倒夢想,以及周圍信息的影響和滲透。


解脫的入門則要求更高,心要如明鏡,一塵不染。舍念沉寂,心不造作,心境一如。理上的通達加上體證的實現,理就變成一種智慧能力。終究而言,解脫制約還是靠智慧的覺悟,擁有了覺悟無明就永遠消失。下一步路,就是去成為一個生活的觀察者,生命的參與者,真相的了悟者。與生俱來的煩惱需要通過了悟真相而解脫。


一個人可能沒有經歷過什麼禪定的修煉而達到入門,其因緣和過去已經達到的成就有關。在其入門那一刻,所有禪定階段瞬間通過。但是一般情況下,人是不會一下從山腳升到山頂的,必然有個逐步體驗的過程。


禪定的下一階段需要依靠更多的能量提升逐漸轉變身體的四大,影響身體的本能狀態,比如身體的性欲、憤怒、各種習氣上癮。對人身來說,“財色名食睡”的愛欲其實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性,這些愛欲讓一個人難以打破“身見”,超越身體意識。


其次要達到一種全身氣脈暢通、肉體喜樂的狀態。這是進一步的靈性成就,在這種身心狀態下,心能夠離開身體,並擁有獨立的靈性知覺。這是不同於身體的“精身體”。



要放下身見,人的感官功能都可以用作一種入門的訓練。比如眼睛,要學習的入門訓練就是不黏附,視若無睹、向內觀照。這種方法可以用在觀看外境、文字、影像時訓練。同樣耳朵可以通過聽音來入門,體會聲音的因緣結合,一直聽入聲音的無生滅之處為止。這種方法可以用在嘈雜的環境訓練,可用來打破對聲音的執取和排斥。鼻子可以練習呼吸,從觀呼吸開始,通過呼吸控制來吸收普拉那能量。舌頭可以掌握“舌鎖術”,當能量上升到大腦的時候。身體可以靜坐、行禪、練習瑜伽。


從意識來入門是個更直接的方法,通過培養覺知能力,不斷去認知、憶起、質詢真我,通過憶起和質詢而破掉妄我的種種無意識衝動。亦如禪宗之道,讓頭腦專注在一個無法思考的問題上面,或創造一個類似情境,讓頭腦的經驗無法發揮而“崩潰”,從而讓覺性現前。只要覺性現前,意識就會成為一個觀察者,從頭腦的架構中脫離出來。


頭腦意識後面有個中心,被稱為“頭腦的家”,是能夠對感官作用產生自我意識的地方。所謂自我意識其實是心智的種種固有架構。對這些固有架構的認同帶來自我存在感,它是因生活現實而產生的角色需要。自我意識也是頭腦的附著物,頭腦停止,自我意識就不起作用。在這裡,意識既可以認同頭腦和感官作用而形成自我,也可以成為一個觀察者而獨立存在。


觀察者不是一個人,而是更廣大的意識。在其後面還有一個更廣袤的空間,意識不對外觀察就會融入其中。最後的落地處是心,心既可以是真心也可以是妄心,妄心是被各種印像、經驗、造作覆蓋的心。人的無意識行為受其操控。讓這些厚重覆蓋淨化的心是散發出光明的心,這被視為心中心、神聖之心、如來藏。妄心看似有個自我其實並無主宰者,真心看似無我其實有個主宰。


內在光明的綻放就是真心的釋放,如果妄心是混亂、是痛苦、是憤怒、是輪回,那真心就是慈悲、真愛、喜樂和解脫。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暫時回到真心,通過純潔心靈、無私服務、臣服奉愛的方式。但是唯有入門才可能永遠駐足這個地方。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揚升:勇士之路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揚升:勇士之路 

(2018-08-12)


有多少行道之人,就有多少行道的方式。行道只是個比喻,真正來說行道就是不斷地熄滅“狂心”、戰勝自我。狂心讓人迷亂,讓人痛苦,讓人貪婪,讓人傲慢,讓人缺乏自知之明。表面看這些似乎和靈性的追求並不相干,也不會讓人成為他人眼中的“厲害”人物。但是沒有這些心靈準備,一個人可以說還不具備行道的資格。


行道需要非一般的信心、定力和堅持,當然神聖的渴望也很重要。神聖渴望是動力所在,但是神聖的渴望假如沒有信心和定力來輔助,通常也不會維持多久,一些生活的忙碌就會讓神聖的感受瞬間消失。外在的快樂或壓力也會讓神聖渴望變得可有可無。而追隨他人也不見得就是行道的表現。


這不是關於現實的選擇問題,而是考驗一個人如何能夠統合及平衡生活及靈性兩者。物質生活代表我們的較低脈輪,靈性和精神生活代表較高脈輪。很少有人能將七個脈輪中心完整地連接起來,較低脈輪活躍的,較高脈輪都不活躍;較高脈輪活躍的,通常較低脈輪都很弱。


但是如果七個脈輪不能連接起來,相互配合並發揮各自的功能,靈性成長就不完整。生活有時比靈性更重要,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才能打磨人心。靈性有時比生活更重要,當靈性成為一種思想指導和精神力量。靈性需要站在物質上並超越物質,行道需要生活在“煩惱”當中洞悉煩惱。行道需要去平衡身心的對壘,現實與渴望的反差。平衡的方式可能因人而異,但最終都涉及到精神之力對各個脈輪中心的完全把握,這樣才能從生活的受限中脫離出來,將生活的意志交到自己手中。


掌握了較低脈輪,就等於在現實中站穩腳跟、有了成長的土壤,即便它看起來很污濁;就等於有勇氣面對一切境遇,不對暫時的困難或過去執著不放;甚至有時候要比一般人更“無情”,不僅對個人情感、情緒的負擔無情,也對世間人心的百態很“無情”,不受影響。



掌握了較低脈輪,就等於為自己提供一個可以付諸長期行動的目標基礎,而且不能中途出現其它因緣就輕易改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雖不需要一個神聖“口號”來引領自己,但是經常性地自我鼓舞是必要的,隔絕或摒棄掉對目標不利的生活方式是必要的。為了這一點,能量必須要盡可能地集中在一個方向,同時對自我和外境要有足夠的覺察理解能力。


掌握了較低脈輪,才可能充分發展靈性的潛力。讓靈性的力量來引導自己經歷種種歷練,快速地成長而不必經歷太多痛苦。在此基礎上心輪才會完全打開,既不害怕傷害也能全然表達愛的情感,既能行為無私也能自我做主。這些其實是依賴對較低脈輪的掌控的結果。




沒有被掌握的較低脈輪,能量被大量損耗於生存的需要當中,欲望的未滿足當中,情緒的混亂當中,意志的搖擺當中,情感的傷痛當中。較高脈輪的力量無法下降。自然,想要喚醒海底輪的生命火焰就會很難。勇士的道路就如同火焰,利用好現實條件更能激發勇士的鬥志。昆達裡尼像征的就是火的能量,當一個人要想喚醒他本有的潛力,他的心必然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生活洗禮。


面對業力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去過多想它,業力的污垢需要通過生活事件來消耗之。除了勇敢承擔命中注定的事實,磨礪定性以外,並無更好的辦法。一個人可以先通過發展心的善意,或者知識儲備,這些也許會讓人在情感和智力上獲得一定完整,甚至洞悉心的真相——“明心”。但是缺乏磨礪,他的定力仍然是搖擺的。沒有深刻的定力,知識和神聖情感都不能隨時發揮作用,想要體驗心的本質——“見性”就不可能。不管這種見性是逐漸地還是即刻的。


明心和見性是靈性走向完整的必然,明心是自我認識的需要,見性是靈性入門的必要。明心讓人看到心相是如何被投射到外在,而且心本具光明不受外物影響。見性讓人穿透頭腦和自我的屏障,看到非人格的本性。明心見性最終都是為了轉化肉身,轉化業力支配下的人格。將靈性灌注身體之內,獲得真正的智慧,而非知識上的認知;獲得真正的愛,而非個人的情感喜好。只有真知和真愛會把一個人帶入揚升。



揚升的含義簡單地像征為一道光自上而下通過靈魂之星的傳遞,從人體當中穿透下來,把人提升到更高的世界。這道光可比作一座彩虹橋,彩虹橋是七道光的顏色,代表身體七個脈輪的合一,也代表內次元的七個天堂,它是一個入門儀式。彩虹橋的出現,意味著一個人在較低脈輪和較高脈輪之間,都達到了完整的認識和運用,而它的成果就在靈魂之星。


通過這座橋,一個人可以回到靈魂的故鄉,可以結束人世間的所有痛苦和輪回。決定一個人揚升與否的是頭頂的靈魂之星脈輪,只要這個脈輪沒有被充分活化,銀河光對人體的影響就微乎其微,無法把一個人提升到靈性世界。


一般情況下,人體和頭頂上方的靈魂之星連接性非常微弱,靈魂之星也顯得黯淡無光。要讓靈魂之星散發光明,需要喚醒它。喚醒的力量一是依靠銀河之光,二是依賴脈輪能量的覺醒。


在活化靈魂之星的過程中,兩股力量同時展開行動,覺醒的昆達裡尼往上升,漸次點燃每一個脈輪中心,並將其連接一體。銀河之光第一道光束通過靈魂之星往下降,帶來天使的第一聲號角,並在頂輪開出一條手指粗細的管道。隨著時間的進程,管道會擴大,光束對頭頂的壓迫力會增加。直至完成和頂輪全部的連接。


當頂輪如同容器一般完全敞開,毫無遮擋地接受來自靈魂之星的醍醐灌頂,靈魂意識從靈魂之星完全下降,攜帶著銀河的光之舞曲。這些光之舞曲完全改造舊有的基於物質性的頭腦模式,淨化大腦的記憶倉庫,淨化身心的各種業力污垢。讓它純淨如初。這就是入門的完成。


入門就是狂心的熄滅,自我的成熟。自我一旦成熟,它就不再需要去面對過去任何挑戰的議題,自我的意義既是為了學習經驗,也是業力的表現者。業力是自我的普遍痛苦、循環模式,當這些停止自我的努力就會消失。“真我”會取代它的位置,發揮作用。真我就是當沒有狂心和需要控制狂心的自我之時,從內部爆發的靈魂力量。


首先需要成為一個勇士,其次才是成為一個智者。智者的考驗體現在較高脈輪的學習和運用,勇士和智者的結合就是真人。真人是完成入門的人。入門就不可能再是過去同一具肉身,首先不再使用肉身載體的呼吸方式,因為肉身載體呼吸的是空氣,既沒有生命力,也無法連接靈魂。其次,當大腦習慣的知覺方式諸如語言、邏輯、評判和妄想被替換,人就可以運用真正的智慧。


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揚升:轉變期 。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揚升:轉變期 

(2018-07-30)


事物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規律。轉變過程也一樣,也按照一定的時間循環來運作。就像一年當中有兩次大的能量轉變,7/8月和12/1月,每隔3年、7年、12年等都是重要的轉變期。對於走在轉變道途中的人,把握住了時間規律,就了解了自己所處的階段和狀態。


每一個轉變期都會帶來很多未知的困難和挑戰。向內尋求啟示,走在轉變道途中人要信任和臣服內在的引導和安排,無論遇到什麼變故甚至是意料之外的事件,都是轉變的一部分。


事物轉變得太快,人心難以適應;事物轉變得太慢,人心安於現狀。轉變期就根本上是一種被動式地漸適應過程,每一個轉變期也不一定是收獲圓滿的。特別是轉變期剛剛開始的時候,會帶來很多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在這過程當中難以看清目的和方向。


轉變從被動變為主動,需要一個人深深照見自己。什麼問題尚未解決和思量,什麼需要忍耐和放下,什麼是自己的錯覺和幻想,什麼是目前最需要面對的。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善用每一個轉變的可能性。而不是將問題遺留到下一個更困難的時間循環。


保持內在的專注是絕對必要的,小心謹慎、善於觀察是避免犯錯的重要保證。因為能量的釋放強度只會越來越高,這帶來挑戰的精度。身體對能量變化也將會變得越來越敏感。


每一個轉變期不總是在前進、獲得新體驗,大多數時候也包含著回溯、反思。事物的完善和成熟,需要依賴舊的結束新的開始,舊的完結才有利於新的開始。頑疾則需要反復清毒。如果人能順應變化中的停滯、停滯中的變化,就能明白轉變的規律所在。

 


對於普通大眾,帶來轉變的力量才剛開始深入人心。對於走在覺醒道途的人,每一個轉變周期都是改變的轉折點,甚至每年都會經歷好幾次。對於已經走過好幾個周期循環的覺醒者,他們可能已經完全地被轉化。


完全轉化意味著身體、情緒體、思想體的淨化完畢。這些都和物質世界緊密相連,所以當世界發生轉換時,世界的二元對立體驗才顯得格外突出,無法不影響到一個人的身體、情緒和思想。只有當一個人在內在建立起穩固的金剛體,現像的運動才不會帶來焦慮,因為它們的影響進不了金剛體;社會氛圍不會帶來太多干擾,因為潛藏的集體無意識已經被淨化。但是因為靈性和現實有一個相融的部分,所以身體仍然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意識會產生一些共鳴。


 


轉變期也會帶來很多人性黑暗面的揭露。這是人性當中仍然處於無意識狀態的陰影部分,黑暗是一種無明、也是一種恐懼。只有曝光到明亮之處,才會進入到集體意識的當下“意識”當中。這是意識進化的一部分。


轉變期首先是為了淨化集體或個人的業力。淨化業力就如同撬開擋道的石頭,靈性的溪流才會源源不斷。人容易注意到石頭的沉重,卻無法估算溪流的作用和深遠影響。一個人能夠轉化掉最大的心靈障礙,他的靈性力量才會達到不可思議的成長速度。


轉變期作為個人進入覺醒前的准備,會將一個人的最大業力負擔,通常也是今生最主要的人生課題、人格弱項充分暴露出來,以便能夠淨化和完善,以保證以較輕的業力進入到覺醒期。覺醒期會繼續卸掉余下的業力負擔,只有極少的業力負擔在揚升期處理完成。


如果想要覺醒,那意味著每一個轉變期所需要了結的事物都要了結,所需要學到的經驗和教訓都要學到。所需要放下的“舊我”都需要放下。所需要快速體驗的人生需要快速體驗。


在混亂中舉步只會更加混亂,在無所為當中反而更容易看到真相。靈性覺醒和進步沒有那麼複雜,僅僅需要始終關注內在,在問題中看到不足,在煩惱中看到解脫,在不完善當中尋求完善。這樣才有真正的靈性。


轉變期往往預示的是一個新的開始,一種新的能量進入,一個結束過去的可能性,以及新道路和新機遇的出現。這對於覺醒的人是好事,意味著成長的不間斷,努力和恩典齊步。對於仍未覺醒的世界卻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它會打亂游戲規則,帶來更多的搖擺和不確定。



在已持續兩年之久的日月食通道當中,有非常多的轉變發生在集體和個人的層面。不管一個人是否意識到,成長總在不斷擴展。月食代表著激活和揭示,比如集體和個人的業力模式和傾向。以及釋放業力、淨化陰暗面的時間節點。日食則帶來能量的啟示和方向,以及新的進化道路。


對於集體意識,這個月食主題更多是在揭示人心的疏離、缺乏同情;濫用身體、頭腦凌駕於心,過度依賴技術;逃避自我責任、向外尋求刺激、內在缺乏連接感等等。


對於每個人,都會看到自身該面對的陰影部分。面對即是釋放的過程,直到日食能量來臨,一個人就會機會成就更完整的自我意識。一個人才會變得自尊、自愛、獨立自主,建立起身和心、心和靈的和諧關系。在集體層面則是建立更多同情、善意,連接以及服務意識。


處於更高覺醒層次、並與此完全對齊的人,當日月食通道啟動進入年底最後一波高潮,更深的轉變將是內在父神和母神和聯合。


在社會文化中父親象徵規範和紀律,母親象徵保護和連結。父親是榜樣,母親是依賴。只有當一個小孩成長為人,成為獨立自主的,他才有能力重新看待他的父親和母親,以及家庭關系。他不再是那個依賴的或充滿叛逆的少年。


同樣,當一個人在其內在找到父神:靈性的父親、源頭,及母神:靈性的母親、傳承。他將在自己靈魂深處感受到父親的仁慈和母親的保護。一種生長的力量,一種毀滅的力量,同時存在。生長來自源頭,毀滅是摧毀黑暗。當它們在其內在實現輝煌的合一,靈性將會獲得成熟。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禪與腦-開悟如何改變大腦的運作



禪與腦-開悟如何改變大腦的運作

作者:詹姆斯·H·奧斯汀 (James H. Austin)

2007/08/30


打坐是什麼?


