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八章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八章 

(2019-09-20)


每一個維度之間都有著幾十個能量層級需要通過,要比拾階而上,每過一定的台階都有一個休息的地方。從我們正式體驗到能量的提升開始,每一個能量層級都會帶來不可預量的充實感和擴張感,在我們向多維度時間體驗的轉換過程當中,物理時間的感受就會加速,這會影響到我們生活中一切和時間有關的事物,同時伴隨的是階段性“誠惶誠恐”的不可預知感。一切都在快速的改變當中,觀念、思想、生活狀態、環境和關係,都會反映出我們能量層級的不斷擴張狀況。但是同時我們能夠體驗到更高維度的時間感受,相對於物理時間是在拉長度數,這個拉長的刻度很好地讓意識能夠停留在當下更長的時間。


內在體驗來自於我們能夠切實體驗到更高維度的時間感受,它是在無限接近永恆,正是這些永恆的片刻讓我們有機會打破一些現實的時間法則,暫時忘記外在世界和生活處境,感受到內在世界的巨大潛力和吸引。從體驗到身心輕盈起來並有脫離物質上升的感覺,個人的世界就已經開始不同了,接觸到新事物帶來的欣喜可以讓人明確地意識到靈性世界和物質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隨著時間流逝地更快,舊世界在不斷剝離,新體驗卻尚未穩固,一方面要保護好新的體驗,另一方面又要在快速流逝的時間當中做出有效決策。成功與否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堅定跟隨這種內在感受,最終把物理時間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同時和外在一些不再重要的事物斷舍離。這就是提升開始的狀態。


 

很多事物都面臨著被釋放和重組的可能,我們的身心會有一個被吸入的階段。吸入狀態往往是自發進行的,要在稠密的物質世界保持較高的靈性狀態是不容易的,必須保持信任,不能掙扎恐懼要讓事情自然發生。內在道路和外在形式是不同的,外在形式是一種意識定下的規則,內在道路則是靈性的自發引領。行走內道完全是個人的事情,旁人無法知曉也無法干預,有時候幫助來自於一個有經驗的明師,但多數時候則是內在的嚮導在起作用。我們將很容易分辨出哪些是無益的世俗想法和行動,哪些是我們必須要吸收的靈魂食糧,這可能會讓我們變得更為明智、謹慎地辨別。這個吸入階段會打破外在的很多執著。


 


而這些意識的轉變最終會影響我們現實當中的生活,解除套在我們身上的枷鎖。同時,現實的狀況也急需等待著去解決,也會從反方向去幫助糾正我們失衡和不完善的地方,讓我們能夠將不同的心智狀態整合在一起。這既是為了成熟我們的心智能力,也是為了讓我們的能量層次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直到這一過程完成,我們才有機會停下來暫時休息一段時間,重新平衡內在和外在。這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的世界已經不太能夠適應,過去看不到的煩惱開始真實還原出來,因此為了不再共振這些煩惱,我們有必要提升自己到一個更高的能量層級。


當我們的能量頻率進入到某個層級的時候,這個層級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而在此之前它們不過是一些理論概念,不是一個“實戰”技能。必須是在特定的能量層級裡面才有能力去吸收知識點、整合你的意識複合體,並正確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知識點在不同的能量層級都帶有它不同的啟示作用,同時也包含著某種靈性力量,有時候需要通過一些考驗和測試來獲得。這些雖然都是一些細節和片段,但是整個意識“大廈”的面貌卻是由眾多的細節和片段組合起來的。如果我們完全掌握了每個知識點的所有細節,那我們也就成為這一個能量層級的精通者,不僅能很好地解決個人所遇問題,也有能力去指導別人。


時間意味著頭腦線性思維和記憶,空間最基本的束縛來自身體的稠密度。提升除了充實感和擴張感,也有讓人“眩暈”的可能性,好比在我們接近一個發光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感受到那種能量和光明了,越接近輻射越強烈,但要實際進入到發光體則需要達到一定的能量值,這可以說是硬性條件。身體有時候會表現為異常疲勞,這些不適反應需要經過對能量的完整吸收和融合才會“清醒”過來。清醒階段就是可以休息的地方,是進入到某個新能量層級當中,這時候我們會感覺自己的身心有明顯地改變。外在和內在暫時獲得了平衡。


 


為了能在外在和內在世界都能擁有自主的力量,我們必須要找到一個真正不敗的參考點,這個參考點就是不生不滅的本體。如果能證悟本體的空性和大我意識,所有世間和非世間的現象都可以被推翻,我們就有能力把握好一切二元性對立現象,從各種煩惱狀態中解脫出來。那是否意味著就不再需要繼續努力提升自己?實際上證悟以後還有很多的層級需要逐步完成,在這裡只是一個關鍵點,而不是一個終點。提升能量層級和證悟空性不會有矛盾,當我們達到一定能量層級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渴望擺脫一切形式的痛苦和束縛,這會成為我們去證悟空性的起點。在證悟之前我們無法完全擺脫世俗或精神痛苦,至多只能暫時壓住它。證悟空性我們就沒有什麼可以再執著和恐懼的,空性就是最根本的力量。只有證悟空性才能真正斷除輪迴,提升能量和認識空性是兩個不同的努力方向,但最後兩者會匯入同一個目標,那就是證悟。


 

能量層級實際上是一個意識複合體,就像水晶簇一樣,通過不同的簇來表達一個複合型的能量振動。我們的能量層級包含著宇宙體、靈性體、思想體、情緒體、身體這樣不同的能量組合。較低的身體必須適應較高的身體,以便能夠為其所用。在某種程度上身體功能是在努力配合宇宙體並成為一個“鷹眼”,這是用來觀察較低世界的地方,也是把較高意識帶入較低世界的一個媒介。這對較低世界是一個高我“步進”,較低世界完全缺乏高我意識,而這些高我意識可以通過“步進”媒介來彌補缺陷,這會帶來進一步的意識融合。融合代表的是意識的擴展程度,我們的能量層級高低不在於剝離掉較低的身體,至少目前是不允許的。而是在於我們的意識高度和關注點,當更多的高我意識融合的時候,我們可以從高我的觀點來看待較低世界的經驗,通過融合能量層級也會不斷地得到升級。


 

當我們的意識被吸入到能量層面,首先接觸到能量的色彩、光輝和聲音,物質的產生來源於能量振動,物理學稱為弦。物質就是不同的弦所發出的振動。但是靈性能量不是物質的能量,那要比物質能量更精微,不可測量而且擁有智能。進入能量領域也意味著進入幻相的創造領域,幻相總是充滿誘惑,很難有人經得起這種誘惑而不產生各種幻想和錯覺。比如提升帶來的光輝是如此強烈,所以很容易讓人產生已經達到源頭的錯覺。但是也不能一味否定所有這些感受和體驗,有些體驗屬於片段式的靈感,有些體驗是來自能量層面的真實感受,這在能量上升當中比較常見。感受和體驗需要從明性、喜樂、無念的方面來參考,這些是帶來正面意義的體驗,它和一般帶來迷惑和混亂的體驗不同,正面意義的體驗貫穿了所有的能量層面,負面體驗則是由個人意識的偏差和身心障礙所顯化出來的,對不同人有不同的差別。


 

有三種可以用來衡量能量提升的表現,明性、喜樂、無念。明性是能量擴展的狀態。光明由內而外向外發散,我們可以感覺到外部世界也變得光亮,類似一種如夢如幻的感受。喜樂首先是從心理上觸發的,心理上的喜樂是由平常的苦受所強烈對比出來的,所以它被稱為“狂喜”體驗。一般人活在種種現實壓力之下很難有機會體驗到這樣狂喜。然後是生理上的喜樂,生理上的喜樂是內在氣脈暢通帶來的安樂感受。最後是肉體,肉體的喜樂不是一種心靈感受,這是肉體被轉化以後帶來的體驗,更接近於能量振動的本質,是一種金剛大樂。無念是一種比較清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裡面,意識可以無限地向虛空處擴張。


 

但是虛空本身也是物質、半物質元素組成,而空性顯然屬於精微能量。在清淨到極點的狀態裡有一種“虛空”的表現,但這並非本體。本體是一種真空狀態,在這種真空裡,“虛空”的物質和半物質屬性也不存在。達到真空才是真正的合一和證悟空性。我們的絶對本體是空性的,不生不滅的,不是因為什麼都沒有,而是因為那裡有意識無法測量和思維的精微能量,因為比思維還要精微所以無法靠思維來認識,只能靠精微的能量本身。這些精微能量的智能會幫助我們理解一切高等知識,它們不會脫離最核心的真理,這是一種帶有源頭意識的振動能量。它在宇宙心是一種意識,在靈性體是一種能力,在源頭則處於超然無為狀態,當這三者對齊的瞬間我們就會證悟本體。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七章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七章

 (2019-09-14)

 


在向靈性山峰攀爬的過程中,不同的人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但只要是對心靈獲得清淨無益的,都是不必要的執著和煩惱。不管它是來自於過去還是現在,外在還是內在;是出於行動、情緒還是思想表現,甚至某種潛意識層面上的妄想和流識,都需要認真和謹慎看待。好比說某人目前面臨著工作和事業上的壓力,需要全力以赴,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精力漸漸不支,嚴重影響到心靈和頭腦的清淨狀態,從而製造出更多的煩惱和心理壓力。雖然目前的工作從各方面來看也很重要,但是一旦和最高的法則相比,它就不再是最重要的,需要從中做出正確選擇。花一些時間將外在的事情放一放,然後靜下來調整好自己的身體情緒,再把潛意識當中的各種流識一並釋放掉。


假如我們內心真正渴望的是清淨,以及由清淨帶來的自由和安定狀態,那就有必要調整自己的一切外在行動,把它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而不能再用某個主觀看法來“欺騙”自己,因為一旦相信這些觀念和想法是絕對必要和正確的,就意味著有執著,有執著就一定會有放不開和放不下的東西,人心就不可能真正體驗到清淨。沒有清淨我們的情緒就會非常不穩定並加重我們內心的掙扎,這在世俗道理上可接受,但是靈性生活中卻是失敗的例子。掙扎的過程不僅大量消耗我們的精力,也遮蔽了我們的內在智慧。在靈性道路上的難與易雖不完全等同外在事務的多寡,但是我們對事物的抉擇需要有一個總的方向性參考,最高的指導性原則,甚至有時候應該未雨綢繆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如果沒有這個最重要的東西來引導我們,無論我們有多高的理想,多麼努力地想達到靈性上的成功,那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在不得不採取行動的過程中,被迫性和強迫性帶來的一些焦慮和壓力是可能的,如果能順其自然地跟隨行動,但不執著於行動過程和結果,這樣就不會產生過多的妄想和評判。當事情完成就要集中精力調整自己的內心恢復到清淨狀態,沒有這個調整,情緒和流識會不斷地累積下去,那就是一個不斷去造業的被動狀態。行動但是要有意識地行動,通過有意識去觀察自己,摒棄一切帶來情緒不安的思想根源,斷除一切內在的“心動”和“攀緣”,把一切行為看成自發的而非自己本性的行為,這就打破了有一個“我”在行動的執著。


 


心本身是受業力支配的,本性只是作為一個觀照者且永遠只能是以一個觀照者的身份存在。能夠這樣做就是一種很好的踐行“業力瑜伽”,你無需為行動結果背負那些不必要的業力負擔。只要在整個過程當中沒有“心動”就沒有執著產生,沒有“攀緣”就不會被客體糾纏。因為確實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沒有一個真實的主體在那裡,很大程度上的心理受苦都來自於認同於有一個“我”的存在。這種智慧非常精微,不能有任何的自我欺騙和假裝在那裡,所以頭腦一時的衝動想法是不可信任的,玩弄一些概念是危險的。只有內心的清淨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的答案。


 

如果我們能夠踐行這種行動當中的“無為”,懂得隨時放下,業相相對就輕也會很快耗盡,這時候我們就是處在一種臨近“當下”的狀態,要隨時進入無思慮的當下存在就輕而易舉。在當下裡面有一個清淨的所在,那是個不斷需要去維護的地方,這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靈性行動。如果沒有立足於這個地方外圍的一切行動則充滿陷阱,一旦過分投入就會迷失。不管此刻你正在經歷什麼樣的感受都沒有意義,因為你是受外圍事物所支配的,而非來自於當下的存在體驗。如果是來自當下的存在體驗,行動本身就會帶來滿足,不管結果是什麼你都會獲得“知識”的滿足,這種“知識”滿足也會帶來快樂。



如果我們能夠一直保持自然放鬆地生活,有覺知地去調整生活和行動,那會更容易達到內心清淨和回歸當下的目的。問題在於我們不可能一直這樣,生活的波浪會帶給我們一些仿佛被海水包圍而失去立足點的突發情況,一個類似的比喻是:“人的一生就好比被業力的繩索綁縛在小船之上,然後無目的地在大海中漂流,隨時承受著業力帶來的風浪,甚至將自己的小船掀翻也無以為力。”這個比喻是非常恰當的,當我們沒有有意識去選擇我們的最高准則,付出我們靈性的行動,隨時回歸我們自性的時候,生活一定會是這樣。如果一個人意識不到自身的處境和周圍的危險,那他還睡得比較深。雖然被業力的繩索綁縛,但是不意味我們沒有即時從各種問題中解脫的辦法,這需要從內在去找到一個立足點,然後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來放下,這樣就可以使業力的繩索鬆綁。


 

要活在當下最需要謹記的一點就是“不執著”,除了保留一些對靈性進步的執著以外,身心一切現像都不執著;對生活當中經歷的一切不執著,苦樂得失也要不執著,當執著產生的時候也不要執著於打敗“執著”,這樣我們的心就容易接受生活的常態,了解一切現像都是無根的自然顯現。如果我們不糾纏其中,這些最終都會回歸清淨的本體。這個清淨本體裡面不僅是空性也有光明,空性體驗才是打破一切執著的根本,而光明可以帶來調和的力量。所以空性和光明是同時存在的,一旦這種失去空性感受就等於失去光明,心靈也失去力量,就像流浪於生活的汪洋大海之中,隨時面臨執著帶來的掙扎。

 

每個人都有他的精神支撐點,這和心智結構和太陽神經叢有關。但如果我們尋求的是空性和光明的力量,什麼才是我們最終的支撐點呢?當然不是靠對抗煩惱,或一時的信念和決心,這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也不能做到隨時隨地發揮作用,真正的精神支撐點應該在身體的能量系統裡面建立一個中心地帶,這個中心地帶是從頭頂到心輪的垂直部位。頂輪關乎悟性和智能,心輪關乎品德和自性,所以在靈性成長的重要階段,當一個人建立起光體,這兩個地方的能量是最為活躍和強大的。如果頂輪沒有完全打開,它的力量支撐點是偏下一點,從眉心到太陽神經叢。很多人深感頭腦很難停止妄念、心靈也很難清淨下來,其實就是這個區域缺少能,所以無法自由控制。要獲得更多的能,需要建立一個能量通道從宇宙中吸收更多的能來帶動身體氣脈不斷得到更新和補充。

 


能量要進入中脈才能聯合頂輪和心輪的能量,從而實現一個穩定的力量中心。頭腦和心靈沒有達到一定成熟的人,無論怎麼去訓練能量系統,都無法將這一能量中心充分激活,能量只能停留在腹部以下、在中脈的左右兩邊運動,或者從背部到前胸運動。中脈的管道極其細微,這代表的是意識和心靈的精微度,所以中脈像征著心法和中道智慧。如果借助中脈將心輪和頂輪的所有支脈全部打開,就是開悟的體現。


 

從思想認知的角度看,我們必須正確理解事物(中道),首先需要對事物有一個覺知的意識(眉心輪),當我們的眉心輪被激活有能量的時候,會幫助我們將意識往上移動一部分(頂輪),獲得對事物更深刻的洞見。其次充分認識到心的力量的重要性,從強調個人意志(太陽神經叢)的精神力量逐漸用心的力量來取代(心輪),這是一種清淨帶來的空性和光明力量。如果心輪擁有足夠的能且充滿每根支脈的話,它就會變得如如不動,就不會恐懼任何事物。心止才有自性的光明顯現,在心止的同時仍然保持清醒的覺知意識(智慧),那就會帶來開悟的一瞥。所以我們要獲得空性和光明的證悟,首先是從培養自我的覺察、心靈力量的主宰開始的。


心和腦的聯合是很重要的,如果將心靈和頭腦知識結合起來,達到一定的成熟階段,借助喚醒的昆達裡尼就可以將所有脈輪系統連接起來形成一道光柱。這個光柱的中心就是中脈,所以一旦我們有能力打開中脈,光柱就會變得很穩固。頂輪和心輪就會強有力地連接起來,我們可以用頭腦來感受事物,用心來思考,它們不再是一種彼此分離狀態。揚升的載具用兩個反方向的立體三角形結構相互疊加在一起表示,它代表的是一種穩固的能量結構,這種結構正是以心和腦為中心支撐的,同時在不同的相交點上形成更多的三角切面,這既是穩定的延伸,也是意識的擴展。



讓能量能夠為我所用,我們還需要克服身體和情緒兩個層面,身體的一般病痛並不會影響心,打開中脈也不一定要非常健康。但是仍然要注意身體的調理和正常休息、適當鍛煉,以免積勞成疾或形成某種隱患,這會對建立能量系統有障礙。在我們的覺知意識向內移動的同時,情緒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干擾,過多的情緒負荷會大大降低能量的頻率,使能量無法向上移動維持在較高頻率。當我們突破情緒體的時候同樣要通過一個令人迷惑的界面,那是星光層面,星光層面是深潛的集體意識地帶,有些是過去生的情緒殘留,有些是靈界的投影。這個星光層面會帶來一些離奇的體驗,但都是虛妄不實的。我們的重點仍是向“明心”以上的世界上升,只要能感受到心靈的更多光明力量,喚醒自性就是下一階段的目標。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六章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六章 

(2019-09-05)


地球生活歷來就是一個苦樂參半的地方,它不像死後被描述的世界那樣,要麼是天堂狀態,要麼是地獄狀態。作為生的一個對立面,死亡既非空無所有,同時也是流轉到下一生的準備階段,生和死既對立又相互依托。 “生”的一切體驗都是一場圍繞著苦樂展開的悖論,因為地球生活有著極其復雜的思想意識差別,這些意識差別形成了不同的苦樂感受和業相。“死”的一切體驗則是悖論的暫時緩解,其中體驗的苦樂只是被動地消耗成果,僅僅是為了釋放生前過重的業相負擔,而力求再次回到出生前的平衡和完整。它們相互依賴、支持、循環構成輪迴的本體。而悖論恰恰是一種完整性的生命體現。


 

苦樂的極性對立狀態很難產生心靈的進步和超越,因為在極性的狀態沒有對比和參照,樂極則缺少心靈動力,無法產生作為和追求;苦極則無暇顧及追求,深感前途無望。苦和樂的價值及原理,絕非用死後的世界就可以解決根本問題,因為它們都是生死循環的一部分。這不需要依靠單純相信和理解其中的玄理部分也可以推斷出來,天堂和地獄的存在狀態是地球生活在高維度的放大形式,當一個內心感受到極其快樂的時候無疑像處在天堂當中;或感受到極其痛苦的時候無疑像處在地獄當中。它們反映了更大的生命悖論,但仍然無法擺脫對立面的強加而超脫自身,一切努力都還在悖論的形式當中。




苦與樂成為一種極性表達,但它終究只是主觀性的感受。就比如當一個人處於自身的苦樂感受當中,外人是很難切身體驗的。極性是一種絕對孤立狀態,無法形成悖論,所以也不可能形成一種整體觀。要獲得整體觀只能依賴悖論,而悖論在地球生活中才能實現,如果把某種參照事實去“概念化”和“固定化”,那相對的結論和事實也無法成立,那我們對苦和樂就有了不一樣的看法和理解。這也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的相通道理所在。因此靈界的苦樂狀態不過是人世間善惡對立的極性放大,它並非永久不變,也不是真正固有實相。靈界的苦樂更多是心理上的、在較高維度的投射成相。而不是身體層面,直接與身體知覺相連。這也間接說明一個人是身處天堂還是地獄完全是心理所累積的不同業相使然。


 

既然悖論無法超越自身,唯一的解脫方法是生活於悖論而又能超然於悖論,這樣苦樂就不再是一個絕對孤立的極性問題。關於苦樂我們不能用固定的經驗和看法去限制它,而是利用它們來達到更高的整體觀目的,從整體觀去認識苦樂和人生之必經歷程。那我們終究會認識到一切事物和苦樂體驗都是暫時和相對的,通過充分地認識這種諸行無常、萬法唯識的現像,我們的智慧才有可能找到其對立面——永恆和絕對的。有相對就有絕對,有悖論就有唯一真理。智慧不是一種思想認識,而是對事物的一種完整體驗。站在永恆和絕對的立場上,就不再需要依賴極性來導向另外一端,苦導向樂,樂導向苦,這就是噩夢一般的輪迴效應。每個人的宿命最初都是一樣屬於這種天生的無意識,只能依賴苦才能感受樂的存在價值,依賴愚痴才能產生智慧的認同。但是如果依賴絕對性,就有可能自主享受快樂又遠離一切形式的痛苦,或者把輪迴和解脫變成一個統一體。




苦樂參半的生活培養出極強的忍耐能力,以及不斷向更高意識層面進化的渴求。因為某種程度上意識層次關乎著苦樂的對比和自我掌控能力,在這裡苦樂主要由心理條件所主宰,而意識是決定因素。苦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只有在苦樂的相互作用下,靈魂才可能最終依賴心靈的控制獲得極性平衡,在這種平衡當中靈魂將完全清醒過來從而意識到自己,這是大我意識的開端。依賴大我意識的覺醒才可以實現生死輪迴的解脫。因為大我意識到所有的悖論都發生在其內在的空性當中,而在“有”的世界尋求統一顯然也只能是另一種悖論。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對一切悖論現像的總結。在這點上一個普通人和一個得道之人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是都不可避免苦樂二元性的作用,其不同在於普通人趨樂避苦想用樂取代苦,但仍然無法避免苦。得道之人知道對立相生的道理,不逃避受苦,也不追求和執著於快樂,因而可以免受苦樂帶來的困擾。一個善於把握陰陽的人是通過對“炁”的控制來平衡苦樂,一個得道聖人是通過思想心念的控制來調和苦樂的感受,一個神人自身並沒有體驗苦樂的可能性,其對苦樂的感受是通過任何人的心來獲得體驗。但是這些不同常人的苦樂體驗都有一個內在的支撐,那就是不同於一般相對苦樂層面的大道之樂,這種大道之樂是長盛不衰的,在這裡就成為一個有控制力和神聖意識之人的享用資本。




一個人的心靈越是成熟有經驗,對苦樂的體驗就越是敏銳,活在這個世間無疑是一種受苦,所以佛法說輪迴皆苦,就連相對的樂也是一種苦,這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地方。但是一個已經達到完整理解的人卻願意懷著無限的耐心去承受這個“矛盾”。這可能是在一種悲憫心的驅使之下,也可能是不自覺地自然參與其中,其中不乏苦樂的循環作用來推動。一個有志於道的人通過學道之樂來對比世俗生活的不值得,通過一定的受苦來同理世人的普遍受苦狀態,這兩種心理會促使他不斷前進,也願意服務他人。而不應該從此滿足現狀、駐足不前或者進入一種心靈停滯狀態。


 

如果心靈切斷一切導致苦樂體驗的外緣,心靈就容易進入這種停滯狀態,就像“枯木”一樣缺乏生機。這種狀態是有可能發生的,雖然不同層次的人體驗的境界有所不同,對於一般人這種心靈停滯是有害和消極的,類似一個鬼魂被迫停留在陰陽兩界之間,因為沒有實際參與生活而導致無法繼續提升自己。對於停留在高維度體驗的人則類似於身體留在世間,而內心體驗的是某個天堂世界。這種狀態既不向前也不退後,如果要向前必然先要回撤和下降,才能產生進一步的動力。心需要重新活躍起來,感受到苦的存在,但這也意味著強烈地體驗到苦樂對比。所以不管一個人提升到什麼程度都需要保留一些和現實的對接,自然地生活,這樣才不會進入停滯狀態。在處理這種生活經驗上,從一心只為自我打算的世俗道路轉向為他人幸福努力的服務道路是最好的,也最貼近靈性的宗旨。


 

它不會脫離在悖論中認識整體的道理,它可以避免走向孤立性認識和消極心理。真正的靈性服務不是一定做偉大的事業,服務於更廣大的群體,這些世人的標準並不適用於靈性法則。實際上要釋放掉那些以大小、結果、利益、名聲來衡量和追求服務的心理。服務不論環境、對象和方式,有時候可能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生活瑣事,一個對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一開始就想著服務眾生而卻沒有從身邊小事做起的想法注定是要失敗的。從最簡單的道理而言,大都是由小而累積起來的,關鍵在於內在的熱情和誠實,以及堅持下去的勇氣和耐心。一個人如果是帶著靈性的整體認識、改善自我內在的目的去提供無私服務的話,就是真正利用好了世間的苦樂作用,那他就有機會超越苦樂對立的心理壁壘。因為在這過程中一定會有苦樂感受,一定會加強某些神聖品質而削弱某些個人欲求,如果是帶著個人私欲的動機去做,其結果也會變得復雜而不純粹,只會增加更多的苦和業相。



這是一條永恆不變的生命道路,通過犧牲小我來成就大我,通過靈性服務使他人幸福體現出最高的人生意義和價值。起初我們需要一些激勵的手段,當我們能夠自我把握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去行動,而無需刻意和勉強,因為作為一個較高意識的存在,其對應的是不管表面做和不做都在這條服務道路當中,都會成為世間的服務者和人格示範。這些服務當中最好的服務是提供靈性智慧的服務,因為它能夠把人從心靈迷障中解脫出來,認識到永恆和絕對的存在。在一個沒有參考點的悖論世界裡,服務的標準也會失去,這時候的服務完全是創造性的,這種服務更為高級,將眾生之心看成自心,它完全符合絕對性真理但是又不完全被智力所理解。



服務之心本來就潛藏於人心當中,這是一種善根。積極地培養這樣的善根有利於化解厭惡世俗帶來的消極,真正應該舍棄是內在自我停滯、自我限制、自私自利的觀念,而不是外在生活的表面割舍,這也是所有宗教核心的終極人生觀。這種人生觀是指導一切生活前進方向的最高標竿。一個人在不斷上升的過程當中一定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個人生活和靈性服務統一起來,如何利用現有的條件和資源,更好地促進內在意識改變,對他人產生更大的利益?


 

它不僅涉及到如何將內心打開去平等面向所有苦樂境遇的問題,同時也涉及到如何克服偏狹的觀念隨時準備成為一個無條件服務者的問題。雖然它對自我執著的習慣力量是一種挑戰,但它也會成為決定一個人能否最終擁有真正智慧、證悟實相的一個根本因素。既然大道本身就是一種無限的服務,那我們必然也被要求培養這種與道相符合的品質,才可能獲得解脫。如果這過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礙是一種苦的話,也只有轉化這種苦才會收獲豐厚的樂。


 


 

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五章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五章

 (2019-08-27 )

 

古人言:“學道者千,知道者一。知道者千,而志道者一”。求道的歷程無論什麼時代都是少有人知曉、找到、少有人行的道路,在真正入道之前必然要經歷很多的考驗和心靈準備。求道之路可謂艱辛,作為一條“看不見”的道路不僅沒有現成的既定路線可行走,也超出一般思維邏輯,通常無法預測和計劃。可按照既定路線預測和計劃的,都是以生存和安穩為目標的一般世俗道路,以及出於某種簡單信仰的宗教形式。盡管這種世俗的既定道路也不見得就是真正安全的,而宗教形式往往無法深入道路的內核而顯得僵化乏味。求道之路之所以千裡挑一,就是因為求道對心靈有極高的要求和悟性,既要有打破常規的理性批判和冒險精神,又要保持不失去心靈的純潔動機。


這種內在高標準和難以預測的行進方式是造成外在生活無法保持在“正常”狀態的原因之一。這條路在還沒有內心獲得穩定(入門)之前經常是蜿蜒曲折的,就像一條曲線一樣行進。有時向東有時向西。它和個人的主觀性、行為習慣混融在一起,在外則影響了一個人的生活、工作、情感和求道方式。這時候對一個人的真誠度是一個重要考驗,一個人要麼信任內心的指引,借助外在的機緣而進行自我突破;要麼回到過去的模式,因自身條件不具備而放棄。心靈搖擺不定也往往暴露出人心當中潛在的嗜欲、無耐心、自大根性。嗜欲深則天機淺,所以很難理解、接納大道智慧,也很難在心裡培養對其的興趣和信心。無耐心則是急於求成、急於看到成果,從短淺的現實價值來考量長久的靈性意義,對事物的了解和探索淺嘗輒止,沒有專一的精神。自大則是源於對個人有限智力和能力的過於崇信,而沒有深刻認識靈性的能力比聰明才智都更為重要,靈性能力是站在道的角度來行為處事的能力,是把握自我的能力,是看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質的能力,是知天意曉人事的能力。在靈性天平上,任何習性傾向的行為結果都是對道路的一種偏移和失衡。


“我見”是阻礙一個人見道的主要原因,“我見”代表著固有的心智結構和思維習慣。學道者用世間知識和有限智力經驗來看待本然大道,把靈性解讀成自己的版本,已非原有的自然。用個人的看法來規範和計劃自己的求道之路,想讓“道”來符合自己的理想和標准,其結果必然是失敗的。不了解道是先天的“神”,我見是後天的“人”,用人的經驗和愛惡來判定神的作為,自然是徒勞無功的。古人尚且求道艱難,更不用說今人了,今人頭腦和古人相比更加復雜,強調個人性。有更多的自我觀點,在沒有真正了解事物之前就已經存有自己的觀點了,所以很難從內心產生信任。頭腦是用來學習和積累經驗的工具,但是學習的結果又加強了頭腦的評斷能力,強化自我心智,進一步阻礙對道的認識。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讓頭腦和心靈放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從內心產生謙卑和信任,這樣才有利於打破我見,看到真相,深入領悟大道。有一個“我見”存在就不可能見道。


見道之難不完全是悟性不夠的原因,也有世俗環境帶來的壓力和煩惱,世俗價值的不看重、周圍人的不理解甚至嘲諷讓人喪失信心。傳統習俗對於生活在世間的人也有著無法抹去的影響,學業、情感、婚姻、家庭責任、事業等等讓人消耗掉大量精力,這些都是不能讓人志向於道的人生障礙。但是這些也可以成為一個人堅定自我信念的逆向推動,生活於山野當中雖然清淨,但不見得就已經達到了志向堅定和破除常規的能力,所以真正的求道者是不會被世俗的困擾和考驗所擊敗的,反而會更加堅定地朝著真理的方向繼續前進。一個人應該全然接受這種隨時生活於未知的存在狀態,有勇氣接受現實世界,忍耐世俗環境,不逃避也不沉溺幻想,並努力從現實世界中開拓出一條自我提升之路。

 

從未知的生活當中去尋求這種超出一般思想模式的本然智慧,即天生的智慧,然後“知道”並活出它,這樣才能找到立足之本,創造出一條自我提升之路,並以此獲得足夠的資本和獨立性。生活於世俗當中而能夠一直保持初心這才是最重要的,依賴外在環境和他人肯定帶來的自我認同並不能保證對道義的堅持。初心就是對大道、對真理的真誠之心,保持初心才可能做到用心去感受生活帶來的挑戰課題是什麼,以及如何從自身開始來破除行道的障礙。與道的意願相符才有可能活出更大的自由和存在感,這可能意味著要摒棄很多違背自然的個人私欲、各種思想上的模式、情感模式等等。最終是要奉獻“自我”,以便能夠融入“道”的無限統一當中。這個奉獻是真正意義上的奉獻臣服,這種臣服比單純地服從命令或者分享財物、犧牲生命更難做到,但它也是一個人能夠入道的終極考核。因為道的方式就是如此,它是無限地包容,沒有私欲。因此一個人的心量也應該可以包容得下所有的生命和存在方式。


正是基於上述緣由,所以“志道者千,而專精者一。專精者千,而勤久者一。”因為缺少應有的內在品質,所以無法長久的專一堅持下去,而內在的品質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是以學者眾,成者寡也”。這雖然只是個比喻,但也足以可見要獲得至高無上的大道有多難。要培養一個志向不易,要完成一個志向更難。更何況還有那麼多有悖於這種志向的世俗價值影響存在。從一個求道者到一個入門者,再到一個精通者,就好比一個學徒不可能一下就達到登峰造極的成就,但至少心能夠堅持信仰,堅定內在的真愛,不滿足於學到的知識皮毛,而是從道的實質精髓當中去專修提煉,從一而終地努力下去也不是沒有可能。


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求道者,就必須培養足夠的內在品質,好比:

忍耐和毅力

對現實的無限忍耐和對道路從一而終的毅力。


接受現實的勇氣

不把現實看做成長的對立面,這樣才能更好做自己的內在工作。


不違背道義的勇氣

對自己誠實、不妥協世俗價值的勇氣。


建立自信

更多依賴於純直覺和內在體驗的自信,而不是一時激情帶來的片面結論。


放下過去

同時也要放下任何對未來的擔憂,以輕鬆、自然和信任的心態前行才是最好的求道狀態。


專精

找到自我提升之路,避免外在的誘惑分心,帶著三年、十年、二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始終如一。這樣才能專精、也容易達到目的。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四章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四章

 (2019-07-29 )



靈性修煉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能夠讓心變得精純。精純的心才有力量,這種力量是穩定的控攝力和創造喜樂的能力。精純的心能夠將感官的世界和內在精神世界統一起來,甚至將這些感受和知覺轉變成一種本質的元素,即空性和喜樂的能量。我們都活在感官和知覺的世界裡面,深受感官世界的影響和局限,因為缺乏對感官的控攝力,所以感官和外境交感熏染,使得心靈變得越來越濁性,滋生越來越多的貪欲和煩惱。濁心沒有力量,所以也很容易沉浸在它的負面性和痛苦當中。感官擁有它的快樂,但卻是濁性的;心擁有它的喜樂,是滋養的;精純的心其喜樂也是精的,只有達到內維度層面的人才可以觸及這種“精樂”。通過體驗內維度的精樂,心也必然被賜予和習慣於這種精純的能力。


精純的心不受感官知覺的影響,在本質的元素裡面也不會有任何的愛欲、執著、煩惱這些濁性,沒有業被累積。精純的心是可能的,就像一種內在的結晶化一樣,它發生在一個人證悟本性之後。因為受到本性永恆光輝的不變輻射,心的質能也會改變,它也就擁有了本性光輝當中原有的穿透力、控攝力、喜樂能力和解脫力。能夠控攝任何的外在和內在影響,把這些元素振動改變成另外一種振動,因為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所以從根源上去改變它們的振動模式是可行的。它擺脫了世俗世界的痛苦粘連,能夠超脫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在獲得這種精純能力之前,我們需要有能力接受靈性世界和第五維度的啟蒙光照。第五維度是一個過渡維度,它同時連接著物質和靈性,它有效平衡了二元性的對立矛盾。第五維度是開啟智慧和揚升門戶的維度,在這裡需要把你的靈性意識帶入到物質領域,讓宇宙能量與身體合一。當這種合一建立起來,絕對的“我是”力量就會揭示,一個人獲得了自我意識上的完整,並開始向靈性世界上升,這就是靈性啟蒙。


 


自我意識的完整意味著你了解自己真正是誰、以及你來到世間的真正目標是什麼。靈魂來到這個世界絕對不會是生存繁衍延續生命那麼簡單,而是有一個更高的精神目的。這是一個逐漸自我發現並獲得完整的過程,當這個完整性包含了宇宙意識的一元性,二元幻像就會打破,時間幻像也是如此,一個人就會獲得靈性開悟。開悟的狀態就是處於第五維度的啟蒙狀態,在這裡有一部分意識連接著物質層面,保留著一部分的自我意識;有一部分則屬於靈性層面的宇宙意識,這兩者達到了平衡狀態。


 




物質和靈性的平衡並不意味著物質(生活)和靈性(生活)的同等價值和地位,而是物質成為靈性的助力而非障礙,一旦物質生活成為靈性生活的障礙,其一元性就會破裂,而一個人將無法找到適當的平衡點來發展靈性。所謂靈性生活就是從精神上去過一種純潔、奉愛、服務眾生一體性的生活,把萬事萬物看成一元性本質來接納和平等對待。這種靈性生活才有可能歷練我們的心,讓心靈變得越來越精純。這種物質和靈性的平衡也會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漸升華,從自我意識到宇宙意識、從二元性到一元性、從貪欲心到精純心的轉化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一旦上升到靈性層面,對物質和二元性的依賴就會變少。


 

一個人的內在道路首先是從內心當中開啟的,一旦感知到本性光輝的存在,也就意味著維度之門的打開。一經打開就永遠不會再關閉。獲得開悟的啟蒙之後,一個人對道路和靈性世界就不會再有任何懷疑和失去信心的可能,這是他可以感受到的真實目標。為了完成這個啟蒙的目標,心要清除足夠多的濁性,才能讓本性的光輝顯現出來。這些濁性反映在日常生活更多的是貪欲和嗔怒,這兩者和物質生活擁有的滿足感和安全感有關,也和社會環境帶來的普遍壓力有關。在靈性上能夠控制好貪欲和嗔怒就幾乎成功了一半,在人性的七種無明力量當中這通常會是最先需要突破的兩種力量,因為這兩種力量最普遍、最容易把人糾纏於世俗煩惱當中,也最容易讓人心陷入到濁性。



意識可以改變思想方式,自我覺察可以改變行為動機,但要改變與生俱來的力量依靠意志和思想認識顯然是不夠的,人心需要體驗,從體驗當中來成熟靈性,因為過程當中的苦樂感受、成功和失敗經驗必不可少,這不是通過簡單的說教就能夠達成的。在生活當中歷練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讓我們的心可以盡可能打開,有意識地去體驗生活,這樣才能全然的體驗,哪怕這種體驗可能是幼稚和衝動的。影響人心獲得完整體驗的還有小我意識的障礙。小我意識就是個性,個性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劣勢,其中包含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這些都不避免容易陷入極性的搖擺當中,個性需要做一些整合當它不再和環境相協調的時候,這可能會帶來恐懼。但是如果不能真實面對自我恐懼,個性也將成為阻礙個人命運和靈性開悟的重大因素。

 


如果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和環境的關系,在極性當中找到一定的平衡因素,獲得自我意識的完整——這個完整意味著對自己的命運負責、個人獨立性、接納性、對事物完整的視角,特別是不去貪求任何外在事物的滿足、不以嗔恨之心對待他人和逆境——這種成熟的個性具有平衡的韌性,也將為獲得開悟啟蒙做准備。如果內在缺乏一定平衡能力,將不可能承當開悟帶來的內在衝擊。


 


小我意識並不存在於六種感官之內,它是思想功能背後的主導力量,這個力量可以稱為意根、末那、頭腦中心,它具有把心靈當中的各種感受和思想轉變為“我”和“我的”能力,從而形成小我意識。控制住感官世界和精神世界,意識就能夠深入到意根,通過認知這個小我意識的機制,認識小我意識背後所隱藏的恐懼本能、防御性、分裂和幻想,很可能這個小我機制就會失去動力。如果這個小我意識被偵破的那一刻(通常完整的事物才有機會偵破)足夠強烈的話,本性的光輝就會顯現出來,本性就有機會覺醒。本性的自我覺醒就是一個人的開悟時刻,某種無明力量也會瞬間瓦解。


 

無法達到開悟啟蒙可能有多種原因,對自我的完整認識和整合是其中一種,但這種自我完整不意味著要經歷漫長的學習經驗過程(因為靈魂有潛藏的往世經驗),它有可能是瞬間完成的、短時期造就的,也有可能發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特別遭遇帶來的積極影響。所以心理學、哲學、占星、療愈等等這些現代知識技術對開悟的貢獻非常有限,靈性道路有其內在的法則和神秘力量,並非像知識經驗一樣邏輯化。除了個人努力恩典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對靈性生活有著真切渴望和信任的人尤其如此,有時候蛻變會毫無預兆突然而至,所有過去累積的經驗都會失去連續性,心中好似打開了一盞明燈,一切照得明明白白。這可以看成是恩典的偉大力量,它只會發生於一個有一定精純能力的心中。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三章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三章

 (2019-07-21)



覺醒的因緣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受苦。正是因為受苦才讓人想從中解脫出來,受苦習慣被指摘為外在的人物、事件影響所致,受苦的情緒也往往在沒有被完整認知之前就已經轉移到其它地方尋求寬慰。如果不能尋求寬慰,受苦又常常累加成一種更深的情緒負擔,但是那個受苦的根源依然不曾有絲毫動搖。如果要動搖到根源,心靈必須在那受苦的當下全然地進入那個受苦的體驗,不能帶有絲毫的怯弱和抗拒。如果那個體驗足夠深,通過質詢受苦之本質就會帶來覺醒。在那個深度裡面,對受苦的根本質詢會讓自我衝突消失,自我消失受苦也即終結,無苦的自然本性就能部分揭示。


如果體驗的是受苦的知覺層面,那這個受苦的體驗就會變成自我的一部分,自我也必然會形成更多的心理需求來試圖消弭這種受苦,這是一種延續性的受苦循環。痛苦可能是一種極端不適的感受,但不見得就是有深度的,因為在這裏個人的知覺和感受仍占據主導地位,思想仍然試圖確立一種概念來強調自我的不適狀態或衝突,或者不假思索用慣常的理解來做一個推斷和結論。當結論顯得並不那麽可靠之時,這種不適也會成為自我極力逃避它的某種信號,通過遺忘它、壓製它以至不會失去心理上的平衡堡壘,或者通過對外投射情緒來減輕失敗和羞愧感。所以受苦往往也意味恐懼和嗔怒、猜忌和評判,以及從外境上尋求自我認同感。但如果人願意活在一種有自我原則的精神裡面,有自己的精神目標,那痛苦往往就成為一種自我激勵和成長的鞭策。


如果受苦是一次性完整地到達根部,那樣的話事情將變得簡單,因為受苦的“真相”已經深入人心,內化為一種智慧經驗而不再需要一次次經曆相同的受苦經曆,受苦也將變成一種正面的積極忘記和警醒。但是除非達到象佛陀那樣的證悟高度,沒有人可以完全做到祛除受苦的動力所在。所以受苦是無法避免的成長歷練,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價值,其意義和收獲也隻能在經歷這種挑戰和曆練之後才得以揭示和品嚐。


覺醒是不斷累積智慧的過程,人心需要不斷地吸收真理、看清真相,直到把真理完全同化為止。覺醒也是一個相對的存在體驗,未成熟的靈魂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智力去質詢受苦本質,表面看他有更多的自由選擇機會,但除非他已經徹底因受苦狀態而獲得某種頓悟,對自由的完整理解才會到來。成熟的靈魂沒有更多的自由選擇,隻能一次次直接面對真相,以期和自己的精神目標相一致。


 

在任何一種受苦的形式當中,隻要有關乎自身真實狀態的拒絕、抗拒和逃避行為,也就是有微妙的自我恐懼存在,受苦的根源就不容易被看見。因為要看見它就不能轉移你的注意力,不能通過你的思想行為產生逃避取向,你才有能力站在一個中立客觀的角度深入去看受苦的本質和根源。這個看就是透過我們的靈魂意識在看,如果我們進入思考就是自我意識在思考,而自我意識將難以避免對事情本身的誤解和扭曲。如果看見是正確的角度,一旦看到本質就會當下解脫。因為從靈魂意識而言,受苦本身是思想的困惑和掙紮帶來的衝突,它並非是一個生命實相。不是實相的東西就不能長久,當你集中注意力去看的時候,它們往往會自行消失。在這裏自我沒有加入自身的分別和評判。


覺醒就是你的智慧、洞察和明辨發生在你的受苦當中。有些受苦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突然的打擊;有些則是隱性的,比如樂極生悲、草率行事的經驗。這些智慧經驗不是完全依賴思維過程來達到的,特別是針對形而上的智慧,人的思維和感官對外境的認知有關,所以它必定也是受製於外境的。思維過程往往也和自身停留的意識狀態有關,如果意識停留在事物的表層,那這種思維能力將和世俗法則有關,是缺乏靈性洞察的。沒有靈性洞察就不算是一種覺醒的智慧,而是一種習慣反應模式。如果意識因為受苦停留得更深,它就會導致思維的中斷,習慣的反應模式就會不起作用,從而進入心靈的感知狀態。所以思維能力和心靈存在狀態是相關聯的,心如果進入到更深的層面體驗就能夠帶出更深刻的思維過程和洞見,更接近於靈性智慧。心不是簡單地從某個問題當中去尋找一個答案,而是體驗式地去感知問題的內在狀態。當心靈清淨下來,保持接納和敞開,就可以用心去體驗問題的實質和解脫方法。這就是靈性的智慧,它同樣會啟發生活層面的智慧。



受苦不僅僅影響到心靈的平靜,也導致滋生負面性的思想,這些負面思想帶來的行動會累積業。負面性不僅僅是憤怒和攻擊的極端行為,有時候也是苛責、焦慮、悲傷、沮喪、評判、迷戀、羞愧、退縮等等。隻要讓人感覺到不自然和不快樂的都是一種受苦,都存在一種負面性。這些負面性能量不斷消耗著我們的注意力,而缺乏足夠的精神去提升智慧的洞察。通過精煉這些負面性和受苦狀態,將其轉化為一種高頻的正面能量,而高頻能量會把人帶入本然的心靈無苦實相當中。


物理時間的加速給每個人製造了一個難題,就是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受苦的本質和根源,無法很好處在當下去面對自己的問題,而是盲目地去追隨個人欲望和社會潮流、追求問題的表面解決或緩解。但是問題似乎永遠都解決不完,表面的緩解也很快失去效應,時間會把這些盲目的結果迅速反饋回來,品嚐其後果,並帶來更多的存在性恐懼。當受苦是以一種恐懼的形式出現之時,它就變成了一種急需“解決”而不是首先被理解和接納的事物。恐懼帶來排斥心理,但是接納和理解卻往往有一種自我寬恕的仁慈在裏面,是心靈向外擴展的本能。能夠培養這樣的心靈品質,我們就能看到生活還有一個更大的目的和意義所在,而不僅僅是滿足個人欲望需求。只要能看到更大的畫面和目的,其實就已經意味著受苦的性質已經改變了,受苦將隨著你的觀察角度而發生變化,而恐懼也會轉變成一種精神愉悅。


當人心的困惑和受苦達到一個普遍膠著狀態的時候,其內在動力就會自然逼迫去改變意識當中存在的問題,去扭轉那些被限製住的思維和觀念,重新審視什麽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什麽是符合當下情勢的?如何調和生活中的苦樂對立?如何在這個嚴酷的物質世界生存、成長、解脫等等。這不是個人的時間,也是人類集體的時間,每個人都會強烈地意識到這種改變的需求,以擺脫過去帶來的重複性受苦經驗,從物質到精神、以及靈性渴望之苦,以便能夠從外在衝突向內在和諧狀態過渡。所以嚴酷的時間段往往也是促成覺醒的最佳時間段。


內在的秩序必然通過不斷地覺醒受苦、通過智慧地觀察、質詢受苦本質,在對立當中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才能建立起來。通過這個支點才能超越它們。這樣的超越顯然不是理性上的,而是內心對於生活的正確態度和實相體驗。最終我們只能通過兩種方式來獲得覺醒的成熟和徹底改變:一是意識的改變,讓意識完全地認同更高的真理法則,認識我們的靈魂是永恆極樂的,超越二元性的,所有生命都是一體;二是改變你的受苦狀態,改變負面性。通過觀照自己還有多少受苦,多少思想上的困惑,多少負面性和恐懼來了解自己的覺醒程度和真實狀態,不斷激勵自己朝向更多的解脫自由。

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二章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揚升之門第二章

 (2019-07-08)


在靈魂無意識下降的最初,共經歷了七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停留至少70萬年的時間,最後才進入物質界。可以說這七個階段是靈魂的天堂時間——沒有業力、也沒有濁身體,靈魂主要以原火、光體、以太的形式存在。一旦靈魂“墮落”進入物質界,生存的大冒險才真正展開。這些天堂狀態全都保留在人的精微身體中,所以人身是一個完整的包含不同維度的微縮宇宙(如同人是按照上帝模樣創造的,而上帝包含了所有的世界)。人身包含了下降及上升的七個層面(七個天堂、七個世界)。表現為身體的七個脈輪,七個通道(頭部的七個入口),以及可見光譜的七種顏色。這些天堂分佈在從第五維度到十一維度的頻率集合當中,其中有一兩個過渡維度,所以宇宙也可以分為十二維度或十三維度。


地球的形成歷史約有46億年的時間,在這過程中生物基本種數是840萬種,從靈魂進入物質界到進化成有生命可繁衍的物種,需要經歷極其漫長的時間,然後再經歷840萬次的形體出生體驗,才最終獲得人類形體。但這不包括那些曾經在天堂世界滯留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靈魂,那些選擇留在較高層面的靈魂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成為大天使、天使、眾神(或者遠古外星人)。這些天使和眾神沒有獲得人類形體,因此沒有發展出整全意識,但是卻擁有人類缺乏的靈性意識和高級智力,因為他們離源頭更近,對源頭光輝的汲取更容易,也更傾向服務於源頭意志。他們需要獲得至少一次人類形體才可能完成整個造物界的設計,即靈魂的探索旅程。人類形體其實是站在進化的中點線上,通過在人身上進化出思想,發展出對神的情感,尋找回家的旅程。因為人身包含了上帝的原型,所以也只有通過人身才能最終證悟最高的真理。




840萬次人生儘管漫長,但每一次人生卻似乎短暫得無足輕重。人類的太陽世界經歷了五個文明,我們當前的文明不到一萬年(從創造文字開始),屬於地球年曆的最後幾秒時間。所以源頭有無盡地耐心等待靈魂的成熟,並提前設定神聖計劃,但這個計劃總是在宇宙法則的支配下無為而為的自然發生的,這些法則遍佈於不同維度的不同世界,維度之間具有由高包含低、由內而外並相互疊加的效應。每個維度世界都使用它們的法則來維持其秩序和純潔性,形成門禁。要打開門禁只能通過維度門戶和通道,而這需要發展意識把自身振動提升到相似維度的頻率狀態才能溶解這些內在的門禁,單純地靠技術跨維度旅行並不會徹底溶解這些維度之間的門禁障礙。這也就解釋了在地球上有著相當多不同的意識群體,有些僅能反映靈魂在物質界進化出來的意識,有些則模糊地受到其它世界的意識形態影響,而有些意識反映的完全不屬於這個三維世界所能瞭解的知識經驗。


 

有了神聖計劃的干預,人就有機會大量殲滅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不自然業力(貪嗔痴引起)並走向更高真理,縮短輪迴的次數和時間。因為如果按照靈魂下降的出生次數和時間,在上升階段也需要相等的出生次數和時間。但是因為有神聖恩典的存在,以及不同維度的不同時間法則,這些固定的輪迴體驗可能就會被打破。如果沒有恩典,人需要自然地輪迴840萬次人生才能獲得成熟並有機會回到源頭。在每一個太陽週期的結束和新的開始之時(太陽紀),這種恩典的力量就會出現並放到最大。