禪修是一種放鬆的專注狀態,也是一種被動的活動。這兩種情況都同樣重要。當禪談到「無心」,它不表示精神的完全空白,好像入睡;它表示,從思想污染解脫。當喋喋不休的話語終止時,留下來的是當下重要的一些精神過程。禪修也不表示一種自主地駕馭思維。打坐安撫的心理壓力,來自被I-Me-Mine驅使而產生的過多思維。思維然後就自己消失。正如鈴木俊隆所說:「是你自己在心中製造了波浪。如果你保持本來的面目,你的心自然會安靜下來。」


一天,靜坐20分鐘一到兩次,可以幫大多數的人放鬆。他們會覺得好像處在緩衝地帶;在裡面,你開始反省,並回頭感受身體和腦之間的關聯。建議的打坐方式,比簡單的身體休息更進一步。它表示,採取被動的態度和應用簡單的專注方法。這通常表示,專注在呼吸,或者複誦與個人信仰系統一致的簡單字句。


此時,打坐除了放鬆身心,它還變成其他的一些事情。它變成一種明顯地不思考的方法,並把這種澄明覺知帶進日常的生活。由於感覺的活化,它推動一種活躍的行為;但它與「停止這個世界,我要下來」的聲明不同。深度的打坐,變成幫助接觸異常腦活動的序曲。如果打坐已經澄清了腦,並使後者變成比較能夠接受,那麼個人的成長也變得更有可能發生。


如果打坐孤立於某些比較大的宗教內涵,它對持續的精神成長無法提供基礎。禪師在打坐,提供最初的、必要的、支援的指導。在當時以及以後的日子,他會以個人實例做榜樣,表現對整個過程的深度尊敬。當打坐以群體進行時,這種尊敬會被加強。


禪修,日文叫zazen(坐禪),源自中文「坐禪」。一個人帶著認真的目的打坐時,他希望能符合佛陀打坐時的姿勢。打坐不隨意被視為只是一件事而已,或者只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方法。相反的,它是整個禪訓練方法的重要部分。此種訓練會慢慢地重新調整腦和身體、行為和態度,以及意識本身。


曹洞宗偉大的道元禪師,在幾世紀前談到打坐:


坐禪需要安靜的房間,食物和飲水需要適度。放下你的所有執著……。不思善,不思惡,不評判是與非,停止心靈、意志和意識的運作,消除一切欲求、概念和判斷。


坐禪的姿勢沒有什麼神祕。它合理地將身體的重量平均分佈,運用兩個膝蓋和脊椎底部形成三足鼎立:膝蓋安放在席上,臀部坐在蒲團上,頭直立,下巴收攏。因為脊椎挺直,頭與身體重心形成一直線。力學被這種挺直姿勢簡化;我們只需要小量的肌肉收縮,就能維持這種姿勢。坐禪結束後,這種挺直姿勢也能持續維持,並變成「處於中心」的身體感覺。


在精神修行方面,禪的特殊情況包括,坐禪,它的挫折,發現自己對它抗拒的來源,並加以克服。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只有在挫折中,一個人才能最清楚地診斷抗拒的來源,並發現依賴內在力量不被分心的方法。禪的特殊情況,以最實際的方式,教導身體與腦的關係。


我們將會發現,打坐是瞭解腦如何運作的重要探針。但是許多篩選是必要的,因為打坐與腦的文獻很多,約一千篇;就是最近的文獻也有124頁。對我而言,我的坐禪之旅,不但是專業開悟的冒險,也是一種自我發現。



打坐期間的生理變化


這方面的研究相當多,一般的看法是,依照打坐時放鬆的程度,打坐產生次發的生理和生化變化。


本森(Herbert Benson)強調,在安靜環境打坐的人,會培養鬆弛反應。他的受試者,練習一種「簡單、非教派技術」的打坐。他們安靜舒適地坐,放鬆所有肌肉,在呼氣時靜靜地說「一」,維持平靜態度,並用自己的步調調整鬆弛。這種打坐方法,與禪修中的「只管打坐」頗為相似。經過幾週、幾個月後,打坐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皆降低,心律不整頻率也減低。當他們處在引發壓力的情況時,血中正腎上腺素的濃度上升,但是他們的心跳和血壓沒有上升。賀爾梅茲(Holmes)回顧23篇打坐報導後下結論:打坐不一定會一致地減低心跳、皮膚電阻、呼吸、血壓和生化變化;簡單休息反而有以上的效果。所以,打坐引起的生理變化,還要進一步的追蹤研究。


勤練打坐的人確實會感覺到,他們的感官變得更敏銳。速讀器(tachistoscope)的測試顯示,打坐者偵察單一閃光更快,對連續出現的閃光的區別也更準確。資深的打坐者,對心靈或知覺的反應過程也更敏感;有些人甚至可以看到單一閃光的開頭、持續和消失。包爾斯(Boals)認為,把打坐當做只是一種放鬆的技術,這是有限的觀點。他下結論,打坐是學習如何運用專注力的複雜過程。有幾世紀歷史的禪傳統,支持此種比較廣大的觀點。


打坐用生理方法評估,有其困難之處。早期的研究顯示,有10~20年打坐經驗的禪師和和尚,在坐禪中,他們的基本代謝率會大幅降低。最近的研究對此項結果另有解釋。超覺靜坐的研究顯示,受試者起初有緊張反應;過後,他們的代謝率才會下降。作者們認為,此種下降是因為受試者習慣實驗室的環境,導致心情和肌肉放鬆的結果;所以,觀察到的下降效果不一定完全由打坐引起。這種解釋可能只是片面。例如,有些有經驗的打坐者將自己歸類為「緊張」型的人,但是他們在打坐時,耗氧量下降13.5%。


目前對打坐的研究,亦有其他的限制。最關鍵性的是,生理和生化的測量,無法定義打坐時當下覺醒的主觀性質,更不用說其後的情況。許多報告只是簡短的初步研究(pilot studies),且只有單一取樣。大多數的研究,不重複實驗,也不用充分的人數。這表示,這些實驗缺乏縱向的觀察。


「打坐」不分派別。我們已經強調,打坐有幾種不同的方式。這是另一種理由,為什麼打坐研究不能做簡單的推論。超覺靜坐和瑜伽傳統採取閉眼的技術,禪傳統強調半開半閉的方式。禪本身也有幾種打坐練習和生活方式。不足為奇,貝卡拉(Pekala)最近評閱28篇打坐報導時,發現沒有一篇有令人滿意的實驗方法。



打坐與睡眠週期


打坐者會小睡(nap),正像正常人一樣。61%的正常人一週小睡一次以上,每次小睡1小時以上;小睡時間通常在下午2點到4點,和體溫上升的時候。小睡可以恢復體力。例如:大學男生若習慣小睡半小時到2小時,他們的效率和警覺性會增加,腦波頻率、心跳和體溫也增加;他們的反應時間縮短,皮膚反應電阻增加。


小睡對打坐研究應有所幫助,但往往被忽略。另外,打坐者打坐時會睡著。超覺靜坐的研究顯示,靜坐時睡著,19%的人在第一階段睡眠,23%在第二階段,17%在第三或第四階段。雖然有人認為,打坐是長時間的嗜睡,是一種部分睡眠,這種觀點忽略三項事實:其一,打坐會導致長期的、正向的態度改變;其二,打坐增加專心和觀照頻率;其三,人人晚上睡覺,某些人白天會小睡;但是他們不會產生新態度,也不會產生專注和見性。



打坐中的腦波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腦波大同小異;打坐不只一種,且有許多種生理變化。我們不會感到驚奇,發現打坐時有許多不同的腦波變化,且大多數的報導亦有不同的缺點。根據瑜伽打坐的資料,葛立飛(Griffith)的結論是:整體而言,相當混淆不清。


我們可以做些軟性推論。只從腦波的觀點評估,坐在椅子上打坐,與坐在墊子上用跏趺蓮花座方式打坐,腦波的變化兩者皆相同;打坐初期的腦波變化是,alpha(α)波會增加,或其幅度會增大;接著,theta(θ)波會增加,部分原因是打坐者可能嗜睡;θ波的其他變化包括:短暫密集出現,和持久的高幅度。比較有趣的是,打坐誦經,會增強θ波的節奏和同步化。最後,打坐中,低電位高頻率的清醒腦波有時也會出現。



Alpha(α)波

當更多α波在打坐早期出現時,它不表示受試者的腦筋在空轉,或在轉移觀注。事實是相反的:觀注會促進α波的出現。如果受試者注意聽節拍器的聲音,或注意看出現的視覺刺激,α波也會增加。


做容易的工作或自動化的工作時,α波會持續。有經驗的曹洞宗禪和尚,從事行禪時,50%的腦波為α波。相反的,沒有經驗的打坐者,α波只佔20%。此外,控制組的受試者在走動時,α波完全消失。


虔誠的新教徒,每天祈禱30分鐘時,α波頻率由9赫茲增加到11赫茲。一位教徒祈禱時常流淚,她的α波頻率增加最多。另一位受試者,從事蘇菲行者(Sufi)打坐18年,打坐時也會流淚;這時,α波由11赫茲增加到12赫茲。這些觀察表示,情緒激發(emotional arousal)會加快α波。當α波回饋技術在禪修期間使用時,α波增加;但是回饋技術沒有促進見性的出現。


打坐的腦波變化,除了頻率和幅度,還有其一致性(coher-ence)。一致性表示,整個大腦的腦波頻率大同小異。如果左前額葉的腦波頻率為10赫茲,在中央區的頻率為5赫茲,這種情形為無一致性。


超覺靜坐研究顯示,打坐產生腦波一致性的時段,一般是超過40秒,頻率包括α、θ和beta(β)波。α波一致性在大腦的前方比較明顯,並與當時經驗的清晰度和呼吸的暫停有關聯。打坐發生的強烈又持續的α波一致性,與不打坐的人開始入眠時失去α波的一致性,恰好相反。此項觀察至少表示,打坐狀態有別於嗜睡狀態。



Theta(θ)波

根據超覺靜坐的研究,打坐第二期的主要腦波是θ波。不久,θ波呈現比較長時間的規律性活動,時間一般是10秒到幾分鐘。漸漸地,θ波呈現一致性與規律性;此種θ波與一般嗜睡時不規律的θ波不同。有時,停止打坐,甚至睜開眼睛,θ波還存在。


腦波地形圖(topographic EEG mapping)的方法證實,坐禪中出現的腦波,主要為θ波。一位資深曹洞宗和尚,在坐禪32分鐘後已經進入深層階段時,α和θ波充滿額葉和頂葉。此外,α波廣泛地出現在枕葉和顳葉。



Beta(β)波


1955年,法國報導一個更快的腦波頻率。當他們的印度瑜伽打坐者進入「三摩地」時,相同頻率的腦波出現。此項發現,當時無法被證實,以為記錄到頭皮肌肉的活動。


1973年,班規特(Banquet)證實,打坐時會出現快速的β波。它通常在打坐第二期後出現。初時,β波在α和θ波中一陣一陣出現;過後,β波變得持續,並在整個大腦蕩漾。


β波在打坐的深層第三期出現。此時下頜肌肉完全放鬆,與快速眼動睡眠相同。它與快速眼動睡眠不同的是,打坐者無快速眼動,也會很快按鈕反應,且不會錯誤。打坐者在反應時,腦波沒有改變。同樣的,閃光或聲音刺激不會改變腦波。這些觀察似乎表示,深層打坐能隔絕外面的影響。


總結班規特的實驗如下:當打坐者進入深層的第三期時,他們有特殊的表現:(1)一個特別的主觀狀態;(2)主要腦波為β波;(3)下頜肌肉完全放鬆;(4)對外界刺激,腦波反應減低;和(5)保持清醒,能按鈕反應。


所有β和γ(gamma)頻率的快速腦波,並不具有相同的意義。最近的報告顯示,當超覺靜坐的打坐者想到咒語(mantra)時,腦波突然去同步化,出現高頻率腦波,持續1~2分鐘。β波增加,不一定特別表示在「三摩地」境界,或在專注思考咒語。觸摸治療(touch healing)時,治病者的腦波呈現高頻率(25~33赫茲)和高幅度,似乎表示高度專注的反應。雖然正常人在嗜睡時出現β紡錘波,此種腦波在其他情況出現時,可能另有一番意義。



打坐與睡眠週期


有些打坐者會陷入深層睡眠,特別是當他們睡眠不足、疲累或無聊的時候。一項研究顯示,打坐時,三分之一的人呈現各期睡眠的腦波。這些人公然入睡,且以微小睡眠一陣陣入睡;有3年經驗的超覺靜坐者,打坐時有29%時間在睡覺。


在英國的芬威克(Fenwick)實驗室,幾乎所有打坐者的眼睛都呈現緩慢的轉動,表示他們正處在嗜睡;許多人有肢體抽動,表示剛要入眠。這些觀察顯示,打坐者似處於轉換階段,即不是全然清醒,也不是全然入睡。其他腦波研究報告亦顯示,資深打坐者能保持穩定的腦波狀態,一種介於清醒和嗜睡的層面。此時,他們不會真正入睡。


有些瑜伽打坐者,也能在打坐時讓腦波維持穩定的α和β波的混合。打坐40分鐘,約有80%的時間能維持此種腦波狀態。此項觀察導致猜測:規律的打坐在培養一種特殊技巧,讓打坐者凍結在睡眠的後段(首先是α波階段,然後是θ波階段)。


但是,我們如何解釋,打坐時常常發生的睡眠插曲?某些人認為,打坐只不過是一種低覺醒狀態;另一些人認為,打坐不比日常的小睡有效。無論如何,最高段的打坐者,也會偶爾恍惚而墜入睡眠。




剝奪感覺運動的影響


當感覺和思緒被消滅時,心靈的通道也被封鎖。原來的心(original mind)要與感覺和思緒共同運作才能被認得,但不要歸屬,也不要依靠它們。不要從感覺和思緒建立你的觀點,但也不要離開它們尋求心靈。


─黃檗大師

唐代的黃檗大師強調,當你關閉感覺與思緒時,你無法開悟。但是,打坐訓練在學習「安靜」腦的某些部位。打坐是不是一種感覺剝奪?