每一個太陽紀週期結束都代表著一定靈魂數目的成熟時間,相對於其它時間它是最多的。而我們站立的時間坐標就處在目前這個時間範疇,它的恩典輻射會貫穿坐標前後的100年時間,從上個世紀的70年代末到2070年,是恩典的最大化時間,也是維度門戶開放最大化的時間。所以科學家瞭解宇宙似乎在不斷膨脹當中,但人體的質量卻保持不變,似乎讓人無法理解?其實科學家不瞭解的是這個膨脹的並非屬於物理層面,而是維度的邊界在擴張,是內在的精微身體在對齊這種擴張,人只有通過意識進化才能保持同步。


 

目前的人類文明並不是一個進化“成熟”的文明。雖然它擺脫了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但是它仍然延續著部分動物世界的生存策略,比如領地意識、佔有意識、競爭意識、權威等級意識等等,並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一種更為殘酷的生存鬥爭,在控制資源和財富上的競爭狀態。在諸多被放大的物質慾望和自私貪婪愚昧勢力影響下,生存的慾望更難得到實現,所需付出的更為艱辛,精神上的目標往往被物質目標所取代。這種挑戰和壓力更甚於其它任何時代。但是靈魂穿上無數的形體是有目的的,因為穿上形體意味著生存的根本動力,在生存當中發展出智力和策略、團體合作等等,這種團體合作不管是家庭為單位的,還是社會組織結構都是靈魂一體意識的最初級形式。


 

每一種生物都有它的生存策略,這是進化當中最為令人著迷的地方。作為擁有不同意識狀態的人類群體同樣有各自不同的生存策略,有些人需要去上班,有些人自主創業;有些人通過誠實勞動,有些人通過欺騙行為。生存策略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沒有物質作為保障,一切形而上的追求都不太可能實現,而有些形而上的精神能力正是在生存當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在地球上可以不靠物質而活的人類極稀有,即使一個出家人也有他的生存策略,他們必須依賴信眾的供養才可能完成人生的至高追求。生存策略可以說是必須要掌握的生活技能(雖然它不意味著你要嘗試所有的謀生方式),因為生存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活場域,在這個場域當中有效地試煉著人的智慧和勇氣、情感和互動、以及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同時有目的地消耗掉靈魂轉世所攜帶的舊業。



堅強生活下去是一種人心普遍認同的重要心態。蓮花要種在污泥裡面才顯得珍貴,真、善、美也要在現實的衝突對立當中去培養和發現。這是為了將來在人身證悟真理所需要的一種心靈品質。當然,隨著靈性意識的提升,所有較低的生存策略可能就不再適用,特別是帶有不自然形式的生存策略,它反映出人性的貪婪和自私、妥協和犧牲。學習真理的價值就在於它和生存策略有相互抵消的一面,如果你越是專注在真理之上,那生存策略就顯得越簡單。因為越是接近真理的頻率就越沒有恐懼、就越是無為而為的。一個普通人的生存策略可能是充滿艱辛和心智鬥爭的,因為他必須不斷地保持對生存的一種持續努力狀態;而一個跟隨道的法則來生活的人卻完全不同,一個認識真理的人認識到最終的施與者只有上帝,上帝顯然知道什麼是最合適的時間,人只是在扮演一個“命運”所需要其扮演的角色而已。這種帶有至高認識的生存策略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靈性追求上,而忽略掉那些不再適用的生存追求。


 




揚升的過程固然有其艱辛,因為它包含了部分的生存努力和內心掙扎,所以心靈容易被各種煩惱纏縛,唯有十分堅強的人才可以堅持下去,並探索出一條自己的適用之道。但揚升也有令人沉醉的一面。這種沉醉的程度可以說是世間生活體驗無法想像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世間各種快樂體驗的成百上千倍,而且這種快樂的迷醉程度常常是難以和他人分享的。一個已經踏上揚升旅程的人是不會再對世間生活有任何眷戀的,不管他曾經體驗過什麼,有過怎樣深刻的生活體驗,艱辛或者幸運的時刻,這些和揚升相比顯然更像一種盲目生存狀態(無意識的)。因為揚升意味著在人身當中有意識去完成靈魂的目標、有意識體驗高維度的天堂狀態。這些高維度的天堂狀態是超越物質層面的生存恐懼及其鬥爭的,它有效地平衡了表面二元性帶來的衝突張力。正是這些張力讓人無法掙脫輪迴的業力之網。


 


那些尚未進入揚升旅程的總是會有各種擔憂和顧慮,覺得自己必須要放下生活中的某些東西。但其實一旦進入揚升的旅程,它不是要刻意去放下、而是有意識地脫落某些東西。一個人是沒有時間去回顧過去的,新的存在狀態和迷醉體驗會取代原有的狀態,就像一個體驗到希望的人是絶不會想回到他原來處於迷茫的樣子。而另一方面,這種上升是沒有停滯的,它會不斷地從一個層面提升到另外一個層面。這一次是靈魂的有意識冒險,體驗就像磁鐵一樣把人的整個注意力吸進去。一旦進入道路,靈魂就會想更快地回到源頭,而不是著迷於物質界的獲取。那些仍然著迷於物質界的人通常是沒有真正進入道路的。


人們喜歡從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中尋求快樂,但這些都是有條件的,這取決於個人的時間、精力和經濟能力。人們也習慣從一個道場到另一個道場,一個聖地到另一個聖地尋找解脫和開悟的線索,但是只有通過內在門戶才可能找得到它。這個開悟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刻,任何你可能的生活狀態當中。所以外在不是特別重要的參考,生活問題的解決也不能作為開悟的先決條件。維度的上升首先發生於內在,然後外在生活狀態才會逐步脫落,以配合你的內在狀態。


維度的上升不意味著你要離開這個世界,只是意味著你將攜帶你內在的天堂去到任何一個世界,包括重新回到這個世界。但有可能你和這個世界的秩序法則是不融入的。就好比你脫離三維度世界的輪迴機制,即使你回來你也不會再跌落到普通人的意識狀態裡面,你必然會像魚離開水一樣掙扎著跳回熟悉的狀態,重新獲得自我意識。這些都是你的靈魂經驗,你不會真正迷失太久。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揚升開悟:揚升中的兩種狀態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揚升開悟:揚升中的兩種狀態 
 (2014-05-12)


揚升中的兩種狀態

一旦一個人進入揚升之道,身心會發生微妙的變化,體現出這兩種狀態:


一是感覺靈魂像被一種強大的磁力不斷從身體意識中抽離。外在的需要變得越來越模糊和無足輕重,時間因素的影響慢慢褪色,外在時間變化越快,內在反而感覺越安穩,覺得沒有什麼在改變,一直都是如如和當下。

靈界的薄幕被慢慢揭開,開始看到、聽到或聞到來自靈界的事物和訊息,這一切都會讓人充滿喜悅和靈感。身體的靈能被喚醒,脈輪也經歷反反覆覆的清洗和淨化。


一旦這個過程完畢,所有導致衰老的外在影響和心理因素被消減,身體細胞開始煥發出活潑的生命力,外貌形象也變得越來越有美感和年輕化,這種美感是內在光體煥發的平衡、舒適、和諧的特質。這是一種不老的煉金術。借助於靈能的增長,如果光體進入更高的振動,甚至能進入其他世界。


不過人們容易誤解靈性的高度和有能力看見、進入其他世界探秘有關;揚升並不是華麗的登場然後瀟灑的離場,而是一種關於“你是誰”越來越深入的體驗和瞭解,這必須是在有形、有對立的事物中才能實現。


二是觀念上發生巨大改變,對生命的認識變得開闊。如果說從前是按既定的道路前進,現在則有失去重點或方向的感覺,就像一個人被置於一個透明的房間,可以從任何角度去看外部事物卻沒有一個真實參考點。因為所有的參考點都是一種建立在知識和記憶上的結果,而記憶是沒有當下效應的。


對於整個狀態已經沉浸於當下的人來說,當下便是真理的展現。沒有比這更實際的了。因此,所有的知識、冥想、及成長都發生在這個當下時刻。


靈性成長並沒有一條明確的道路可走,一切都是你的思想在一點點想像和累積出來的,而這些思想本身也是虛幻的。


你可能仍然體驗到快樂和痛苦的感受,但是卻覺得沒有一個真實的人在那裡體驗,


你僅僅是覺察到你在體驗,體驗也在不断發生著,卻沒有一個主導意志在操控這一切。直到你完全可以對快樂和痛苦,美德和罪惡,內心沒有評判和選擇。你就超越了天堂和地獄的囚網,並順利進入第五維,光的國度。

這就是不死的煉金術。

對於處於這兩種狀態的人,可能是在同時進行著,可能各有偏重。不過最終他們都將意識到,他們必須在無時間性的體驗中靠自己去創造“時間的螺旋”。也就是通過自己的力量去創造出一個時間連續體,創造一系列的事件和能量波動,把生活變得可為,但內心無為。同時也邀請他人的加入,不然他們就無法在目前的位置前進。


這大概也是高層面存有對低層面服務的根本原因。


 

禪室問答錄: 看見之子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

看見之子 (2021-04-06)


 

學生:

靈性的“看見”和一般的心理分析有什麽不同?


Yachak:

“看見”是對真相的一種即刻了知,能不能看見真相並不取決於頭腦的分析能力,而是取決於“看者”是否處在問題出現的當下,被看的“對象”是否保留著足夠的完整性。沒有受到時間的模糊和思維的扭曲。只有在當下發生的那一刻事物才能呈現完整性,這樣真相就不能逃開“看者”的眼睛。只要看到了真相,問題就不再是一個問題,因為答案就在真相裡面。按道理,看者應該永遠處在背景當中,它不會錯過每一個當下。但是當內在的“掌控者”、“法官”、“裁判”急於要控制事情的時候,真相就開始扭曲,“對象”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完整性,已經不可能再看清楚真相了。


學生:

那是什麽導致了這種看不清問題的原因?


 


Yachak:

就是因為思維的干擾,經驗的參與。問題變得複雜而缺乏內在聯系,因為問題已經脫離了那個當下情境,很多構成完整性的細節已經消失了,比如一些微妙的情緒離開了那個當下又開始潛伏起來,讓人意識不到它的存在。這時候掌控者怎麽可能看到完整的真相呢?既然沒有完整的真相,那分析得出的答案又有什麽意義呢?所以看見是完全在當下看見真相的,因為這樣才有完整的問題,而一個完整的問題才能得出一個完整的答案。而不是四分五裂拼湊出來的結論。這就是為什麽事後的反省、分析和推測都不可能是真相的還原,碎片不可能重新變成一個活生生的整體,它是一個模擬。而模擬的弊端是會加入很多個人投射和思想創造。“掌控者”的運動狀態導致它所看到的對象也跟著運動,它們成了量子糾纏關系。所以只要有掌控者的出現這個真相就是扭曲的、不完整的,是帶有掌控者的思想痕跡的。


為什麽掌控者越深入問題就越發現問題,因為它在扭曲問題,它不知道問題是跟著它一起運動的。問題變得複雜或者難以抉擇,就是頭腦創造出來的,而真正的問題卻只有一個。


學生:為什麽真正的問題只有一個?


Yachak:作為一個完整性的真相只能有一個。拋開所有和真相不相幹的問題,最後就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最初的那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如何導致其它問題出現的?解決了這個最初的問題,其它延伸的問題也就自動化解。只要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最初問題=真相,一切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


 


學生:但是有時候事情往往很複雜。


 


Yachak:複雜和真相並不沖突。關鍵是否看到了一個完整的真相,當你看到一個顯意識活動包含著一個隱藏的潛意識動機,看到正面意義和消極意義,看到行動的不同可能性結果,看到問題呈現的因和緣等等,這不就是一個完整的真相嗎?至於你能看得多深入取決於你看的能力,而不是掌控者的分析能力。看的目的不是去關心事情複雜與否,它只關心真相。只有當掌控者把它的經驗帶入,這時候才有複雜,一旦有複雜的想法有可能掌控者就會想逃避當下的問題。


 


學生:那要如何避免帶入掌控者的經驗?


 Yachak:在看的那一刻,掌控者往往會跳出來,逾越看者的權限,阻擋看者的視線。所以真正的“看”是感受真相,深入地感受。但也不是刻意去感受,只是事情發生的時候就去感受。在看到真相之前不要使用任何分析和推斷,這樣掌控者的經驗就不會被帶入。 要知道掌控者之所以想掌控真相,完全是一種情緒上的衝動。也就是說是情緒上的衝動導致了掌控者的出現。


 學生:沒有情緒上的驅動是否意味著客觀和真實。


 Yachak:作為一個背景你能想象它有情緒的樣子嗎?如果背景波動了,那意味著所有在背景當中的呈相都扭曲了。而看者只有在沒有情緒波動的情況下才能完整地看到真相。


學生:但這似乎很難保持。


Yachak:

當你說很難保持的時候是出於掌控者呢還是看者?看者永遠處於當下,所以它不可能有任何波動,如果認為自己波動了其實是掌控者。而那個知道波動的看者它不會受這一切干擾,除非它把自己認同為掌控者。就等於說湖水本來是平靜的,它知道自己是湖水。但是湖面起了波浪之後它把自己認同為波浪,而忘了動的是僅在表面,湖底深處其實是不動的。我們以為波浪是一個實體,但波浪只是一個運動的相。運動和掌控者不是很像嗎?念頭不就是掌控者嗎。念頭其實就是掌控者,所以沒有一個真實存在於當下的所謂“掌控者”。掌控者就是念頭的運動,湖面的波浪。看清這一個真相就不會受其干擾。


學生:

也就是說“我”不存在?


 


Yachak:念頭產生的同時產生了一個“我”。它是一個臨時的身份。所以你可以有無數個臨時的身份,你認為它們是同一個。事實上每一個當下都沒有任何聯系性。它是一種習慣性地自發運作。


學生:既然無法進入分析,那要如何處理問題呢?


Yachak:分析不能在看到真相之前,而是之後。必須要等到心裡面完全接納真相以後,沒有任何逃避真相的途徑之後,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如果真相被忽略或逃避掉了一部分,心理上就不會完全接納真相,問題也不可能完好地解決的。

 

學生:怎麽知道自己逃避了問題和真相?


Yachak:

當頭腦開始介入的時候,當它有了掩飾或轉移對問題的注意力的時候。


學生:

所以必須在看到真相的時候同時看到頭腦的介入。


Yachak:

在沒有完全看到真相之前,答案不會進入一個人的內心。所以心理轉變沒有在那一刻發生,這時候頭腦就會介入。這時候看者已經退出了,真相沒有被看到就變成了頭腦的問題,頭腦這時候就成了替罪羊。答案在看者退出那一刻也消失了。所有後續的分析行為都沒有太大意義了。


 


學生:有時候分析也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Yachak:那是因為問題沒有潛在的因素。離開了當下,潛在的因素是不可能準確分析到的。特別是在心理層面的問題,它不象生活問題那樣可以靠頭腦來解決。


學生:看是一種感受嗎?

 

Yachak:

在沒有思維和情緒的干擾下,感受是最有力量的看。但是看是多層面的,是用你的全部能量包括你的身心、左右腦等,而不僅僅停留在心理感受層面。你也可以說那是超越頭腦的一的智慧。對一般的頭腦而言,一的智慧是一個神秘家,是深不可測的。


學生:

如何知道我已經看到了真相並解決了問題?


Yachak:當你看到了那個最初的問題,就是所有後續問題的根源,並且完全接納了它,改變就已經發生了。這時候頭腦是不可能參與的,因為知道真相是不需要通過頭腦的,它是發生在心裡。當那個問題產生的模式被看到了,它就不可能重覆循環了。也就是說它不可能再存在於你的無意識當中,你對它完全有意識了,那個模式就永遠結束了。如果你發現這種模式又再一次的回來,那意味著你沒有完全看到真相,或者沒有完全接納真相。它有可能被逃避掉了。


學生:所以看到的時候也意味著問題被療愈了。


Yachak:療愈就是完整地接受了真相,接受真相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一切對問題的忽略、掩飾、美化和譴責、反省、自憐、貶低等等都是在不同程度地逃避真相。因為真相是一個整體,如果它是分裂的,那意味著可以局部地療愈它,但是根源並沒有得到療愈。只有完整性的接納真相才會帶來真實的療愈,而不是某個局部的問題解決。


 


學生:真相是否是一個模糊的、不確定的事物。


 


Yachak:

當你去看事物的真相的時候,你發現它不能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的。因為它確實不能用一種固定的標準去看待它,善惡、好壞、對錯這樣的固定標準到底是誰設定的?難道不是那個操控者?真相雖然不一定能夠說清楚,但它確實是實實在在的,當你認識到它你會在心裡完全認同它、接納它。但是你不能去解釋它,說出來的東西很可能就不是真相了。


學生:

如果我總是這樣地去尋找真相,是否意味著我就是在修行當中?


Yachak:

修行的目的不就是為了看到真相嗎,所有的困惑包括精神受苦其實都來自於此。但是問題在於你是否擁有了完全看的能力,如果你擁有了這種在當下就看見的能力,那很多形式上的修行就不必要了。


學生:比如什麽樣的形式?


Yachak:你需要首先了解誰才是真正的看者。其次你的注意力是否是在當下。最後你有沒有足夠的定力不被掌控者帶偏。如果你做不到這三點,那你需要先學習概念上的闡釋,其次訓練你的注意力保持專注當下。最後你需要有足夠的能量才能做到有穩定的定力。針對不同的方面我們需要不同的訓練,這些都是形式但它們最終服務的是看者。


有人對靈性、修行這個群體很敏感,覺得象另類,是否和這個形式有關?


因為他們尚不了解全部的靈修真相。針對不同的人一定會產生不同的形式,看是心的一種功能,但是能夠直接用心看的人非常少。我們都是間接在使用心,比如情緒和思想。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心是什麽?所以我們才依賴形式認識這個心。


 


學生:

我感覺要完全活在當下很難做到,特別是不逃避問題,因為人心總有各種顧慮和恐懼。要努力去看清真相會把一個人逼瘋,頭腦會精神分裂。這個要如何解決?


Yachak:

我們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看的問題,了解什麽是看,完整地看到這個問題的真相就可以了。如果帶入其它問題就是在逃避當下的問題了。其它問題看似相關,但脫離了當下的問題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問題嗎?這樣的問題怎麽可能有真正的答案呢?我們只需要解決當下的問題,完全看清真相就可以了。其它問題必須在當下出現時才是看它的正確時機。


學生:

我們不是要變得更有智慧嗎?


Yachak:

成為智者是開悟以後的工作,開悟之前真正需要做的工作是掃清開悟道路上的障礙,那就是看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問題出現時就去看,只能在當下才能看清它。如果錯過了也不要去回溯它。解決實際問題就足夠了。不要讓這個憑空出現的問題成為頭腦的負擔,那不會讓你成為一個智者。有思想不代表是一個智者,一個智者要懂得什麽時候使用頭腦什麽時候不使用。


 

【開悟者 Yachak本人錄音】心靈密談:信心和忍辱。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心靈密談:

信心和忍辱 

(2019-05-30)


學生:

我記得在您的博客中曾經也提到過,就是在您覺醒之前有段時間也是懷疑自己,不知道今生有沒有覺醒的機會。然後這種想法你最後是如何轉變它的?



Yachak:

在你進入靈性道路之前,這種自我懷疑、或者失去信心、或者不斷地產生一種矛盾的想法,其實是挺正常的。有時候你越是想得到一樣東西,你就感覺那個東西就越難以獲得。特別是在靈性道路上,你根本就無法預算、無法預測它什麼時候會出現。那個你想要的東西它什麼時候會出現,你是無法預測的。它不像你追求世俗的成功,有些東西是可以計劃的,有些東西是可以做一些預算的。但是在靈性上這個東西是超越頭腦的。就是說你的頭腦思考越多——我說的這個思考是針對這個“你什麼時候達到目標”這個思考,是想要一種什麼東西的思考,不是說對你如何進步的一種思考。當你對這種未來的擔憂或者思考越多、越複雜,那你就會感到越困惑。因為它根本就無法去思考。


你越思考你就感覺越渺茫,越難於琢磨。這時候最關鍵的不僅僅是要放下這些頭腦的思考,及頭腦在時間上的一種錯覺。因為剛才我們說了,修行它不是在頭腦上、不是在時間上去努力的。它是要超越頭腦、超越時間來努力的。它應該是從內在那個最深的“我是”和“我在”來感受、來獲得進步的。如果你的頭腦出現這些問題首先你要意識到,這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你想得越多對你就越造成一種束縛。所以你要瞭解這個頭腦是有欺騙性的,這時候你應該不斷地去覺知這種頭腦的欺騙性,還有這種慣性。


它為什麼會有這種慣性?你有沒有想過這種頭腦的想法可能不僅僅是出於某種失望、?望,它也有可能是在逃避某些東西,逃避一些挑戰。所以你要看清楚頭腦為什麼提出這樣的想法,它是不是在逃避一些挑戰,所以導致它想放棄。或者說對自己缺乏耐心,缺乏信心。當你內心缺乏一些耐心和信心的時候,頭腦可能就會製造一些難題。


那如何超越這個東西呢?就是當你發現頭腦的這些問題已經把你陷入一種思想上的矛盾,思想上的對立的時候你要意識到這其實已經走入一個歧途。頭腦會把你帶入歧途,把你困在思想裡面,讓你無法跳出來真正看到全局,從整體地去把握當下應該真正認清的問題是什麼。就是說你要從頭腦中跳出來去看清頭腦,它為什麼要創造這樣的問題。不要試圖從頭腦中獲得答案。當你從頭腦中跳出來的時候,你的心就能夠獲得一個平靜。那在平靜當中你就發現頭腦是幫不了任何的忙的,它只會製造更多的混亂。那既然它幫不了忙,唯一的途徑就是,你能夠做到的就是,你在當下讓自己平靜下來,不再理會頭腦。這時候你的心其實是有直覺的,有智慧的。這個直覺和智慧會告訴你,你現在處在什麼階段。它其實是知道的。


但是如果你想從頭腦來獲得這個信息,它會給你很多錯覺。因為它會在不順利、受挫的時候會給你一些錯誤的信息,它會讓你感覺你的覺醒或者解脫是遙遙無期的。或者當你感覺到比較順利的時候,或者只是在知識層面的一種瞭解和把握的時候,它也會給你一個錯覺。它給你一些信息,給你造成一個你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某種程度的一種狀態。所以你必須要小心頭腦帶給你的某種錯覺。當你發現頭腦又給你灌輸某些錯誤的引導,把你又拉入時間的一種概念的時候,你就必須警覺。


當初也許我並沒有做到完全從頭腦的這些認同中跳出來,或者說我還沒有安全看清楚這個頭腦的面目。但是,從內心來說你是可以做到一種不動搖的信念。這種不動搖的信念其實是非常珍貴的,這種不動搖的信念就是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和挑戰你都不要放棄,不要放棄你內心最深的那個渴望。盡最大的努力,不要讓自己停下來,不要讓自己感覺到停滯。你必須不斷地想辦法去超越自己,一直從內在去努力。假如你能夠這樣做的話,你會發現那個內在的東西它會越來越穩定。也就是你內在那個平和、內在那個充實、自我把握它會越來越好。它能夠越來越有效率地從你的情緒和頭腦當中跳離出來。


這需要你一個非常強大的信念,你需要對自己有一種堅定的信念,要有一種自信。所謂自信就是說在某些事情上你獲得了一些成功體驗,一些成功的經驗,那你要相信不管將來遇到什麼事情,你都可以再次地獲得那種經驗。這樣你就在當下做到了一種堅定不移的心態。


假如你感到頭腦很失落,感到前途很渺茫,很不穩定的時候,你的內心的那個信念要比它更加強大。也就是你的忍辱的精神一定要非常地強大。所謂忍辱就是說你要忍受一切情境之下帶給你的一種試煉。在任何情境之下你都要把握好自己,當你認出你真正要做的就是,在任何情境之下去把握好你的心,那其實你已經在努力地修行當中了。這時候你根本就不會去想這個結果,不會想這個時間的問題。相信你能夠這樣做到的話,能夠一直保持到你死亡來臨之前那一刻,你也會得到一個很大的安慰。就算你今生可能並沒有達到一個完全的覺醒或者一個完全的解脫,但是你能夠努力到最後一刻,那其實你也會覺得自己沒有浪費掉這一生,我相信你也會很知足的。


但是如果你只是在想那個結果,你並沒有利用每一個處境帶給你的考驗,那你到最後一刻你還是會有一種挫敗感,因為在這過程中你並沒有付出十分的努力。只要你是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你肯定會有收穫,你肯定不會有遺憾,不會說我沒有達到某個理想而覺得遺憾,那絕對不會。

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

【新人類揚升意識:揚升之門第一章】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揚升之門第一章 

(2019-07-03)


自由和解脫是每個靈魂從內心深處都渴望的事物,可以說是靈魂的一種自然天性,是每個人無法擺脫的終極命運和追求。但要獲得自由和解脫,首先要認識什麼不是自由和解脫,才能最終認識什麼是自由和解脫。自由和解脫既是個人也是一體性的真理,從靈魂的角度它們是同一個目標。所以不可能通過個人主觀性的需求就能達到它,只有通過一體真理才能達到它。通過認識什麼不是真理來達到真理,通過認識錯謬來認識真相,通過認識幻相來認識實在,這是亙古不變的靈魂設計,對每一個獲得完整意識的靈魂個體都絶對適用。正是通過體驗囚禁——靈魂為自身所設置的限制,才能認識靈魂的無限性和超越狀態,正是通過一體意識才能有意識體驗靈魂處於造物界當中的自由和解脫。