答案是,是或不是。要剝奪感覺不簡單。但是禪打坐找到相當簡單的方法:你放下忙碌的認知景觀,將注意力集中在下腹的呼吸動作;此時,由額葉產生的思緒減至最少,從感覺聯合區和邊緣系統傳來的訊息也會消失;因為眼睛半閉並向下,視覺刺激會減低;寂靜的環境減少聲音的輸入。因此,你的打坐覺性變得自在,移向比較簡單的知覺。


坐禪時,身體不移動,肌肉也放鬆。此種情況正如肌肉放鬆劑的效果,使腦波增加同步化;又因為從肌肉發出的訊號減少,清醒程度也減低。所以身子不動和肌肉放鬆,也產生感覺剝奪。


坐禪不只是感覺剝奪;因為身體也不動,它是感覺和運動的剝奪。在禪修期間,坐禪時段與運動活動交互發生。


在感覺和運動剝奪的實驗,受試者靜靜躺著,他們的視覺和聽覺被封鎖,他們的手腳被墊著,以減少關節活動和皮膚的觸覺刺激。這種受制情況,很明顯不符合生理狀態,又必須忍受很多小時。不足為奇,許多人覺得,感覺和運動剝奪無聊透頂,因而他們的思緒會亂竄,無法固定在任何議題上;他們可以回憶記憶中的視覺事項,但是他們的知識表現卻滑落。當最後他們可以起身活動時,他們顯現呆滯,說話緩慢,無法操縱觀念,也無法輕易編造簡短故事。


如果感覺和運動剝奪的受試者,被允許間歇活動,他們的認知缺陷會減少。另有知覺剝奪,其感覺輸入只有四散的光線或無害的噪音;它對測試表現的影響,大於簡單的感覺剝奪(寂靜與黑暗)。如果實驗進行好幾天,測試表現的滑落,主要發生在最初24小時。之後,受試者會學習適應。在重複的實驗,這種改善並不大。


在感覺和運動的剝奪期間,有些功能會改善,而不是衰退。在一項實驗,受試者只承受50分鐘的感覺和運動剝奪,正像較長的坐禪。對面前出現的字,受試者比控制組,認出更多的字。如果感覺和運動的剝奪增加到72小時,聽覺變得更敏銳,測試反應更快,且錯誤減少。長時間的感覺剝奪,也會強化觸覺、痛覺和味覺。甚至只有視覺剝奪,也會改進觸覺和痛覺,並加強聽覺分辨,和提高對嗅覺和味覺的敏感度。這些改進在停止剝奪後,還會持續長達一天。雖然打坐與感覺和運動的剝奪有相似之處,我們不能說,打坐一定會產生這些特殊效果。


某些感覺和運動剝奪的實驗,受試者被允許要求一些資訊。感覺和運動的剝奪愈長,他們要求更多新資訊。他們尋求什麼?有意義的刺激系列。他們不要簡單的字,或只是噪音。這種尋求有助於我們瞭解,禪修時的一些心理變化。對探究較深層的生存意義,禪修與感覺和運動的剝奪享有共同點。


感覺和運動的剝奪如何作用?腦波沒有特別的變化。儘管如此,受試者會有不同的反應。對需要依靠外界視覺刺激的人,腦波有傾向喚醒現象,即β波相對增加,和α波相對減少。對依賴內在刺激的人,喚醒現象減少。


當動物被單獨隔離幾週或幾個月時,其情況與隱士生活有些相似。這種比較不活躍、比較不具刺激的社交生活,會有些後果。腦會有生化改變。年幼老鼠被隔離13週後,行為仍然活躍,但是邊緣系統的生物胺濃度降低,海馬和中央杏仁核的正腎上腺素濃度和代謝減低,中央杏仁核的多巴胺濃度也降低。


結論是,感覺和運動的剝奪會在感受上、生理上和生化上影響腦。雖然這種改變與打坐和打坐狀態有密切關係,感覺和運動的剝奪並不是打坐的真正模式。

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揚升:四個合一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揚升:四個合一

 (2018-07-25)

 

揚升是一種喚醒,從身體開始逐漸喚醒你的七個意識中心,身體、情緒、思想、靈性、銀河、宇宙和超靈。七個意識中心也代表七個身體。七個身體的合一過程就是揚升的過程。其中前四個意識中心的覺醒最為重要,它是作為身心的一個整全意識而呈現。它會給整個集體意識帶來革命性影響。


我們認為對身體、情緒、思想等等有意識,但是通常它們是在一種單獨或分離的形式下被認識。它們很難協調一致。所以才會出現無意識地種種傷害行為,失誤、錯誤;無法掌控的情緒、語言;思想缺乏了解、統一等等。這都是沒有充分和完整對其有意識的緣故。


對身體缺乏意識,讓人無法了解養生之道;對情緒缺乏意識,情緒會累積成一種身心疾病;對思想缺乏意識,讓人容易被外在的信息媒介誤導。對靈性缺乏意識,人會變得自私狹隘,看不到事物的內在聯系。


想要對其完全有意識,意識需要處在它的中心。處在身體中心就是情緒體,通過情緒能夠了解身體。處在情緒體中心就是思想體,通過思想過程可以了解情緒根源。處在靈性體中心則能夠同時了解前面所有身體,而且是完整的知覺。所以靈性體的喚醒是關鍵。靈性意識能夠從內在聯系上去統合不同的意識區域,把它們統一納入有意識地覺察當中。


靈性意識也是行星意識的一部分,在行星意識裡面,萬物相互聯系,有條不紊的運作,大自然和人類和諧共存。沒有行星意識就沒有真正的和平,人類不可能有長久的幸福。行星意識是一種共享和無私奉獻,是集體轉變的關鍵所在。只要行星意識被喚醒,進入集體層面,真正的和諧繁榮才會到來。長期被無意識黑暗所阻斷的個人潛力也會釋放。


喚醒行星意識進而才有可能喚醒銀河意識。銀河意識超越了地球和世界的概念,對個人是蠶蛹蛻變成蝴蝶的一種靈性夢想。進入銀河意識是一個向內擴展的過程,越是趨向內在的意識身體密度越小,因此和外在的隔閡就越薄、越透明,對外在的連接性就越緊密、越深遠。


宇宙意識代表的是宇宙心。在宇宙心,靈魂一體,思想和情感是一切創造的根源;超靈超越宇宙之上。喚醒超靈,你不僅知道自己無限且不朽,同時體驗到超靈就是無限愛和極樂。


揚升既超越現實,也不可脫離現實。揚升不是依賴外在的覺醒,而是每個人內在的覺醒。覺醒是日復一日地對內工作,外在的過多關注常常讓人逃避內在的責任。每一天的內在工作是勇氣、耐心、注意力、平衡的結合。一旦這種結合開始有意識地結晶化,意識就會穩定並向下一個階次擴展。


單純地依賴信仰、信念和正能量並不能整合心靈和身體,如果那樣靈性科學的奧秘就顯得過於簡單。正能量可以改變一些習慣性的負能量,但不會把人提升到一個超越的程度。超越需要合一的能量,而合一首先建立在自我的完整,自我完整來自完整地自我認識。在完整當中,心才能對身體及其它意識中心保持覺醒和全意識。


身和心的合一:


這種合一狀態也稱為專一狀態,專注內在狀態。這種狀態會和自然整體的上揚對齊,讓內在的能量頻率逐步提升至下一個高八度諧音,這個高八度諧音會開啟內在的能量系統。這個能量系統是靈性意識的中心,通過這個中心才能螺旋上升,進入更高的意識層級。這種合一成熟的表現於心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關注內在平衡的、擁有自我覺察的、自我掌控的。


身體是載具,心是主人。身體是感官,心是知覺。在身體和心處於分離的狀態下,身體的感官意識追逐著外境,擾亂了心的平靜。頭腦也是感官意識的一部分,當頭腦被過度重視時,心退到次要位置。因此,合一就是要將心的注意力從感官的附屬狀態中獲得主權。讓心能夠不以頭腦的權威意志而直接認識它自己。同時重新認識身體其它感官和感官對像的關係。實現感官和知覺的合一,就是實現靈性意識。


實現合一的要求是:


通過感官能量會不斷地外漏,心被外物所拘。唯有通過改變大腦的知覺功能,才能改變身體感官的機械和無意識狀態。


 


同時讓情緒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納入心的有意識覺察當中,用接納而非抵制的方法釋放掉任何的情緒負擔。發展心的敏感度就是在發展心的掌控力。


注意身體的調節和平衡,身體的頻率改變會影響到對食物、關係、環境的需求。讓身體能夠有意識配合心的訓練。


覺察也是對事物的徹底了解,用來改變習慣性行為模式、創傷性記憶。這是個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了解得越深入透徹,問題就越容易解決。沒有覺察頭腦的經驗就會自動釋放,用來遮蔽、合理化事物。覺察需要足夠的注意力,反復地校准,嘗試不同的角度,直到徹底釋放問題為止。


心和氣的合一:


心一旦獲得自我主宰,它就會習慣性地向內在領域深入探索,它開始自我覺悟它自己。心脫離了身體的沉重、情緒的干擾、頭腦的負擔,它開始意識到它是一種“氣”。這個氣不是平常的氣體,更恰當的描述是一種生命能量。這是心的一種存在狀態:心是輕盈的,平衡的,能量形態的,無界限的。心只有停留在表層生活的時候,對形式有執著的時候,才是局促不安的。


通過心的輕盈狀態,可以漸漸融入心的中心。在進入心的第一個層次,不是思想也不是情感,而是“氣”所散發出來的振動,這種振動包含熱力。這些熱力中心分布在身體的各個氣脈當中,其中以脊柱中心的脈輪為主。氣是精微的,當心變得越來敏感和細致,它開始覺察到它的力量所在。它可以控制這種氣,透過深入而持久的特殊呼吸方式。


這種氣的駕馭能在身體外圍建立一個振動場。這個振動場能讓身體升到空中,在水面上行走,甚至御風而行。這都是心和氣合而為一的結果。這雖然不是揚升的本質,但重要的是心確實獲得了更大的合一狀態。這種合一狀態讓身心頻率從物質性的稠密當中抽離出來,附屬於物質性的情緒和思想狀態被釋放,獲得更深刻的自由、喜樂狀態。


一旦獲得這種身心的氣狀態,它就會一直保持穩定的進步,處於半自動上揚過程。它不斷地自我維護、自我增長,同時放下“負重”的現實才能避免受過去的影響。這些“負重”的現實是長期依賴和執著的事物和心理習慣。



氣和光的合一:

氣的背後影響是光,當心覺知到光的時候,它也就成為了光。在這一個階段,心作為一種光而發揮它的力量和影響。生命是一種光,靈魂是一種光。心是光的映射,就像一面鏡子,心的本質非好非壞,有什麼樣的思想意識就會帶來什麼樣的心。光的作用集中體現在身體的頭部,這是揚升到銀河意識的跳台。


光是不可見的光,但是光包含著知識、智能和神聖感。這個神聖感就是銀河高我入駐身體,靈魂意識再次下降(回返)身體意識,這種結合實現了靈魂的夢想,靈魂一直游離於身體之外,當它醒來,它成為了身體和心的協調者。


氣和光的合一狀態,超越了身體意識。一個人不再認同自己是身體這個我,而是光我。即高我等同自我。這種高我的頻率是超越地球層面的,因此不可避免和物質身體有一個相互協調過程。身體必須能承載這種光,不然靈魂將無法長久駐留於身體。因此,身體也成為了被改造的對像,這是揚升的一個重要體現。


 

光和空的合一:


超靈不在任何宇宙維度之內,因此光必須再度回歸零的狀態,以便和超靈合一。這不等於光的熄滅,而是光要強到能夠穿透宇宙身體,讓心的思想和情感停止作用的程度。但這卻不是通過自我努力,而是恩典。


這種合一可以在瞬間獲得,但是要完全合一超靈卻需要很長的時間過程。因為心仍然要從不同的身體撤離出來,慢慢到達它的宇宙心。宇宙心如同黎明前的黑暗,萬物都處於沉睡狀態。一旦醒來,卻具有創造和毀滅宇宙的力量。


不同於其它合一過程的是,它是即時的,類似於光速。一旦獲得那種意識也不會再失去,但是整體上它會和其它身體保持平衡,不然其它身體會毀壞掉。而且頻率上揚是一種漸變的方式,過程必須完整才有可能釋放。


超靈就像空無,似乎不存在;但是在實際體驗上,唯有超靈存在,一切都不存在。超靈意識到一切的一切都是光,都是超靈自己的顯現。同時一切一切顯現都是空無。但是處於不同意識身體看到的事物只會反映那個意識。既是空無,那就是沒有合一的過程,合一純粹是一個意像。在無意識當中沒有合一,在有意識當中有合一。在超靈狀態也沒有合一。這種合一是光和空合一的特殊知覺。


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

新人類揚升意識:九乘誡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九乘誡
 (2018-10-19)


一棵大樹生長出不同的枝幹和樹葉,形式上有粗細和曲直,但本質還是同一棵樹。九乘佛法就像一棵大樹上的不同枝幹,認識了九乘就認識了修行的不同樓層和梯子。它們是:


顯教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外密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


內密三乘: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


阿底瑜伽(無上、大圓滿):實質是沒有過程和中間,是直徹心源,非禪定的無修狀態,無改的單純本質。這種單純你可以看做天空般純淨或純粹,非比量的寬敞。或者你可以叫它光明,這光明並不可見,至少不會立即肉眼可見,但光明卻能夠真實地從存在中感受和汲取


它是流動的自然,自然是一種沒有迷惑的無滯狀態。不管有意念還是無意念都無法影響它,對於禪修的追求和後續狀態也與其無關。它沒有禪修那種暫時的體驗和出入感,對其而言,體驗者和體驗對像已經成為一體。它不是在享受體驗,它就是體驗本身。體驗是本然而自發的,這和心理條件無關,也無關任何的努力修持和自我改造過程。


它的覺察相續不斷,其中沒有怠惰和乏味的可能性。“當下”是其正常感知的存在狀態,反而“非當下”狀態:凝滯於心的扭曲以及客塵經驗反而是膚淺的。膚淺的生命存在狀態裡面,只有短暫的幸福和持久的空虛感。在當下裡面,有永恆的喜樂,它超越了一般的幸福概念和感官享受。對當下而言幸福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幸福的差別是相對於受苦程度而存在的。在無迷惑的當下裡面,不存在差別性。


阿底瑜伽就是最簡單、最直接地認出你的本性,而你的本性除了是一個佛,沒有其它。認識心的本質就是認識唯一的你自己。當你認出心的本質,你也就認出心和客塵的差別性不過是一種假像,世界除了一座佛的壇城沒有其它。最終壇城也會消失,只有光明的本質留下。那就是沒有邊際,沒有參考點的無央之境。


無央是一個整體,心的本質是無法分割的,就像天空一樣。被分割的心必定是心的凝結狀態。無央就是法界,當一個人了解和掌握了這無上的瑜伽奧秘,他離開身體之時必定融入到無央法界當中,並宣告輪回的結束。


阿底瑜伽認為最高的瑜伽修持是超越任何努力的,只要簡單地放鬆在任何情境當中,讓心性自然的顯露,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不必過多思考,不必試圖扭曲和改造當下的真實狀態,不必糾正心的不自然。就是簡單放鬆,心就會敞開變成一種明晰的力量,這種明晰的力量和周圍流動的空間結合為一,並帶來深度的擴展。


就像你在快要入睡卻仍保留著一分意識的過渡階段。唯一不同的是,你是要在意識完全清醒當中經歷這種狀態。你並不會感覺到身體能夠把你和外在相隔,你的心也不必認為是處於內和外,或時間當中,你的心是完全休息的,就像准備安全地回到它的源頭。


 

心必須要有力量,才可以隔絕萬緣。如果不是出於一種無明妄想的原因,自然流動的心是可以變得有力量的。在難以獲得自然的情況下,“頓超”和“立斷”是它的輔助手段。但這已經是屬於有為的範疇。


除了阿底瑜伽之外,更接近大圓滿的是阿努(無比)瑜伽和大(瑪哈)瑜伽,這兩者都屬於金剛乘,是很夠破除無明的利器。阿努瑜伽屬於修氣脈明點的瑜伽,修氣能夠得空,修脈能夠得樂,修明點能夠得光明。修氣脈成功一定會得到空、明、無念的三摩地境界,在此境界明心見性是容易的。通過阿努瑜伽的極致,自然而然會傾向於阿底瑜伽的單純。


大瑜伽修生起次第,選修一位佛菩薩本尊,通過灌頂、觀想、三摩地的方式來獲得內證,從而證悟到形色、聲音、意念本淨的實相。修本尊是有為法,其意義在於都攝六根,在意念中生起本尊淨相來達到自淨其意。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已經見性,要做到阿底瑜伽的自然才能有所依據。而那些已經證悟空性的人自然會走向阿底瑜伽。或者通過一個成就者和一個根器相應的有緣學徒之間傳遞心印,得其心髓。根器不相應則很難成功。即使如此,作為一個平常人去體驗那種簡單的放鬆和自然,也會得到很多生活的領悟和短暫幸福。但卻不是阿底瑜伽的無修狀態。



這其中的困難在於心可能並不願意承認如此簡單的事實,心的自然樸實無華,不努力不改造,看起來不高明。或者是心不會簡單地就放下一切舊的習慣,對於一個仍然對物質幻像有所貪求的心,心可能會給自己一個自欺的錯覺:認為心可以分割為不同的部分,一部分用於追求物質,一部分用於充實自我,一部分用於體驗解脫。又或者心只是在想像一個“空”的概念,從理性上認為一切是幻像、非實有,但卻缺少明性。這樣去實踐也必然變成一種枯燥和乏味的行為。


如果沒有這樣的根器,退而求其次可以修習無上瑜伽。先修成內在的壇城,開啟中脈智慧,得以明心見性,然後再推及外在,從氣脈的體驗轉到心的外部證悟。不過要修成這樣的瑜伽,清理業力是個關鍵,這些煩惱業力阻塞在各個脈輪當中。只有在清理這些業力、障氣到一定程度,並在正確引導下,懷著打破業力禁錮的決心,才有可能帶來成功。這也一條成長比較快速的道路,修真、安那般那、十六特勝、昆達裡尼瑜伽這類修持需要對氣息有絕對的掌握。