 作為靈魂之下降的故事——亞當和夏娃的神話可以象徵性地表明靈魂選擇進入造物界的理由。人當初被誘惑離開伊甸園的經歷,這不是上帝的一種懲罰,而是一種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亞當是靈魂的最原始狀態,他意識不到他自己是誰,因為他沒有獲得關於自身的知識。夏娃作為亞當身上的一塊肋骨,代表的是潛在於我們靈魂的原始無意識,這種原始無意識導致了被誘惑的發生,正是夏娃相信了蛇的花言巧語,想要獲得智慧之樹的果實,獲取關於自身的知識,從而導致和靈魂極樂、源頭的表面分離,即“墮落”的開始。在這裡蛇的誘惑代表了摩耶的力量(原始慾望),摩耶擁有讓一切事物和現象看起來真實可信的能力,讓知識看起來像真理、一元看起來像幻相、二元看起來像實在的一種魔幻力量。這種魔幻力量是源頭無盡光輝的影子,因此摩耶的力量也是無窮無盡的。這種力量具體化到我們的心靈當中就是七種根本暗黑力量:自私、貪婪、淫慾、嗔怒、嫉妒、仇恨、傲慢。這七種根本摩耶的力量是讓物質幻相體驗起來像真實的力量,類似於全息的虛假影像,個體對事物的體驗完全是分離式的、對立的、多樣性的,但又是具有說服力的。通過體驗這些虛假影像靈魂可以獲得分別性的知識。通過七種根本力量投射出來的心智,也誕生出千百萬種虛假不實的價值觀、思想認知和行為方式,這是無明的由來。


 靈魂通過體驗不同的形體,無意識地把身體認同為自己,把各種慾望認同為自己,把七個摩耶影響認同為靈魂本性。讓不重要的事物看起來重要,讓簡單的事物看起來複雜,讓相互聯繫的顯現看起來缺乏關聯和相互孤立……這全部依賴摩耶的詭計和誘惑。在本初,靈魂先驅亞當自然地經歷著一系列的造物界進化過程並直接回到了源頭。但是自從無明的污垢越來越深厚,無數後續的靈魂個體被幻相體驗形成的印象所同化,再無法從幻相當中脫離出來,靈魂進入沉睡、心掌控了一切。心要體驗它累積的印象就必須不斷回到造物界,從而消耗這些印象,在消耗過程中又不斷累積新的印象。這就形成生死的輪迴體驗。靈魂回歸的旅程正是伴隨著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借助摩耶的力量、受摩耶擺佈到有意識地認出摩耶、達到自我控制,最後實現有意識地無為,不再累積幻相體驗來達到最初的靈魂存在狀態。此時靈魂在造物界是有意識地體驗自身,並獲得了關於自己的真正知識。這是一個工程浩大的從靈魂下降到靈魂上升之旅,而從靈魂開始有意識想要掙脫幻相束縛那一刻起,就是揚升開始啟動的靈魂時間。


下降是無意識之夢,上升是有意識之夢。儘管最終我們會證明真理是實在、無明是烏有,烏有的東西從根本上從來沒有存在過,支撐無明的摩耶力量也沒有實質。但在這過程當中靈魂仍然要經驗無數的善惡較量,以便能夠徹底地認識本性。我們的本性最初到底是惡還是善?說它是惡或者善都有一定的道理,善和惡都是本性的潛在力量,它來源於同一個原始創造力,就像真理和無知同時潛在於靈魂,善和惡同樣潛在於靈魂的本性當中。但是作為那個最初的人類先驅亞當,他其實代表了靈魂的本性,他非善也非惡。善和惡都非他的本性,因為善和惡都依賴無知而起,無知的消失就沒有善也沒有惡,而無知本質上卻是烏有。因此人的本性也是如此,當它擁有分別意識的時候就有善惡,分別意識的熄滅就沒有善惡。那個原始單純的亞當是不可能存在善惡的分別意識的,擁有這個分別是被摩耶誘惑獲得知識的表現,並非他的本性。


善和惡都是相對的,在不同的時代、環境和條件下,善惡會相互轉化和抵消,而且在實際的行動當中其動機和結果也常常不能完全地匹配。一個看似極端的惡行為也包含著某種善的種子,比如對他人的惡行為裡面儘管粗暴,也會帶有強加個人意志的佔有式的愛;一個看似巨大的善行為也包含著某種惡的傾向,只要產生自我所做之念,就一定會滋長值得欣賞和敬仰的傲慢心理。正是因為這種可轉化的動機存在,才導致善惡都不是絶對和永久的,沒有永遠的善人,也沒有永遠的惡人。在善惡的天平上沒有什麼絶對的平衡,只有相對程度的比例分配。如果善惡能夠平衡,那他就會解脫。


善和惡既是知識經驗,也是二元性體驗的一個重要參考準則,它是一系列個人好壞、苦樂、成敗、愛憎、尊卑、榮辱等極性體驗的必然延伸。二元性越是多樣,它所形成的印象和業力糾纏就越複雜。人心想要從這些纏繞之網當中解脫就顯得無比困難。因為很可能對一個事件結果的關注包含著諸多的複雜心理需求。善和惡的爭論和偏好並不能真正改變人性,因為它們來自無知,而靈魂的本性卻是純潔的。真正改變人性的是認識到真理,認識到唯有一元存在、二元是幻相(不可能在二元之外另外存有一個一元)。也就是物質體驗必然是一個虛假的體驗,宇宙多樣性本質是一個烏有,在這個虛假和烏有裡面擁有絶對的實在和一元性。也只有通過認識這個真理並實踐一元才有可能最終實現靈魂的自由和解脫。


儘管揚升在某種意義上也並不真實存在(它是不斷感覺到業力鬆綁而獲得的內在上升體驗)。


但在漫長地善與惡的實際較量當中,我們還是會非常“真實”地體驗到一切善惡的存在及其帶來的快樂和痛苦,體驗到我們內心善力量的增長,惡力量的減弱和消除。物質幻相儘管虛幻不實,但無不受到因果律則和業力法則的約束。這個過程也許是長期的,也可能在某個階段是一個快速的前進。摩耶的力量越垢重,我們體驗到的世界就越黑暗、壓抑、逼迫。只有在淨化掉這些內在摩耶力量及其帶來的後果的一半以上,我們才會體驗到一種靈魂的上升狀態,我們體驗到的世界才會開始變得光明、輕盈、實在,離實相越來越近。


回歸之旅意味著要做很多的內在工作。這些內在工作的成果之一就是不斷地割斷和世界的糾纏,從扭曲的世俗關係當中獲得糾正、平衡和恢復自然狀態。它是一個不斷“抖落”不必要責任的過程,但那些抖落的僅僅是我們由內在的貪嗔痴的思想和情感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複雜生活關係之網而已,以及糾纏於這一切關係當中的過往業力聯繫,這一切看起來都真實無比而且強大得讓人窒息。


沉迷於世俗生活的遊戲無益於讓自己被掌控在摩耶的幻相遊戲當中,雖然我們的靈魂本性並不會受此污染,但是那些無意識當中的善惡觀念及其二元分別仍然會讓心靈飽嘗苦果,因為不符合本性的事物最終是不會帶來持久的自由和解脫的,不真實的事物也是不可能帶來真實滿足的。只有認出我們的本性,並有意識的跟隨本性的意願才能帶來真正的自由和解脫,依賴於我們根深蒂固的思想和情感,將世俗觀念強加於真理之上,將無可避免創造出更多幻相的糾纏。




三維度的物質世界是一個摩耶力量肆意橫行的世界,所以常常被更高維度世界視為一個囚禁靈魂之地(但也是意識被迫快速成長之地)。當七個摩耶力量很強大的時候,物質世界就會發生很多災難,即是末世景象和人類最痛苦的階段。但是依照內心當中同樣潛在的七種實在力量,如無私、正直、純潔、仁慈、誠實、寬恕、謙卑,就可以認出真理教導的重要價值。認出自古以來真理的化身和以及他們留存下來帶給人類的教導。


摩耶的力量極其強大,有時候我們覺得已經不受其掌控,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在根本上認清楚這種力量必須要有足夠的體驗,那是靈魂所必須要獲得的體驗。正是通過善惡的兩種極性體驗讓人心最終厭倦並渴望超越它。執著於物質和金錢帶來的心理滿足可能被認為是一種貪婪的表現,但是對物質和金錢的極度蔑視也可能是另一種貪婪的表現。對慾望的追求和對禁慾的追求,對世俗的追求和對上帝的追求,同樣可能都是出於一種貪婪的動機作用。只是一種表現地直接,一種表現地微妙而已。有時候生活中的暫時挫折和打擊讓我們的動力喪失,也會給我們已經徹底放下這種貪婪的錯覺。


這些都屬於摩耶製造出來的幻相。只有通過平衡兩種極性的搖擺我們才可以真實地看到我們的內心,看到貪婪呈現出的不同樣貌和偽裝,而這總是從自己內心當下的實際動機和行為觀點透徹地觀察和瞭解開始的。這些都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過程,所以揚升過程也是完全個人化的踐行過程。


現在是我們對世俗經驗及其各種錯綜複雜關係的理順和放手的時刻了。也正是基於源頭的意志越來越強烈的在這個世界顯現,對我們自身真實需求的覺悟,自身對於意識擴展和向真理靠攏的本性使然,這是揚升來臨之前和過程當中唯一不變的主題。光明來臨之前總是有一段特別黑暗的時刻,儘管它們也是幻相帶來的反作用力。如果你能深刻地認識到世俗世界的大部分人,包括我們的父母輩、親人、伴侶及朋友仍然被摩耶的力量深深掌控,很少有鬆動的時候(如果鬆動即是人類意識大量覺醒的時刻)。它表現在各種錯謬和愚昧的思想觀念當中,帶來的各種非自然、受限的行動和行為,以及對覺醒和真理的無知和牴觸。


這些現象如同低電壓正瀰漫於整個社會結構和家庭關係的每個角落當中,你要知道從內心放下它們甚至割斷與它們的聯繫並不是一件什麼壞事,它意味著放棄對它們的幻想和依賴,確立精神獨立性,它是你揚升道路上的必然和必要保證。它是必然會發生的一件事,即使你目前是心存僥倖或是等待時機成熟你都會經歷那一刻。不能支持我們的必然不會留在我們的關係和正常意識當中,而揚升帶給你體驗的將是完全不同的存在狀態。


揚升之門第一章

到此結束

希望大家能提高自身振動頻率

就是給予地球母親最大的揚昇力量 

心靈密談:期望和夢想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心靈密談:期望和夢想
 (2019-05-27)



邱揚創巴 仁波切

學生:修行應該抱持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丘揚創巴在《自由的迷思》中說,我們要像一粒沙般努力,不抱期望,全無夢想。如果我們全然地失望,不抱期望,我會覺得連覺醒的希望也看不到。


Yachak:不抱期望不是說你不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或者說你沒有投入熱情。不抱期望是說你很認真去做一件事情,但是你做這件事情不是為了實現某個(期望的)結果。假如你帶著想要實現某個結果去做這件事情的話,你是非常容易失去信心的。因為你越想達到那個結果、目標,你就會發現它越來越遙遠,越來越艱難。就像你越想得到一樣東西,你就越感覺這個東西好像離你非常遙遠,因為你不得不把時間考慮進來。


當你把時間因素考慮進來的時候,你在這個努力當中,你就完全是目標性的,完全是在時間線上的努力。但其實修行是完全不看重時間(概念)的,因為它要求你完全地能夠活在當下,如果你能利用好每一個當下,在每一個當下裡去努力的話,那所謂的時間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甚至你都可以完全地捨棄掉時間這個概念。因為正是時間創造了一個距離感,創造了一個想得到什麼的慾望,它其實是不利於你找到那個修行的重心和關鍵點。其實修行的重心和關鍵點就在於你充分地利用好每一個當下,去觀照好每一個思想念頭、包括你的言行,從這些方面入手,不斷地去改變自己、完善自己,這就已經達到了修行的目的。


假如說你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獲得某些東西而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那它就完全是頭腦式的,這種修行其實是違背你安住在當下的,它其實不是在修正你的心,修正你對事物的完整理解,它甚至會強化你的頭腦。當然在修行過程中,你還是可以通過頭腦做一些計劃,設定一些小目標,但是你不要帶著很強的要得到什麼東西的慾望去做。因為這樣你和追求其它世俗的目標是一樣的,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它會增強你的個人慾望、你的自我感、一個始終揮之不去的自我陰影。但是修行很多時候是要放下你的自我感,放下你的頭腦。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跟當下有一個很深的連接。如果你在當下都有一個連接,你就會找到一個臨在,你能找到內在的一個存在感。當你找到一個存在感,你就知道,其實“我是”就是修行的目標,你就要達到一個“我是”,而不是達到一個“我是什麼什麼”這樣一個目標,你就是回到你的中心,回到“我是”,這樣你就已經完整了。當你感受到“我是”的時候,其實你就包含了一切。也就是你最深的那個自我,那個最核心的、最完整的,它其實是沒有任何身份的,它沒有任何目標,也不是要去到哪裡。在當下裡面,你找到那個“我是”的時候,你已經達到目標了。


你不可能在時間裡面創造一個“我是”出來,你本身就已經存在了,但是你卻想要去創造一個屬於未來的你自己,這些都是頭腦的幻象,因為只有頭腦才會創造一個現在的我、過去的我以及將來的我,完全不同的屬性。但是就你真正要達到的那個我,就是你的真我而言,你根本就沒有地方可以去。不管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你的本質、你的真我永遠都是一樣的,你不可能變成另外一個真我。所以你要明白,這種想要變成什麼什麼的都是頭腦的一種野心,它不會把你帶到任何地方。


你說我想要解脫,如果這個宣稱是來自頭腦的話,你是永遠都解脫不了的。因為頭腦的本質就是不解脫的,它是屬於時間的、屬於過去的,它永遠不在當下。所以當你說要去達到某個目標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在脫離當下了。但是假如你的頭腦是在為將來的某個目標立下一個決心或者熱情的時候,你可以接受這種能夠反映你內心的決心和熱情。但是你也要知道頭腦的宣稱不可能完整地代表你內心的真相。也就是說,你的努力目標並不在於未來,而是(在當下)完全地連接你的內在,讓你的內在那個完整性完全地呈現出來,不斷地從內在完整性中獲得一種充實感,這樣其實就達到了修行的真正目標。


因為這種努力它是需要你日復一日地堅持下去,不斷地找到內在那種完整性——那種充實感、那種安定感、那種平衡、那種帶著覺知去行動的有意識的主動性,那其實你已經處在修行當中了。這樣的話,你根本就不會去想,我什麼時候才能達到解脫,我什麼時候才能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因為當你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在朝著內在的感受,不斷提升內在那種感受去努力的話,其實你是不會去問這個結果,不會去關注這個時間的。因為所有的結果、所有的解脫,都只能在當下發生。如果你沒有在當下去解決它,你期望未來會把它解決掉,其實你就已經錯失了當下。


你的努力必須在當下裡完成才能結出果實,你必須一個一個問題地解決,而不是幻想有一天突然所有問題都解決了,那是不可能的。修行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不斷地去解決,慢慢你就會靠近你最終想要的那個結果。

【昆達里尼上升的幾個階段】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昆達里尼上升的幾個階段
 (2018-11-02)


第一個階段,昆達里尼只有短暫的時刻被察覺到,它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對它不了解的人甚至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昆達里尼總是循著中間(中脈)的道路行進,它意味著中道智慧。如果你的內在注意力是偏左的,你會不自覺循著左脈的道路。你有意願,但行動力不強,直覺靈敏而感性,容易陷入個人幻想和情緒困擾當中。如果你的內在注意力是偏右的,你會不自覺循著右脈的道路。你邏輯分析能力較強,善於計劃也有行動力,但是對情緒不夠敏感,往往聽不到內在的直覺聲音。

有人覺得昆達里尼是一次性上升就完成的。實際上昆達里尼需要持續地處於上升狀態,才有靈性的自覺。感覺不到昆達里尼和它的上升,是靈量還不夠充沛的緣故,如果靈量充沛,你會體驗到靈量在身體各氣脈當中的運行過程,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它會帶來“火”的溫暖。但這種火是不會傷害身體的,也不會形成焦躁的情緒。

如果我們想行走中道,就必須在左右脈之間保持平衡,左脈連接根輪(海底輪),根輪的靈性意義是純真、明辨是非善惡。根輪是昆達里尼的支撐,就象大地一樣。如果根輪虛弱,如道德缺陷或性能量的放縱、壓抑,則昆達里尼不會升起。也會影響左脈,缺乏心靈應有的單純和好奇心。右脈連接腹輪,腹輪的靈性意義是知識和專注力。如果腹輪較弱,比如過度思考、使用非純潔知識,則影響右脈的正常。

昆達里尼在根輪和腹輪之間的三角骨地帶,注意力不傾向左或右的情況下,在較穩定的平衡當中昆達里尼會隨著一個人對內在體驗(中道)的沈浸而上升。上升的最終目的就是衝出頂穴,與梵合一。對於平衡的練習,有規律的靜心和自我覺察是必要的。


昆達里尼上升的第二階段,根輪所執行的功能暫退,特別是性的衝動和吸引,是造成靈量不斷往下流的原因。靈量充沛到一定程度,遏制了這種自然傾向,靈量可以全力地上升。昆達里尼必須持續發生作用,以便能夠引導和協調各個脈輪和它的支脈系統,達到凈化和提升的目的。每引導一個脈輪,就會使那一個脈輪及其相關功能大增。

首先是根輪(海底輪),它增強了性欲,但性欲會被有意識轉化。然後在腹輪集結,讓腹部看起來堅實有力。很多氣功和內功的修煉者即停留於此。但是作為昆達里尼的使命絕非如此簡單,它必須一個接一個地引導脈輪的潛力達到最大化。到達臍輪,意味著一種平和生活的充溢滿足感,對富有狀態的深入理解和感受。當它到達心輪,心的抽離狀態就會獲得,即抽離世間幻相。

這種抽離是昆達里尼純淨的本性燃燒的結果,在心輪就像一個發光火焰,用來淨化心靈中的情感、煩惱情緒以及外在影響。在這個階段,持續地配合昆達里尼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脈輪都要擴展到一個新的層次,而且直接影響到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


到達胸腺,胸腺會增大而增強免疫力。到達喉嚨,聲音頻率變得不同,飲食習慣會改變,妄念較少。到達眼睛,眼睛瞳孔增大,視線有穿透力。到達額輪,專注力增強,對事物感知方式不同,激活松果體和腦下垂體。到達頂輪,頭頂帶來壓力感,因為還沒有完全通透的緣故。能夠超越思維概念的束縛。



第三個階段,昆達里尼最終衝破頂穴的壓力,和頭頂之外無所不在的精微能量融為一體。外在的精微能量也進入到身體當中,與身體合一。這時候的中脈靈量是擴展的,其延伸範圍超出身體之外。中脈有捲曲的三層,最內層是一條很細的梵脈,細如髮絲一般,只有達到這個階段才能打通梵脈。當外在的精微能量進入中脈,它的重點就是擴大這條梵脈,以達到和梵緊密結合的目的。

打通梵脈靈魂不僅獲得自覺,且能意識到無所不在的大靈,身體是大靈的一部分。獲得自覺的人不需要努力克制也能自然達到一種無思無慮的狀態,過去和未來不再是反覆流經大腦的強制性印象。時間對其不再有特別意義和影響。

身體的五大元素會變成精微形式,比如土元素讓一個獲得自覺的人變得十分能容忍和有耐心,也會有“重力感”,容易吸引到別人。水元素讓身體變得柔軟、看起來顯年輕,性情溫順,聲音有磁性,有清涼和流動感。火元素是一種能夠焚燒掉煩惱的力量,不僅對自己對他人也是如此。風元素則是能量的流動、輕盈狀態。空元素的本質是不可見光,由內而外透射出來的光,從一個人的臉上可看到這種光澤。


第四個階段,昆達里尼不再是關注的重點,但上升的靈量讓人感覺到三昧迷醉,一個人體驗著迷醉喜樂,忘記了身體和環境。這種迷醉是一種“神聖昏迷”,個體心處於暫時止息狀態,沒有智力和情感活動,但意識是清晰的,知道這是神聖光輝的顯現。神聖昏迷不是昏沈,昏沈是做夢和正常清醒之間的狀態,意識是不清晰的。而上升靈魂的“神聖昏迷”則是僅意識到他所處的層面,對其它層面則失去意識,比如身體、欲望、較低世界等。

這樣的靈魂會逐漸吸收276種精微能量到其身體當中,並能夠使用這些能量實現質能的轉換,就是所謂神秘力量。掌握這些精微能量,讓他成為高級瑜伽士,甚至成為掌管宇宙無限能量寶藏的人。


第五個階段,上升的靈魂內心變得象一面鏡子,看著事物的來來去去,不同的面孔、人格出現然後消失。感受和感覺仍在,對身體和精微能量卻沒有意識,仿佛和自己的內心無關。除了享受那種喜樂和慈悲的流動,似乎沒有什麽事情要做。了解到是父神的意志在通過心做著一切,而自己只是個靜靜的觀察者。從觀察中了解著父神的一切方面是不可思議的,但又是一切盡在掌握當中。

這樣的人稱為神的朋友,是最偉大的瑜伽士,大瑜伽士聽見神音,也了解神的原初思想:創世的目的、過程和結果。但是大瑜伽士還無法看見神,也無法與神合一。除非通過神愛渴求,才有可能最終逾越神與人之間的鴻溝。

在最初,道(word)是一個無音之音。當這個無音之音誕生出宇宙的太初之力,它就是神的第一個聲音“Aum”,被稱為神音。然後是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創世點。昆達里尼據說是宇宙太初之力創造完宇宙萬物所剩余留在人體之內的東西。所以,昆達里尼也被稱為神聖母親和太初之母。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心靈密談:靈性和小孩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心靈密談:靈性和小孩
 (2019-05-24)

Yachak:

你的頭腦觀察不是你的覺知,這個非常重要。因為當你在習慣性地用頭腦去觀察事物的時候可能你是完全沒有覺知的,覺知意味著首先放下你的分別性,即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去看待萬事萬物,是不以主觀意志強加給事物的一種(客觀)角度。當你對任何事物都採取一種平等的觀念,不思惡不思善,這時候你才能處在一個覺知的狀態裡面。這時候的覺知就不是頭腦的一個活動,而是對事物本質的一個瞭解。

比如你想瞭解一個人,假如你是處於一種頭腦的觀察,你可能就看他的外表、看他的穿著、看他的言談舉止。這樣你對他的瞭解肯定是非常表面的,肯定是不夠(整體)的,甚至有可能完全是錯誤的。但如果你採用另一個方式——覺知,你不動用頭腦那種習慣性的分別,你只是用你的覺知去感受這個人的存在狀態,感受他內在的情感或者頭腦的意識狀態,你就多多少少瞭解了這個人的本質。


學生:

近期在靜心的時候感受和體會到像“自性的火花”比較多一些,當我覺察的時候,我就會看到我的孩子,我會去擔心他,出於頭腦的恐慌,以及對生活的恐懼。每一次都覺知到了,但是當我和他出去玩或者辦事、生活,那種模式還是進去了,所以我就很想從頭腦的固定思維和存在模式中慢慢(出來),增強覺知。不過我有一點懊惱,為什麼自己那麼深地陷入在頭腦裡面?

Yachak:

這個完全是長期形成的,自從人進化出頭腦他就已經活在頭腦裡面了。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進化過程,現在你要從頭腦裡面退出來,完全就等於你要蛻變成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種,非常的困難。但是如果你是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努力的話,它總是會有成效的。關於這種覺知和生活的結合,是你成長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剛開始的時候你只有獨處和一個人靜心的時候你才能產生那些覺知的感受,當你跟人相處或回到世俗生活的時候,你發現覺知起來就比較難。因為處在生活當中你會擔心很多事情,幾乎是條件反射的。就算你不再擔心工作、生存的問題,你可能還會擔心你的家人、小孩。你要完全放下確實是挺難的。

 

但不管怎樣你都需要去意識到,就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最終還是要靠他自己去獲得成長。小孩也終會有長大的一天,你只是在這段時間要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但你也要意識到終究有一天每個人都要尋找他的成長道路。每個人都要長大,你也要長大,你的小孩也要長大。我們不可能在這個世界上完全地依賴我們的親人,我們的朋友。表面上好像是可以,但是追求靈性的人他必須要獲得一個完全的獨立性,這個獨立性就是他能夠獨自地去探索這條道路。因為在這條道路上你根本沒有同伴,所謂的同伴它只是生活層面的同伴,比如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是可以有的。但是當你進入內在去探索的時候只有你一個人,你不能帶任何人進去。包括你最親愛的人都不行。當你進入內在這條道路的時候,意味著你要失去你的自我,即圍繞著你的頭腦而組建起來的那個小我。


你要失去小我,你不失去小我你就永遠意識不到你的大我。就像你體驗到一些自性的感受一樣,我相信在那種狀態下你的小我根本是不活躍的。只有在那種狀態下,你的真我、你的大我才能夠向你顯現它的面目。假如你的頭腦還在擔心一些事情,還在對過去唸唸不忘的時候,你的大我是不會顯現的。大我就是我們的真我,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但它非常地害羞,它非常害怕遇見陌生人。假如你心裡面還裝著其它事情、其他人的時候,它就不敢出來。

所以作為一個母親,當你去探索你的真我的時候,你要意識到你不能去擔心你世俗層面的親人,或者你最深的那些情感(關係),你都要暫時地放下它們。當你內心完全地空出來,就像一個很空的房間的時候,你就可以感受到真我顯露出它的真實樣貌。真我是羞見陌生人的。


你不能讓你的心裡面裝著任何東西,你心裡裝的東西越多,真我就越沒有蹤跡。而且你裝的東西越多你就越感到恐懼、害怕。這些東西都不是“真實”的,如果它們是真實的你不應該對它們產生害怕,但如果是你的真我向你顯現,你會有一種很深地信賴感。你感覺到這就像我的靈魂——恆古以來我的靈魂伴侶一樣,它永遠是不離不棄的。不管你輪迴了多久,它永遠都在那裡。一個很熟悉的人,就像我們的真正父母一樣,不離不棄。


學生:

那就是說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的點滴裡面,在每天的為人處事裡面去覺察這些——對小孩對父母產生的這些幻象和恐懼,覺知到了才能放下。然後讓自己的自性和心慢慢的覆蓋(融合)起來,是這樣的嗎?