問題在於我們可能無法了解,什麼時候才算是清理完內在的障礙。這只能從自己的身心變化和感應來獲得內在引導。需要靈活地掌握和利用自身的現有條件。外在現實會客觀地反映你的內在成長階段。


這是內密三乘,外密三乘是事部、行部、瑜伽部。比較注重事相,程度上不同,最重視的是事部,最少注重是瑜伽部。比如儀軌、淨身、素食;修觀想、贊誦、持咒、專注等。這些是比較難修的,但是有計劃和步驟。成就起來比較慢,通常需要幾世的時間。它的直接利益在於積累資糧、破除對外的執迷、淨化業障。


剩下的三乘就是顯教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身聞和緣覺以跳出輪回、自求涅槃為主。菩薩乘自利利他,追求一切圓滿的佛果,其過程也是相當漫長的。它就像最粗壯那根樹幹,總攬了所有其它乘的可能性,闡釋了很多宇宙觀、世界觀和生命觀。對於解脫卻不是最直接的,除了禪宗以外。


一個人久修不成,是缺乏資糧的緣故。資糧是一個人的善根功德和智慧積累,好比人做事業沒有資本就無法開展。沒有一定的資糧,想要修行或成就較高的法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小乘的止觀、四聖諦、十二因緣法;菩薩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這些都是可以用來積累資糧的。通過積累資糧,培養小乘的出離心和大乘的菩提心,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在其它乘上發展。


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成為一個全面的佛學者或者通過佛教的規範,任何修行的道路和層次其內在都是相通的,特別是無上瑜伽,是萬法歸一的最佳體現。


 

新人類揚升意識:忍辱誡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忍辱誡
 (2018-10-13 )


有一次,丹貝尼瑪大師和侍者一起去西藏朝聖,但不幸卻在途中遭遇了搶劫,強盜們不但搶走了師徒倆所攜帶的所有東西,還毆打了丹貝尼瑪大師。侍者看到忍無可忍,不顧一切地開始反擊。但丹貝尼瑪大師卻喝令侍者立刻收手,用力抱住侍者,並讓侍者當下看著自己的心。就是在這樣動蕩的狀況中,侍者突然第一次親見到了真如實相,從此侍者對生命的所有價值觀全改變了。過去曾經認為珍貴的東西,再也不覺得珍貴了,別人對他的批評也不再令他煩惱。對行者而言了悟實相是比抱怨逆境更為重要的事情。


麥朗跟索窮學法。索窮千方百計地折磨他,使他斷食、做苦工、淪為乞丐。麥朗實在忍無可忍,追殺索窮。索窮見其忿怒已極,便高喝曰:“麥朗你現在見到你那忿怒本心切不可放過!”麥朗聞喝,當下見到自心!立即放下了刀,歌舞起來!


心的本體是空性,由它所產生的一切二元現像,本質也是空的。但心的空性當中有水晶般的明澈和智能,這是它的光明性,這就為心的自覺了悟提供了基礎。擁有心的明智意味著了解心體並沒有任何偏執惑亂的可能性,除非你執著於它的現像。一切煩惱和業力根本也都是暫時的假像,是心的表面扭曲形態。如同平靜水面上的小漩渦,不是水的自然狀態。了解了這一點就能明心。見性則往往需要一個對立面作用,這個對立面越“意外”越好。這個對立面會制造出反效果,讓你在因緣成熟的條件下,剎那間見到心的本性。


在有明心基礎的前提下,見性會打破很多固有的執著,即心的習慣扭曲。它會帶來深刻的心靈改變,仿佛一束光,照亮了心頭一直被懸吊和壓抑的東西。見性的當下,是一種心靈的空寂。它不僅是認識到心的內容完全是空性而無根的,是想像的產物。同時也見證到心的本性不會受任何外境、二元現像和業力的污染。既然是空性,當然沒有任何東西能污染它。


見證到自己的心之本性,是如同見到無價之寶一樣的東西。它不同瞥見,瞥見純屬它的影子。一旦真正見證它的實相就不會再次錯過。你知道所有問題並不真的存在,一切問題都是心的表面扭曲和作意罷了,正是這種扭曲和作意創造了一個並非符合實相的外在經驗。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完全不同的經驗,對於一個處在憤怒的人而言,外在是一種帶有威脅和挑釁的狀況;但對一個了解自性的大師而言,外在不過是鍛煉和認識心性的一種方便。


很多時候往往是違緣帶來的極端考驗促成了本心的覺悟,而非一般的順緣。這些考驗不見得要人性命,但也會激發人很多內在的強烈情感,而且是毫無預兆的。一個人要麼見到真相而放下,要麼因放下而見到真相。內在的情緒衝動,往往就是一念之間的結果。但是能在光速地一念之間而回返到本性清淨、如如不動的實相,必定也是如入虎穴取虎子般的智勇歷險。警覺性如同聞到一些水蒸氣就覺知水的存在一樣,這樣才可能對念頭帶來的影響變得充分有意識。


 


障蔽清淨自性的,是由心境對立形成的想法和習慣造成的,這些不自然的扭曲就像是捆綁著自然覺性的繩結。要獲得自性的完全證悟,就必須切斷這些繩結。想要除去心境二元對立的執著,就必須學習將自心視為如同明鏡般,同時包括主體及客體。如此才能了解實相及所具自然、不執著的特質。


由於侍者受到大師的勸阻,放下了仇恨和傷害的想法,當下心境二元消融。這股力量向內轉化,促使沒有善惡分別、本自清淨的心體呈現出來,獲得真如的覺照。智慧引發,認識到生死無常、因果輪回的可厭、嗔火的可怕,從而徹底改變其人生態。


而麥朗的狂喜之“見”則來自心的返觀,對於本身就處於專注用功狀態的人,只需一個提醒就能回轉自身,化煩惱為菩提。被故意挑起的忿怒瞬間化為一種大樂,忿怒的本質竟是這種大樂的力量!這種“見”不受任何表面現實和情境的影響,反而映射出頭腦的自欺錯覺。在那一刻,索窮的慈悲心法已經傳遞到麥朗心中,二心相應,麥朗感受到表面生活戲劇化和內在意義的完美平衡,扭結的心被打開了,釋放出巨大的狂喜。



達摩祖師說:“一念回機,便同本得”。 對於違緣的考驗,如能善加利用,就會起到煉金術的效果。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對違緣不生煩惱也不生執著,而是學習反觀自心、當即放下。能有這樣的覺性,世上一切違緣和障礙,就不會再讓你感到害怕和痛苦了。


 


一念回機,好比當你的念頭一起來就把它關閉,回到原來不起念的地方,便同本得。你可以隨時按下你的心念開關,徹底控制你的念頭,就沒有業力作用的發生。外境進不了你的心,你的心也不和外境產生對抗。當然,如果你已經在情緒上有所漏,心已經凝滯,那需要等待一些時間,讓心恢復到自然平衡狀態的時候,覺性才可能出現。覺性會帶來真相。


“如劍劈水,沒有希望和恐懼”,不帶任何希望和恐懼地看待心,以一種迅速恢復、不留痕跡的內心狀態來練習提升自己的覺性。“如蛇自解,不費力氣自然解脫”。讓內心的執著和對立,思想念頭上的作意,自然沉寂下來。不被這個心所帶走和欺騙,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可學的了。


真正的忍辱精神,它是主動而非被動的行為。忍辱不僅僅要忍受外在的各種違緣,比如打擊、指責或批判,也要忍耐生存壓力、環境、關係衝突等等。最終也是忍耐內在的種種心靈之苦:孤獨、受挫、無聊、分離和情傷。如果這是個較艱苦的過程,也應該堅持到底。充分感受到人生的不可控因素,更加能激發對解脫的極致追求和覺性掌握。


只有在一種特殊情況下,你沒有任何自我的念頭和情感上的敵意,你在當下自然做出了你的行為。這時候你的決斷不會讓你產生後悔,因為它非關對像,不為個人目的。因此也沒有業的產生。


瑪在岩洞中修持九年尚未開悟,幻境中地神說:雅龍有戰亂要她去平亂,瑪誤認為要去沙場殺敵,在交鋒中負傷,當敵人衝上來時,想到自己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便坐在地上不動,當此萬念放下!便完成了修行的最後部分。



忍辱任何時候都是修行的必經過程。它就像一種內心的善惡交戰,通過交戰覺悟到無需交戰的取勝:當你想要時什麼都得不到,當你放下一切立刻現前。通過忍辱,更多地立足於心的本性,任何心靈的恐懼和煩惱都會釋放到心的空性智慧當中。它的虛幻假像一經消退,就有一種徹底的解脫。從此不必再執著此心的愛憎,哪怕是站立在沙場之上,也能夠隨時享受空性帶來的大樂。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新人類揚升意識:箭道誡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箭道誡
 (2018-10-08)


紀昌向飛衛學習箭術。飛衛說:你現在還不具備學箭術的資格。你要先能夠學會不眨眼,能睜著眼睛睡覺才可以。紀昌回到家裡盯著織布機的梭子練習眼功。用了兩年時間練就了一套不眨眼的功夫,睡覺時可以整夜不閉眼睛。


紀昌高興地回來找飛衛,飛衛又說:你只是初步具備條件而已,你還要能把小的看成大的,才能真正學習箭術。紀昌於是回到家裡,把一只虱子用頭發系吊在窗口上,累日累夜盯著看。用了三年時間,終於能把虱子看成馬一樣大。


在飛衛的教導下,紀昌很快練成了高超的箭術。飛衛稱他為天下聞名的射手。紀昌對此並不滿意,一心要成為天下獨一無二的神射手。飛衛告訴他,峨眉山上有一位甘蠅老人,箭術超凡,與自己相比有天壤之別。紀昌就去拜甘蠅老人為師。


老人把紀昌帶到懸崖邊的一塊石頭上,讓他站在上面射鷹。一陣風刮過來,紀昌顫顫巍巍,無法保持身體的穩定。而老人鎮定自如地站在上面,只做了一個搭弓射箭的姿勢,天上的老鷹就立刻掉落在地上,但是老鷹並沒有斃命。


老人告訴他,使用弓箭這只不過是“射之射”而已。能夠不射而中,這才是“不射之射”,是真正神奇的“射箭”之道。紀昌大為震驚,決定留下來和老人學習不射之射的奧秘。在峨眉山學藝九年後,回到邯鄲城。他似乎變了一個人,飛衛見到他一副神閑氣定、與世無爭的面容,才向他叩首鞠躬,稱他為真正的天下第一神射手。從此紀昌再無拿過弓箭在人前炫耀。當紀昌老的時候,甚至已經不認識“弓”為何物。


-------------------------------------------------------


 

甘蠅的厲害不是因為他的箭術,而是他的“道”。他用“道”來射物,正是他的高明之處。紀昌在那九年裡所學正是得道的過程。最難理解的也是“道”,似乎所有術都有一個追求,想達到出神入化的道。“箭之道”不試圖奪取生命,不傷害生靈。但它總能毫不費力就命中目標、勝人一籌,沒有任何邏輯可言。所以那不射之射的經驗不會留下任何文字記載。


成為一名高超的箭手,技巧可以通過努力訓練達到純熟。但是要成為一名神箭手,就像老子說的:“惟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放棄了爭鬥心,沒有野心就沒有人可以和其競爭。再厲害的箭術在一個不使用弓箭而能射的人面前,就會顯得多餘,望塵莫及。


任何有規律的“術”都可以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學,除了“道”。捕蛇的工具不能用來捕捉天上的龍,心智的工具也無法獲得“道”的奧妙。古人曰:道者神異之物,虛而無像。靈而有性,隨迎不測,影響莫求。不知其所以然而然,通生無匱。也就是說,道是無形無相,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尾。無法固化,永不匱乏地存在。但是只要能夠跟隨道的自然,身神冥一,心與道合就能得道。得道終究是一個離形去知的過程。


心本就無像,形則是心的顯像。修到“心不見,形俱泯”,才能物我兩忘,天地萬物都在心內。物我感通,自然心一動,物就動。讓物聽從內在意願的使喚。這就是不射之射的原理。無論是箭術還是其它事情,真正的主宰都是心,只是平常人的心用在具體的事情上,如紀昌一樣成為一個專才。很少人的心用在道上,如甘蠅一樣成為一個掌握無限道力的人。


當人心懷道的時候,形體久固,煉形成氣,變質同神。心不為外物所役,舉動順應自然。心得安樂,罪垢除滅,無復煩惱。這是一個只重世間學術、技藝的人所無法辦到的。


古人求道,重在心誠。方式言簡意賅,沒有太多詳述深奧的哲理。比如司馬承禎的“道”只有幾個階次: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


“定而不動,慧而不用”是一種泰定,這是定的功夫,慧的慎用。有了一點智慧和能力就希望用在爭取功名利益上,或者想顯擺人前第一,心中分有三六九等。如同紀昌,屬人之常情,但在獲得真正平等心智慧之前,必須要先放下過去的認知觀念。真正智慧不是不用,而是無為的用,不為自私目的謀利,或者個人主觀意志地用。因為不用,所以外在的方式就不拘一格,隨迎變化,不受條件限制。


“觀本知末,休靜心閑”是一種真觀。總體說來就是善察因果,看到微小事物隱藏的原理,覺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潛意識影響,從而採取正確的行動。就像紀昌把虱子觀成馬,足見其功夫。修道有修道的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意在觀察細節和心像的變化。這是防微杜漸處理心靈障礙的慧力。


“斷減事物,不為物累”是勤道的根本,這樣才能不迷失在人生的各種追求當中。越少的欲求和占有欲就有越多的閑適安心,不易被外境攪動。知足而樂,所以沒有憂慮和得失心。擁有這樣的良好心態,才能稱得上一個真正的修道人。


“靜則生慧,動則成昏”,所以學道之初,需要安坐,收心離境。斷緣則是離開不利於修行的俗事之緣,減少人事關係的糾纏、防止滋生煩惱、貪執和恐懼。敬信則不可能通過客觀事實證明來獲得,而是一種心靈的直覺感受。


就像學箭術的人先練習眼睛,修道的人先要學會定心。心是很難定下來的,心就像是一個大倉庫儲存著大量印像,隨時準備著和外緣發生碰撞。同時也在不斷地收集各種新的印像:思想、欲望、感受、情感。


心的靜定是修道的基本條件。紀昌之所以能夠最終跟隨甘蠅修道,就是因為在其學箭術的過程當中已經學會了如何定心。


心需要一些想像力,來獲得某些專注點,以便將自己的意識牢牢附著在上面,這樣有利於打開局面。就像紀昌通過梭子來練習眼睛的定性,其實也是在訓練心的專注對像。而心的專注對像是可以更抽象的。


心向內專注需要通過一個點,這個點可以說超越言思。通過這個點來進入心的虛無狀態。這時候不是為了轉變心,而是為了讓心止息。本質上心是無法轉化的,心是一個連續的變動過程,而不是固定的狀態。試圖轉變變動過程是不可能的。真正轉變往往來自心放慢甚至止息之後。


止息可能剛開始像一種死亡過程,但其實發生的是它融入到無所不在的虛無當中,虛無是一切萬物的源頭,通過虛無就能認識真有。如果虛無像死亡和黑暗,那真有就像光明和重生。它們是一體的兩面,是無法分割的,不體驗虛無就無法體驗光明。不止息幻心的作用,就無法超越心的局限。


超越了心的局限,就是達到道的領域。在那裡生命有一種重生的感覺,讓你能夠成為自己真正的獨一無二神射手,沒有之前也沒有之後。那就是真我實現。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新人類揚升意識:形色誡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形色誡 
(2018-09-26)


一切的形色之美都來自心靈本性所釋放的燦爛光輝。外在的形色僅僅是傳達內在和諧之美的一種媒介,是本性光輝影子的影子部分。這種媒介可能跟本性折射的光譜有關,也可能跟自身心靈投射的信息有關。外在的形色之美實是內在大我無窮創造的細末。


整個宇宙都透射出一種大我的極致之美。只有極少的情況下眼睛可以暫時超越形色的邊界,而瞥見到萬物一體的內部光輝。但只要身體的知覺仍然局限在形色之內,監禁感就牢不可破,本性的光輝就無法被體驗。


靈魂下降的最低處,也是靈魂上升的起始點。分離式的體驗是一個有意識的“設計”,以便靈魂能夠從分離而產生的種種對立感受中,獲得足夠的經驗。只是靈魂卻在不知不覺間陷入了自我創造的幻相遊戲,而遺忘了本質。如同犛牛愛上自己的尾巴,魔術師迷上自身的幻術。


人的存在狀態無法擁有全然滿足和欲望有關。被欲望的動力所驅使,徒勞地從形色追求當中尋找擺脫心靈局限受困的途徑,它是受限的物質生活體驗的必然結果。極樂來自於無欲的頭腦,徹底的無欲需要從受頭腦支配的生活中解脫出來。需要一種真實可信任的超思維心靈邏輯。在超越思維的存在狀態當中,靈魂才能真正認識到萬物一體的真理,認識到形色都是虛妄的假像,認識到靈魂的本性即是大我的無限之超越狀態。從而將意識向內轉移,逐漸從形色的認同中跳脫,恢復到靈魂意識當中。所有的束縛感都來自心靈的累積印象,這些印象完全是在受限的生活經驗當中,頭腦的推斷結論帶來的。


外在的形色正是讓靈魂的本性有機會表達和認識自身的媒介,同時也不可避免其對立感的產生。只要形色作為一種主客經驗而分別存在,就必然不斷受到表面異於自身的一切外在現象侵入,這種侵入帶來困擾、糾葛、煩惱。當這種侵入達到無法忍受且無可逃脫的地步,其最終也只有唯一的選擇,那就是徹底放棄心的對立感以及分別意識。


放下對立感和分別意識,等於放下了對形色的表面區分和認同,執著和迷戀。被欲望所驅動的孤立生活也隨同瓦解,並逐漸體驗到一切生命皆一的實相。分別意識產生對立、分離、評判,對“順我”的喜歡對“逆我”的排斥。其實這些都不過是建立在虛妄形色認識基礎上的心靈幻相。消除了這些幻相,心靈才能自由綻放,也會一直處在大我的引導和庇護之下。評判的衝動是一個自我增強的過程,評判帶來愉悅或不快,狂妄或淺薄,譴責或愧疚,久而久之形成個人獨有的個性特質。這種個性特質是虛假的,非靈魂的個體性。個性的認同與否束縛了靈魂的自然本性。


身體有氣場,身體的外部經歷和個性特質形成一個人的氣場,氣場是形成孤立性習慣認同的制約因素。對身體和個性的認同越深,這種孤立性就越強。在一體的實相裡面,需要的是一個人的靈魂光場來抵消掉一個人的孤立性氣場。光場越強,其氣場越微弱,有時我們會感覺到光能量增強的同時,身體在變弱,其實是氣場在變弱的緣故。氣場帶來身體的緊縮感,而光場是向外釋放的,它打破了身體的邊界感。


光場是一種鑽石光白色,而氣場由一個人個性偏好的取向而表現為不同的色光。比如傾向欲望、熱情、力量的氣場是偏暖色的;傾向冷漠、理性、精神的氣場是偏冷色的。而光場則是帶有粉色的光環,如粉紅、粉藍。接觸一個無形的光場能夠提升身體的氣場頻率,啟發靈性意識。不管這個光場是來自某個環境還是個人。


光場對氣場有吸納作用,一個穩定的光場能平衡很多氣場的混亂影響,並改變很多氣場中扭曲的能量狀態。所以,一個有光場的身體就類似一個行走的光場效應器。這個效應器只能從個人來達成。為了能有效成為一個光場效應器,去釋放我們習慣的個性認同是有必要的。這意味著不要讓習慣性的評判成為我們發泄情緒的出口,不要讓個性自我成為心靈擴展的阻礙。


而要讓內在的一切情緒變成一種可轉化利用的能量,通過自我的削弱並不會導致虛弱,只會讓內在更自信、自尊、強大。假的離開,真的才到來,感到虛弱的仍然是虛假自我的一部分。對外在形色保持心靈出離的態度,欣賞而不是試圖占有和迷戀。保持中正,包括一切聲音、觸受、心靈現象都可以轉變成自己力量的一部分,因為它們本質就處於大我之內。


了解我們的能量動力源泉,把一切行為結果交給我們內在的大我本性,讓它來決定我們行為的善惡、正確和錯誤,行動的可無和抉擇。哪怕外在並不認可,所有人都懷疑,也不改變我們的真理。


意識到一切形色中的大我是唯一的存在,一直且總是作為整體而發揮效應。意識到整體,才能意識到局部和個體,無不是在巧妙地配合著整體的需要。唯有通過對整體的理解和共鳴,才可能在這個形色世界達到滿足,做到自然無為,進行有創造性的工作,成為一個推進神聖計劃的物質載體。過一種真正屬靈的富足人生。




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

新人類揚升意識: 當下誡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當下誡 
(2018-09-19)


當下是通往永恆之生命實相的唯一路徑。永恆不是通過時間的久遠來展示,永恆實際上是處於時間之真空當中,它既無開始,也無結束。這種沒有時間干預的永恆生命實相,散發出真、愛、美、純。真是因為它真實,而非幻相;愛,因為真實才生出真愛;美是它和諧一致的表達;純是源於它的一塵不染。


永恆也意味著真實不變易,這個真實不變易的“時間真空”正是當下最精微的闡釋。當下不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而是活在線性時間之外的一種存在狀態。但它也沒有回避線性內的時間進程,正是意識到這些時間帶來的印像不過是幻相之一瞬,是物質世界的游戲。它才能自由和包容地處在一種永恆的內在流動當中。


當下和你外在的生活體驗沒有關係,盡管你的體驗以感受的豐富性和重複性而印象深刻。擁有當下不是擁有此刻的記憶和感受,擁有當下是擁有一個始終的見證。這個見證不需要任何累積的印像來表示存在感,這個見證會告訴你盡管生活中的一切來來去去,但是唯有見證永遠都在,其它沒有一樣不是暫時的現象和戲劇。見證快樂,也見證痛苦,但快樂不屬於它,痛苦不屬於它。


除了當下,生命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去,因為生命只存在於當下之中。任何地方都有盡頭,任何時間都會結束,任何看似強大的存在都會消亡。唯有當下本質是一顆不會隕落的恆星。唯有當下才可以成為容納一個人心靈的最終歸宿。


 

頭腦屬於時間,在它的概念裡面達到永恆體驗是一個漫長的歷程,但實際上頭腦是無法認識永恆和當下的。只有一個盡可能敞開的心靈才有可能。任何目標性的取向、達成的欲望,都是頭腦的算計。心靈的方式是直接的、是感受性的,是放下頭腦後的自然達成。


活在當下不是要達到某個具體目標,活在此心就是其全部意義。感受心靈的存在狀態,才能排除不必要的行動和思想干擾,讓它靜靜地融入生命的實相。所有內撤的動力都來自對生活體驗束縛感的幻滅,對時間、過程、結果的幻滅。這也是欲望和頭腦習慣的幻滅。當下是心靈的道場,頭腦活動被排除在外,意識的焦點就會對齊內在的真相。


當下區別於因專注於做事而忘我的精神狀態,忘我帶來頭腦持續壓力的緩解。如同催眠,忘記自我存在的同時也忘記了當下的真相。當下更重要的是清醒地牢記自己的實相,在這個前提下,才可能保證不受制於幻相體驗帶來的諸多影響。


人不可能一邊迷戀幻相中的游戲,一邊又渴望被當下的力量所灌注,或者被真理所引導和保護。當下不是出於維護自我弱點和習慣的生活哲學,為了能在幻相中保持舒適。這和當下的永恆實在沒有任何瓜葛。


活在當下的真正含義是從心靈中捨棄幻相,無論是外在的還是頭腦中的,除了虛假體驗幻像不會帶來任何真理。只有看穿了自我的把戲——為延續自身存在而制造的種種理由和借口,也就是對欲望的不斷追求。這根源於我們對世界和幻相體驗的迷戀,而這種迷戀只會制造出更多的恐懼和緊張。

 

當對真理的認識和渴望超過了所有對幻相的追求體驗,我們才有可能永遠活在當下。通過當下的深入,不必經過時間上的限制條件,就可以到達意識的第一因——幻相起始的地方。在這裡,通過對心靈和潛意識層面工作而釋放心靈的種種束縛。心靈是思想和欲望、情感、感受的集結地,它們是表達潛藏業力的內在顯化,通過內在顯現而體現為外在行動。行動是帶來業力束縛的因。


專注於實相,業力大軍則暫時退卻;專注於幻相,業力敵人則施展行動。一個人想要控制好自己的命運,就要控制好自己的心靈,看清心靈的種種表現。靈性生活的本質就是要學會隨時隨地活在實相當中,通過當下消耗掉那些可能制造出有害行動的想法和衝動。即便在無法控制的行動狀態下,也要盡可能保持清醒的一面,以便能夠認識它的根源和本質。


當下的力量隱藏著某種啟示,當你不去重視自我和強化自我的欲望和占有,當你不再迷戀幻相,喂養幻相更多能量,心靈就不會制造更多的糾葛和枷鎖。只有當心靈幡然醒悟地那一刻,你才能知道困住你自己的正是你的自我(思想、情感、感受),自我的習慣讓你一直保持活在睡夢當中。並把一切苦樂體驗當做真實。


當你還沒有任何當下實相體驗之時,不要試圖去想像當下是個什麼樣貌,那只會得出當下是一種時間概念或固定狀態的結論。當你陷入某種思想或情感而入戲的時候,也不要認為這是當下。當下不是混雜的,但也不是完全孤立、僵化的;是可體驗的,但也是無法用頭腦理解的。


當你暫時從當下的流動中被迫退出的時候,需要的不是抗爭和強制,而是警覺。你需要做的是放鬆、放下、不和自我糾纏,慢慢幻相就會褪色,實相再次現前。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禪室問答錄:覺悟的其它途徑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覺悟的其它途徑 

(2021-09-04)


學生:

我現在的問題就是感覺由於年紀大了身體的原因,靜心的深度和質量,回去以後都不是太好。我想問,就是說除了四禪八定和禪宗頓悟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夠覺醒?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的覺照力怎麼能夠穩定,不被故事帶跑?


Yachak :

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的覺照力,這種變化的過程,就是變得非常敏銳,能夠很快地覺知到你內在的問題,產生這種變化的根源在哪裡,你是怎麼產生這個覺照的?


學生:

我覺得聽老師講這個課以後,特別是講五蘊,然後我當時對幻相產生的過程有個了解,我們看到色的時候馬上去對比,這個時候就產生了感受,接著又有一系列的想法,然後又對這個事情產生了一個新的認知,然後又存回去,這樣不斷的循環。我也去看了一些心經這類的書,這樣我就對色比較敏感,就是說盡量在評判的時候能夠提起覺照,但是我覺得這個也跟我在靜心裡頭獲得了一定靜的力量有關。


Yachak  :

就是說你的心靜了,你的覺照才會升起來,是不是這樣的?所以說這個關鍵就在於你的心一定要達到靜,最好是達到止。你靜的話,比如說你生活當中沒有事情沒有煩惱的時候,你也可以達到很靜,但是一有事情你就不能靜,就是說你還沒有掌握止,達到止的話就會更好一些,不管有事沒事,我都保持一個警覺性,事情一來我就照著它,我就像鏡子一樣反映它,這樣的話你的覺照就會能夠保持得住。


如果你是因為身體的原因,不能夠持續地加強這種能夠帶給你更深的入定的話,你也可以從意識入手,怎麼從意識入手?就像剛才你說的,智慧是關鍵,你對事物的著迷,就是執著還是不執著,就是靠你的智慧。你在升起一念的時候,你能不能夠看到真相,你對事物產生了一個評判,產生了一個沉迷的時候,在那一刻你有沒有升起一個智慧的意識?如果你在當下升起智慧的意識,其實你在看到真相那一刻,是不需要用力的,就是說你看到它就放下,你沒有看到,就算你再努力想要去控制你的心,控制你的身體、你的情緒都沒有用。


所以如果你在這種靠能量的控制力比較偏弱的話,你就要在意識上多下功夫,多去淬煉你的智慧。除了覺照以外,你還要多看這些智慧,多看,多理解,然後再把這些智慧融入到你的生活當中,去訓練你自己。假如你在生活當中也可以這樣的話,隨時地觀照,隨時地放下,其實你不需要打很多坐的。你能夠當下放下的話,你的心就不亂。心不亂,就沒有能量的消耗。你沒有能量消耗,可能你就不需要打那麼多坐。往往就是我們沒有覺知,我們太過放縱我們的意識和感官,太過放縱我們的念頭,消耗太大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打很多坐來恢復能量,我們才能夠保持一個穩定的覺知,所以不是不可以。


以你的身體條件,如果你要趕超這些年輕人的話,可能有點困難,但是你可以在智慧方面多下功夫,就是你要去找到這個念頭的源頭。你要找到你的本性,你就必須要找到你念頭的源頭,你要經常反觀這個念頭是從哪裡來的,要跟源頭產生一個合一。在這種合一裡面你就會達到一個止的狀態,就一個念頭都沒有的狀態。這也是一種很快的頓悟,我不向外尋找,我就回頭去向內尋找,我去看到底誰發出了這個念頭。如果你不是第一步,你是第二步,等念頭出來了,我才去思考這個念頭有沒有貪念,有沒有執著。其實已經是第二念了。

你要成功,你必須在第一念你就返回去,不要在第二念,在第二念你已經有了分別。所以你要訓練的是一種意識的高度的敏銳性,因為我們的覺知裡面就有我們的本性,能夠產生覺的那個意識來自於我們的本性,來自於我們的源頭。所以你要找到那個本性的源頭,你必須往回走,找到那個念頭沒有發生的地方,不斷地往回走。直到你認出觀察者就是被觀察的對像為止。


學生:

我好像之前有問為什麼我老是後知後覺,後來大概有過一次體驗,就是說念頭快起的時候就一下子捕捉到了,反正這樣就產生了一個信心。


Yachak :

其實我們的錯誤,就是在念頭產生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去追逐它,這是一個迷失的狀態。第二個狀態就是我們對它產生了一個分別,我們會分別這個念頭是好還是不好,其實這樣的話還不夠快,就止念的速度還不夠快,真正的快就是你一產生念頭我就往回走,我就尋找這個念頭的根源在哪裡,但你必須要有個大的氣魄,我能夠放下。


學生:

這次靜心的體驗會要更深入一些,突然有一瞬間就覺得那個覺察者,那個觀照的人就是我自己,但是坐在這兒的人不是我,我也聽了周圍的聲音,然後覺得離這很遠,但是突然一瞬間可能是因為能量上去了,就覺得突然變成了另一個狀態,就是脈輪感覺一直在往上衝,然後衝到把我從寧靜的狀態裡面抽出來,覺得有點打擾,我不知道這個時候我是去觀,但是這個衝勁特別大,就是那個力量一升起來,我都會抖,還覺得脹,一脹我就得這樣動,一動我就又出來。我覺得這兩者應該不會衝突,但是為什麼我觀不住?


Yachak  :

這兩者其實不是衝突的,因為觀它永遠都在那裡,只是說你身體感受能量有低有高,你可能在觀的時候你還是過度強調寧靜感、平衡感,但是它只是你內在境界的一個方面,它其實還有很多方面,比如說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能量爆發感,或者整個身體就要向外擴散,融化等等。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是可以保持一個觀。你要意識到觀它不是一種選擇,它就是一種看,它就是不加選擇地看,你只要不失去你看的角度,其實身體它會自我調整。比如它過了高潮期以後,它就慢慢恢復到一個非常平和的狀態,然後平和一段時間,它的能量一積累,它又開始達到一個高潮,它是反反復復的,你只要保持心定不受影響,就沒有問題。所謂觀就是你的意識,這個意識就是完全超越你的頭腦,超越你身體的覺性。所以我們就是要去找到這個覺性,去穩定這個覺性,不著於任何現像,不為所動。這樣我們就不容易被頭腦和身體帶著走。


學生:

觀的時候有個狀態我特別好奇,就是有一個在這打坐的我,然後中間身後有一個更大一點的覺照的我,但是後面還有一個我,最後面那個是頭腦嗎?