Yachak:

嗯,對。你只有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斷地覺察你才能夠放下它們。這些心裡面的擔憂、恐俱都是長期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當它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變成很深的恐懼,這種恐懼會造成你心理上的一種扭曲,就是你的心智狀態會有一種偏離,偏離健康的狀態。可能你會對事物產生偏激或者消極、負面的想法。它都是長期的擔憂、恐懼累積起來的,它也只能通過這種消極的想法來掩蓋或者逃避這個恐懼。你對自我恐懼的覺察剛開始會讓你很難接受,你突然發現你內在原來還有那麼多的恐懼要處理。在過去當你沒有接觸這些靈性訓練之前,你通常也不會發現。但不意味著你沒有,只是說這些恐懼被你深深地壓抑在你的潛意識裡面。你越是覺察,潛意識就越會釋放出來,讓你去看到你還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覺察就是讓你去釋放你曾經壓抑的、曾經逃避的東西。


你怎麼去處理生活和你靈性訓練的關係,你需要去找到一個非常適合你的方法和手段。怎樣來平衡這兩者?比如我要照顧小孩,但我又需要一些時間獨處,需要一些時間來探索自性怎麼辦?影響你生活和靈性的障礙到底是什麼東西?它是物質層面的還是思想觀念上的,或者一些情緒上不斷的干擾呢。你必須要去覺察它,通過覺察你才能慢慢放下它,調整它。那這樣你對自我就會越來越有把握,你就知道我在什麼時候應該照顧我的小孩我的生活,什麼時候我可以用心地專注在我內在的一些探索當中。確實是你需要在生活當中不斷去練習,不斷地積累經驗,找到你、屬於你自己的技巧和方法。


這個技巧和方法,你從任何的書本當中,任何他人的經驗當中都是無法給與你的。因為那個東西是必須要靠你自己去完成的東西,每個人的生活經驗都不一樣,要面對的生活挑戰和考驗都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我們從他人的經驗中獲得一些啟示,但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去完成這條道路——怎樣去平衡物質和靈性的關係,讓自己成長得越來越好。


 


【你的能量場決定你的工作範圍】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揚升開悟

你的能量場決定你的工作範圍 

 (2014-05-08 )

                                          

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他的肉體和幾個細微體的狀況會反映在他的氣場上,身體越是健康,情緒和心智越是平衡穩定,氣場越是明亮艷麗,並能讓人感到他的活力和健康。但這個氣場不會達到一種能量場的地步。

能量場是一種振動高得多,連接緊密,能對場域內的事物產生影響的能量。一般人沒有能量場,但作為集體意識卻有一個能量場。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照顧好自己氣場就是照顧好自己外在和內在生活,是其個人一生的主要工作。

當一個人有意識去發展靈性體,他會從高等的靈性場域吸收並在氣場展現更多的光彩。這種光彩會混合成奇特的光芒,並向外輻射,就算別人看不到,敏感的人也能感得到它的特別魅力。這種光芒會不斷得到擴展,以致會影響你周邊的人、事物。

有時候一個人故意發展某種意志力、紀律、專注力來加強他的氣場,比如那些訓練有素或氣場強大的人,但是這種靠個人意志凝聚的能量會給人一種壓力和固態感,在人際關係中,它缺乏對他人能量的兼容性。

固態的能量外殼會在壓力下崩裂,造成能量體裂縫。所以靈性能量的提升關鍵不是個人意志,而是像流水一樣的特質:敞開、柔順、臣服。

這種被動式臣服之心能夠與周圍能量進行有意識的交融,特別是靈性能量被充實後,一個人對身邊出現的事物感到有內在關係和責任時,他必須學會去平衡和照顧好個人生活與周邊事物的和諧。 

他會感應到集體意識層面和他人的業力網帶給他的啟示,並意識到必須超越那個階段,發展出更強大的靈性能量來維持自身的平衡和發展,而不是蜷縮在個人的小世界裡裝作視而不見。

這種內在的努力伴隨而來的,是對有生命的事物內在一體性感應越來越強,越來越深遠。但是目前還是一個個體和另一個個體的連接,直到開悟把這種邊界感完全消除。

當一個人開悟後,他不再感覺自己的氣場,而是整個能量場。他對視力範圍所見之物的感知就像虛空一樣穿透過去。多在一裡面,一在多裡面,真正體驗到了萬物本質的一體性。

這種擴展是如此之強,以致他和周邊生活範圍幾百米甚至幾公里的能量場融為一體,並感到對其有責任,屬於自己的工作範圍,這種工作屬於內層面的靈性工作。他的存在是對周圍這片區域的二元能量平衡起到穩定作用。

這些人有不同的靈性團體,也可能固定或不固定。所以工作方式也不太一樣。不過這些靈性的能量會相互交融,如果一個人的能量場大到一個城市的範圍,他就能影響處在城市某一個小地方的你的能量。當這種能量很強大時,他甚至能影響噹地的天氣、溫度等等。

我想說的是一些特別的聖光團,他們會在固定的計劃好的地方瞄定自己的能量,他們接收一些來自更高維度的聖光,就像聚光鏡一樣把聖光合成一定頻率輻射到自己的能量場領域。同時,作為集體層面較低能量的一個集中出口承受某種壓力。

他們就像一個光的門戶,所以他們經常體驗能量的高潮和身體的沉重交替進行,他們對周圍的能量變化瞭如指掌。

當他們要做更多服務工作時,他們高層級團體會給他們“灌光”,也可以通過自己從周邊去“吸光”。讓他自己更有能量和積極性。這些光裡有很多編碼的神聖知識,指導他們如何憑直覺而不是思考去行動。

他們會以一種非傳統的道路向人類展示自己。

這些人可能不說你也能猜到,也許你已是、將會是其中一員。 


2021年5月23日 星期日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開悟,會在三個主要層面轉化你。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揚升開悟

開悟,會在三個層面轉化你 


開悟,會在三個主要層面轉化你

開悟,看起來既神秘又神聖,這和歷史、宗教的原因很有關係,你也常常容易把你知道的聖人、開悟者和開悟狀態聯繫起來,認為開悟應該是如此或者那樣。

其實開悟是一個人的自然本性,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會有幾次體驗過本性流露的時刻,只是你不會認為那就是開悟,因為對你來說99%的時間都活在頭腦世界裡,那是從過去到未來的一個接一個的夢,那1% 的沒有夢幻的世界就像遠處模糊微弱的光影,看起來不似真實甚至讓人有點害怕。

所以,開悟不是成為一個你理想中的人,而是認出它就是真正的你並活在裡面。當那1%反過來,變成99%的體驗,它就會變得非常真實,現實世界和頭腦世界才會顯示它夢幻的本質,當你還活在夢中你是不可能知道的。 

而這種真實是非常明晰、帶有光亮的,它充滿你的個人世界。 


當你能隨時隨地認出自己的自然本性,你瞭解了你一直是神的最高潛力。同時你會在三個主要層面經歷轉化:


一是你從有一個真實人格自我的認同轉化為對無我的確認。


因為你已經證悟到自我的活動是一場夢,一個投射,是沒有根基的,你看到心的本質就是空。所有的善惡、好壞、對錯,主觀客觀本質都是心的投射,也是空的顯相。

你體驗的不再僅僅是身體裡的一個固著的我,由於心完全溫柔地向周圍世界開放,和空融為一體,失去邊界感。你對空的實相覺知會變得越來越大,而這個身體及其自我就是你可以使用的化身工具。

同時你獲得直接感受幸福的能力,這種幸福感是隨時可以感受的,而且超越世間所有類型的幸福。你的心不僅可以很幸福,你的肉體因為振動得很輕盈,也會很喜悅。這種幸福的感知不會輕易受外在因素的影響,如果不如此,那麼開悟就是不值得渴求的事情。


二是由於你的頂輪和眉輪暢通無礙,大腦經歷轉化,

你能輕易地啟用你的高級心智和能力。你能夠直接看見事物的本質。

所謂看見,是看和發現同時發生的事情,你是透過你的前額中心去看,而普通人是只使用肉眼看,只能看到表象,然後依賴儲存在大腦中的記憶、經驗來感覺、定義、投射所看到的事物。但是開悟的人是直接看進事情裡面,或者直接看進一個人的內心深處。

這種直接看見本質的智慧是真正的智慧,和靠對知識的理解、分析得來的智慧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轉變你的是,

你成為一個真正的服務他人者。

世界對於你不過是海市蜃樓,如夢如幻,無論你追求和獲得的是什麼都沒有真實意義,而且因為你的強烈幸福感、智慧、力量、光明的境界,你遊戲和享受著生活、從生活經歷中體驗神性的創造勢能,你也很樂於去分享和服務。你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至於你選擇以扮演聖人、宗教家、神秘家、導師、公眾人物、平凡人來服務完全是個自由的選擇。

之前,無論你怎樣宣稱自己是服務世界、他人者,你的自我總是有機會誘騙你認為它才是給出者、控制者、服務者。可是當你的自我從主角的位置讓出,你的服務能力可以源源不斷從空性中產生,不會損耗你自己,不會為期待有個好結果而沮喪,這都是你證悟空性、無我、超越二元對立的緣故。


 

 

2021年5月21日 星期五

開悟者Yachak。關於新冠病毒疫情。



開悟者Yachak
關於新冠病毒疫情
摘自禪室問答錄:真觀 
(2020-11-03)


學生:像病毒從智慧角度上它是什麼?

Yachak:

我們可能認為這些是天意,甚至是惡人所製造出來的東西,但它其實是人類一種共業所產生出來的一個東西。病毒是看不見的,正如人的思想病毒也是一樣。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會促成這個東西的產生來釋放思想上的病毒,當然這裡面會涉及到很複雜的多個原因。


學生:就是說對每一個人群、對每個個人來說,誰感染誰不感染,這是一定的。

Yachak:

既有定數也有不定數。誰感染誰不感染,它是由你對共業的共振的程度,只要你過去沒有這個業,你思想上的扭曲較少,你就不會受影響。就算身邊人都得病了,你也不會得病。這是定數。另外一個就是你的頻率高,你修行了,你的頻率高也影響不了,或者被你清除掉了。就算你原來有,也會被你清除掉。

還有一些原因就是我們對動物或者對生命的不尊重,你越藐視生命,它就讓你生病,通過生病來讓你意識到你不尊重身體的後果,尊重每一個身體,每一個生命,所以這些都屬於因果法則。沒有人可以逃開因果法則。


學生:是不是覺醒的人多了以後這個業就能靠這些人來化解?

Yachak:

如果覺醒多的話是可以化。但如果過去的業比較重,就化不掉,但是它會減輕,它會減輕範圍。


學生:也就是這種愛能量越來越多了,就會化解一部分是吧?

Yachak:

一般來說比較重的業不會化掉,但是它會減輕。因為比較重的業,它是你學習教訓的一個課程,你不能取消這個課程。如果你必須要通過這種負面的東西來學習一個課程,讓你的意識得到進化並消除過去的業的話,它必須要發生。但是如果你覺悟了,可能一些本該發生的事情就轉變了。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禪室問答錄:如何避免能量過多損耗。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

如何避免能量過多損耗

 (2020-12-05)


學生:我有時候跟別人聊天的過程中,聊完了以後,我會發現很疲勞,您之前講過有一些能量交換,所以我在想我們以後有時候也很難避免這種狀況,比如說朋友來找你,可能是同修交流,怎樣避免過多的發生這種能量流失?


Yachak:首先我們要瞭解能量是如何產生且相互影響、轉化的。每一個行為本身包括細微的念頭都是一種能量運動,運動產生能量也損耗一部分能量,但是能量有不同的頻率,在不同的能量頻率下你對能量(運動)的體驗是不一樣。較低頻率下的運動,比如肉體生活有一種很“真實”的感覺,因為它稠密而且速率很慢,但這種真實是表相的真實,它不是實相的真實。思想有更高的頻率,但也取決於什麼樣的思想內容,以及個人所持有的頻率狀態。


對於走在靈修道途上的人,尋求的不是表相的、或思想意識當中的真實,而應該是實相體驗的穩定和安寧。所以把握好自己的“靜氣”是很重要的。靜氣是一種精微能量,它會有更高的振動頻率,在它的能量運動當中看這個所謂“真實”生活,沒有一樣不是機械的,重複性的。靜氣它來之不易,需要長久的悉心培養,它是唯一能超越物質表象和精神的力量,這種精神主要指思想觀念。


但是當這種靜氣能量並不強大的時候,隨之而來的考驗也是非常多的。就比如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損耗,它的發生是因為你在用你的較高頻率來試圖維繫較低的意識形態和身體運動,它不是對等的,如果它沒有交換和補充,時間一長就會造成損耗。而且你不是通過食物和思想來獲取這種精微能量的,你是靠靜心和冥想。所以在活動當中你很難去把握好這種靜心狀態,你也缺少警覺性,沒有意識到在那個當下正在發生什麼。如果你知道那個當下正在發生什麼,特別是精微層面,那你就可以隨時做出調整和選擇。比如對交談時間、交談內容、意識形態做出調整。


在當下,你需要同時意識到三個層面:我的身體狀態如何?我的思想狀態如何?我的靜心狀態如何?而你最終要持有的是你的靜氣,因為那是你可以站在靈性視野的一個基礎,也是你補充能量的源頭,是不能被身體狀態和思想狀態的混亂能量覆蓋過去的。在這種保有內在靜氣不被損耗的情況下,你才可能對你的身體狀態和思想狀態進行調整。比如你調整自己的能量運動,讓它更符合當下靜心的需要。如果你不得不去中斷那種無意義的交談,你應該積極地做出行動。不要太被動,太被動你會逐漸模糊你的意識判斷力,你將無法深入覺察到你的真實情況。


所以這取決於你能不能站在一個更真實的角度去跟別人交流?所謂真實的話,你沒有任何的掩飾,沒有任何的虛假,你不必去迎合這個情境,因為你在迎合的時候,其實你是在假裝,你在假裝的時候,其實你沒有獲得你想要的那種能量的補充,反而會降低自己的頻率。或者不是發自內心的話,這個損耗是很大的。它沒有來自你的心而是頭腦,頭腦只能跟你思想能量而不是靜心能量。你沒有得到補充,你沒有感受到精微的層面,你會失去連接。你越真實做自己,別人可能就會越認可你,別人不得不反映你。你越不真實,別人反而覺得你是不是有些東西沒有說清楚,他反而會跟你糾纏不清。所以在這種互動關係當中,其實我們損耗就是因為我們害怕做真實的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害怕,恐懼不被人接受。或者我們習慣性地回到舊有行為模式,沒有保持靜氣。


比如說我們對父母也是一樣,我們害怕父母會反對我們的想法,反對我們的追求,所以我們會找一些藉口,其實沒有必要,你可以真實的表達你自己。比如說你修行,你可以說我在學習,我在學習一些提升我意識的東西,雖然你沒有提到修行,但是這個學習是你內心的一個真相,但如果你用頭腦的一個回答,你說我在工作,我在忙,我在出差等等這種表述其實沒有用心,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跟他的交流當中,你是一種很被動地被牽制狀態,但這種被動你又不得不去應付,這種狀態下你是損耗的,你是不平衡的。


你要找到一個非常合適的點,我真實的表達我自己,不懷疑我自己的需求,不擔心別人的評判。但是我不會完全展露我的隱私,因為我的修行屬於我的隱私,我要保護好我的隱私,不要讓那些不理解的人侵犯我的隱私,這個非常重要。我不要那些不懂的人侵犯我的隱私,但是我同時告訴他的時候,我可以找個比較接近的意思來告訴他,這樣我就不需要去尋找一個藉口,當你去尋找一個藉口,你發現你為了圓滿這個藉口,你又要去尋找另外一個藉口,你就會變成一種惡性的循環。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能量會不斷的消耗,你就沒有辦法做你真實的自己、表達真實的自己。你一直在偽裝成一個希望滿足別人的角色,你就得損耗自己,一定要敢於表達真實的自我。


學生:佛家說什麼善巧、圓融、方便,這些不都是消耗能量嗎?


Yachak:是的,在另外一種情況下,你們的互動並非是毫無意義的,也不是表面的逢場作戲。這裡面就涉及到隨順。即便如此,我還是不應該失去我的覺察,從三個層面來瞭解我自己在當下的情況,同時感知到別人內在的需求和實際情況。隨順就是同理、調和、轉化這種能量上的不平衡。同理是接納存在差異性的意識,調和就是平衡這種頻率上的差距,轉化是用更靈性的角度來認識當下存在的意義,給他們帶來一些精神、能量上的支持。也許我確實為了別人著想,或者某個共同利益,我需要做出一些犧牲,但是不能做無意義地犧牲,那種犧牲要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之內。要考慮自己目前所處的階段和能力,而不是變成一種單純的思想願望,這並不是智慧。當然如果你的力量足夠強大,可以即時轉化任何的消耗情況,或者儘快恢復過來,你可以不必強調這些法則。因為你有這個能力和能量,不會帶給你太大影響。


其實隨順主要是接引有緣人,主要是針對有緣人,比如說你跟你的某個朋友挺合得來,挺談得來的,但是他可能對靈性的東西不是很理解,這時候你就可以善巧方便,你可以告訴他一些接近於靈性的東西,但是你不用宗教的概念去告訴他,你可以從身心的角度去告訴他,這就是善巧方便。但是如果一個人像石頭一樣還沒有開化,你去接引他是沒有用的。你在石頭上澆水,它不會長出植物出來的。所以說善巧方面是用在接引那些有緣人、在靈性上已經準備好的人。如果我們沒有智慧,我們連明辨人心的那種智慧都沒有,都不知道這個人處在什麼意識階段,有沒有根深蒂固的思想形態,你就到處去宣傳你的理念,或者刻意想要他進入你的道路,肯定是沒有作用的,那就不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有針對性地有智慧地去充當別人的媒介。


還有看別人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你就從那個角度去跟他交流,也許他對深奧的佛理不感興趣,你可以跟他交流一些禪修帶來的身心的益處,帶來的轉變,特別是對那些我們身邊的親友這些沒有接觸過靈性的,你跟他說一些帶來的身體上的好處,或許會改變他的想法,這些東西他可能就感興趣。能夠瞭解當下的人心,做出恰當的回應就是圓融,它需要你更高的智慧和覺察能力,在圓融當中你我一體,不會有認知上的侷限和衝突,知道如何順著別人的理解能力,當然不會損耗能量,因為能量是循環流動的。實際上,圓融往往屬於先天的智慧狀態,需要放下頭腦裡面的概念想法才會活出來。




新人類揚升意識:未來8年漫漫揚升路。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新人類揚升意識

未來8年漫漫揚升路

 (2018-02-13)


現實中我們總是容易被一些甜蜜和信誓旦旦的語言吸引,並把這種慣性帶到靈性追求當中,變得很容易相信那些未經證實、高度理想化、虛無縹緲的事物和憧憬。

我們也容易被暫時和不斷變化的想法所迷惑,並把這種慣性帶到靈性努力當中,變得容易氣餒、自我懷疑和忘失目標。

一方面我們不應該出於思想的保守而拒絶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認對事物的認識總有一個從簡單到成熟的過程。在靈性的追求起始,對目標的期望是很正常的,因為它能帶來信心和自我認同。目標越高,期望越大。以至於避免不了將過多的個人情感和意願投射在上面,而缺少分辨的能力。

在提升的過程當中,覺受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美妙的覺受,人感受不到喜悅和改變的力量,會失去進一步努力的動機。但是到最後,這些階段性的覺受也會消失一去不返。僅僅有明智和清醒留下來。

所以,任何想法觀念都會變,唯一不變地是需要批判的辯證思維和經驗總結,以便能夠從各種特殊的狀況、暫時的錯覺和片面性中解脫出來。任何感受和覺受都會變,但它會因為充分的體驗而在進程中自然釋放。

同時在靈性努力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是要瞭解自己的本質。提升的過程讓一個人變得越來越敏感。既能夠更清晰地覺察到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容易感受到外在的影響。

自我的本質是不會改變也不需要改變的部分。它不是時間也不是空間可以界定的東西。而我們頭腦和情緒當中所感受的一切,外在生活變幻的一切,是被時間和空間所界定的。本質是一個發現和體徵的過程。想法和情緒是一個接納、觀察但需要自然流動的過程。

明白了這個規律,真正的目標就不會忘失,也不會被暫時的想法所轉移。即便在一種複雜、很難言語描述的狀態下,也總有一個東西是恆定的,如果找不到這個恆定的,在時間的河流裡我們將迷失。而且也將無法珍惜和利用時間去堅持為一個遠大的目標而努力。

 所以,時間既是要從內在超越的東西,同時在現實中又是要格外正視的東西。就好比我們將要經歷的這個時間週期: 2018—2026 對全體人類都有重要意義。

從數字命理上,從1到9是一個時間和成長週期的循環。0在數字學裡面不代表實質意義,所以1往往是一個吸收和孕育的過程,吸收過去留下來的殘餘能量,同時孕育新的能量。

2018代表的是2,2是開始變化和邁向正軌的數字。從這裡新的能量循環正式開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2開始變化將是呈現遞增級別和全面覆蓋的。因此,從2018代表的2到2026代表的1,相隔的時間是8。8也是無限循環的象徵。象徵改變和無限能量的循環。這8年也是真正可以努力提升自己的時間。

一些占星也認為,到2026年以後,起到重大轉變和推動作用的星體將進入到水瓶座。

就像我們剛剛經歷的月食通道結束了某種殘餘的混亂業力一樣,2月15日即將到來的日食通道又會開始新的篇章。而這個篇章將和水瓶座能量的開啟有關。

水瓶日食的能量將是對傳統中腐朽和滯後能量的催迫,也是個人追求自由和獨立意識的契機。它會帶來思想上、倫理上更多的批判和思考,並在追求秩序和限制性的社會結構當中產生激烈交流和碰撞。這種影響會持續半年到一年時間。而期間,將和7、8月份的獅子座日食同步推進,將兩種對立的能量進行交融,陰暗面得以釋放和溶解,光明面得以彰顯和提升。

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從2018年到2026年,社會的整體改變也意味個人的成長和挑戰。一個人能不能審時度勢地、堅持內在的真理和目標,決定他成長的速度和層次。當成長問題出現的時候,也是業力大爆發的時候。不管它出現在哪個領域,我們都要意識到它的三種可能情況:


毀滅和重生:一種帶有強烈個人重生意味的改變,在過去的時間週期是如此,在未來3年也是如此。

受限和不斷地挑釁:感受到不斷地磨煉過程和外來挑戰,這種狀況是能量不斷變化帶來的業力地加速釋放。

自我的幻滅感:一種孤立自我感被逐步溶解的心理狀態。從現實角度而言,這是讓人不安的,因為很多熟悉的事物和感受經驗已經不再。但是從內心而言,它打破了很多恐懼和安全感的錯覺,並在未知當中體驗更大程度的、與周圍世界的融合。


在去年年底,我遇見一個人。8年前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在處理家族業力的問題,8年以後她還是在處理相似的問題。而且生活工作上幾乎是重新開始。雖然我不會評判她,但至少說明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在需要改變或者遇到挑戰的時候圓滿通過。這就不得不把問題遺留到下一個時間段,按照時間規律要若干年之後才會有機會再次處理遺留問題。

而一生當中又有多少個有用的時間段來處理人生的重大問題?包括對心靈成長的渴望?特別是對於渴望跳出業力循環的人們。

應該學會正確地思考、改變自己、珍惜時間。如果能真正有意識地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平衡好各種關係,做好應該做的事。那麼恩典將和努力和信心成正比,內化的速度甚至遠遠超出預料。

當然,也需要心態的平衡和放鬆。就像過春節一樣,需要時時調整一下自己,而不是做表面地努力。通過心態的調整,才能內外合一,得到更多的啟示。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禪室問答錄:靜心與創造。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

靜心和創造

 (2021-05-02)


學生:我總是會併發出一些很有創造性的思想,導致我的思維總是處在一種活躍的狀態,這和禪修是矛盾的嗎?