Yachak  :

不是頭腦,那是你的更高的自我,就是你的高我,或者說是你更精微的內在身體。你的高我會呈現在你的身體的外面,比你肉身更高,祂的視角是往下看,斜著往下看,所以你處在高我的時候,你就感覺你是在俯視你的身體,如果你處的頻率更高的話,你就感覺其實你是坐在半空當中看你這個身體,這種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你感覺你的身體是飄浮在一個空中,你在一個更大的存在裡面看著這個身體。就是說你跟更高的自我產生一個連接,我們所謂的觀也好,所謂的合一也好,就是要把你的高我拉到身體當中,跟祂結合,這樣的話你的意識就可以轉化,怎麼轉化呢?你可以把自己隨時調整到你的高我的狀態,你就可以超越你身體的自我,要不然你就無法超越這個較低自我。


學生:

就是要把覺照的我跟高我連接起來是嗎?


Yachak:

你的高我就帶有一種覺照,如果你把覺照的狀態跟你這個身體結合以後,永遠都會產生一個覺照,或者說一種臨在感。


學生:

我一直以為觀照是要讓它跟你自身產生距離,就是不要黏著在身體上,但是如果讓他們黏在一起的話,豈不是很難保持清晰地觀?


Yachak  :

不是這樣。當我們處在較低的身體層面的時候,我們確實是要跟它產生一個距離。但是當你跟高我結合以後就完全不同,已經有主次了,你的主要方面就是你的高我,因為這時候的力量主要是祂的力量,不是你這個頭腦的力量。當你說你要跟你自己拉開距離,還屬於頭腦的力量。


學生:

剛剛老師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我覺得到過這個時間點。之前打坐的時候,有一種感覺就是不是一個連續的狀態,它好像是重疊起來的一個時間點。


Yachak:

你的實相裡面就是不斷的一個重疊,你有很多個自我,每個維度都有一個自我的意識分層,而且相互地疊加。所以當你擴展的時候,你就感覺你有很多個重疊的身份,當我們覺醒的時候,我們就是處在一個更高的自我的意識,其實這時候你的較低的自我意識會服從於祂,會完全地臣服於祂,為什麼你要臣服於祂?因為你站在一個更高的自我意識,你會感覺到更舒服更和諧,因為它的頻率更高,你會覺得更享受,或者說你會更有智慧,所以你會慢慢地不再習慣處於較低自我。


學生:

當你強烈地想去臣服的時候,你的頭腦會慢慢減弱嗎?


Yachak:

對,你臣服的時候頭腦就會減弱。


學生:

我們在生活中怎麼破除自我呢?我能想到的是要熟悉小我的套路,小我的面向。再一個就是保持覺知,盡可能地利他,還有不要陷在對錯好壞裡面。


Yachak  :

破除自我有很多的方法,但是方法都是刻意為之的。如果你能保持對“無我”的了悟,對自然的了悟,那你需要破除什麼呢?你需要的僅僅是一種自由的心態,沒有任何擔憂恐懼的心態,一種非常靈活的心態,“無心恰恰用,用時恰恰無”。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做任何事情不要很刻意、很用心,就好像在嘗試一個游戲。不管做什麼,你好像都是為了體驗,而不是為了達到目的。這樣你就無心了,不管你是修行也好,做工作也好,處理關係也好,你不要太用心,你不用心的時候,你反而特別能夠用。所謂你能夠用就是你處理事情特別地靈活,你沒有小我的那種固有的成見,沒有我見的話反而會特別圓融,放得開。然後當你做完事情的時候,你要把這個事情隨時放下。在做事情的時候,你就是一種流動的狀態,沒有刻意要達到什麼,沒有要抗拒什麼,沒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你只能跟隨內在的直覺,在這種自然流動中,你是沒有自我的。自我是什麼呢?自我就是你的野心、目標,當你有了野心、有了目標的時候,你的自我就會變得非常強大,因為它要達到目標,它必須要非常的強大或者非常的堅硬,才能完成這個東西。當我們沒有野心沒有目標的時候,我們的自我也非常微弱,就流動了,這樣就有利於消除你的小我。但是不要誤解沒有自我目標你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了,也不能有生活或修行的規劃了,那樣的話也是非常不流動的狀態。


還有就是不要去分別和評判,比如念頭起來的時候你不要去著相,如果你發現著相你就不要去分別。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比如說我們念頭經常跑出來,但是你的心智不要粘附在你的念頭上,不要去追隨它,意識到自己在追隨念頭就返回來。但是你做事的時候你還是會著相,比如說你要做事情,你肯定要專注在這個相上才能做,但是在做事的過程中你不要去分別,這個是好事還是壞事。當你沒有分別地去做事的時候,你就非常行雲流水,沒有任何一點阻滯,因為所謂的阻滯就是你內心的一種抗拒,一種情緒的對抗。當你能夠流動的時候,知道什麼時候該進去,知道什麼時候該出來,那你就自由了。你沒有用小我在做這一切,你就感覺是自然在支配你做或者是道的力量在支配,慢慢你的心就跟道的自然合一了,這就是道法自然。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新人類揚升意識:弟子和師父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弟子和師父 

(2018-05-13)


一個師父是能夠真實帶來存在奧秘的人。存在沒有語言、沒有氣味、沒有色彩、沒有形體。一個教師可以告訴你有關存在的概念和理論,唯獨不能示現存在。存在也無法通過技巧來示現它自己,存在就是一種很自然的存在狀態。但是在這種自然裡面,不僅僅是外在的現實,還有內在的現實。這種內外的互融只有在一個師父身上才能完整體現。


當無形存在化作有形,通過有形的師父,存在變得可識別、可感受、可溝通。從思想背後散發出來的東西,是比思想更重要的東西。從一個有形中散發的存在,讓存在變成一個知音。對於那些對存在沒有概念和想像力的人,存在會通過有形的管道而帶來啟發。而一個師父就是已經融入存在的管道,而一個弟子則是渴望了解和體驗存在的人。


弟子和師父並不是簡單地建立在外在條件下的一種關係。如果是出於外在條件,那就是利益交換和各取所需。真正的關係建立在一種共同的靈性理想之上。弟子渴望存在,而師父願意分享存在。渴望存在是每個人靈魂內在的終極夢想,但是只有準備好、並看到這一點的人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弟子。不然,這個世界有很多教師、導師,他們可以滿足你各種各樣的需求。


一個真正的弟子就像一個空的容器。一個師父隨時願意將自己的存在倒入到空的容器當中。這種存在的流動充滿神聖的美感。這種流動甚至會感染到周圍的世界。一旦這種弟子和師父的內在連結完成,一個人就會開始愛上存在,並願意用畢生的精力去追逐靈魂的夢想。


但是成為一個空的容器並不容易。一個空的容器需要多世的無私付出、奉獻和善業累積,以及和一個師父深厚的連結。不過就算弟子無法看到過去的經歷和機緣,當他準備好的時候,存在也會賜予他一個師父。也許這個師父不是他想像中的那樣,但是存在只會以最適合他的方式、關係來引領他。假如弟子無法遇到一個現實中的有形師父,一個無形的師父也會在內在建立起來。沒有一個師父,弟子是寸步難行的。因為靈魂的道路充滿荊棘和暗夜。就像一個人沒有向導在山林裡尋找出口。或者在幽黑的海岸看不見一座燈塔。



人世間有一些真愛的類型,它們同樣來自累世的付出和善業。但只有弟子和師父的情誼才最為無私和純潔。這種真愛關係不會捆綁、不局限於塵世的情感,不把重點放在日常瑣碎。所以這種真愛關係只會升華不會墮落,或者滿足於現狀。在真愛的探索當中滿足現狀意味著愛終有枯竭的一天。因為存在是無限的,真愛也應該是無限的。但是以世間對情感的方式來探索一定是失敗的。真愛在某種程度上是喜樂、充實、和諧、一致的代名詞,它沒有情感中的執著、糾纏和對立等等負向性。而只有一個師父才最了解它們的區別。


因此,一個師父不僅僅會帶來存在的信息,也會帶來真愛的關係。並通過真愛啟發弟子心靈的美、智慧、和平和喜樂。並放下那些阻礙真愛道路的種種自我舊習。有時候這種除去舊習就像褪去好幾層皮一樣,艱難和異常折磨。但是如果一個弟子對師父的存在足夠信任,這種內在工作就可以順利完成,哪怕意味著弟子的自我在師父面前備受打擊。


如果一個人想成為存在的弟子,不必要經過外在的形式,只要學會臣服和信任。不是要臣服於某個人,而是臣服存在本身。在存在裡面並不存在另外的某個人。臣服是建立一種對內在自我的連結,這種內在連接就是融入內在的天空。內在的天空反過來也會映射到外在的一切存在當中,並幫助一個人看得更深更遠。沒有內在的天空,外在的師父也無法被認出。


本質上,一個師父也是存在的弟子。每一個愛上存在的人都會遺忘掉自己的身體、身份、自我。每個人都會沉醉其中。有時候有形比無形的存在更加珍貴,存在要宣告自己祂也必須尋找一個有形的媒介,這樣也使得一個師父和存在的交融更加緊密。越是緊密的融合,越顯現出存在的偉大,當存在完全體現在一個有形身體上,這樣的師父就是最偉大的師父。同時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一個有形師父有時就像山峰一樣,不是為了讓人崇拜和仰慕。而是讓弟子可以學習堅韌不拔的品質。沒有堅韌不拔的品質,很難去為目標攀爬並堅持到底。


一個有形的師父也像河流一樣,昨天和今天盡管表面相似,內在卻從不停滯,不斷更新自己。沒有任何外在的事物能夠污染他,過去也不能夠污染他。就算他故意染黑自己,存在也會衝刷、帶走這些東西。


一個有形師父就像一朵白雲一樣,和塵世保持著距離,但又不至於讓你看不見。行蹤不定,在有形和無形之間不停變換。自由無拘,從不以世間法則約束自己。一個師父一定是個喜悅、自由、真實的人。無所貪求,能放下一切的人。同時也有能力和經驗指引弟子整個過程的人。


當一個有形師父只是作為一個朋友。他像對待所有朋友一樣對待你,你可以從人性的角度整體地看他。不用懷有過多期待。他可以告訴你一些秘密,也可能隱藏自己。他不會干涉你的自由意志,他尊重你的自由就像尊重他自己的自由。當一個有形師父作為一個老師。他可以奉獻他的經驗和技巧,告訴你方法,幫助你解除一些困惑。如果關係更深厚,他幫助你準備各方面的條件,鼓勵你、督促你,以期找到入門方法。


當一個有形師父作為一個師父。只有當一個弟子渴望連結並成為容器時才會出現。他可以犧牲自己的需要,甚至縮減自己的健康、壽命、功德。或者以一種內啟的方式,將存在融入器皿。以最快的速度把弟子帶入道路,走向解脫。盡管師父有這樣的能力,但一個人最終要成為自己的師父。當一個人擁有自己的內在師父,他才會了解外在的師父。


 


禪室問答錄: 開悟是持續性地了悟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 開悟是持續性地了悟

 (2021-09-03)


學生:

我有的時候到道場就會有一些念頭出來,我把它叫智慧的東西。我想說我們是投影者、顯影者,觀影者,但是我們不是放映的情節,也不是情節裡的角色,所以所有這些情節也好,角色也好,都是阿賴耶識的泡泡,其實跟真正的我們是無關的,真正的我們是大能。

但我們現在還是有個身體在這裡。我最近在解決的問題就是開始關注身體,然後去調整身體,身體沒有氣感。是不是因為我就是跳躍性地去關注那些終極的問題,其實就是變相地忽略了這些身體層面的東西,導致我在現階段沒有變。但是如果我們是那些終極的東西,那身體並不是我們,那我們為什麼要轉化身體?



Yachak:

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很多次了。你產生的那些智慧的思想,是你了悟大我的一部分,你能夠了悟大我就是你對祂有渴望,你對祂有熱情,所以不管你做什麼,你都會去了悟它。不管你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你都可以去了悟你的大我,了悟終極的真相,了悟最終會把你帶到開悟的狀態。當然,除非你有那麼一刻能夠跟祂融合,要不然你這種了悟就僅僅是思想的碎片。所謂的碎片,它是片段式的,它不是連續性的,就是說你的大腦不能處在一種連續的了悟狀態,所以它就是片段式的,你要達到開悟,你的這種了悟必然是連續性的,就是你一直處在一種持續的了悟狀態,然後你的大腦就會發生一個質變。這個質變才是真正的開悟。所以我們說開悟它不是片段式的了悟,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體驗過那種片段式的了悟,包括一種短暫的開悟覺受。但這些都是頭腦暫時清淨下來所帶來的片刻體驗,根本無法和開悟的狀態相提並論。因為當你從那個清淨狀態出來以後,你又回到了三維的大腦,就是平常的那種習慣性的思維,不斷地去想事情,權衡個人利益,追逐夢想和欲望,擔心這個、懷疑那個。不斷地去跟世俗的事情糾纏,跟外在的一切人事糾纏等等,心又開始變得庸俗和瑣碎,開悟的超然和喜樂又跑到哪裡去了呢?


所以這個頭腦是不可能開悟的,它是一切庸俗和悲傷的根源。因為它不知道它所追求的終究是一場短暫無意義的白日夢。因為頭腦不可能開悟,所以我們就必須要轉化它,讓它能夠遠離頭腦的那種慣性機制。因為在你了悟的時候,你的了悟跟這個頭腦是不一樣的,因為你已經覺知到你不是頭腦,你不是身體,你就是終極的那,你必須把了悟變成一個持續性的現像,你必須能夠隨時地體驗和轉換過來,你就是祂,祂就是你。這種意識認知應該成為你的本能印像。你不能說我體驗了一下,然後下一次又沒有了,這個絕對不是真正的開悟狀態。開悟不意味著會讓你脫離現實生活,不再需要頭腦的功能和作用。只是說它就是一個工具,它曾經一直是你的主人;當你開悟了,你就是它的主人。同時你也很明白頭腦的一切運作方式和詭計,你變成了頭腦的工程師和設計師。

 

所以在開悟裡面它就包含了一個證悟,就是體驗。你必須體驗到這個東西,跟它完全是合一的,不是片段式的結合,片段式結合只是你在頭腦很清靜的狀態下,所體驗到的一種投射,就是從你的大我,從你的終極實相裡面投射出來的一個影像。因為你的頭腦非常清靜,所以你體驗這個影像跟終極是非常接近的,比較清晰的,但它畢竟是一個影像,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很容易受到環境和其它能量波動的影響。你要獲得真我、獲得終極的體驗,你就必須通過證悟,你必須要讓你的頭腦持續地處在了悟,你要讓它持續地了悟,你要保證它不能回到那種習慣性的模式,習慣性的運作,你要讓它的念頭失去那種連續性,你要讓真理的光芒進入到你的身體當中。當你完成這一步的時候,其實也意味著你的身體已經開始轉化了,為什麼?因為當真理的光芒進入到你的身體,你不可能不轉化,因為它是一種高頻的能量,它必然會對你較低的身體,包括你的身體經脈,包括你的脈輪,包括你所有的感知方式,所有大腦的運作的功能都會發生轉化。因為如果它不轉化,它就不能跟真理之光融合,這個了悟就不是真正的了悟,只是一種頭腦的靈感。


所以在證悟裡面,其實你是跟祂合一的。所以如果你不通過這種方式的話,你永遠都不能了解終極真相。你所謂的片段式的靈感毫無作用,為什麼毫無作用?你只是得到了一些頭腦的理解和心理安慰,但是你再回到世間,你還是變成原來那個自己,你還是沒有任何的力量,你還是不能使用真理,你還是不能使用光的力量,你還是不能轉化阿賴耶識你的業力。那你怎麼說你有個徹底的轉變呢?所以不管你是先修身體,還是先了悟,道理都是一樣的,你最終都要把了悟和轉化結合起來,你才能達到一個完整的證悟狀態。當然這個證悟是從開悟狀態慢慢過渡過去的,你的身體轉化特別是大腦的轉化是從開悟或覺醒狀態啟動的,但那還不是阿賴耶識的轉化。你要達到阿賴耶識的徹底轉化才能證悟,這時候不管是你的心理和生理都會得到徹底轉化,在完全轉化的那一刻才會帶來你與大我的融合。