Yachak:你必須要去體驗創造的快樂,如果你在你熟悉的領域都沒有去創造過,沒有體驗過,那一下讓你去追求另外一個陌生的領域,其實是不合適的。所以你沒有必要放棄你的精神追求,你還是可以去追求,但是如果一個人缺乏靜心的品質,那樣的創造顯然是混亂無序的,很難獲得成功的。就算成功也會付出身體和精神大量勞損的代價。靜心能夠帶來秩序,內在的秩序和外在的統一。所有的秩序都可以在內在空間裡面得到調和,從最高到最低的。所以創造的靈感和洞見往往就是獲得較高秩序的啟示的結果,萬事萬物都有其內在的法則和規律,這就是秩序。如果你掌握了那個終極的、最根本的秩序,那你可以在任何領域都可以去創造。


靜心也會讓你的身心更加地平衡,更有能量,更加促進你的創造力,所以兩者不是矛盾的,是可以相互補充的。因為不是每個人最終都會成為一個靈性的導師,或者做一個隱世的高人,不是所有人都會的,還是有很多人要過一種很平常的生活,但是在過平常生活的過程當中你還是可以去修行,它是一種內在的秩序化過程,不是一種形式上的。你能夠在進行禪修的同時充分發揮你的創造才能,這就是你對個人對社會的最大奉獻。不過你不應該讓這兩者產生混亂,在你沒有熟練地掌握靜心之前,你需要更多地關注內在的秩序而不是急於表達創造的衝動。一個有創造力的天才不見得就是身心健康的。



學生:會不會有的靈魂特別習慣於整個揚升過程的,然後到了比較終點的那種,只是純創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會覺得無聊。


Yachak:創造怎麼會無聊呢?創造不會無聊。它會不斷地創造,沒有無聊的時候。創造就是不斷地更新舊有,超越過去。創造就是永無止境的生命之河。所謂的無聊,就是說你重複地做一件事情,重複同樣的生活模式和創造機制,才會無聊。一個靈魂的進化程度越高他可以玩的創造遊戲就越多,也越高級。一個達到最高層面的靈魂,他的每一個行為都同時在不同層面產生創造的驅動。

如果你通過揚升達到最高的宇宙的話,你不想創造新的宇宙秩序也可以,你可以去化身,你化成很多的分身,讓他們去體驗進化,這也是一種創造。比如說有個新的宇宙出現,我派一個化身去那個宇宙進化,然後那個化身所有的經驗又回到我這裡,共享經驗。


學生:像宗教的外延部分它是形式了,可能有一部分我們很不喜歡,但是它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利於修行的。比如說耶穌為人類殉道,他會產生一種愛心愛意,就是一種感動,或者是菩薩有一種慈悲心,也會受到感染。在這種心境之下,很容易達到我們打坐想達到的境界。


Yachak:也會有一定影響,會在你的情感層面上產生一種深刻影響。這種影響會把一個人帶向追求真理的道路。但是影響總是有限的,如果你沒有去專門活出那種狀態的話,比如說一個人只有宗教信仰,但是他沒有努力去實踐真理的話,那種短暫微弱的影響可能會在現實的環境和遭遇下被擊敗。成為一個有宗教性的人不一定要依附宗教,而是要擁有真理的認識和靈性的力量,要不然即便我們認識到這世界曾經有過那麼偉大的靈魂,這個世界充滿著各種苦難,人生如夢,世事短暫無常等等,但是我們自己卻依然軟弱無能,連我們自己都征服不了。所以一個人想要變得真正成熟起來的話,是不能單靠宗教信仰的,也不是靠一些感動人心的故事、人物來鞭策自己,那是遠遠不夠的,那只會讓自己過度地依賴外在,為自己樹立一個侷限性的靈性視角。


來源於外在的那種相信和崇拜對一個人的宗教性而言還處在萌芽階段,並沒有成為內心真正認可的真理。要認識真理一個人要通過批判的辯證思想階段,知道分辨不同層次的幻象。然後親身去實踐和檢驗,最後得出準確的結論。而不是單純的相信和信仰,那樣宗教性就變成一種組織化和盲目遵從的東西了。如果他是帶著世俗的心態來接近宗教,這樣的人一般要經過很多世以後才會覺醒,才能從這種單純的形式上的遵從當中脫離出來。他想要的,或者說我們真正想要認識的上帝或神,不是口頭上的,也不是純概念的,更不是潛意識投射出來的幻象,不止於情感上的寄託(雖然這是很重要的連結)而是真正可體驗的實在,這才是對個人最有價值的東西。只有通過探索內在道路,探索我們真正是誰,不斷地超越固有的認知方式,比如形式上的遵從或者知識層面的研究,才會真正認識到這個唯一真理,我就是那。只能通過體驗,通過成為實在本身才能知道這個唯一真理。這就是真正的宗教性了。


學生:我覺得我這一次受到的世俗的誘惑特別多,我發現我還是對世俗有熱情。我覺得我之前是因為受挫太多了,我無路可走,我走到這兒了。然後這一次像前幾天突然有一個崑曲培訓班,然後我就發現我很希望被選上,因為是專業劇團選,我就很希望被選上。然後中午又有一個足球的誘惑,就我發現只要世俗給我一點機會,我還是希望把它抓住,然後我的自我還希望再折騰折騰,我發現我的真心還是會被自我籠罩著,但我發現我竟然不能將這個自我很堅決地放下,就是在搖擺在拉扯。然後我就想到你以前講課講到一句說,人有失去自我的恐懼,我當時還想著我肯定沒有,等到這一刻我就發現好像是有。


Yachak:但是你至少認識到這個真相,你認識到其實你的小我還是很有恐懼的,你要繼續挖的更深一點,它到底在恐懼什麼?它到底在害怕的事情是什麼?


學生:我還是希望我的自我再折騰一會兒。


 Yachak:你不要用“折騰”,你要用個準確的詞來表達,你的自我想要什麼。


 學生:比如說我一直覺得我沒有辦法做我喜歡的事情,比如說崑曲,如果我能有機會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我就很希望。我畢竟還是活在世俗當中修行,我就覺得還是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Yachak:這個有衝突嗎?


 學生:我就是想如果我還是對一些東西有熱情的話,會阻礙我修行的進步嗎?


 Yachak:你做什麼樣的工作,追求什麼樣的愛好,其實跟你修行沒有衝突。衝突在哪裡?衝突就是你把生活和修行看成是分開的,這才是真正你恐懼的地方。你認為你追求你喜歡的,可能你就無法修行或者導致你退步,這才是你沒有看清的一個東西。


學生:對,好像一直有一個這樣的觀念,這是一個錯誤的信念是吧?


Yachak:它代表了你認知上的一個分歧,這個分歧又來自於哪裡?來自於你內在有個恐懼,這個恐懼就是說你在害怕你在進入世俗生活層面的時候失去你的靈性力量,所以你要解決的問題不是說怎麼去選擇,或者去否認你的這種慾望想法,而是要找到處理問題的方法。怎麼讓這兩者能夠統一起來,你找到統一的方法,這個就不是一個問題。所以你恐懼的是你會失去你的靈性力量,但是你可以做到在你追求你愛好的同時,不失去你的靈性的力量或者追求,你要做到的是這一點。當你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你就沒有恐懼了。你想追求崑曲可以,但是你還要保持修行的心態。


學生:可能我們修行要解決的這個糾結的問題,它本來是不矛盾的,你為什麼產生這個矛盾的心理,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解決這個矛盾的心理。我們的修行的目的可能就是讓你發現你的愛好與這個機會,你就去抓,但是如果失敗的時候,如果沒有被選上的時候,修行又能讓你坦然接受這個結果。不是說讓你在修行或者是追求你的興趣愛好做出選擇。


學生:因為我看到的我的前世經驗好像都是割裂的,我要修我就專門去修,好像就很沉穩,然後好像確實就不太會平衡,我一開始來修行就很害怕自己會出家,總覺得自己要出家,但我又不想。


Yachak:所以你這個觀念就不正確,就是你還是把修行看成是一種逃避世俗。其實恰恰相反,修行的根本意義,它不是一個分裂的,它不是一個世俗或出世的選擇,它是你怎麼去處理問題的一個能力。你來這裡學習,你練習靜心、練習定力、練習覺察,就是為了你能夠去正確處理你遇到的任何一個生活問題。如果你圓滿地處理,那你的修行就進步了,你被你的問題所困住了,就說明你的認知出問題了。


學生:但好像修行人都很寡淡,像我這種對世俗很有熱情的,我就覺得我有問題。


Yachak:沒有問題,你可以去追求。你不必急著去模仿你尚未達到的境界。比如說無慾,那是羅漢以上的境界,但是如果在生活當中我們一點慾望都沒有,是缺乏生活熱情的。假如你真的到了對物質生活不感興趣的地步,那你還必須要有一個靈性進步的慾望,在你獲得靈性真正滿足之前那是個必要的動力。


學生:但是這裡面確實有先後,我就在想我的興趣就是創造新世界,然後無論多受挫,可能我會很明顯感受到,當我有機會去創造新世界的時候,我投入的程度和我去打坐的投入程度比起來,肯定前者還是顯得更有熱情。但是我同時又非常堅定知道,追求真理是我唯一感興趣的事情,所以我覺得自己也很矛盾。


Yachak:你們還是看問題不夠準確,你們在追求一些你們還沒有達到的那個階段。你們在想像自己一下子變成一個很高的階段,來看待你們目前的狀態,其實是不合理的。你們現在所面對的所有的要做的事情,其實是你們成長的一個階梯,包括你的追求它也是你成長的一個必須。但是你又把自己放在比如說像我這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那就會矛盾。因為適合你的這條道路就是因為出現在你面前的這個東西,這就是你要走的道路,你沒有辦法去逃避的一個東西。你在當下必須要做的事情,或者你喜歡的,你就自然去追求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有一天你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了,你可能就換個工作,或者你突然有一天你就對這個不感興趣,你再換一個新的方向,那就很自然。你就沒有一個我一定要放棄什麼的想法,你不需要放棄什麼。因為你真正能夠放下的時候,你必須要達到開悟以後,你的業力平衡以後你才可以放下這些東西,你沒有開悟之前你放不下的。你的追求包含著你過去的業力影響,那是必須要被引發和消耗的。對於你們來說,你們根本就還沒到要做出重大選擇的時候,你們為什麼要擔心這個問題?


學生:我覺得我有影響到呀,因為沒有進步。


Yachak:你有被影響到的話,你就要做一些調整,看看怎麼樣能夠讓自己感覺到一種進步,或者說你對工作的問題還是沒有充分的利用,你怎麼去利用這個工作來成長。你有沒有認識到這個工作真正完善你的地方在哪裡。你不要為做事而做事,那就沒意義了。你必須要看到我做事的背後,我的動機。在做事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多少東西,然後做完事以後,我能不能去放下事情。就有沒有修行人的那種心。如果你做事做著做著你就沉迷進去了,你把修行的心態給破壞掉了,那你就走在錯誤的方向,你沒有充分地利用做事來修行,那就說明你在某些方面還不太適合涉入太深。比如說你在工作中你很容易忘我,你很容易失去平衡,那就說明你其實還是需要一點時間抽身出來,去培養你的這種定力,這種自我觀察的能力,你需要找到工作和修行的一個平衡,那就很好了,你要專門做修行人的話,是不容易的。而且現在這個時代也不太適合選擇一種避世的方式來修行,你只適合在紅塵當中磨練。磨練夠以後,你發現該學的東西都學得差不多了,你再選擇一種隱士的生活,去探索更高的世界和創造,那就很好。


 


 

【禪室問答錄:三摩地和證悟】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 

三摩地和證悟

 (2020-12-07 )


學生:我們不管意識不意識,證悟不證悟,我們不都是永生的嗎?


Yachak:

光靠相信是沒有用的,身體死亡以後你什麼都意識不到,你必須要實際體驗它,才算是達成生命的成熟。那個在天堂和地獄之間不斷輪轉的不是你的真我,是你收集的意識。或者說假心。假心不可能意識到永生,因為它不是永生的,它對永生毫無概念。你被這個假心所騙,你認為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沒有悟就不知道真和假、實在和幻相的區別。沒有證就不能活在真心實相當中,並意識到它是永生的。你認為你是個人類或轉世的靈魂個體,但實際上你是大我。你認為你擁有一切快樂或受苦的經驗,但這一切都是虛假的故事。實際上作為大我你超越這一切,永遠地和平和安寧。唯有大我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永生,唯有大我獨來獨往,無有罣礙,卻又無處不在。


學生:所以我們就要儘早地、更久地處在三摩地裡是嗎?


Yachak:這個證悟,它不僅僅是三摩地的問題。三摩地只是一個手段,這個手段把你帶入實相的入口,但是後面你需要足夠的感悟體驗,這些感悟體驗是一點點圓滿起來的,很少有人一下子就達到“悟”的圓滿。


它包括我們怎麼正確地認識這個大我、以及如何達成它。你首先要對它要有一些理論上的認識。有了理論後,再去體驗;有了一些體驗,再用理論來加深印象,直到有一天你終於確信不需要通過任何人、任何概念、任何宗教系統你都無有懷疑為止。你就可以永久地獲得它,永久地活在它裡面。這個過程就是證悟。


持續地處在一種三摩地的狀態,能夠幫助你認識它,加深對它的印象,但也可能你只是體驗到一個暫時的定境而不是證悟。定境和證悟的區別是,當你失去三摩地境界那種感覺就沒有了,但是當你證悟你就可以隨時使用它,就像它是你身上一個揣著的寶貝一樣。它讓你體驗的不僅僅是一種自發地安定,也包括一種自然而來的智慧,以及感受到生命不受任何束縛的微妙喜樂。當然,你的身體是最後一個包袱。對證悟的人它是一個包袱,對無知的人卻是一個享樂的工具。


因為你身體的存在,你意識不到你的大我,所以你必須通過三摩地,讓你的身體完全處於消失的狀態,你的大腦應該是處於伽瑪波的狀態,你的氣息應該完全止息,你的心應該像牆壁一樣如如不動,這樣你才有達到三摩地的條件。當所有感官的流逸都控制住,當沒有一個作為者存在,一切達到最自然、最平衡、最無為的狀態,你的大我會自己醒過來。它醒過來的第一個問題一定是: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因為它是無所不知的,所以當疑惑升起它即刻知道那個答案“我是”,除了“我是”什麼都不是。我從未出生,也從未死去。


一旦大我了悟了它自己,你也就解脫了。因為你什麼都不是,所有生老病死的一切都不是,生生世世的一切因果都不是,所以你還有什麼可煩惱、痛苦和執著的。當你認出這個大我,界限就開始消融了。你的心跟它融入在一起,實相開始進入你的生命,你徹底地重生了。然後你在大我裡面,你再回頭看你這個身體,你再回頭看你的人生,那你就真正知道,整個旅行、冒險是怎樣一回事,它真正要完成的是什麼。


尋找讓你遠離大我,目標在創造和大我的距離。在幻相當中一切都是有目標的,但是目標都是虛假的,它是一個設計。它讓你不停尋找、不停創造認為有意義的東西,最終又會讓你徹底失望。因為假的東西不可能讓你獲得永久滿足。看清這些虛假的把戲,最終所剩下的就是你原來就一直擁有的,僅此而已。所以你是通過尋找、創造一些替代真相的東西,不斷再去掉這些不能代表你終極自我的東西,最後才找到大我的。


在三摩地裡面,你可能先達到“人空”,但此時沒有悟道的智慧出現,這個空是局部的,它沒有變成一種全一體的空。只有全一體的空才有一種智慧升起,就是關於大我的真相,關於宇宙的緣起,關於生命的本來。虛假的終將褪去,剩下的唯有真實。這個真實是沒有什麼可生,沒有什麼可消失的東西,不增不減就是實相。它是不會改變的東西。既然不會改變,從未改變,那證悟又代表什麼?是得到了大我還是失去了假我,事實上從沒有發生過。因為大我一直都是,因為假我從來不真實,假我也不可能達到真我。所以哪有什麼得到和失去的東西?剩下的超越言思,只能了悟。


你只是簡單地從幻相當中醒過來而已。


幻相領域是摩耶掌控的地盤,實相是上帝掌控的地盤。當你覺得幻相世界讓你很舒服的時候,其實就是中了摩耶的誘惑。當你覺得幻相很不安全的時候,則是來自上帝的恩典。實相是靈魂唯一的家園,它是靈魂休息的地方。並不是你永遠都在休息,你可以重回幻相。但是一旦你證悟,你生生世世都會證悟的。最不利的情況是,你今生沒有證悟,你沉迷幻相太久漸漸忘了自己的來處,最後連對實相的一絲絲渴望都不復存在了。在幻相當中流浪,意味著你不得不從摩耶那裡尋求借貸,支付你的體力、能量和心智,去獲得生存的需求、容易上癮的虛假快樂,所謂的有意義、有價值、虛妄自由。同時也不得不用無盡的受苦和累生累世的糾纏來償還利息。而永生就是要結束這一切不平等的條約,找回真正自由。它從你證悟大我開始。


 

【禪室問答錄:內呼吸狀態】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

內呼吸的狀態

(2021-05-04 )



學生:內呼吸是什麼樣的狀態?

Yachak:

內呼吸是外呼吸靜止以後才會出現的呼吸,它是更深層次的呼吸。它是你的能量體在呼吸精氣,能夠進入內呼吸就能啟動你身體的金場,即身體前後、左右兩個相互循環的能量系統,加快它們的運轉速度。一般情況下,人的身體外圍的金場幾乎是停滯的,或者運轉的速度很慢,這是身體能量過於稠密的緣故。這就導致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和意識頻率都偏低,缺乏靈性意識,慾望偏重,感官能量過度消耗等等,或者有靈性意識但是行動力不足、掌控習氣能力較弱等。內呼吸幫助人提升自身的頻率以達到淨化身體氣脈的目的,最終能夠打破身體色陰的質礙,進入到光明的禪定境界。能夠體驗到光明的境界,實際是能量體達到了一定的飽和才會出現的,而這首先需要淨化稠密的身體能量,以達到輕盈和舒適的狀態。以一般的身體頻率而言它是承載不了能量的持續壓力的,所以很容易因身體原因放棄和中斷,持續安住的時間也很短。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可以不斷“供電”的能量來源,內呼吸就好比接通能量來源的一條電路線。


所以內呼吸也叫做能量呼吸、無限呼吸,它可以不斷把你的能量範圍擴展到無限。在靈性科學裡它是用來加快你的能量體循環和建立揚升載具梅爾卡巴的。當然,你不會立刻就啟動梅爾卡巴,因為你的能量循環必須達到光速才有可能,你的身體也必須逐步適應這種能量的提升,這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的,也是需要你持續地付出努力的。通常當你的心輪被打開並不斷地充能以後,就會出現如同光球一樣的能量氣團,並在你的禪定當中擴散至你的全身,建設你的光體,讓你的全身都能感受到這種非常精微的光明覺受,而且它一旦形成就永遠不會再消失,它不是靠你一時的觀想就能成功的。這就是你的梅爾卡巴完全啟動的時刻,這也是你揚升的開始階段。你只能依賴光體來揚升,在此之前你只有能量體還沒有光體。能量體屬於第四維度,所以你必須要先完善你的第四維身體給它不斷充能,然後才是光體。


傳統的身心修煉道路儘管方法不一樣,但最終都要經歷內呼吸這個階段,無有例外。比如,道家把它叫做開玄關:“專氣以致柔,能如嬰兒乎”?“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等等講的都是內呼吸的練氣方法。哈達瑜伽叫“舌鎖術”,是把左右脈能量導入中脈的一種呼吸方法,是進入三摩地的必經之道。佛法叫“觀息法門”,屬於密中之密的修法,也是轉化身體最快的方法。密宗修煉的“寶瓶氣”也同出此源。這些都是靈性科學的一部分,因為我們要進入內層面探索需要穿越肉體、能量體、情緒體、星光體和心智體,我們必須要開啟能量通道才能進入它們,這不僅是為了瞭解它們,也是為了把光明帶入到無意識的黑暗領域,徹底療愈和修復它們。通過修復和療愈諸身體,最終能量會達到智慧體和宇宙體,那是我們會獲得開悟洞見的地方。


除了內呼吸還有胎息,內呼吸完成以後就會進入胎息,達到不呼不吸的階段。但這並不是真的沒有呼吸,而是呼吸在智慧體和宇宙體裡面發生,幾乎感覺不到氣息的活動。意識在這個階段可以體驗到第四種存在狀態,即醒、夢、睡之後的覺性狀態。一個人很難想像當頭腦進入深眠以後還可以保持清醒的意識,但在胎息裡面是可以做到的。這種狀態就是瑜伽式睡眠,是處於三摩地的一種狀態。只要能夠超越靈魂的五層外衣,一個人就會進入到這種光明遍在的、完全放鬆的休息狀態,靈魂脫離肉體和心智而獨立存在,在這種狀態下,靈魂體驗到了沒有任何束縛的自由。


學生:內呼吸情況下,大腦是什麼狀態呢?為什麼身體的很多不適感都消失了?


Yachak:處在內呼吸的時候它能量是比較強的,它把外呼吸通道給控制住了,外呼吸一旦控制住了,你的大腦活動頻率就會降低到最低限度,因為呼吸是和大腦的神經元活動相互協調的。在大腦沒有活動的時候,那種神經元,它的感受力就會變得很弱,所以它對身體的疼痛也好,肉體的知覺也好,也會變得很弱,我們之所以能夠感受到肉體疼痛是跟大腦神經元的信息讀取有關係,所以你用一個內呼吸把它控制住,讓它不去感知了,你的受陰暫時止住了,當然你的疼痛就消失了,身體感受就完全地消失。


 


【開悟者Yachak 本人錄音】心靈密談:情緒完整體驗。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心靈密談:

情緒完整體驗 (2019-06-21)


學生:巴關說:“任何未完整體驗的事物都會帶來持續地受苦”,這個完整體驗您能再詳細談一談嗎?每次情緒來的時候我都在努力地去體驗它,但我還是因為無數次體驗它而受苦,我想也許我根本就沒有完整體驗過。現在我覺得最難的功課就是改變對一個情境的反應模式,對於一個激起情緒的挑戰怎樣才是讓情緒得到釋放呢?我感到每當我的情緒爆發出來,它並不是一種釋放而是積累了更多的情緒,讓我在體驗它的時候那種情緒變得更加地強烈。


Yachak:如果你想完整地體驗一種情緒,或者體驗一種受苦狀態,這並不等於說你要完全地沉浸在裡面。如果你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去體驗所謂的完整體驗的話,那你帶來的是深度的情緒化和受苦。那什麼是完整地體驗呢?完整體驗就是當你在體驗某些事物、某些現象、某些情緒的時候,你應該是完全帶有你的覺性在裡面的。如果你沒有覺性,你只是被那個情緒那個情境所吸收,就等於說你真正在體驗的是那個單一的情緒和情境,你並沒有跳出那個情境和情緒來完整地體驗它們。


其實在我們體驗一個情境或一個情緒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跳出來從外圍來看待它,或者說我們是處在一個風暴的中心,來體驗周圍所發生的一切現象。我們這時候可以把外在發生的一切情境、一切現象看成是我們周圍的一場風暴,如果我們是帶著這樣的意識我們就處在風暴的中心,那在風暴的中心——那個地方是空的,完全是空的,就像虛空一樣,是沒有任何東西的,沒有任何風暴可以影響到它的。但是因為體驗一個情緒就把自己捲進風暴裡面,那意味著你喪失掉了那個風暴的中心,那你肯定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說當你在體驗這個風暴的時候你並沒有站在一個正確的角度和立場。如果我們想體驗到一個更完整的過程,那我們站的立場和角度其實是可以脫離掉這種單一性的專注、一種注意力,我們可以展開得更遠、更深,用一種多角度的、多空間的去體驗這個東西。



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得更清楚,就可以不對這個東西感到那麼恐懼,我們可以嘗試去接納這個東西。你要完整體驗一個情緒的整體面貌,那你對這個情緒的樣貌、因緣、傷害性,或者說它會帶來的後果,甚至於它的本質,都必須要深入地去探索、去瞭解。但是在你能夠探索和瞭解它之前,你的位置應該是處在一個穩定的位置,一個能夠和它拉開一點距離的位置。如果你是完全地沉浸在這種情緒當中,你不僅不會完整地看清楚它,而且會失去你對它的觀照能力,對它的覺悟。事實上在你完整地體驗這個過程當中,你是要有一定的控制和觀照能力的,你必須把這個情緒控制在一個你能夠進行觀照的程度,就是你不能讓這個情緒打亂你的正常思維,不能失去方寸。至少在你內心當中要有一個非常平穩的地方,你應該站在這個地方,這個就是風暴的中心。你要站在這個內心非常平穩的地方,去觀察去瞭解這個情緒,這樣你才能夠完整地體驗它。


 


情緒其實是有很多的面向的,它並非是一種單一的情緒,有時候這種情緒它包含著其它的一些因素。並不是一個憤怒就是單純的一個憤怒,有時候這種憤怒包含著一種恐懼、包含著一種被侵犯的一種抗拒、有時候這種憤怒也帶著一種嫉妒的心理,一種慾求不滿的心理。所以你只有在情緒起來的那一刻,認真地去觀察它、覺知它,你才能瞭解這個情緒帶給你的具體信息是什麼?一旦你瞭解這個情緒帶給你的信息,即在這個情緒背後隱藏的你的個人動機,那你就能夠轉變它們。就好像把一條毒蛇的牙齒拔掉,那即便這個毒蛇咬你它也不會真正傷害到你。如果你認知到情緒背後那些真正的動機,那些個人內心陰暗面的東西,你及時地釋放掉那些東西,那這個情緒你就能夠很好地控制它。


 




它不會帶來一種傷害性,它不會想著去攻擊、去向別人發洩,因為你對它是完全瞭解的。如果進一步地去觀察這個情緒,那你會發現你對這個情緒往往帶有一種緊縮的感受,當你有情緒的時候你的心往往是緊縮的,而且這時候你的頭腦也會加入很多戲劇,創造很多的戲劇和內容,這時候如果你想很好的讓這個情緒平復下來,那你不僅不應該讓你的心緊縮,不應該有恐懼,反而要讓你的心保持敞開,即便在這種情境當中、這種情緒當中也要保持一種敞開。那這時候你就不會受到這個情緒的控制。如果你受到這個情緒的控制,那你的行動很可能是消極的、負面的、或者帶有傷害性和攻擊性的,或者是一種自我欺騙、掩蓋自己逃避的一種自動反應。


如果你能敞開你就能接納它,接納就意味著轉化的可能性,如果你的頭腦不對它進行一種戲劇化地演變,不在頭腦中創造出更多的故事,那這個情緒就不會變得越來越大,它就很容易自然地平息下來。在你能夠掌握這個情緒平衡好自己的時候,那你還可以更深入地看到情緒並不是完全不好的一種東西,因為當你能夠接納它你就能夠平等地看待它,你不會去分別什麼是好的情緒什麼是不好的情緒,當你有這個分別的時候你就會故意地去逃避、去壓制你這種情緒,當你逃避和壓制的時候,那顯然是不利於你去正確地認識它的,去瞭解它的因緣,以及它可能帶來的後果的。


通過情緒其實你是可以瞭解你內心當中更多的不滿足,瞭解你內心當中那些缺失的東西,所以情緒是個很好的信號,它會告訴你一些你在平時狀態下無法瞭解的潛意識的東西。如果我們用智慧的眼光去看情緒,那你會發現情緒它來得很快,如果你不去打擾它、不去干涉它,不去有意識地助長它、壓抑它的話,它是很容易就平靜下來的。它就像天空中出現的一些雲霧一樣,它運動得非常地快,它來得也快消失得也快。如果你去觀察它從哪裡來、最終又到哪裡去的話,你是找不到任何蹤跡的。也就是它的本質完全是一種空性的,它的本質完全是不生不滅的,但這個看起來在不斷生滅的東西其實只是一個類似於幻相的東西,它並非是實有的東西。就好像你蹲在地上太久,當你突然站起來的時候,你會感到頭昏眼花、眼冒金星,但是你知道這些金星,這些冒出來的金星都是假的,是無中生有的。


 

雖然你看到了它,你也體驗到了它,但它們都是虛假的,它們的本質是虛假的,是從虛無當中升起來的東西。如果你能像看到這個現像一樣去觀察你的情緒,甚至於觀察你遇到的任何一種情境,任何一種當下發生的現象,你就會發現這些東西它們也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的。所以它們的本質就是那個不生不滅的本質,我們說看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我們說體驗到的東西也不一定是真的。

【開悟者Yachak 本人錄音】心靈密談:無助死亡。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心靈密談:死亡-無助 

(2019-06-21)


學生:我感到我們是毫無選擇的,如果有選擇的話誰都願意去做一個有愛、無私、分享的人,因為那種自私、佔有的狀態真的太讓人難受,太分裂了,而阻礙我們去覺醒到我們自然狀態的是我們的無明,但這也是我們靈魂計劃必須要體驗的。既然這樣的話我們就只能夠如其所是,這讓我感到有些困惑,那我們的無明還能通過努力去消除嗎?   


Yachak:這是一種帶有悲觀的一種論調。這種論調反映出頭腦對人性對覺醒的一種無奈、無助、還有絶望。如果從頭腦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確實是沒有答案,因為我們所體驗的一切無明是早已存在的。只是說當我們開始產生一些覺醒的意識,我們對人性、對自己內在那一部分,陰暗那一部分看得更清楚。可能過去我們不知道什麼叫自私,或者說某些微妙的自私、微妙的佔有慾,但是當我們慢慢地覺醒過來,我們能夠很深地看到、很真切地體驗到、覺知到這種佔有慾、這種自私的想法。在你不斷地覺醒過程當中,你會體驗到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心理性的死亡,這種死亡會帶來無助感,會帶來個人的絶望。


這看起來是讓人悲觀的,但是如果你不經歷這個過程,你沒有對這個自我,對你的頭腦,對你一直想要達到某種東西的絶望——不管你在渴望什麼東西,在渴望什麼圓滿,什麼美好,什麼超然的自我。如果你不經歷這個絶望,那我想你的覺醒肯定是有問題的。因為這些打擊其實就是讓你意識到你的自我是非常渺小的,非常的無力的。在覺醒當中它是非常的無力的。如果你感覺你的自我在不斷地增強、在不斷地擴張和膨脹,那對你的覺醒反而是一種壞事。那意味著你將來跌落的時候,你會跌落得更痛、更無助、更絶望。那這種內心的、心理上的死亡,它其實就是在消除你內在那些無明的力量,消除你人性的陰暗面和弱點。因為當它們死亡的時候,它確實有一種衰敗感,會有一種無力感。而且有些東西它不會一次性地死亡,它會經歷反反覆覆地受挫,反反覆覆地死亡。


這些東西最終會讓你變得更謙卑、更無我,因為你是無助的,你所有的命運,在這世界體驗的一切得失成敗,包括你靈性上的渴望和追求,似乎是早已命中注定的一件事情。你確實是看到一點,就是說你在這個過程當中只能是順其自然。你必須要去體驗這個過程,從跌落開始,然後慢慢地看到自己因為什麼而跌落,是什麼在讓你感到跌落,感到不快樂、感到沒有動力,感到在消耗你個人的那種力量,消耗你、抹殺你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反而是這種無我、無助才有可能讓你不斷地走向覺醒,你可能感覺到越來越不快樂,但是同時因為你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覺醒過來,你內在的某個意識會告訴你,你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消極和悲觀的看法,或者一種情緒的低落狀態。因為當你內在有一部分已經覺醒過來,它不會允許你在這種狀態裡面一直消沉下去。


既然那些人性的弱點讓你感覺到不快樂,感覺到非常的失敗,那你暫時的這些無助和絶望也會終究讓你感覺到不滿意,終究會釋放掉它們,再次經歷一次反作用力地自我死亡。那就會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那你就會達到一種不悲不喜的中庸狀態,在這種狀態裡才是你行走中道的一個基本條件。靈性道路就好比走鋼絲繩一樣,你要非常地非常地平衡,你不要說被那些黑暗的、負面性的事物吸引和誘惑,你同時也要學會不被那些看起來讓人快樂的、讓人感受到感官刺激的事物吸引和誘惑,只有你不走向任何一個極端,你才能在靈性的繩索上平穩地向前邁進。如果你稍微有那麼一些偏移某個極端的話,你是很容易摔倒的。當你摔倒的時候就如同類似你現在的這種狀態,你是偏向於消極的。可能在某些時候你又偏向於過於樂觀的,那這兩種狀態都不是平穩的狀態。


你所經歷的這些失敗或者受挫它都是為了讓你學會更加平衡地行走在覺醒的道路上。如果你不經歷這些無助,不經歷這些失敗,這些絶望,你也不可能讓你內在的那個真正的靈性力量來取代你頭腦的力量。可以看得出來你現在在覺醒過程當中,你使用了很多的頭腦力量,很多的個人意志。不能說這些是沒有意義的,它是有一定的意義。但是頭腦的力量總是有侷限的,而且它非常容易陷入單一性的對問題的看法當中,它不是看到好的,就是看到壞的,它很難看到包容其中的一個整體的方向和角度。但是靈性成長的每一步,不管你經歷好的體驗還是不好的體驗,給你信心的體驗還是讓你感覺失敗的體驗,它們都是相同的一種力量,這些力量都是在不斷地推動你朝向內心的更加平衡,頭腦和心靈更加平衡的一種手段。不管你相不相信,這些無助都是在幫助你在朝向一個更穩健的、更有把握的一個方向。


如果你太過依賴你的頭腦,太相信你的自我,你在靈性道路上是很不容易成功的,甚至是很容易受挫的。所以你必須要學會讓更高的力量、更高的智慧來幫助你、引導你,當你的頭腦很強大的時候,當你的頭腦還陷入到二元性地強烈分別的時候,你是無法使用你內在的這些潛力的。必須讓更高的力量在內心來引導你,一種更自然的方式、一種不走向極端的方式來引導你,這樣你才會重新獲得一種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可能不再是你想像當中的,不再是你用過去來衡量的一種真正的快樂。因為這種快樂它是平和的、平穩的、安詳的,是不容易被表面的事物、表面的現象影響的,那才是最接近你內在靈魂極樂的一種快樂,那你覺醒就是為了獲得這種快樂,獲得這種靈魂的極樂,而你要達到這個目標你肯定要經歷你的頭腦你的小我不斷死亡的一個過程。

禪室問答錄:尋求認同。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

尋求認同 

(2021-05-06)


學生:

您之前提到過一個人,就是說他一直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活在別人的認可中。然後害怕得不到認可,就選擇了逃避。其實我覺得我跟他一樣的。我也有這樣的一種模式,就是要活在別人的認可中,但是這個問題我已經知道了,比如說我辭職出來以後,過了一年我就知道原來我是這樣活著的,但是雖然我知道了這個問題,還是不時會掉到這個坑裡,然後有時候還會待很長時間,然後我還知道,我怎麼又犯了這個問題,好像不能一次就解決,有的時候還挺難受的,要難受半天。然後才知道自己又掉坑裡了。


 

Yachak:

如果你知道了一些關於自我真相的事情,但還是會時不時掉到舊的模式裡面,包括尋求認同感、對失去認同的恐懼、對犯錯的自責等等,不是因為你的靈性認知還不夠,而是這種認知還沒有深化到你的內在精神當中。要改變這種習慣的思想模式,單是停留在知識的理解層面是不夠的,因為知識的經驗無法在具體的當下情境中完全發揮作用。在事情發生的當下,你不是靠頭腦的記憶和推理,你靠的是認出真相的能力。如果你沒有在那個當下認出在你內在發生了什麼,你就無法做到完全自主的決定,你將被整個事情牢牢抓住,你將投射你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就是你過去被一直編程的東西。這些東西無一例外全都出於恐懼。


 

你所有的尋求認同都是恐懼,或生存的恐懼,或微妙的存在感的恐懼,害怕被傷害的恐懼,失去的恐懼,孤獨的恐懼等等。如果你不能去深入地看這些恐懼,尋找它們的根源,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恐懼,你尋求認同就是逃避恐懼的結果,恐俱是內在的,所以我們必須向外尋求解脫。但是如果你接納了這些恐懼,不再逃避,那事情就有了轉化的可能,你要轉變一個東西首先要能夠接納它,然後才是理解它、轉化它。而且這種接納必須是全然的,不是頭腦說服的、假惺惺的。


如果你需要確立一種新的思維模式來改變自己,你要走從心出發的路,要知道你的心在渴望和追求什麼,它不應該是某個具體有形的東西,而是精神化的象徵,因為所有具體有形事物的渴求背後都和精神的未滿足有關。比如幸福、安定、自由、存在等。跟著心的直覺去行動,如何讓它最大化、最有效率且不帶有其它的副作用,比如時間和精神的過度損耗。一旦你發現你沒有跟隨心而是跟隨恐懼,你就知道你一定會走向過去的模式,要麼隨波逐流要麼逃避真相,這都是恐懼的結果。因為你所有的尋求認同的動力都是恐懼。需要對心建立一種臣服和信任,這樣它才能接納恐懼,不把恐懼妖魔化,而是把恐懼當做一種強化內心力量的手段。新的思維模式會在你重蹈覆轍的時候能夠去取代它,或者你無需刻意去取代它,你只要意識到你不能再陷入到舊的模式裡面去思考和行動就可以了。如果你害怕恐懼,恐懼將變得更強大,所以恐懼發生的時候你不但要意識到還要看著它,不是捲入它,而是保持距離不要讓它持續蔓延。也不要讓思維帶入進來,因為錯誤的思維可能會引起對恐懼的逃避行為。恐懼也會帶來複雜的情緒和傷痛,這些都需要接納並看著它們。不要失去你的中立態度。


你對任何一點錯誤信號的覺知,都是在提升你的警覺性。要先知先覺,而不是後知後覺,這樣你也不會陷入自責的煩惱當中。如果是暫時迷失了也不必要去自責,這又陷入到舊有的思維當中,因為自責無法彌補任何事情,它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重要的是及時總結經驗,看看問題出現在哪裡,需要加強什麼部分,如何防範再次掉入陷阱當中。而這最終會讓你意識到時時刻刻保持你的覺知是多麼地重要,但這不是要你變得很嚴肅,覺知是不需要嚴肅的,它不是刻意的作為,它只是意識到當下在發生什麼而已。它只有在很放鬆、很自然同時有警覺性的狀態才容易出現。當然,這意味著你將不能夠一直沉浸在你的頭腦夢想裡面,如果頭腦一直在做白日夢你將失去你的覺知。


真正的轉化發生在你為自己建立一套新的價值觀,並且把它牢牢紮根在心智的深層結構當中。你的新的價值觀需要在具體的生活當中去顯化和完善,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成為可以在外在世界顯化創造的物質能量,如果它沒有那麼快顯化出來,你必須保持耐心。在這段等待的時間裡面,你也不能停止探索內心的腳步,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認識和覺知能力。


你來這裡學習就是重新給你的大腦編程,確立一種新的思維模式,確立一種新的自我認同。當你對靈性成長的這個自我有更多的認同,更多的確認以後,其它的就會自動地消失、自動地脫落,因為你已經認同這個靈性的我了。當你不再為那些習慣性的思想模式投入過多的情感和關注,它們就會漸漸在內在枯萎。所以過去的我就不再跟你有關係,就會脫落掉。過去的生活模式也會被取代。


禪室問答錄:純粹的語言。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禪室問答錄
純粹的語言 
(2021-05-01)

  
 
學生:那天您問我,我的心想要跟您說話,會怎麽說?我感覺我的心其實是那種靜默無言的,我覺得我的心不會說話,但是我必須要跟別人表達,我就得披上“自我”的外衣跟別人溝通,但是是不是我們心不夠強大,就迷失在那個“自我”裡了?您現在和我們說話,你有“自我”的外衣嗎?

 

Yachak:我不需要這個“自我”。為什麽需要這個外衣?我不需要戴著面具,既然我知道我自己,為什麽我要假裝我“不是”呢,我是直接從心來表達。當然我會借助頭腦的思維,我要先通過頭腦,但是我在這個表達裡面,我必須要讓頭腦非常準確地表達我的心。你說心沒有語言,它其實是有語言的,但是它的語言是一種心電信息,就是一種能量波動。它不是一種頭腦的語言。所以如果你能夠跟你的心連接很深的話,你其實是可以把那種波動轉換為一種思想、一種語言的。就是說你把心和大腦協調同步,在這個過程中你必須要去觀察,你的頭腦有沒有準確地表達你心裡面的東西。如果你發現你沒有準確表達的話,那就說明連接得還不夠。

 

學生:我好像不會把“自我”的外衣去掉,我就很自然地會披上“自我”的外衣。

 

Yachak:你所謂的外衣到底是指什麽?你的自我嗎?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這不是一個問題,就是說你有這個自我,其實你跟所有人都是一樣的,都有自我,我們都有一個自我,關鍵是你這個自我有沒有去服從真相、服務於真理呢?你有沒有去檢視你的頭腦是不是在講心裡話呢?如果你發現它在講心裡話,它完全敞開,就是說你沒有那種掩飾,沒有那種恐懼,沒有那種擔憂在裡面的話,它就是你心裡面的語言,這個話它就很真實。所以自我不是問題,而是說怎麽去表達這個真心話才是關鍵。

 

學生:我覺得我有一種慣性。就是說我能回憶起我第一期來的時候,會有那種表達的方式,我每來一期我就覺得我的自我好像能褪下一層,就是一層一層又一層的。但現在還是有那層外衣,我能感覺得到。我覺得我的心就被自我的那一層東西包裹著。

 

學生:我這次也有點感受,上一期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好像才感覺到我的心,就才知道我的心怎麽樣去感受。然後後來我那天晚上不是跟老師還有他們幾個聊了我跟我合作夥伴的事情,回去之後就回公司開了幾次會,然後完了就得跟他談,就是不能參加公司的慶典。因為按照以前我就覺得這種就談得特別艱難,肯定會談崩了,或者最後就會吵,吵得不歡而散。但是我那天跟他談的時候,就是特別敞開,然後我就試著不要用腦子怎麽去想,然後我就用心跟他去談。最後我倆都聊哭了。我就不像以前那樣,給自己找很多理由說,因為我就實在不能來怎麽地,我就直接告訴他,我就不想來,我就想去那兒,所以我就不想來了。就不再找理由了。然後呢就讓我特別驚訝的是,我之前不敢想象這種談話的結果,我總覺得我要掩飾,找點理由,可能會讓對方心裡好過,就是不會爆發那種很激烈的沖突,但是那天我就覺得我沒有用腦子想,我就試著用心跟大家去談,然後一開始我倆都哭了,然後就覺得好像有什麽斷裂了。但是後來我就特別驚訝,他就很平靜地接受了。他就祝福我。然後他就顯得特別的包容,我就覺得好感動。

 

Yachak:你們一直不明白,表達出你們心裡的話是多麽的重要,如果你不把心裡面真正的想法說出來,別人怎麽去理解你呢?你沒有完全地表達心的語言,然後你就認為他是一個不理解你的人,因為你一直在扭曲真相,你總是半遮半掩地說出你的心裡話,總是在找借口,總是在掩飾。他不理解你,因為他沒有得到完整的信息,他怎麽來理解你?如果你真的把你的渴望、把你的真心話說出來,誰不能理解你?他是你的朋友,他是你的父母,他是你的同學等等,他為什麽不能理解?就是因為我們總是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害怕我說出真話會傷害他,他會不理解我等等。其實我們都是在自尋煩惱,這些煩惱的根源在哪裡?就是我們的頭腦太過強大了,我們的頭腦學的東西和經驗太多了,我們不懂得怎麽用心去表達,如何純粹地表達心而毫無恐懼。我們總是用頭腦去假設一個東西,然後再假裝去表達,假裝去溝通,你心都沒有打開,你怎麽說你在溝通呢?

 

學生:真的是!那種感受真的好強烈,他會跟我講,他說這是我們這幾年以來溝通得最深入,讓他感覺最舒服的一次。然後我就覺得那樣的場合我不去,然後他肯定會很憤怒,然後又不理解,然後覺得我不夠愛他,然後我就是很堅決地拒絕了他,然後他最後竟然跟我說,我覺得當時我從跟你談話裡面感受到特別多的愛,然後我也覺得他特別愛我,他也覺得我特別愛他。所以我就想我們怎麽會是這樣的?好像沒有設計、沒有目的,最後你得到了一個很圓滿的結果,很讓我驚訝。

 

Yachak: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覺醒,覺醒就是要從你們的心開始。要讓你自己成為一個很真誠的人,很真實的人,要把你真實的自我展現出來,不要活在一個虛假的面具裡面。一旦活在虛假的面具裡面,你永遠都不會覺醒,因為你自己都搞不懂我到底是誰,你甚至會把那個假裝的“自我”當作真實的你,你怎麽可能覺醒?所以我們的覺醒就是從做一個真實的人開始,做一個完整的自己開始,不要虛偽不要假裝,這些會導致更多的恐懼和憤怒,而且不是真理的東西通常是騙不住人的,即便頭腦可能暫時不理解但心是明白的。心有自己的一套語言系統,更直接、更感性、更純粹的語言。你學會這一點再來談更高的境界,因為你這一點都沒做到,你怎麽可能進入一個光的世界(它會對你的心智頻率要求更高)呢,進不去的,你都沒有建立一個擁有心靈的自我,你都沒有個真我。所以在生活當中你們就要去練習,要去學會表達真我。不要擔心,不要恐懼,不要害怕別人怎麽看,你就表達真我就好了,但是你一定要很真實地表達,就不要帶著掩飾,不要帶著情緒去表達,不要帶著傲慢和偏見,這些是會扭曲真相的。要學會給別人一個完整的信息,知道你在想什麽,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如果你帶了太多覆雜的信息,別人會誤解你,也會給你制造更多的麻煩。

 

學生:我發現打坐的時候感受到真心的次數其實非常少。然後我上一個月在家,我突然意識到我感受到的那種心輪的擴展,其實並不是我的真心。我去年十月份第一次瞥見過那種無欲無求的感覺,時隔半年之後,我才又一次很深入地感覺到真心,然後這一次也感受到了,我就發現其實我一直在專注開心輪這件事情,但其實我體驗到了真心的次數非常的少,更多的是心輪的擴張,我覺得跟真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Yachak:心輪擴張就有機會見到真心,它們兩者不矛盾。

 

學生:我在真心的狀態下能感覺到你說的那種心電感應式的溝通,有的時候我會問問題,會飄來一個答案,但從狀態中一出來肯定就沒有了。

 

Yachak:其實很簡單,我們要從我們的心去表達、去溝通,我們就先放下頭腦,先把頭腦裡面的那種顧慮、擔憂、下定義、想象全部拋棄掉,毫無畏懼。一旦有了擔憂,一旦有了想象,你就會產生錯覺,產生錯覺的話你就把真相扭曲了,扭曲的話你的真心就沒有辦法去表達。它已經被忽略掉了。打坐其實就是讓頭腦慢下來,頭腦慢下來,你就會看到它有沒有焦慮,它有沒有扭曲真相,它有沒有逃避,你看到它,就不會再逃避了。所以我們把頭腦的工作做好了,你的心就可以自然表達了。所以這個很簡單,你說你活在你的自我外衣裡面,其實就是說你的頭腦還沒有完全得到轉化,是它妨礙了你的心去真實地表達自己。如果你的頭腦臣服於心了,那就不是個問題。頭腦臣服於心以後,它表達的永遠都是心裡面的東西,不會再有沖突。不會說我心裡面想的是這個,頭腦說出來的是另外一個,不會有這種沖突。一旦心的智慧和覺知喚醒,它會自動去檢視頭腦語言所傳達的信息是否準確。

 

所以我們在做內在工作,我們在禪修中,第一個讓頭腦慢下來,這是需要持續地訓練的。第二個讓頭腦跟心產生一個連接,心腦合一就是一種連接,心腦合一連接後,你就可以讓心的能量順利地到達頭腦,它就會直接地去表達,表達心,那就沒有障礙。這個工作其實你們在生活上也是可以學習的。問題就在於你們在面對具體的事情的時候,還是沒有這個把握,那沒有把握怎麽辦呢?你就需要一點時間來禪修,讓你的內在力量更強大一點,讓你內在心腦合一得更穩定一點。這樣的話你再回到生活當中,在處理或者面對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容易出錯。但是如果你看到了這個問題,你還是沒有辦法處理,怎麽辦?你就要專修。就像我們上課一樣,通過專修,你再回到生活當中去實踐,去檢驗你的成果。你看自己達到沒有?沒有達到,你就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專修。你分清了主次,你就知道怎麽去修行了。如果你沒有看到主次,你沒有知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服務你內在成長,你就會出亂子。出亂子就是說你生活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另一方面你又想找個地方修行,這兩股力量就會沖突。

 

學生:我這次心輪有一些打開,前兩天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感動,就想給出所有人愛,後來老師做療愈的時候,我再一次感受到一個沖擊,那個沖擊比我自己體驗到的感動還要大,這幾天我就感覺原來總是有隱隱的擔憂,現在就沒有了,想起一些原來的事情就沒有感覺了。

 

Yachak: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你就是要活在心裡面,活在當下。如果你不活在心裡面,你活在頭腦的話,它總是會擔憂的,總是在擔心這個、那個,因為頭腦是活在時間裡,時間就是一連串的事件,它們幾乎都屬於過去。它一想到過去,它就擔憂,一想到未來,它又擔憂,但是當你的注意力放在心的時候,那個自然狀態下的心,它是沒有擔憂的,它是活在當下的而不是活在記憶裡面。所以你最大的收獲就是能夠立足在心裡面。

 

學生:那有了這樣的體驗之後,還會不會再掉回去?

 

Yachak:不會的,這個心門一旦打開了,它就不會再關閉了,它的力量只會越來越穩定。但是偶爾你會有點走神,偶爾的迷失可能會有,習慣性的行為模式還是會有,但是你會對它有一個很直覺的覺察,因為你的心門打開以後會覺察到這個東西。它會覺察到你在遠離心,你在走向頭腦創造的幻象和錯覺的時候,你就會把注意力收回來。但是你沒有立足在心的話,你根本就意識不到你在迷失,因為你會把這種迷失看成是一種正常現象,它的位置已經換過來了。所以你只要安住在心就好了,不會掉回去了。

 

學生:跟高我連接是一種什麽感覺,祂會跟你講話嗎?

 

Yachak:高我不是講話,祂是給你發送一些心電感應,一些信息,講話的是你自己講,是你的頭腦在轉譯這個信息。

 

學生:心電感應是一種什麽感覺?

 

Yachak:你只是接收到了能量的振動,然後你的頭腦把它轉化為一種語言,是你在翻譯這個振動,它向你傳達的是一種振動。你在連接你的高我的時候,你的整個精神狀態也是很高頻的,在高頻的狀態下你才能夠連接。不是說發出一個邀請就可以了,不是這樣的連接。它是你能夠把你的振動調到能夠和高我共振的範圍,你才能接受它的振動能量的信息。

 

學生:高我和這個三維的我是一個什麽關系?