如果你不看重身體的轉化,你可以先去追求了悟,這個沒有問題,但是你了悟到一定階段進入開悟狀態,你的身體一定會發生變化,當你的身體變化的時候,你就會進入下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就是要想辦法跟你的終極真相、終極了悟融為一體,道成肉身,這才是真正地達到證悟。要不你就換一種方式,你就先轉化身體,你要先能夠接觸更多的真理的光芒,當這些真理的光芒在你的體內聚集越來越多的時候,它也會導致你發生了悟進而達到開悟狀態,它也會改變你的大腦,改變你的思維,獲得根本智慧。哪怕你是個剛開始接觸靈性對真理、對開悟完全不感興趣的人,如果你能轉化身體,有一天你也會突然頓悟,突然感覺你不是身體,你是純粹的意識,你在世間所體驗的一切僅僅就是頭腦的一個夢。


但這個過程它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積累的。當真理的光芒進入到你的身體,它必然會祛除那些帶有魔性和邪性的思想,祛除你的無知。還有那些稠密的、低頻的能量,你要選擇哪一種道路完全是你的自由選擇,所以我從來不會要求你一定要坐得規規矩矩,這是你自己的選擇,我只能告訴你,你最終要把這兩者統一起來,你才能達到真相,要不然你不可能進入實相。你的思想有一些實相的影子,但是你的身體卻在幻相裡,這種狀態你不可能說你已經活在實相裡,那是不可能的。所謂活在實相就是要我們的身心完全地融入進去。你不能說我的心達到實相,但我的身體還承受著幻相的巨大的干擾,巨大的受苦,這叫什麼實相。你認識真理,但是卻無法讓你變得更快樂,或者變得更有力量,或者能夠抵抗這些幻相的影響。你這個叫什麼實相?這個不叫實相,跟這個終極真相毫無關係。


如果我們真正地追求終極,我們說源頭就是無限的光芒,你要跟源頭結合,你必須也要變成光芒,你不能帶著身體跟祂融合,因為它是無量的光,它是無形無相的,所以你必須也要變得無形無相才能與之結合,在心理上、在生理上都要變得無形無相,你才能夠達到祂。你必須清淨你的阿賴耶識而不僅僅是改變知識結構,要不然你就永遠達不到真相。在終極真相裡面,身份、角色、觀者和被觀對像、證者和被證對像都會完全消失,只有那個絕對的 無法描述的存在,只有極樂存在。這時候真相就永遠被確知、不會再遺忘了,你不會再迷失在幻相當中。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禪室問答錄:終極的實相不存在一物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終極的實相不存在一物 

(2021-09-02)


學生:

我有一個這段時間的疑惑,就是關於靈性道路上的靈性誘惑和靈性自我的平衡。就是因為我覺得所有渴望靈性的人,比如我自己可能從小都渴望真理,終極自由,所以世俗的誘惑對我來說是很容易就放下的,比如說物質名利關係,包括我自己也在大學的時候放下對藝術的執著。但是我發現開始進入靈性道路的時候,因為我以前也看一些佛教的東西,但我發現真正開始實修的時候,發現終極真理的道路其實是很漫長的,然後在這個過程上有非常多的靈性誘惑,影響力是遠遠大過世俗的誘惑。比如說我覺得世俗世界物質的誘惑就變成了靈性能量的誘惑,然後世俗的關係變成了靈性關係或者靈魂伴侶的誘惑,然後包括世俗的技巧或者能力,變成了靈性能力和技巧的誘惑,特別是還有世俗的成就變成了靈性使命或者靈性責任的誘惑。這個裡面我自己的體驗就是只是去體驗它和痴迷它,只是去渴望真理就變成了對真理的欲望和靈性的欲望。這個東西層層疊疊,我自己有些時候是會失去平衡,特別在靈性道路上的體驗是在世俗中從未見過的那種體驗的時候,我會有一種不知道如何在道路上精細地去做這種平衡,然後又不矯枉過正的這種困惑。


然後還有一個我自己還在生活中有工作,當我帶著我自己在靈性道路上的體驗去做創作的時候,有些時候我會發現它會增強別人對我的認可,可能就變成了我的一個所謂世俗表達的成長。但是我現在又會去試著保持覺知,當你帶著還不成熟的這種靈性覺知,然後把它融入到世俗的表達中,獲得了一些物質的回報也好,或者是世俗的認可也好,既不要刻意地去抽離,但是又要不被這種所謂的世俗力量再拉回去。我又擔心好像帶著靈性力量去做每一件事情,它的果報好像又是更大的,我不知道怎麼去平衡。


 


Yachak :

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靈性的渴望當然是非常好的,但是你只是完成了從世俗的追求轉變到靈性的追求這樣一個轉變,這裡面當然是有自我意圖的,但是這個自我意圖不是說你一開始都要去摒棄它,也不要急於和世俗世界的追求完全決裂。你必須要看到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處在什麼樣的靈性階段,然後才能做出比較恰當的選擇。渴望總是會帶來對結果的某種期待甚至幻想,這些期待和幻想才是需要你去明辨的。你不能因為靈性的追求而忽略你現實當中正在面臨的問題,不能逃避它、掩蓋它或者故意虛化它。靈性的正確打開方式不是獲得一些神秘的體驗就叫靈性,事實上靈性是連接精神和物質的橋梁,是把靈魂生活和物質生活統一起來的手段。它不能是孤立地存在,它必須要在實際生活中獲得檢驗。但是在某些階段它也需要你全然地投入其中,避開現實世界的干擾。


在內在靈性體驗當中,你需要加強的是一個正見。所謂正見就是你一定要明白,什麼是終極的實相,什麼不是?如果你不了解什麼是終極的實相那你是很容易被中途的景像所迷惑和欺騙的。在靈性體驗裡面,你看到的所有這些、聽到的所有這些都不是終極的實相,本質上都是幻相的一部分。當我說它們是幻相的一部分並不代表這些事物都是頭腦創造出來的想像,它們也可能是其它維度空間的存在體和特有現像,它是必然會經歷的一種體驗,只不過每個人體驗的程度不太一樣。但如果缺少正見和覺察能力,把它們看成終極實相是很容易被誘惑和誤導的。


但是就真實的體驗而言,這些事物都屬於宇宙這個多維度存在體的一部分,超過這個宇宙維度才是終極的實相。在終極的實相裡面是不存在一物的。在其它維度的空間裡面同樣存在很多極具吸引力和有相對價值的事物和感受,這些靈性體驗更讓人流連忘返、更加喜樂和充滿光明。但不管怎麼樣,這些屬性是神性的一種體現,但它們並沒有達到神性的光輝,而是一些映射。光明和黑暗的力量在沒有達到神性光輝之前都是普遍存在的,只不過相對的力量強弱不同罷了。正面的體驗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我們不能執迷於追求它們,而造成本末倒置的現像。在一個人還沒有達到神性光輝之前,所有遇到的境界都是實相的投影,都是不穩定甚至帶有風險的。因為在更高維度的一些負面實體它們更擅長誘惑、欺騙和偽裝。


所以你要明白這些都不是終極的實相,當你碰到它們的時候,你注定要碰到它們的,但是你碰到它們的時候,你不要執迷進去就好了。這個就是正念。另外一個就是要注意你的一些邪見或者貪念,比如說你把你個人的主觀想像帶進去,或者對它有一種貪戀情結,它就會把你原來世俗的那種習性,那種貪嗔痴給投射進去,你就會創造出一個虛假的幻境。比如說你在想陰境界裡面你是半夢半醒的,如同夢魘一樣,在那個狀態裡面會創造很多幻相。假如你沒有提起覺照,你就跟幻相融為一體,你就把這個幻相當成真實的一種信息,你就會迷失。在這個虛假的幻境裡面你就會暴露在負面實體的眼皮底下。所以我們在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絕對不能胡思亂想,絕對要達到止念,保持清醒的意識。如果不能止念至少要不跟隨念頭去創造幻境。貪嗔痴習性比較嚴重的人確實更容易制造幻境,以致於最終成為一些負面實體的攻擊和誘惑對像。所以在正式的實修之前,必須要對自己做足夠的準備,培養正見、認識道路中的風險等等。這條道路並不是那麼容易行走的,每個人在入門之前都需要準備一段較長時間。


另外一個問題是你的生活和修行的平衡,你在不斷地向前邁步當中,你應該積極探索最佳的平衡方式。這種調整通常會經歷很多次,這個和你靈性的進步帶來的需求有很大的關係。你不一定要回到原來的工作,如果你覺得原來的那種創作方式會把你帶入較深的世俗因果當中,你就可以嘗試放下它。因為你寫的這種東西是為世俗世界服務的,所以你就得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所以你不得不妥協,你會投射或者不情願的去做這種創作、這種想像力。而你的創作也會給很多人帶來意識層面的影響,這其實是一個造業的過程。除非你的靈性力量足夠強大不然你無法轉化這種因果,一旦產生將來注定要嘗還。但不是說將來沒有改變的機會,如果你變強了也可以再回到這條時間線去消解它們的影響。在你的靈性還沒有穩定之前,需要對自己有個保護措施,不要過多地涉入集體意識的造夢機制。假如這件事必須要完成那就不要內心有衝突,了解和把握——“這只是暫時不得不經驗的幻相遊戲”。一旦你有幸獲得了恩典和加持,那你就可以一次性地超越它,進入更高的時間性。


 

學生:

我們的靈性渴望怎麼樣跟靈性的我慢、靈性小我保持一個度呢?


Yachak :靈性渴望其實是你在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時候,或者你的心態過於沉迷這些世俗的幻相的時候,用來打敗它們、保持清醒的靈性手段。渴望它也是一種方便,它是為了去除那種沒有渴望的懶散的狀態或者不自信的狀態,或者那種想法過多過雜的狀態。當你發現你處在這種迷失狀態,你就要明白你的渴望在哪裡,我今生最想要的是什麼?我的靈魂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你必須要實時提醒你自己,這樣才能擊退幻相的誘惑。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它是對你有益的,不會去助長你的小我。而靈性我慢,只是說你在修行的進步過程當中,你升起的一種自我的那種過度的認同,沒有經過確證就主觀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一種非常高的層次,升起了一種傲慢心理。如果你沒有這種傲慢,你通常也不會去給自己定義一個虛假的身份認同,這個就是靈性小我。小我就是頭腦對身份、重要感和你所執著的一切心理認同,不管它認同的是什麼身份這個東西都是虛假的,並不是你的真我。你的真我不可能用任何身份來定義它,它是無限的。所以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自滿,哪怕是你進步很快的階段也一樣。保持低調謙卑這樣你才不會被人抓住弱點,或者成為犧牲品。哪怕你達到開悟階段你還是不能自滿,因為就算你開悟了還是有更高的層次讓你去探索,你會感覺你即使已經爬到了山頂,但是天空還是觸不可及,還是那麼深不可測、無路可循。所以不能自滿,一自滿,你就停滯不前。


但是如果你沒有信心也不行,靈性的進步會增強你的自信,這個自信並不是傲慢,源於表達自我內在真實的並不是傲慢。一個靈性越高的人越不會假裝自己,他會表達內在真實而不會迎合別人。當一個人擁有內在的真實體驗卻又不敢表達真相,過度的謙卑反而讓人無法產生信任和嚮往,他也無法發揮真實能力去幫助別人。所以傲慢會讓你停滯不前,沒有自信也會讓你停滯不前。這兩者是兩個極端。


 


 

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

易度門楊寧老師 。在家人修行的幾點體會。


易度門楊寧老師

在家人修行的幾點體會

(2012/10/14)


一、修行一定要廣積功德,修行圓滿的整個過程是不斷積功德、讓功德圓滿的過程。

功德是修行人的資糧,沒有功德,我們修行路上的障礙太多,身邊幾乎全是逆緣,我們在法侶財地上得不到別人的任何幫助。有的人說:我經常在做善事,但似乎還是有障礙,還是得不到好的回報。其實這只是你做的善事遠遠不夠抵消你的業力,你作的善業還是太少,善緣的功德不能成熟;其實在整個修證的過程中,我們需不斷的積累功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這樣才能最終讓自己功德圓滿、修行圓滿。


佈施、持戒、忍辱、禪定都是積功德,積此功德的結果是我們獲得佛的智慧。通過佛的智慧我們知道自己真正擁有一切,從而得到生命的最大滿足,狂心頓歇、從此安心。


佈施分為內佈施和外佈施兩種。內佈施簡單的說就是對自己好一點。暴飲暴食、不按時吃飯睡覺、痴迷各種享受、刺激之中,生活不規律、過量飲酒、吸食毒品、生氣煩惱等等都給我們的肉體造成了損傷。


我們常生氣傷到我們的肝,常急躁發脾氣傷到我們的心臟,不能按時吃飯細嚼慢嚥傷到我們的脾胃,生活不規律、性慾沒有節制、亂交傷到我們的腎與生殖系統,不按時作息、思慮過度讓我們腦部供血不足等等。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描述,但我們沒有幾個人真正善待過自己,這樣會減損我們的功德。


外佈施是我們用自己擁有的一切去無償幫助眾生:你的微笑、你的愛心、你的勞動、你的熱情、你的好心情、你的金錢、你的善巧方便、技能、你對佛法的見地佈施給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動物或植物,甚至於擴大到三界眾生。外佈施不在於你佈施的多少,重在你的真誠、盡心盡力。當然供養出家人、修建廟宇也在外佈施之中。

佈施可積累功德。


持戒分心戒和身戒兩種。心戒是直接從起心動念下手,提起覺照。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修證自己的貪嗔痴慢疑,慢慢去除自己的習氣。其實這個過程也包擴了佈施忍辱禪定。所以這個過程積功德最大。

持心戒時因為我們有習氣和慾望,我們一開始還不能修證自己的起心動念,那我們首先要學會善用其心,比如你是醫生,那麼每一位病人就診時,你都把他想像成你的親人,你想如你的親人病得這樣重,你會怎樣?那麼你內心的關切、你的切膚之痛、你的愛也許會隨之表現出來。


病人即使再愚鈍他也會感受得到的,絶大部分病人心情都焦躁不安,他感受到了醫生的溫暖,他便願意向醫生敞開自己,相信醫生。那麼他在治療中也許靠這種信任就能把藥物吸收得更好,病情因而恢復的更快。這樣做醫生,你便積功德;即使你不修行、醫術也不高,最低的回報,也會使你在很多世中身體健康。


因為你用心醫好了很多人的病,而且經常發心希望別人身體健康。依此類推,比如你經常真心隨喜別人,希望別人快樂。功德累積到一定程度,你便會覺得自己常常會春風滿面,不為瑣碎的一點小事煩惱,開心的時候越來越多,等等。我們用心去觀想,即使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但隨自己善念的增加,我們的貪嗔痴慢疑也會逐漸減少,當我們達到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不修而修,我們的心自然合於道的品質――博愛、慈悲、平等;戒律不持而持,那我們就達到積此功德的最終目的。


身戒即是我們身體力行,用行為去證明自己是個修行人。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等等。佛法的根本五戒是決心修證佛法的人應持的。持戒可積功德。忍辱即寬容、忍讓、理解、隨喜身邊的每一類眾生、不計較個人得失。忍辱可以積功德。


禪定是指我們能很全然的活在當下、不再為過去煩惱、不再為未來焦慮。此功德果報最快,只一剎那我們即可同時享受到此功德帶給我們的喜悅和滿足。禪定可積累功德。

唸佛(念是憶念)、觀經(用心看就是觀)都可以加速我們功德的圓滿。

 


二、打開心量,解決家庭矛盾


如果你在修行中有妻子或丈夫是同修,那是你的功德福報導致你修行的善緣成熟。那你修行的阻力就會小很多,但大部分在家人修行都會遇到家人的反對和阻攔。這就要求我們在修法上不要太執著形式上的東西。要從自己的起心動念入手,去包容理解家人。因為我們剛開始修行,自己的習氣還很重,又執著在修行上,一定會損失家庭的利益。比如丈夫或妻子會因為你的修行,為家、孩子付出很多


。不管我們的理由有多麼冠冕堂皇,我們表現也是極端自私的。所以你一定要學會忍受身邊的人對你的指責,在不影響修行的情況下,要加倍付出自己的愛去關愛對方、關愛身邊的人。不要怕不修行的人覺得你是在將功贖罪,讓他們有一個心裡平衡。其實你在做這些的過程中也在積累功德也是在修證佛法。


比如:我在前幾年的修行中,曾遇到來自丈夫及其家人的阻力。師父告訴我兩點:(1)、別人責備你時要持忍辱戒,不要爭辯對錯,認為是自己應該受的;(2)、你要無怨無悔的愛別人。我從中受益匪淺,其實,我們從來就沒有無怨無悔的愛過一個人。當我試著做第二點時,我才發現自己原來對丈夫有那麼多的怨氣,怨他不理解我,怨他回家晚,怨他不關心我,怨他說話不得體,怨他沒有太多時間陪我,怨他移情別戀等等。。。


我原來有太多的地方埋怨過他;從那時起,不管我丈夫做什麼,我只默默的旁觀,心中只要一生起怨恨的念頭,便想起,我與師父說過的絶不埋怨他做任何事。開始時不去埋怨他,我表面平靜、內心卻像釘在十字架上痛得傾吐不出。但我始終記著師父這句話:無怨無悔。


隨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只要不去埋怨對方,對自己的選擇就會無悔。這四個字太棒了!從對丈夫的無怨中,我開始對周圍的每個人無怨,我的心變得越來越豁達。我從忍受變得寬容。終於有一天,丈夫突然在我眼中變得完美無暇,而且周圍的所有人都開始變得完美,他們都在我眼中是那麼可愛,他們都是佛菩薩。


我在剎那之間,體驗到了博愛的感覺,那種愛盛滿我的心,不因對任何人減少半點,只是對丈夫、孩子、父母、朋友,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那種愛是那麼完美永恆,她是一種品質,她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心的剎那圓滿,終於使我享受到了天長地久的愛,那種愛來自我們自己,她能使我們獲得最大最終的滿足。師父告訴我說,你體驗到了博愛也就是大慈大悲,這是每個人最初也是最終的品質,眾生所有慾望的永無止盡,只是在尋找這種愛,只是在渴望這種愛!也只有這種愛可以使眾生徹底滿足。



三、正確對待性生活

在整個修證佛法的過程中,在家人修行除在短期內需閉關禁慾外,其它時間正常有規律的性生活,並不影響我們最終的解脫。修行人在家修行,性生活不和諧也是家庭矛盾的一個焦點。實際理地不染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其實健康的充滿愛的性生活,同樣是入道的法門。有的修行人厭倦性生活,其實是他熱衷於修行、心不在性愛之中,自以為自己的心在道上;而道在哪兒?道就在當下的剎那!如果你能全然的投入愛之中,那性愛就變成了一個法門。全然專一的去愛,可淨化昇華你的情慾。情慾的昇華使性變成了陰陽兩種能量的互動與交流。你與你的愛人可變成一個愛的統一體,沒有分別;進入無我無他的境界。


我們之所以不能把性愛當成修行的法門,只因為我們無法全然專一的愛對方。我們只會佔有、享受對方帶給我們的快樂和刺激,那樣的性生活對修行不只沒有幫助,而且對身體是弊多利少,其實我們很多人在性愛中達不到這個要求。但如你在家修行,有時我們又無法避開性生活,那樣你只能在性交時努力的專注於愛之中,如果你不能有熱情,那麼你多想想丈夫、或妻子平時的好處,想他或她平時最可愛的時候。


這樣讓自己的內心充滿愛,而不會把意念集中在性器官上,讓自己的心放鬆,儘量充滿柔情,充滿愛,而不是充滿侵略,佔有的慾望。這樣讓自己與丈夫或妻子身、口、意合一;身體互相融入對方,而意念中除了愛,沒有性的任何觀念,那你在剎那間,即會體驗到無我、體驗到深入禪定的喜悅。


曾經,我在很長時間排斥性生活,潛意識裡認為那樣會消耗自己的能量,會漏丹。但在後來的修證過程中,我明白真正的漏是心漏。如果自己心中還有邪淫,看到美女還想入非非,還有情慾,還喜歡取悅身邊的異性,還渴望佔有異性的愛,還希望全天下的女人或男人都喜歡你,還喜歡營造曖昧的氣氛等等。那你即使沒有性生活(這時你的心早已被淫慾染著了,),你的真陰或真陽同樣在漏,而且比身漏更嚴重。


因為心漏,是眼耳鼻舌身意全在漏、是大漏;身漏是小漏,如不戒心淫,只看重行為,是捨本求末,學佛如煮沙成粥。當你的心,超越了性慾和情慾,你才算真正漏盡,而這種超越是從凡夫全然專一的愛昇華到博愛。全然(無有雜念)專一的愛不是指痴情的執著、不是單相思,是你的心全然地在此時此地(也即是活在當下)。

 

四、怎樣選擇飲食


1、修證佛法當然以吃素食為最好。

①、因為素食氣清,可以使我們的脈道較清淨,容易在轉變生理時打通、轉化氣脈。

②、食色性也。飲食男女是人的根本慾望。我們飲食清淡,隨時間推移會影響減淡其它慾望,從而清心寡慾,有利修行。

③、吃素食可避免直接或間接殺生,這樣我們的修行中就不會因造殺業太多,而增加我們的逆緣,有利修行。


2、我們有時因各種原因不得不吃肉、喝酒,但因我們信佛,信因果,反而使我們

常處於矛盾之中。我認為遇到此種情況時,你可以在吃肉前心裡持咒,或默唸佛菩薩的名號,讓諸佛菩薩通過你作超度。如果你持咒時心很清淨、念力專一,那你的力量即使不能超度,也可以讓動物忘掉死時的痛苦,而嗔心減少;那你因食肉間接所造的殺業要減輕許多。


我曾常與親朋好友一起吃飯,朋友中如有點肉食的,我就會在肉餐上桌時用心力作超拔。每次作超拔時我都會看到許多動物化光而去,而桌上的肉裡有大量的黑色氣團隨它們的離去而排出(這是因為動物在被殺時,它們的痛苦與嗔恨使它們的肉體產生了毒素)。


有一次,我為一條在鐵板上被煎烤的魚作超拔,我看到那條魚並未完全死去,但已被放在了鐵板上,只聽一聲淒厲的叫聲,那根本不是一條魚的叫聲,而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女孩子的聲音,因極端的痛苦,那條魚瞬間便魂飛魄散。作這種超拔,我需瞬間入定,把它的魂魄重新聚集起來,超度比較費力。如我們念力不足,又不會持咒,那我們如果吃肉的話就多做放生的事,或去寺院為你吃掉的動物作超拔,也算是積了一點善業將功補過了。


曾經有人問我:“濟公活佛不是也吃肉嗎?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濟公是活佛,他在吃狗肉的時候,就把那條狗超度了。他的身口意加持力都不可思議,如你達不到活佛的等級,還是別學濟公。


還有藏傳佛教也是食肉的,但那是因特定的地理環境與特定的修持法門決定的。雖然飲食對我們最終的圓滿解脫,並不是最重要的入手處;但如果我們在方方面面都能注意到,那修行的善緣就多一點,修行就較順利一點。在家人修行,切忌在形式上執著的去做。


比如:吃全素的人,如果廚師不注意,沒有洗淨切過肉的案板或葷鍋,只要讓他品出一點點葷油的味道,他便會嗔心大發;有時還會認為別人是在故意破壞他的道行,殊不知“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他以前因吃素修的功德全被他的怒火燒掉了。


當年釋迦世尊托鉢時,如眾生供養肉食,世尊與弟子也會攝受,那是隨順方便眾生的供養,也是慈悲的表現。所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起心動念。貪嗔痴慢疑中,你能放下一點,所造的功德遠遠大於你在行為上所作的善事。吃齋、持午、佈施等等做得再好,而起心動念一點兒也未改,那不修行的人就會覺得與你格格不入,覺得你修的太執著;反不如你寬容、忍讓、隨順、無私地去幫助別人;即使你吃肉,眾生也會認為你更具有佛菩薩的品質。

 


五、突然改變飲食習慣時需注意的問題

大部分修行人都不是從小吃齋,這樣突然因修行要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會導致生理上出現一些反應;尤其是一些身體虛弱的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因吃肉食時間很長,自己的生理、脈道已適應了肉食,而且在常年肉食的生炸煎烤中,脈道已聚集了很多的濁氣與脈毒,故在吃素一段時間後,有一個淨化脈道的排毒過程;最快的三個月、七個月或九個月等等。在這期間,必須注意自己的心態,要儘量調節使自己心情舒暢;而且工作忙的人,也應儘量抽時間每天靜坐一會兒,最好是兩個小時以上。這樣會使生理平穩的過度到適應素食,否則很容易在此期間,誘發一些內分泌系統的疾病。此期間的情緒至關重要,一般初步淨化脈道排毒過程,斷斷續續要三年時間。這也是一些抽菸的人,突然戒煙後得病的原因,他沒有把握好排毒期的起心動念和情緒。

 

六、怎樣選擇明師

1、首先,這位師父在對你施教時是否能透過你外在的包裝,而直指你內心深處。

2、這位明師多少能對你曾選修的法門,或修法有一定的瞭解。你們在大部分時候心靈是否能直接溝通。

3、 這位明師大部分時間內心很平靜,它不是來自於定力,而是來自於他對自

己的瞭解。他明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他清楚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他可能會煩,但他不迷茫。一個瞭解自己的明師才有可能指導你走向光明之道!

4、 你是否在面對他的時候,有敞開自己內心的願望,你渴望他瞭解、理解你,

那麼你可能與他有法緣。當你對一位明師,完全打開自己,變得謙卑恭敬而無怨無悔時,你便學會了不再包裝,向生活中的任何人、任何事敞開自己。那麼你便可以從任何事、任何物、如何人那兒,看到明師的品質,看到道的品質。這是你選擇師父的最終目的。

5、其實,真正的師徒關係,是一種相應,就像釋迦拈花迦葉微笑那樣。

 

七、正確看待一位明師你才能最終受益

1、首先不要對明師期望太高,我們意識中的明師一定是又聖又賢又慈悲。殊不知大部分明師,只是在見地上到位了,而在習氣與慾望上並未徹底。這需要生理的完全轉化,但他的見地,就足以引導你在修行中走向正道,而不致走偏。

2、並不是每位明師,都能熟知眾生的根基而對機說法,不要因為他解決不了你

目前面對的問題,就否定他;看他的說法能否使大部分人受益。

3、不要祈望明師什麼都會,我們很難見到一位出世法、入世法都修證到很圓滿

的師父;有些出家師父在世俗法處理問題中是很差的。明師也有一個圓滿的過程,明師也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寬容。

4、如果你能遇到一位出世入世,都很圓滿的師父指導你的修證,那你真是三生

有幸,請珍惜你的機緣和福報精進修行。不要用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分別明師的所作所為。

5、如果我們在修證中能時刻反省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找毛病,那我們身

邊就不乏善知識。雖然身邊的每個人都有習氣和慾望,但他們對你的指正恰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讓你圓滿。如果你有容納各種指責的心量,那眾生都可以成就你,只是他們用的是習氣和執著;明師用的是智慧。


6、明師並不都是慈悲的,有神通的。

慈悲心的真正生起很難。當一個人的心,已安住自己的本位時,如生不起慈悲心,是絶不想度眾生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業的。眾生的貪嗔痴慢疑太重、太執著了,一位不圓滿的明師又沒有太多的善巧方便;眾生無止境的慾望和苛求,使他們會把每位明師都送上十字架的。明師的心已回歸平凡,已明白平凡的真意,他對此世界的要求已極低,每天一餐飯、一瓢水、一個茅棚,已足以讓他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去安身立命。靜靜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這也許是最符合他的“習氣”的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一位明師,如還不夠圓滿,他還不能真正體驗到無緣之慈、同體大悲的境界,不能以眾生的痛苦為痛苦,以眾生的快樂為快樂。所以在此世界,你並不能從形式上見到真正的佛菩薩,因為即使是一位圓滿的師父,也要為眾生擔業障,也要呈現生老病死相。在他解脫圓滿之後,他會真正成為眾生,眾生苦他就苦,不再分別解脫與不解脫,不願意或沒必要轉煩惱為菩提,他是真的苦,只是這種苦的根源來自於眾生,而不是他自己的慾望。如果不看他的見地,他的表現更像一位凡夫。只是他不管享樂或是痛苦,都會心安理得、自由自在。


而真正圓滿的明師,他慈悲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眾生並不能從他的行為來確定他是慈悲或不慈悲。他的慈悲有時是打、罵、殺,是貪嗔痴慢疑的任何一種。對圓滿的師父,他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與習氣無關。真正的慈悲,是透徹因果的性相平等,只要是合於道的行為,都叫慈悲。並不是我們從人情的角度可以理解的。


神通,只是實證佛法過程中的副產品。有神通的人不一定是明師,但一位在實證中,有成就的師父一定會有神通。不要迷戀、追求神通,不要以有沒有神通去要求一位明師;見道、證道、得道是修證中的三個過程,見道後見地才真正到位,已可稱明師;證道是身心真正證到那個空性,在此過程中神通會出現。得道是真正能把證得的東西,圓滿的運用於生活,運用在出世或入世之中。這樣的師父是真正圓滿的明師,他在弘法中能給予眾生更多的善巧方便,他的心與諸佛菩薩相通,身口意的加持力都非常大。

願我們每一位修持佛法的人都能多積功德與福報,使我們不至於在遇到明師時,因我們的貪嗔痴慢疑、我們的無明,使我們的逆緣阻道,與明師擦肩而過。在末法時期,明師與好弟子都太難得。

 


八、不要排斥否定任何一個法門,法門是平等的

曾經我看到一句話,“淨土攝一切法門”。因我接觸禪宗和密宗的理論較多,心想這也太我慢了吧,怎麼這樣說呢?法門是平等的,我去唸佛修淨土法門,只是想知道這個法門與禪、密有何不同。當我一聲佛號,唸到不念而念時,觀到阿彌陀佛從我心輪進入,而我轉瞬與阿彌托佛合為一體,我與佛無二無別。在那剎那間,我明白此世界原來是常、樂、我、淨,世界原來呈現苦、集、滅、道,是因為我們的自心不淨、自心不圓滿,也在剎那間,明白“淨土攝一切法門”裡的淨土並非是指極樂世界,而是指諸佛淨土、自性淨土。而這與禪宗的明心見性、密宗的與本尊身口意合一,並無任何不同;都是在自性現前,即暫時處於佛的境界時,明白我不生不滅、永恆的道理,從而證無生法忍、轉煩惱為菩提,心安住於自性淨土。故禪、密、淨都可以說是即身成就的法門。

 

九、我喜歡禪宗

禪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機鋒應對讓一些善於思辯的人學來暢快淋漓,有峰迴路轉、茅塞頓開、起死回生之感。看禪宗祖師爺們呵佛罵祖、談空說有、戒在其心、不落痕跡、曾讓我這種喜愛自由、不拘小節的人看來簡直拍案叫絶,馬上選擇學習禪宗的法門。殊不知走進去,才知修學禪宗處處需小心慎微,稍不注意不是落在偏空上、就是落在有上,沒有神秀禪師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很難全部了知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所以頓悟一定要配合漸修,一定要有參禪功夫。過去禪宗的祖師爺們不談境界、不談功夫,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境界、沒有功夫;很多的話頭和公案,表面談見地,其實全是禪定中的境界和功夫,沒有實證功夫,你在機鋒的應對上,一定不會到位。

禪宗直接從本體入手,可以說是直入虎穴,修證起來高潮疊起,有大魄力、大根基的人應選修禪宗。(這樣說只是為禪宗作廣告)

   

十、初學打坐常見的問題:

1、現代人習慣思考,常過度用腦,心中牽掛太多,能量常聚集在頭部,所以一開始打坐時,很難全身放鬆。全身放鬆的關鍵是心、腦要放鬆。所以打坐開始時,首先要氣往下沉。然後調勻呼吸。

2、打坐觀呼吸、觀念頭等不是想和思考,是用心看。所以一般要頭部的氣沉入心輪部位,然後放鬆、起觀。

3、有的人打坐,坐的很好,但觀其氣脈,有的人一身頽廢之氣、死氣沉沉,有的人氣脈乾枯無光。這都與上坐前的心態有關。所以打坐前要調整心態,使自己充滿愛心、充滿歡喜。

4、打坐前不要吃的太多。

5、注重坐外功夫。平時六根儘量少損耗能量。吃飯睡覺時,要先心神內斂。把六根的能量收回體內,然後放鬆,才開始吃飯睡覺。這樣不易全身長贅肉、也不易作惡夢。大便時,不要看書看報。這樣易便秘、生痔瘡,要靜心放鬆,才能更充分的把體內的殘渣排出體外。其實,只有注重在日常“吃喝拉撒睡”時的鬆靜自然,打坐才能更快上路。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