 

Yachak:你在這個世界不斷地提升,不斷地進化,祂也會跟著提升和進化,是同步的。但是如果你在沈睡,祂也在睡覺,為什麽?因為祂是你的一部分。其實作為真正的你來說,你不是只有在三維度的你,其實你是一個包含所有層面的圓,每個層都代表你的一個維度,所以你的三維身體只是最外面這一層也是最低的一層,你要讓整個圓轉動起來,首先你這個外層先得動起來,先得覺醒,你一覺醒,其他的圈就跟著動。如果你不覺醒,祂們永遠也在沈睡。你的神,你的高我也在睡覺。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你的高我,你的神祂更想醒過來,祂比你還要迫切。因為祂已經睡了太久,祂不想睡覺,但是前提是祂必須要讓你作出決定。如果你不作出決定,祂也沒辦法強迫你。因為在物質層面你是有充分的自由意志的,你可以選擇不覺醒,但是對你的高我和神來說,是一個苦難、折磨。因為祂想醒過來。所以有時候當一個人覺醒的時候,他會痛哭流涕,其實是他的高我在哭泣,我終於可以醒過來了,祂會這樣想,是這樣。所以一個人覺醒,然後他就有一種感覺,好像我已經睡了很久很久的那種感覺,他會有這種感覺,其實就是一種高我帶來的信息。

 

學生:什麽是限制性的思想?

 

Yachak:限制性的意思就是讓你沒有辦法去活出你的真心,就是感覺不自由,比如說你想去做一件事情,你就突然想這樣做不好,這樣別人會怎麽看我,或者我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做這件事可能會有不好的結果,這就是限制性,就不能讓你大膽地、自由地、充分地活出你自己的心之所願,就是限制性。如果你本來是這種性格,但是你突然又有一個思想說我這種性格別人會不喜歡我,然後我就不敢做真實的自己,我掩飾我自己,我努力成為別人喜歡的樣子,這就是限制性。又或者說所有人都告訴你,你必須要有事業,有車有房,要結婚等等,你才算是一個活出自我價值的人。當你想要擺脫這種思想的時候,你會有一種恐懼感,內心掙紮,那就說明這個思想對你產生了限制。如果你很爽快地很灑脫地去舍棄這種思想,而且也沒有什麽好恐懼的,因為你找到了更符合心靈所需的見解,那就說明你沒有限制性思想。就看你心裡面有沒有感覺到受束縛,有沒有矛盾和掙紮。就知道有沒有受限,以及受限的程度。另外就是一種定論,對事物的絕對論的一種看法。認為一件事有個絕對的標準或者答案,或主觀認為的對錯,完全沒有正常的理性判斷,它也是限制性的。

 

學生:我今天聽別人介紹自己說我有怎樣的病癥,就把這種病癥的名字放在自己身上,這是一種限制性的思維嗎?

 

Yachak:如果你在心裡面認同它了,它就是一個限制。你已經把自己看成病人,當然也是一個限制。但是如果你只是在描述一個概念的話,你心裡面還是知道這個沒有絕對的標準的話,那就沒有限制。關鍵是你有沒有認出這個東西?你有沒有認同它?你不認同它,它就不限制你。

 

學生:今天上午當課程結束的時候,我處於比較冷靜的狀態,我去院子裡散步的時候,真的覺得陽光、植物給我帶來了很強烈的喜樂感,我能夠感受到他們的生命力,如果在以往的話,看到他們的形狀,或者看到陽光、感受到風,我腦子可能就會活躍起來,去分析它們,這種喜樂感就不存在,但是這次我真的是直接地感受到它們,非常強烈。

 
Yachak:其實你的頭腦問題還是很有希望解決的,因為你已經開始在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頭腦來認知事物,這就是一個平衡的開始,你要平衡你左腦的過度活躍,就要用右腦的感受性,不用概念、不用分析,沒有文字,沒有知識,沒有想象的那個“存在”才是你真正需要的。

【雲南大理開悟者 Yachak本人錄音】心靈密談:苦集滅道。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心靈密談:苦集滅道 

(2019-07-13)


L:如果我覺得人生的體驗是痛苦的,是不是僅僅因為我的趨樂避苦的習慣把我鎖在了痛苦之中?我在靜坐的時候,有時候能感覺到心是能安住在當下的,即便是頭腦很多念頭的時候,還是能夠感覺到心是比較安定的。但是還有很多時候,我覺得我的心是無法安住的,只能用我的意志力去堅持坐下去。你有篇文章是心定是根本,佛法說的戒定慧,僅僅由戒真的就能生定嗎?


Y:不一定是。在一個人正式實修之前,應該打好一些理論基礎。雖然這不意味著你要去找一本厚厚的書來讀,但至少通過現在網絡的發達,某些知識概念和理論是可以簡單地通過網絡上的搜索來學習的。比如對生命痛苦因緣的理解,在佛法裡面應該是說得最多、最透徹的。把佛法的一些基本修行綱要都瞭解了,或者把一些人類可達到的至高真理在理論上都弄懂了,再進入實修的過程會容易得多,不然就很容易產生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見解。因為如果你去看一些當代開悟者寫的書,這些都是他們經過千錘百煉濃縮出來的思想精華,非常簡單而純粹。但它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特別是理論基礎較薄弱的人。他們會很難下手,找不到適當的參照點。在沒有一定的理論作為根基之前,如果一開始就進入甚深的修證階段,必然會產生很多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卻沒有可以相對治的觀點。而這些困惑可是都是最基本的,是代表所有人心深處的困惑,不僅僅是一個經驗技術或者修行觀點上的問題。


這種現象是比比皆是的。我見過很多人在缺乏理論基礎學習的情況下就開始去參加一些課程訓練,雖然也很努力,但是並沒有得到多少實際問題的改善。就是因為最基本的思想困惑仍然徘徊在內心深處,對產生煩惱的根源缺乏瞭解,一邊又想追求解脫、快樂。但是因為沒有對煩惱的根源有一個“法”的瞭解,所以修行起來當然不會有太大的進展,因為一開始的定位就已經不對了,帶著一種趨樂避苦的心理本身就是一種逃避問題的心理,更容易讓事情變得複雜化。它無法讓人深入真相,而只有在瞭解真相的情況下才可以達到目的。如果沒有看清楚什麼是苦、是什麼樣的苦、它的根源又在哪裡?那你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痛苦的問題就不可能實現。要瞭解人生的痛苦是怎麼一回事,那你可以從佛法的十二因緣、人生八苦的闡釋裡面找到一些答案。


佛法裡面的人生八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以及五藴熾盛之苦。生老病死是身體層面的,關於生命在這個世界生存所需要經歷的種種艱辛困苦,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生命過程。怨憎會、愛別離之苦是往世業力帶來的的命運遭遇,即使不是一種業力,它也是愛恨交織、聚散無常的一種表現。求不得苦是慾望未滿造成的心理之苦。而五藴熾盛之苦主要是生理層面,色受想行識屬於五藴,身體的饑渴、寒熱是一種苦,感受、情緒的無常變化是一種苦,想法、記憶、知識在頭腦當中糾纏不清也會成為一種苦。最後是思想上的行為、外部的行動可能產生的後果,也會成為一種受苦。六種感官對於塵境的不停攀緣就是一種識苦,還有那個不斷在衡量、比較、取捨的我執也是一種識苦。


而在十二因緣法裡面,也明確地指出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憂悲苦惱死。就是說如果沒有愛慾就沒有在物質界出生的可能性,愛慾是因,緣則是出生,(無生)從而也沒有死亡的可能性。物質界是思想界投射出來提供慾望獲得滿足的媒介。就像一部投影機一樣,心就好比膠帶,心的種種慾望就是那些感光在膠片上的影像,經過特殊的儀器和光的效應這些影像被投射成具體真實的畫面。所以物質界是思想界投射出來的虛假影像,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一個人的心總是妄動不停,並不完全是身體和思想出了問題,而是心靈倉庫那些存留的印象想要不斷獲得釋放的關係,心一旦有了某種愛慾,哪怕最微妙的興奮和激情、衝動也會想要獲得滿足。這時候你要麼去滿足它,要麼就用智慧的中觀,也就是空性的觀點去消解它。一切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單純靠壓制和壓抑肯定是行不通的。在這種情況單單靠打坐來控制它也是不行的,你必須去觀察這些妄動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是慾望還是記憶?還是某種思想困惑?必須運用正確的思維去觀察它、理清它,看看自己的障礙到底在哪裡?把它們一個一個分別理清楚,有些是生活當中的影響,就要儘可能去避免。有些是個人信念不夠、缺乏信心和耐心,那就要去觀察它的動機何在?看清楚自我的動機自然就放下了。所以說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無常的,所以不必要去執著;一切情緒都是有漏的,所以會帶來苦,所以不必去升起任何的情緒;一切事物都是沒有自性的,所以痛苦的感受和緣起也是沒有自性的。


你內在那種常常有的不安和妄動其實就是平常生活當中有漏的情緒太多造成的。對外境太過執迷,對感受太多沉溺,對人事積累太多記憶,就容易有漏。有漏通常又伴隨著貪愛和抗拒的心理,形成進一步的思想衝突。而自己又沒有一種空性的觀點來破除它,那困惑之心就一直妄動不停,久而久之就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隨眠煩惱。所以瞭解了苦以後,還要再去瞭解集,集就是集合積累的意思。比如積累財物、建立世俗關係、享受物慾、發展社交網絡、個人愛好等等都是屬於集,集不是一種苦,但是卻是苦的醞釀之地,貪愛和執著容易生發之地。如果一個人真正要解脫,必須要放下這些東西,把所有煩惱的因緣都滅掉,才能得道解脫。這是小乘佛法裡面修行的基本路線。這些可能和現代的物質生活有些不太適應,但是真正修行起來,還是要去注意那些容易引起煩惱的環境、關係,特別是原生家庭的關係要保持一種清晰的認知,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是大乘的修行,它主要是靠六度法門,靠八正道。六度法門其中佈施和積累福報有關,持戒和積累德行有關,這是能夠修行的基礎。忍辱和精進是實修過程當中需要的努力,打坐當中需要不斷地忍耐,和自身的習性、煩惱相抗衡,這個屬於忍辱,不是持戒。持戒是生活當中的為人處事,勿以惡小而為之,守護好自己的身口意,這是持戒。忍辱是忍耐一切逆境、忍耐不順心的事情,讓自己的修行之心不受打擾,勇敢地從容地面對一切挑戰。精進就是持續不斷地去用功,哪怕有一天的不精進功夫就有可能倒退。而禪定是前面所付出累積的必然結果,在禪定當中就可以去證悟佛法的至高智慧。其中大乘的智慧是最關鍵的,這是它區別於小乘修法很重要的一個見地。那這個大乘智慧是緣起性空的一個極致表達,輪迴是空的,涅槃也是空的,輪迴和涅槃在本質上無二的。而在小乘思想裡面,輪迴和涅槃是對立的,有一個真實的涅槃存在。大乘思想既沒有一個“我”存在,也沒有一個“法”存在。法我都是空。證到這個就證到宇宙萬物是空性的,同時也是不生不滅的。


把這些佛法的綱要瞭解清楚了,從小乘的苦集滅道到大乘的法我兩空,再去瞭解一些禪宗的教法,比如不立文字、直指心源的心法,對提高覺性是很有幫助的。還有一些金剛乘的教法,比如密宗的一些大圓滿和大手印的修法,它包括了整個空性的修法、以及成佛的過程都說得很清楚,這在修證過程中也是有幫助的。再去接觸一些印度瑜伽、道教、基督教等等,找到它們的共通之處,那修行起來就更加方便,因為所有道路目標都是相通的,儘管起點不太一樣。再回來當代去看一些靈性的東西,你就自然有了辨別力,知道哪些是真理哪些不是,哪些是透徹的見地,哪些不是,通過分別林林總總的靈性現象,你就擁有了自己的辨別智慧。如果你沒有這種辨別的能力和智慧,那你想要去實踐和運用真理,運用“法”就很容易出偏。有了分辨的智慧再去自我實踐來檢驗真理,這樣你才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的實修道路,並獲得足夠的自我經驗,這些經驗對你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最終把你的妄心看清楚了,同時你對事物的見惑減少了,思惑也減少了,不去追求那些滋生煩惱的事物、避免受它們的影響,不去追求那些有偏差的思維想法,那你的心自然心容易清淨下來。剛開始可能需要一些忍辱精神、堅強的意志力,來控制你的頭腦和情緒,因為你的這些頭腦和情緒通常帶有過去的經驗和印象,它們阻礙你對事物的正確理解和判斷,跟你瞭解的“法”相衝突。當你控制好你的頭腦和情緒,最終你還是要靠智慧地觀察有效率地放下它們,因為通過智慧的觀察你是可以當下就去理解它們、放下它們,那當你放下這些虛妄的迷障。那這個本來就清淨的心就自然呈現出來,這個呈現的過程是不需要你去努力的。因為你的本心、你的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


【開悟者 Yachak本人錄音】心靈密談:心物一元、完整的心靈狀態。

 

雲南大理開悟者Yachak

心靈密談:心物一元、完整的心靈狀態

 (2019-08-20)


R:我感覺這段時間的心靈狀態好像經歷了好幾個過程。首先是物質和世俗層面,最開始剛到這裡的時候,好像還在調整一個生活狀態,尋找一種生存方式和生活模式。對這個生存方式和模式有一個設想,但這個設想心中不是很有底氣,所以內心就有一種動盪和恐懼。然後在這個動盪和恐懼當中老師開解了一些空性方面的東西,認識到內在這些動盪和恐懼的情緒本身也是空性的。之前不是被恐懼打敗了,而是被對恐懼的恐懼打敗了,沒有認識到恐懼本身是空性的。當認識到它本身是空性的時候,就沒有任何東西讓你感到害怕,那麼就可以去接受它、去直面它。


直面的過程實際上一個實證這個空性的過程。體驗到這個東西儘管再強烈,它也就像一個紙老虎一樣做出兇猛的樣子,可是如果你認出了它是紙老虎,那你就不會被它嚇住。當你開始反轉過來體驗到這個東西的時候,不管它在變換什麼招式,你發現你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穩定的點。在那個點上雖然你還不能完全解決它的問題,但是你感覺你可以在那個點守住自己一個清淨的狀態,那麼你就可以面對它。


Y:嗯,說得很好啊。那我們擁有這個身體,擁有這個心智,正確地活法是要守住我們的本心。大自然賦予我們這個形體、這個心智,是要我們符合大自然和大自然一起去體驗那個過程,而不是通過我們個人的好惡、個人的追求、個人的執念而浪費掉本心賦予我們的那種能力。那如果人能夠按照自然的狀態去生活,看淡得失,不以個人意志、個人喜好、愛惡強加於事物的發展之上,那他就是符合天道。那他符合天道他自然就有一種“德”,“德”會幫助他認識事物並正確的處理事情。正確處理事情就是不偏不倚,你在處理事情時過多或者過少,都是不對。過多你就是在浪費你的能量,無端地消耗你的情緒、滋長你的恐懼和煩惱;如果過少的話你也不符合天道,當天道自然而然要你付出行動的時候,你沒有做出行動,那也是有損於你的“德行”。


所以能夠順應天之道那自然就有德之行,有道有德那你做什麼事情都會不慌不忙。你知道所有事物都有一個內在的規律,不爭強好勝、也不執迷於一定要得到什麼結果,那就是一種最自然的一種存在狀態。在在這個最自然的存在狀態裡面,你的心就不會起波瀾,它很容易恢復到一種平靜無慾的狀態。那在這種平靜無慾的狀態裡面,你的心就回到你的本性(裡面),你就可以認證出你的本性就本來就如此,你也會認出萬事萬物都跟它合一不分。

你再說一說後面都經歷了一些什麼感受?


R:我覺得後面的問題是前面問題的一種細化,是表現形式上的一些不同。在開始進入這邊的生活狀態的時候,因為以前沒有過個人獨立生活的問題,面對生活中一些具體事務,很簡單的事情以前都沒有太多的經驗,也沒有用心去體會。然後感覺沒有做好,變成一種自卑的心理。這種問題也是內在問題的一種延續,內在的一些精神動盪和內在的情緒反應,養成了一種習慣模式,導致了一種身心的不平衡,所以做事情的時候手忙腳亂,做得不太到位,沒有做到點上。所以要有克服這樣的一個過程。

我覺得這個過程首先也是需要一個忍耐的過程,就是先接受這樣一個過程,不要去設定很多的目標和期望,總想急於想讓自己獲得什麼樣的能力,達到什麼的效果。就是我現在處於特別動盪的一個狀態的話,那我就先讓自己安靜下來,先解決內在的問題。當內在有一定的平穩以後,然後再嘗試去做一些努力,努力的時候也不要期望要達到什麼樣的結果。只是去做,然後接受我做的這樣一個結果。不斷去接受一個讓自己進一步地平靜下來的過程,還有一個自信開始建立的過程。就是我能夠做這件事情,做完之後我感覺我獲得了一些穩定,所以這種自信就可以被累積起來,然後心就不再那麼緊張。不再那麼緊張就可以體驗到一種放鬆和投入,就感覺不會太在意別人會對你評判,或者自己評判自己。把這個東西放下以後,就感覺在這個點就能夠更輕鬆一些。


Y:是的,很多時候人為什麼有那麼多糾結的東西,那麼多恐懼、那麼多混亂的東西呢,就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我們沒有接受、沒有臣服,一個是接受自己的現狀,老是想變成另外一個樣子,老是想變成一個理想中的自己,一個理想化的“人物”。那當你不接受你的現狀的時候,那就等於說你不想去面對你當前遇到的真實問題。你可能想把這個問題放到未來的一個時間去處理,或者你甚至都不把它當做一個問題,你認為這些都不重要,你內在快不快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東西。你認為你只有得到你想得到的那個東西你才會快樂,當你有這種想法的時候那就會產生兩個結果,第一個是你拚命地壓抑和逃避當前的自己,不想去看自己、不想去接受當前的自己;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你用一種頭腦的設定認為你要獲得什麼你才獲得那種內心的快樂,那就導致對你成長的局部的看法,你不夠全面,你只是看到了其中一點,當你沒有看到這一點的時候你的思維就把你限制住了。


現在和未來並不是一個“時間”的過程,它是從你的存在狀態所延續出來的一個結果。你今天是什麼狀態,明天就是從這個狀態延續出來的感受、一個更合理的結果。所以我們能把握的就是我們當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我們想要的一個美好的結果,理想中的結果就會被吸引過來。我們不是在追求一個結果,如果從頭腦的角度確實如此,但其實按照事物的規律它應該是我們在吸引一個結果。我們需要什麼那我們就從內在去吸引它,要活在那個狀態裡面。活在一個完整的狀態那麼得到的結果肯定是完整的,如果我們內在沒有活在一個完整狀態,那即使我們付出努力追求得到的結果肯定也有缺陷。比如說可能我們得到了一些物質利益,但是有可能我們損失了一些身體健康,有可能放棄了個人的一些精神追求。這就是不完整的一種狀態。所以當我們用一種更完整的人生體驗或者人世思考處理生活當中的問題,我們是可以打破頭腦當中那種侷限性的思維,而且也不會損耗我們的精神力量,也不會過多地損耗我們的身體,那這種狀態就是非常美好的、自然而然的狀態。


你的看法怎麼樣呢?

 

R:對,我覺得就是要認識到這種完整的心靈狀態,然後通過這種狀態去吸引外在要獲得的一個結果。它本身是一個同步的、匹配的、一體的一個東西,但是很多時候平常的思維往往是一個顛倒的過程,首先是需要有一個結果然後才有一個好的狀態,但實際上往往是獲得那個結果的時候並不是出於一個完整的行動、完整的狀態,所以在獲得結果的時候反而會缺失一些東西。這個缺失又變成一種循環,好像需要再去獲得一個新的結果來彌補內心的缺失。那這樣就會導致一種逃避,內心的缺失實際上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我覺得這個問題的根本點在於,對於內心真正需要什麼沒有重視,沒有思考清楚,或者沒有找到這個答案就是完整的狀態,即與道合一的生命狀態。(如此)那麼面對什麼問題他都會是完整的、不會有缺憾的,那麼他內心就會滿足,他就會比較寧靜。這個點在以前我沒有思考得特別多。


Y:嗯,我們沒有意識到其實那個終極的東西在我們內心深處已經存在了,或者說在萬事萬物的一體性裡面,它就是那個終極的東西。但是當我們想要通過外物、通過一種理想的追求來獲得那個滿足的時候,我們是把事物分裂來看待。我們認為那個東西和我們是分開的、分離的。那在這一點上我們已經走錯路了,就等於我們原來身上已經攜帶著無價之寶,而我們卻認為這個無價之寶卻是埋藏在身外的某個地方,然後我們找啊找,不斷地找到一些東西,發現那個東西沒有達到理想,我們又會不斷地去尋找。所以這種一開始就走錯的的無明或者無意識,它是導致人沒有獲得真正滿足的最大的一個根源。就是沒有認識到我們想要的那個終極的東西早已在我們內心深處已經存在了,如果我們向內尋找,首先隔離掉那種想要從外在尋找滿足的衝動,回到內在去感受那個早已存在的終極,那我們所有的滿足都會獲得。


同時我們也會認出心和物是一元的,你有什麼樣的“心”就會體驗到什麼樣的“物”。如果我們的心是活在一個完整的狀態裡面,那我們所體驗的事物、體驗的生活情境它一定也是完整的,就是說心和物沒有分離,沒有分離就是一個完整。但是一開始我們認定心和物是兩種分開的東西,我們需要抓住、佔有一些物來作為獲得滿足的前提的話,那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覺。我們假定一個東西是相互分離的,那就是最大的一個錯覺。在這個錯覺前提下追求所獲得的東西永遠都不是終極的東西,因為在一個錯誤的思想指導下,你所經歷的那個過程和結果肯定也是錯誤的,肯定不會帶來一個終極的滿足。我們所追求的任何幸福和自由都是相對的,如果是建立在一個錯誤認識的基礎上(的話),永遠都是相對的。即使你滿足了這個欲求,很快你會發現這個欲求帶給你的一種空虛感。因為這個欲求是建立在一個分離的狀態,它是無法讓你獲得真正滿足的。


所以你滿足了一個欲求又產生了一個欲求,然後你就會從外在追尋各種各樣的滿足,但是你會發現沒有一個滿足是真正的、永久的滿足。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離開這個一體性,離開這個最根本的、存在於我們內在永恆的東西。應該從那裡去尋找真正的滿足,那所有外在的滿足就不值一提,或者說所有外在滿足都會成為內在滿足的一部分,不再是分離的,不再讓你感覺缺少了外在的滿足就不是滿足的錯誤觀念。在完整裡面不管你擁不擁有那種外在的滿足,你都一樣是完整的。你都是活在一種真實的幸福當中。



聊一聊你昨天感受到的那種狀態?


R:我覺得剛才老師說這一段也跟昨天聊的有一定的相關性,就是經歷過前兩個階段的時候,感覺到內心的一些問題得到瞭解決,獲得了一些自信。然後深入地挖掘內心當中是不是還有很多的問題,如果我將來遇到這些問題怎麼辦?這時候我可能就會把自己侷限在一個有問題的狀態當中,好像在思考需要去抓住某種修行的方式,或者現在的一種生活狀態,保持好心靈的某種狀態我才能解決問題。但經過昨天聊了之後我發現這個認識本身也基於一種錯誤,因為這是頭腦的一種時間性的設定。它不斷在製造很多新的問題,或者在設想很多新的問題,這樣就把自己放到了一個問題當中,或者放到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時間性當中,它就給自己製造很多的精神包袱和負擔。而實際上沒認識到的是,這個製造問題的頭腦的機制本身是錯誤的,這些問題本身是荒謬的或者是一種幻象。

就像剛才那個比喻一樣,和法華經裡的一個比喻(類似):一個人他家裡很富有,他的母親給他一個無價之寶的寶珠,可以買任何的東西,他放到自己的口袋裏。可是這個人出門以後睡了一覺,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他忘記了自己有這樣一個東西,然後他覺得自己現在很窮,身無分文,所以他到處去打工掙錢來獲得生活的需要,包括各種滿足、一個一個的生活目標。總有很多複雜的問題需要去解決,生活得很艱難。有一天他的親戚來了,告訴他:你怎麼活得那麼辛苦啊,好像每天都活得這麼累,你出門的時候你媽給了你一個無價之寶就在你的口袋裏面,你拿了它你要想要獲得什麼你都能夠獲得,你不是應該過得很愉快嗎?你也不需要有什麼事情需要擔憂。這時候他往口袋一摸發現原來真有這個東西,他一下子心就安了。他發現他要面對的一切問題本身就不是問題,因為他(內在)都有答案,他都能夠解決,他有這個能力。這就像那個寶珠一樣,他內在有這個東西(富足)。


Y:是的,世間的絶大數人都沒有機會去認出這個真理。他內在攜帶的無價之寶本來就在他的身上,但他卻把自己看成一個窮人,掙扎在日常的勞碌裡面,一生都奔走於生老病死的困苦當中。即使偶有一些快樂,獲得一些滿足,也是很短暫的。如果一個人能得到這樣的信仰,或者有一個人能為他指出——你的無價之寶就在你的身上,你原來就是一個非常富有的人;或者你原來就是一個王子,你為什麼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那些無謂的事情上呢,何必經歷如此多的的困苦、掙扎呢?如果這個人能夠得到這樣的教誨,那他一定是非常幸運,那他今生就有機會活得非常的快樂,非常的自主。甚至有可能當他找到這個無價之寶的時候,他甚至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國王、命運的主宰者。成為一個不生不死、遨遊於世間、宇宙,跟萬物相協調這樣一個自由人,一個逍遙的自由人。那這是多麼讓人興奮和快樂的事情。


                                                          

你可以重新設定你是誰,你就可以重新設定你的世界長什麼樣子。 莫子

嗨,大家好,今天要來跟各位聊一聊走出角色扮演跟掌握角色扮演。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我是最主要的一個基礎。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以我來運作的。 那「我」有幾種不同的層次,之前我們有提過小我、高我、超我。那針對這三種不同的我所進行的角色扮演,我們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為什麼要聊這件事情呢...